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专业群建设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各高职院校为提升内涵、提高教学质量,正加强专业群建设。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本文提出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群对口的专职教师队伍;采取知行合一的综合性考核方法。
关键词:专业群;实践教学;专职教师
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一个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专业群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点,也是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所在。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化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构建知识技能模块,优化教学内容。笔者认为,作为各专业群公共课的思政理论课,也应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以适应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一.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
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首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所以要不断调整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力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笔者以为,比较合适的契合点便是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多元智力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的表现,所以个体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教材为唯一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一个专业群内学生的智能类型是具备一定共性的。这就需要大力开发具有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其次,每个专业群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同的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不同专业群来说,要培养的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有不同偏重的。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要在尊重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群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要对本专业群毕业的学生就业成长做跟踪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文化、专业和职业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观点和思想,对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起引导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应进行专题化教学。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引导性教育要配合教学形式的转变,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引导性教育。所谓专题化,亦即“问题化”,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专题式教学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以教科书的条款为宗旨,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地讲授,不面面俱到,对重要或重大问题着力讲深讲透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二、与专业基地实践相结合开展开放式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近几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途径和方法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较为一致的解答,再加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面广量大、现有经费有限、现实操作途径缺失等原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改进。
基于现有条件和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操作的总体考虑,笔者认为只要是既符合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形式就要大胆采用。如可以将专业群内实践基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群,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利用高职院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这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因为高职院校十分重视专业和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建设,普遍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遵循“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实训运作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经打造出校内实训场所达13万平方米,校内实训(验)室200多个,校外示范基地57个,紧密型基地230余家。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如果把这些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中,一来因为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颇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等问题。二来可以节省经费,高职院校普遍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减少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
思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培育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以敬业爱岗职业品质为主的德育目标,以发展为主的能力目标和以完善心灵为主的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应有“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才”。其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它的实现是要落到实处的,要依赖于专业课实践教学“技能”目标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具有什么技能,需要思政理论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才会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求真求实,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并勇于创新。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而这种培养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的过程。很难想象,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训练出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而单一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培养出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除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应与各部门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择业就业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要认真研究,不断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
三、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群对口的专职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高职院校处于规模扩张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补充与学生规模的增加不成正比例,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而且由于受不分专业群上课的限制,无法结合各专业和专业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造成教学效果甚微的现状。
第二篇:愉快教学对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影响
愉快教学对高职思政理论课的影响
摘 要:良好的情绪是做任何事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学习而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到心情愉快,不仅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参入性,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愉快;实效性;影响
良好的情绪是做任何事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学习而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感受到心情愉快,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倍增。而让高校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真正的活跃起来,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参入性,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已经认识到愉快教学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就应该充满乐趣,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认为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种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现如今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想和信息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生和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对说尤为重要。目前各国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各自的教育方法不同而已。而我国多年来一直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特别是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及个性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1.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性,让学生反感
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注于纯理论讲授,过分于注重于教育的短期行为,缺乏终身教育意识。在教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地理解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将教育目标做为起点,人为地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与思想道德素质内化过程相分离。
2.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灌输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由于教师观念未能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转变,使得教育理念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处在一种迟缓的、不协调的被动适应之中。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无视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不顾学生实际需要,不注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影响了授课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多角度、多渠道地让学生愉快地接受
1.教师要“吃透”马克思主义,是让学生愉快上好思政理论课的关键
影响思政课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政课教师没有吃透理论,照本宣科、脱离实际,使理论变成干巴巴的毫无生气的教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把自己塑造成专业型人才,成为学科内的“行家里手。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水平。教师有了理论功底,讲起课来就理直气壮,就有说服力、感染力。当今的学生对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路线图”存在着困惑。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困惑归根结底是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大智慧,为我们提供一条引导学生走出迷宫的路线图。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论,会使学生终生受用。
2.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愉快上好思政理论课的前提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关心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在管在什么场合下,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有意识到被尊重,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优差生应一视同仁。平时多注重鼓励引导学生。
3.民主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让学生愉快上好思政课理论的保证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怎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呢?
首先,教师不能将个人情绪带入课堂,进入课堂一定要面带微笑,微笑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正、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觉得听课是种享受,而不是受累。
再次,教师在讲授的过程,应注重语速与语调,努力做到有节奏感,快慢适中,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教师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时娓娓动听,像涓涓细流;有时慷慨陈辞,像飞流而下的瀑布。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从而过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4.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让学生愉快上好思政理论课的保障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经验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如果没有经验的支持,学习到的东西只是纸上谈兵,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思政理论课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聚焦社会“热点”和生活中的富多彩的鲜活事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将理论课的“大道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小道理”紧密地结合起来,解决学生当下的困惑和即将面对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中受到启发,获得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感到愉快。
总的来讲,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和改进,才能真正实现教好和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真正地感受到愉快!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大学.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EB/OL],[2011-08-13].[2]成尚荣.倾听,教育的另一种言说[J].人民教育,2004,(24).[3]赵华.对加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2009,(2).
第三篇: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外名著阅读活动”论文
题目
作者和学号班级
日期
奴役之途还是自由之路?
奴役之途还是自由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有感
摘 要:《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的最知名著作。但由于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列为“禁书”。哈耶克称要将此书献给“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而我国是属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那就让我们这些社会主义者来读一读马克思主义的死敌——哈耶克的这本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有益处的。
关键词: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专制
一、引言
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而社会在不断进步,每个人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关于思想永远不会有一个永恒的正确定理,所谓的真理只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正确。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时,因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遭到了众多社会主义拥护者,甚至是资本主义改良者的抨击,然而此书被翻译成超过20中语言出版,想必这本经济学名著必有其独到之处。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此书可以让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
二、哈耶克的基本观点
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统治阶级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但是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支持中央集权,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地转变为极权主义。对哈耶克而言,“通往奴役之路”代表了国家进行中央计划的开端,随著自由市场制度的瓦解,所有个人的经济自由和人身自由都将化为乌有。在哈耶克看来,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样的国家早已经在“通往奴役之路”上了,而当时许多民主国家也正在重蹈覆辙。哈耶克写道:“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于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尽管哈耶克对集体主义社会的态度是否定的,但他在书中也提及了:“对于那样的计划经济的批评,是不能与完全教条式的自由放任态度混为一谈的。”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的确支持政府对于邮政、道路、污染和工厂噪音等的管制。
(一)私有制是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保障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不仅仅是没有效率的,也是不自由的;如果个人只是计划人员实现其计划的工具,就不可能存在个人自由;私有财产对于政治自由和经济效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哈耶克把实行私有制的社会称作“富人得势的世界”,而认为实行公有制的社会,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尽管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平等,这也是两者之间唯一的共同点。然而在私有制社会,穷人的机会虽然比富人少一些,但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同样可以发财致富,虽然每个人的收入不可能均等,但走向致富之路的机会却是均等的,哈耶克认为这是真正的社会平等。而在公有制社会里,尽管穷人名义上是公有财产的主人,但实际上,哪一部分财产也没他的份。不仅如此,由于事无巨细都被当局牢牢控制.老百姓只得低声下气,任人摆布,靠当权者的“恩施”过日子。哈耶克于是问道,究竟是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好,还是“只有得了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好呢?
(二)计划经济导致效率损失,最终迈向集权政治
在哈耶克看来.一切类型的计划经济都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它们都是集体主义。哈耶克认为,迄今为止,对资源配置来说,竞争是最为有效的,计划是与竞争鲜明对抗的,它只有被用来弥补市场缺陷时,才能与竞争结合起来。如果完全限制竞争,而用计划取而代之.那么结果必将一塌糊涂。因为计划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损失。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普遍而持久,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社会主义,认“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采取的手段。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他认定法西斯统治与社会主义者鼓吹的 “全民族最高利益”、“个体服从集体”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警告英国和美国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进一步推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具体含义之外,还必须权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要付出的代价。而这个代价是极其昂贵的,首先是效率方面的损失,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浩如烟海,情况复杂多变,一个人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面面俱到,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所以中央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这样的决策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即便消费者有权选择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消费品的价格也将是严重扭曲的。
“效率损失”并不是哈耶克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依据。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许多人相信:资本主义“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不一定比社会主义“计划失误”所造成的浪费小。哈耶克在书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提出的命题是:彻底的计划经济和彻底的竞争经济,如果可能实现的话,都是有效率的。然而这两者的混合注定是效率低下的,除非“计划”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而不是为了排斥“竞争”。
最重要的是经济计划必然导致政治集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难以统一,要想计划顺利进行,就得推出一个权威,由他独揽大权,最后一锤定音。这样,“独裁”就不可避免。而且,要大规模地推行计划,独裁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哈耶克说,独裁和计划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形影不离。
在中央计划体制下,当局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总是开动一切宣传机器,一日复一日地向人们灌输同样的思想。结果全体人民形成了同样的思想模式,最后由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思想支配一切。比如30年代德国政府为了消灭犹太人,找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大造舆论,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个观念: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必先诛之而后快。双手沾满鲜血的德国青年,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反而洋洋自得,充满崇高的使命感。他们空有健康的躯壳,却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哈耶克深信:“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一个竞争社会而言,依赖于这样的事实,若某人拒绝满足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而与另一人谈判。但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垄断了我们命脉的权威,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他的仁慈了。”哈耶克认定,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将丧失一项最宝贵的权利--自由思想的权利。
三、我的感悟
哈耶克,一个反共产主义的旗手,一个自由主义的战士写下了逻辑严密、结局夸张的文字,论证了公有制的社会体系必然走向独裁专制与腐败,使我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小公民深受震撼。但哈耶克的论证对于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极有警示意义的。尤其在当今社会,统计阶级的贪污腐败事件被不断揭露。社会主义的策源地德国走向了自由的对立面,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亦是半路夭折,朝鲜等国饱受计划之苦,世界范围内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我们还应沿着这条看不到希望的路走下去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很可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震惊地发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与纳粹上台前夕的德国思想是如此的相似。而在这两者之后,同是令人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和纳粹的残暴罪行。想来有些后怕,倘若中国没有掉转船头,仍朝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方向驶去。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今天的我们又是怎样?恐怕我也会如那些以为自己正在通往自由之路的社会主义者那般欢欣鼓舞地走向奴役之地。
但是社会主义作为目标并没有错,它反映了人类对更加美好、更加自由的生活的向往,每一个人只要不是彻底的宿命论者,就是一个计划者,每一个行为都是或应当是有计划的行为。计划本身并没有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新中国成立前,当时的中国人过得是没有主权的日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何来思想自由,何来人人平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才当家作主站起来了。我们能否认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吗?社会主义在中国,那是毋庸置疑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踏上的并不是一条奴役之路,而是自由之路。
社会主义有很多种,哈耶克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如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斯大林主义等等,而这其中有一种极端的,那就是社会主义会发展成为纳粹制度——法西斯主义或是说极权主义。正如孔子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社会主义发展到极端是错误的,自由主义发展到极端,那就是完全放任,这也是极不合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因此,我认为哈耶克如此极端的批判社会主义是不合理的。
现在的我们就好像初中学过的那篇文章--《两条路》中的主人公。回忆曾经有两个选择,我们选了其中一条,却永远会在好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会是怎样,会是荆棘密布还是春暖花开。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踏踏实实走好我们选择的路。尽管我不同意哈耶克的观点,但我敬佩其学术成就,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长了些见识,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觉得我们要有危机意识,要反思为什么我们的理论研究没能如此的深入?为什么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尽管在不断发展但似乎离社会的现实在不断的远去?为什么我们对于自由主义的借鉴是那么的少,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是那么的不屑一顾,似乎我们的理论研究者总是那么的胆战心惊的去论证什么而不是去发现什么抑或是极为偏执对自由主义的理论嗤之以鼻?
我想我们党的许多领导人还是有很多精辟的治国治党经验的,但是我们的政治理论研究却过于单薄,极少有人提出前瞻性的理论设想。作为今天的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我们应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各种各样的理论,不仅仅是经济理论,让这些理论为我所用,同时需要对这些理论以系统化。当然这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就像当年邓小平,能摆脱姓资姓社的纠葛一样。真正的正视社会现实,求真务实,以极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开展党的理论创新,迎接反华、反共人士的理论挑战,树立中华崛起的文化影响力是当前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相信我们走的绝不是通往奴役之路,而是一条通往自由之路,是一条走向社会民主、国家富强的道路!
第四篇:关于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品质修养以及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是改变职业院校以技术教育作为唯一培养目标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兼具高技术与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对高校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符合当代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以及性格特征。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提出,旨在引导各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职业院校的特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团队、教学考核、教研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统领全局
结合高职院校特色,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素质培养、促进内化、终身受益”理念,并贯穿于教学始终。此教学理念突出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相契合,同时,坚持以生为本,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一)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坚持以生为本。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以素质培养为辅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你说我听”的被动局面,引导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课堂教学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添实践环节,体现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与“职业特色”想融合,培养他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念等等。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以社会就业为导向,引导他们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缺乏实践经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理论基础不扎实,看待问题不能够冷静、深入、理性的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等等。
(三)促进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在教师的引导,环境的熏陶等外力的推动下,通过对外部感性材料的分析,概括,真正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将客观事物变成精神性的符号,进入人脑,内化为具体的思维对象,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指导学生制定方案、政策、计划,达到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真知、真信、真用,锻炼大学生的全方面技能,实现全面科学发展的目标。
二、创建团队、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科研创新团队”的协作精神,积极尝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团队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在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高,我们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协作精神,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多个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从教师队伍的整合中提高教学软件资源。
(一)注重点面结合,提高教师素质。在全面整体培养方面,按照“三贴近”要求,结合“05教改新方案”,围绕新课程设置的内容对青年教师进行整体业务培训,为此,组织本课程主讲教师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本课程教学备课会、年会等培训项目。在重点单科提升方面则侧重对初始学历专业单一的青年教师进行单科进修培训。要求系统地学习掌握新课改相关的非本人学历教育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理论、热点、难点及学术发展的前沿性问题。
(二)重视学习交流,开拓教师视野。每学期均请知名专家、学者给全校师生进行讲座,组织教师与专家、学者的学习交流;同时,积极到其他院校参观学习交流,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曾先后到上海大学、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学习交流,对青年教师开拓视野,创新思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转变备课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在集体备课中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类整合,定期以专题的形式由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题辅导;实行老教师和督导定期定量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评课议课制度等。
(四)健全考评制度,促进教师成长。要求青年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从具体教学要素抓起,按照规定,每学期定期检查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学生作业,期末对试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听课记录表等进行分析,及时向青年教师反馈分析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与多种方法相结合课堂教学要求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不仅在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运用。转变单一的灌输模式以及学生的被动角色,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初学者首次接触该课程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可或缺的。从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接受能力和对理论的分析能力,掌握一定量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能够运用所掌握的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知识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仅仅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课堂教学要坚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性格特征。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首先,师生共同探讨,互相启发和提高,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心理距离,有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并及时的给予指导;其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例如课堂辩论,演讲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换被动的角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最后,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播放媒体资料等多种教学形式,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引导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并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特征。
四、依托实践教学,形成机制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并规定一定的学时,学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课程主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集中体现在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修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处事能力。课堂实践教学根据我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发展目标的特点和要求,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将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学体系。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理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开展以“丰田汽车质量问题引起的抵制日货”是否合理为主题的讨论活动,不仅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同时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校内实践教学,则是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同样是针对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热点问题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例如:为了培养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组织学生进行诚信宣誓,开展无人售报,校园文明和不文明行为拍摄等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又如:今年12月将迎来百色起义8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百色起义革命先烈,弘扬百色起义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我院承办了“弘扬百色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百色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广州市高校巡回展”,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社会实践教学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农村、工厂、社会参观、调查、服务。例如:下乡义务支教,参观访问红色之旅,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等。同时,以社会热点为主线,我院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展开“健康亚运科学生活”宣传活动,为迎亚运深入广州大街小巷宣传科普生活,真正实现走入社会,了解社会,运用知识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能力。
五、多元考核,贯穿全程
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的开展必然带动考核方式的转变。变单一的、唯“卷面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为多元化的动态考核方式,使考核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考核理论要联系实际,考核实践成果也要联系理论,双向考核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完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趋势,考核的内容由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转变为理论+实践的双向考核。一方面,对理论的考核需要注入实践元素,将课堂讨论、演讲、发言等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以避免学生用传统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为考试专注于记笔记的行为,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头脑、入人心,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对实践教学的考核重点在于对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评价,对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表现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由点到面,步步监督,打消学生偷懒,蒙混过关的思想倾向。同时,对实践成果的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敢于接受社会的再检验。
六、改研结合,效果显著
教学改革和科研相互促进,并取得了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科研是教学改革的支撑,近五年来,本课程主讲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在科研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主持或参与了多个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如“早期公羊学的解经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和解问题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东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时代广州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市级)、“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研究”(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申报成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科研创新团队”;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15部;完成教学、专业技术研究论文80余篇。
第五篇:民族文化资源对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论文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呈现出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理论课程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材内容上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原则性。但每个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和文化差异等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资源,高校应积极的进行应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高校;思政理论课
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人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将对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首先应坚持目的性原则。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中,我国的意识形态逐渐的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而地方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地方教学资源,把握教育重点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教材内容来进行利用,保证地方资源的利用有效性。
(二)针对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大学生与其他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在文化和专业等方面都有多不同。积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要注意应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对于艺术性强的学生可以多采取户外时间的活动,通过体验式来达到强化理论教学的目的。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利用地方统计数据等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创新性原则
在创新性原则中,高校应积极的打破传统常规性思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提升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同时应坚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阶段人,常常会容易受到外界的错误思想诱惑。对此,应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变化,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教育,真正的利用其民族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资源起到最佳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将文化转换成为教材
当前我国高校所应用的思政理论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编写并发放的。有着科学性、统一性等特点,但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地方特色的学生实际需要。对此,教师可以将思政教学内容与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一起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案例讲解的方式或是情境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当中充分的结合当地民族文化,通过生动的历史再现等形式来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真实的感受。利用真实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将帮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理论知识的含义,最终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将文化引入到研究中
科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相应的民族文化素养,同时重视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民族文化研究成果[2]。将这些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思政理论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问题意识,同时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民族文化带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面的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对我国民族复兴的研究,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师的主动参与
教师是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的最直接参与者。教师的参与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对此,教师应积极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并撰写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地方性教材,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应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反馈建议,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及时的找到适合学生使用的新的教学资源。
(四)积极展开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和相关的政府单位应建立起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高校长久发展和稳定的需要[3]。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通过具体的商议和规划而形成的,这对学校的未来长久使用将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践教学的场所,因此高校也比较忽视实践教学。教学基地的成立将围绕学校的思政教育提供稳定的场所,对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实践基地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时间活动,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高效思政理论教育的教学有效性提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措施。随着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课程的改革推进,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此,教师应重视起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思政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觉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庆.思政理论课教学现状、特色及创新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41—44.[2]张平增,余友生.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四向度”[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04):52—56.[3]范俊敏.浅析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措施[J].科技风,2012(,15):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