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独立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口径狭窄、脱离工程实际、忽视实践环节、工程型师资缺乏等问题,结合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参照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1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如只重视物流基础理论教育,物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物流业的实际运作差距较大,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等。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忽略了物流行业的实践性和实操性。这些既反映了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独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欠缺。如何通过改革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已走过了十多年历程,但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有:
(1)面向实际的物流实践训练不足。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面向物流企业实际,而不能过分侧重物流专业理论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还要使学生“会”。这不仅是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目前发达国家同类院校成功教育的经验。目前一些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等原因,且惯性认为文科只需一本书和一只粉笔就能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实践课程比重较小。就算是安排有实习的教学环节,时间也较短,和母体高校基本相同,也是两个月时间的实习。大部分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本科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
(2)目前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由于独立学院原有母体培养体制影响及学生重授课轻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窄,专业设置过细、过于狭窄的问题较为明显,学科交叉的专业偏少,而学科交叉对现代物流工程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很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当前物流管理人才国际化的要求。
(3)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非工程化”倾向严重。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没有在企业和工程部门的工作经历。他们许多人一直呆在学校,这些教师不仅缺乏物流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更缺乏对工程、生产、操作流程、物流企业人文环境的了解和感情,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充实,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出神人化更无从谈及,这就难以焕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热情。
(4)目前独立院校的评价体系和指标错位。目前我国在评估学校和评定教师职称时,通常是过于看重论文的数量和科研经费,而忽视了论文和科学研究的背景和社会价值。有的论文没有任何科技和工程背景,内容空洞。而在学术论文和技术开发应用成果两者之间,重前薄后。很多学校出现论文多多,而具有可以转化为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论文却少之又少的情况。这会使教师生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忽视,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物流管理类工程技术人才。
(5)目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工程专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物流管理工程”是一个范围广阔的主修领域,除了提供物流管理为主的工程教育计划,还提供交通运输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学科、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计划。现行的物流工程教育不仅要加强管理、系统思维和团队协同合作与交流、职业道德和法律、创造性工作和工程设计等能力培养方面的规划统筹,还要把物流工程教育置身于全球经济背景中进行系统规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国际工程要求的现代化人才。
2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鉴于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借鉴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CDIO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为此CDIO工程教育特别设计了CDIO教学大纲,CDIO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为主线,综合地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和职业的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对于工程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必须发展成为完整的、成熟的、有思想的个体,掌握相应的技术知识与推理的基础;并在现代团队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交际技能;必须了解如何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系统以达到最后创建和运作该系统的技能。
针对独立学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来对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按CDIO能力培养大纲要求,制定工程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旨在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我们在以往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往往是以学科来编排教学大纲的,将物流管理工程实践置于次要地位,物流实践与教学严重脱节,学生的物流操作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以物流管理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改革,严格按照CDIO能力培养大纲的要求,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CDIO能力培养大纲,大纲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项目为培养主线,坚持物流理论与物流实践相结合、以培养高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
4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面向物流企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它主要是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目标,培养学生过硬的物流工程管理实践技能。借鉴国际先进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对传统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新型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摒弃以往本科教育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观念,以物流工程管理实践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目的,采用模块化课程教育方法,以工程实践项目带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主动地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对此,我们构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1)积极倡导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依照CDIO理念培养学生。将“构想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作为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方向,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尝试以物流管理工程专业相关的项目作为工程实践教育的组织原则,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多学科、大系统的掌控意识和能力;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
(2)建立基于问题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基于问题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就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工程项目,让学生组成工程师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项目设计及管理所需的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工程创新思维。
(3)改革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培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课程大纲强调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理论教学进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又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较好的技能型人才。
(4)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工程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对路适用的物流管理人才。以前的校企合作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相关的物流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不是安排在课程进行中或学期结束之后进行,而是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以毕业实习的形式进行。这样虽然学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工程实践,但是这种实践与理论学习相隔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工程技能的锻炼。因此,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按CDIO标准,有层次、分步骤、有系统地进行校企合作,不光是在毕业实习环节进行物流项目的操作训练,更要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中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过硬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5)积极采用以物流管理工程实践为中心的并行式物流管理教学模式。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一系列串联步骤,忽视了学科之间,尤其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这也是当前大多独立院校现行的教学模式,而在并行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课之间同时在线,理论和实践之间交叉平行,同时进行。并行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组织上的并行;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的并行。在汽车服务工程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并行式教学模式。
5结论
通过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清楚地知道只有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物流实践操作紧密相结合的模式,以CDIO大纲能力培养要求为导向,同时结合以物流实践操作能力为导向,以培养面向企业的,既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又有过硬的物流实践操作技能的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把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的工程操作能力学习结合起来,把学习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际应用能力欠缺的问题。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只有不断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经验,才能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第二篇: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分析论文
1、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缺乏创新意识
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也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对信息获取速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资源以及信息的重要场所,就要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但是在目前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领导的管理创新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严峻环境,也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于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依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图书馆的管理,忽视管理的重要性,严重制约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
1.2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图书馆管理依旧使用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采用集中式的管理管理进行图书资源的管理,在图书馆的内部,依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按资排辈的现象,图书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在图书馆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管理不集中,信息资源重复和浪费的现象严重。而且在建立图书馆数据库时,管理和建设标准不统一,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划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图书馆的信息共享难度比较大,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网络化管理举步维艰。
1.3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加强
图书馆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严格,要求图书管理人员掌握扎实的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然而在实际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素质能力并不高,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很多是半路出家,他们对管理工作了解不够,图书馆管理创新意识不高,不利于图书馆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1.4规章制度不完善
图书馆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的,目前的图书馆中,虽然也有各种规章制度约束图书管理人员的行为,但是由于这些规章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的应用管理中经常会因人为因素导致规章制度失去效力,导致图书管理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作保障,图书馆的资源开发与共享也很难得到有效地开展。
2、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创新模式
2.1实现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网路来获取信息,利用纸质书籍获取知识的人越来越少,在这种环境下,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读者,就必须要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创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读者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提高图书馆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员要树立创新管理意识,更新创新管理理念,强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力意识,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管理图书馆,促进图书馆实现良好的发展。
2.2创新图书馆的管理体制
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管理,不仅要创新管理理念,还需要制定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促进图书馆工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使图书馆管理工作朝着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减少管理人员,降低人力资源的支出,提高人员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率的图书管理工作。任何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所以必须努力创新图书馆的管理体制,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打破旧体制的束缚和制约,以全新的管理思路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以往的图书馆管理中,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造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且由于图书馆的建设经费比较缺乏,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严重制约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利用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助于图书馆成本支出的减少,将资金用到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图书馆建设良好的硬件环境以及服务环境。此外,还需要建立数字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在数字化环境下,要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服务。
2.4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服务
在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也应发生,创新服务方式,从手工服务转变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服务方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图书馆应为读者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阅读环境,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采纳读者的意见,应有计划地进行服务模式的改变,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和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读者科学的解答问题,满足读者的不同需要,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
3、结束语
数字化环境下,要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完善图书馆管理的理念、模式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的创新,积极主动地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图书馆树立良好的形象,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实现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篇:论文 人才管理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指导教师
二ΟΟ 年 月 日
论人才管理
学生:周巧
指导教师:
摘要人才管理课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人才是企业进步的源泉,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人才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能动因素。面对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面对中小企业人才流失日益严重的现状,迫切需要对中小企业人才管理进行研究。本人从人才及人才管理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分析国内中小企业人才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关键字 人才 人才管理 人才管理实施 人才管理对策 2
目录
一、人才概述........................................................4 1.1 人才概念....................................................4 1.2 人才特点....................................................4
二、人才管理概述....................................................5
三、人才管理重要性..................................................6
四、人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6
五、人才管理中存在问题..............................................6 5.1管理思想落后导致人才资源不足.................................6 5.2忽视了企业文化在人才管理中的导向作用.........................6
六、人才管理对策....................................................7 6.1实施科学化的管理战略........................................7
6.2 加强企业文化对人才管理的推动作用............................7
七、人才管理实施细则...............................................8 参考文献............................................................9
一、人才概述
1.1 人才概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具体到企业中,人才的概念是这样的: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员工。企业的人才总量包括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经营人才指企业的单位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是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技能岗位工作,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或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
1.2 人才特点
1.2.1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才的最基本的特征。人才的社会性受人的社会性所决定。人是社会的人,作为人群中比较精华部分的人才,自然总是以一定的方式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并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人才认定本身就是社会评价的结果,人才的成长要受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人才需求也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在阶级社会里,人才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1.2.2广泛性
人才的广泛性体现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工的多元性上。换一句话来说,工作门类的增多和专业分工的扩大,必然导致人才市场的扩大,人才的类别和层次具有非常宽泛的内涵。1.2.3 层次性
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划分,可以有高级人才,也可以有一般人才。1.2.4动态性
人的成才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由潜人才到显人才变化过程;既使是那些已经成才的人,如果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也有可能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再具备新条件下的人才要求;人才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内涵和衡量标准。1.2.5专业性
随着社会分工的形成,人才就有了专业特征。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现代人才总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人才。1.2.6相对性
人才的界定标准本身就是相对的。它受特定的阶级性、历史时期、专业领域等因素的制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人才的相对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第二、人才与非人才是相对的。某人在某一领域是非人才,但在另一领域则可能是人才;反之亦然。第三、人才的类别和层次也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他们的区分也只能是相对的。1.2.7进步性
我们对人才的评价主要看其活动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2.7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才的最主要特性和本质属性之一。人才与一般人的差异之处有三点。一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创造能力;二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比一般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某一方面起较大的作用。
二、人才管理概述
人才管理是指对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人才管理这一概念是出现于90年代,许多企业用来招募、发展和保留人才,通过人才来驱动公司的业绩。目前对TM有不同的定义:Morton(2006)描述了人才管理活动的八个类别:招聘,保留,发展,领导力开发,绩效管理,雇员反馈/测量,人才规划与文化。Fitz-enz(2005)认为人才管理囊括了六个人力资源服务:聘用与安置, 领导力发展,继任,绩效管理,培训和教育以及保留。Farley(2005)提出,人才管理是发挥员工价值的一套流程,人才管理的定义的核心议题就变成了“吸引、聘任、培养和保留人才”。
如果我们把这个概念延伸到具体的应用,其中“招聘、开发、安置和保留顶尖雇员”就成为人才管理的总体定义。人才管理也就包涵了吸引与招聘、测评与评估、绩效管理、学习和开发、继任与保留等诸多方面。人才管理所关注的核心是“人才”,其更加底层的技术是“人才的定义”,更具体一点:“适合于特定文化的、特定岗位的人才模型”。这其中涉及到素质模型、领导力模型、人才测评、评价中心、360评估、雇员调查等多项技术。
三、人才管理重要性
人才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备一定的知识,有较强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知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贡献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取得优势的地位,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全民族素质的竞争。谁有高素质人才,谁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胜利者,谁就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能否拥有人才和知识产权及强大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中小企业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人才是企业竞争最重要的因素,是知识产权的发明者和应用者。由于产品市场的快速更迭,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能否长期占领市场。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将成为中小企业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智力成分将取代市场份额并成为衡量企业成败的重要标准。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已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
四、人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并非迥异或者割裂,而是公司建立了基础的人力资源体系后,必然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按其自身逻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两者也有根本的差别:
1、人力资源强调平均主义,关注于流程,例如:职位说明书、薪酬体系、考勤、福利等等。而人才管理强调的是人才的关注,例如:吸引、聘用、安置、发展和保留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将每个人一视同仁并避免按照公司资源分配情况对大家区别对待,而人才管理将“核心”和“非核心”员工的需要视作不同的,并“开始关注不同群体里个人的不同要求 ”
2、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HR部门的职责,而人才管理是HR部门与高层管理者共同的责任。人才管理的责任往往下放至业务主管,而人力资源部负责设计与宣传系统,并检验结果。很明显,培养人才的职责更多是管理者的职责,而非HR的职责!
3、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是隔裂的,其关注点不是“人”,而功能的实现。而人才管理的出发点是“人”与“人才”。在人才管理中,管理功能被当作不再是分裂的,而是紧密连接的,围绕着人才紧密耦合。因此,人才管理的终极结果是连续的人才供应。
五、人才管理中存在问题
5.1管理思想落后导致人才资源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发展的诸多原因,大多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很多中小企业把员工单纯的看作“经济人”,忽视员工其他方面的要求,追
求利润的最大化,要求员工完全按照“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另外,有部分中小企业,家族化管理思想严重。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思想存在很大的弊端:家族制的任人唯亲与市场竞争白热化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家族制的独断专行与知识经济下企业必须实行科学管理的矛盾。经济时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形势,中小企业如果缺少吸引人才的管理思想,并且内部人才资源开发不足,那么将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5.2忽视了企业文化在人才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人才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课题之一。在当今的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已经把人才看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那么,什么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吸收、留住、利用人才?许多中小企业并不了解。有些企业家认可,对于有良好的专业技能的高级管理人员,只要给予较高的薪水就能够使他们很好的为企业服务,其实不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物质条件虽然很重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有钱是不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阶段性和结构性的价值要求。许多企业主期望,按照员工对企业的业绩贡献给予报酬。留住人才。但发现仅靠物质激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何留住人才和高效利用人才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没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统一员工的价值标准,忽视了文化在人才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5.3没有建立规范的绩效考评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企业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中人员的招聘、晋升、培训、考核、奖惩、工资和福利等方面都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的基础上,而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搞好人力资源评价的关键。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资源规范划,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评体系,许多企业依靠主观判断和简单的量化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缺乏可信度。
六、人才管理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将人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提到一个战略高度,人力资源开发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能否增创企业效益,而且从根本上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6.1实施科学化的管理战略
许多中小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既有优势,也有弊端。一般来说,在企业创立初期,家族管理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如目标一致、凝聚力强等。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便暴露出来了,如赏罚不明、任人唯亲、排斥家族外的成员等。所以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转变管理方式,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中小企业要摆脱管理困境,实施科学管理,主要应做好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方面的工作。
6.2 加强企业文化对人才管理的推动作用
国际企业管理正在实现由“科学管理时期”向“文化管理时期”的变革。为顺时而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也应主动引入“文化管理”的方法,将企业文化理
论导入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大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和质量。“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精髓,加强建设企业既要注重抓物质文化建设,又要注重抓精神文化建设;既要注重发挥企业文化激励人、凝聚人的作用,又要注重关心人和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资源中最关键、最宝贵的是人力资源,我们在做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真正把“人本管理”放在首位。在人才管理中,不能仅仅把员工招聘吸引优势人才就看作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除了人才管理的常用技术手段外,还要把人才管理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之中,体现在行为上。
七、人才管理实施细则
首先在选才方面,除了要考虑个人的综合能力,还需结合个人的性格特长以及公司的后续发展方向,确认此人是否适合此岗位的要求,是否跟得上公司的发展方向,应该“因岗设人”,而非“因人设岗”。很多企业现在进入这样的误区,明明知道此人不适应该岗位的要求,但依然无动于衷,甚至迁就纵容。结果是新人进不来,老人却又阻碍公司的发展,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出现“双输”的局面。
其次在用才方面,须有针对性的用人所长,限人之短。有能力的人往往是优点与缺点都比较突出,关键是要如何发挥人才的长处。人尽其才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限制、改进人才的缺点和不足。
第三,育才方面,企业不仅需要用人,还需育人,这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人才在付出劳动成果的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回报,而回报不仅指工资,还应包括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企业也有责任为自己、为社会培训相应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
第四,评才方面,企业在用人育人的过程中也应对人才进行适当的考评,发现人才的不足,及时予以纠正。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才的考评也应有不同的考评标准。
第五、储才方面,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有效的人才梯队建设,保证企业人才的有序交替。
第六,留才方面。企业在人才留用方面应做到:①委以重任,充分信任,做到“适才适所”;② 对人才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大于批评;③ 付给合理可观的薪水,使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④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⑤树立、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满足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期望。
第七、放才方面。对于人才离职,应及时进行沟通,找出真正原因,尽可能的予以挽留。如该人才决意离开,则也应坦诚面对,予以理解,同时表达如有机会希望后续继续合作的意向,做好人才回流的铺垫工作。人才回流也是目前企业人才短缺情况下的有效解决方式,有时间短,见效快的优点
参考文献
[1]江霞.论人本管理模式[J].现代管理科学,2003(5)[2]王成.私营公司人员管理与控制精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3]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赵曙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胡君辰,郑绍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7]刘秉泉.薪酬制度改革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10(2)
第四篇: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论文
文章对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及实施成效,从而为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水利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发展,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关系民生的水利行业,因此更加肩负着培养水利人才的重任。水利行业新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水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我国其他类型高职院校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科学性不够。水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与水利行业的紧密对接,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预测和专家论证,新增专业难以与水利行业发展相适应,已设置的专业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目前,水利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已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全国水利行业61.9万名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61%;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工人31.4万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特有工种技术工人总数的1.15%。
2.课程建设因循守旧。水利高职特定的育人功能是为水利行业服务,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水利行业的用人标准应保持一致。虽然教学计划每年都在进行修订,但囿于学院多种条件的限制,课程体系并未进行大的改革,因循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灵活;课程内容与市场要求脱节,过于陈旧落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结合职业和岗位的能力培养实施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①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实习实训主要以校内为主,最终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现代水利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基础。伴随着水利类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可以将水利类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面向水利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是一种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和水利水电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②但水利类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却过于笼统、通俗化,难以有别于一般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对深化水利类高职专业的改革,构建“高素质、强能力、大专业、活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整合构建水利类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很大阻碍。这些都迫切要求水利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二、水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1.社会对水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高职高专水利类专业的范畴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过去工程水利设计、施工、管理为主,扩展到对整个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管理。要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问题,必须建立以流域统一管理为指导思想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在城市中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成为国际水管理的潮流。随着水资源保护意识的逐步深入,逐渐富裕起来的城乡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用水条件和水环境,水务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需要。而水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不愿下去且也留不住,出现了县级、乡(镇)主要为城乡防洪排涝、水利水电行业、给排水建设、新农村建设、水环境保护服务的水务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和空白。这类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水利水电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更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与交流能力等。可见,水利水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不同于搞勘测、规划、设计的工程型人才。
2.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水务管理专业为例,它实行了“5+1”人才培养模式,即5个学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等都比较完备。但在多年的发展中,该专业还存在一定不足。如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融专业教学、职业能力培训、岗位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化。
三、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根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学院将瞄准我国水务管理一体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水务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和重庆水利投资集团有限
公司等行业单位合作,持续改进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为切入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并推广应用到其他相关专业,服务学生就业;整体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水务工程建设、水环境监测及水资源管理行业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区域性技术培训服务中心,为重庆市水务事业服务,并带动西南地区水务事业发展。
2.“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校企一体,学训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的水务技术实训中心和水环境监测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开展“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学训融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服务专业为宗旨,拓展教学活动领域;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③
学院将从专业改革的第一阶段入手,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了解掌握水务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水务施工、水务管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特点,依据“岗位要求、工作过程”的原则,创新“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2+3+1”的教学运行过程,即:2个学期基础理、基本技能培养;3个学期专业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或资格证认证;1个学期顶岗实习。“2+3+1”的教学运行过程的具体实施思路:新生入校后,通过2个学期的文化基础课、工程制图、计算机等课程,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计算机应用、工程识图与制图等基础能力;第3、4、5学期实行理论教学和校内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各占一半的学时,使他们在掌握水务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课程的理论体系的同时,掌握水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城乡防洪排涝、供水、节水、水环境保护、水处理等涉水事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6个学期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灵活应用、在艰苦行业扎根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对就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注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水利艰苦行业的远大理想,将素质教育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学会做事,克服过去毕业生不愿留在基层,不愿扎根艰苦行业、不愿从事一线工作的弊端。通过实施新的“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水利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导航
1、首页
2、校企一体,学训融合3.“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建立政校企合作平台。学院拟成立水务管理专业政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永川区水务局、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重庆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深度融合,企业与学校双向互动,合作共赢。企业参与制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承担工艺实训、顶岗实习的指导和部分课程教学工作,主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2)确立“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水务管理专业政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岗位要求、工作过程”原则,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规范、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与需求,聘请水务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审查和评估水务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及其实施过程,调研、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对开设课程及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与面向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融通,逐步过渡到理论实践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使毕业生不仅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至少可获得施工员、监理员、制图员、水处理工、泵站运行工、水质分析员和环境影响评价员等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学院骨干教师与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资源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编写特色教材。通过实用、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与其就业紧密对接。
(3)构建真实情境和资源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校内建立生产与实训一体化的“校中厂”,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以校内水环境监测中心、生产性实习水厂为基础,完善水务管理专业实训条件,新建水务技术实训中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④;以“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合作为基础,坚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深化现有校企合作关系,开辟新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在顶岗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创造条件;创新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机制,确保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大投入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体制。结合“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启发、引导、研讨、参与、交互、自学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演示探究、操作示范等,重点应用“现场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考核方式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开卷、/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实施“内外监控、多维评价”,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采取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的评价方式,做到企业、家长、学生三方满意。
(5)创新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机制。
“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效果。顶岗实习与一般实习不同,一是教学环境有变,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学生要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要将实训中掌握的技能在生产中进行再实践,要与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工作;
二是要善于发现理论和实训与现实的分离与融合,从而完成对专业课程的补充学习。因此,顶岗实习的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完成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创新管理体制,配套相应的实训管理体制作保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潜力,建立校企合作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⑤
四、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实现了互利
共赢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使职业教育真正进入了职业的教育,适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了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职业学院学生就业的难题,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方互利共赢。
2.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后,思想会发生很大变化,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顶岗训练,接受企业化管理,绝大部分表现优秀,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首肯,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院的影响。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人文素质高”的毕业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工学结合期间对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第五篇:商务模式创新论文
目录
摘要„„„„„„„„„„„„„„„„„„„„„„„„„2 关键字„„„„„„„„„„„„„„„„„„„„„„„„2 引言„„„„„„„„„„„„„„„„„„„„„„„„„3 企业定位„„„„„„„„„„„„„„„„„„„„„„„4 业务系统„„„„„„„„„„„„„„„„„„„„„„„5 关键资源能力„„„„„„„„„„„„„„„„„„„„„5 盈利模式„„„„„„„„„„„„„„„„„„„„„„„6 自由现金流结构„„„„„„„„„„„„„„„„„„„„6 参考文献„„„„„„„„„„„„„„„„„„„„„„„7
聚美优品商务模式分析
[摘要]在国内正值团购风盛行之际,中国第一家化妆品限时特卖商城——聚美优品全面上线。聚美优品首创“化妆品团购”模式,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优质专业的服务,也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化妆品限时特卖商城。本文将从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等五大方面分析聚美优品的创新商务模式。
[关键词]商务模式 聚美优品 网络团购 盈利模式
引言
聚美优品(前团美网),是第一家也是中国最大的化妆品限时特卖商城。聚美优品由陈欧、戴雨森和刘辉创立于2010年3月,致力于创造简单、有趣、值得信赖的化妆品购物体验。聚美优品首创“化妆品团购”模式,“聚美”二字寓意:聚集美丽,成人之美。聚美优品本质上是一家垂直行业的B2C网站。在激烈的“千团大战”中,聚美优品首辟蹊径,创新性地开创化妆品团购市场,并且一直以100%正品的政策和海量的用户口碑领跑竞争对手,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增长速度的奇迹。
诞生于2010年的中国第一家专业化妆品团购网站——聚美优品,是中国最大的化妆品团购网站,并获得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商务部和国资委批准评级机构)授予的聚美优品所属公司北京创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A级信用认证。聚美优品作为一匹从团购领域杀出的黑马从一天销售额不足百元到销售总额过亿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2011年聚美优品优雅转身自建渠道、仓储和物流自主销售化妆品。以团购形式来运营垂直类女性化妆品B2C,并达到了过10亿的年营业额。定位
聚美优品的企业定位是:创新商业模式,体现化妆品团购价值,努力获取高质量的用户;聚集分散的海量用户,打造新型化妆品团购生活,延伸社交网络,提高用户在网站的粘性;面向顾客提供广告服务,增强聚美优品网页的互动性,留住用户。聚美优品关爱女性,以女性需求为主导,来锁定具体的团购项目。目标用户为广大女性。消费者总体上来看属于年轻、高学历、多为单身女性、上班族、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愿意在化妆品上花钱的。聚美优品是垂直型的b2c网站,主要经营的是化妆品业务,包括护肤产品,彩妆,套装礼盒,全身护理,保健品,食品,香水,美妆工具,品牌季等。其中集美优品把市场主要放在护肤用品,全身护理,品牌季,香水等领域。聚美优品坚持以用户体验为最高诉求,承诺“100%正品”政策,同时坚持完善的售后服务:“30天拆封无条件退货”政策。所有从聚美优品购买的商品,自收货之日起,30天内可无任何条件退回货物并获得全额退款——即使您已开封甚至已使用,退货运费也完全由聚美承担(退回货品的全款和寄回的费用,不包含聚美优品邮寄给您的运费)。业务系统
在完成对企业自身的定位后,聚美优品形成了聚焦目标人群,产品设计贴心到位,为用户供个性化的服务的业务系统:以化妆品为主,同时,聚美优品选择从化妆品这一与书、百货等相比之下比较冷僻的市场切入,同时采取优质产品、低折扣价格、杂志网站推广链接渠道、明星代言、会员推广、口碑分享的多种战略,形成独特的有聚美特色的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
聚美优品在创业初就拿到了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的18万美金投资,紧接着又拿到红杉资本的千万美金级别的投资,显示了企业金融资源的优势。与买方和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聚美优品的货源得到了保证,同时与兰蔻等一线化妆品品牌成为官方合作伙伴也使得聚美优品的货品资源具备了独特的优势。以陈欧为首的三大创始人组成了聚美优品的强大的核心管理团队:三个高学历,富有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又具备成功创业经验的年轻人突出显示了人力管理资源的优势。聚美优品将融来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到完善产品供应链以及获取最新最全的市场产品信息方面,形成了其强势的信息资源优势。星光璀璨的投资团队以及名人(韩庚)代言效应、ceo(陈欧)亲自代言效应等,这些都在不断凝聚组成企业无形资源和客户关系资源的独特优势。正是因为聚美优品的这些关键资源优势才令其得以实施企业的构思和设计好的战略,从而提高企业效果和效率的特性。盈利模式
聚美优品是一个利用团购的形式来进行的B2C,盈利模式与一般网站相似,收入和利润来源主要依靠在线销售提成。其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销售商品带来的收入,因聚美优品有自己的货源、仓库以及物流渠道;二是合作商家的广告收入:合作商家在网站上面做广告,以赢取广告收入;三是交易抽取的佣金。自由现金流结构
自由现金是评价企业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聚美优品与大多数化妆品B2C模式不同,聚美优品主要卖最畅销的20%那部分化妆品。而这20%的商品也为聚美贡献了差不多80%的营业额。2011年聚美优品的年营业总额过10亿,注册用户达到80万,占女性化妆品团购市场份额的60%以上。团购市场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聚美优品的营业总额也呈现不断增长的大好趋势,竞争能力的持续性高,收入持续增长能力强,未来收益在可见的市场预测下是较为高的。其次,做化妆品B2C,无疑可以利用网络渠道的低成本而降低成本,让利给消费者,从而打造一个物美价廉的化妆品网购平台。由此也看看出聚美优品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少,运营成本相对较低。另外,聚美优品的资金来源较为足够,现金流规模相对是较大的。除创业初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所投的18万美金和红杉资本所投的千万美金之外,聚美优品第三笔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也将紧随而至。在自身投资规模不高、运营成本较低、自由现金流持续增长能力较强的条件下可看出聚美优品的投资价值实现效率较高,增长速度较快,具备了较高的投资价值。
未来团购网站将向着专业化、地方化、垂直化发展,这又是市场新的争夺,聚美优品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专业化,垂直化的网站发展方向,相信未来聚美优品还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聚美优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428140.htm [2].聚美优品官方网站.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