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

时间:2019-05-15 11: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

第一篇: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

内容提要: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项目,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层面的质疑,引发了诸如小班化成本、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质量与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论争,对于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批评,美国政府与学校等组织机构积极地应对调整,并努力从政策层面着手新的改革研究,推动小班化教育改革,以充分发挥小班应有的效能。

关键词:美国;小班化;政策研究

一、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结论

相关研究证明,中小学实施小班制教学可以让老师在每一个学生身花更多的时间上,进而改善他们的学习成果,目前,美国已有二十五个州推动降低班级学生人数的政策或正拟订相关计划。其中以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计划”(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与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于 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证计划(SAGE)最著名。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的一份名为《缩小班级规模:我们知道些什么?》(Reducing Class Size: What Do We Know?)的研究报告中,分析、归纳了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班级规模之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研究显示低年级阶段班级规模较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当班级学生人数降至十五至二十人时,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正面的影响。

第二,倘若学生人数由每班超过二十人大幅降低至二十人以下,相对地,学生的成绩由五十分提升到六十分以上,对于社会经济地位低及少数族裔的学生来说影响更大。

第三,学生、老师及父母均指出班级规模缩小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品质有正面的影响。研究显示,此项措施不但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且亦可改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成绩,并在关键性的低年级阶段帮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者还发现、小班化的个别教学主要具有三个优势:(1)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时间相应增加;(2)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3)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士气提高。

二、小班化教育政策的论争

1.改革的成本计算与政策的制定

减少班级人数,势必增加班级,教师人数相对增加。师资的培养与进修,都必须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减少班级人数也要增建教室。场地的取得与兴建教室都需要庞大的教育经费,也有许多困难必须解决。小班化涉及庞大费用,对其他需要投放资源的教育项目,产生此消彼长的影响。批评者认为,各学区在改造薄弱学校的时候过分地依赖小班化,但是减小班额并非总是合适的,特别是当高素质教师紧缺的时候,学校需要的是一项能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掌握的政策。由于政策不灵活,对班级人数规定了上限,致使许多学区为了达到州的标准,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2.改革导致教师质量下降与教师分配不均

由于各州的小班化教育项目都是波及全州的改革,所以在短时间内需要增加大批的教师。同时为了实施小班化教育项目就必须把原先较大的班级分成小班,结果导致迅速出现大量的额外教师职位。但是没有足够的持有完全教师资格证书的预备教师,于是各州不得不颁布“临时性教师替代计划”,颁发“替代性教师证书”,或称为应急教师,这些教师只是具有了学士学位和参加了州里的职业技能测试,但并没有经过完全的教育专业训练或者缺乏充分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小学的不合格教师的数量就相应在增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小班教学的效果。合格教师的极度匮乏,对那些本来就缺乏合格教师和来不及聘任合格教师的学校来说影响更大。由于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各学区急需大批的合格教师,因此在贫困学校工作的合格教师乘机去条件好的学校谋职,使教师队伍本来就薄弱的贫困地区和农村以及偏远学校的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合格教师分配不均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3.小班教师低效的教学策略

Hallinan & Soresen指出小班教学与成就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采用的方法。如果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法,则班级大小对于学习并无显著影响,小班教学就失去意义。一些小班教学发现教师缺乏有关不同教学策略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的课程中都依靠相同的教学模式,因此不论在缩小班级规模之前或之后,教师大部分都直接给予学生课程介绍及教学指导,而不是提供相互讨论、验证或其他活动。一些在小班教学的教师认为他们并没有改变在大班采用的传统教学策略。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必须采取许多措施,包括个别化教学、学生的直接经验、异质性分组、同伴互动、课程变革等。因此,学校必须提供教师若干帮助,诸如工作研讨、专家指导、在职进修、课程发展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小班教学如果只是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它将是一项代价很高的计划,甚至毫无成效可言。

三、当代美国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走向

1.政府对小班化教育经费的使用进行评价

政府投入数百亿美元的经费推行小班化教育政策,若能进行评价与研究,以了解小班政策的执行成效,对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及社会大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由于缩小班级规模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以支撑增班后所需的庞大硬件建设费用及增聘教师的人事费用。这些巨额经费的投入与其所得到的成效是否相符,及对其他教育支出形成排挤作用等问题,必须科学地分析与评价。此外,小班所需投入的巨额经费也对其他教育方案产生排挤作用,因为班级规模缩得愈小,需要的教师将会愈多,使得需要的经费因而增加。因此,为了让民众进一步支持小班化教育政策,必须客观地呈

现教育成果或经费使用的效率,也有利于政府继续推行该政策作为参考。目前,美国各州政府加大力度通过评价与研究来检验缩小班级规模的成效及其经费效率,将结果反馈到政策的制定部门。

2.政府继续支持小班化教育改革政策

落实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府支持,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小班内学生学习成绩展开,以最大限度克服小班化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障碍为开端。由于一些研究结论与团体的争论,一定程度上导致小班化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的信心受挫。相关研究认为,首先要在提高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士气,恢复他们实践的信心方面提供帮助。这些支持除了必要的教学场地与经过培训的高质量合格教师,还要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理解与承认,止他们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将为学生与社区的现在和未来带来好处。由于吸取了改革中已经产生的教训.因此下一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在推进的速度方面,特别重视按比例适度的要求,以克服由于僵硬的政策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引发的问题,同时建立参与改革的各方,包括父母、学校教职员工与其他股东在内的更加广泛的联盟,以传播扩大小班化教育改革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并让他们一起要求所在州、地区、当地学校落实小班化教育政策。研究还提出要邀请地方议员与学校董事会成员到小班中进行参观考察,同时举办常规的会议向家长、社区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传达小班教学取得的积极成果。

3.提高小班教师课堂教学的专业水平

为何班级规模缩小对教师教学方式影响不大,一些研究指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缺乏有关教学策略的能力,还有可能是小班使得教师认为在甚少改变教学策略的情况下,只靠教学时间与内容的重新分配,就能提升学生成绩,使得教师只有较少的诱因去改变教学策略。有学者认为,不论班级大小,教师仍要负担相同份量的数学及语文课程,仍要投入相同的时间在每一项主要的课程内容,由于课程内容及课程进度未变,教师在教导课程内容时仍需投入相同的班级教学时间,因此教师不会因为班级规模大小而转变教学策略。面对小班教师并不一定会转变其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的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师专业训练,提升教师小班教学的信念与能力,以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

因此,未来小班化教育政策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相关研究认为首先要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结构进行系统评价,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对小班教学起关键作用?要明确提供充足的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优化目前小班教学已经取得的成绩;进一步调整小班教学的行为,要求在小班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比大班教师更加深厚的知识与技能;将相关教师的评价与教学联系起来,让评价指导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需求与标准负责;加强教师团队与教学的合作,共同提高教学的效果;修正大学对教师师资培训的策略,使之与小班化教育改革相衔接,让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帮助所在学区或学校的教师,一起推进教学的进步。创造固定的为教师与管理者接受专业发展的机会的机制,让他们走出去,开拓视野,便于以后更好地服务小班教学。

4.让更多的公众知晓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积极效果

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郝动取得高标准的学习成绩,它的好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获得广大公众的支持,成为美同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未来政策走向。政策制定者、学校教育者与管理者必须团结起来,积极宣传,传播小班化教育的好处。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譬如建立互动性的网址,形成交流性网络,让学校教育实践者与大学的专家研究人员一起分享小班化教育改革信息,制作含有成功的小班化教育实践的个案、政策与研究资料等的系列光盘,出版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策与研究方面的小册子。研究还建议可以举行系列地方会议,共同为促进小班化教育改革出谋划策,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小班教育成果等。

5.继续开展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

美国在推进小班化教育的同时,也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在实施几十年后没有为美国的教育带来期望中的质量的提高,美国之外的一些国家在大班教育上却取得了一些成绩。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教育家、甚至家长对小班的炽热的信念开始动摇了。这不能不让美国的教育者重新反思。因此,未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研究还将主要进行下面的工作:班级的结构与规模究竟应该多大比较合适?教师质量与班级的规模之间有什么关系?新教师的培训与小班化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小班教学的课堂管理的相关研究,进一步确定有效的课堂管理的特征与策略;小班同伴之间的互动关系,小班内学习小组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教师参与小班教学的动机、角色与工资水平问题;小班学生非学术方面如自我导向与训练等方面的发展等。

第二篇: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六大动向

当代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六大新动向

精华提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经过一个想错—再想—再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这一动向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关注。

习近平同志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调研时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动力。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一方面,很多危机威胁着人类的持续发展,比如,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危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人与自己的心理危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安全危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危机等;但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

2000年人类刚跨入新世纪的门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资助一个研究计划,目的是要弄清楚哪些学科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70多位一流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是一份480页的研究报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报告认为,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四个领域是被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前沿技术,每个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潜力,而其中任何几项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

美国经济学家Jeremy·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引起人们对以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为核心的产业变革的高度关注。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科学技术将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研探索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在这种背景下,知识型员工将成为核心竞争资源。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教育是重要的武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教育,要教育出新一代的人,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公平与质量是全球教育的永恒主题。顺应时代的发展,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涌动的潮流,关注点相对聚焦。

动向一:

从“全民教育”到“全民学习”

世界银行在“2020年教育战略”中提出,面对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全民学习”目标的提出是在获得入学机会的基础上更强调受教育的结果,有利于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教育结果的公平。

上个世纪后半期,世界各国关注全民教育,努力扩大教育规模,增加入学机会,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本世纪初开始,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制定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概念性文件中曾指出: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并没有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举行的“2013年论坛”也认为:当前,来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代表严重不足,那些不能在义务教育阶段减少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国家,也不可能在高等教育阶段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几乎都指向提高教育质量。动向二:

从以课程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一是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二是个性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与此相适应的是学校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联邦教育部(微博)曾邀请学生代表共同讨论教育改革问题。联邦教育部长邓肯说:“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将难以进步。”在座谈中,不少学生提出,学生应该有更多发言权来评价教师,考试应该更符合社会生活的需要等。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部长安德烈·富尔先科宣布,新的联邦高中教育标准草案规定,学生不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学习不同的科目,而且还可自行选择学习不同的课程水平。法国2010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在按改革后的“新高中”的学业组织模式接受法国的高中教育。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陪护”,为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个别辅导,提高学校的自主性。自2013年6月开始,韩国首尔定期对全市中小学生的快乐指数作调查。调查内容分四大领域:对学校生活满意度、对家庭生活满意度、对自己满意度及综合满意度,并且公布了调查结果。第一次调查的满意度是62%左右。首尔官方认为,虽然现在满意度较低,但这将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更多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动向三:

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

世界各国教育出现的另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动向是,从能力导向朝着价值观导向转变。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

新加坡的教育导向一直随着时代要求不断更新:从1959年起的“生存导向”,到1979年以后的“效率导向”,再到1997年以后的“能力导向”。2011年9月22日,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让教育系统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全面教育,更加强调价值观和品格发展,并将之概括为“学生中心、价值观导向的教育”。

法国政府则公布了《共和国学校重建导向规划法》,目的就是建立公正、严格、富有包容精神的学校,使教师在新的德育和公平教育的框架下,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贯彻共和国的价值观。

新西兰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并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等八种价值观。尽管各国倡导的价值观的取向并不一定相同,但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则越来越趋于一致。

动向四: 从知识授受到创新精神培养

学习型组织倡导者彼得·圣吉说:“婴儿学走路,是在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过程中学会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经过一个想错—再想—再错—再想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错误都意味着成长,教师要有“祝贺失败”的修养。

各国教学模式的改变几乎都朝着通过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学习”是指: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作出应对;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近日,部分美国教育专家列出以下五种美国未来的教育趋势:一是智慧型的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会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寻找出学生最佳的学习方式作为实际教学时的方针。比如教师应以学生努力的程度为奖励目标而非学习成果,要把传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找出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等。二是以游戏为基础的学习。哈佛、麻省理工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一些专家提出了游戏可帮助学生学习并增进学习成效的研究成果。三是磨炼不屈不挠、努力不懈的精神。认为失败是儿童成长的最佳机会,让他们学习从失败中得到教训并改进,这项能力会让儿童终身受用。四是家庭作业被质疑。是否真的有必要为了完成这些作业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耍和家庭欢聚的时间?家庭社交活动和情绪发展与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对儿童来说同等重要。全美已有许多教师及校长支持“没有作业的晚上”(no homework nights),或以某项目标取代家庭作业。五是培养创造能力。应该通过科学、科技、工程、数学学科与人文设计学科的整合,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创意。很多学校开始尝试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印度提出将“高级思维技能”培养贯穿在中学所有学科中,包括理解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强调以应用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反对机械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013年8月,新加坡教育部勾勒了该国未来所面对的挑战时强调,面对科技和经济形势的改变,下一代不但要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还要懂得创造新的知识,并以创新的手法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动向五:

从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 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重复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可能产生学校形态的改变。

2013年《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认为,在近期发展阶段,“云计算”和“移动学习”技术将进入基础教育的主流应用;在中期发展阶段,“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在远期发展阶段,“3D打印”和“虚拟远程实验室”将应用于基础教育。

最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一项针对15岁学生数字化阅读技能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测试了15岁的学生在互联网上寻找信息、解读信息、理解及评估电脑图表等能力。16个OECD成员国以及3个非成员经济体的学生参加测试,结果显示:韩国学生在这方面名列第一。这说明OECD国家十分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

法国特别提出,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轻松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资源,真正掌握多媒体。2013年新学期开始,法国的学校为学生提供11项必要的数字化服务。

为了让iPad走进学校,印度发布了一款7英寸的平板电脑,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20元人民币左右,这让更多人可以应用它。目前,印度在250所大学已有1.5万名教师接受了这种平板电脑应用于教学的培训。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能产生的教学模式甚至学校形态的改变,将会成为本世纪教育的最大变革,这一动向已经为许多国家所关注。

动向六:

从单一测评到综合评价

OECD发布的报告《为促进更好学习:评价与评估的国际视角》中称,全球教育系统正将对教师和学校绩效的评估作为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以及提高成绩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质量评估关注评估标准、评估体系和评估政策的建设。报告指出,OECD各成员国在学校是否以及如何测试“成绩”两个方面的看法均存在巨大差异。但报告建议,评估要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使其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课堂实践,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尽早参与以及将学生置于核心。OECD目前已开发出新的测试工具,被称作“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是基于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测评开发而不同于PISA的面向学校的测试,旨在测评学校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的情况,以帮助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综观世界各国,美国联邦政府已投资3.5亿美元支持各州创立更加综合复杂的评估体系,不仅用于发现问题,更用于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英国从2011年3月31日开始,每所中学的GCSE考试(即学业水平考试)结果要向社会公布,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总体学科表现和学校教学状况,同时也为孩子选择更适合的学校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提高质量是全球教育共同的话题,而关注点相对聚焦:以全民学习为重点——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以价值观为导向——教育目标,培养创新精神——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模式,教育质量的评估——教育结果。这些都对我们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的目标提供了借鉴。

第三篇:美国教育小班化

美国教育小班化

专业的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在美国,几乎所有学校班级学生人数都在20人左右,美国学校“小班化”特点非常明显。美国人认为,当代发达国家在教育效益观问题上都应特别强调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社会的平等,强调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而“小班化”教育能使学生更充分地采用教育资源,提高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小班化”教育为美国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师生活动的余地大了,每个学生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有针对性的辅导机会增多了,学生的个性就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相比于中国学校,每个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一百来人的班级教育特点,小班化也更有针对性,能更好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美国学校有关资料中,我们看到:中学实施“小班化”教育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诸多的前提条件。其中,教育者应具备的条件至少有三:

(1)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小班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概念、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都要作出与“大班”教育不同的调整。

(2)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美国人认为,“小班化”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教师。美国教育机构认为,担任“小班化”教学的老师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即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功底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不同个性的孩子的能力。(3)教师在教学上要“一专多能”。

美国教师一般都是一专多能的,他们是通才,教师平时是这样进行“小班化”教学的:

①独具匠心地设计教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一定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②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认知风格,对他们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和影响达到最佳效果。

③课堂上,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并解答学生合作学习中提出的疑问。

第四篇: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

当代美国中小学音教育的模式是什么?答案为:多模式就是其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当代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题又是什么呢?答案为:“创造”就是其主题。本文——“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将对当代美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及其成因作一简要的分析,以期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所裨益。

一、“分散”导致音乐教育的多种模式

美国是一个教育行政权高度分散的国家。它有50个州,州以下为县。从教育体制上讲,州以下设学区。全国共有600多个大学区(中小学生万人以上),3000多个中等学区(中小学生2500至10000 人),12000多个小学区(中小学生2500 人以下),学区的教育权利机关是教育委员会,负责制订教育政策和教学计划(含各科教学大纲)。

美国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州可以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但这种计划与大纲是非粗略的,对各个学区只具有指导性,并不具有指令性。只有学区才是真正的教育实体。哈佛大学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其《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一文中这样写到:“美国教育的高度分散与此(中国)形成鲜明对照,50个州的方针各不相同,有时16000个学区也各行其事,这造成了很大的自主权。差异不仅被容忍,而且受到鼓励,地方性也受到尊重。正因为教育行政权的如此高度分散,再加上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背景,因而,导致中小学教育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音乐教育模式自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

在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众多模式中,如下几种占有主导地位:即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模式既各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又相互交融混合,它们交相辉映,使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园地呈现出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景象。上述几种音乐教育模式虽多系外来的,但由于与美国的实际结合紧密,早已被兼容、吸收成为美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当把它们看作是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二、“创造”成为多种模式的主题思想

美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模式甚多,从表面上看,会觉得五花八门,甚至会感到杂乱无章。如前所述,16000多个学区的音乐教学大纲都不一样,教材也是多种多样,甚至学校与学校,乃至同一学校不同教师所采用的教材、教法也不尽一致。然而,我们从这表面的混乱中却不难看出它内在的秩序,在这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主题——创造。我们认为,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模式必定是鼓励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的模式,而决不是要儿童只作被动地模仿的模式。以下,笔者就几种当代美国的音乐教育模式与创造主题作一简析。

1.奥尔夫教学法与创造

卡尔·奥尔夫(Car Orff)的儿童音乐教育方法是一种重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实验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儿童以此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儿童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奥尔夫认为如果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要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融合到音乐中去。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

传授的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去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

一堂成功的奥尔夫课往往会给人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受。参与者(学生)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奥尔夫教学法的训练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有的合奏感。简言之,奥尔夫教学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这一教学法从德国传入美国后,受到美国音乐教育界欢迎。他们将此教学法与美国实际相结合,在固有的奥尔夫乐器中又加入了一些美洲和非洲的民间乐器,在教学中既坚持了奥尔夫教学法的精神原则,同时也使这一教学法本土化,使之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柯达伊教学法与创造

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是一种民族的、全民的音乐教育思想,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匈牙利的民族素质,主张通过音乐让孩子们形成创造性并丰富其生活。柯达伊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

(1)培养音乐文化水平——用传统音乐语言思考、读写和创作的能力。

(2)通过使用学生自己祖国的民间音乐遗产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通过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知识进一步了解其他民族和文化。

(3)提高所有学生的表演能力——在班里、在合唱队里演唱、参加重奏团与管弦乐队——把参加集体音乐活动作为丰富生活的一种方法。

(4)让全世界伟大的音乐作品成为学生的财富。

为达到上述目的,柯达伊强调每课时必须集中于若干不同的音乐目标,如:齐唱和分声部唱;乐谱的读写;练耳、内心听觉、记忆技能;识别、使用曲式;随音乐运动;听赏音乐;即兴创作。显然,作为最高阶段的创作是该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柯达伊教学法传到美国后,得到了美国的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采纳,其中包括T·巴赫曼,L·乔克西,M·H·理查兹和D·培根。

巴赫曼博士把柯达伊教学法与美国的音乐教育实际相结合,在向儿童介绍记谱法时用一线谱的方法进行,其余几条线待必要时再导入。他把节奏从旋律中分离出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节奏而进一步强调节奏(正是这导致人们将柯达伊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结合运用)。他很重视用听写发展儿童的音乐记忆,尤其是重视音乐创作的教学。他认为,“如果儿童熟悉音乐写作,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握照谱演唱音乐。使儿童在初期就意识到他们所学的音乐能由他们自己或其他人表演。”

在使用柯达伊教学法的唱歌教学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国人在实践中还非常重视使用黑人灵歌这一带有很强的即兴性的演唱形式,使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与奥尔夫教学法一样,柯达伊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方法。美国人还将二者结合使用,形成了以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正如迈克尔·L·马克所说“两种方法彼此强化,使儿童更富有创造性,更理智地学习音乐。

3.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与创造

爱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Emile Jaques-Dalcroze)所创立的教学法传人美国已久,现在该教学法在美国仍非常流行。这是一种以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及创造性为目的的教学法。虽然人们常常以为体态律动就是达尔克罗斯教学法,但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其三大内容之一。该教学法的另外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视唱练耳和即兴演奏。

在体态律动的课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教师(有时是学生)用钢琴即兴演奏。学生通过走、跑、跳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视唱练耳课上,要求学生用唱名演唱音程和歌曲,尤其重要的是要进行声乐的即兴演唱,这种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视唱练耳”课与传统的专业视唱练耳课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即兴演奏多在大钢琴上进行,也可在其他乐器上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与对音乐进行体态反应的自由,学生进行任意速度的即兴表演练习。

达尔克罗斯甚至在理论课上也采用了这种即兴演奏的方法,他让学生即兴演奏旋律或旋律片断,作为发展他们对音程的理解的一部分,并帮助他们熟悉和声。

凡此种种,达尔克罗斯教学法对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目的非常明确。因此,自1915年前后此方法从瑞士传到美国以后,至今仍盛行于美国各地中小学,并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衍,形成为一种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

4.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与创造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真正产生于美国本土的一种教学法。它是根据著名的《曼哈顿维尔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螺旋形上升素质培养大纲”而开设的课程,最初是作为专业音乐学习的一门课程(包括七个方面的素质培养:乐音、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结构。音高、音色、力度都包括在乐音内).后来推广到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领域,而且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使用该教学效果更好。由于该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国人又直接称之为“发掘创造力教学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条:(1)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通过自觉乐感的培养,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新的工业革

命浪潮。(2)教学内容。综合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知识进行素质训练(五方面素质,十六个周期)。(3)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引导者,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产生创造的欲望,实现创造的结果。(4)课堂结构。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即兴创作,巩固概念(五个环节)。(5)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为六个方面:(1)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2)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不强求最后的统一。(3)指挥——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音乐,不追求指挥技巧。(4)创造——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新。(5)与(6)为分析和评论估价——对学生的发现、创作、演出随时作好的记录并录音,及时放给学生听,组织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已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

上述活动、能鼓励学生自己就音乐的综合理解和知识作出判断,并积极参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分析与创作的能力及经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已成为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为培养和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教学法以外,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还有卡拉博——科恩教学法;铃木的天才教育方法;流行音乐的教学法(主要为爵土乐教学)等教学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音乐教学法,均贯穿着“创造”这一主题。在此,还应一提的是爵士乐的教学法。

爵士乐是美国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的杰出的贡献,应该称为真正的美国民族音乐。从40年代起,爵士乐的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它由普通的娱乐音乐转向智力音乐,即演奏者更追求主观化的即兴演奏。这种新型的爵士乐所采用的旋律、节奏以及和声同流行音乐非常不一样,这标志着爵土乐已脱胎换骨,开始告别流行音乐,同时,它也告别了原有的大部分普通听众。

就在爵士乐由俗入雅而曲高和寡、其演出走人不景气的低谷之时,教育家们却正好看中了其即兴演奏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这一大优点,渐渐将它纳入音乐课程,爵士乐得以在校园复兴。

1968年,全美爵土乐教育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这被认为是对著名的国民音乐教育会议——唐哥伍德会议精神(创造性教育的精神)的贯彻。该协会在所制定的目标中写到:“促进爵士乐原则在各种教材和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培养并鼓励建议和采纳开设当代作曲、改编和即兴演奏的课程。”由此可见,虽然爵土乐的教学尚不能构成一种完整的模式,但它的原则已被鼓励应用在所有音乐教学中,而这一原则正是创造性原则。

三、音乐学科中创造性教育思想的由来

1.西部拓荒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美国人的创造性教育思想源自先辈的西部拓荒精神。当哥仑布1492年初抵美洲新大陆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而五百多年后的美国却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其核弹爆炸、卫星上天、飞船登月、信息高速公路的网络遍布全国乃至走向世

界……,看到这些,不得不使人想到他们的精神国宝——开拓与创造。多少年来,移民的开拓精神,尤其是西部开拓精神在美国被视为历史的骄傲和美国人进取的象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创造精神逐渐形成为美国的传统,也可以说成为美利坚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他们的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音乐学科自然会受到这样的影响。

2.“斯巴达尼克一号”上天所引起的震撼

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学校教育进入了一定的误区,其教育的目的从根大程度上停留在为提高生活水平这一较低的层面上。当时,整个基础教育水准下降,艺术教育更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它使美国朝野受到了一场不小的震惊。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因此,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他们研究认为:“俄国大唱片时代建立了一个教育系统,为其统治者训育了一批达到技术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们更看到,苏联十分重视基础教育,而且很重视那些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如音乐学科。这样,美国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系统,并深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于是,联邦政府开始对基础教育予以重视,尤其是对艺术教育予以重视。1959年,在科学院、联邦教育总署、空军和兰德公司的支持下,由国家科家院教育委员会主持,在马萨诸塞州召开了著名的伍兹霍尔会议,这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讨论科学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其中包括重视艺术教育的建议。

同年,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AASA)针对艺术教育所受的冷遇而发表声明:“我们主张课程均衡,在这种课程中的音乐、表演、绘画、诗歌、雕塑、建筑应该与其他重要的学科、如数学、历史和科学并驾齐驱……”

由美国科学家们组成的教育研究与发展专门小组是联邦政府的专家顾问团,他们提出如下看法:科学成绩的优秀与个体人类经验的广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最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是那些仅仅潜心于本专业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熟悉会使一个好的科学家的观察力更为敏锐。爱因斯坦的成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位被称为“20世纪的哥白尼和牛顿”的科学巨匠同时还是一位音乐家,他自认为自己在科学上的成功与音乐密不可分。他说:“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的音乐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由此,音乐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在美国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1963年6月17日至28日在耶鲁大学举办的耶鲁音乐教育研讨会的与会者一致认为:在音乐教育中,有必要刺激个体的音乐创造性和独立性。并强调创造性是发展音乐能力的一种方法。由此,在音乐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观点也进一步得到确认。于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召开的唐哥伍德会议是美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和明确在社会面临迅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在当代美国的作用,同时,与会者也提出了提高音乐教育效率的建议。

他们认为:音乐的教学和体验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要成功地进行音乐的创造性教育,那么,从教学设施到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应教育的具体要求,而不应该受到局限。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想象力并愿使教学常新。会议还强调:“在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中都应强调创造性。”这就再次强调了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不拘一格。“斯巴达尼克一号”的上天竟使美国人如此清醒地认识到了音乐教育与科技兴国的关系,从而重视起音乐教育,并形成音乐教育中的创造主题。

四、美国音乐教育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具有创造主题的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提高美国国民的素质,充分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应于象美国这样一个多种族大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实际。同时,它对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也不无启示。

启示一:要明确超音乐的音乐教育目的在美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卡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据《音乐周报》报道:1996年,美国政府又立新法,将音乐课正式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与数、理、化、文、史五科齐头并肩,成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1996年全美音乐教育年会的主题即为“音乐是把钥匙”,与会者认为音乐是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虽然音乐本身并不等于这些领域。

在我国,尽管人们也已开始注意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的超音乐的目的。要么,音乐课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名曰必修课,但与美国的“大六门”之一的音乐课是不能与日同语的,在广大农村地区,音乐课的开课尚不能落实!)要么,把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当成专业音乐教育来狂热地实施,培养出来却是“四不象”的人。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有必要理解美国人为何要将音乐学科列为中小学的“大六门”之一,同时,我们也应该深深地理解“音乐是把钥匙”一语的含义。

启示二:我们应该兼容、消化外来音乐教育模式。

美国在实施以“创造”为主题的普通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美国本土的音乐教育模式。而是大胆吸收外来的各种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如前所述的“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等。这些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结合美国的实际,逐步被兼容、消化,最终形成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继而为培养、提高美国公民的素质发挥极大的作用。

在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界,也早已开始引进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与方法,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本土”观念太强,狭隘民族主义作祟,再加之“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远不及我们的老祖宗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古时的“胡乐”、“高丽乐”尚能引进融为本土音乐,外来的乐器如唢呐、琵琶、胡琴等亦能转化为汉族的民族乐器。与此相比,外来的音乐教育模

式只是教学上的某种观念、方式与方法,它还并不会有损于中国音乐的内容与风格,我们更应该能够接纳它,用之服务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当今的世界已迈入信息时代,地球早已缩小为一个“村”,“邻居家”的好经验、好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呢?当然,我们在学习外来音乐教育模式时,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本国实际,象美国人对外来音乐教育模式那样能兼容、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在此方面,我们应好好思考。

启示三:我国也要有多种音乐教育模式

美国虽然是一个多种族的大国,但该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差距并不大,它尚能允许多种音乐教育模式存在,实际上是鼓励了地方及教师的积极性与独创性,有利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全民素质教育的实施。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甚大,若想更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我们则更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的模式,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多种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素质的,尤其是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模式。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来。

第五篇:当代教师教育实习改革走向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实习特点

论文摘要:教育实习的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外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典型经验为例,概括出当前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总体走向:实习管理上走向规范有序;实习内容上相对独立;实习方式上转向开放。

我国现行教师职前教育实习中存在若干诟病,有学者做出总结。第一,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形式松散,缺乏稳固的实习基地。第二,教育实习窄化为教学实习,对影响教学的因素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在实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来。第三,实习管理不规范,责任不明确,效果不佳。…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历来被视为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不断得到优化与创新。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们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许多国家都对教育实习工作进行了改革,如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的“伙伴学校计划”、我国近年兴起的“顶岗实习活动”等。对这些卓有成效的改革经验进行凝练,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国内外教育实习改革越来越表现出趋同性,即实习管理走向规范有序;实习内容相对独立;实习方式转向开放。笔者认为,这些走向对于深化教育实习改革,解决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规范主要体现在对教育实习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方面。教育实习是一个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布置安排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近几年河北师范大学的“顶岗实习工程”卓有成效地开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范有序的管理与组织。河北师大在获得了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章立制、科学管理,确保了此项工程的良好运行。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顶岗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出台了《顶岗实习工程管理办法》、《选派驻县管理人员的有关规定》、《关于加强顶岗实习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组织编写了《顶岗实习工程指导手册》,从组织和制度上给予了充分保证。在具体的实习组织管理上,实行实习队伍综合建制,混合编队。以县为单位成立实习分队,以实习学校为单位成立实习小组。各分队设驻县管理老师一名,负责全县所有实习点的学生管理工作。各实习小组设组长一名,实行多学科混合编队,以利于文理渗透,互帮互学。在管理上,驻县教师接受河北师大和省教育厅的双重领导,实习生作为学生接受驻县教师的管理,同时作为“顶岗教师”接受实习地教育局和实习学校的管理。_2‘顶岗实习工程”作为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全新探索,体现出组织管理科学规范的明显特点。

在教育实习成绩评定上,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拉筹伯大学教育学院制订了明确而严格的实习评价标准。学院编制的实习手册详述了维多利亚州教师职业实践的标准,不仅有数量的标准,如达到多少课时,规定何种实践任务等,更重要的是该标准列出了实习教师必须达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标准,标准分三个领域,八项要求。一是职业知识:如了解所教内容,了解学生以及他们是如何学习的,知道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等;二是职业实践:如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做计划与评价,创造安全并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运用合适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等;三是教师自身发展,如教师反思、评价以及提高职业知识与实践的能力等。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小组组长、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以及大学指导教师三方面共同评价,对实习教师的职业态度、合作精神及是否达到实习手册中的标准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三方会诊确保对实习教师评价的全面、客观与公正。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实习教师的自我体会、自我评价,做出严谨且富有建设性的综合评价。严格细致的实习评价标准以及多元评价,不仅保证了实习评定有据可依,更重要的是使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走向规范有序,克服指导教师无据可依,凭主观印象评分的现象。

教育实习是构成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两者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交互过程。但另一方面,又都自成系统,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教育实习需要有足够时间保证实习教师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与反思。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习时间(6—8周)相比,许多国家的实习时间均在我国的一倍以上,如英国l5周,美国15周到半年,法国27周,德国72周。这是因为实习时间安排的长短不仅关系到教师教育质量,更是人们在观念上是否将教育实习视为一个独立完整实践体系的重要表现。应该说,延长实习时问是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在适当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已有一部分院校将实习时间进行了延长,并将实习时间分散在不同阶段进行,保证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够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人深、不间断的实践训练。教育实习之所以长期依附于理论教学,未能独立的原因固然与人们的观念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实习内容单一,操作机械化,对学生的反思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不足不无关系。兴起于20世纪8O年代末的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是一种多方合作办学,提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丰富性、反思性。首先,这一模式教育实习内容不但丰富,而且规定得非常细致务实,可操作性强。实习生在PDS一年的实习中不单是在教师指导下上几节课而已,而且要像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如每周一天的教学、各种教师教研会。实习生要从实践中学习班级管理、人际交往、领导或决策技能,要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调查、课外指导等活动。除此之外,实习生还要在有经验的教师共同指导下组织研究会、研究小组、示范课、小组教学、集体备课等,这些都为实习生提供了全面的系统的教学经历。其次,这一模式的另一特点,就是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实习生有大量的时间反省自己的所学所教,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自己亲身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并有机会参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由于PDS比传统的本科水平的教师培养模式延长教学实习的时间,并且这样的实习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能确保实习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样化的教学环境。PDS的实习提供了更多的观察、研究、实践的机会,它使实习生得到了丰富而又宝贵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为实习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时间和有效的指导以及稳固的实习基地,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适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新教师的需求。实践证明,在PDS实习过的教师能更快地进入教师角色,能立刻从事各种各样的教学,能运用富于变化的教学方法,更具反思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该模式推进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进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创新实践模式。同时,也表明教育实习活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而备受人们关注。

相对于封闭,就教育实习而言,开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实习决非为一次性终结的实践训练。教育实习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趋势下,应该成为桥梁,把职前职后培养培训连接起来,构建起职前培养——试用期培训——在职培训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训练模式,且各有侧重。二是教育实习要走出象牙塔,以中小学校为基地,并充分展开合作o[82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开始对传统的“大学主导型”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新模式。本着平等互惠的原贝0,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局和大学教育学院的代表组成“伙伴关系指导小组”,作为合作实习的领导机构。大学每学期都把实习生名单交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教育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实习评价等。在此项制度的改革中,对参与各方提出了不同要求,实习生要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师范院校要经常保持与中小学校的密切联系,大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对方的工作。目前,英国师资培训学院大都与中小学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二百多所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英国“伙伴学校计划”教育实习模式突出中小学在师资培训中的作用,中小学由过去作为教师教育被动的实习场所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合作,中小学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及时地在师资培训计划中得到体现,从而保证了师资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教育实习不能再单纯作为教学技能的训练,而应鼓励学习者反思,促进未来教师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青海师范大学近些年针对高师院校一次性、集中性(集中在四年级第1学期进行9周综合实习)、缺乏连续性、几十年不变的传统实习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教师教育发展需求的痼疾,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提出了“2—4—8一N”实践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大胆将9周的综合性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模式,不仅延长实习教学的时间,而且旨在提高师范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职业技能和反思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行有重点、有步骤、分专业、分阶段实习。实习教学安排为:教育见习2周、模拟实习4周、综合实习8周、就业实习N周,每个实践环节都规定有明确的目的、具体任务以及做法建议,以确保各个阶段的衔接。

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实习模式,为实习生提供了充分的接触中小学教育实践机会。在见习实践、模式实践、综合实践、就业实践环节中,从最初的观摩、模拟到尝试与实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培养出的教师在教育观念、方法上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步,在毕业前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准教师”,使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师教育质量。

下载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美国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动向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

    直面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瓶颈”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潘慧芳 1997年以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先后在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十多年......

    中小学教育期待改革-

    中小学教育期待改革或者教育体制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甚至是历史文化沿革密切相关的。教育到底和什么相关呢?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到底是有什么决定的? 有时候看看现在的......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当代教育思潮论文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

    课程改革呼唤小班化教育(合集5篇)

    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的教改实验搞得如火如荼,人们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教育的目标已从知识、技能的学习扩展到学会求知、学会......

    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谈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摘 要: 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很久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关注对小学生的艺术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艺术教育问题,与此同时《深化教育改......

    中小学教育督导论文

    督导是对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员工进行管理的人。小编整理的中小学教育督导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谢谢!〔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督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

    形势与政策论文-司法改革

    促进司法改革 实现司法独立 班级:20094311学号:2009431119姓名:王中 论文摘要:司法是维护个人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它不仅关系到人的权利能否实现,而且更是人们的理念的保障。因此......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 之我见5篇

    aa 《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1期 美国中小学“创新教育”之我见 张玉彬 1 张虹2 (1福田教研中心,广东深圳,518048 ;2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广东深圳,518083) [摘要]笔者参观了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