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低压配电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城乡用电量大增,而设备和管理的改造升级却并未跟上,造成了低压配电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对此略作探讨,主要对低压配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低压配电管理相关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配电 低压 管理
0 引言
低压配电系统是由配电变电所(通常是将电网的输电电压降为配电电压)、高压配电线路(即1千伏以上电压)、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线路(1千伏以下电压)以及相应的控制保护设备组成的,在管理中涉及很多问题,以下一一展开论述:目前低压配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①低压线损较高;②设备落后,老化;③电表难以防窃电功能不强;④三相负荷不均衡。
1.2 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线损工作不达标;②线路和设备维护和保养不够;③对违章用电和窃电现象管理不力。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快速发展,城乡用电量日益增大,这对我们的低压配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在工作中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一套低压配电管理思路,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对此问题展开论述。低压配电管理措施
2.1 进行科学管理
要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1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低压配电管理体系,可以对电网中涉及的各所各站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还要明确划分管理人员职责,将职责落实到位,确保低压配电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1.2 建立定期抄表制度,实行动态抄表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地按线路同步查抄计量总表和分表。
2.1.3 严防窃电行为,加强用电监督。作为基层电网的工作人员,要遵守用电制度,并以制度为依据,加强宣传,倡导广大用户文明用电,依法用电。
2.1.4 保护供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对用电量要详细检测,详细记录,严防窃电和违规用电行为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要严厉制裁。
2.1.5 加强需求侧管理,正确指导客户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确保经济运行。重视低压配电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对于季节性或临时性的配电变压器,在投运前应根据配电变压器的容量接入相应数量的负荷,以此保证变压器的负载率最合理,效率最高,能耗最小。
2.2 城镇“标准化”改造
当前,我们市正在进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这为我们降低线损工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低压改造同时也是电网改造效益的最直接体现。通过电网改造需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掌握本所所辖电网中的电能损失规律;二是查找技术线损与管理线损的组成比例,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和策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三是检测电力网络的漏洞,确定工作今后电网改造的重点;四是找出电力网运行存在的问题,制定最佳运行方案,使得降损措施具有针对性;五是查找出线损升、降的原因,制订出大致的工作方向。
2.3 规范抄表管理,更换新型电表
要淘汰旧式电能表,转而采用误差小、超载能力强、抗倾斜、防窃电、可实现抄表自动化管理的新型电能表。推广应用集中抄表系统,实现大用户和居民用户远程抄表。低压配电网建设
3.1 技术要点
3.1.1 低压配电网宜采用安放有低压配电柜的低压配电室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在各个变压器之间可以设置漏电保护装置、熔断器、低压断路器等,这些设备可以保护低压配电线路在出现故障后依然可以向用户正常供电。
3.1.2 配电设备建议采用低压配电室或户外配电箱的形式来进行,并将各用户的计量表计、计量表进线侧开关及漏电保护器等集中装设其中。
3.1.3 对进、下户线方式进行标准的统一,如下户线采用特制电力线,与用户进户线相区别,下户线与分支线采用压接方式,下户线集中进低压分线盒或直接进配电室和配电箱中的分线盒。
3.1.4 对于低压补偿配置,需要采用固定与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对损失的低压电容进行补偿。
=“FONT-SIZE: 14px” face=Arial> 3.2 综合分析
集中接线的好处显而易见,由于支线减少,接头集中,便于电力维修和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大大增强了用电的安全性。同时这种形式也可以使得各个支线均匀的负担电荷,对负荷分配进行调整比较便利,可根据负荷情况进行调整,使三相负荷尽量平衡,避免了有些线路负荷过大,而有些线路负荷不够,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是安全事故。
使用低压配电柜或者是户外配电柜,目的都是为了对计量装置进行统一管理,对基层的电力管理人员来说,可以方便的抄表和维护,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还可以有机会推广应用集中抄表系统,实现大用户和居民用户远程抄表。配电管理系统(DMS)
4.1 概述
配电管理系统是一个涉及供电企业运行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服务等各个方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配电自动化实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综合性数据库系统等为基础,组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应用功能子系统,包括配网自动化(DA)、配电工作管理(DWM)、故障投诉管理(TCM)、自动作图(AM)和设备管理(FM)、负荷管理(LM)、配网分析系统(DAS)等。以实现配电网的管理自动化,优化配网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DMS)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被定义为一种可使配电企业在运行时以实时方式监视、协调和操作配电设备的自动化系统。我国的配电自动化也已大大发展,主要标志有:①主机系统已由八位机发展到十六位机;②系统的功能已由配电网实时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系统向开发实用功能递进;③一次和二次设备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提高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班;④组织管理体制更适于电力市场。
4.2 配电管理系统的功能
配电管理系统(DMS)具有相当强大的功能,以下我们分别这些功能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①配电自动化DA。实现配网的运行、监控、故障诊断、故障隔离与网络重构决策。②负荷管理LM。提供大用户负荷采集、控制功能。③故障投诉管理TCM。投诉电话处理、故障定位与恢复供电。④配网分析系统DAS。网络建模与网络拓朴、状态估计、配网潮流、网损与压降分析、短路电流、电压/无功控制、负荷预测等⑤配电工作管理DWM。配网运行工作、统计报表管理;配电设计、施工、检修管理。⑥图纸管理AM / FM / GIS配电图纸管理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自动作图(AM)和设备管理(FM)系统。它把标明有各种电力设备和线路的街道地理位置作为配电网管理和维修电力设备以及寻找和排除设备故障的有力工具。
大体上,DMS的高级应用软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来开发:①基本应用软件(网络拓扑、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等);②派生应用软件(如变电站负荷分配、馈线负荷分配、按相平衡负荷);③专门应用软件(如小区负荷预报、投诉电话热线处理、变压器设备管理等)。
总之,DMS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领域,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实施配电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①做好配电网络一次系统的规划和配电系统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实施方案;②从信息化的角度统一考虑EMS.DMS等,尽量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做到信息资源共享;③加强配电自动化的通信技术,设备的开发及规约的规范化;④注重配网应用软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结束语
低压配电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念并结合实际经验,来不断的完善管理,提高低压配电管理的水平,为国家,为社会,为电力,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第二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共性问题
1、沟通协调不到位
科室、个人之间踢皮球、推责任、2、办事拖沓
不及时、无结果、没时间概念、缺劳动纪律概念
3、管理效果不到位、不规范
没有监督、考核、责任主体、有令不行
二、个部门、领域的具体问题
1、财务:签字审核程序、招标程序、对外经营投标保证金、基建,设备购置
2、合同:安全质量条款
3、人事管理:工资政策、人员管理、引进人才、利益分配、4、文字材料:严密
5、安全、质量
三、树立集中意识
1、政策意识:熟悉政策、熟悉规范、熟悉定额标准
2、市场意识:派业务员,资质的作用
3、成本意识:效益观念,财务资金意识
4、责任意识,工作要有目标,对得住身份,对得住自己
5、沟通意识:换位思考意识,短信、电话、面谈。
6、自律意识: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
机关各处室履行责任,努力工作,完成了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全年整个工作比较优秀,推动了全局经济的发展与队伍的稳定。要求各处室要发扬成绩,开拓创新,努力完成新的工作任务。
增强政治责任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局机关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做出表率,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不断改进调查研究的方式与方法,要努力抓好地质工作的落实和市场项目的争取。
搞好管理创新,对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做到事业单位规范化,市场行为科学化,具体工作精细化。
抓好民生工作,加强对绩效工资、离退休人员补贴等问题的研究与落实。
第三篇: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目
录
摘要.............................................................................................................................................................1 Abstract..........................................................................................................................................................2 前 言.............................................................................................................................................................3 1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概述..........................................................................................................................4
1.1固定资产的含义..............................................................................................................................4 1.2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4 1.2.1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管理......................................................................................................4 1.2.2固定资产核算管理......................................................................................................................4 1.2.3固定资产盘点管理......................................................................................................................4 1.2.4固定资产维修管理......................................................................................................................4 1.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4 1.3.1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特点..............................................................................................................4
1.3.2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5 2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5
2.1领导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5 2.2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5
2.3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6 2.4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不衔接..............................................................................................6 2.5固定资产闲置,流失问题严重......................................................................................................6 2.6财会人员素质差..............................................................................................................................6 3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7
3.1提高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7
3.2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7 3.3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加强财务监督..............................................................................................7 3.4加强部门协作,增强工作责任感..................................................................................................7 3.5加强日常监管,防止固定资产流失..............................................................................................8 3.6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8 4案例分析......................................................................................................................................................9
4.1企业概况..........................................................................................................................................9 4.4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2
4.4.1固定资产出现账卡物不相符的现象......................................................................................12 4.4.2固定资产状况不清,资产利用效率低..................................................................................12 4.4.3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体系不完善..............................................................................................12 4.4.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失............................................................................................................12 4.4.5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低,信息化管理水平低....................................................................13 4.5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13 4.5.1企业应建立实物台账和实物卡片............................................................................................13 4.5.2建立固定资产清查方案,提高资产利用率............................................................................13
4.5.3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13 4.5.4完善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14 4.5.5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素质..........................................................................14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致 谢.......................................................................................................................................................17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摘要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且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文章首先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概述,分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其次剖析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使用与处置固定资产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权责不明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使用效率不高;缺乏对固定资产定期的清查;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等。第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权责运行机制,促进各项指标顺利完成;注重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资产清查力度,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增强监控力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等。结合建兴机械的实际情况,对于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折旧,预算管理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Abstract The fixed assets is the enterprises labor means , is the major assets of the enterprise's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because of the fixed assets in the enterprise generally has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otal assets, and enterprises as an important force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Therefore, to strengthen enterpris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for enterprise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because of the many enterprises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make some enterprises business can not be normal.Therefore, we begin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fixed asset management.This paper use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d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overview of the fixed assets, into the enterprise’s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content;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s fixed assets management;enterprise’s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objectives, the significance of enterprise’s fixed assets management.Then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in enterprise problems, use and disposal of fixed assets, segregation of duties is not clear sector, leading to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not clear;fixed asset management systems, the use of inefficient;a lack of regular inventory of fixed assets;internal audit mechanisms, lack of supervision;it is not fixed assets such as accounts.Fixed assets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oblems in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based on the work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operational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indicators;focus on 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improve the accounting system;strengthen the asset inventor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fixed assets;sound internal audit system to enhance monitoring efforts;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accountability of fixed assets and other business positions.Finally, practical case study enterprises.Key word:Fixed assets;depreciation,budget management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前 言
固定资产是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它的技术水平和数量多少,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企业固定资产份额占资产总份额的比重逐年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管好、用好这些固定资产,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经济效益。成为个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难以适应经营管理新形式的需要。因此,寻找一种简便、高效的管理手段成为必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各企业固定资产逐年增长,而且在技术水平上也将发生急剧的变化。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财产的完整、安全的需要,也是企业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1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概述
1.1固定资产的含义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劳动资料。固定资产价值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决定企业素质和效益的基本要素。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对固定资产的概念进行探讨。他认为劳动资料成为固定资产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它在生产流通过程中起的作用,即只有当做劳动手段投入生产的,才能成为固定资产,二是它与产品分开,并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1]。
1.2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1.2.1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管理
固定资产或自建固定资产运用的管理方法,进行采购预算、制定采购计划、投资分析、验收与记账过程的管理。1.2.2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即对固定资产价值的确定、残值估计、折旧方法、资产盈亏与处置、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各方面的管理。企业的财务部门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分门别类设表,例如机器设备、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等,各种资产明细表应该有名称、价值、型号、购置或建筑日期、折旧方法与年限、累积已提折旧额和净值、存放地点、使用人员与责任部门等。1.2.3固定资产盘点管理
固定资产盘点管理,即核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记账情况,达到物、卡、账相符的目的;盘点工作组应由不同职能人员以及其他局外人员共同组成,盘点结果应记录在盘点清单上。
1.2.4固定资产维修管理
固定资产维修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提请维修和保养、提取维修费的管理。固定资产维修管理主要目的是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提高其使用效率。
1.2.5固定资产的处置和转移
企业应对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或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内部调拨等管理。
[2]1.3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1.3.1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特点
(1)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较大(一般为2000元以上),增减变化方式繁多,如固定资产的增加就有购置,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更新改造,以非货币性交易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换入,接受捐赠等多种方式。相应涉及的科目也很多,核算较复杂[3]。
(2)固定资产有独有的反应其价值转移的核算方式:折旧。影响折旧的因素有:1)计提折旧基数,计提折旧基数是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或账面价值。制度规定,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作为计提依据,但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企业,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提依据;2)折旧年限,折旧年限的长短直接关系到折旧率的高低,是影响折旧额的关键因素;3)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4)净残值,是指预计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时可收回的残值扣除清理费后的数额;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一般不得随意变更。(4)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不能抵扣。1.3.2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管理是复杂的工作,涉及基建部门,财务部门,设备管理,设备使用部门等,必须由这些部门共同携手参与管理。同时固定资产管理师一项较强的技术性工作,应配备专职人员。固定资产管理一旦失控,所造成的损失将远远超过一般商品存货等流动资产[4]。
2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领导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即认识不清,责任不清,家底不清。一是在思想上不重视,导致意识不到位,认识不清。片面认为只要抓好了生产经营,提高业务质量,就能提高企业效益,而固定资产管理只是为了业务一线提供服务的后勤工作,于是很多企业资产管理就被边缘化,成为了被淡忘的工作。二是一些企业重钱轻物,重用轻管,导致企业资产家底不清。对于企业资产过去有多少,中途用了多少,库存都少,缺货多少,以及各种物品的规格,型号等,管理人员心中不清楚。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力不够[5]。
2.2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界定不清,随意性强。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松散。一是资产购置后,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登记不全,无固定资产验收,登记等制度,也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的领用,调拨,转移等没有详细记录,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二是未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企业长期不对账,不盘点,没有定期检查和盘点,造成账实不符,监管不力。三是固定资产使用维护不到位。在资产管理上缺乏责任感,认为固定资产是单位的公共财物,使用不当也与个人关系不大。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固定资产使用说明进行维护,缩短使用寿命。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2.3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企业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会计核算不准确的现象。一是很多企业财务账面只是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无法与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实行账账核对,账面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账面数与实物数无法核对。二是接受无偿调拨,捐赠和其他渠道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入账,形成帐外资产。三是盘亏,盘盈,变卖,报废等处置的资产未及时入账及核销,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还挂在财务账上。四是固定资产的扩建增加的部分作为费用支出,未按规定计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工程建设项目完工后未及时进行竣工决算,致使固定资产入账滞后。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2.4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不衔接
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不衔接,因而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明,人员分工不明,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脱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之间没有规范的管理流程,出现问题相互推卸。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有时会出现财务部门收到发票入账,却未交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变更,财务部未收到通知核销现象。二是相关部门缺少合作,局限性强,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漏洞[6]。
2.5固定资产闲置,流失问题严重
企业固定资产闲置,流失问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存在。一是固定资产购置把控不严,造成资产闲置。一些企业对购置固定资产的需求具体情况的相关分析不充分,没有按照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程序上报及时审批,造成固定资产处于半闲置状态。二是企业固定资产移交,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工作不规范。导致资产的来路和去向不明。三是处置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报批,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2.6财会人员素质差
一是财务知识培训不够,造成财务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要求不相符,二是对固定资产标准把握不准,对部分物品是否应记入固定资产难以区分,对单位价值、资产细目区分不准;三是对固定资产分类不清。在固定资产中分有其他一般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部分财务人员没有完全理解、划分不准,因此造成统计不实。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3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企业应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企业要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列入工作目标,在资产管理方向实行单位领导全面负责制,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制,领导要亲自抓,从决策层面进行规划,运算,加强内控管理,以达到固定资产增效增值的目标。各部门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把日常工作做好。企业应经常组织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文件规定,宣传政策法规,形成上下联动,共管的局面。将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行,保值增值,效益等指标列入工作考核,提高管理意识,使资产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7]。
3.2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要建立和建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即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预算,审批,采购,验收,登记,领用,调拨,处置,盘点,维护等规章制度。设立固定资产账簿,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应填制固定资产交接单入库,并由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实物标签,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做到单据齐全,账目齐全,账目清晰,数据准确。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盘点,至少每年清查一次。保证固定资产的账面与实物相符,建立固定资产修缮维护制度,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通过清查盘点,查明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情况是否正常。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3.3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加强财务监督
一是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对会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二是财务部门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正确进行资产增减账务处理,认真旅履行固定资产报批审核程序,制定资产管理规程,加强会计监督,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财务控制力度。对固定资产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修理,处置,报废直至退出企业的全过程,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化,秩序化与效率,堵住财务管理的漏洞。三是定期进行资产清查,确保资产安全,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逐步建立正常的监督制度,要通过检查工作,及时纠错,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
3.4加强部门协作,增强工作责任感
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管理,分工责任,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强化各部门的分级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严格的执行资产管理程序。逐步改变使用人观念,要从没人仔细管,没人仔细问,没人仔细查到主动清查,主动报告,主动保养,要树立主人翁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财务部门应承担起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责,在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管和业务指导。企业要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单位之间建立明确的职责,规范固定资产的流程和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从而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8]。
3.5加强日常监管,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首先要减少企业资产闲置。企业在对资产进行购置时,不但要立足现在,更要考虑资产发挥的长远效益。对各部门资产多占多用,一味追求全的现象要严格控制,按照标准对各部门设施的配置进行审核,从而减少盲目性,减低闲置率,优化各部门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第二,发生机构变更及人员调动时,要按规定办理资产内部调拨手续,及时进行资产转移,及时变更,对出租,对外投资的固定资产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签订合法协议,并做好登记工作,保证资产的安全,出租收益要及时入账,准确入账。第三,做好资产处置工作,制定资产报废条件,做到物尽其用。对转让和捐赠的资产,采取最佳的处置方式,已取得最优处置效果,报相关部门进行资产评估,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的流程上报审批,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3.6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做好财会人员业务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反腐倡廉和职业道德、计算机知识、条码管理知识及保管技术等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推进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电算化、规范化、精细化。由于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即建立起包括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决算、处置、报废、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助于银行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有利于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9]。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4案例分析
4.1企业概况
建兴天津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低速载货汽车及农用拖拉机的私营企业,集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公司注册资金1.1亿元,固定资产1.8亿元,流动资产1.2亿元,占地200多亩,职工300多人,技术人员56人,高级工程师38人,拥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及合理的检测方法,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并远销日本韩国,及欧洲国家和地区,深受用户好评。该企业设备先进,部分机器预计可工作20000个台班时数,该设备投入使用后,假定各年实际工作台班数为:第一年7600小时,第二年7200小时,第三年6800小时,第四年4500小时(预计净残值为5%)
4.2建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表1 固定资产原值表 单位:万元 资产编号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设备编号 112-001 112-003 112-302 112-302 112-308 112-309 112-310 112-311
型号 Cwa61100 Cwa61855 Cwa61160 Ca6140a Cw6163a Cw61125 Cw6164b Tp-61133
预计工作量总额(h)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20,000 8,200
使用年限 16 16 12 9 9 10 10 6
尚可使用年限 10 10 10 8 8 6 6 3
设备原值 240,000 320,000 120,000 108,000 112,365 110,500 822,600 33,000
资料来源:公司固定资产原值表
表2 固定资产折旧表 单位:万元
时间 设备编号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2009 15,000 20,000 10,000 12,000 12,485 11,050 82,260 5500
2010
2011
2012 15,000 20,000 10,000 12,000 12,485 11,050 82,260 5500
15,000 15,000 20,000 20,000 10,000 10,000 12,000 12,000 12,485 12,485 11,050 11,050
82,260 82,260 5500 5500
资料来源:公司固定资产折旧表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4.2.1.年限平均法:年折旧额=(原始价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表3 固定资产现值表 单位:万元
时间 设备编号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2009 225000 300000 110000 96000 99880 99450 740340 27500
2010 210000 280000 100000 84000 98595 88400
658080 22000
2011 195000 260000 90000 72000 86110 77350
575820 16500
2012 180000 240000 80000 60000 73625 66300 493560 11000
资料来源:公司固定资产现值表
年限平均法的优点是:计算过程简便,容易理解,是会计实物中应用最广范的方法。年限平均法的缺点是:注重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忽视使用状况;固定资产各年的使用成本负担不均衡,从而违背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10]。4.2.2.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原始价值*(1-预计净残值)]/预计工作量总额 年折旧额=某年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时间 设备编号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2009 86640 115520 43320 38988 40584 39900 296400 11932
2010 82080 109440 41040 36936 38448 37800
280800 11304
2011 77520 103360 38760 34884 36312 35700
265200 10676
2012 51300 68400 25650 23085 24030 23625 175500 7065 表4 固定资产现值表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公司固定资产现值表
工作量法的优缺点:优点是和年限平均法一样,比较简单实用而且以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为分配固定资产资本成本的标准,使各年计提的折旧额与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成正比关系,体现了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会计原则。缺点是:工作量法在计算固定资产前后期折旧时采用了一致的单位工作量的折旧额,而实际上这一折旧额在各期是不一样的,因为固定资产在使用的过程中单位工作量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不一样,因而折旧也不一样,工作量法忽略了这一点[11]。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4.2.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1/预计使用年限)*2*100% 某年的折旧额=该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时间 设备编号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2009 48000 64000 24000 27000 28091 36465 271458 21780
2010 38400 51200 19200 20250 21068 24432
181876 7405
2011 30720 40960 15360 15187 15801 16369
121858 2518
2012 24576 32768 12288 11391 11851 10967
81645 856 表5 固定资产现值表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公司固定资产现值表
双倍余额递减法的优缺点:优点是简化了对折旧率的计算;缺点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折旧的具体情况,对规则作必要的修正,以保证折旧的计算结果合理、恰当。因此在实务中应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时,我们应当对固定资产各期折旧计算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特别是在处理最后年份的折旧计算时,应综合考虑可能出现的以上各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双倍余额[12]。4.2.4 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数/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时间 设备编号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2009 142500 190000 94962 91314 95004 62985 468882 15675
2010 142500 190000 94962 91314 95004 62985
468882 15675
2011 142500 190000 94962 91314 95004 62985
468882 15675
2012 142500 190000 94962 91314 95004 62985 468882 15675
固定资产现值表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公司固定资产现值表
年数总和法优缺点:1)许多固定资产与设备在全新时效率较高即在最最初数年提供的效率较高,因此折旧费用也较大,合乎成本与收入配比的会计原则:2)可以加快固定资产与设备的更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刺激胜败和经济增长,3)从企业角度来说,减低了当期利润,延迟了应纳所得税,在政策上给企业带来了纳税优惠,在理论上符合谨慎性会计原则。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4.3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选择:
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说,选择计算折旧的方法主要是为了正确计量收益,选择标准应根据企业会计原则中的收入与费用相互配合的原则,当设备正常使用时,直线法提供每年相等的折旧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选择直线折旧法比较合适,有些资产生产能力再早起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或盈利能力是多计提一些折旧,而与产品的后期生产能力减弱时少计提一些折旧,此时选择加速折旧法就比较合适,因此,从财会的角度来说,上述各种折旧方法在各自的使用前提下都是恰当的,合适的[13]。
4.4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4.1固定资产出现账卡物不相符的现象
由于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且分布广泛,层次复杂,不同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分散,口径不一,管理层无法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资产状况。由于固定资产建卡,日常管理等工作由财务处和设备管理两个部门进行平行处理,造成资产名称,规格,资金来源,购买日期,原值等在财务部门资产卡片数据和设备管理部门设备台账数据难以保持一致,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互脱节,形成固定资产管理账务不符,账账不符,账卡不符[14]。4.4.2固定资产状况不清,资产利用效率低
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固定资产数据未连成一个信息网,由于固定资产入账及时,相关变化不能实时反映等原因,造成各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相互不一致,较多部门存在资产状况不清的现象。由于资产状况不清,必然会引起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一种是资产入账延迟,影响资产折旧的税前列支。一种是等资产实际报废时,资产在财务面上却为提到报废期,造成提前报废的错觉,资产提前报废的损失企业不能税前列支。
4.4.3固定资产提取折旧体系不完善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各企业都依据准则,考虑企业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折旧体系,但是,因下属企业类型差别较大,不能真实的反应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转让价值提供参考,不利于固定资产管理。由于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财务人员及固定资产的使用单位对每年的固定资产报废表敷衍了事,主管部门也很少过问,固定资产的购入领用报废经常手续不全,一些固定资产的报废,破损,外调变价处理也不及时进行审批,其结果是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利用率相对较低,资产闲置和流失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建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选择符合本企业情况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和方法,在计提折旧时应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并在会计报表中准确的客观反映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及净值[15]。4.4.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失
企业没有一套较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乏固定资产构建的可行性研究和报批程序,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日常维护、转移使用、定期清查、损失报废等没有明确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的规定和操作程序,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的职权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固定资产的管理处于无制度可依、无责可咎的无序状态。4.4.5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低,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信息化水平低。固定资产岗位管理人员力量配置相对与固定资产所发挥的作用来说,显得相对薄弱。首先,资产管理人员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意识有待提高,长期受重生产,轻管理的陈旧思想影响,忽视资产实物管理,而且对于收集资料和工程物资出入库过程管理不够重视,以至于资产无法结转,折旧不能及时计提,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其次,专门从事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少,各个部门资产兼职管理岗位很多时间和精力都忙于其他工作,无暇顾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4.5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4.5.1企业应建立实物台账和实物卡片
企业固定资产必须建立实物台帐和实物卡片,记载固定资产的名称、购进时间、规格、型号等,同时由该企业的后勤部门负责保管,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并与财务部门的固定资产账实核对。通过资产清查,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详细准确地记录每个固定资产从购入、使用到处置的卡片信息,赋予其唯一的识别条形码,对实物资产使用进行全程的跟踪管理,实现对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随时为资产的购建、调剂和处置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并在此平台上建立评价和监督体系。这样可以优化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17]。4.5.2建立固定资产清查方案,提高资产利用率
企业固定资产变动频繁,资产受外力损害情况时有发生,资产自然损耗较大,标准也有所变化等原因,所以企业应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对达到使用年限的资产及时组织鉴定,对不符合固定资产条件的资产进行报废。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的清理和报废,时时监控资产动态。为保证资产清查结果持续共享,财务科作为资产清查牵头部门,应精心设计固定资产清查方案,具体指导实物资产使用部门和按人员收集资产相关信息。固定资产清查方案中要求的信息应该包括资产总分类,资产明细分类,资产使用命名,资产的坐落位置,资产的型号规格,资产数量,资产技术参数,资产形成来源,资产投入使用时间,资产价值,主要附属设备等信息。4.5.3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固定资产折旧额是对固定资产损耗进行价值补偿的依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要根据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影响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因素主要有: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固定资产净残值。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既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又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使经济折旧年限较物理折旧年限有所缩短,以保证固定资产在需要提前更新时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很多种,企业应根据本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用适用的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方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法。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划。建兴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存在些问题,应采用加速折旧法比较合理,这样可以很好地弥补其缺点,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由于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的风险,提高资金运营效果,客观上也要求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这样就会不断的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18]。4.5.4完善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完善对于固定资产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修理、处置、报废直至退出企业全过程,是企业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固定资产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化,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维护资产实物的安全完整及账务的及时准确。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维护好、适时地改造更新设备;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原则;清晰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分工、职责、权限;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管理稽查、考核、奖惩制度等[19]。4.5.5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素质
企业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必须首先要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由于观念和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换代,企业必须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取得竞争优势。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各个部门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因此企业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首先要传达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和总体原则,确定固定资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每个人思想上达到统一认识[20]。其次,要针对各个部门进行不同的培训,要明确其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对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检修等工作要树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并处于良好状态,加强审核和监督,对固定资产进行盘亏盘盈。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劳动资料。是企业赖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固定资产管理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大量的固定资产若管理不善,就会导致固定资产的减值和毁损,甚至流失。这势必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使用与处置固定资产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对固定资产定期的清查;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是目前我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财产的完整、安全的需要,也是企业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应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加强管理,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来解决问题。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才能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促进企业资产的合理使用,以适应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敏华,浅谈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J] 当代经济 2011,(2):74-75 [2] 刘万文.浅议固定资产的管理[J].会计之友,2008(11):30 [3] 马驭.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J].商场现代化,2008,(36):78 [4]祝燕明.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会计之友,2008(1):64 [5] 尹翠仙.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6)[6] 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 2010,(11).[7] 曹桂青.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企业论坛,2009(9):60-61.[8] 宋勇.浅议强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12).[9] 苗晓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产业与技术论坛,2008,(1).[10] 杨哲旗.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 周斌.企业固定资产核算深析[J].商业经济, 2009,(10)[12] 牛国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7,(6)[13] 孟雪严:论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J].集体经济,2010(7)
[14]吴跃龙.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6)[15] 屈艳青.浅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建议[J].当代经济, 2011,(8)[16] 李云.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7)[17] 辛爱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1)[18] 周云鹏.论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 2009,(17)[19] 秦宝坤,许旭.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J].商业文化2010,(1).[20] Fixed assets Alexander Frotscher, Martin Bohm [J].ITS International 2008,14(4)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致 谢
大学四年学习时光已接近尾声,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不禁感慨万千。借此良机,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谢母校对我培养,感谢老师对我的细心栽培以及同学们对我的关心照顾。
感谢沈农校园,她承载了我四年的青春时光,在她的怀抱里,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一段永远不会淡忘的精彩。
感谢施雯老师的指导,从开始选题目到论文定稿,她给了我很多和指导,耐心地帮我修改论文,正是在她的细心辅导和热心帮助下,我才能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施雯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将不断激励着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勤奋努力,不断进取。
感谢经济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是你们的不倦教导让我不仅领略了书本知识的风采,也教会了我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我的同学们,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有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度过这充实的四年。
时光匆匆,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选题到论文的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的热情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第四篇:论文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定稿)
关于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但是,当前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依法行政落到实处,保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如期实现。
【关 键 词】依法行政
问题研究
解决措施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以来,各级政府通过不懈努力,行政管理行为逐步规范,行政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有所增强,依法办事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依法行政进程和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保证依法行政落到实处,保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如期实现。
一、当前推进依法行政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政府行政的观念和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习惯了用行政手段管理国家事务,在相当程度上把政府行政管理简单看成是行使行政治理权,是“治人”,这种行政的观念和认识必然导致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淡薄,因而就出现了行政管理中的权力至上主义,甚至出现随意行政和违法行政现象。有的行政部门“行政权至上”观念严重,在行政管理中总想包揽一切,管了不该管的事,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在行政管理的方式上,缺乏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有些行政部门只重视行政审批和收费,忽略了对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监管和检查。一方面,由于部门利益驱使,行政机关把有限的经费和人员编制用在设立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上;另一方面,有些行政部门由于执法力量不足,把本来属于行政机关的监管和检查职能委托给基层组织行使。而那些受委托执法的组织由于编制和经费有限,不得不建立自收自支的执法队伍,甚至聘用一些临时工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以收费或者罚款作为执法队伍的行政管理经费和执法人员的工资。于是,有些行政部门在执法中只为收费,不为管理;只讲处罚,不讲服务;只要权力,不要责任。由于权力和利益挂钩,加上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导致不能依法行政,甚至出现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
(二)行政执法不能形成合力
一些执法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一些职责交叉的部门受利益驱动争行政执法权,遇到困难、问题又互相推诿扯皮,未形成协查的工作机制。我国是单一制结构国家,下级政府必须服从上级政府的领导,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但各级政府之间的一些职责权限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即纵向分权不清,特别是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各级地方政府上下之间在行政收费、行政处罚以及有些行政审批等事权方面缺少明确的法律规定,从而导致了一事多级政府管理,难免产生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同时,我国政府机构设置和分工的不尽合理,导致了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清、职能交叉重叠严重,即横向分权不清。如对某些市场商品的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药品食品管理部门等特种商品管理部门从不同角度,都可以插手管理,这就造成多头执法,企业和老百姓难以应付。结果是在行使权力时不同部门都争着当婆婆,而需要承担责任时又找不到婆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造成责任追究难,这是我们在推进依法行政中遇到的一个难题。而有的管理事项,在现有机构设置的框架下也的确很难确定主管部门,往往以多部门共管代替,这也就不可避免地模糊了行政责任,使集体负责任变成了集体无责任。
(三)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仍比较普遍
首先,是表现为行政不作为形式的有法不依,即行政主体依法有主动实施或依行政相对人申请实施行政行为的义务,行政主体有义务又能够履行而未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行为。它与滥用职权和渎职不同,行政不作为是不做或少做权限内该做的事,或推诿扯皮,或做表面文章,可以说行政不作为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选择。例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公安部门该管的社会治安却不管,信访部门该接待的来访群众却不接待,土地使用权有纠纷的公民多次书面申请政府确权却迟迟不作答复等等。这些行为导致的结果表面上看不如玩忽职守所造成的损失严重,因而也引不起上级领导层和舆论界的关注,但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某些时候这种行政不作为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惨重的损失。
其次,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也是当前依法行政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执法不到位,执法走样,失察失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执法行为不规范,随意性大,滥用权力,乱处罚,乱收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法律法规正确有效的实施,同时也有损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究其原因,除了立法问题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外,主要是政府工作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依法行政上来,对行政执法部门普遍缺乏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任约束机制,现行行政执法体制还不适应严格执法的客观要求,还有部分执法部门存在追逐部门和小团体利益的倾向。
(四)行政执法队伍素质赶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是行政执法部门作为执法主体,部门的编制复杂,有行政编制,事业编制,还有企业编制;经费来源复杂,有财政核拨的,财政拨补的,还有自收自支的。执法机构编制和经费来源的复杂,造成进人渠道多,影响了整个执法队伍的素质。
二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意识不浓,法律知识欠缺,用法律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差,不能适应当前依法行政的需要。许多执法人员习惯于以老方法、老模式办事,缺乏创新意识,对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WTO规则的学习不够系统主动,依法行政的意识淡薄。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有的同志认为法律是管理的“工具”,加强法治就是加强管理,就是治“老百姓”;有的认为法治是专门机关的事,把依法办事与抓经济工作相对立,认为依法办事是“束手束脚”;有的认为现在搞法治太难,缺乏基础条件,有畏难情绪;有些领导同志处理矛盾和问题习惯于凭经验,不懂得依法解决;还有的领导干部在部门利益、地区利益或个人意志与依法办事发生矛盾时,不是依法决策,而是违法行事,乃至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正常的执法活动。其次,我们的行政干部队伍在知识结构和法律素养上有所欠缺,依法办事的能力不能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行政执法人员中一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和廉洁敬业精神,办案质量粗糙,效率低,甚至违法办案,侵犯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
三是一些行政执法机关还存在执法水平不高,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程序不到位现象。如有的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没有充分交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享有的各项权利,有的案件卷宗材料不全,文书不规范;有的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处理不当;有的办事拖沓,不及时结案等。
(五)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一是监督机制不健全。从现行法律制度来看,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很多,有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复议监督以及行政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监督等,但却没有形成整体监督效能。同时,这些监督主要侧重于事后监督,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监督,停留在“救火式”的水平上,其“防微杜渐”的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很难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行政行为产生。
二是行政监督缺乏权威。在实践工作中,有些政府和部门没有足够重视和很好的落实监督措施,导致监督措施流于形式。对于违法执法行为,往往是就事论事,对事处理的多,对人处理的少,虽然违法行为得到了纠正,而对实施违法行为负有责任特别是负有失职等主观过错责任的机关及其责任人员却很少受到相应的惩处。
二、要解决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一)要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坚持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相统一,努力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行政领导,只有正确决策才是抓住了依法行政的根本问题,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不断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努力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政府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是行政决策的重要形式,应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确保制定工作具有过程的公开性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性,力求使政府立法和制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同改革、发展的进程相适应;同时,应增强决策内容的透明度,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重要决策,应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倾听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呼声。必要时可以咨询有关法律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决策,以确保行政决策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能有效发挥作用,这也就保证了决策的高质量和长远效应。
(二)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设置政府机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因此,应重构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全能政府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转变,政府机构设置必须遵循和体现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基本导向,建议如下:一是可考虑实行大部门制,创建小而有效的政府。即把性质类同的部门予以合并,把密切相关的职能集中在一个大的部门统一行使,这样可以减少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简化处理公务的手续和环节,有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服务政府和责任政府;二是可考虑对政府职能和机构进行重组,实行决策制定、行政执法和技术检验三类机构的适度分离。即由政府及其新设置的大部门统一承担政策和规则的制定、审查审批、行政复议等职能;由新设立的统一执法机构(即设立一个综合行政执法局,下设城管、文化、经济、农林等执法大队)承担监督检查、调查取证,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职能;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技术检验、检测、检疫等项职能。这样就能有效克服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弊端,以保证政策制定、行政执法和技术检验三类机制的公正与高效。
(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活动,强化依法办事的意识 行政执法活动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环节。要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加强思想和政治素质教育,加强法律和业务素质教育,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把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有效进行规范管理放在突出位置;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公开办事程序,规范使用行政执法证件和执法文书,强化依法行政就是程序行政的意识;要加强行政执法协调,对政府部门之间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依法打架”问题,要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建议国务院法制办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明确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在行政执法中的监督和协调地位,确定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和协调权威,这对解决行政执法过程中矛盾和争议是十分必要的。还要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对执法责任人的执法目标、职责要明确,责、权、利要统一,不越权、不失权,责任追究要到位,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不空档,把行政执法行为纳入有效的管理之中。同时,还应建起奖惩制度,通过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积极性。
(四)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政府及其部门应在健全监督工作网络,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的同时,切实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强化政府法制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置所有行政活动于全方位的监督之下,达到依法行政的目的。当前强化行政监督,要着眼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行政监督的方式,努力建设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监督机制。建议实行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监督的独立性是保证监督公正性的前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对市场的监管。针对目前对行政权力监督困难,对市场监管不力,刚性监督少的现状,应赋予监督机构在人员、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加大监督人员的法律责任,以提高监督的有效性,真正促进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五)要高度重视提高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行政作为政府运作的一个基本规则,不仅要在观念上提高认识,在办事方法上更要严格体现。施政在人。依法行政归根结底就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其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直接影响依法行政的水平和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强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增强其行政法治观念,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首先,要下大力气培育和提高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及公务人员的法律素质,采取超常措施推动他们学法、知法、懂法,真正树立职权法定的观念、权责统一的观念、法律权威的观念、依程序行政的观念,切实纠正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法、以权废法的现象,这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至关重要。为此,要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实行任职前的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其次,要建立公务员学法制度,强化对公务员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应分类提出要求,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可将学习内容分为公共部分和专业部分两类,并实行考试考核,以其结果作为调整岗位的依据。切实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勤政廉洁、严格执法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因此,进一步学习和领会依法行政的理论精髓,认真总结依法行政工作的经验和问题,针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对推进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豪才、湛中乐:《行政法学》,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2)张正钊、李元起:《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答记者问,2004年4月20日。
第五篇: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武
宇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区管理地位逐步提高,社区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因此搞好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社区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社区各项工作中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呈现参与意识薄弱、政府管理缺位、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管理队伍薄弱等缺陷,与城市社会转轨变型的趋势以及社区模式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就是对这一方面问题的简单思考。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了解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几点解决此问题的对策,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并由此设想了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具体思路,以求我国城市社区管理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社区管理 问题 对策
前 言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允许使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化;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边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
随着社区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组织逐步健全,社区队伍建设以及社区人员素质也在明显提高。总的来说,社区管理正在全面进行,社区救助体系框架正在逐步建立。各地在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争创社区建设示范市、区活动。各地创建热情之高,措施力度之大,社会效果之好,是近年来少有的。全国己涌现出一大批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
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社区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础工作,成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城市社区建设工作,对于建立独立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城市基层民主,完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参与意识薄弱
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监督。要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社区既缺乏现成的社会自治组织可供组织群众,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己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以至于社区的事情成了虚空的东西,更不谈群众参与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行动了。
(二)城市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出现职能缺位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二级政府”与“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模式单一,而且大多采取的是行政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这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并严重地束缚了城市社区的发展。而当前正处于我国的政府转型时期,城市社区管理应把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作为工作的辅助手段而不应是主要措施。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城市社区第三层次的管理者——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存在着职责不明确、管理权限有限等问题。
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及其下属的居民委恰恰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城市社区的真正管理者。由于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区管理方面职责权限不明确,造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给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其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得作为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负有代表政府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但由于相应的权力条块分割,造成职、责、权、利不统一、不对称;其二,街道办事处全面负责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管理事宜,但由于目前的现状,街道办事处不可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代表,整合社区居民的利益和意志;其三,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得街道办事处明显存在着政社不分的矛盾;其四,大部分城市的街道办事处还负责本辖区的经济发展职能,举办各种经济实体,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矛盾。
(三)社区财力支撑不合理
当前我国社区的财力来源大都来源于政府的拨付,有限的财政拨付难以支撑日益繁重的社区工作。同时社区单位与群众对社区并不重视,更不会关心社区的财政,当社区群众出现了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时,他们会大大抱怨社区服务的不周到,从不会考虑社区经济周转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社区没有独立财政权,这就使社区自治缺乏物质保障,很难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而随着各方面的发展,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越来越高,但却得不到满意的服务,这样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性发展。
(四)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缺位
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的发育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但就总体而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始终存在着不少问题。
1、政府观念过于传统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强调党和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直接管理经济和一切社会事务。下属各单位是政府管理的执行部门,没有自主权和自决权,形成了政府居高临下的以条条为主的纵向管理格局。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工厂等单位都隶属于各自的上级单位,与所在基层社区组织既无隶属关系,也无其他的紧密联系。社会成员也都属于自己的工作单位,很少关心和参加自己居住的社区的活动。整个社会的管理都是由政府通过各职能行政机构逐级下达到下属单位,与社会的基层组织社区几乎无关。这种管理体制必然形成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有事找政府、事事等政府,由“政府全包”的社会管理观念。
另一方面,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积极的因素,即人是重要的。但是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往往注重物的管理,把“物”作为管理目标,只注意“物”的变化,例如马路的修筑、楼房的修建、树木的栽种、房屋的管理等等。这就必然忽视人的作用,特别是普通劳动者、普通居民的 作用,往往把人变成了物的从属品。
2、仍然存在“大政府”与“小社会”模式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社会的很多功能和事物矛盾都集中在政府身上,政府直接面对社会,直接从事大量的具体微观的管理活动,从而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由于政府直接管理社会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事务不断增加,政府的负担会越来越重。而当社会事务管理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进行新的权力划分,增加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编制,这样就形成了政府和人员编制的恶性膨胀。另一方面,政府几乎包揽社会中所有的事情,便抑制了社会的自我发展,社会的自治功能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3、政府对民间社会组织扶持的缺失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民间社会组织并不是很多,很多组织只是个形式,在城市社区管理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从观念上没有对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视,所以对社会组织日常运作并没有给与应有的扶持,比如资金不足。即使对民间社会组织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民间社会组织监督并不完善,经常会出现“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
(五)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未经过社会工作的专门培训,缺乏社会知识和专业管理知识,其工作方法多是行政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居委会工作人员大都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就降低了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建设,拥有这样的团队,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六)相关法律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随着“单位制”的逐渐松动,大量出现的“社会人”需要依靠社区来进行管理,这就对社区中的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关法律文件对于这种变化的社区情况显示出了严重的滞后性。例如,虽然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国家权力重心在逐步往街道层面下移,和改革开放前相比,街道承担了更多社会管理的职能,但是,作为现在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法律依据的《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却是许多年前制定的,而且条例内容比较简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需要,使其依法行政失去法律支撑。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的问题也与其类似,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虽然日益得到强调和重视,但是现行的《居组法》已是十余年前颁布的,法律规定已经明显不适应居委会的工作需要。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重视公民意识的培育
社区参与不仅仅是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是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社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社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区居民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社区管理的发展,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可以说,目前城市社区是“没有公民的社区”,无论是社区精英还是普通居民,都比较缺乏公民意识。现代公民是以关心公共事务、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标志的。公民意识体现在社区中就是居民的“社区意识”。有了社区意识, 居民才会真正认识到“社区是我家”的公共意义,才会产生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亲 和力。社区中的居民没有公民意识,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因此,要培育公民意识,促进居民向公民的转变。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让居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建设。要让居民认同社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因此,要建立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但更关键的是,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
(二)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发达国家社区管理在逐步走向公众化、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同时也基本形成了社区内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仍然属于“行政单一化”的传统模式,政府在城市社区管理中仍然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这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社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具体工作如下:
1、合理调整街道办事处的功能
城市社区的管理,是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但这种管理不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延伸,而是一种自我管理,属自治管理模式。因此,冲破固有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调整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管理权限、城市规划权限、财务权限和人事权限等等。其次,是增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限。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真正主体,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同自身拥有的权力极不适应,这就造成了许多社区管理事务上面没人管、下面管不了的局面。加大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权限,第一应该是赋予其综合协调的权力,第二是增强其管理职责,扩大其管理权限,使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社区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均能行使相应的职权,使街道办事处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2、明确界定居民委员会的职责
解决居民委员会工作行政化问题,提高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是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的重要前提。在批判居委会行政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取的改革措施是实行“议行分设”,即将居委会原先的议决权和执行权分离,居委会只作为议事和决策机构,由居民选举产生,成员兼职且是义务的;另外成立社区工作站,作为专门的执行机构,为居民提供服务。比如深圳盐田为了让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得以实现,进一步推行了“居站分设”,也就是成立社区工作站作为行政代理机构,专门承担原先由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这样居委会承担的行政事务就可以剥离出来,从而可以专门发挥自治功能。学者将这一做法称之为“深圳盐田模式”。对于“议行分设”的做法,我们肯定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在我国社区发展的现有阶段上,“议行分设”只是使居委会在形式上褪去了行政化的色彩,实质上只有“行”而没有“议”,居委会成员兼职、不拿报酬,对社区事务做不到全面了解,议事和决策能力难以保证,并且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这样运行的结果是居委会的地位被虚化。在“居站分设”的做法中更加明显,居委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关于居委会的改革,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组织是按照什么原则以及什么模式来设置,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为居民的参与提供广泛而畅通的渠道;能否真正整合和体现社区居民的意志;能否真正起到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府部门可以对居委会承担的事务进行分类,属于自治事务的,由居委会自行负责;属于行政事务的,政府可以与其签订协议,实行行政代理,不 需要另外成立专门的行政代理机构,而且在现阶段居委会可以通过承担部分行政事务提高自治的能力。总之,要让居民委员会卸下不必要的“重负”,淡化其行政色彩,提高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度,有利于社区参与,有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
(三)加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经费严重不足是制约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政府对社区建设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都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不断增加投入数额。比如在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城市,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社区服务资金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提高到30%。这不仅是由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四)政府在促进社区管理中的作为
1、转变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观念
第一,由单一的政府主体管理观念向多元化主体管理观念的转变。
在社区管理中,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依靠政府、等政府指令的管理观念,充分发挥社区各种主体的优势,协调好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等各社区主体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挖掘各种主体整体合力的作用,让他们共同参与和参加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
第二,从“以物为本”的管理观念向“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转变。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的,已经充分证明了人才的作用,人是知识的创造者,是经济竞争的主体,是财富之源。因此在社区管理中,必须顺应新的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是服务于人的,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确保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这就应该做到尊重人,特别是要尊重为社会的发展而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普通的社区居民。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劳动。还要关心他们的各种利益,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当然在社区的管理中,对“物”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物”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同时在管理中,要把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吸引各方面的人才,调动社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形成积极向上、群众热情参与社区管理的良好风气。
2、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
我国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发展的实践已证明,“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是政府改革方向,我国五次机构改革无不以此为目标。应进一步树立小政府、有限政府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进行职能转变;要突破政府职能和权力只在行政机关内部上下转移的框架,实行管理重心、权力向社会、社区和民间组织转移;要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树立政府就是服务的基本理念,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缩减机构和人员编制,确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重新构筑政府与企业事业、政府与社会、社区的合理性关系,并用法律的刚性加以明确规定。
3、政府应加大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扶持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其营造良好运作环境,并规范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准政府性质的社会团体介入社区工作的行为方式,积极培育管理型、咨询型、服务型中介机构,丰富和健 全其类型,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润滑剂”作用。同时,应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指标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督体系,对于已有的不规范的社会中介组织要加以整治。
因为民间社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社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深化城市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首先,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实践证明,民间社会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繁荣社区公益事业、强化社区自治能力、拓展就业和再就业渠道、推动民主法制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扶持、培育力度,为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税收、财务、人事、工资、福利和劳动用工等方面优惠政策,比如对于民间社会服务组织从事社区服务活动在区别认定后给以免税、减税等优惠政策,以鼓励它们投身于社区公益性、低偿性服务。对于社区所必须的社团活动,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专款专用的形式下拨,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由社区社团公开竞投,以获得项目资金的形式得到政府资助。政府还可以为民间社会组织在社区的服务活动提供场地支持。
再次,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保证民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要改变目前“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政策,对民间社会组织实施分类管理,不断健全登记管理制度,探讨社区民间组织备案制度,引导民间社会组织规范运作,加强民间社会组织自律建设,重点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活动合法性的监督。
(五)加强社区在岗人员的培训
采取听讲、讨论和总结交流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其管理知识,提高其管理水平。各高校要加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设置,培养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并鼓励他们参加社区工作。社会力量办学中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也要加大,为在岗人员提供较多的“充电”机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管理工作者队伍建设,以此优化人员结构。
(六)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保证,以往我国的许多改革都是在缺乏必要的制度和政策条件下进行,这不仅很容易导致改革走回头路,而且使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的障碍和制约,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而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本身是一项系统的配套工程,它涉及利益调整、资源整合、权力下放、组织互动和其它相关制度创新,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区民主进程。因此,政府应积极给予制度供给和政策引导,为体制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切实做到改革有法可依,使社区管理在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定位;加快修订民间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形势需要。
结 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学术界对社区管理的研究存在理论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飞速发展,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而现有的学者们对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大多集中于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一定程度上造成社区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难以从现有的理论中找到解释,社区建设和管理出现问题产生后再找理论应对的尴尬局面。再有就是学科研究范围狭窄,社区管理研究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明显不足-需要今后学者们和社区管理实践者们的共同努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不论是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变革管理方式、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还是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都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主体履行自身职能,规范自身行为,才能使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社区管理,2006,(8)。【2】 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管理,2006,(6)。【3】 陈伟东:《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卢汉龙:《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 杨鸿台:《城市社区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何海兵:《中国的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发展》,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6,(1)。【7】 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 马军涛:《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3)。【9】 刘勇:《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若干思考》,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1)。【10】 陈雅英:《论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问题及管理新体制》,福建行政学院,2007。【11】 熊琴:《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5)。【12】 袁方:《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