杨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创新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10:1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创新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创新的研究》。

第一篇:杨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创新的研究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创新的研究

杨锐

(合肥工业大学 人文经济学院 091112391748)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被归结为无创新意蕴的“和合”文化,导致了现实中一些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的缺失以及把和谐庸俗化和僵化的倾向。解蔽传统文化创新思想的内在关系结构, 把断裂的和谐与创新两个范式链接成一个和谐创新范式,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化的建制,旨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和谐创新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精神动力。

Abstract:China has long been attributed to non-traditional culture of innovation meaning of the “Harmony”, has led to some real innovative spirit and lack of practice and the vulgarization of the harmony and rigid tendencies.Uncover innovative idea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harmony and innovation to break the link into a harmonious two paradigms of innovation paradigm, ma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designed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into harmony Innovation way of thinking, values and spiritual power.关键词:传统文化 创新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ion;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论及中国传统文化时,许多人都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有因循守旧的一面,如崇拜古代圣贤,重视引经据典,恪守祖训,墨守成规,不少章法、器物、习俗历经几千年无大的更改,似乎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些创新精神,后来儒家文化居正统地位,人们就代代因袭老规矩;于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以致到了近代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样一种看法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仅仅这样看是不全面的。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因循守旧的一面,而无创新发展的一面,它的生命力早就该枯竭了,绝不可能绵延几千年而未中断,更不可能出现“四大发明”和其他许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直到近现代,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政治家、军事家、科技专家和文人学者仍取得很多极富创造性的杰出成就。这些情况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有其内在的创新功能。而揭示和阐发这种创新功能,不仅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征,更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开发创新的智力资源,促进当前正在开展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等各项工作。

一、文化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

新总是相对于旧的或传统的而言, 在中国文化上, 既然提出“创新”二字, 就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已无法适应并促进今日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脚步促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得不做出改变才有转机、有生意。1840 年以前, 中国一直囿于自己的小圈子中, 以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无所不能的大道、天理, 朱熹就明确的说: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从先秦到明清的中国文化, 即使有所转变, 也仅仅是原有范畴、涵义的拓宽, 是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讲的,而没有丛根本上对其反思。如“先秦时期,主要围绕着‘道’(天道、人道、地道)范畴而展开价值理想的建构;两汉时期, 主要围绕着‘究天人之际’的‘天人’范畴而展开精神价值的建构;魏晋时期, 玄学核心范畴是‘有无’, 而蕴涵‘本末’和‘自然名教’的关系;隋唐时期, 凸显佛性范畴,儒、释、道三教的论争围绕心、性、情等范畴而展开;宋明时期, 理学的核心范畴是‘天理’,蕴涵‘理气’、‘心性’、‘太极阴阳’等范畴关系”这些范畴都可以在先秦的元典中找到它们的源头。可以说中国文化都是照着一个路子讲的,没有根本性的突破。1840 年后, 西方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中国人方认识到在自己之外还存在一个强大的西方世界, 而且武器比我们先进, 制度比我们科学, 这是在中国人的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开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中国人首先看到是洋枪洋炮的威力,铁甲、声、光、化学的奇妙,并由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这时他们完全没有留意西方这些东西并非凭空而来, 有它们自己的来源, 即西方的根本文化。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认识到仅靠物质层面的东西并不能使中国强盛, 于是中国有识之士把眼光投向了制度建设的层面,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建铁路、办实业,并逐渐注意到制度建设层面, 如实行立宪制度、代议制度等。但由于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 又以失败告终。可以说中国学人的努力变革都是迫于当时的形势,而不得不作出的回应。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讲到当时真正的, 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情形是:“完全是西方化的世界, 东方各国, 凡能领受接纳西方化而又能运用的, 方能使它的民族、国家站得住;凡来不及领受接纳西方化的即被西方化的强力所占领。” 比如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 逐渐成为一个强国。而一些封建小国则成为西方的殖民国, 落入亡国灭种的境地。为了挽救亡国灭种的命运, 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人们把注意力放到“五四”时期中西文化优劣比较的讨论中, 企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 又希望找到传统文化转移为现代文化的捷径。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中国人们认识到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方能使中华民族独立、自强, 于是进行文化创新,以及怎样创新便成了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二、文化创新的原则

讲到文化的创新问题, 就必须引入另一个课题, 即何为先进文化的问题。因为创新总要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而不能是倒退。对先进文化的界定, 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历史观的影响而无法定论。本人才疏学浅, 更不能对此作出规定。我只想提出一些衡量文化先进性的原则供大家批评指正, 并希望我们的文化能按照合理的原则创新,成为先进的文化。

1、生产力原则 一种文化是否先进, 不是看它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否现代, 而是要到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去寻找, 即看它是否能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相适应, 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总要朝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前进, 方可称为先进文化, 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 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 马克思的话表明了生产力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我们国家的生产力落后于别的国家,这说明我们目前的文化确实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 并能够看到别的文化的有益成果。适合中国的东西能拿来为已所用, 而不是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只有思想上解放了,文化上开放了,才能够适应并促进今日社会的发展。

2、时代性原则所谓时代性原则

即是指一种文化能否对这个时代提出重大课题回应, 并能否解决时代课题。时代课题是与历史的步伐紧密相连的, 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促进社会文化进步, 从而对时代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研究现实问题, 文化才可能有活力, 才能向前发展。如果一种文化与它所处的时代脱节, 无法对时代性的课题作出回应与解答, 这种文化就是落后的文化, 落于时代之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时

代性课题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文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先进的文化应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3、物质与精神的融合原则

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到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等。宗教文艺是偏于情感的, 哲学科学是偏于理智的。社会生活方面, 我们对周围的人, 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的一方面, 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 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物质生活方面, 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这三方面概括起来不外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一种先进的文化应该既能促进物质层面的发展, 又能使人们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 并能使二者协调发展, 不以此方否定彼方, 亦不以此方压倒彼方。以上是我个人认为先进文化应该遵从的三个原则。在我看来, 文化创新应该依照这三个原则进行创新, 才能够保持其与世界的同步性, 精神的推动力, 与有力的协调功能。只有如此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 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 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扬弃、改造和更新,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如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既保持其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超越国家和地区局限,使其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以增强我们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1、凸显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创新,必然表现为积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用创造性行为来为社会营造解放思想的氛围,敢于用新的观念来取代旧的观念。西方的学者往往把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广义的现代文化的开端。文艺复兴打着恢复古希腊文化的旗号,但是,它是针对中世纪的迷信统治、思想僵化而来的,新观念、新形式、新做法比比皆是,因此,本质上是当时的先进文化,并反映了未来的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趋势。中国文化早就有创新意识,《周易》中的和谐创新思想,前文已有论述,儒家思想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礼”、“三代不同礼”的思想。“五四”时期,先进人物深深地感到了旧有的文化与现时代的不相一致之处。于是胡适在1917年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就提出“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在此基础上,陈独秀才提出“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三大主张。实际上,文化的创新不只是为自身找到了新的出路,同时还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开启了人们的视野,对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五四”运动作为文化创新运动,一方面它创造了富有活力的新文学、新文化,使中国文学从古代形态进入现代形态,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另一方面它为国家、民族的改造、发展找到了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应当注意到,邓小平在这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与“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相提并论的。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文化并不是袭用他人的陈套,而是经过了自己的创造性加工,也就是一种文化创新。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才能使我国文化面对未来,走向现代化。

2、坚持民族特色的独立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问题提出了“洋为中用”的方针。所谓“洋为中用”,就是要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并加以消化,使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我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WTO规则在经济自由的名义下对参与国的政府权力提出了挑战,政府不能在政治的名义之下采取与游戏规则相悖的行动,一些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越来越淡薄。这些问题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优势正在消退,西方文化中的消解性成分越来越扩大影响,使得中国文化在向西方文化模式靠拢。随着文化和审美观念被征服,西方的政治标准和政治理念也就逐渐侵入人心。当文化观念和政治观念的侵入取得成效时,西方政治势力就会扶植中国国内的“亲西方派”,着眼于“在中国培养一批有实力的中间阶层”、“社会精英”,将注意力放在年轻一代身上。由此可见,全球化时期的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绝不是神经过敏。如果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有效地应对的话,那么,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渗透,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将逐渐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这种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就会分裂为许多不同的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如果这个国家本身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那就会出现消解因素的内外重合。这时,社会组织,包括国家和政党的价值基础遭到怀疑,组织内的规则失去应有的约束力,个体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基础动摇,于是诸多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将被引发。而这些问题在特定的时期,将会对国家、民族的生存造成大的冲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理论,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未来发展的新思考。按亨廷顿所说,各个民族国家的文明在表层上可能出现认同,但在内核上(价值观念与宗教)则难以兼容,这样,“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线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他认为“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一个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文化认同在国家、民族内部成为凝聚力的胶合剂,而在外部则成为独立存在的标识。这样,要不要和有没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及其形式,成为现代国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这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事实上,我们看到,在海内外只要出现了中国的文化形式,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服装、艺术、民俗,都可以引起华人的认同感。包括两岸问题,无论是一个中国的认同,还是未来的统一,都需要建立文化认同。共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历史因缘,是认同“一个中国”最根本的基础。只要中国人不忘“本”,了解“根”,自然“根本”的问题就可以解决,海峡两岸就会重启和解的愿景,造福华夏所有子孙,再造中华复兴的新契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广收博采、熔铸万物的同时,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体制改革,增强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活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坚决抵制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使我国文化沿着健康的道路走向现代化。

3、强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以“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的今天,更应该焕发出感召力吸引力。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价值认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吸引力是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讲究“和而不同”,肯定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承认各方的差异,认同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儒家主张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地位平等。墨家提出“大国不攻小国,大家不篡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傲贫,壮不夺老”的八大正义标准。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够体现出以合作、说服、渗透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软实力竞争的优势,更容易被别国认同和接受。在国际矛盾日趋复杂、尖锐的今天,中国这种“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一定要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它不但为解决新形势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我们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一,相对于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统世界的“和平”文化霸权,中国文化的和谐价值观更容易被别国认同和接受。“如果一个政府的外交政策对它的人民的知识信念和道德价值观念有吸引力,而其对手却没有成功地选定具有这种吸引力的目标,或者没能成功地使其选择的目标显现出这种吸引力,那么,这个政府便会取得一种无法估量的优势。”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和谐文化资源,倡导和谐社会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胡锦涛代表我国在第60届联大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和谐世界”,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表述,是中华文化为形成国际秩序主流观念作出的新贡献。它对于化解国际社会危机,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缔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吸引力。第二,只有中西文化很好地融合包容,才能创造新的文化成果。众所周知,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批判和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引进,就没有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但是,当时也的确因主要矛盾的存在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积极性。毛泽东曾经说:“内战时不讲他不能怪我们,因为那时我们被打倒在地上,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他的意思很明白:“五四”时期不提出打倒孔家店便不能深刻反省民族文化的落后方面,但是这并不能说民族文化(包括孔子思想)就没有积极因素,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又要予以强调。今天,中国文化已经走上了现代化道路,而西化的危害性又日益明显了,强调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只会使我们的民族思维更加成熟,现代化模式更加健康。事实上,既强调传统文化,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成果,才能产生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文化成果。例如, 文艺创作中,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都大量地采用了西方文化要素,而其内核却是民族利益、民族意识,可以说这就是创造性的中国话语形式,这就是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的中国文化激发了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塑造了民族英雄的崇高人格。

四.小结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面临着多种文化形态如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理想文化和现实文化、一元文化和多元文化的选择。和谐文化的包容性不是各种文化机械的包容,而是互相吸收、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而提出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文化体系越是包容了不同的文化特质,那么,其文化体系就愈丰富,愈有生命力。文化的融合与包容既可以使文化不断更新、发展,也可以使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有利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形成更为理想的文化体系。总之,既要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又要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致力于有自己立场的开放性文化建设的实践,是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2] 国语·郑语[M ].北京:中华书局, 1979.[3] 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4] 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9.[5] 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 1984.[7] 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9] 胡锦涛.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N].人民日报, 200313(1).[1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1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第二篇:个人工作总结(杨锐)

2011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日照开发区桂林路小学杨锐

一学期以来,我遵纪守法,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获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表现数学生活化

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讨中,有着普遍的应用。因而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要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如果脱离生活而只为教而教,数学就会失去意义。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办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应用生活中的感性资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了解和掌握。

(二)认真备课,虚心讨教

人常说:功在课前,因而我在上课前认真备课,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收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后记,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结总结。加强上课技艺,进步教学质量,使解说明晰化,条理化,精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明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留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了解掌握知识。增强师生交流,充分表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高兴;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索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进步。在教学上虚心向其他教师讨教,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教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办法,同时,多听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他人的优点,弥补本人的不足,想尽方法提高本人的教学能力。

(三)展开丰厚多彩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味

为了进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用不同的方式、办法对学生进行褒扬和鼓舞,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尚。

(四)关怀学生保护学生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停止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防止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进步后进生的成果,首先要处理他们心结,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生兴味。要经过各种途径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充满乐趣的。教给他们学习的办法,进步他们的技艺。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留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好,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上课时明显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绝大局部的同窗都养成了爱动动脑,爱考虑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在工作上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反思一下,感觉仍然有不少可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这将是我下一步工作中应该努力的地方,下个学期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金融1223班 王丹霓 A08120837

摘要: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全新的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进行多层次、宽领域的创新。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以及创新的思路策略等进行着重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制约因素;思路策略

金融创新是指那些由金融家主导的,在金融业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产品、营销、组织管理以及制度等

【1】方面的创新。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1.金融创新的立法滞后及制度缺失。

自我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银行业经历了由行政管理体制向市场化发展过渡的过程,不可否认,一些相关法律和制度在银行业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对规范市场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确发挥了它们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法律和制度的不足也逐渐显示出来,如有些地方监管过度,而有些地方缺乏规范。因此,我国急需加强金融创新方面的立法,金融创新中立法的滞后和政策的缺位,给银行的金融创新带来了很多困难。

2.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的许多方面还不规范,自我约束性不强,经常出现违规行为,我国金融法规仍不健全,金融创新的监管手段仍很落后,还没有交金融创新活动纳入正常轨道。

3.利率的市场化进程加快。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货物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帽,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所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银行业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的。

4.金融创新信息技术支撑不够。

金融市场机构的经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比如,建立现代化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建立健全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体系,提高防范计算机犯罪的能力,确保金融资金和信息的安全。然而,我国的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较差,信息分享程度相对较低,只有尽快赶超发达国家金融业的信息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

5.市场的逐渐放开。

随着新措施的出台,我国资本项目将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放开,将使国际资本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增强,中国的金融市场与国外的金融市场联动性增强,国内,国外的金融机构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基于风险规避和风险投资的需求,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有必要考虑如何使用创新的金融工具来回避汇率,市场风险,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筹集低成本资金,提升创造利润的能力。

6.金融人才短缺,技术水平落后。

进行金融创新,要依托高科技手段,在金融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我国的银行业目前只基本完成了金融电子化建设金融信息化在有些银行只是刚刚起步,技术创新

【2】 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薄弱环节。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思路策略

1.创新金融服务意识

金融创新的前提是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金融服务意识的创新。银行员工的服务态度代表着银行的服务质量,保证文明热情的服务态度,对不同的顾客制定不同的服务方式,取得相应的信任;树立客户作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随时了解经济环境化变化时顾客的金融需求,改变由需求推动的被动型服务方式为主动的服务方式;树立与客户共创成功理念,探索潜在价值内容,帮助客户制定理财计划,解决资金问题等来寻求银行的有效利润,达到银行与客户共创成功的目标;树立服务先行的观念,拓展服务内容,及时调整金融服务渠道,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树立金融创新理念,拓宽金融服务空间。

2.金融创新要着眼于需求,要加强产品的营销力度

金融创新是银行业获取经营效益的重点,是增强银行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每种金融产品的创新,都要与客户需求密切的联系,要寻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各个银行,无论做那种金融创新,都需要将市场及客户的需求放在[2]孟锐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商业经济 2009年第23期

[3]徐世杰,蒋波.商业银行创新管理: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国际金融,2012,01:43-45.[4]蒋波.基于市场需求的商业银行创新机制研究[J].武汉金融,2011,04:68-70.[5]赵健.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发展状况探究[J].当代经济,2011,13:124-125.[6]应海芬,林键.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J].企业研究,2011,10.[7]陈小宪.强化风险监管促进银行创新[J].银行家,2010,01:54-58.[8]曾震.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1,03:114.[9]陈婷婷.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201

第四篇:我国农信社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我国农信社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李建设 李婷

【摘要】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经过五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已成为我国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农的金融主力军,但受历史的、政策的、体制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激励机制有待创新和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激励机制创新和完善的关键是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民主原则。本文通过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员工激励机制所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以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提出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要求和员工需求的激励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 激励机制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现有信用社法人机构45931个,其中信用社41839个。各项存款余额近4万亿元,同期贷款余额3.2万亿元,分别占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12%和10%左右。【3】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目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也采用多样化方针,各地方信用合作社根据自身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激励机制模式。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信用社资金雄厚,相应制定以参与激励和奖金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经济相对落后、商业比较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则以荣誉激励、工作激励和情感激励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的进驻以及各地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生水起,给身处基层事关“三农发展”的农村信用社建立起一套以公正、公开的晋升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模式十分必要,特别对于不发达的地区,其重要性尤为明显。

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员工激励机制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组织层面讲。从职工管理和人才建设方面看,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员工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其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2】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无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一旦进入农村信用合作社就基本不可能被淘汰出局。没有淘汰机制,加之职位晋升以论资排辈为主,优秀的人才很难脱颖而出成为中坚力量,他们的才干得不到发挥,相反还极有可能要受制于能力平平的上司。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员工大部分来自过去的公社大队会计人员,或者是银行、政府等国家部门事业单位的家属子女顶替、招聘而来,这些人文化层次低、业务素质差、年龄偏大,很难适应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合理的招聘和录用,国家培养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并不能通过竞争应聘的方式进入到农村信用合作社来。对于在岗人员来说,岗位任命又受限于年龄、级别、职位空缺等等,而且大多是由上级领导决定的。靠工作年限提拔上来的高层管理人员难免有的人缺乏专业不对口,缺乏管理才能,或者素质低下,担当不了其职位赋予的重任。缺乏淘汰机制以及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和招聘录用机制,使得旧有的合作社员工缺乏职业危机感和责任感,工作没有积极性,从而导致整个组织绩效低下,影响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国外大量优秀金融企业的进入和全方位渗透,我们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必要进行激励机制的再创造,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从个人层面讲。一方面,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员工“主人翁”意识淡薄,只注重个人得失,而不关心信用社的发展,工作责任心、紧迫感和危机感缺乏。农村信用社的“三会制度”基本流于形式,职责和作用得不到全面落实,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建立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也为员工的消极怠工亮了绿灯。另一方面,对部分积极向上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激情又无处释放。据相关调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员工普遍工作积极性不高,常规的加薪办法无法满足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因为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家境优越,在达到了“没有不满意”的状态后,更多的是对“满意”的追求,他们希望自己努力工作创造良好业绩后能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敬并因此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获得情感上精神上的满足。物质满足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对新员工起到刺激作用,但是没有精神上的满足,致使员工们的创造力难以充分发挥,也就日渐失去了工作的兴致与激情。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不仅要有物质方面的,还要有精神方面的,双管齐下才能全面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让努力工作业绩上乘的员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二、国际先进农村信用合作社激励机制的主要经验

根据对大量文献的调阅,世界上最早发展信用合作社的大概要数德国了,至今已有160 多年的历史,其次要数荷兰、美国。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几代人的摸索,德国、美国等发到国家的信用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一套极为完善的体系,无论在资金来源、运用、收入分配方面,还是管理制度、组织模式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分析其成功经验这将为我国信用合作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路。

西方国家农业信用合作社对员工的激励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从组织形式来看,信用社是由会员管理的民主组织,通过公开招聘,聘用有能力经验丰富的专业经理人员来经营;从治理结构上看,合作社成员大会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监事会均由成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从监督机制上来看,西方政府较少干预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合作社只接受政府对其经营合法性监督管理,合作社盈亏由其自负,合作社人事任免由其自拟。

1、人力资源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经过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基本已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完善的组织

结构和人事管理制度。

从合作社文化建设上讲。一方面,合作社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以及独立的价值观,比较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追求,这种理念使得员工存在较大的流动性,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旦员工在合作社得不到更好的发展空间或者发现企业文化理念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符,员工就会寻求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聘用非终生制不仅是企业对员工不断改进自己提升自己的提出的要求,也是员工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可以塑造企业和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境界。基于这种企业文化,企业的目标才能与员工的奋斗目标一致,让大家在这种整体积极认真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合作社不只是员工的衣食来源更是精神支柱。

从合作社竞争环境上讲。员工进入合作社,只是标志着职业的暂时稳定。用“经济人”假设来说,过分的安全感会阻碍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竞争上岗的聘用制度对员工能产生较大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可以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激励员工积极向上。与此同时,在合作社内部建立起岗位竞争,并引进企业外部人才市场竞争,时刻保持着组织旺盛的活力,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充分挖掘和调动。

从岗位风险机制上讲。合作社经营者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机制,遵循能者居上的原则,以员工的工作效益作为员工岗位晋升、职称评定和奖励的评价标准,把员工职位、荣誉同合作社的资产增值情况、资产投放合理性紧密联系,将员工的利益与社员的利益绑在一起。一旦员工的行为不符合社员的要求,他就会面临解聘,员工损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所得,还有自己的声誉,在拥有健全信用机制的西方发达国家,他有可能为此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岗位风险机制在赋予这一职业荣誉的同时,又让它伴随着较大的风险,要求员工强化自我约束,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更好满足合作社的经营需求。

2、薪酬升迁机制

薪酬升迁机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员工进行的直接物质奖励,二是对员工的工作给予

精神嘉奖,通过职位升迁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1)薪酬机制。以美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合作社员工的薪酬水平、支付标准、支付方式不是由政府决定,而是由合作社董事会的薪酬委员会决定的。通过对员工素质与品质的考评、业绩考评,根据劳动力市场同等职位的人员的报酬情况,最终决定员工的佣金报酬。从员工的薪酬结构来看,美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一般把员工的薪酬分为基本工资、福利、奖金和长期激励收入。由于薪酬机制涉及到合作社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个人物质保障和生活品质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无论是加薪、减薪,还是年终奖,还是福利和股票期权,所有人都很敏感,因而对员工影响重大。薪酬体系可以体现出企业或者组织的价值导向,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设计,合作社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聪明才智。总之,合理的薪酬机制会帮助合作社留住优秀的人才和吸引更多的精英到合作社为企业做贡献。

(2)升迁机制。

员工职位升迁与组织的管理层级设置具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层级晋升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采取以能力体系为依据内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而非单纯的内部晋升方式。二是政府不干预合作社的人事任免,人事任免工作结束后,相关部门贴出公告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检查。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晋升机制的优势所在。通过全员平等的竞争平台、透明的选拔与考核过程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以职位升迁为基本内核的升迁机制。薪金报酬确保了员工的物质需求,而合理的职位升迁机制则为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

3、监督约束机制

一方面,西方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社员所有、为社员服务。合作社建立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诚信机制,内部的制约机制要求所有成员自觉自律,这些成员包括加盟合作社的社员也包括受聘于合作社的员工。由于合作社的充分民主性,成员可以根据一人一票投票权自由选择董事会和监事会,因此全体社员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被其他成员的监督,合作社内部信息的不对称局面被充分打破。在信用体系、会计体系较为完整的情况下,合作社每一名成员都能获得较完整的合作社的经营状况以及个别其他社员和员工的工作情况信息,并据此决定自己的投资额和下一次选票。另一方面,虽然信用社的主要资金来自社员的储蓄股份,但无论国家是否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合作社都必须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其市场行为必须合理合法。与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合作社的客户就是股东就是社员,合作社向其社员提供专门优惠于其他银行的存款贷款服务,但其实质依然是金融机构。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的信用合作社是政府批准的可接受存款的机构,受金融业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信用合作社同样要严格遵守法律强制执行的资本、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治理的审慎标准。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接受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必须执行信息披露义务,以及社会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包括一定要持有银行业务开展牌照,一定要遵守消费信贷法、隐私法、反洗黑钱法等。

三、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激励机制创新的措施

在激励机制建设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实用的原则。一套科学的、公平的员工激励机制不仅能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企业文化塑造,使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充满生机与活力,由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企事业性质,还能增强我国政府、企业的公信力。创新农村信用合作社激励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目标,一是留住人才,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和吸引人才,并推进以能力、业绩为先的办法发挥人才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关键。

发现人才、吸引人才、重用人才。首先,在用人制度方面,改任命制为聘用制,实行干部员工全体竞聘上岗择优录取,逐步建立起选人唯才、用人唯贤的用工制度。其次,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当然,对人才也应有全面的理解,不同的岗位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最适岗位者即是人才,而不能仅仅根据学历、学位作为评价标准。再次,吸纳人才,应以内部培养和发现为主,加强对员工的学习培训,既是为合作社培养储备干部也是提高组织整体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最后,建立信用系统内的人才市场库,并规范人才交流制度,使合作社内部人才得以合理流动。

(2)完善薪酬升迁机制

在实行绩效挂钩、工效挂钩的基础上,创新薪酬升迁机制。在兼顾公平与效益的同时,使奖励、晋升有助于激励员工勤奋工作和培养其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在薪酬机制上。一是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负责人实行年薪制。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企业经营者,合作社负责人投入的是人力资源,承担的是经营风险,由于经营者的人力资源与其他投入要素相比,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因此,企业经营者有权凭借其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利润。二是对经营管理岗位根据其职责需要确定考核体系,以经营业绩和工作实效为考核重点。为了避免员工尤其是实行年薪制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对全体员工绩效工资的发放可以采取按一定比例延期支付的方式,以约束其短期行为,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单独为专业型人才设计特别的工资报酬制度。由于“金字塔”型人工组织形式的存在,相当部分专业水平高的专家型的人才不一定都能获得奖金和职务的升迁。为了稳定这些专家型人才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专业潜能,有必要为他们设计专业型的成长道路及工资报酬制度,使其获得与管理层职位同样的工资报酬,使他们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继续发展更好为“三农”服务创造价值。紧紧抓住“用才”、“聚才”和“育才”三个环节,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核心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1】四是把深造、进修的机会作为奖励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激励手段,同时为组织培养出更加优秀人才,强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人才队伍。在现代知识型社会,随着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吸引人才的不仅仅是工资薪酬,还有再深造的机会,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因为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实践,而且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培训接受新的知识的沐浴以升华。继续接受教育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再次深造的机会也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接受再深造的人才也必将给信用社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信用社的发展创新思路。各个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现有人才特点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五是建立和完善考评体系。考核工作要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参与考评体系设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加强与基层工作者的沟通,深入到基层去调查,设计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方法。在升迁机制上。一是实现竞争上岗、民主选拔。以内部选拔为主、外部招聘为辅的方式决定,逐渐摆脱过去事业单位官僚主义的作风,把岗位留给优秀的人才,唯才是用的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纯化组织工作氛围,激励每个人积极努力工作。二是政府保留监管权但是不干预合作社人事任免,政府只需要监督合作社市场信息任命信息是否公开是否透明,是否接受得起公众的监督。企业也好,组织单位也好,公平、公正、公开是关键,保证每一个有用之才有足够的空间施展他们的才华,杜绝“关系主义”的侵袭。

(3)政府监管、内部民主双管齐下 首先,加强政府宏调控力度。有人认为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自建立之初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农民虽说是股东,但是这个股东却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农村信用社只是繁荣了各地关系户的家庭收入。政府应还劝给社员,促成农村信用社的民主体系建立,让农村信用社所有的工作明细在透明公正的玻璃橱窗中接受社员的民主监督管理,消除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接受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关停,建立合作社工作人员人事档案,对于被关停的合作社员工其人事档案必须予以记录。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已出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法律法规主要有《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信用合作社法》、《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管理实施办法》。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加紧完善与《银行法》配套的法律法规。同时,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农信社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有效地探索科学的新型组织形式。【3】

最后,规范农村信用合作社激励机制。通过让合作社员工了解企业组织鼓励什么、抑制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什么样的工作行为会得到嘉奖,什么样的工作行为会受到惩罚,以及奖励处罚的内容,明确合作社的服务目标和经营宗旨。规范化激励机制,把握好正反激励措施力度,办出有特色的、让农民社员信赖的、有别于其它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让农民受益,服务“三农”,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新型农村,让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建设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参考文献

[1] 苏俊杰.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与管理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1,(4).[2] 贾晓辉.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11,(1).

[3] 郭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组织形式选择问题研究[J].学术探讨,2011,(7).

第五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整体科技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要使我国的农业超常发展,我们必须搞好农业的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及获取效益的过程。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质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用新理论、新方法代替过时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科技中国家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获得的大奖也比较少;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研究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整合能力差;表现为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团队精神不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只有30%~40%,推广度仅有25%,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三是技术应用水平低,化肥当季利用率低,仅占35%,与世界平均水平60%、技术先进国家的70%相比相差甚远。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人虽然有较大提高,但相对于所需经费来说,仍有很大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自1985年以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活动的投入总体规模增长不大,部分年份投资规模出现下降现象,按可比价计算,增长速度为负数。1985~1996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平均增长率为-0.8%,由于各级财政对农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没有相应增长,出现了农业科研单位的 事业费严重不足。1998年,高等学校农学领域研究与发展人员人均经费只有0.39万元。

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据统计:从1986年至1994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均技术总经费从2780元下降到2534元,年均递减0.9%,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167元下降到894元,年均递减0.6%。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

(三)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在农业发展急需且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源不够充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现有的科技体制下,中央、省、市的科研力量交叉重复多,部门所有制使得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这是体制陈旧、管理僵化造成的。在农业系统内,农业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造成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资料:我国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仅为53.5%,全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只有30%~40%。抛开农民急需的技术难题无人问津,仅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来说,主要是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和农业技术扩散,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仍未根本改变,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要加速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充分地调动科技人员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源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个人收益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都会对人们所付出的技术创新努力的程度产生影响。目前,我们现有的机制还没有把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的利益关系联系得不紧。在收入政策方面脑体倒挂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而且这个问题在农业技术创新领域更加突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收益偏低,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为了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综合运用产权激励、政府激励、市场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

(五)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规模不断缩减,质量不高。

我国农业研究开发机构中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年减少,从1990年到1997年,职工总数从126241人减少到112279人,净减少13962人,年均递减约1.66%,其中课题活动人员从42674人减少到35004人,净减少7670人,年均递减约2.79%。减少的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从年际间减少情况看,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波动特别大。农业研究开发机构中科技人力资源规模不断缩减,而其他科研体系中科技人力资源尚未进入稳定时期。

国际上一般所能承认的从事研究工作的最低资格是学士学位,比较通行的标准是只有硕士学位获得者才能有资格从事研究工作。我国农业科研队伍中合格的科技人员所占比重不到30%,如果按照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标准,则合格的不到3%。

(六)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主要农业大省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间波动大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通过技术创新把农业大省发展成为农业强省的进程。从全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部分省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占有地位与其农业资源禀赋状况和农业对全国的贡献不相对称,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质量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更低。

(七)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

由于国家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不够精良,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选育新品种的能力,缺乏进行微观层次操作育成突破性新品种的技术设备和人才3仅具有一般田间栽培试验的手工作业设施,而缺乏可调控光、温、水、肥、气的现代大型野外实验设施,难以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作模拟研究,难以开展农业工厂化生产的实验。这种状况无法高效加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

二、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为了切实搞好农业科技创新,以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迎接科技挑战,以新的技术支撑实现21世纪农业新的跨越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提。农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经历了几千年的过程,传统思维根深蒂固,要想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是很困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用传统农业的思想指挥社会主义现代大农业的思维方法,跟上飞速发展的科技新形势,使科技成果用得上、推得广、转化快。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迫切需要我们改变长期以来农业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旧观念,从而将技术创新意识充分地融入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下大力气抓好科技创新工作,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要通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增强人们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等等,努力营造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要通过政策发动、舆论鼓动、利益驱动、样板引动、典型带动,调动科技人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把农业技术创新工作推向新高潮。

(二)机制创新。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最关键的是要克服传统的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相互脱节的弊端,使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要求科技人员与农民要建立一种新型的互有需求、双方互利的关系。要坚持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增收、有利于财政增收的原则,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要改变农业科研课题申报验收制度,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科技人员竞争上岗,通过物质利益手段激励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新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改变对科技人员的考核制度,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有效联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建立自身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新能力,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三)投入创新。

科技投入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证。按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平均为1%,发达国家为2%以上。用于技术推广的投入也是呈上升趋势,其中发达国家已由50年代的0.38%上升到80年代的0.62%;发展中国家由0.3%上升到0.4%。而我国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尚不到0.55%,推广经费更低,仅为0.2%。资金投人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瓶颈,必须改变这种投入过低的局面,要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人。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财政用于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国家财政作为公共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投资的主体,应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尽快达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占到农业净产值的1%以上,基本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

资源的实际需求。要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吸收海内外资金支持科技事业。还要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果,从各方面保证农业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经费需求。

(四)人才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创新。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培养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特别需要一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发明分布规律看,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大,有助于创新源的生成。因此,加速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十五”计划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市场,放开搞活,广开纳贤之路,善于发掘和大胆使用敢于和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质量。除此以外,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五)体系创新。

首先是构建新型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要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农业科研队伍。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从不同生态系统出发研究问题。应选择我国农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项目作为农业科研的突破方向。如选育动植物超级品种,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防治农业生物灾害,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集约化种植养殖业,优质安全农产品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设施等,就可作为近期农业科研选题。其次,是要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大力开拓和发展农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立各具特色的农技推广模式。

(六)政策创新。

要搞好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所以,必须加速实现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路线政策创新,农业科研投入政策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创新,农业物化技术要素的价格政策创新,可持续农业发展政策创新,农业科研政策创新等等。

(七)管理创新。

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从市场、农业产业化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中寻找课题。彻底改变课题分散、低水平重复、投入强度低、脱离实际的倾向。政府对农业科研的管理,要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的作用,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首席科学家(专家)制度。对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课题实行招标、竞标制。评审要中介化。以投资为纽带、组织课题大协作和课题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

下载杨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创新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锐-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创新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新时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没有有机结合,企业文化缺乏中国特色。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创新,在企业......

    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金融创新起源于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而我国金融业尚处于体制转轨阶段,货币市场基础薄弱,资本市场功能缺失,监管体系极不完善,存在较大的系统......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1]陈凌,应丽芬.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管理世界,2003,(6).[2]顾文斌,李颖,李梅.论民营企业的治理模式及其转变[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4).[3......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成都为例 内容提要: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应该如何管理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居住形态集中化、社区结构......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罗重谱【专题名称】体制改革 【专 题 号】MF1 【复印期号】2009年05期 【原文出处】《地方财政研究》(沈阳)......

    道教与我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我国传统文化班级:09汉语言(1)班 姓名:石云学号:0902010133内容摘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唯一的民族宗教,其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

    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

    浅谈本草研究中的创新 本草研究在近百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临新世纪,如何使本草研究更上一层楼,这是我们每一个本草研究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认为,本草研究应该强调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