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知识强化技能搭建学生就业平台论文
中国加人WTO以后,国际间贸易越来越多,企业对了解国际竞争游戏规则、熟悉国际商务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高等院校应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搭建学生就业平台。
一、明确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
通过对各级人才市场及各类型企业的调查了解到,高校管理专业结构调整滞后,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根据我们的调研,用人单位对管理人才的普遍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等基本技能;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务;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等。
二、调盛课程设置
我们将我院与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的管理类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后者侧重于学员国际化的管理行为、经营行为、经济行为,侧重了管理人员的沟通、协作、战略等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环节,限定学生必修的课程门数较少;提供学生自主修课的环节,不仅给学生的发展留有空间,而且便于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方向。与之相比,我院达到教学目标的出发点主要靠固定的、全面的课程安排,课程的配置过多地重视了理论,课程的内容相对陈旧,实践性环节较少,学生接触社会少。根据以上对比和人才市场的调研,我院对管理专业从调整课程的配置和增加案例教学、增加实践环节两方面人手进行调整。
1.课程的调整
基础课的调整以注重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英语教学加强实际听说能力和管理类课程的英文阅读能力、商业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增加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专业课的调整主要是根据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的情况,增加了《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谈判》、《管理沟通》、《技术经济学》等课程,提供十多门专业课供学生选择,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环节。根据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取消部分课程等。
2.教学调整
(1)教学要求调整。要求教师不仅讲授学生本门课的理论知识,还要联系相关专业课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素养。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将理论课程中的专业课提高要求,加强与实践的联系,课堂增加案例教学,案例量加大到学时的15%左右,学生课堂参与率达到30%以上,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练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用理论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信息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教法的改革。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课堂上以实际问题引入、课中以讲解和实例分析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后要求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共同得出解决方案—方案论证—以实际问题留下与后继知识衔接的教学环节。教师从多渠道讲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3)考核环节的改革。改革以往的讲授一学期、面对一本书、考试一张卷的教学方法,把考试内容调整到以能力要求为目标的考核上来。整个课程从课堂教学环节、课堂应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口试四个环节进行考核。
三、加强实践环节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实践技能的训练:
(1)课程实践。课程实践能够给学生一个全面的感知,对于学生接受本门课程有极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要求管理专业课每门课程至少安排两个学时的实践教学。
(2)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学生卖践的初始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兴趣的重要时机。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时机,不遗余力地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
(3)课余实践。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与本专业有关的活动。一方面在本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到有关企业、单位寻求实践的机会,了解社会的需求,并针对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使学生提前走进社会。
(4)课外培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组,经常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人人才市场及相关的培训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本专业相关的培训,取得证书,特别是本专业的执业证书。要求学生不仅取得计算机的等级证书、大学生英语水平考试的证书,还要取得管理类证书。
四、促进就业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就业,铺就人才的就业通道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们促进就业的方式是:
(1)以课程特点说明自己。建议学生在毕业设计前,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侧重于行政管理、文秘、财务、人力资源、生产管理、物流中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针对方向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指导学生从人学开始就留意市场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情况及时充实自己、调整方向,以应对大学生就业的买方市场的状态。在就业时,抓住这几方面,寻求就业的机会。
(2)用已知的案例武装自己。把平时的案例联系起来,在就业中,特别是面试时,适当抛出对实际问题、对企业等的了解与感知,并以合适的理论说明问题,增加用人单位对自己的了解,这样便会引起用人单位的很大兴趣。
(3)注重加强学生作为管理人的修养,使其言行与所求的职位相符,同时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注意不时地提到专业术语,缩短企业了解毕业生的时间,使企业对毕业生及早产生认同感。
(4)搭建岗位平台。利用实习、设计和假期等一切可能的机会进人企业。
第二篇:搭建就业平台 破解就业难题
搭建就业平台 破解就业难题
——建设富有xx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促进法》和积极就业政策实施以来,我区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全区统一的就业信息管理平台,积极出台各项就业服务措施,不断推进全区的就业再就业服务工作。
结合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的就业比重,重点支持新星集团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产业;采取措施促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保持上升,就业优惠政策向鲁泰纺织、金城医药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培育传统的优势产业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如支持我区的陶瓷科技产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和精细农业,挖掘第一产业就业潜力,如支持张庄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发挥小型微型企业的就业潜力,落实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吸纳就业的税收见面和金融扶持政策,特别是贷款贴息政策;发展家庭服务业等其他形式的就业形式,重点发展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等家庭服务业,如开展月嫂技能培训活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因地因时制宜,多管齐下,大力促进我区就业优先发展。
我区通过举办“春、夏、秋、冬”大型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等活动,搭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双向就业服务平台,不断满足广大求职者的就业需求,并利用活动之机宣传我区就业服务政策及劳动者权益保护常识。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岗位持续增加,改善我区创业环境,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解决就业困难和群体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公益性岗位。发展定点培训机构,并在二职专、矿务局技校等学校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课程,切实加强全区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培训总规模。,我区针对今年以来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已经组织了多场月嫂技能免费培训班,并给培训合格的月嫂颁发技能证书。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等各项扶持政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实施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创业。我区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提供8万元上限银行贷款的财政贴息,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
我区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通过区人才服务中心强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通过区促进就业办公室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重点解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一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做好农民工就业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将就业困难人员全部纳入区级就业援助范围,实施动态管理,分类帮扶,有针对性的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适时对辖区内企业展开突击检查,完善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失业预防和调控,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加强街道(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我区积极加强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和硬件设施建设,把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成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整合各种资源,将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延伸到社区(村)。社区(村)要在现有公共服务场所开设办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的服务窗口,有条件的可单独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站。制定就业服务制度,创新服务中心管理模式,健全就业、失业实名登记制度,规范失业就业服务,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硬件支持。
我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 的优先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和培训为重点,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就业指标驱动、创业项目拉动、扶持资金推动、技能培训促动,全方位营造和优化就业环境。只有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才能改善民生,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更有利于我区开展“四德工程”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篇:搭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研究论文
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历来是关系到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生存,就必须勇于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谋发展,分国忧,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困难的新路子。而搭建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
搭建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为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难题提供了力量支撑,也为民办高校长期稳定的发展增加了动力,还给力于社会稳定和创建和谐社会。作为民办高校,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核心的是为促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提供服务,而搭建好就业和创业的平台就是这种服务的具体作为。我们认为这个平台的构造应由三个基本的板块构成。
一、促进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工作版块
这是平台中能够直接创造效益的版块。也是个复杂而系统的体系,主要内容有:
(一)成立专门机构,统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民办高校通过成立“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统筹安排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事项。委员会由董事会、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成员有就业指导中心、各系(分院)、教学实践中心和基础部(教研室)的领导构成。可设工作指导组、教育指导组和教学指导组及秘书处等机构。通过建章立制,分工负责,落实具体工作。
(二)做好宣传教育,发挥政策、法规的方向引导作用
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国家的政策、法规本身就是巨大的开辟就业创业途径的宝贵资源。而我们调查的结果反映,40%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国家现行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知之甚少,或只是略知一二,却不会合理运用。民办高校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和开展各种活动(专场疑难解答、知识竞赛、专家报告、印发手册、媒体、网络、橱窗宣传等)让国家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法规通过各种渠道,深入大学生的内心,叫他们能理解、会运用。
(三)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验班
“订单式培养”或叫“人才定做”,其实是为应对“人才流动”的客观现实,而产生的权宜措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被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先主动运用,我国民办高校采用的也比较多。目前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被选中的大学生,主要是解决了他们就业的后顾之忧,同时也节省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最突出的特性是定向培养,它的局限性是最适合一次能录用30人(一个专业方向办一个班)以上同类型人才的较大型用人单位或企业。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必须打破本科院校传统的研究性质的学科教育模式,加大职业技能的训练的强度;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确保订单能合格完成;三是坚持“先订单,再办班”,多接学生满意的订单;四是“订单式”与“拉网式”并举培养,不搞一刀切。
(四)盯住人才市场,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精力大都集中在学习上,就业创业信息掌握的并不是很多,民办高校的职能部门,必须提高服务意识,保持高质量的现代工作水准,盯住人才市场,实现民办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职能机构、国际信息网络的无缝链接,为大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五)把顶岗实习与大学生就业相衔接
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民办高校的顶岗实习走两个极端,一是有的学校认真组织大学生们的顶岗实习,并想方设法把顶岗实习与大学生就业相衔接,鼓励大学生在实习阶段就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经过双向选择后大学生们一毕业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这样做,一方面用人单位节省了不断到人才市场选人的成本,通过实习只要大学生们本人愿意,根据他们的表现就可以合理取舍;另一方面,参加实习的大学生们心里也有底,只要本人表现好、素质高,可以根据本人的意愿,有充分的时间选择自己中意的岗位。二是有的学校放任大学生们的实习,对于大学生们,与其说大四是“实习年”,还不如说是“放假年”,好点的学校还向大学生们索要实习鉴定或实习报告之类的,差劲的学校只要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就ok了。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应该提倡和推行第一种做法,把大学生们的顶岗实习与其就业相衔接。
(六)引导大学生个人利用家庭和社会人脉关系灵活就业
许多民办高校创办的初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靠大学生们的家长和亲友帮助解决的。那时经济上能够读得起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就有条件解决孩子的就业问题。但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读民办高校不再是“有钱家庭”孩子的专利,许多低收入家庭为了孩子的前程也咬牙让孩子读高价的民办高校。这部分学生有的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能解决就业问题的,他们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帮助。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做法就值得提倡,他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个人利用家庭和社会人脉关系灵活就业,学校奖励那些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同学,同时也奖励那些利用家庭和社会人脉关系帮助其他同学就业创业的师生。
(七)学校运用自身影响的效力,调动社会力量提供就业机会
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民办高校大多走特色办学的路子,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名片”,他们本身也是促进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资源力量。某艺术学院有个女子礼仪方队,专门聘请参加过国庆大阅兵的教官来训练,她们参加“城市大学生军训成果展演”获得第一名,多次出色完成礼仪迎宾任务,方队队员们为学院争得了荣誉,也为自己迎来了更多选择的就业机会。许多用人单位提前慕名预约即将毕业的方队队员们。许多民办高校有成就的学生团队、专业社团、工作室成员等因为在校内和社会出了名,也为学校和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赢得了良好的氛围。
(八)为大学生们提供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
在民办高校里大学生们对于就业创业的疑问是比较多的,他们需要多渠道得到解答。
这里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作为的空间是很大的,各民办高校对大学生们都有咨询服务,但针对性的差异却很大,我们需要做有效地、针对性强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咨询服务。
(九)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社团有成效的工作
同公办高校一样,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也是大学校园的一个亮点,为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民办高校的的就业创业社团都是很活跃的,我们认为校方的专业人员一定要主动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在校园中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为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为大学生们就业、创业服务的教学实践管理版块
这是大学生们就业、创业“准阶段”的重要版块,它为大学生人生最重要的行为选择在心理上提供出一段缓冲地带。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支持勤工俭学
调查时我们不难发现,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凡是有民办高校存在的地方,当地的饭店、商店、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都会有勤工俭学大学生们的身影,他们会把学到的理论与自己打工的实践相结合,为日后的成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多学校也都有灵活的保障措施支持大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在校生出具在读证明、及时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信息等。
(二)学院成立的公司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促进成长的舞台
民办高校的出资方大多是经济实体,他们的创业经历本身对大学生们就具有示范作用,并且有些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就可以在校内公司完成,在校学生也是这些实体不竭的人力资源,校内企业也成为大学生们实践教学内容,展示自我,促进成长的大舞台,许多优秀的学生通过实习中的良好表现获得留校或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三)与合作单位和团体建立实践训练基地或者是搞校企联合民办高校育人的突出特性大多都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与合作单位和团体建立的实训基地为大学生们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将来成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只要你走进任何一所民办高校的办公楼前,都会看到许多实训基地的标牌。许多民办高校结合教学需要,先后在校内建立汽车、电信、老年护理、幼儿教育、机械加工、动漫制作等企业,实行了校企联合,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衔接,真正在高校打造了一个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互对应、互为依托的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素质的教育教学板块
决定任何事物成败的都摆脱不了外环境和内驱力两个因素,民办高校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问题光靠社会和学校营造的外环境还不够,还要为大学生们的就业、创业提供内在的驱动力,首先要端正他们的就业创业观念,其次是传授基本的就业创业技巧,实现的途径就是教育和教学。我们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结合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进行入学教育是所有高校对大学生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它为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借此我们强调民办高校的入学教育要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的内容,为大学生们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在大学生们学习的后期,还应进一步深入和强化这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能有正确的认识,行动上不会偏离正确方向。
(二)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现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的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但有的学校还不够系统。我们认为有实效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大学生们的不同成长阶段来安排,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大一学年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教学帮助他们认清自我、了解社会需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
三、大四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会大学生们认清就业形势、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心理、信息和技能准备。让大学生们毕业前清楚自己选择就业地区的就业形势,能从容面对遇到的突发情况,能够独立制作有自己特色的求职简历(或求职信),有一定的面试技巧,最终能比较顺利的找到自己心怡的工作岗位或者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
(三)帮助和指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创业的不良心态,教会他们客观清醒的认识自我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们在就业创业方面遇到最多的还是心态问题,我们要教育和引导毕业学生们求职心态应更加积极、灵活,不能一味地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竞争。更不能用“非得进大企业工作”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规划,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合理调整求职意向。着重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而非企业的知名度或工作性质。教会大学生们客观清醒的认识自我,不盲目跟风,在追求具有较高iq(智商)、eq(情商)的同时,还要有较高的aq(逆商),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民办高校为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创业搭好了平台,单靠哪方面单一的力量也不能演绎出精彩的“节目”,这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协调,综合的发挥作用才行。首先要主动服务。对大学生们进行宣传教育,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课堂上教师们言传身教;职能部门恪尽职守,对即将就业和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咨询;学校通过租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给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的资助等。其次要有效指导。通过学校的职能部门为遇到难处的学生在政策、法规、手续办理等方面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难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咨询。途径可以是给学生们上过课的老师们,也可是职能部门常设的服务台,还可以是校园的网络。再次要机制引领。一方面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机制,引领师生主动在就业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做出避免大学生们有错误行为的约束规定,提醒大学生们在享有党和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权利的同时,还要自觉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
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是关系着国计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的高校都会有所作为,并能克服困难取得较大的成效。
第四篇:抓实技能培训 搭建创业平台
抓实技能培训 搭建创业平台
唯一一所公办职业学校,是国家重点职业高中、国家技能等级鉴定所、国家首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验基地、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IT&AT”工程培训基地、全国重点科研课题实验学校、自治区星火学校、赤峰市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341亩,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实验实训设备总值2000万元。学校现有58个全日制教学班,10个短期培训班,全日制学历教育生3296人,教职工27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5人。学校开设种植、电工电子、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机电、幼师、影视动漫、焊接工艺等16个专业。有与相关专业配套的农业科技园、畜禽良种繁育中心、服装厂、火煌热工成机厂、彩达印刷厂、冠捷公司、神钢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等校内外实习基地。建成了高标准的电子实验实训室、焊接工艺室、汽车模拟实验室、装璜设计室、建筑施工操作室、牧医专业实验实训室、音乐舞蹈室、服装工艺室,有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6个,配备计算机600余台。建成校园局域网,实现了教育技术现代化、就业信息网络化。
近年来,我校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创业培训试点意见》的要求,针对我区广大农牧民对生产生活技术的需求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培训促进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引领一大批劳动者实现了就业和创业,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1
和智力支持。
一、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各类培训顺利进行。
区职教中心区建立和完善了职业培训工作领导机构,把培训工作纳入职业教育的重要议程,认真安排落实职业培训工作。统筹协调各类职业培训,与劳动、扶贫办、农牧业、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切实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实行 了“统筹基地、统筹经费、统筹师资、统筹培训、统筹教材”五个统筹,把全区各类职业培训统一纳入区职教中心,充分利用职教中心教育资源,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培训功能,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有利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培训提供物质保障
良好的基础设备是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区职教中心近三年共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390 万元,自筹资金450万元,购置了电工电子、机电、数控、影视动漫、建筑、焊接、服装、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等专业设备16万件套,新建焊接、数控、影视动漫、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实训室和生产车间2600平方米,实现了实习实训设备的更新换代。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基本保障。教师占70.64%;有兼职高级工11人,兼职专业教师10人,技师22人,29人取得考评员资格,16人为市级以上相关学科兼职教研员;自治区、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30人。教师培训经费每年均在50万元以上,先后有3人出国培训,14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33人参加自治区级培训,一批“学习型”、“创新型”优秀教师迅速成长
起来,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障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有效对接
校企合作是实现优质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职教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有效对接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引厂入校、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零对接,先后与全国32家全国大型企业签订了培养培训协议,安置就业、创业人员2008人,学员就业率达到95%,就业稳固率在96%以上。目前正与伊利、蒙牛、海尔、摩托罗拉、国电公司、大唐风电、中钢集团等大型企业洽谈,初步达成了2011年的400名学员就业协议,真正做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对接”,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通过校企合作,这些学员在企业进行了实习操作以后掌握了一技之长,掌握了回乡的本领。汽修专业的凌志国在红山区开办了一家汽车修理门市,现固定资产达百万,安置下岗职工20余人,年创收30余万元。松山区五三镇农民闫淑华2006年参加“农村养殖技术培训班”,回乡后自筹资金2万余元,购置了土鸡孵化设备,办起了蛋鸡饲养场,年收入40余万元,同时安置了10余名农村妇女就近就业。建筑班学员薛新利现在已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年收入上百万元,安置就业人员达100余人,使一大批劳动者实现了创业梦想。
四、实施分层培训,为劳动者就业创业定位把脉
参加就业、创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原工作岗位千差万别,其创业定位各有不同,为减少学员就业、创业的盲目性
和损失。我们对就业、创业培训者进行全面调研分析,针对每位学员的不同情况进行职业规划,为每个学员就业、创业提供参考依据。一是针对那些有管理经验、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我们把他们列为重点培训对象,重点开展创业能力培训;针对文化水平较低、技能水平较差的学员,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由于我校对学员进行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员都学到了一技之长,为以后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展互动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为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培训效果,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要求、不同创业目标,我们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探讨出一套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学员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参与,情景模拟、实习操作等方式方法,把一个个鲜活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技能操作标准生动展现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员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极大激活了培训课堂,实现了培训教学的“一体化”,变学校为工厂、变课堂为车间、变教师为师傅,在“教”中“学”,在“学”中“干”,寓教于乐。有效解决了以往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极大调动了学员的参与性、积极性,学员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实用的工作技能。例如:老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我们每期均组织创业计划论证分析会,邀请各专业、行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人士现场咨询论证、案例分析和创业指导。通过自述、提问、答疑,在热烈的气氛中,唤起了学员的就业、创业激情,为有志于就业、创业的学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我们将学员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员来
自社会的不同层面,往往因素质、经历、环境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有差异,正因为如此,“互动式”教学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学员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通过让学员走出课堂,分门别类实地观摩,或邀请创业明星到课堂现身说法,或到企业、工厂、实习基地先“干”起来,使学员听得更多,看得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把创业风险降到最低,为以后就业、创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三是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市场需求是创业培训的生命所在,围绕需求搞培训,围绕培训开课程,做到市场需求与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技能需求相结合。四是强化创业能力培训。针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创业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创业心态教育,市场风险意识培训,掌握创业项目的市场评估,了解市场运作规则,从观念、能力,方法等方面让学员迅速适应市场创业环境,从而培训学员的良好市场创业意识,使学员所学的技能尽快与市场需要相适应,实现就业和创业。
今后的工作思路及构想
一、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失地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进行观念引导、职业技能培训,扶持他们走再就业和创业之路,建立起与政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体系相衔接的服务平台,为劳动者在各个领域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推行订单培训,创新培训机制。推广以“以订单培训、定向输出”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培训模式。使培训内容和就业岗位有效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使参加培训后的劳动者能
稳定就业、创业,增加收入。
三、不断增加投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打造松山区职业培训品牌,发挥培训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
四、完善培训信息网络建设,创建职业技能培训阳光网络,力争将“阳光网”办成集“万家学校、千家企业、百家中介”于一家的就业、创业信息平台,为更多的就业、创业劳动者提供服务。
第五篇:搭建沟通平台强化员工关爱
“搭建沟通平台 强化员工关爱”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优秀CSR实践成果介绍材料
北京公司将对员工的责任视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员工的关爱,实现员工与企业共成长作为公司应尽的社会责任。关爱员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企业潜心努力、着力落实。在北京公司的各类利益相关方中,员工是企业最为关键的团体,他们承担着企业绩效达成、战略目标实现、实施举措的执行等重要工作任务,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切实保障员工的利益、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员工营造和谐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关爱员工成长的最为关键的举措。强化员工关爱、打造激情员工队伍,北京公司一直在努力着。
在集团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公司结合公司自身文化特点和技术优势,将“搭建沟通平台,强化员工关爱”作为公司企业责任的重点方向,3年来持续推进和完善基层一线队伍建设工作。2010年,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以“开心工作、快乐生活”为主题,以“开心工作网”系统平台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员工关爱活动,为员工打造更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取得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成效。具体举措如下:
举措一:打造开心工作网网络平台作为员工关爱的基础平台 北京公司为了加强对一线员工日常工作生活的了解,旨在为
员工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沟通平台,利用微博等新兴沟通工具,以古典武侠风格为主基调,开展了虚拟化网络平台—开心工作网的建设。开心工作网共分为博客聚义堂、微博客栈、投票酒馆、1号班组、英雄榜等版块,员工可以在开心工作网上自由地沟通交流,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分享。还可以发起或参与各式各样的投票活动,了解同事对各式观点的看法。开心工作网的建设也帮助公司管理层及时地了解一线员工需求,准确地把握一线动态,有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实现与一线无障碍的沟通。开心工作网打开了员工心门,拉近了公司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加强跨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给员工创建了一个快乐的沟通分享平台。
举措二:成立创意工作室,汲取基层创意和建议
开心工作网的核心在“开心”两个字上,尊重员工,是让员工开心的基础。在开心工作网的建设中,公司广泛吸取一线员工建议,成立开心工作网创意工作室,由公司各层级员工代表组成,员工代表收取大家意见,公司一级领导积极参会到与员工的讨论中,充分听取一线员工的创意和意见,带给员工良好的感受。创意收集之后,经过筛选,将优秀的创意融于开心工作网的设计与开发中来,开心工作网源于基层,并贡献于基层。此项举措对营造公司新型的互联网文化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也大幅度提升了一线的参与和创新意识,为公司的业务转型提供有效的支撑。
举措三:以开心工作网为平台,线上线下开展关爱活动
以开心工作网为契机,公司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员工关爱活动,“阳光班组会”,将日常的工作总结交流移师到了户外,让温暖的阳光和轻扬的微风纾解每个员工的工作压力,让工作去享受旅行的轻松;“快乐分享会”,一线员工各显其能,摄影技巧分享、插花知识分享、茶道技巧分享、烘焙技巧分享、防火防震知识交流、快乐读书都成为工余快乐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一线对对碰”,帮助前台、后台的一线员工有效交流、沟通,加深相互理解,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一线技能大赛”,公司一线队伍通过满意“100服务明星大赛”、“班组长技能大赛”、“管理案例大赛”等评选活动,帮助一线员工提升技能,分享经验,全面提升。
举措四: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电子化EAP手段
2010年北京公司进一步深化以缓解员工心理压力、改善员工的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员工帮助计划(EAP),以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的形式,将“哲理故事、心情短语、EAP阳光心态”方便地发送至一线员工的邮箱和手机上,便捷一线员工接收,缓解员工工作和生活之中的心理难题和压力,实现员工的健康成长。
举措五: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倡导为一线办实事
为解决一线工作难题,北京公司倡导所有二级部门,为一线员工办实事,在“实事”征集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一线单位均深入基层员工队伍,有效了解一线需求,2010各单位共有270余件“实事”将为一线解决,如:郊区员工食堂提供、冬季洗手热水供应、一线员工交通便利、提升一线职业技能培训、等
等。公司也将对这些“实事”的解决作为各部门战略绩效考核的指标,促进各单位解决一线疾苦,激发一线的工作热情。
开心工作网建设的社会反响和效果
北京公司每天为近2000万客户提供服务,员工的工作情绪影响着服务质量,也影响着客户心情。通过开心工作网的沟通,公司了解员工的问题,解决员工的问题,让员工拥有一个优秀的工作状态,带给客户最佳服务感受。开心工作网的成功运营为一线队伍建设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并向公司内外企业进行了沟通与交流。未来,北京公司还会将开心工作网打包成成熟的产品推广至有需要的企业中去,为更多企业建立和谐的一线工作环境做出贡献。
北京公司以关爱员工、打造满意员工,来实现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今后北京公司还将用更多的实际行动来支撑公司一线员工的发展,切实保障员工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有效引导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努力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创造和谐民主的基层氛围出发,努力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企业和员工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