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外贸行政管理的影响论文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发生,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盛行,发达国家有意对发展中国家形成贸易壁垒的趋势愈演愈烈。对我国的外贸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在,我国已经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为使我们面对社会国际运动的挑战能沉着应对,必须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外贸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宣传、法律、机制、政策等各个方面来找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备无患。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外贸行政管理;影响;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逐渐确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得以建立,资本的组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大多企业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其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该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对我国的外贸行政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外贸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减少其中不利影响,使我国外贸行政管理工作得到推进。促进我国外贸工作的健康进行。
一、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雏形就已经出现,背景是当时的欧美等国家已出现的环保、劳工、消费者、人权等运动。这一运动最早始于20实际90年代,当时美国一家服装制造商让女工在极差的工作条件下从事服装制造工作,这一事件的曝光成为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导火索,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改变自己的形象,该公司拟定了一份社会责任守则,这时社会责任守则第一次出现。之后,其他的企业为了保护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制定了自己的责任守则。不久之后,联合国提出提倡企业生产守则的规定,这一决议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得到大力推进,并且声势和影响日益强大。之后,2002年,世界经济峰会在纽约召开,在会议上首席官呼吁企业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公司的社会责任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以及实现公正贸易的重要保证,在此峰会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声势不断壮大,成为一种趋势。
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外贸行政管理产生的影响
1.使我国的外贸行政管理成本大幅增加。所谓行政管理成本增加方面。具体来说,应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需要大量专业的管理人才,这就需要我国投入大量的企业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量投入。其次,我国需要付出大量的谈判成本,我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可能对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仅仅默默接受而不提出自己的质疑。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们必须就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同欧美发达国家进行谈判,最终确定一个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方案,为了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这是不可避免的。外贸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同样需要大量费用的投入,因企业社会责任守则产生的贸易摩擦目前经常发生,因此,建立预警机制,对国外的社会责任机制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追踪,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中心,以及对危机出现时对其进行化解的应对措施的研究也会使费用增加。
2.我国已有的外贸法规不能很好的应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的努力以及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与对外贸易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在所有的与外贸有关的法律法规中,一直没有一部专业为对外贸易中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这就是我国外贸法规遭遇的尴尬现状,这会使企业在遭遇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贸易纠纷时没有法律依据作为支撑来维护本国利益,这种无法可依的局面及其不利于我国外贸事业的健康发展。
3.行政职能扩大。随着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浪潮变得越来越激烈,这一运动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扩大。企业行政管理的日程已经开始明确的包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企业在雇佣工人,利用工人进行生产时存在以下问题。社会保险附覆盖率差、使用未成年劳动力、有体罚工人侵犯工人权利的现象、拖欠克扣工人工资、住宿生活条件差、工作条件差、对性别年龄歧视看待、收押金和身份证,限制劳动力人身自由、工资低,不支付加班费、没有法定福利、安全措施不到位、雇佣童工。上述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的调控失灵的状况下才出现的,是因为部分企业家缺乏良心同时我国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为了使这种情况得以解决,使工人们的权利和利益得到保护,必须扩大行政职能。
4.一些民间的商会等组织的作用开始显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过程中贸易纠纷的不断增加,民间的行业协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例如曾经出现的民间商业组织在自己的努力下使欧盟撤销反倾销诉讼。近年来,行政管理职能中的部分职能正在逐渐的社会化,因此,所谓的外贸行政管理工作不一定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可以将行政管理包括的职能的一部分进行分散,例如服务监管职能。而我国的商会性组织正是承担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因此,要对商会等民间商业组织进行扶植,及时对我国民间的商业性组织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解,对于发展受到阻碍的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面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压力我国的应对策略
1.在有关国际谈判中积极发言,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要积极和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了解他们政策走向和趋势,对于涉及我国国家利益的谈判我国政府要积极参加,有关研讨会进行时要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将我国企业的真实情况进行客观、及时、充分的反应,同时要以为我们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为目标。
2.积极应对并尽快出台我国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面对来自国际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要积极建立更加完善的预警机制,来迎接来自西方国家的经济的挑战,避免在贸易壁垒的情况出现时我国权益的流失。运用预警机制搜集国外与SA8000有关的措施。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信息中心,并将数据库和信息中心向社会公众开放,为我国企业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咨询服务。同时,在政府的领导下,出台自己相关政策,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更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国家要监督企业有关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的建立。我国之所以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国际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就是因为我国的立法不健全,也没有权威。因此,我们要对我国的外贸法不断进行完善和修订。同时,对于与外贸管理有关的文件等应尽快进行清理,是我国的法律更好的和世界贸易组织相适应。对于已经修订、未修订或者已经废止的法律要及时清理,同时,适当的对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内容进行增补。
4.努力完善行政组织结构,与其有关的部门要设立全面。为了更好地应对来自国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挑战,必须对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完善,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专门机构的设立来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管理,二是对设计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部门进行合并,加强资源的利用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语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我们要积极应对。同时,我国的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政府通过向企业进行公民理论宣传,让企业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并积极的去履行,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外来挑战时从容应对,对外贸壁垒进行抵制,更好的维护我国的利益,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的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魏锡华,黄兰芳.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外贸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7,06:220-221.[2]顾文忠.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2.[3]魏锡华,黄兰芳,莫岳云.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07,04:13-14.[4]徐金华,万希.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未来与发展,2009,03:91-93+90.[5]刘瑛华.从SA8000看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6,06:159-160.
第二篇:经济法论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学思考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学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历史发展的阐述,探讨了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根据和法学依据,并就如何实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经纪人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业务。这些利益既包括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利益、社会弱者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又包括自然人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也包括自然人之外的法人和非法人的权益和利益。狭义上的社会责任包括含有社会利益内容的法定责任和含有社会利益内容的道德责任。法定的社会责任是指由法律、行政法规明文规定的企业应承担相应的对社会的责任。如果企业违反法定的社会责任,则应当承担相应地法律后果。道德的社会责任是指虽然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但道德伦理要求企业承担的对社会的责任。由于法律规定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道德的社会责任便成为法定的社会责任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据
(一)我国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议
对于我国企业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理论界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是否定企业的社会责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首先,企业的社会责任本身是一个假命题,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过于模糊、抽象,且义务对象无法加以确定,欠缺操作性;其次,如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则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应成本将以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让消费者承担,最终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淘汰出局;再次,过度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完全否定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体,把公司完全看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让企业来办社会,把过多的社会职能交由企业来完成,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削减经营者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另一种观点则持肯定态度。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企业的营利性,而是认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顾及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是这种盈利性能更好地为整个社会服务;企业管理者应树立公司责任观,不仅要通过一定的法律机制促使公司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而且管理者应当自觉践行这种责任。
(二)我国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法律依据
在新的《公司法》第五条中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的,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国法律首次将“社会责任”列入法律,这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确立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项:对劳动者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对企业债权人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共事业的责任以及非法行为的监控责任。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与监督
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法治的进一步健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以及企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企业会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对此,我们认为,仅靠企业自身觉悟的提高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这是理想主义者的观点。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企业主动积极地履行其社会责任,如捐助失学儿童、为重病人、投身公益事业。但我们认为,企业的这些行为并不能掩盖企业的经济价值取向至高无上这一根本属性。企业做出的看似承担社会责任的利他行为,实质上是公司在分析了成本与收益后所做的利己行为。最为明显的例子是烟草巨头飞利普莫里斯公司1999年拿出7500万美元用于慈善捐助,随即该公司又耗资1亿美元展开秘籍的广告攻势,唯恐自己的善行不为人知。而企业采取提高员工工资,为员工缴纳“五金”、改善员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让员工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等举措,是为了形成对员工的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是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根本目的是增加收益,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为了利他,或者出于道德的考虑。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熟练程度、健康等的总称,代表人的能力和素质。其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同时他又是资本的,是未
来收入的源泉。企业经营者意识到经济越发展人力资本在创造和积累企业财富中的作用越大。因此,希望通过企业自身的觉悟来主动履行其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
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只寄希望于企业的道德自觉,还必须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约束,实行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法规监管制度。
1、从立法上树立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摒弃传统的公司理念,确认盈利最大化的商事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非商事目标为公司的二元化目的。《公司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应当增加公司和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概括性规定,尤其是应明确使用“社会责任”这一概念,以此来指导其它法律法规中分别规定的中小企业实体性社会责任。
2、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主体地位,合理设计和构建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具体制度。
3.经济法律法规中规范企业外部行为的相关法律制度,应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要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强调其原则性和一般性。
4.加强我国工会组织的权力。应在《工会法》中或者在其实施条例中,增加相应的条款以提高工会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5.在《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提高对劳动者的保护标准,降低企业用工的随意性。
6.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责任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办法中加强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企业产品质量违法成本,提高消费者针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违法问题的诉讼积极性。
7.推进社会慈善立法,为企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提供完善的法律机制。
8.推动民间团体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立法的进程。在涉及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立法中,可以充分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
9.应加快我国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立法步伐,改变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过于分散、凌乱的状况。
10.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1.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在于落实。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则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多边道德风险问题。当前我国不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不仅与这些企业经营者道德和法律素质不高有关,更重要的是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机制不健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具体规定,创设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基础的利益均衡制度。我们认为,通过建构一个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法为核心,经济法为主干,其它社会法相配合的,综合的、全面的、有实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定能逐步改观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
参考文献:
1、陈伟 公司劳动纠纷的社会经济学分析——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角度考察【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62、王志平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M】中国经济走势(J)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3、李昌麒 经济法学【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4、刘俊海 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第三篇: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杨蕾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099114065)
摘要:自主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及中国知识产权弱势的现状而提出的创新概念。当前我国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因深层次的若干自主知识产权问题而产生了诸如高昂的专利权使用费、版权侵权引发的高赔偿和贴牌生产导致的低利润等。简要的介绍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度与文化、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键词: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043(2006)xx-xxxx-x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Yang Lei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hui Maanshan 099114065)
Abstra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knowledg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vulnerable status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concept.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is facing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deep-seated issues arising fr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high royaltie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damages caused by high-OEM cause of low profits.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m a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measures to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 and culture, China's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Key word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Enterpris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指出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2004年11月,吴仪副总理在上海指出,现代一些国家跟我们争的最厉害的就是知识产权,这使我们意识到加强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兴起是一种必然趋势,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征程中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焦点。
知识产权是在18世纪由法国人普拉佐夫提出的,现今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法律术语之一,知识产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产权,可以包括一切人类智力创作的成果,1992年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东京大会上将知识产权分为“创作性成果权利”和“识别性标记权利”两大类,前一类包括7项内容,即发明专利权、集成电路权、植物新品种权、Know-How权(也称技术秘密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版权(著作权)、软件权。后一类包括3项内容,即商标权、商誉权、其他与制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识别性标记权。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著作权)两部分,工业产权指发明人、设计人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等依法享有的有关制造、使用、销售与获利等的独占权;版权是指作者对文学、艺术、科学、软件等作品依法享有的有关署名、发现、出版、转让获得报酬等专用权。
由知识产权的概念,可以看出知识产权
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发明为核心的,发明专利权、技术秘密权、版权等创作性成果权利无一不是以产权人占有大量别人无法获知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基础的。所以,创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应由营造企业核心技术体系入手,营造企业核心技术体系应以企业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为先导,而在企业内形成浓厚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氛围必须以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为基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企业的创新不够,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够,造成了我国企业大部分核心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被外国企业控制的局面。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和企业竞争是否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有所作为,就要从自身问题入手,找出中国目前自主知识产权匮乏的原因,从而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构建提供政策依据。
1.1 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不够
我国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2.5%。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资之比是1:0.078,日本的这一比例则为1:5,结果导致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和仿制。在国外发达国家,职务发明一般都占95% 左右。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向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方面,每年也就是2000件左右,被授权也就是300件左右,这还抵不上国外的一个大公司。1.2 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
在国际领域,跨国公司基于研发意识,在我国申请大量的专利,积极“跑马圈地”,然后利用手中的专利大棒压制、排斥和打击我国企业;同时其还利用对“标准化”的垄断,实施不正当竞争,获取超额利润,中国许多企业因此频频陷入外国企业知识产权“陷阱”。还有的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么没有及时地将自己的创新性成果产业化,使自己的先进技术被他人低价收购并申请专利,要么本身商标被国外企业抢注,辛苦创造和积累的无形资产付诸流水。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企业已经将13
万项发明“奉献”给了外国企业。而在国内,企业长期受“宁可仿制求生存,也不毛奉献创新”观念影响,不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积累自主知识产权,仅仅依靠“出大力,流大汗”,把力量和精力集中在打价格战上,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到最后在价格上无利可图时,就很难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1.3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匮乏
从中国目前来看,知识产权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严重匮乏。高校毕业生应该是中国高素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据统计,目前高校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的学生不足5%,全国1500多所高校中只有3所设有知识产权双学位专业。迄今为止,中国整个社会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产权人员约有30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中国目前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严重供不应求。中国知识产权人才除了数量上的紧缺外,业务素质也差强人意,一个合格的知识产权人才不仅懂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协助专利的申请,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上,知识产权人才必须是知识产权人才必须是跨学科、复合型,除了熟知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及相关知识以外,还必须至少成为一个行业里的行家。这一点国内企业需要借鉴外国经验。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主知识产权中的企业自有核心技术及其整合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经典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根本标志。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具有垄断性特征,其主要包括企业核心技术和品牌及其延伸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本等企业独特资源及其综合运用这些资源的系列创新能力。国际优秀的跨国公司都拥有强势自主知识产权。但经典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对象仅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美国的一些优秀的跨国公司的成功实践,而且只是从管理的角度考察核心技术及其整合,尚未自觉和鲜明地从权利的高度研究企业核心技术及其整合给企业带来的合法而相当时期的垄断利益。而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21世纪知识产权空前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现象,确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促进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1998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纲要指出,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掌握高新技术这一新财富,就会落后于他人,以致丧失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应从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和专利保护意识着手,研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者在引进专利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最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活动, 有效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依法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度与文化
中国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基于20世纪美国的压力和适应,WTO《TRIPS》等外部因素影响需要的产物。而在21世纪出于增强中国国际竞争优势这一内部因素考虑,则意味着可能要对我国已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及其文化的创新乃至革命。中国作为知识产权弱国,按发达国家或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基准,对域内知识产权实行一并保护,有失公平之嫌,因为各自的起跑线不同。可以考虑通过适当途径,尽量获取更多的有利于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自主知识产权文化是自主知识产权制度创立的基础和指导,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意识形态,也是政府积极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共政策的指导思想。自主知识产权文化是自主知识产权理论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的支柱。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主要包括原创文化、自主核心专利文化、自主版权文化和自主知名品牌文化。自主知识产权文化是一种团队和组织文化,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及其各自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行为及其准则的统一体。对这些问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平衡国际标准和中国利益的自主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与运作;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内涵、建设与运用。企业主体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
3.1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通过加强对企业管理和科技人员的培训, 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使企业全体员工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企业领导者、决策者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 改变落后的观念, 增强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3.2 完善激励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的重要技术一般都由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着, 企业核心技术体系的创建必然是以这些知识型员工为主体, 企业的知识创新离不开他们所掌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要求他们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员工共享。所以, 企业必须完善激励机制, 正确处理分配关系, 积极探索新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形式。3.3 加强创新的能力。
企业要处理好创新和引进的关系, 充分发挥企业一引、二学、三创造的自主知识产权效能。另外, 企业要广泛地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社会技术创新资源共建企业技术中心, 共同开发, 共同进行技术创新, 建立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 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建的机制, 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要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和维权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
21世纪世界知识产权空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我国从宏观到微观都缺乏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战略思路,迫切需要国家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国家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应以增强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运用、管理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深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原创、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专利与商标管理体制等界面管理问题;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制度的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
施;如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知识产权权属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原创和保护的支持性国家财政持续投入机制;国家宏观自主知识产权效益评估体系;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问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在于:既有扎实理论支撑又有较大实践价值的21世纪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新思路和新策略。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6.1 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
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国际市场上假冒侵权产品猖獗,据估计,全球每年假冒侵权商品的价值超过6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贸易总额的7%。在高利润的驱动下假冒侵权活动几乎遍及了所有领域, 药品、消费品、音像制品、汽车和飞机配件则是其中的重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10%的药品是假药, 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甚至高达60%;据法国打假机构估计,在欧洲市场上出售的汽车,每10辆中就有1辆是假货;据美国联邦航空局估计,在每年全球安装的2600万件飞机部件中, 有2%是假货。2003年, 美国海关截获的假冒侵权商品数量比2002年增加了12%, 2003年上半年欧盟海关查获的假冒玩具数量比上一年全年查获的总量还多56%。假冒侵权产品的贸易,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管理和世界的安全。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有助于维护和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保护权利拥有者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贸易健康展。6.2 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增加知识产权贸易与中间品贸易量
首先,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知识产权贸易。知识产权不仅渗透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中,而且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贸易形式。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与知识产权贸易尤其是技术贸易有直接关系。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会使得跨国公司从倾向对外直接投资变为特许经营方式。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能够
向专利技术所有人提供权利保护,使技术供
应者更加愿意自愿地转让技术, 特别是易于模仿的技术。其次,知识产权保护能够促进知识产权敏感产品及中间品的贸易。知识产权敏感产品主要是指知识产权在产品中特别重要以及技术易被模仿的产品, 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产品。马斯克思和帕那巴特使用修正的Helpman-Krugman 垄断竞争模型就知识产权对国际贸易流的效应进行评估发现:发展中国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中间品进口具有正向效应。因为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产品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具有“市场竞争效应”,进口国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而对进口的中间产品的仿制能力下降, 出口商在进口国取得“市场扩大效应”,出口商在进口国防止和打击仿制产品的费用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降低,出口商获得了“交易成本降低效应”。因此,发展中国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促进发达国家中间品的出口。
6.3 知识产权保护易于形成贸易壁垒并增加贸易争端
知识产权壁垒主要表现为边境措施与临时措施的滥用、贸易“内部化”、特别立法、其他技术要求等, 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市场准入。随着知识产权贸易的迅速增长, 国家/ 地区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争端不断增多。自1995年1月1日起, 截至2002年10月16日, 向世界贸易组织通知要求进行磋商的案件总共为268件。其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争端共有19件, 占比为7.1%。在TRIPS 协议保护的内容中, 专利保护是主要保护客体, 专利所相关的产业多为药品和农用化学品制造业, 对成员方的经济利益影响较大, 所以专利争端在知识产权争端中占有较高比例。与版权和邻接权相关的录音、录像、电影产业所受经济影响也较大, 争端所占的比例也较高。
6.4 知识产权保护使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两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中心-外围”的状
态, 在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以后,虽然从长远来看可能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有利,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绝对垄断优势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贸易利益的重新配置,两极分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金璐.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第10期.Jin Lu.China's IPR protection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J].2007.10
[2] 马一德.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6年11月.[3] 王振宇.当前我国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若干问题[J].《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3期.Wang Zhenyu.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terprises a numbe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sues[J].2006.3
[4] 辛娜.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纵横.Xin Na.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coping strategies[J].[5] 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6] 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4月.[7] 曲建忠, 张红霞.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11月第21卷第6期.Qu Jianzhong,Zhang Hongxia.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hina's Countermeasures[J].2005.11
[8] 顾永东,祝磊.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措施研究[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Gu Yongdong,Zhu Lei.Measures of corpor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J]
[9] 李桂芳,李庆.对企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分析[J].河北冶金,2004年6月.Li Guidong,Li Qing.Strength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for enterprise analysis[J].2004.6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7.1 知识要素成为了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竞
争要素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或知识资源已经逐步替代工业经济的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主导资本或主导资源。知识要素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竞争要素。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是现代企业致胜的重要战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纷纷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武器,在获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利润空间。以飞利浦和海尔为例,它们在进军国际市场时,就牢牢抓住了自主知识产权这个“法宝”,使自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并从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入。7.2 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中国目前在国际上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但综观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却着实让人失望。中国出口竞争力高的产品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格局依然呈现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弱的态势。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为仅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比重,而且中国主要负责该类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低,获得的只是微薄的加工费。波特强调,“竞争优势是由最根本的创新、改善和改变而来。”“创新可以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能应付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几乎在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实践鼓励研发的产业政策29和刺激厂商研发的做法。
第四篇:论文:基督徒对社会的责任
论文: 《基督徒对社会的责任》
中古时代修道士为了修道,远离社会,走进深深的修道院,一心想专心修道,远离恶事,但是虽然远离吵杂的社会,修道院里也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主耶稣明训:『我不求你(父神)叫他们(主的门徒)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十七15)有此地方的信徒,认为信了主的人,不能与不信主的人交往,不能看电视,不能听歌,这些都是世俗的东西,专心读圣经,唱赞美诗,祷告。这样的做法反而很容易造成人反感,不理解,甚至排拆。
耶稣和罪人税吏做朋友,并没有去隐居,耶稣教导我们,要做世界的光和盐,灯只有放在灯台上,才能照亮一家的人,不能把灯藏在斗底下。对于我们所居住的社会,我们基督徒有责任尽自己的本分,并有责任代祷,对于一些罪恶的事情,我们要表明我们的立场,坚持公平公义,因为我们的上帝是爱的上帝,也是圣洁公义的上帝。我们教会的牧师在大学生聚会中对我们教会的大学生们说,基督徒要在社会中做得更出色,要做官,做个好官;要赚大钱,要做老师等等,这些都是荣耀神的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些罪恶的事,我们基督徒要勇于指责,表明我们的立场。就象新加坡要开大赌场,吸引人去旅游,那是个比澳门还大型的赌场,当地的教会极力表示反对抗议。因为赌博是很不好的事情,赌场通常也会是各种犯罪的场所,会造成很多社会问题。对阻止这些罪恶的事情尽上自己的本分。
中东地区一直都没有和平,现在好象有所缓和,但是作为基督徒仍有责任去为当地的持久和平而祷告」在英国York郡的大主教John Sentamu目前已经开始了为中东地区和平的7天禁食祷告。Sentamu主教也告诉记者「让我们都来为战乱中死去的人祷告,为生还的人们祷告,为中东和巴勒斯坦的和平祷告,也为制订政策的人们祷告」。
我们也要为我们所在的城市代祷,在探访中,看到很多人生活在罪恶中,生活在困苦中,对于我们所这个社会我们有代祷的责任。
基督徒对于这个社会,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人对世界、对社会,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他可以避世。
这是僧侣和隐士的态度,都是那些进修道院的男女的心态。初期教会的历史告诉我们,有些人认为要退到埃及的沙漠里过与世隔绝的生活,才能成为基督徒。这些人为世界和世人祷告,但他们自己却脱离尘世,认为生活在世人当中无法做个基督徒。
他可以不参与世事。这也就是说他并不避世,可以住在世人当中;但除了自己私人的活动和自己的小圈子之外,对任何事都采取不参与的态度。
事实上这正是一般的男女十之八九所持的态度。他们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此外一律不闻不问。他们愿意享受他人努力所得的成果,可是完全不愿意去服务社会。
他可以将自己投入大我中。
新约希腊原文称呼信徒的一个字hagios,通常译作圣徒。这个“圣”字的意思就是“不同”。基督徒与旁人不同,但这不同一定要用行动表明出来。做基督徒不是避世,而是积极的参与在世事中。
基督徒有参与的责任。参加各行各业的活动,参加到政府中服公职为社会造福。基督徒要是避世或是不参与事务,都是没有尽到对天父应尽的责任。基督徒的异样,只有通过参与,才能让梦想成真。一.基督徒对社会关怀的重要
世界正在看你的信仰,是否和其他人一样?信仰需要行动表现!但是,到底如何去表现呢?很多人很困难,例如:到底如何面对乞丐呢?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吧!保罗时代的教会也是如此,到底如何关心教会的信徒,如何关心社会? 斯托得牧师在《我们应该关怀社会》中说到:“任何一个跟随耶稣基督的门徒都不应该对基督徒是否应该参与社会、政冶感到困惑。这个课题之所以广受争论,往往是因为在福音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拉扯不清。圣经记载得很清楚,耶稣在公开的事工当中,不仅「教导、传道」(太四23,九35),他也「行善医病」(徒十38)。因此,在教会的历史中,宣扬福音和社会关怀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基督徒常常很自然的同时参与了这两方面的工作,他们并末先查明工作的定义、内容或是缘由,似乎就理所当然的去做了。”
斯托得写的《平衡的基督教》一书中,他呼吁教会一方面要持守不变的圣经真理,但在文化中实践应用的方式要能推陈出新。他也要求教会应省思并接受什么是现有体制中可变与不可变的;并且,他呼吁教会应对“传福音和社会责任”二者并重。
斯托得是位有远见的福音梦想家;他能洞察到别人所洞察不到的异象,而且知道如何具体实践所领受的异象。斯托得品格正直、有爱心又有智慧,他的领导风格从不是强势作风。斯托得向来注重均衡,而他自己所展现的均衡则是今日社会少有而不寻常的,那就是:真理与爱心相随,思想与行动合一,福音与社会责任并重,忠心牧养教会但绝不漠视社会需要,心灵谦逊但勇于捍卫信仰,热爱真理但不流于滥情,思路清晰但也敏于察验别人的感受。斯托得的服事对教会是一大贡献,为此,我们应深深感谢神。
(一)社会关怀的圣经根据:
所以什么是社会关怀的圣经依据?为什么基督徒应该关心社会?我们可把基督徒对世界的心态归纳为二大类:一是逃避,二是参与。「逃避」就是以拒绝的方式,背对世界,洗手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更不理会世界哀切的呼救。相反的,「参与」就是以怜悯的情怀面对世界,不怕弄脏双手,不畏工作服事所带来的疲累,并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常被神的爱所激励、充满,甚至无处可容。
有些福音派的人士,大多数若不是曾经不负责任的逃避,要不然就是依然故我的仍旧逃避责任。教会内弟兄姊妹的团契交通,一定比外面冷酷甚至带有仇恨的环境更加温馨。当然,我们偶尔也会冲入敌区(这是福音派拿手的专长)去传扬福音;然后马上他们又撤兵了,跨过一道壕沟,进入基督教的城堡(有团契带来的安全感),收起吊桥,甚至捣起耳朵,不理会敲门者呼求的哀声。至于社会的活动──他们常说主就要再来了,别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吧!更坦白的说,就像在一间已著火的屋中挂新的窗廉或放置新的家俱,是毫无意义的事!当务之急是拯救失丧的灵魂。所以他们以不正确的神学来缓和良心的谴责。「你知道吗?」,一位女学生在美国一堂讨论未来学的神学课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一旦我们开始救济贫民,事情就不会继续恶化下去,而这样子的话,耶稣就不会再来了。」(她是很真诚的向教授发问。)那教授写著:「我们可以把这位女学生的论调称之为「对未来极端逃避」式的论调„„它对未来的矛盾在于,一方面对上帝十分虔敬,另一方面却又无知的把神推出了历史,坚持即使是耶稣在这「末世」也无能为力。它不如不觉地把耶稣塑造成一个无能的、外出的地主,对他所拥有的世界和人类历史失去了控制„„这种极端逃避式的论调造成许多人无法完全效法耶稣的原因。
我们不仅不该逃避社会责任,更应该倾听神的呼召。神在每个时代都兴起不同的人走进失落寂寞的世界(就像耶稣当年一样),效法耶稣、也是为了耶稣的缘故,以生命爱心去见证服事,这才是「宣道」。宣道是我们人类对上帝所交付使命的回应。它是基督徒全然的生活力式,包括了宣教与社会责任,深信基督差派我们进入世界正如父神差派他来到世界,所以我们必需走入世界 为他而活,为他事奉。
(二)社会关怀的圣经教义
然而,我们不禁继续再问;为什么?为什么基督徒应该参与世界,关心社会?以下是斯托得牧师在《应该关怀社会》的内容:从圣经的五大教义来探讨的:
1.更健全的神论 在一开始,我们需要对神的教义有更健全的认识。
第一、永活的神,不仅是宗教上的神,也是大自然的神;是「圣事」的神,也是「俗事」的神。事实上,基督徒常对以上的区分感到不安。因为所有属于神的事物都是圣洁的,那么若没有任何在神以外的,亦无所谓的「世俗」了。根据旧约先知的豫言和耶稣的教训,神对所谓的「宗教」是很严厉的,也就是与生活无关的宗教形式,没有爱心的事奉,与外表虚假的顺服。「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如果不是这个样子,若我们在教会所说、所唱的,与每天的日常生活毫无关连,那么这比「没有价值」更糟,这种虚为是神所极端厌恶的。
第二、永活的神是立约的神,也是创造的神。我们基督徒有时会覆蹈以色列人在旧约中所犯的错误,那就是他们只著重神是立约的神──从万族中拣选他们成为圣洁的族类,并对他们说;「我是你们的神,你们是我的子民。」无可置疑的,这是荣擢的真理。「立约」是圣经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没有它,圣经的启示就不完全。但它也可能成为危险的半面的真理。当以色列人过份的强调它,他们就低估了这位永活的神。他们把神降格成一个种族的小神。耶和华只不过是以色列的「国神」,就像基抹是亚门与摩押入的「国神」一般。他们忘了其它的国家,或者是漠然的拒视它国的存在。
但圣经是以万国开始,不是以色列;是以亚当为始,而非亚伯拉罕;是以创造开宗明义,而非立约。并且当神拣选以色列,他并未对其它国家失去兴趣。阿摩司勇敢的传讲主的话语:「以色列人哪!我岂不看你们如同古实人(即衣索匹亚人)?„„.我岂不是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领非利士人出迦裴托(即克里特),领亚兰人出吉固吗?」(摩九7)。同样的,自大的尼布甲尼撒王也学到了「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但四32)。神统管每个国家,人类的命运在也手中。虽然那被称为「管理这个世界」的撒旦实际上暂时篡占了神的地位,但神最终仍是一切被造之物的主宰。「耶和华从天上观看,他看见一切的世人。从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他是那造成也们众人心的;留意也们一切作为的」(诗三三13~15)。不只这样,神在对亚伯拉罕使之昌盛的应许中也祝福了世上的万族,有一日他要使万物重返堕落前的光景,使被造之物再为完全。
第三、永活的神是称罪人为义的神,也是公义的神。不可否认的,他是赦罪的神,是罪人的救主,「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亡」(出三四6)。但他也关切社会中的公义,他为受屈的伸冤,他扶起被压迫的人„„„。
再者,神对公义的要求不仅在他子民的身上,也延展到万族万民。在阿摩司书的头两章,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社会关怀和公义对于万国和对以色列国而言是同样的重要。在阿摩司谴责犹太人厌弃神的律法并随从偶像,并以色列人欺压穷人,见利忘义(二4~8)之前,也宣告了神对其它邻国的审判(一3~二3)──为了叙利亚的蛮酷,非利士人贩卖掳掠之民,推罗不守弟兄的盟约,以东无情怀恶的追赶以色列,亚扪门在战争中的暴行,以及摩押亵渎邻王的骸骨。
其它几卷先知书中也屡屡出现神对外邦国家的预言。他是一位公义的神,他也在万族万民中要求公义。
这才是圣经中的永活的神:他顾念一切的事物──不仅是关心「圣事」,也关切「世俗」;不仅是宗教的,也包括大自然;不仅是与他立约的民,也包括万民;不仅是赦罪之神,也关切每个社会的正义;不仅是福音,也有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减缩他所关切的层面,更进一步的,我们应该效法他去扩充我们关切的对象与范围。
2.更健全的人论
所有的慈善工作(亦即基于对人的爱心所做的)都会受我们对人类的评价而左右。若我们对人类有较高的评价,我们就会较愿意去从事服务的工作。非基督徒的人道主义者,很认真的描述他们是一群全心投入「人类个案与人类问题」的人,有时他们的表现也的确比基督徒更好。但如果我们请教他们为何如此全然投入的动机,他们很可能会引用Julian Huxley的话说,这是为了未来永世中人类进化的潜能,「所以开发人类无穷的潜能就是我们共同工作的主要动机。」很明显的,这并不足以构成社会服务的基础。如果为了怕迟缓进化的进度,那我们就不该顾虑到老年人、智障者、丧尽天良的囚犯、精神病患、长期的慢性病患或是饥民了。为了怕他们拖慢进化的过程,让他们像只心爱小狗般的死去,不是更好吗?用强制的安乐死来代替满怀爱的社会服务,不是更合乎人道主义的前提吗?他们之所以在行动上没有落入这个可怕的结论,原因就是他们的心比他们的脑还好,他们的慈善工作胜过了他们的哲学理论。
基督徒有更健全的原因来服务人群,不是因为人类将来可能进化到什么地步,而是因为人类是神所创造的,人类有神的特性,按著神的形象而造,是有异于禽兽的。不错,人类堕落了,也破坏了神的形象,但还没有到完全毁灭的地步(创九6,雅三9)。这才是人类独特、尊贵的原因,也是激发基督徒行善的动力。
而这些按著神的形象所造的人,不仅是个灵(否则我们只应关切他们是否得到了永恒的救赎),不仅是个身体(否则我们只需要满足他们的食衣住行),不仅是个社会动物(否则我们只需合力帮助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人是以上三者的总合。根据圣经的观点,一个人的定义可说是“a body-soul-in community”,因为神造我们就是如此。倘若我们真的爱我们的邻舍,也因他们在神眼中的价值,而愿意服事他们,就应考虑到他们全人的需要,他们心灵,身体与社会三方面的健全。自然的,我们所关切的人、事、物,会使我们宣教、济助与发晨的计划内容愈发的实际、完整。我们不应只让它流于闲谈、计划或停滞在祷告的层面。
早期的基督徒感受到失丧与穷困人们的需要,以爱心到世界各地去传扬神的话语,因为他们深知没有比福音对人心更有影响力的了。很快的,他们建立了学校、医院、也为被世人所弃绝的人们提供了居所。之后,他们废止了贩卖奴隶,进而解放奴隶,改进了工厂与矿场工人的境遇,和在狱中囚犯的状况。他们致力于儿童保护法(为西方国家工厂的童工与东方国家庙宇中的雏妓)。把基督的爱心与现代的医技带给麻疯病患。他们照顾盲哑的、孤寡的、疾病的、和垂危的。甘与世人所摈弃的人为伍,并陪伴他们走出阴霾。他们反对种族歧视与政冶迫害。他们的工作散布在大城、小镇并致力于改善贫民区,合一地为贫饥而力战,为残障人士与出身清寒的人图谋福利。
3。更健全的基督论
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塑造出不同的耶稣。不错,每个时代的基督徒都应竭力认识耶稣,并根据他们的时代与文化以合宜的话语方式传讲耶稣。所以我们有禁欲修道的、受苦的、帝王式的、绅士型的、小丑式的、超级巨星型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革命家、游击队员、和万灵丹式的耶稣。当然,有些描述根本是相互冲突,有些则是缺乏或是毫无历史根据的。
我们需要发现耶稣的真面目,也就是在洛桑宣言中所提到「历史中、圣经里的耶稣」。我们需要看到他二面的完全──他的受苦与荣耀,他的服事与主权,他卑微的道成肉身与威严的掌管宇宙。我们福音派的人常忽略了他道成肉身在神学上和生活中的深远含义。
神子并没有待在他安全免疫的天堂。他倒空自己,舍弃荣华,谦卑的取了奴仆的样式。他成为微小、软弱,会受伤害的一个人。他经历过我们的痛苦,孤独和试炼。他不仅宣扬神国的好消息,也医治疾病,喂饱饥饿的,赦免罪人,与大家所厌弃的人做朋友,使死人复活来显示神国的到来。他说,他来不是要被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以自己的性命做多人的赎价。所以他容许自己在法庭中被诬告、受害,而当人们钉他十字架的时侯,他为他的敌人 4 祷告。然后,在被神所弃绝的恐怖黑暗之中,他以全然无罪之身担当了我们的罪。
上段对基督的描述应有助于我们对耶稣在约翰福音二十21所托付的使命较为明了:「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耶稣所教导的功课,经由他自己的宣教工作,为我们立下明确的典范:“祢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这个“照样”不只是在陈述事实,它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模式。“宣教”包括了教会、福音,以及世界。然而,这并不是要教会站在房顶上,向那遥远、耳沉,和不在乎的世界宣扬福音;而是要教会带着福音走入世界、渗入世界,与世界认同,为的是向世人分享福音。
对于神的爱子“认同于”他受差遣进入的世界这件事,乃是无庸置疑的。他没有逗留在天家;而是亲自来到这个世界。这道并不是从天上发出的,“道成肉身”。接着,他“住在我们中间”。他不是旋风式的造访世界,然后双匆匆的赶回天家。他留在他所来到的这个世界;他使人有机会目睹他的荣光。他也没有让人在远处望着他;他与当时教会领袖所厌恶的无赖出入,而使那些领袖难堪,他们戏称他为“税吏与罪人的朋友”。对他们来说,这可是一个可耻的封号;对他们来说,这却是荣耀的头衔。他摸了人不敢摸的麻疯病人;他并没有因为一位妓女的碰触而生厌退缩。然后,在诞生时“成为肉身”的他,却在死时“成为罪”,并“受了咒诅”。他曾经穿带了我们的本性;现在他穿戴的是我们的罪孽、我们的刑罚,以及我们的死。他与人的认同是彻底而完全的。
因此,我们当像一般,进入社会之中,与不信的人融合,并与罪人亲近。
斯托得牧师在《再思福音使命》一书中,强调:我们要避免走入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就是,只与世人认同却没有宣告福音,与人同行却没有传扬信息,也没有想要为基督赢得他们。我们不能放弃神所给我们传扬这信息的责任。
另一个错误的极端就是,只顾着宣告福音,却没有和世人认同,也就是想用拍拍头的方式,帮会解决一些我们从未认真思考过的问题。伟伯斯特把那些在外面的知识份子比作约伯,而把一些传道人比作是约伯的友人,因为“他们善于言词、思路缜密、满嘴教义,并且使自我与周遭环境隔离”。他接着说:“他们是快快的说,慢慢的听。他们从来就不了解约伯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如果教会不想要被人错解,那么就该殚精竭力去了解世人。
如果基督徒的事奉都是以基督为榜样,自然的,我们也会效法他的脚踪走进别人的世界里。在传扬福言时,这意味著走进他们思想的世界,他们的悲惨、失落,为的是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与他们分享基督。在社会的活动中,这意味著甘心放下自己现有文化的舒适安全,为了服事他人,而走入其它我们从末听闻或经历的文化。「道成肉身」式的事奉,无论是宣教性、社会性或二者兼备,都需要我们付上相当的代价,也就是在别人现在的文化景况下与他人认同。拿撒勒的耶稣会对一个有需要的人──无论他是生病、丧失亲人、饥饿、被欺压或是无助,发出怜悯之心,他的子民岂能丝毫不为所动呢?
我们所相信的是哪一个耶稣?我们所传扬的是那一个耶稣?是否可能在某些教会,我们正向年轻人传讲一位错误的耶稣(「另一位耶稣」 林后十一4),以至于驱使他们离开耶稣而走入马克思的怀抱呢?
4.更健全的救赎论
教会很容易忽视、轻看了救赎的本质,好像这只不过是个自我改革,或罪已得赦,或是一张天堂的入场券,或是一个对社会或道德毫无影响的个人神秘经验。我们应该尽快的把「救赎」从这些片面的认识或讽刺中救拔出来,使它恢复到原有圣经全面性的真理。救赎包括三个彻底改变的阶段:从现在开始、我们在世的年日,和当基督再来时,被带到完全的地步。我们特别要小心提防的是把整体真理分解拆散的试探。
第一、救赎与神国是不可分的。因为在圣经中,它们几乎是同义字,就如以二个不同的模式来描述神相同的一件工作。以赛亚书五十二章7节:「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 5 救恩的对锡安说,你的神作王了。」也就是说,在神作王的地方,他也施行拯救。救赎是神统治所带来的祝福。再者,当耶稣对门徒说,「进神国是何等的难」,门徒自然的反应是,「这样谁能得救呢?」(可十24~26)显然地,他们把「进神国」和「得救」视为同等
一旦我们有了这个认同,救赎的意义就更广了。神国就是神活泼的管理统治,藉著耶稣介入人类的历史,面对邪恶,与它争战,进而胜过了它,教会应该是神国的缩影,一个人类为神所治理的模式,为世俗的社会提供一个挑战性的选择。进入神国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在旧约就早早应许的,也就是神新的创造的开始。如今我们盼望神国完全实现的那一天,我们的身体、社会、宇宙都会被更新,并且不再有罪恶、痛苦、虚空、疾病与死亡。救赎是个很大的观念,我们没有将之缩减的自由。
第二、「救赎者」耶稣和「主耶稣」是不可分的。奇怪的是如今有不少福音派的人士,教导人们可以接受救赎者耶稣,而不用立刻降服地称他为主。然而神叫耶稣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又将万有服在他的脚下,使他做万有之首。他能以无穷的能力和执行的权柄赐下救赎与圣灵。正是因为他是主,他才能够施行救赎。他的主权也不仅限于我们的宗教生活。它包括了我们所有的经验──群聚时或独处时,在家中或在公司,在做教会的事工或在尽国民的义务,以及福音性或社会性的责任。
第三、信心和爱心是不可分的。福音派的基督徒一再强调信心。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流行口号之一就是「唯独信心」,这是不错的。「称义」或与神和好,不是靠我们所做或能做的行为;这完全是我们所不配得到的恩典──唯有藉著耶稣基督十字架的赎罪祭,我们只要单一的信靠他。这个福音的中心真理是不容其它事物所妥协的。虽然因著信心,就得以称义,但是,这个信心是无法独存的。如果信心是活泼而真实的,它自然会产生美好的行为,否则它只是虚假的。耶稣藉著审判日「绵羊山羊」的描述教导了我们这一个真理。使徒们也都同样强调出于爱心的好行为的重要,真实的信心产生爱心,真实的爱心带出服事的行动。
所以,我们基督徒,特别需要仔细思考这个新约的重点。我们要小心不要因为只顾强调信心与知识,而忽略了爱心的增长。保罗没有这样,因为「我若能明白各样的奥秘与各样的知识」,也写著,又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林前十三2)因为得救的信心和服事的爱心是缺一不可的。
5.更健全的教会论
许多人认为教会只是一种社团,就像社区中的高尔夫球俱乐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共同兴趣的对象是神,而不是高尔夫球。这一群宗教气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从事宗教性的活动,也们缴了会费,也理当享有会员的权益。这个论调却忘记了汤朴威廉敏锐的观察:「教会是唯一为非会员著想的社团。」
为了纠正教会「社团」的模式,我们需要探讨教会「双重的身份」。在另一方面,教会是「神圣」的──由世界分别出来,是属于神的。但在另一方面,教会也是「世界」的,因为教会要在世界中见证、事奉。这是Vidler博士,继潘霍华之后,称教会为「神圣的属世」。然而在历史中,教会却极少表现出这种双重身份。某些时侯,教会正确的表现出她「神圣」的一面,却错误地退出了世界,甚至与世界隔离。在其他时期,教会正确的展示出她「属世」的一面(全然地投入世界的生活),但却又被世界的标准和价值观污染同化而失去了真理的立场。若非同时地拥有这双重身份,教会也无法投入宣教的事工。宣教源于圣经中有关「教会在社会」的教义,不健全的教会观导致不平衡的宣教事工。
耶稣亲自教导了以下的二个真理:不仅在著名的「在世上,却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语句中,也在生动的「光盐比喻」中。「你们是世上的盐」,也说,「你们也是世上的光」(太五13~16)。这表示了二个社会──新的与旧的,教会和世界,就如光与黑暗或是盐与腐坏般的全然不同。也意味著,如果门徒要行善的话,盐必需侵入肉中才能入味,光必需射入黑暗才能带来光明。同样的,基督徒也必需渗入非基督徒的社会。所以,教会的双重身份和责任是 6 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使徒彼得一方面称神的子民是在「世上的客旅,是寄居的」。另一方面,又说神的子民应当在外邦人中做个品性端正的好国民(彼前二11~17)。固然我们无法全然地与世界认同(以为它毫无邪恶),却也不能完全的否定世界(认为它是一无是处),而须搀合二个观点,「向世界挑兽」。相信这世界仍有其改进的可能,也愿意使其中的生活方式愈来愈与神的主权相称。
我们必须看见基督徒的双重责任,是何等大的重要。盐和光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献出和用尽自己。这与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宗教都背道而驰。
虽然盐和光的用处不同,但它们的效果实在是互相补足的。盐的功用大多是消极方面的:防止腐坏;而光的功用却是积极的:照亮黑暗。
因此,主耶稣呼召他的门徒在世俗的社会里发挥他们双重的影响力——消极地阻止社会走向败坏,积极地在社会的黑暗处带来光明。这就是一方面制止罪恶的蔓延,另一方面在四周传扬真、善、美。
把这两个比喻放在一起,便能正确地分辨出在基督的大使命中,传福音与社会行动的正常关系——这关系令今天许多基督徒感到困惑。我们是被召作世俗社会的盐和光。
让我们先负走作盐的使命吧!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一章的末段里,刻划了社会如何因为贪恋罪恶,而把明明晓得的真理遏制,以致它的价值与标准日渐降低,直至完全败坏。当人拒绝接受神显明给他们的真理,神就“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直至他们在神和所有义人面前发出恶臭。
现在神将基督徒放在世俗的社会里,就是要阻止社会继续腐败下去。神要我们深入渗透世界各处,因盐若藏在雅致而细小的罐子里,就不能发挥它的功效;我们是要被擦入世俗的社会里,正如盐要被擦入肉中,防止它的腐坏。当社会走向败坏时,我们基督徒都倾向于在看似虔诚的恐惧中,一面举走双手表示投降,一面指责那非基督教的世界;但我们不是更应该责备自己吗?没有擦上盐的肉变坏了,我们可以惨责肉质不好吗?其实真正的问题是:究竟盐在哪里?
耶稣说这两个比喻时,正在加利利海附近教训人。在那里以南不到一百里处,约但河流入另一个海——盐海(因盐分过高,又称死海)。而在这海的西岸,当时住了一个社群——是爱色尼派的禁欲主义团体,脱离了当时充满罪恶的世界,自称为“真光之子”(the sone of light),但却没有让他们的光照耀人前,因此按犹太人所云,他们的盐是没有用处的,犹如盐海四岸的沉淀物一般。
基督徒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要发挥盐的功用。我们已知道神创造国家和家庭,是要藉着这些社会架构,制止罪恶,倡导美善。因此基督徒不但 责任去鉴察这些架构的功用是否保存下去,还要确定它们是秉公行义的。很多时,许多基督徒只把他们的社会责任阐释为帮助病态社会的受害者,却不去改变那引致灾难祸患的社会架构。正如医生不是只关心如何医治病人,他们还要留意预防疾病的药物,并且关注社会大众的健康情况;所以,我们亦应对那所谓“社会腐剂”多加留心,提高道德卫生的标准。纵使我们力量薄弱,我们也不应该推卸责任,不去寻求创造更好的社会架构,使公正在立法和执法中得到保证,并且保障个人的自由与尊严,维护少数人的公民权利,除去社会与种族的歧视。我们不应轻视上述事情,也不应逃避对它们的责任;它们是神对他子民的部分心意。基督徒若是有良心的市民,他们人在社会里发挥盐的功用。就像祁德活爵士(Sir Frederick Cather-Wood)在《革命是转变吗?》论谈中说:“尝试改善社会,并不是世俗,而是爱的表现;但对社会袖手旁观,却不是爱,而是世俗的表现。”
所以,对于神给我们的两个命令:作盐和作光,也就是我们基督徒的社会责任和福音使命,我们不应顾此失彼,好像必须在两者之间任择其一。我们不应夸大或轻看某一方面,以 7 致另一方面受亏损;其实两者都不能互相替代,它们同是世界所必需的。世界需要盐,因为它腐败;世界需要光,因为它黑暗。我们基督徒的使命,就是作盐作光。这是耶稣的吩咐,我们还可推诿吗?
二.基督徒社会关怀的反思 相信大家都同意,基督徒最首要的使命就是马太福音末了,主耶稣亲自吩咐的「大使命」。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福音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问题,今天社会的危机,根本上不是什么经融危机(今年是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一年)、治安危机、竞争力危机、教育危机或什么心灵危机,而是信仰危机。正如先知阿摩司所说的一样:“主耶稣说,日子将到,我必命饥荒降在地上。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摩8:11)
在世俗的世代中作基督徒并不简单,特别是当今的这世代。稍微观察世态时,我们可看到历代以来从未看到的景况 ── 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前所未闻甚至不可想像的丑相竟成了家常的事实。这些事竟然在社交场合中在法律和纲纪上都肯定了必然的地位;更进一步的,他们还要求在人类日常的生活中,包括宗教和伦理上,得著认可,更是猖狂的要求加以无限推广。
这样的事不但在道德败落的西方社会中盛行,其实在号称最保守的民俗文化制度和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中亦甚活跃,这世界真是疯狂了。这是世态的真相,也是时代的潮流,它无情的从基督教的环境中占据了无数的领土。在这样的处境中我发现自己的血在翻腾,情绪在激动,我的心焦急如同火烧,正像基督在圣殿里,也保罗在雅典时的状况(圣经使徒行传 17 章 16 节)。
首先:我们实在有必要再来深思马太福音二十五章末了那一大段话:
「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
这些是谁讲的话呢?不是社会福音派人士,不是自由派人士,不是慈济公德会的证严法师,这些乃是主耶稣亲口的教训。
倘若救助饥民,是耶稣的吩咐,那么用政治或立法的手段,消除贫穷、消除饥荒的原因,岂不更好?许多不义的制度,都需要政治参与,积极采取行动,才能改善,这些都是基督徒责无旁贷的。教会历史上,正有许多这样美好的榜样。在此,我极力推荐各位,阅读校园出版社刚出版的一本新书–《兄弟相爱撼山河》(作者张文亮,台湾大学教授,就是英国一群基督徒国会议员,用一生的努力,来打倒全球奴隶制度血泪交织的故事。
再次:神藉先知以赛亚对选民的责备:
「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要松开凶恶的绳,解下轭上的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折断一切的轭么。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么。这样,你的光就必发现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医治,要速速发明。你的公义,必在你面前行。耶和华的荣光,必作你的后盾。那时你求告,耶和华必应允你。你呼求,他必说,我在这里„„」(赛五十八6~12)这样的复兴,岂不是我们今天所有的全体教会所期待的吗?我们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圣经似乎早已写明了答案。
最后:我们对倪柝声弟兄的一些思想评估。
一般而言,我们中国教会的深受的神学思想影响极深,并且也对他的评价极高,然而他的思想体系,有几个弱点:
1.倪弟兄高举灵,怀疑魂,和贬抑体的思想,是极端偏差的三元观,并非圣经的思想。《属灵人》、《人的破碎与灵的出来》等书最具代表性。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有详细的论述
8(可参考杨牧谷《当代神学辞典》页803-808,蔡丽贞「从语意学论圣经有关灵、魂、体之问题」,林荣洪《属灵神学:倪柝声思想的研究》)。
这里我只举一点说明:圣经里「灵」与「魂」常交互使用,指全人、全心之意,例如马利亚说:「我魂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路一46-47),她以灵和魂与神相交,否定了倪弟兄所强调,以灵为人与神交通的说法。错误的三元观容易造成信徒只关心「灵得救」问题,认为人的魂与体和世界,都是要受审判的,这样的教会自然规避一切社会责任、文化责任。
2.倪弟兄不重视创造论。创造论肯定物质界是神美好的创造,神交给人管理世界的责任。不讲创造论的救赎观,造成倪弟兄系统的教会只重永世,不重今生,避世、自洁的感觉,减弱了教会在社会的见证。
3.强调权柄与顺服的地方教会组织。这点我不拟在此多作说明。倪弟兄是神在他那个时代所兴起的伟大器皿,神学界对他思想体系的评估,出发点绝对是善意的。「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我们岂能掩耳不听,一味排斥?排斥神学教育,也是我们这一系统教会特有的闭关现象罢。教会如果要往前走,不能没有自省和悔改的功夫。
末了,让我再引希伯来书的几节经文(来12:13,16,20-21)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祂的旨意,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因此,传福音不是基督徒的唯一责任。事实上,福音事工应与社会关怀彼此同工,如同剪刀的两刃;社会关怀是福音事工的结果,也是福音事工的目标;它更可以作为福音事工的桥梁,引人归向基督。
所以,我们基督徒应负起改变社会仲介的使命,将更新的行动带给在黑暗中的群体,结出光明的果子,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圣经以弗所书 5 章 8-9 节;腓立比书 2 章 16 节)。
结语:当耶稣说:「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接着马上说:「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界的光。」这是对教会的提醒。在面对人生苦境,社会难题上,我们很容易发现难题太多,困难太大,资源太少而力不从心。反正我是孤掌难鸣,杯水车薪。这样无能成了无奈,进而在无奈中成了冷漠。再不然就会将具体实际的难处理论化和论题化。最后我们也在谈论中走入了宗教的幻想和宗教家的自义里。放弃了当有的行动而焦注于教义正统的虚谎中,二十世纪末,拉丁美洲,亚非国家解放神学的反弹正是针对这种冷漠所不满而兴起的。他们的口号是放弃正统教义(ORTHODOXY)朝向正确行动(ORTHOPRAXY)。很可惜的,正因为他们对主流族群社会不义状态的评击和对受压穷苦族群过份认同,加上有意无意与反宗教的社会主义政体的携手,投入社会解放和改革的剧烈行动。造成了一般主流教派和主流神学的疏离,解放神学虽风行一时,但终已默默的成了历史的脚注,未能改造和改变教会和信徒的思维,真是可惜至极。
其实追根究底,还不都是因为看到了社会的病态,但忽略了耶稣所说的,我是世界的光。离开了耶稣,我们不单是什么都不能做,就是做了的话也只是一些以人为本的作为。迦玛列的话千真万确,出于人的自要败坏,只有那出于神的,没有人能败坏,也无人能拦阻。(徒5:38)
我们的主是在世上的主。当祂在世的时候,才是白日的时候,是当作父工作的时候。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可以不接受光(约1:4),但对祂的儿女来说,这正是接受权柄趁时做工的时候,只要黑暗未到,神怜悯宽容的日子尚未结束,每日都是主在世上的日子,是神显荣耀的时刻,是作主工的机会,是建造神国度的良机。彼得看到了,历代的圣徒亦参与了,我 9 们呢?
福音末次传华至今已经两百年了。华人教会向来得天独厚,信仰正统,以福音派自居。但在面对关切社会的不义,民生的不平,贫苦无依的人,除了我们所唾弃的新派社会福音主义所做的参与外,我们所做的真的少而又少。近几年来华人神学思考在社关方面当真是大有改进,但要唤醒信徒乃是曲高和寡。一般有感召有委身的人也都因为后援无着,孤军奋战,结果不是全军覆没,就是孤军溃散,难有恒久建树。
我们常常听人说,教会的首要任务是传福音,社关工作只是福音预工,最多只能看为次要,舍本以逐末,得不偿失。反正慈善事工,经费颇大,教会资金不足,差传福音事工尚未能逞,哪能顾及慈惠社关。世上瘸子多着呢,医了一个还有一个,没完没了,让别人去做吧!这种言论态度,真是叫人悲痛。
耶稣曾说,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路12:15),彼得也说:「金子、银子我都没有。」其实作主工的不应在乎具体现实的所有,而是在乎能从具体现实的所无中,看到实质的所有。彼得就是在这种的辨识中肯定了他虽没有金子、银子,但确有金银买不到也不能买的东西—耶稣的名。在一切事工和事务上这已是绰绰有余。神的国也正是因此建造完成。
在面对人世间的不幸悲剧上,宗教可以冷漠,可以找尽借口,信仰不能。当信徒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在他眼前站着的不是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也不是一位坐在地上讨钱的瘸子,而是那位他所敬爱,所效忠的恩主。这时他所听到的无他,只是主的恩言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做客旅,你们留我住„.,这些事,你们做在我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35,36,40)
这时当他伸手入口袋,他发现竟然不是空无一物,就是真有金银满贯的话,也不过是有价之宝;相反的,他会发现,他所有的原来是无价之宝的耶稣和耶稣的名。他可以奉这个名移山倒海,创造神迹,叫神大得荣耀,因为在这名下就是将一杯凉水给小子喝说不能不得赏赐。(太20:42)
教会当如何做神的工,条项很多方法无穷,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发现和肯定你是属主的人,你有主的名,更能奉祂的名寻求祂的国和他的义,本乎主的爱和爱主的心,学主而做,也是做在主身上,所需要的一切神必供应。这样「徒3:1-10」的欢乐景象就近在眼前,那美门前天天坐在地上求乞的瘸子终必成了欢乐舞蹈,赞美上帝群众的一份子。这样的社关模式,真值得我们效法。
注:资料参参考说明: 《再思福音使命》(斯托得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9年,1月)《基督教文化的挑战》(斯托得著,宣道出版社,2002年11月)《我们应该关怀社会》(斯托得著,出版社?,年月?)《基督徒社会行动的再思》(唐崇怀著,出版社?,年月?)《社会关怀与福音》(郭秀娟著,出版社?,年月?)
学生:张顶树
第五篇: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社会责任通常是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企业社会责任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发生不久前的紫金矿业污染案进行简要陈述,剖析紫金矿业案背后的利益驱动与幕后黑手。当今许多企业和公司以利益为追求,以环境和社会利益为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这两个全新的理念颠覆了以前只以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生存法则,本文重点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并且阐述二者关系。现代公司法与经济法也对这两个学理理念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旨在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指出一条康庄大道,怎样将这些理念切实执行,引入实际,本文也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完美的发展理念横空出世之际,怎样执行才是现代企业生存的王道。
论文关键词 紫金矿业 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
一、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回顾
在过去的2010年里,福建的紫金矿业公司由于一件污染事故从不为人知到家喻户晓。
7月3日,福建省上杭县紫金(金)铜矿,因为连续降雨,导致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掏空,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渗漏事故由此发生。污染事件后果严重,造成了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此次污染事件,无论是对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居民的健康来说,都是大灾难。
回顾整个事件,紫金矿业在事故发生之前早有多次污染源渗漏事件,厂方也多次爆出向媒体部门给“封口费”的丑闻,在汀江,附近居民对紫金矿业的污水处理方式不当早有意见,“死鱼”事件早在2010年初就发生。只是状告无门,百姓们只能忍气吞声。事故已经爆出,上杭县公安局就于去年7月15日对紫金矿业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立案侦查。整个侦查诉讼过程长达大半年,终于在今年1月,新罗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结果是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直到5月4日,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福建省龙岩市中级法院刑事判决书,维持新罗区法院对紫金矿业集团的一审判决: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
紫金矿业素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它采矿成本低在行业中是出了名的。国际金价节节攀升,在诱人的利益面前,紫金矿业不顾自身对冶炼技术的不成熟运用而贸然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物氧化技术里提取矿物中的铜金属。这次悲剧的发生,正是紫金矿业忽视企业应当承担的对周边社区,对环境应尽的社会责任,低估了自己生产造成的环保代价,不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剖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紫金矿业的丑闻爆出,也立刻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烈争论,企业作为社会团体,不应该只以单纯的股东经济利益为追求,在利益背后,更有高尚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运营的约束。这里有必要先就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做一下简要概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我想很多人还觉得很陌生,可是这一理念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是企业生存必须遵循的法则。这里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做一下简单的论述。所谓“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即: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等。”又有学者认为,就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主体,对社会承担的“最有”责任“范围”,具体责任是博弈参与方之间侧率互动的博弈结果。同时,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三个方面:
(1)企业在法律上应尽的社会义务,即基本责任。
(2)为社会利益而约束自身,不为自身利益而损坏社会利益,即本职责任。
(3)在相关范围及能力的情况下,为社会做出贡献,即相关责任。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者的定义的核心都离不开社会公共利益和企业的生产造成的环境成本,在兼顾企业股东适当的盈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结合紫金矿业一案,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四方面构成:
1、生产盈利,保值增值的责任:企业进行生产运营,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企业作为社会主体来占据大量社会财富,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和再生产,企业有理由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盈利,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推波助澜。
2、保护环境,绿色生产的责任:企业要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产品要符合国家环保标准,不能因为生产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企业有义务宣传环保理念,构建绿色健康的企业文化。环境与资源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切身利益,更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在倡导绿色地球,持续发展的今天,环保的生产的理念更是对企业生产运营的新约束。
3、遵守法律规范的责任:法制社会,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规章,合法经营,依法劳动。只有在法制健全,企业诚信守法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公平竞争,健康成长,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对所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企业与社区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这是企业以所在区域的居民为向对方的责任。企业的生产自然会改变周边自然环境,这就对周边居民的生存条件造成破坏,使居民成为了成产的直接受害者,企业有责任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存环境,实现企业和周边居民的和谐相处。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是经法理论中的崭新的理论,并且逐步被广大经济法学者和社会公众所认同。于是,我们开始反思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下面是我的两点思考。
1、CSR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支撑。CSR从企业运营本身强调社会责任的履行,它要求企业主动承担对劳工保护,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应尽的职责,CSR履行有具体可操作性的规范准则,比如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是众多社会责任标准中的一个。相比之下,可持续发展则显得更为宏观,我们所知悉的可持续发展更多是从学术理论的角度进行的论述,关于它的具体内涵,学术界尚莫衷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也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规范标准。可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宏观背景的角度支撑CSR理论的延伸,为它指明方向。CSR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可持续理念付诸实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2、CSR履行有助企业可持续发展。CSR是现代企业治理和经济立法中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法学还是经济管理学都对它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且,随着学术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CSR的学理研究也朝着多方向发展。CSR涉及到企业的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承担股东利益保值增值的同时,更需要关切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企业生产不妨碍社会公众利益诉求,满足企业盈利与社会利益的双赢,实现企业利益多元化的追求。企业只有在一个和谐共生的社会大环境中生产运营,才能为自身为社会创造更多有益价值,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在竞争优势资源不断持续变化的今天,CSR的履行状况已经成为企业能否长远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不难看出,企业自觉主动履行CSR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在赢得良好市场声誉和企业形象的同时,更满足了企业需要持续发展的长远追求。企业与社会的良好互动,不仅能为企业市场竞争营造健康环境,也切实保护了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法理论关于可持续发展和CSR的浅思
(一)经济法关于CSR和可持续发展的不足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在学术界莫衷一是,可是其中对社区,对环境的社会责任,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共赢,实现长久健康发展的核心理论则得到了一致认可。就此,归纳相关经济法法律法规,具体不足可以归纳如下:
1、企业管理层对理论认识不深。在我国许多企业管理人员缺乏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在他们看来,产品和利润远远高于社会利益。管理层缺乏“企业公民”意识,价值最求仅仅只是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公司法中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规定,边缘不清,难以界定具体含义,词义伸缩范围较大,这就给一些不合格的管理者上位留出了空间。
2、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规,大都散见于劳动法、合同法、环境保护资源法和税法等法律条文中,它们分别对劳工保护,合同履行、环境责任等方面做了规定,这些都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某一具体方面做得规定。唯一较为原则性的条款即是《公司法》修改案第5条。但是我们知道,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具体而微观的命题,仅仅是法条的笼统规定难以具有强制约束力。在我国现有法律中,并没有一部法律对企业应当履行的对环境的具体责任做规定,只有在《城镇企业所有制条例》(第22条)、《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45条)等行政法规中有做规定,可是法律与条例在执行力上的千差万别,自然也就不言而喻……对于可持续发展,更没有一部具体的法律法规做硬性规定,它更多还只是停留在经济法学者的理论探讨中,出现在大学经济法学课本的基本原则一章中,并且还不是所有学者的共识。
3、执法不严,缺乏监督规范机制。在民事经济案件的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地方法院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有意偏袒本地企业,重审轻判问题严重。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绩声誉和当地企业的绩效完全挂钩,政府对司法系统施压,这就导致了司法系统在执法上的不严与偏袒。司法系统作为企业社会责实施的最后把关环节,但也出现了“潜规则”现象,因此,社会责任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和司法界多方机制共同约束,可持续发展需要得到企业、社会、司法界的一致认同后作为行为的标杆来约束多方部门。
4、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对企业的行为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推动CSR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法人治理结构从不完善逐渐发展到现在以股东权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公司治理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内部监控机制缺乏、董事会与经理权限划分不明等问题,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逃避社会责任的问题。
(二)经济法完善CSR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对策
面对此上问题,我们再反思紫金矿业的发生背景,我们不由觉得此类污染事件自有其成长的土壤。无论是紫金矿业,还是我们同样熟悉的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火腿瘦肉精事件,大连漏油事件…我们不得不反思着一次次事故的背后的利益驱动。企业在成立之初乃至生产过程中缺乏对公共精神的认可和认识,盲目追逐经济利益,不顾国民经济的循环发展和高昂的社会成本,其后果只能是一次次惨不忍睹的灾难与危害事件。同时司法界仍然需要思考,在出台了新公司法对“社会责任”进行明确规定的同时,在经济法高呼“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为何众多企业仍然事故频发,是否在法律规定的背后,缺乏切实可行的履行和保障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此,我对完善经济法相关理论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1、以CSR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向导调试企业治理结构。公司组织制度的理想模式,实质上旨在寻求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协调。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行为的决策机关,要让企业符合CSR和可持续发展标准,从源头控制企业行为是比较立竿见影的方式。股东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关,在股东会下设立监事会和董事会分别行使监督职能和业务执行职能,三者互相配合,互相牵制,推动公司企业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应当重新界定独立董事的职责,结合CSR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独立董事改造成为“社会责任董事”。
2、完善CSR和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体系。犹如前文所述,我国关于CSR的立法不多,除了《公司法》第五条做了一个一般性规定外,其他规定散见于一些行政法规,立法缺乏细化和体系化,可操作性不强。就此,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相关立法。(1)可以充分发挥《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法》等法律在CSR实现中的积极作用。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向导,对分散于诸多法律法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司法解释。(2)还可以通过制定基本法,具体界定CSR履行标准和基本原则;完善部门法,比如劳工保护、社会保护法等;同时梳理地方法规的方法来建立CSR监督机制。CSR需要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发挥监督职能,督促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构建CSR法律体系是具有保障性的做法之一。(3)至于可持续发展,上文提到它是纯粹的学术理论,难以融入到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中。就此,可以强化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研究和立法。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各种经济法法律规范之中的,在本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由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法学界几乎一致认同的经济法基本原则,因此,将这个基本原则纳入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中,使之成为“法”具有国家强制力便是当务之急。
3、以CSR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因此这就需要更新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将企业生产产生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同样纳入核算体系,真是反映企业生产的情况。同时,企业通过合理的会计报告制度,合理调试企业盈利与社会利益双方的冲突,让公众对企业生产有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将CSR履行状况化为具体客观性的数字,使社会公众对企业的CSR履行做出客观评价。并且,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宏观调控法也是影响深远,就此,我们可以在统计、会计等相关立法之中,建立能准确反映环境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定一套科学、统一的计算标准和指标体系。如此一来,GDP便有了微观数据做了支撑,更加客观真实的体现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标杆,逐渐摆脱“带血GDP”、“高污染GDP”。
4、建立公众、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三方监督机制。由于我国企业法律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漏洞,这就导致企业难以自觉履行CSR,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这里有必要建立一个有社会公众、政府和中介组织三方共同组成的监督机制,共同致力于企业CSR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建立切实可行的事故举报制度,当企业因生成经营发生危害公众的事件时,社会民众可以通过有效的举报的方式将信息披露于世,这就防止了一些地方安全部门和企业“guan商勾jie”将事件隐瞒的情况。再或者,政府也应当以积极的作为,引导当地企业按照CSR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生产经营,公平竞争,安全生产,协调当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督促企业履行CSR,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从地方政府着手,转换政府职能,强化政府作用,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四、结语
在中国,污染事故可谓家常便饭,只是有的不幸被曝光,有的企业在私底下进行私了。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在面对着世界的拷问。在炫目的GDP背后,有多少是“带血GDP”?有多少“高污染高耗能GDP”?企业的生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才是长久之计,企业不能只顾股东利润的实现不顾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实现盈利。现代企业应当关注股东利益的同时,对社会责任,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关注和考虑,权衡好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短期盈利,平衡股东个人利益和企业的公众形象,这有这样,企业才是健康的,持续的,优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