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时间:2019-05-12 17:4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篇: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延伸,公寓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本文从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目标、内容和作用入手,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四个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以加强学生党建进公寓、利用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公寓文化外部建设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等五个方面为抓手,实现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形成、体现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伴随大学生思想、任职、性格、追求的不断碰撞、磨合甚至互相融合,最终形成极富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公寓是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大学生平均每天有近一半时间在公寓里度过,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全方位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主要内涵

公寓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定的场所文化,公寓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活动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走上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生公寓文化具有导向、育人、规范、激励等多项功能。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公寓全方位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经常走进学生公寓,与学生进行思想、人生、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问题面对面交流,克服了开大会、作报告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拉近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离,使大学

1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教育工作变得更加亲切,效果也更加明显。[1]同时,学生党建的许多日常工作都可以依托公寓这一平台来实现,使得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加务实高效。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行为习惯养成、人格塑造、个性发展等方面都将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重要影响,这更加突出了优秀的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要善于利用公寓文化建设,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文明举止、养成教育、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广博的思想内涵、成熟的实践能力、充沛的创造激情和高远人生追求的一代新人。

二、现阶段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管理,轻教育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公寓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了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他们只把公寓文化看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没有把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来操作实施。[2]同时,许多高校在党建进公寓方面仍然是空白点:无组织机构、无活动场地、无制度保障,学生党员干部在公寓内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大降低了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2.重硬件,轻内涵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公寓的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配套日趋完善,后勤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公寓日常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高校大学生公寓的硬件非常好,但软件跟不上,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活动室、阅览室、名人名言宣传板等内涵式的精神文化在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建设中尚显不足。

3.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到位

公寓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学生工作部门或后勤物业来进行。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但在实践中,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直接影响到公寓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公寓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等。公寓管理亟待科学化和规范化。

4.大学生主动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

在公寓文化建设上,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的角色,导致其主体意识不足,加之大学生学习课业任务较重,课余时间少,不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公寓文化建设中;在参与的一些公寓文化活动中,经常出现自己不想参加,但却被要求参加的情况,被动参与过多,久而久之,一些同学会对公寓文化建设产生抵触情绪,参与热情不高。

三、实现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1.扎实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让公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将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根植于学生公寓,对于引导学生党员干部直接面对学生、服务学生,提高其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活跃学生公寓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行为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党建为龙头”思想的指引下,要加强党建进公寓的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和方式创新。

在组织保障方面,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公寓,在楼宇内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学生党总支,以班级若干个公寓为单位成立党支部,以公寓为单位成立党小组,切实保障党组织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条件保障方面,注重大学生公寓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以至完善,在公寓设立阅览室、活动室、宣传栏和公示栏等,切实保证公寓党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在制度保障方面,高校可把大学生在公寓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将其纳入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考核的范畴,以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同时要规范各种公寓制度,督促大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方式创新方面,可在公寓内开展党员“一帮一”活动、红色图书漂流活动、党员公寓挂牌和支部民主生活会等活动。

2.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快捷,如何利用网络阵地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抢占大学生思想领域,开展富于成效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是高校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公寓基本都实现了“数字化”,包括网络进公寓、数字化电视进公寓、数字化管理服务、移动通讯网络全覆盖等,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是BBS、网络QQ、手机飞信、微博主要用户群之一。公寓文化建设要突出软件建设,积极开展探索和创新。例如:可以制定大学生公寓上网制度,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生活作息;建立公寓QQ群,管理者和大学生广泛互动,及时沟通,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公寓手机飞信群,定期发布公寓活动、公寓防火防盗安全提示、生活常识、通知要求等等;通过校园BBS、微博,为广大学生提供反映公寓问题、抒发个人见解、形成理性认知的平台。

3.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公寓中心可以成立“大学生公寓自治委员会”,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同时,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大学生相互帮助、精诚合作、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以公寓为家,建立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民主、文明、温馨、舒畅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空间,团结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来,使大学生公寓文化成果惠及全体学生。

4.以文明公寓建设为抓手,齐抓共管,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营造公寓文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评比激励、个性化服务和齐抓共管等三个方面。在评比激励方面,要形成文明公寓奖惩制度,积极开展文明公寓、最佳公寓和文明公寓先进学院和班级的评比工作,同时也要把文明公寓评比纳入到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的评比中去;在以人为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公寓内大学生学习、娱乐、休闲等场所,同时,高校公寓还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在齐抓共管方面,学校决策层应加强宏观管理,各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形成学生工作部门、后勤物业部门、公安保卫部门以及学生所在院系的联动机制,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围绕校园文化主旋律,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

公寓文化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文化熏陶和思想感染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易引起共鸣,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教育作用。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公寓学生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如公寓文化节系列活动、床头设计大赛、趣味运动会、卫生评比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创造和谐如家的气息,激励广大同学人人树立爱舍如家的良好风尚。[4]

四、结束语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长期不断的建设,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所高校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好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乃至对其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因此,大力开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影响深远,它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国义.大学生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38-139

[2]殷伟敏.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实践性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4):62-63

[3] 刘维,王慧琦.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论界,2006(8):105-106

[4] 郭邦礼,常伟东.大学生参与学生公寓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9

(6):87-89

第二篇:浅谈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途径

浅谈发挥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途径

摘要: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其育人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主要从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出发,探索发挥资助育人作用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育人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自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就在高校建立了以“奖、助、贷、补、减”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这种完善的资助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并无后顾之忧的接受高等教育,也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明确的提出高校要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做好“资助育人”这一重要工作。因此,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资助工作的功能

1.1经济上的助困功能

所谓资助,可想而知首要的是经济上的帮助,而高校的资助工作是针对家庭经济无力承担其学费的大学生所开展的,首要目的是从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帮扶。通过绿色通道部分贫困学生顺利进入大学,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让贫困生在上学期间无后顾之后,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国家助学金为他们提供生活费,可以让他们安心的学习,全面发展。

1.2思想上的励志功能

对学生进行物质资助,只是资助的最低要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助工作除了达到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扶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学会自我帮扶。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的评定工作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成长成才。

1.3情感上的激发功能

贫困学生通过国家或企业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会从内心感谢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并怀揣感恩,而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必然会在他成才之后回报社会,这样通过资助工作实现了从情感上激发大学生学会感恩。

1.4品质上的塑造功能

不管是奖学金评定,还是助学贷款申请,都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严格的要求,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评定体系要求学生讲求诚信,严格要求自己;引导大学生重视个人信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1.5心理上的疏导功能

贫困生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或单亲家庭,他们从成长的环境都不优越,家长更多的关注学业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因此,他们一般会存在自卑的心理,而通过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信心。发挥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途径

2.1完善资助体系,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的资助工作者在资助工作助困功能的发挥上更多的是事务性的工作,从繁琐的事务工作中解脱,腾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成为了关键,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为例,第一,院内成立以副书记担任组长,资助育人专项辅导员和年级辅导员为组员的资助工作小组,在学习、解读国家和学校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学院评价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资助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资助效益,确保高效准确地完成资助工作。第二,建立贫困学生档案。贫困学生由于经济的原因可能造成心理自卑、学业落后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学院通过档案从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动态,确保能及时沟通并实施跟踪帮扶。

2.2实施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全面成才

高校应该以资助工作为平台,加强学生的励志教育。第一,大力宣传优秀事迹。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优秀个人及集体表彰大会等活动为契机树立优秀励志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贫困生的自强自立意识。第二,围绕学生的理想信念开展成长成才系列讲座。例如,电子工程学院开展了“E动青春”之“榜样力量、助力成长”讲座、“未来职场,由我做主”职业规划讲座等。第三,将励志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院一直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理念培养勤工助学人员,鼓励他们自食其力,自强不息。通过两者的结合,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使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

2.3注重感恩教育,寻求心理回应

感恩是组成德育的重要部分,而感恩意识的缺乏也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年来,学院一直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出发,注重全体学生的感恩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第一,在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企业奖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倡议受资助学生从心出发,撰写感谢信并鼓励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义务劳动或社会公益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勇于面对困难的优良品质。第二,组织“真情传递”毕业生图书捐赠会,通过图书捐赠的方式引导毕业生懂得感恩并将感恩传承。第三,利用党支部和班级,组织感恩节感谢父母、感谢老师的活动,寄送祝福,通过志愿服务队、献血队等组织,将志愿服务常态化,回馈社会。

2.4重视诚信教育,提升育人意识

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品质,作为具有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更应该讲求诚信、以德立人。然而,目前高校校园里失信行为却屡见不鲜。在学习中,有学生考试作弊、抄袭成风;在经济中,故意拖欠学费、骗助骗贷。这些不诚信的行为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带了极大的挑战,而资助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工作过程中重视诚信教育,发挥其品质塑造功能。第一,以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为抓手,开展诚信教育。通过举办“毕业生助学贷款还款培训会”,与贷款学生一对一谈话,贷款已毕业学生还款跟踪及催缴等方式引导毕业生按照还款协议按时还款。第二,定期开展诚信考试教育。通过签订考前诚信承诺书,将诚信教育渗入每一位学生心中。

2.5突出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社会竞争也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而高校作为一个学生半社会化的环境,大学生承担着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贫困生,由于成长的背景特殊,心理往往比较自卑、自闭,综合能力也相对较低,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和学院应该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效促进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第一,完善心理援助机制和网络。通过加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让辅导员在贫困生管理过程中专业化。第二,为贫困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平台,鼓励帮助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在经济上帮助他们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第三,加强贫困生管理,突出人文关怀。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定期和贫困生沟通,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关心他们,并利用寒暑假期间走访贫困学生,切实了解情况,传递温暖。

总之,高校应该在资助工作中秉承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以“帮贫解困、务求实效、励志育人”为原则,以经济助困为基础,以成才励志为依托,加强贫困学生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第三篇:高校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文化育人功能探析

【摘要】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育人”要求,强调文化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岗位职责与目标,把“文化育人”融入到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关键词】高校思政;文化立本;优质育人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说过,“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见育人是教育的天职,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树立“文化立本,优质育人”的思想,把“文化育人”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和生活中,尤其是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精神引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注重思想引导,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一、以红色感召为主题,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远离战争的硝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有了新的变化,不少人对爱国主义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爱国的非理性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出现崇洋媚外倾向,爱国热情锐减。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一方面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大学生树立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另一方面要转变教育模式,将单一说教转变成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教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重要节日,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借助红歌会、话剧节、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红色文化。

二、以思想引领为辅助,增强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在本应肩负历史重任的大学生身上,却看到了社会集体责任的淡化和缺失,部分学生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满足轻精神境界升华,重索取轻奉献。要通过榜样示范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以主题引导为主线,增强诚信意识。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撑起了中华民 1

族的道德脊梁。在今天的大学生群体中,诚信这一命题却受到广泛质疑,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高校应重视诚信教育。一方面,要营造诚信氛围,正确认识诚信道德的内涵及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诚信档案、拓展诚信监察渠道等形式,监督诚信习惯的养成;同时鼓励学生组织在校园中建立如“无人售报摊”的现实场景,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

四、以“以爱育爱”为核心,增强感恩意识。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通过“一句谢谢、一个拥抱、一通电话、一封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精神田园里播种“善”和“爱”的种子。近些年,国家在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很大努力,社会各界和学校也纷纷伸出援手。但“我贫困,我理所应当得到国家助学金”“助学金不拿白不拿”等错误的认识也随之出现。因此高校应着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引导其正确理相关政策,学会饮水思源,自立自强。

五、以学术论坛为依托,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创新意义,增强创新信念,激发创新潜能。另外要加强实践锻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避免传统教育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实际运用所导致的实践能力匮乏。

高校教育应坚持先成人后成才,先立人后立事。作为高校辅导员,更应树立“文化育人”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把优秀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文化氛围、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更好地肩负起营建创新文化和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2]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9期.[3]刘吉昌.《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7期.[4]王阳、胡坚达.《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N],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3日.[5]杨坤.《浅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6]郎静、王水玉、刘晶晶.《浅谈当代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第7期.

第四篇: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

教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

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

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

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第五篇: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

[摘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育校园文化建设及人功浅谈能

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

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课余文化 舆论文化 德育功能 美育功能 实践功能 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臵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臵,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臵、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

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组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团委、德育处、年级组”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德育处主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公安局、派出所、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臵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

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

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臵,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

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臵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臵,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下载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

    2.0 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学号:201003699554姓名:管丽华指导老师:连莲【摘要】:校园文化既是有形,也是无形客观存在的,是学校教育理念、特色的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塑造人。是......

    《公寓管理的育人功能》读后感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经在宿管的工作岗位上耕耘了五个多年头,宿管的工作平凡平淡,但平凡中却蕴藏着深刻,从一开始对宿管工作的不以为然,到后来对此工作认识的提高和升华,缘于......

    浅谈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精选多篇]

    浅谈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公寓管理中心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施先进、服务全面的学生公寓俨然已是高校校园中的小小社区,这里不仅是大学生学习、......

    浅谈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实践途径

    浅谈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实践途径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寓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而且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通羊镇湄港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学校物质、制度、组织等方面建设的助推器。它涵盖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历史传统,严谨的治学......

    浅析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策略

    浅析新时期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策略 摘 要 所谓学生公寓文化,是指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及其周围场所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活动内容,......

    寸金学院深化公寓文化建设的途径

    进一步推进我院公寓文化建设的途径——尹太高校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大学生......

    浅谈运营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浅谈运营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张群 2012-9-26 10:54:00 来源:《人民邮电报》2012年09月21日 企业文化建设伴随着通信运营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企业的思想和灵魂。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