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实现途径论文
论文关键词:拓宽 高校 毕业生 就业门路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本文在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途径。
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数据,2008、2009、2010年各类高校毕业生分别达到559万、610万、630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就业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突出
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之后,存在着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超过了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对大学生这一层次数量的需求;二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其中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和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所带来的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情况尤为突出。
2.毕业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已经从“统招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市场也由以学历为主导变为以能力素质为主导。就业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就业观念随之变化,但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统包统分”的时代,主要表现在缺乏竞争意识,不能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而是消极等待机会的来临,或是过分依赖家长,等待家里帮助找工作;缺乏忧患意识,不能理解社会的激烈竞争,在校期间不能打好专业基础和锤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片面地理解工作岗位的性质,追求教师岗位、公务员岗位等稳定工作以及追求薪酬高、名气大的岗位的心理,非某些单位不去,耽误了自己对就业时机的总体把握。
3.高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无法直接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
首先,由于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于理论和科研的现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性差,专业知识单一,缺少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实践性、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最后,由于高校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使在大学学习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仅没有踏实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本专业前沿知识,而且也缺少就业岗位对自身其他能力要求的认识,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职业技能。
4.高校就业工作体系有待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有待加强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就业工作研究,从而指导和推动本校的就业工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工作体系还不够完善,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在研究中侧重于理论研究,可操作性较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指导,不能产生较好的实际效果的缺点。
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实现途径
就业门路不仅仅是指毕业生的具体就业途径,还应该包括为毕业生寻找就业途径的一切工作准备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有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的情况下,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高校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面向市场办学,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一是根据地区产业经济特点,增设和建设品牌及特色专业;二是加强新老学科的整合调整,大力扶持适应新的产业结构的新兴专业,调整或是暂停或是减少就业困难的专业。
(2)高校课程的设置和高校专业设置一样,要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应用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确保课程设置尽量符合当前发展的需求,实现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顺利接轨。
(3)要注重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与时俱进,兼顾甚至是加大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所占的教学比重,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达到增强学生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2.完善高校就业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1)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高校内部的就业工作组织机构,就是要有统一的就业工作领导机构,要理顺各级就业工作机构关系,明确目标、任务以及明确的工作步骤,增强就业工作的组织性。其次,要完善就业制度建设,包括就业目标管理、就业工作队伍管理、就业激励机制、就业工作保障等,使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能力。要注重一线就业工作队伍,特别是政治辅导员的就业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就业工作的能力,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一是要注重政治辅导员的培训,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学习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就业知识面,锤炼其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的能力和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切实落实奖励机制,并在地位上和职业发展上给予一定的机会。
3.更新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的更新,不单单是指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高校以及就业指导老师就业观念的更新。
(1)毕业生应该端正就业态度,以积极的心态,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和参加应聘活动,改变寻找终身职业、非国有单位不去的想法,依赖家人等找工作,盲目追求高薪以及过分要求专业对口的误区。(2)学生家长要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如过分重视到政府、事业单位等部门就业;缺少对孩子的了解,按照自己的意愿单方面主导孩子的就业方向;缺少就业的长远规划和前瞻性眼光,只关注当前的焦点工作岗位等等。要从整体上了解就业市场的形势,树立起灵活就业的观念,及时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的就业情况。
(3)高校也要更新观念,特别是在学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就业管理机制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
同时,就业指导老师,如政治辅导员,不应把自身的就业工作仅仅停留在上传下达、解答政策性工作上,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学生的就业动态、心理情况,真正为学生的就业做出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1)夯实毕业生的专业基础,适应社会分工细化的要求。就是在校期间,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要使毕业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行业知识,解决学生专业不对口,或是对口专业学生能力不足的情况。
(2)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效果,在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增强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注重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增强职业素养。在夯实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毕业生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创业以及创新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
另外,高校还可以引进包括秘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多种形式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加强项目培训质量管理,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获取就业门槛资格,增强就业竞争力。
5.积极通过各种措施,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开展市场调研,选择适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区域和行业,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如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主动地联系目标区域和行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联系;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联系,发挥其资源优势,获取有用的就业信息,组织单位到校举办专场咨询会;通过高校的校友资源、毕业生资源,构建就业资源网络等等。
最后,高校在进行就业市场开拓的同时,应注重学校的整体形象宣传,在用人单位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用人单位提供周到热情的服务,主动吸引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
6.加强就业信息管理工作,增强信息的有效使用,注重就业资源的积累
及时、准确将有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传达给每一名毕业生,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应该对就业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和人员应通过正规、权威的渠道,获取符合高校专业和学生特点的就业信息,并对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出就业信息的主要内容;其次,要通过高效的信息渠道,如高校网络平台、就业信息员、QQ群等,及时通知到毕业生;再次,要注重对就业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就业信息反馈制度。对于有效的或是产生了工作成果的就业信息,还应该建立优质信息资料库,方便以后就业工作联系。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高校就业指导,重视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等途径和方式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参考文献:
[1]洪环.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1).[2]李淑萍.新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路径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3]赖艳,舒福灵.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策略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
第二篇: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
主要经验和做法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在本篇文章里,我们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全国各地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拓宽其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主要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经验
拓宽。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隐成基在今年1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0.7%,较上一年的87%提高了三个百分点[1]。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同时就业率处于不稳定阶段。
图表 1 2003至2010高校毕业生人数
(数据来源:国家教育部、统计局)
图表 2近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6届~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回望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国也无可厚非的受其影响,一时间国内外企业纷纷裁员,对于我们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就更是遥不可及。那中国是如何克服金融危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且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上升,直至今天喜人的90.7%的就业率,这个问题在此我们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听到高校毕业生们在抱怨就业难、难就业。那到底是为什么我们的毕业生们有如此感叹呢?归根结底不是就业难,而是他们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难。从高校门槛跨出的大学生,大都想涌进大城市,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生活无忧的工作,或捧起国家给予的“铁饭碗”。可是面对数以万计的高校毕业生,大城市能提供的高薪职位和国考省考所招收的公务员职位,显然杯水车薪,要想成为万里挑一的幸运儿并不容易,所以大多数毕业生不得不感叹就业太难。
从近年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和提高就业率的做法和经验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国家和高校毕业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在国家的调控之下,出台具体的措施提供就业职位,高校毕业生才有就业的可能;同时毕业生们在发达地区、公务员考试中失利时,要学会改变就业观念,放低要求,另辟蹊径。只有在这两者兼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所提供的职位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上号。
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2009年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2]。现在全国各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所发通知的内容,主要采取以下几种举措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并都取得巨大的成效。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当今大学生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80后,缺乏独立性和坚强的意志,去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无疑既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使其得到锻炼,磨练其意志,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更重要的可以改变当今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心态,为其以后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准备。
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的职位。中央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还提出了学费后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同时,对有基层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进一步扩大对其招考录用的比例。
2008年9月选聘到广西合浦县廉州镇泮塘社区担任村支书助理的大学生“村官”王翠翠说:“农村这个大舞台让我得到锻炼——在我任职所在的泮塘社区,有一支远近闻名的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队很活跃。文艺队几乎清一色的大姐们能歌善舞,我为她们经常下乡进村义务为群众演出所感染,自觉地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中去,主动请缨担任起了撑场的主持人一角,并利用经常排节目的机会与她们在一起谈心,了解村里的大事小事,协调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到群众的好评[3]。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大多高校毕业生都想进国企或者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可是往往这些企业门槛高、录用人数有限。所以国家鼓励毕业生们去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同时国家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4]。
黄天峰(市民代表、2008届大学毕业生):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系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上金融危机,就业岗位削减,就业形势很不理想,至今闲置家中。我也多次赶赴人才招聘会,但每次碰壁,要么没有适合的岗位,要么条件限制要有3年的实践经验,我十分彷徨和困惑。在这个时候,我姐姐给我指了两条路,一条是考公务员,另一条就是放低标准先找个事干起来,积累社会经验,等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之后再自主创业。但不管走哪条路,都应该融入社会,加强自己与人的交往能力。我仔细分析一下自己就业难以随愿的原因,主要是认为自己是高材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有些岗位和自
己的理想相差甚远而不愿去做。而相中的岗位“门槛”设置高又与之无缘。通过《市民论坛》进行交流,我感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就业取向。岗位没有贵贱之分,任何工作都能锻炼人。没有人是一上岗位就能做好的,只要坚定信心,转变就业观,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定位[5]。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部分高校毕业生具有技术专长和创新精神,可苦于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门槛高,难以进。不得不放弃进这些地方的可能,这样既增加了就业压力,又扼杀了这些创新性人才,所以国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条款,解决了这些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创业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是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因此国家出台了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一条龙”指导服务来帮助大学生创业。
曹玉传,襄樊学院机械系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7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如同许多“80后”的大学生一样,曹玉传在高中就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潜心研究创建网站的知识。大一下学期,曹玉传应聘为系学生会科教部部长。他向系里老师毛遂自荐,要求帮忙建网站。结果一炮打响,他建的这个网站深受系里老师同学称赞。大二的时候他又应聘为院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负责院学生会的网站制作和维护,并且建立了襄樊学院学生论坛,大三时创办了襄樊学院大学生网络协会。2006年8月,曹玉传开始萌发创业的念头。暑假期间,通过朋友的介绍,他和同学接到一个杭州公司2400元的网站业务,初尝到了一点甜头。在仔细分析了就业形势、网络行业的发展和他们自身的能力条件后,他决定走创业的道路。上海一家外贸公司提供的一台服务器成为了他最初创业的资本。2006年11月,这台服务器在襄樊电信机房上架,曹玉传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8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办公地点开始了初期的创业。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很少有人信任他们。为了取得别人的信任,他们赠送了一些虚拟主机给网友使用。由于服务质量好,他们的网络在网友中渐渐传开。短短一个月他们的服务器资源就快卖光了,同时他们也有了超过15000元的业绩,开始盈利了。2007年1月17日,襄樊优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曹玉传任总经理,随后又分别以7800元和45000元的价格签下了两个网站建设合同。
以上措施都是国家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在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要想找到工作、找好工作,我们在学校里面也要懂得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所以高校也需在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上下功夫。
在当今浩浩荡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中,我们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历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行为只会让我们与这个社会脱轨,我们应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做到关注时事,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洞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最好是能把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多一份胜算,少一份迷茫。
【1】 杨华云.人社部: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新京报.2011-01-26.【2】 大学生就业:4大选择拓宽就业门路.中国网.2009-02-17 【3】 庞亮 陈革.大学生当“村官”——合浦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北海日报.2009-10-15.【4】 黄志武 刘嘉.西藏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到基层 进私企 自创业.西藏日报.2009-11-5.【5】 佚名.拓宽就业门路 推进充分就业.江阴日报.2009-02-20.
第三篇: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范文模版]
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强调2011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服务等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下面就推进高校开拓就业市场的有效措施进行一下论述:
(一)高度重视,全员参与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校领导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首先在制度上要有保证,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层层落实。学生的就业工作不只是学校就业办公室一家的工作,应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全校性的工作。高校要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负责,党政领导相互协调,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各二级学院努力实施。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比较宏观地开展学生就业教育、指导、服务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等工作。高校的就业工作重心要下沉,以各学院为主开展工作,尤其要发挥专业教师的力量,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比较了解,他们也都有一定的专业社会关系,故要求教师积极为学生推荐就业岗位,要把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作为他们的职责。此外,高校可以设立就业专项基金,并设置指标对学院进行就业奖励,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学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拓展渠道,发布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信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加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各行业集团等保持密切联系,广泛收集用人需求信息和招聘信息,加快毕业生就业指导网页的建设,努力使供需信息的收集、发布和供需双方的相互选择快捷、高效,使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就业资源。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网页的建设,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网上推荐等服务。
(三)加强联系,开拓市场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与校内各学院一起,定期走访与学校关系比较密切的企业,开拓市场; 定期将用人单位请到校内,开设各种专业就业市场和综合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并方便他们的选择。对本地区与学校关系密切的一些企业,高校应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 等组织,密切校企关系,使校企之间的联系制度化。如上海海事大学 于 2005年初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就引起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视,新闻媒体也密切关注。该促进会由学校、相关企业、行业集团、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70多家单位组成,该促进会的企业定期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咨询、指导、渠道和信息。
各学院应走出校门,与相关行业集团、大型企业和单位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就业的基地,根据这些单位的需求,开设有关课程,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然后输送出去。要将就业基地的建立与教育实习和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结合起来,使这些基地成为实习(实践)、就业“双基地”。
(四)重视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正逐渐增强。对于“大学生应该何时考虑就业”问题,有 2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45%认为应在三年级,11%和 10%的学生分别认为应在一二年级。而对于就业指导来说,5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应在四年级开始,另有近一半人选择应从大四前就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的,应该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高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支就业指导专业队伍。
1.重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现在的大学生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上大学,一步步走下来,不用过多的思考,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在高三饱受折磨后一些新生计划着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到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但回顾今年学生毕业时的情形,看到更多的是大学生们找工作时的慌乱、艰难。学生们已经淡化了专业对口,不再关心户口问题,甚至对工资要求也越来越现实,但没有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足、英语不够好、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还是对其就业产生影响。专家认为,大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高校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课,具体内容包括: “人生导航”、“职业准备”、“ 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将上述课程纳入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分阶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
涯规划。除了学校教学大纲有关上述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应聘请杰出校友、职业问题研究专家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资深管理人员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另外,还可举行“就业讲座”、“就业报告会”、“模拟招聘会”,以此作为就业指导课的补充。学校对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给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及各种职业的特点,指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缺陷,量身打造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机遇。
2、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要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主动积极地到基层、艰苦行业和西部去就业、创业,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洪流之中。在毕业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大力加强毕业年级的党建工作,发挥毕业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服务群众的作用。
(五)密切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对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有些人对“校企合作教育”中的“教育”两字认识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依靠企业支持经费和提供科研项目、解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获得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等某些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应当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三个: 一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 三是通过实际的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第四篇:关于高校拓宽创业教育途径的思考
关于高校拓宽创业教育途径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重在创新,赢在创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加以培养。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创业者具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高校对创业教育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点,努力拓展创业教育的影响面和覆盖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青睐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创新人格的优秀人才,而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通过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以及与他人交流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全面迅速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掌握主动权。通过创新活动,部分学生也可以为今后走上社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大力进行系统的改革,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一、完善创业教育课程,构建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由于“创业”的多样性,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计划安排必须依据不同的个体分类和创业目标而定。从教学指导思想上,要具有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即战略观念、质量观念、特色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从教学内容上,要增加必要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从教学方法上,要改单项传授知识为双向传递,改“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评价指标上,要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合作竞争的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与创业的结合能力为指标来设计相应的考核体系。
2、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各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门类,每门学科里都蕴涵着丰富的创业素质教育内容,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即从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侧重创业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职业知识等内容的渗透,同时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做好课堂教学,在就业教育中贯穿、渗透创业教育。这种渗透式的创业教育一方面能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拓展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能节约教育时间,优化教学内容。
二、高校决策者应为创业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1、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培养创业教师骨干。
高校要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基地,必须培养和造就能适应创业教师需要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主力军,当好教师首先要当好学生,教师要亲身投入创业实践。他们不仅可以以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成为激励学生创新的榜样,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直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并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其可以开发出有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从而为学校创造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也可以将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走产业化道路,直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同时,高校还可以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对事物环境、发展的敏感性。
2、开展全校性的创业设计竞赛或创业计划竞赛。
这是一种见效快、收获大、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方式,是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外和我国的创业教育活动大都源于创业设计竞赛。它是根据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开发设计各种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项目,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创业的能力。它主要借助角色性、情景性模拟来完成。这些年来,各级共青团多次成功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这不仅在大学生创业培训、能力培养等竞赛活动方面取得成效,同时在引导大学生开展团队创业实践、进行科技项目转化等实际运作层面上大大推进,为今后就业和创业奠定牢固的能力基础和心理基础。
3、建立大学生创业奖励制度,设立创业基金,重奖好点子同学。
每年评选表彰若干名大学生创业标兵和优秀指导专家,及时宣传报道大学生创业先进典型事迹,大力营造大学生创业的优良舆论氛围。设立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解决大学生创业面临的资金问题,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学生创业,在学生创业的初始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要鼓励学生通过利用创业计划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设立创业奖励基金。对符合条件并经评估成功创业的项目,给予学分奖励和一次性资金奖励,激励大学生成功创业。
三、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积极搭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创业意志与创业技能是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途径。为此,必须实现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维转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运用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注重学生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例如: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经营,体验创业全过程;还可兴建创业园区,提供学生创业实战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工厂,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
2、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创业大赛。例如:开办职业发展协会,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还可利用该协会,开办“校园创业计划”、“创业风采”大赛、KAB大赛等活动,扩大创业思维在大学生头脑中的渗透。
3、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与服务社会的衔接。高校在走校企联合,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的创业教育模式时,为了便于监控和考核,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实体,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并做好与企业、社会间的衔接,积极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强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做好创业点子的孵化工作,使创业点子能得到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发展。
4、邀请知名校友做创业报告。优秀校友的成功经历可极大地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几率。
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营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人文生态环境,它对人的精神、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尤其在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努力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帮助大学生塑造优秀的创业心理品质和提升创业能力。
1、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形式,贯穿“创业、创新、创造”的主题,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成功的创业资源,组织成功创业报告会、创新论坛等活动,用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和鼓舞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和决心。广泛宣传创业知识,广泛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强化学生创业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沙龙”和“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
2、开展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开始于创业意识萌发之时。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如通过课余时间、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求职体验、参与策划、参与市场调查等,帮助学生增强积极进取的创业观念。这些不拘一格的实践形式,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开创性,展示他们的才能,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自主创业、锻炼能力的机会,也培养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等创业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3、利用校园文化,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既营造了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又增强了学生的个体能力,是现代教育中极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开展创业竞赛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良好载体,它不仅仅可直接产生出一些有生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使其学到了创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实践锻炼,有利于创业氛围的形成;能使学生的学业技术、创新思维、创业活动、人生目标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去“只争朝夕”;为未来更多的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板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进行创业宣传,使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高校还应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办公室、教室要整洁优美,标志性建筑突出学校的办学特点,校园内张贴各种标语口号和指示性标志等都可以表现出学校的创新奋斗精神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而激发广大师生的自豪感、自尊感和创业精神。
5、用校园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启发和鼓舞学生。把创业教育与典型教育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找准创业的目标,通过宣传、学习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介绍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激发学生敢闯、敢拼、敢干的创业热情,通过典型教育,增强学生积极创业的意识,使之受到启发和鼓舞,对毕业后继续创业树立信心和决心。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也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仍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因此,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转换教育机制,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教育和针对部分有志创业学生的专项创业能力训练,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拓宽创业教育途径,以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强,宇业力.当前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2]陆伟家,张厚军,施险峰.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3]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陈国光,巫嘉宁,陈铭康.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5]秦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法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6]尚恒志.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8).[7]张丽,胡明花.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8]费菲.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9(1).作者简介:刘永辉(1979―),男,河南新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山东工商学院正科级辅导员。
第五篇:人事部努力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人事部将研究制定促进非公有制单位和中小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规定,做好有关社会化服务工作,并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这是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10日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介绍的。
侯建良说,2005年,各级人事部门要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用制的需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积极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各地都要因地制宜,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人事部将与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意见”。
各级人事部门将不断完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侯建良说,各级人事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机构的作用,切实做好人才市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聘服务工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都要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或服务窗口,积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培训、推荐等服务,提供集体户口办理,党团关系、人事关系接转,人事档案保管,转正定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社会保险金缴纳等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特别是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联系,继续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创业基地。要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要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坚决杜绝和查处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侯建良说,各级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做好网站链接、信息交换工作,及时收集、报送有关毕业生需求信息,方便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要进一步完善“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建设,争取在3到5年内使该网逐步成为功能齐全、辐射全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和劳动力市场网站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吕诺)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