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人美文
走在路上,读路。或直或曲或宽或窄或平或陟,世上路最多,却无一条完全一样,路之书最厚,谁也读不到最末一页。走一程,读一程,悟一程,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脚印就是你发表在路面上的一篇篇或深或浅的读后感。
早晨,读朝阳。一天读一轮,一辈子能读多少轮?再遇阴雨雾霾,一生又能读多少轮?朝阳从来也不会等着让你去读,你不读它,它就走了。它不会错过你,你只会错过它。读得多与少,全在勤与懒。不去读朝阳,心中怎会有晨光?
水边,读水。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但最柔弱的水滴常常能穿透最坚硬的顽石。读懂了水,你还有什么不能穿透呢?
下雨,读雨。雨是来自天上的特殊使者,或大或小或急或缓,不知已经下了多少万年,还在不遗余力地洗刷着不纯净的世界。读一次雨,得到洗涤滋润的不仅是大自然,更是你的心灵。
雪中,读雪。雪是一张巨大的无字白纸,只有读出一行行字来才能读出它的内涵,这字只有天知,雪知,读它的人知。有人读出了渺茫,有人读出了萧瑟,有人读出了春意……你读到什么呢?
风中,读风。风是山的呼吸,海的呼吸,田野的呼吸,城市的呼吸,大自然的呼吸,地球的呼吸。读懂了风,你就触摸到了大地的脉搏,你的呼吸才能融入它的呼吸。
白天,读云。云是挂在无边天幕上的一张张或白或红或黑的稿纸,写满了天上的秘密。阴晴雨雪霞露晨夕,全悄悄写在云里。你若不去读,何时才能获知它的奥秘呢?
晚上,读夜。夜博大深邃,无边无际。没有夜,何来满天星光,千古明月,万家灯火?“夜来风雨声”“随风潜入夜”。谁读懂了夜,谁就等于读懂了这世间最美好的梦境。
灯下,读灯。灯里装着的是另一个世界,是一本透明的杂志,是一部点亮夜的书。全书只写着一行字:只有燃烧自己,才能成为灯。读懂了灯,你的生命便如灯,你的人生便不再会被黑暗拦截。
上山,读山。山是一部立体大书,脚登着山,不如说脚读着山,脚上也有眼睛。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山不读我,我就读山。登山,其实是在读山。读透了山,再高再险的山也会趴在你的脚下。
山上,读石。石是山这部大书中的一个个立体汉字,大小高低形状各异,每一块也许都藏着一个个千古之谜,要想读懂山,须先读懂石,石头无言自春秋。
林中,读树。树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绿色杂志,常读树才能读懂成长,读懂枯荣,读懂盛衰,读懂叶黄叶绿,读懂果酸果甜。
花间,读花。花是天底下最早诞生的彩色杂志,常读花方可聆听花开的声音,破解花的密码,捕捉花香的基因。花若无人读,它为何要开,它开给谁看?
海边,读海。博是因有容,阔是因有怀,大是因纳小,多是因聚少,深是因聚浅,宽是因汇窄,巨是因积微,广是因缆狭,无边无际是因吸收了有边有际。常读海,多读海,才能把自己也读成海。
过河,读河。读到深处,河里流淌着的不再是水,而是一滴滴秒,一瓢瓢分,一桶桶小时,一缸缸日子。千万别让这时间的长河决口,否则你的人生会很快流尽。
人间,读脸。见人先见脸,品人先品脸,脸是一扇窗,人情脸上写,人变脸先变,心在脸上显。脸是一部没有结尾的系列剧,永远也演不完,一生也读不完。但可貌相也不可貌相,可读脸又不能全读脸,更须读心。
蓝天下,读天。你大,在地球上不过是粒尘埃;地球大,在太阳上不过是粒尘埃;太阳大,在银河系中不过是粒尘埃;银河大,在整个宇宙中不过是粒尘埃……你还大吗?
中秋,读月。月亮就此一个,千万人都在读它,每个人都希望读到自己心中的那轮月亮。读月,一人一月亮,千人千婵娟,万人万版本。甜月酸月苦月辣月悲月欢月离月合月阴月晴月圆月缺月,你的月是哪个版本呢?
黄昏,读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古人李商隐说的;今人吕游说:夕阳从这儿看是夕阳,若是从地球的另一端看,它却是日出……
读上知下,读远知近,读前知后,读表知里,读快知慢,读重知轻,读宽知窄,读深知浅,读繁知简,读厚知薄,读动知静,读呼知吸,读真知假,读丑知美,读邪知正,读失知得,读忧知喜,读浑知清,读苦知甜,读阴知晴,读落知升,读夜知昼,读冬知春。
读海知博大,读汇知奔腾,读鹰知翱翔,读火知温暖,读病知健康,读老知青春,读死知生命,读小草知坚韧,读果实知汗水,读瀑布知献身,读时间知速度,读逝去知珍惜,读古迹知沧桑,读岁月知变迁,读国家知兴衰,读太阳知给予,读月亮知缺憾,读星群知无限,读自然知力量……
读爱才知爱,读恨才知恨,读物才知物,读人才知人。读一个人就象读一本书。读高尚,读真诚,如在钢琴上漫步,每一步都会发出优美旋律;读虚伪,似在沼泽中行走,每一步都让你警惕脚下就是泥潭。
能读懂寂寞的人最不寂寞,能读懂孤独的人最不孤独,能读懂忧郁的人最不忧郁,能读懂痛苦的人最不痛苦,能读懂爱的人最会爱,能读懂快乐的人最快乐,能读懂幸福的人最幸福。
读春,你心便无冬,读秋,你胸中便挂满果实。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霞云,从枯黄读出翠绿,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意境。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灵魂,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世界上最难读的是人的心,还有你自己。读己如读人,读人难读己,自己能读懂别人,自己却往往读不懂自己。一个人的一生,不仅是读的一生,更是自己读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是,读懂自己,关爱自己,只有先会爱自己,然后才会去爱别人。
第二篇:读人品人悟人美文
人与人最短的距离叫拥抱,人与人最长的距离叫等待,人与人最看不见的距离叫包容,人与人最可怕的距离叫漠视你的存在!
人,都喜欢和不计较的人在一起相处,不计较的人刚开始时,看似失去,但长久下来却是获得;爱占他人便宜的人,刚开始看似获得,但相处久后却是失去。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它文字写成的书更难。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歌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你读TA时,千万别反感,因为有人肯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TA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TA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着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TA的言语行动中。你读TA时,千万别鄙视TA,因为TA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TA是个怎样的人。读人,是为了自己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读出欢乐,读出幸福。
人与人相处,更多的是需要彼此之间的一份理解,一种信任。凡事多向积极的一面靠拢,你会感觉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对待别人多一份宽容,你就会发现这样的人生会多一份惊喜在等着你的。
人生一辈子,写自己让别人读,你不让都不行;读别人对照自己,用放大镜看别人的真、善、美,吸取营养,完善自我;用老花镜看别人的假、恶、丑,模糊掉、虚化掉。写自己要认认真真。因为在人生的写作里是没有“修改”和“删除”;读别人,不妨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我喜欢读那些好书。一本好书是一个朋友,一个朋友更是一本好书。书有多少种,朋友就有多少类。有的书装帧精美,有的书朴实无华;有的书只短短几章,有的书则洋洋洒洒;有的书教我们生活,有的书教我们做人;有的书给我们一时欢愉,有的书让我们终生受益;有的书激荡感情,有的书催人奋进……
不管哪本书,读到最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一句浓缩的话,这些话足以在我们意志最薄弱的时候支撑起人生。
第三篇:读书与读人美文
我们所处的世界,书,多如牛毛,人,多如牛毛,总之,书和人一样,浩如烟海。
茫茫人海,人与人之间,有缘打交道的并不多,有缘认识的更是少数。一个人,于茫茫人海中,与另一个人相遇,是一种机缘。
人与书之间,亦是如此。一本好书,读了,如沐甘霖,不舍放下。一本无足轻重的书,读了,味同嚼蜡,完全可以随时合上,不再打开。
书页之间,承载着著书人的思想和灵魂。读书与读人没有多大区别,好人和好书,都会让你沐浴在生命的阳光里,有所顿悟,有所截获。赖人和赖书,一旦与其混迹,便会于不经意间,让你陷入混沌、无助、困顿、茫然。
书,有用还是无用,因人而异。闲时读书,不妨“乱读”,有“乱读”才有娴熟的放弃,精到的取舍。闲适的读书之人,未必一开读就有目的。太强的目的在先,就缺少读书的乐趣了。开放性的读书,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会为一个人的学业或工作带来益处,真正有利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往往不是与自身专业有关的那些书籍,而是那些看似和个人发展无关紧要的书。正因为如此,博览群书才显得尤其重要。
就个体的人而言,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时一刻之间。能够在闹市环境中安静读书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丰富而宁静的人。读书可以让人沉醉,也可以让人困惑、厌倦。一个人对一本书有了困惑、厌倦的感觉,这本书,就可以抛在一边,没读下去的必要了。
若能在书中神游,在精神的原野上信马由缰,体验无拘无束阅读的快乐,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所体味到的,是他人对世界的知觉感觉,这种知觉感觉,一旦与你心灵暗合,产生共鸣,就会发散出足以暖热人生的能量和温度,引领你向人生的目标阔步迈进。
读书,看似可有可无,但读书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书中的一切,可以使活着的人更加明白丰盈,使爱和光明寄寓于真切、美丽、详和、圆满、实在。当然,也会使腐朽的东西加快腐朽,使悲哀的人生走向更深切的悲哀。
乱读书,读闲书,喜新厌旧,不啻为保持好奇心的良方。应该说,读书本身是没有什么禁区的。有好奇心的读书人,绝不是偏居一隅的人,而是兼收并蓄、通融多样的人,到头来,有所造就、有所作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往往拥有乱读书的渊源。
第四篇:读美文有感
读《教师需要一颗平常心》文章有感
泾源三小李秀莲
看完《教师需要一颗平常心》的文章后感触很深。在这个我们无法改变的教育制度下,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大家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他的成绩。似乎要改变这个现实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自己别以成绩定好坏。多和他们沟通,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虽然他们成绩不好,但是未来的路很长,不要限定他们,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我应该试着改变现在的教学方法,多和他们沟通,每个人的苦和乐是相对的,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我们的痛苦很大程度来自于对学生的“苛求”。
把学生当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悦纳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优秀,也允许学生不优秀,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享受人间最美好的感情。把孩子当孩子。
学生是人,但这种人不是“大人”,而是“小人”,不管他的个子有多高,块头有多大,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与教师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犯的错误有很多是成长中的必然,是美丽的错误,是教师年轻时也犯过的错误。保持这样的心态,教师就可以大大减少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的极度焦虑、愤怒和哀怨。”调皮好动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吗?如此的“恨铁不成钢”有多少意义呢?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一切,何尝不是让自己快乐的一种法宝
呢?调整心态!换一种方式来爱孩子们,相信我们都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五篇:人生如修行美文
人生如修行
世说有一和尚,习俭从善多年,一心钻研佛道,渴望有朝一日能脱离苦海平登极乐,修成正果。为了提高自己的佛法修为,乖尚每天都要熟读不同的经文。据说,他所看过的经文数量,已远远不止八百卷。
和尚非常用功,把一切经文里的佛理都背得滚瓜烂熟,早诵晚念,青灯为伴。他的虔诚和执著,打动了寺里的每一个人。
但奇怪的是,和尚从6岁苦修到76岁,仍无法得道开悟。而令,和尚已经老了,旧日所记经文已经忘却了大半,但他依然勤俭如昨。
终于有一天,他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问他:“你苦学佛法,是为何故?”
和尚老老实实地说:“先求自渡,再求渡人。”佛祖再次问他:“你从八百卷经文里获得了什么?”和尚寻思了许久,说来说去,还是经文里的话。
佛祖只得摇头:“佛法是船。世间一切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皆属苦海。你若想就此抵达彼岸,脱离苦海,就得首先明白如何乘船以及如何弃船。”
和尚听后顿悟,从此心如止水,再不苦修佛理。
佛理是船,须修也须弃。在茫茫苦海中,佛理如夜中明灯,指引人前行。抵达彼端之后,却再不可执著留恋,抱船登岸。无论何时都不能忘了,心中所要渡的乃是人,并非船。
由此自省,回望我们的半生历程。负笈求学多年之后,终于获得安定生活。可现实中,有多少人肯安于现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骄不躁。不惊不羡,不谗不媚,不欲不求?
我们已被儿时所学的知识困住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我们前仆后继,通宵达旦,焚膏继晷,挑灯苦读。
多年后,博古通今,却照样还是看不开,理不透。甚至,早已被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重重困住,不可挣脱。
从佛理的角度来看,理论不就是渡人的船吗?可为何我们在抵迭真理彼端之时,总是无法抛开旧日的尘俗观念?总是要一意孤行,抱船守地,故步自封?
从人生的角度来看,知识不也是渡人的船吗?苦习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明智通理,洁净精微吗?可为何我们越是读书,就越是容易被物欲所蒙蔽,越是容易利欲熏心?
修佛乃修心,不是信佛,吃素,就可长命百岁,往生成仙。其本质目的,是通过佛理引导,自我开化,自我顿悟,逐渐拥有广渡世间恶,笑解众生丑的境界。
人生何尝不是一次宝贵的修行?不论贫贱富贵,长短高低,最终都要化为黄土青烟。有人在赶往这个必然结局的路上,纵欲寡欢;也有人在匆忙而又布满苦难的时光中,找到了自渡的船。
可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只懂得如何乘船。却不懂得如何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