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育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需要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是一个听说读写方面能力非常强的人,也是一个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的人。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素养 语文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一方面让教师感觉工作量加大,加重了;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有了更多发展的空间。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个人思想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发展职业能力,才能获得自身长足的发展,才能确保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作为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怎么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是摆在我们所以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严肃的事情。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新课改,真正推动新课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教师
一个语文教师,最关键的是自己的语文水平要及格,要过关。如果自身的语文水平不好如何去叫别人。例如:一个语文教师自己的语文水平很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自己没有一点感触、体会,找不出文章的优美之处。试问,那他在教学中让学生说感受体会时,他将如何,对学生的感受体会做如何的评价,他又将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优美动人的语句片段?因此,要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的大门,语文教师必须让自己走进语文大门,自己先去亲身体验语文的喜怒哀乐,培养自身对语文的乐趣。
二、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自己首先必须会听会说,善读善写,并且功夫过硬。无数事实证明,语文教师的一手好字好文章、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和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对善于听声辨音的耳朵,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
精通读书之道,应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语文教师要能够广泛阅读并从中搜求有用信息,吸取其中的精华,能够利用各种工具书自行解决疑难问题。在读书这件事上,语文教师还得兼有演员或广播员的素养,即能用普通话朗读文章,并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固有的感染力能真正震撼学生的心灵。
熟悉各类文章的写法,这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项基本功。语文教师当然应该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就基本功而言,首先要求写得“像样”“合格”,即写诗像诗,写文像文,写戏像戏,写哪类文章都符合哪类文章的要求。有了这样的素养,指导学生作文就容易得法;否则,自己还没有入门,指导起来就会不得要领。
对于语文教师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知识基础并不错。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或者虽能表达,却不能表达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这样的教师,即使可以给学生一点“乏味枯燥”的知识,却总难给学生以“巧”,总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乐趣”,这当然也就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按现代教育的观点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就对教师的听话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听出学生说话的意思、条理、说法和某些口语特点,善于迅速地听出学生说话的是非正误,善于及时地听出各个学生说话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发现问题。否则,两耳不聪,反应迟钝,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会中断;交流中断,学生的思维走向不能及时被教师把握,将会阻滞学生智能的发展。
三、端正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
首先,我们必须彻底屏弃传统的吃老本的观念,以一个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快,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做教师的也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以一种“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去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味。
其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艰苦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地充实、更新我们的知识库存,把自己变成一眼永不干涸的甘泉,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去滋润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位,健全自身人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学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不仅仅要求教师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更重要的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语文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没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才能。
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互动教学中的高手
过去,老师占据讲坛,喋喋不休: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简介,三内容分析,四写作特点等,净是些条条框框,理智解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老师当“演员”、学生做“看客”,传统已久。学生(学习的“主体”)的退场,教师(本应是“教练”)的登台——这“主体”的颠倒是现存种种弊端之根源。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应一改以往的“满堂灌”,真正进入到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全新的互动教学模式上来。“学生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正待点燃的火把”。教师便是点燃每一个火把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独立见解,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不断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使学生拥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最终使教学走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学习的轨道上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这需要真正遵循教学规律: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改换为“主角”地位,如能力养成规律: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而绝非能“讲”或“听”出来的;又如读写规律: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不多读、熟读而只去听所谓“讲析”是全然无用的,而由读到写“熟”则是其中的“桥梁”,但学生却恰恰不熟(老师倒很熟),故根本无助于写。
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美感,获得学习的快乐,从而在快乐中完成认知过程。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应用性学科。在这里有自然景色之美,有生活情趣之美,有自然现象之美,有历史的悲壮之美,有民族传统之美,以及汉字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人文之美,感悟语言文学的意蕴美、音韵美、形体美,从而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最终上升到产生乐于欣赏运用语言文字的强烈愿望。
要学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形成动力,促进自主性发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独立尝试学习课文时,阅读课文,理清文意,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思索写作技巧,与课堂上教师讲评有机结合,从而“事半功倍”更加理解消化课文。即使与教师有分歧,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也应以鼓励为主。
还原语文的本色,注重语文教学的目的。把“语文”二字诠释为“语言文字”,片面地强调其语言媒体的“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枯燥繁琐、兴味索然的语言课、语法课,使其文学色彩消解殆尽,人文精神极度稀薄——这是当代“语言学派”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其实,语文教学的目的即在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能读”,即胸中有经典(名篇、名著);“会写”,即笔下能文章(写一手漂亮文章)。读,是一种主体由外而内的广泛“吸收”,其目的在于充实人、丰富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写,则又是一种主体由内而外的自由“倾吐”,其目的亦在于创造、出新,解放人的思想、心灵和文笔,以便高扬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语文课的目的即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从这一点说,语文课如再只提“工具性”就远远不够了。这门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浓郁、强烈的人文精神。
重视教授学习方法。“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终身受益”。学习方法其实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更在于长期的学习实践,反复应用,揣摩感悟,积累中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参预学习实践活动,在学习中领悟道理,摸索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积累。此外针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和点拨,或在自学前提示方法,或在学习后总结得失,在考试检验后进行方法总结。从而使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特点,以及不同学习内容诸如处理不同体裁、题材文章的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最终获得个体全面发展。提倡鼓励式、启发式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同时,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也应以鼓励式、启发式为主。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赞扬学生,例如“你大有进步!”“你的语言太美了!”“你朗读的太有感情了!”……都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不断启发诱导使学生自己不但能愉快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样比单纯教师讲,学生记更能事半功倍,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总得来说,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教师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方面,以尽快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更快、更有效率地全心全意投入到语文教学中。
第二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诚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就会落后于时代。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的任务。“从现代教师论的发展看,当今国际教育界的共同认识是:其一,强调教师同医师、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而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他者无可替代的职业。其二,强调教师就职前的教育与就职后进修的连贯性。尤其强调在职进修比就职前教育更为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 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在当今教育现代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对现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崇高的献身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民主意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严格的依法执教意识。事实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教育自己,教师在不断付出爱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爱的回报。“最有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仅增长了他所教学科的知识的人,也是增长了对课堂内外的生活了解的人,对于有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车辙,年复一年地腐蚀越来越深;但对另外一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迷人的生活实验室,在其中他们对所教的学科、他们的儿童和他们如何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 刘杰.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第三篇:学好字词句章提高语文素养教育论文
摘 要:语文教学重点在字、词、句、篇,只有搞好这几方面的教学,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彻底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养 提高
初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实践,重在获得。
一、从“字”的学习上,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字的教学不仅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奢谈都是空中楼阁。
1、一字未晓不放过。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范读、板书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字”的训练。对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方面的差错,要马上给予指出,并要求学生将正确的读音标识在课本上。对于学生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出现“z、c、s”和“zh、ch、sh”混读的现象,也不要视而不见,可以采用请其他同学提、自己查字典等方法予以纠正。
2、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许多常用的汉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增添了更多的意味和神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在几次练习后,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二、从“词”的学习上,注重厚积薄发、求新求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就仿佛是一块块富有生命的砖石,只有把这些砖石富有规律地垒砌在一起,才能建筑起一幢幢或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或精致小巧的亭台殿阁。
1、在课堂上注意训练。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名篇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的诵读和记忆。在重点句式的教学中,更要抓住传递感情的重要词语,咀嚼、推敲,让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结晶和喜怒哀乐的挚爱深情绽发出耀眼的火花,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动,共鸣,震撼,使这些词语成为学生语言中的一部分。
2、在课外要注意积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多佳词丽句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中被忽略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好词语、好句子,通过自己准备的笔记本随时进行收集的好习惯。收集来之后,反复进行诵读、体会,在作文的时候尝试着运用这些新结识的“词语伙伴”、“句式伙伴”,不断提高自己作文描写的精确程度,增加自己作文的亮点。
三、从“句”的学习上,注重多重练习、脱口而出
文章之所以形成不同的风格,除了篇章结构的不同之外,主要原因还有句式表达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因为看前苏联文学多了,受他们的影响,长句式、倒装句式比较多,显得欧化十足;有的人因为喜好中国古典文学,对仗、排比、押韵等传统手法信手拈来。这都是长期阅读和创作中不知不觉形成或者有意为之,从而形成不同的文章风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各种不同的句式掌握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有意识的积累诸多不同的句式,获得不同的表达路径,这样在作文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有“不择而出”的创作快感。
四、从“章”的学习上,注重反复体味,“摹”篇布局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模仿,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认真钻研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挖到文章的宝藏。
1、学文章的开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直抒胸臆、打开局面的。从写法上来说,是“总分总”的“总写”开头,还是通过倒叙的手法,把最精彩的画面首先展示给读者的。从句式上来说,是犹如《史记》中最传统的“陈胜者,阳城人也”句式,还是用煽情的笔调,把读者带入优美意境的写法。在体味文章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和掌握,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学会运用。
2、学文章的衔接。“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叙述故事,或者描写景物的时候,不可能一口气写完。在叙述完一个故事、介绍完一处景物后,往往要歇口气,给自己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这种峰回路转的功夫非常巧妙。教师不能只是带着学生分析段落大意,更要注意作者在写作上的技法运用。这样在以后阅读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掌握一些创作的技巧,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掉书袋”、“抖包袱”、“且听下回分解”。
3、学文章的结尾。好的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豹尾”就是指文章精彩的结尾。好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主要是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者是和前文一脉相承、照应全文,形成首尾呼应的完美;或者是以经典的语句提炼全文,使人振聋发聩、过目难忘。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作者在结尾时的良苦用心,从而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意识地加以模仿,为自己的创作增光添彩。
第四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摘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学模式也要转变,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则取决于教师的角色转变。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赋予的艰巨任务。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现状,并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新需求。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师专业素养 提高 途径
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基础和关键,之后的所有深入教育都是以基础教育为前提的,而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则在基础教育中肩负着关键的重任,因为语文教学在所有学生之后的学习生涯中都起着关键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面对如此重要的教育内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在教育生涯中把握好这一次教育改革的奇迹,转变好这一次的发展机遇,超越自我,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他们的语文基础课程学习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现状,并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新需求。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小学语文教师从专业院校接受专业教育所具备的素质以及在毕业之后不断参加教学培训所积累起来的素养都越来越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不管是在学历上,还是学识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整体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上也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发布,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不断转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问题。
1.1教育理念尚待转变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处在一种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中,近年来虽然也逐渐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在现代的教学体制中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近年来各个阶段的升学压力都很大,整个教育体制也还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小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但往往只关注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发展,却忽视了对学生整个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方面的引导[1]。而在教学方式上,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就 1
采取了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接受程度的考虑,对语文教学的整体认识和最终的教学目标缺乏清楚的认知,忽视了学生由“语文能力”向“语文素养”方向的转变。
1.2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尚处于自己整个人生中的懵懂阶段,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求知的态度都还处于模糊的建立阶段。所以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在知识方面授予学生一定的可接受内容,而且要考虑到学生整个价值体系的建立,为此也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并且模式还较为固定,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创新,往往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对真实生活的体验,自身缺乏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就在学生的求知过程中缺乏更多积极主动的引导作用。
1.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许多语文教师往往没有站在学生的本位上考虑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往往只会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很少应用到多媒体教学手段,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设计教学内容。所以往往让学生感觉上学没意思,产生厌学心理。
二、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2.1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阶段层面上的表现存在于学生观和教学观两个方面,外在的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只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只关注应试教学成果,到关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实际教学转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2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小学生还处于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心最重的阶段,他们在困惑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能找到答案的人除了父母就是老师,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被学生问及其他方面知识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知识面广的小学语文教师就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更多地帮助自己的学生,从而更加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从小就帮助他们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规范。
2.3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小学生由于自己知识面和学习技能的局限,对外界事物尚处于形象记忆阶段,所以枯燥的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最好能够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形象教学。并且小学语文教师最好能够从学生有兴趣的内容着手,将学生的兴趣点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转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的平台。这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教学模式也将要转变,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则取决于教师的角色转变。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而完成新课程改革所赋予的艰巨任务。
不同时期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在目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信息极速增长, 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 因此当前对基础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小学语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的综合素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甚至学生的未来。基于此, 看清形势,研究分析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的要求与提高、培养途径将是一项看似简单, 却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大事。
三、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
面对教育工作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为从事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并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形势需要。邓小平同志早就深刻地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于教师”素质教育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过去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咨询者,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和实践者,学校、社会、家庭的沟通者、协调者。要完成上述艰巨的任务, 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3.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高尚的政治情操
第五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通过这次在线研讨,我得到一次锻炼和提高教师素养的机会。我深深懂得,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较丰富的思想内涵,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呢?
(一)首先转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掌握知识已成为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从而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教学改革非常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这无疑对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而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转变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传统的教学观则主张教学活动以教师为本,师道尊严,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与主体,学生围着教师转,绝对服从教师。上课是老师讲学生听,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厌烦、疲倦,缺乏思维和积极性。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者、引路人。
(三)拓宽自身业务学习渠道和内容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想搞好教学,必须狠抓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1.俗话说,博大才能精深,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良好的基本文化素养,高水平、高能力就成了虚妄之谈。作为一个教师要上好课、育好人,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能行吗?想要受到学生的敬佩,得到学生的依赖,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必须勤奋学习,认真参加继续教育等培训活动,搞好自修,不断地充实自己。
2.在教学中开展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知道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提高质量离不开科研。所以我们要打破陈规,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3.我们应苦练基本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谈何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佩服,谈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因而教师应做到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目前国家已经实施了第三轮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目的就是让老师们通过学习来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和充实学科体系,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加强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我们要善于挤出时间来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身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