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整合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1:3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亟待整合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亟待整合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论文》。

第一篇:亟待整合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论文

应该承认,新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实践的主流是充满生机的。但无庸讳言,作为母语教育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零散、沉滞与无序,使得它和语文教育实践、和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趋向不尽协调。本文拟就个人思考之所及,对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并仍然潜滋暗长的若干非正常因素略陈二三。

1、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无中心状态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缺乏权威性统一研究机构。作为民间学术团体、中语界唯一的全国性研究机构——全国中语会及地方各级中语会,近些年来由于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它在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力度及影响呈弱化趋势。不少基层中语会实际上早已形同虚设。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属教研室的专业教研人员也往往成年累月地忙于繁杂事务,忙于各类考务而难以专心致力于研究工作。一线教师中的不少人或因学术造诣、理论修养的力不从心,或因条件所限而难以使研究趋向深入。在众多的语文教学专业期刊中,真正能在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上独树一帜的也屈指可数。于是,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在宏观上呈“散兵游勇”状,在微观上呈“人自为战”状,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研究导向中心,也没有形成颇具实力的研究阵容,当然也就难以使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系统化,使之走向整体性与高层次。

2、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内容(课题)的无序与模糊

就整体看,新时期以来的语文教育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专家到教师,都想在攻克语文教育这一难题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但是,如果对近十几年来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现状作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即可发现,在这理论研究空前活跃的另一面,却又给人以浓重的扑朔迷离之感,面对令人头晕目眩的语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论研究者各执一辞,认定自己的观念是“五岳独尊”;另一方面是在第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多数对此难以接受且深感无所适从。今天强调布鲁姆目标分类教学的着手成春,明天宣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神奇妙用;今天说语文教育要以德育为主,明天称语文教育要以工具性为重;今天说语文教育要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主义,明天讲语文教育要使塑造健康人格与发展语文能力同步。对写作教学有研究的,认定写作是语文教育的第一要素;对阅读教学有探索的,强调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甚至在教材的选文比例问题上,直到今天仍然争执不休。有人坚持当代语文教材要削减文言文分量,有人则认为教材选文要以文言文为主。时至今日,只要认真阅读各类语文报刊的若干文章(其中包括一些专家学者的大作),我们仍然会强烈地感受到各种语文教育观念的无序与模糊。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如果有迷惘者站出来,求教于莘莘研究者——语文到底该怎么教?语文教师到底该如何当?那将是怎样一种场面呢?笔者在此绝无非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之意(笔者也曾涉猎其中)。学术昌明,从来都是有益无害的。只是认为,在这旷日持久、莫衷一是的争鸣之中与争鸣之后,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没有一个中心机构来对这些学术性见解进行哪怕是初步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和再研究工作,以致使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包括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难以发现这异彩纷呈的各种学术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更难以使这些零散的教育理论观念臻于整饬。结果,它们也就很难对语文教育实践起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作用,有时甚至会对实践产生误导。我们完全可以静心想一想,长期以来,各类专业报刊上发表的语文教育理论文章怎一个“多”字了得,其中不少文章确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文章发表之后,充其量或则由权威报刊转而载之,或则引起部分读者当时情感上的共鸣和认识上的趋同,然而时过境迁之后,就如同天女散花般地烟消云散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损失,这种零散、无序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改变,损失仍然会继续下去。

3、对语文教育专家教育思想研究的单向性

若干年来,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对叶圣陶、吕叔湘以及于漪、魏书生等许多专家学者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学艺术进行了热烈的研究。但时至今日,还仅仅限于对这些专家学者的单(纵)向研究——研究一个个具体对象的语文教育思想或语文教学艺术,却没有对其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综合与提炼。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十分遗憾甚至尴尬的现象:尽管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群星璀璨,但我们却至今没有能够使之融会贯通,使之珠联璧合,进而使之成为建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指导当代中国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南。这样下去,中学语文教学就永远不会形成合力,也就永远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4、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若干年来,语文教育理论如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一样,存在着一种理论功利主义倾向。一方面,某些所谓高层次理论文章并非来自直接或间接的语文教育实践,而是源于某些理论研究者的“纯智力”,往好处说,它们只是一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贵族文化”,是一种堆砌新辞、大而不当的“思辨哲学”;另一方面,有些文章又走向另一极端,它们只是一种夸大的、带有不少主观想象和虚构成份的直接经验或实践过程的描述,缺少(恐怕也无力进行)切中肯綮的理论阐发。这两类文章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华而不实。许多时候,它既不像作者与整个中语界教师群体的娓娓而谈,也不像作者与语文教师个体的思想(学术)交流,而仿佛是作者旁若无人般的自言自语。这样的文章,或则昙花一现,或则自赏孤芳,实在没有什么研究和实践价值。

此外,还有些文章善于重弹老调。一些在语文教育界已经取得共识或不被多数人所认可的问题,至今有人还在喋喋不休。如“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写作方法”,“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语文知识”,对于这些浅薄的、不被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实在没有必要再去争鸣、去商榷。

5、一点建议

建议建立权威性官方机构,统领全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建立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理论体系(小学的和中学的)。比如,国家教委可以成立与各地方教研室相对应的机构,以真正从宏观上指导包括中学语文在内的各学科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研究。道理很简单,既然国家教委已经成立各学科(高中)考试研究中心,当然也应当建立各学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研究中心,使二者相辅而行、相得益彰。就我国目前高中各学科教育而言,现在基本上是高考(考试中心)指挥着中学各学科教育,各学科“考试说明”(考试大纲)几乎取代了教学大纲,这似乎是一种本末倒置。应当反过来,国家通过政府行为,让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去指导各学科考试,才顺理成章。因为它符合各学科教育的实际需要,符合各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

第二篇: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理论应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向的指导,在面向国际化的同时,反观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突出基于中国特色的民族本土化特色教育,以民族本土化教育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不遗余力地发展各民族高等教育。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困境着手,探析高等教育及其教育理论的民族本土化的必要性,同时亦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指出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路径

面对席卷世界的民族化大潮的来袭,国际化与民族化教育发展的冲突与融合与之俱来。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其发展路径面临莫大的机遇与挑战,值此高等教育的分野与两难选择之际,以更富人文性的本土情怀关注民族本土化教育,大力发展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新知,并使之最终转化为民族本土化教育成果,这是每一位肩负民族教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之责。深入梳理民族本土化历史发展脉络,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教育是任何一个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所在,失去高等教育的民族迟早会成为世界其他民族的实际意义上的附庸,目前,发展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各民族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困境及思考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对任何国家民族而言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现代人类文明所必需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是透过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主导之下创造出来的,没有高等教育为其培养人才的民族将会在未来失去一切。审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虽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其民族本土化发展程度之低却令人堪忧,几乎所有高等教育不仅其人才培养模式几近相同,而且其民族的本土化缺失亦十分雷同。首先,所有高等教育均忽略了民族本土化问题,过度追求高等教育的一致性,反而使得民族区域内部本应固有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其次,民族区域的民族特色既是民族赖以发展与维系的纽带,更是以民族区域内部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所需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所有民族的高等教育都应拥有其自身所独具的特质,且与本民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特点相契合,照搬照抄的教育理论及方法绝对不是最适宜的,我国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中真正能够做到民族本土化的教育理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理论与经验都是从苏联与欧美等国借鉴而来,这些理论与经验同我国的民族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我国的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就其发展现状来看,既缺乏真正的民族本土化特质,又缺乏较好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二)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困境

在梳理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教育事实就是高等教育课程的本土化落地生根的发展困境,无论是引进式发展还是借鉴式创新都必须回归到民族本土化内核,并将其内化为能够与民族本土化相同频率的文化,民族的固有文化是在长期特定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发展而来的,每一种文化,不仅是民族生存的源泉,而且更是民族发展的智慧源泉。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由于存在着过大的落差,因此,首先,必然会在发展的初期陷于如何完成文化差异的对接困境;其次,目前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所教授的敷衍式的象征性的民族教育亦将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拉向了边缘化的困境;另外,泛文化准文化等国际文化的的文化杂化的泛滥趋势更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带来了日渐非本土化的困境。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引领文化制高点的高等教育更应是与国家民族联系密切的亲本土化的,而这一点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并不冲突,在多元化高等教育中适当添加民族本土化成分更能够促进并突显高等教育的同质化与一体化进程。民族主义与民族性的方法论及其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都可以成为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法宝,这些基于民族宝贵遗产的智慧源泉的背后是历经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的积淀。高等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的国际化同化,以及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的内化,最终都必然会汇流成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思考

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既是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强而有力的支撑,又是发扬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保证,更将是引领民族区域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区域过多地关注并倾向于全球化,往往会迷失其民族化意识,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当然,民族本土化本身并不排斥全球化、国际化,更不排斥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但是民族本土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是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加以考量的一个攸关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存在着传统与现实、扬弃与创新、本土与域外、理论与实践等诸多方面的必然冲突,从教育理论的视角来看,现代教育现实显而易见地与民族教育传统存在着理念与理论上的冲突;从民族发展的视角来看,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亦存在着必然的扬弃与创新的问题;从教育的地域视角来看,民族本土化多元高等教育与一体化教育之间存在着本土教育与一体化教育的冲突;而从高等教育在民族区域的本土化实际落实来看,还存在着理论建构与教育实践的冲突。[1]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的发展还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们认真衡量并找出本民族教育与其他民族乃至其他发达国家教育的差异点与共同点,从差异点中找到高等教育的差距,从共同点中找到高等教育融入民族本土化的着力点。

二、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

(一)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意义

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困境思考为学界带来了一个热议的民族本土化发展话题,这一话题虽然与民族文化本位无关,亦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无关,但是却与民族文化意识息息相关,同时,亦与民族文化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这就不由得不引发民族区域对民族文化如何更加有效地拓展的深刻思考,民族文化的拓展对民族区域而言具有更加广泛与深远的积极意义,民族文化是民族区域的立域之本,失去了民族本土化特质,民族区域必将不断疏离于其民族性,由名存实亡而最终逐渐消亡。由此可见,不断增强民族本土化特征,增强民族区域优势,已经成为各民族尽皆知而不宣的立域之本。诚然,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与世界多元化交相激荡的现代社会之中,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一体化显然是更为时髦的课题,但是,作为民族区域,加强误区域内部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与紧迫的议题。民族之间的以经济文化为纽带的快速渗透,已经达到了以往人类社会所无法企及的空前高度,这就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命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的民族本土化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促进民族发展的和谐化过程,而且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个国家多民族和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必要性

在教育理论中,教育构成三要素、教育价值观以及教育学假设等因素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最终都必须还原到民族区域中来方能完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从这些理论因素之中提取出既能够激发民族本土化的合理因素,并使其植根于民族本土化土壤之中才能得以真正焕发出高等教育的无穷力量。比如美国高等学府,在英国对美国进行殖民时期,英国在美国本土兴建了许多英式学院,其中的三所英式学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它们分别是哈佛、耶鲁与威廉玛丽学院,但是,令英国殖民者大惑不解的是,这三所学院直到殖民时期结束之后仍然名不见经传。虽然当时的英国殖民者亦为这些学院配置了优秀的教授,并且其课程依然保持着英式的传统殖民课程,直到18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着手针对高等教育大力进行民族本土化改革,此后其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才真正得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正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赋予了美国这三所大学以鲜活的血液,使之得以发展成为今天举世瞩目的世界著名学府。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并未影响这三所世界著名学府的国际化,反而是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以其民族本土化成就了这三所著名学府今天的国际化,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已经成为民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关键。[3]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探析

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真正的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更需要基于民族特质的多元化,而这与我国目前传统的一体化教育并不矛盾,且完全可以齐头并进。从复杂理论系统的视角来看,民族教育的多元化本身就存在着民族自我禀赋的特质发扬,这对于民族本土教育而言是一个较大的优势,针对这一优势加以深入研究与深入探析不仅对于更好地理解民族本土化教育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将高等教育更好地引入民族本土化意义非凡。[4]促进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首先必须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理解民族教育本身的意义,同时更需要在思维上彻底转变对于民族教育的传统的肤浅认识与顽固意识。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对其加以把握,通过对民族本土化文化传承这一主线作为调动民族敏感性的基本要素,围绕这一主线,将高等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渐进式的民族本土化渗透,在此过程中,小而言之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可以从中最大限度地受益,大而言之则整个民族区域乃至高等教育领域也都将从中获益。

三、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发展路径

(一)高等教育民族人才培养的创新

纵观世界各个著名学府的成功模式,我们看到它们无不秉承着民族本土化的发展之路,同时,这些学府亦都经历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但是,这些学府均能从国际化过程中以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本土化脱颖而出。哈佛大学的前身就是剑桥学院,哈佛之所以能够从剑桥学院嬗变成现在世界屈指可数的顶级大学的决窍其实说来非常简单,那就从早期的模仿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从英式教育中“学习、模仿、移植、培育、超越、创新”之路。[5]高等教育民族人才的培养恰恰与这种发展思路吻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应更加多样化,管理体制应更加规范化,生源应更加倾向于民族化,同时,应更加注重民族实用知识的教授,更加注重民族实用知识的拓展与创新。“学习、模仿、移植、培育、超越、创新”的民族本土化人才培养与创新机制必将成为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民族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扎实的根基上,以民族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论、先进教育方式、先进教育理念汲取出来,使之成为可持续地浇灌民族本土化花朵的有源之水,同时,继续弘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基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传承与培养

高等教育不仅要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情怀,更要有一份国际视野与人文关怀之下的本土情怀,只有拥有民族化的本土情怀,才能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民族视野观照传承与培养问题。解决民族本土化传承首先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问题,在时间上,民族本土化传承思想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但是将其引入高等教育之中并将其形成培养机制尚需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其次,在空间上,民族本土化传承与培养尚需经过一个由超越沙文主义达成以民族优势超越的过程。从教育理论的融会贯通着手,在高等教育的传承与培养思路上,形成以民族化作为社区学院基座,以民族化进阶式高等教育为发展后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模式。同时,民族区域内部的高等学府中应针对民族本土化特质,为区域内部民族进行民族本土化方面的特别课程设置,使之成为既符合民族本土化发展又符合民族精神的多元化课程,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保有民族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地维系民族内部必要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本土化传承与培养的具体实施,可在民族区域的高等学府内开设数门与民族本土化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还应将越来越多的优秀课题转化为民族本土课程,在吸纳优秀教育成果的同时,将其内化为可传承的民族课程,以完善民族本土化的培养过程。

(三)基于教育理论的高等教育本土化发展展望

纵观美国大学的成功经验,我们看到其虽然沿袭了英式教育的良好传统却在民族本土化方面不断地进行了完善与改进,其虽然效仿了德式教育的先进模式,却又对其进行了民族本土化方面的不断调试与改良,进而以民族本土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避免民族本土高等教育的边缘化问题。其实,推而广之,狭义的民族本土化如果善加利用、善加弘扬,也可以像美国各大学一样,快速发展成为广义上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本土化教育的骄傲。由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特殊性进而到关注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民族围绕其民族本土化发展的同时,更应与汉民族以及其他各族同胞一道,在教育理论的支撑之下,竞相为民族本土化高等教育发展做出贡献,无形之中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6]。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从其一开始就是一个面临选择的过程,这取决于各民族在所谓的“地球村”中的迷失程度,迷失愈深则愈难选择,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同化对文化与文明活动的影响由来已久,为民族本土化所带来的困境亦由来已久,惟有走出困境方能真正引领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民族本土化发展不仅仅只是单一民族的发展诉求,究其本原,其实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发展的普适化诉求,民族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懈创新是高等教育理论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本土化发展则是高等教育理论民族化创新的必经之途。高等教育理论不仅需要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中国特色”,而且更需要高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民族特色”。高等教育的“民族特色”可以借鉴我国成功引进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理论的经验,更多地汲取国内外优秀高等教育成果,面向世界,立足本土,植根本土,深耕本土,以关注世界的视野关注本土化教育发展,让民族本土化教育与世界最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同步。

参考文献:

[1]董云川,张建新.本土情怀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选择[J].教育与现代化,2004:51-56.[2]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41.[3]买琳燕.寻找一种力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J].当代教育论坛,2014,(01):22-23.[4]于伟,秦玉友.本土问题意识与教育理论本土化[J].教育研究,2009,(06):9-10.[5]凡奇,孙守安.先进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6-17.[6]买琳燕.高职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辩证关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07):17-19.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育与中国足球论文

由中国足球想到中学语文教育,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如今,没有哪项体育运动能像足球那样引来众多的批评者,也没有哪门学科教育会像语文学科那样招来这么多关注的目光;批评中国足球的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关注中学语文教育的人也都认为自己将是最好的语文教师;连孩子们也认为足球是人人都能行的一项活动,至少它身高要求就可以忽略,而语文也不像数理化那样难学,不就是读读背背写写吗?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所以我想确实可以就两者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一点点思考。

我们怎样创新?我们的教育注重创新了吗?我们现有的机制鼓励教师创新吗?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我们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也许,我们的看法有些片面。但客观存在的一些事实却常常为这些看法找到佐证。对创新教育的前景在目前的陈旧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至少我不存乐观的想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也应该从其他行业的失败与成功之处找到一些在教育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甚至是规律。我想到了中国足球。这不仅是中国足球与中学语文教育有着太多惊人相似之处。更因为中国足球在今年有了成功的突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在总结中国足球取得突破的众家说法中,有一条都被提到,这就是神奇教练米卢给中国球员带来的“快乐足球”理念,他让球员在训练的时候充分享受足球的乐趣,从而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刻苦的精神、轻松的心理投入训练。而这一点又使中国球员们极大地提高了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因此在苦等了四十四年后一举获得成功。我就想,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了吗?能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刻苦的精神、轻松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吗?我们做教师的也许会作出肯定的回答。但实际上呢?见诸报端的几个在高考作文获得优异成绩的考生经验谈,有哪几个说主要是从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收益的呢?很少,不会有教师在课堂上大讲评书吧?语文课天天上,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却要靠学生自己的(甚至可以说有点离经叛道的)一点点积累,真让语文教师汗颜。这跟以前的中国足球,到了比赛不是靠平时的战前训练,而全靠球员临场发挥一样,也真有着惊人的相似。

以前的中国足球,有一大现在已经得到公认的毛病,那就是揠苗助长。在国际比赛中,我们青少年队的比赛成绩往往要好于成年队,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抓训练,十一二岁就强调成年队的一切东西,诸如比赛阵型、力量、速度等等,选材也从这几个角度出发,结果用发育成熟早的去打力量、速度略差的,当然能取得好成绩。好了,等到了成年队,我们的力量、速度无从提高,球感和技术又先天不足,更可怕的由于从小的成人化训练使球员失去了对此项运动的兴趣,结果是怀着厌倦情绪上球场,成绩能好吗?

现在的语文教育不也是如此吗?举个例子,在小学时就开始要换旁组词,让小学生天天抱着本辞典不知所措。“树”要求换旁组词两个,不知专家们能组几个,反正我查遍能查得到词典(包括《康熙字典》),也只有找出一个“怼”,也不知专家们能不能脱口而出读出音来。一个孩子,连字都没认得几个,更不用说词汇的积累了,能组多少词语呢?长此以往,孩子对语文学习能有多少兴趣呢?带着这种情绪,在语文学习上能有多少创新呢?还有,到了中学阶段,又要让学生学习连专家教授们意见还没有一致的语法,其实这种语法知识,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也是很容易就能掌握的。正如杨振宁教授在论及教育时曾说的:“假如一个孩子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的话,你为什么一定要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教他微积分呢?这是将来他很容易就能学会的。”(见1997年6月27日《光明日报》),我们在初中就注重语法教学真的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吗?古人说的“厚积薄发”真的落伍了?这不是揠苗助长又是什么呢?

中国足球的另一个问题是急功近利。往往是一个老板扯起大旗,找来十七八条枪,就宣称一年甲B两年甲A三年要在国内夺冠,四年就要跟拜仁、曼联一样闻名全球。全不管自己的基础如何,也不看人家一百多年的积累及运作。结果呢?只能靠场外功夫取胜,一旦落魄,便只能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于是中国足球年年都有冠军,年年都有球星,可惜年年都是在低层次徘徊,年年都在关起门来窝里斗。

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也是这样吗?二十多年来,各种模式方法层出不穷;各路专家新秀群星闪耀;有关语文教学的学说更是百家争鸣,但二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社会各界包括我们的高等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不满意?究其原因,窃以为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过早的功利实用式的教学,严重违背了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扼杀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丧失了继续学习语文的动力。试想,一则通知的写法,要从小学教到初中,结果仍有不少学生不能掌握,这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我看全是教学观念的问题。通知到了真要用的时候,口耳相传不过是五分钟的事情,有必要花这么多的教学时间吗?还有写汇款单的问题,你想汇款,到邮局填上一张不就会了吗?填错了,邮局的工作人员能收吗?何必放在教材里增加重量。

诸如此类的问题,无不反映出中学语文教学思想的急功近利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就是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真正创新的真正的绊脚石。一些所谓的教学模式如果真的那么管用的话,为什么到现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仍然未让社会各界放心呢?语文教学固然应注意它的工具性,但绝不可否认,如果过早地强调它的工具性,必然会扼杀它的陶情色彩,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无从说如何创新了。因为他们毕竟还是远离尘世的孩子。

中国足球的另一个问题是观念陈旧。不管你球员个人的身体条件如何,也不管球员所打位置的实际需要,中国足协一纸令下,事无巨细地规定了所有球队、所有球员的训练计划,不管你是郝海东还是范志毅,所有的训练都必须整齐划一地完成,更不管你是老,是小;是高,是低;是瘦,是胖。是前锋,是后卫,全都一样,都必须练同样的科目,执行同样的训练计划。练得是年年春节都不能与家人团圆,敬业不可谓不敬业,但结果呢?辛辛苦苦练了四十多年,也只能在原地踏步。

语文教育也是如此,一套教材一统天下几十年,近几年虽有了教材的选择余地,但打开一看,大多仅仅是编排体系的不同,篇目改动并不大,特别是编排的观念并没有真正改变,还没有真正从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去编排教材。比如人教版,今年初三1994版的老教材与初二2001版新教材的第一单元竟完全相同,是不是新闻这类文体近七年来就没有涌现出比《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更优秀、更贴近当今学生生活的作品?还有,对当今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说,生命的意义正需从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品味,我们却要让他们体会《敬畏生命》的深刻含义,要知道,学生不像我们那样有着一定的生活经历与阅读积累,有时他们真不能如此承受生命之重。如果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如此地脱离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能指望他们拥有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吗?

中国足球在经过几十年的挫折之后,逐渐转变了观念,开始虚心接受着世界“以人为本”的先进足球理念,并宣布从今年起不再组织统一的冬训,同时宣布今后不再组织全国的青少年足球比赛。中国足球仅仅是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便让世界刮目相看。假以时日,不难相信,中国足球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同样,如果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也能改变观念,也能注重“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改变对学生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的评价机制,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将以不可阻挡的火山爆发之势迸发出来。我相信,中学教育特别是中学语文教育最需要的不是什么创新教育的手段,而是需要真正能让师生进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而这一切,均需要有一个鼓励创新的机制,更需要有鼓励创新的理念。不然,所有的所谓“创新”,充其量也只能称为维新,不可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窠臼的中学教育现状。

第四篇:中学语文论文

催放个性之花

——小学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

阅读不仅仅是将白纸黑字认得了,看的懂;它是阅读者将外显的文字,和自己即有的、内在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价值等相糅合,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与其情感共振,喜怒哀乐共当同享的过程。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阅读者不能仅仅跟随作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甚至独到的见解。

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虽一直在喊个性化,也有许多人在不断的追求,但“只闻楼梯响,少见人下楼。”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而忽略了、排斥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多彩性。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不知是出于思维的懒惰,还是对教参的过于崇拜,直接照本宣科,连自我都没对现成的东西去鉴别,去研读,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被生生被剥离了独立判断的能力,只知“枯读”而短缺了品味感悟文字之美,体味生活之趣的愉悦能力的“木头人”,学生成了脑袋长在别人脖子上的人,课堂上学生的嘴巴就是教师的“嘴巴”,就是参考资料的“嘴巴”。面对现实阅读教学中的这种现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阅读,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现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食物感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现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这些功能,从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还可以用赏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小学生更是如此。恰当的利用赏识的手段,乐于多方面地

多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多角度的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能激发欣赏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启心灵之窗,智慧之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而且还要各种层次、各种类型学生不同的心里需要,充分利用激发性评价,促使他们内心自主探索内驱力的产生,从而形成主动阅读的意识。

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习惯。考查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学习经历,不难看出这一点,他们都有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抓重点要点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参考书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起到保证和促进的作用。

二.主动质疑。

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样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更别说个性化阅读了。学生要形成个性化阅读,不仅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要在阅读中有主动质疑的精神。

让学生自我质疑,就是尽可能彻底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着意培养他们的独立寻求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可见,问题意识之重要。自我质疑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绝不能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并处理好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和表述问题。

要发现问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阅读方法,并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将这些方法运用其中。让学生通读课文,若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阅读,学生也可以借助其它方法,如“小资料”、“我的视角”“字典”等,特别要强调的是学习重点,一定要仔细阅读,要在获得对全文的总体印象并明确学习重点的前提下再去钻研课文,指导直到把课文读通。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亲自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的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自觉的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知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

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索、创造的能力。对小学生的一些质疑,在我们成人眼里也许很可笑,甚至很荒谬,但我一定不能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质疑意识,反而还要鼓励他们去质疑。有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麻雀》这一课外阅读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就有一只小手举起来说:“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书上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位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才引导学生引导,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发现了问题,学生还要将发现的问题表述出来。在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要提高阅读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怀疑什么就提出什么,不懂什么就问出什么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三.主动解疑。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主动解疑是非常重要的。在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情况下,也要培养学生主动解疑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形成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学生独自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展。小组交流是组织几个学生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寻求自我质疑中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这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论辩是非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而且好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遇到的难题找老师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的个性化在合作中得到发展。在集体交流中,学生们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来,大家可以取长补短,使问题的答案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多彩。

在学生自我解疑这一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意识,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对一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答案。当然,在这一环节,学生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教师又是可以根据实际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提示、诱导,让学生在深层中探究中获得个性化发展。

四.主动检测。

主动检测是学生对自己的主动质疑、主动解疑的一个评估。学生的主动检测既是对自己前面两个环节的进一步巩固,而且也使自己独立意识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主动检测时,学生不仅检测自己解答问题的答案是否完善,还要检测自己在前面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的方式是否合适。自我检测,是对自己观点形成的最终肯定,也是对自己个性的最终肯定。

五.总结。

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质疑精神,肯定他们的解疑能力,和他们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好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比仅仅传授本领,更应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检测自己。

教育的所有思维出发点,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培养的不是考试的机器,而应该是具备强健的体魄、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灵魂的活生生的人。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让课堂绽放五彩缤纷的个性之花。

【参考文献】:

1《构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 黄振宇 《语文世界》2011年第3期

2《“虚”幻若谷“实”心相待》 杨建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1—2期3《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第五篇:中学语文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的苦乐生活

杨地镇初级中学张博

摘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教育做了回顾与反思,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年代。更多的接触课程改革,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不自觉的就会得到纠正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重新建构,课堂也会活力无限,精彩多多。

关键字:

基础教育改革教师素质综合提升教育教学行为反思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修己之身,看己一身清爽,一身明了。我想只有获得好性情的老师才能成为好老师。好性情体现在宽、厚、通、豁四个方面。宽者,眼界宽阔,不固守己见;厚者,为人厚道,品性纯良;通者,懂变通之道,知道变则通,不变则死之理;豁者,心胸豁达,对人对己豁达明理。教育要培养的是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同时还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好性情是为师之根本。只有教师快乐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只有获得好性情的老师才能教出好性情的学生。

可是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自从进了教育之门,就和升官发财告别了,和激情生活告别了,甚至和父母双亲告别了。以致很多时候我们就会感慨教师难当,生活不易。接下来职业倦怠,职业枯竭会接踵而来。我们现在很多教师是不快乐的。现在的老师多是接受过传统的高等教育,算来也是半个读书人了,可是读书人的快乐他们有吗?读书人一向以社会良心自居,肩上背负的责任大了,心里预期往往不得实现,我们看到的就一直是充满纠结、愤懑的读书人的脸。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之乐就成了自得其乐。这倒也有心理学做理论支持,心理学观点认为:幸福感和想象力成正比,想象力越丰富幸福感越强,读书人用这个观点聊以自慰最合适不过。其实我们远离读书人之乐远矣。当有一天我们回归读书人的宽厚、豁达、通明、恬淡的时候,教育也会迎来自己新的局面。

做语文老师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语文是最接近人本心的课程,整个课程实施,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个侵润和养成的过程,急功近利式的量化评价,只能降低或者歪曲教育目标,这样就给语文搭建了偌大的展示平台,我们老师的聪明才智可以尽情的展现发挥,站在这一角度来说做语文教师是幸运的。可是我们反观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自从引入量化评价之后,对教育尤其对语文而言就像一场风雪,可叹的是我们现在似乎少不了量化评价了,量化指标让我们的教育不人道,尤其在对待语文老师的问题上更加的不人道,可以说数量化管理最终会让我们失掉好的语文老师,甚至会让我们失掉所有好老师。

撇开从技术层面上对语文课的认识,即好课的标准,备课上课的规则,语文老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等。我想非至情至性之人教不好语文;非心怀天下心怀万物之人教不好语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近于道,教者只有找到育人之道才能事半功倍,所以非掌握育人之道之人教不好语文。语文之道我认为表现在这些方面:

1、语文教学快不得,它是慢的艺术;

2、语文教学急躁激愤不得,它是快乐的艺术;

3、语文教学老师越俎代庖不得,它是学生感悟的艺术;

4、语文教学干枯不得,它是语言与情感的艺术。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个快乐的语文教者。

当全社会都要求语文老师做艺术家的时候,当语文老师被大众要求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想做一个不落俗套的教书匠未尝不好。教书匠也有教书匠的追求和气度,尤其是做一个不落俗套的教书匠要求还是很高的。把自己的一手活做得漂亮,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崇拜,之后你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法,积累学习经验。作为教书匠我们也要无比关注自己的心灵,向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做了这样界定: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达到一种完全安宁的状态。现在全社会都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对工作的深远影响。可是教师是成年人,成年人按理来说可以处理上自己的问题。可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教师群体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很突出,整个社会还没有替教师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和人员。当社会对解决某个问题显得无力的时候,所有的重负都压在了出问题者的身上,这将是压力很大挑战性很强的问题。保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是教育之福气,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老师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进行课改钻研。

在基础教育改革观念的支撑下,我们对教育观念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一直以来我们忽视的教育思想被重新提了起来。像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布鲁纳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以及本杰明-布鲁姆在二十世纪五

十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的理论等等。在这种大的反思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有益的反思和回归。回归也许是语文教学最终的出路,当然这种回归是在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的现代进行的,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是不存在的。

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老师是幸福的,语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同时语文教学也有了更加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年代。更多的接触课程改革,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不自觉的就会得到纠正和完善。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重新建构,课堂也会活力无限,精彩多多。

在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下,老师的工作充满了创造性。曾经有这样的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在于发现还是在于创造?生活中主动生活与被动生活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在多数人有了共识,生活的意义是创造而不是发现,发现的生活没有成功可言,我们只能发现已经存在的东西,却不能带给世界新的东西,而我们所要的生活是创造新生活,生活没有模板,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涌现更多的新想法新创意。所以现在我们看重语文课堂的的生成性,一节活生生的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它生成的内容一定值得借鉴和学习。现在的语文课堂已经不是以往的老师的一言堂了,它有了新的双主体,即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我们无法区分老师和学生谁比谁重要,他们都是课程组织不可或缺的组成因素。甚或老师主体已经从属学生主体了,因为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服务,老师们都有比较强的服务意识了。如果说以前是学生跟着老师转的话,那么现在就转过来了,是老师跟着学生转。在大力倡导服务型社会的今天,老师服务学生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在为社会的发展服务,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服务型的社会里做老师应该是比较幸运的,不再那么看重师道尊严了,也不再以老师为权威了,这样的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会产生更多的灵性的火花,这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事情。

幸福是需要痛苦来守候的。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我们急切希望可以有种办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但这就对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上的回归,使我们重视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观念,要把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上,我们需要寻求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了,因为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要以育人统整各项任务,“育人”是对教育本质的反思和回归。语文课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育人作用,教者就不得不思考研究教育的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其实,这个问题放在现在不好解决?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世俗之中,在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已经被世俗化,要让教育脱俗我们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不过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对教育问题做不同的思考,展现个人的智慧,讲述自己的观点却可以畅所欲言。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如:教育、学习、文本、世界。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最突出的是为师者的教育观念,教者,从严也!教育教学活动也充满了各种变数,所以教学应教活,教学活动也应该严格要求决不放松。同时,我们知道,教育充满着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且教育要求的这种爱是像母爱一样的那种无怨无悔教育孩子的爱。然后我们再思考语文老师该怎样组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传统的语文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完全是老师自身的展现,而课堂效率的高低和老师的积累与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就好像那句话:师高必定弟子强。这里我们说到的师高,是对老师的要求,即老师要有爱教之心和有好学问。高效课堂应该完全在于老师的水平,不同水平的老师交出来的效果必定不同。学习活动是一种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老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更好的接受实践所学知识。学习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指导和监督。以往的一言堂课堂是老师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我们已经发现这种灌输知识的弊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所以现在的课堂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师生一同发现一同感悟一同交流,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研究,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回归文本的重要,真正的教教材,“回归教材”。同时文本解读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解读,我们对文本多元化解读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了。做真正的教育,回归人所需的教育。中庸一些讲,既要有读书人的清高与坚持,也要有世俗人的现实与世故。当教育回归世界时,教育的成果需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也要高于这个时代的要求。作为一名教书育人者,把这些问题想透彻了,才可能认识教育所追求的“道”和“善”。好老师的成长

之路充满了考验和挑战,我们希望整个社会给老师成长营造更好的氛围,所谓强国必先强教育,好老师是教育之根本。

教育现象是和人一同出现的文化现象,我们对教育不断地有着更深人的认识,可是由于教育行为很难实行定量的评价反馈,教育活动又没有固定的模式,以致于让人难以窥见教育的门径。但时代需要符合人发展的教育,人类也需要更加人道的教育,所以那么多教师在用生命苦熬坚守着这一方圣洁之土,用自己的不懈奋斗为人的延续做努力。老师给学生人性中真善的东西,老师也获得了这种真善的东西,这其中的滋味既苦亦甜。

参考文献:

1、《当前课改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基础教育资源研究中心赵克礼

2、《教育的过程》布鲁纳

3、《教育目标分类学》本杰明-布鲁姆

下载亟待整合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亟待整合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理论研究论文(定稿)

    交通理论方面的研究对于交通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交通理论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交通理论研究论文一[摘要]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针......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

    职业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中美育的教学要求。充分进行审美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意识。职业中学的语文作为一门......

    “做中学”教育理论研究

    “做中学”教育理论研究国内外教育学家及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做中学”的意义,从杜威,到陶行知,到各学科普通教师。本文将从内涵、背景与目标、理论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商城县丰集一中罗维丽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商城县丰集一中罗维丽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加......

    中学语文作文论文

    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颍上县谢桥中心校宁克标随着教育部《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改革如春风般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只有在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情感教育与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语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加强诵读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 、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