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珠心算与创造力培养论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 “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落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创造力。”
我们的教育应重视“智力开发”的教育提高到创造教育的高度上来,而在“珠心算”的长期教学中,由于它的神奇功能而在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中 起着优化作用。在珠心算的教学活动中,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相互作用意境,营造积极自由的课堂心理气氛
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同时面向全体学生高效率的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学生的独特的思维。传统的珠算教学只是学会“算”为止,而“珠心算”则把打算盘的过程充分“升华”,摆脱了实物的算盘以及打算盘的外部动作,凭借“升华”了的算盘,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的一种独特的技能。这种特殊的计算过程就必须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启迪学生独特的个性思维和创造力,积极快速的把“珠算 ”升华到“心算”。我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多项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穿插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等训练,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并且采取一定操作主动验证想法的正确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训练中去,克服了天天打算盘,想算盘这种枯燥乏味的事情,不断的激发兴趣,诱发了积极训练的动机,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助 与学生积极参与,激励创造,让每一个学生感到“珠心算”的乐趣,积极投入到训练中去。当师生间建立起亲近融洽的良好关系,教师形成以启发为主的宽松灵活的教学风格时,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自然“水到渠成”,学生会“加倍感到自尊,三倍感到自重,四倍感到自信”由此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二、鼓励学生勇于刻苦训练,提倡独立思维
“珠心算”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动作技能、心智技能要求较高的过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珠心算”训练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珠心算”的训练大多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同学之间的对比,使他们获得对自身正确的认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教师则抓契机加以鼓励。从而培养了努力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增强了竞争意识,引诱他们独立思维,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问题,教师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另外,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只能“自圆其说”,有其合理性,就加以鼓励。在此做法下,学生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都做到了积极采纳,大大提高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另外,拨珠活动使儿童手指肌肉的运动增加,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适度的增加其运动量,也可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真可谓手巧促心灵,心灵手更巧。并且“珠心算”教学通过听数、看数、记数的训练,数译珠、珠译数的训练,在此特殊的环境中会促使学生去积极的思维,在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同时,也 培养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克服思维定式,灵活训练,促进创新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 运用的灵活性,他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珠心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永远也谈不上创造力。要克服思维定势,就必须解除发展发散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灵活训练。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得原则,合理灵活的安排训练内容。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新的训练形式,这样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训练形式中感到了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经常组织一些竞赛,对外人示范,给师生、家长汇报表演,请家长集体观摩,实际操作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使其乐于创新。
四、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授之创造技法,提高创造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功训练。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的奥斯本提出“一日一设想”的思维训练。日本曾在国内大规模开展过“一日一案国民运动”,激起全民创造意识,为日本逐步发展成世界第一专利大国做出了贡献。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教授一些创造技法。如经常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在课外活动中或其他课余时间进行记数、数译珠、珠译数或“心算”的训练,做到人人出题、出新题,从而启发思维。
只要利用一些创造技法,经常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创造力发展提供个性心理保证
较高的心理素质是创造力得以实现的个人保证,高创造者异于常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珠心算“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有较高心理素质,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珠心算”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向高一层次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在自己想法与他人不同时能够“固执已见”而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在困境中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坚信胜利是属于那些跌到了爬起来看准方向再继续前进的人并且以平稳 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最大限度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在“珠心算”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二篇:幼儿游戏与创造力培养
在自主游戏中发展儿童的创造潜力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三种类型,其中角色游戏是最具代表性的、蕴含丰富创造力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是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它是儿童期特有的也是最为典型的一种象征性游戏,在儿童2、3岁时自然产生,学前晚期达到最高峰。是儿童成长中必经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研究儿童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途径。角色游戏是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和对环境认识的积累而自发产生的,想扮演角色,玩角色游戏的愿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潜伏在孩子心中,一旦认知水平具备,儿童就会把愿望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而不需要成人的激发。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儿童充分独立自主的过程。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要自主选择主体、分配角色、设想情节、确定规则,自己选择游戏材料,布置游戏环境,甚至可以自主决定游戏的始与终。这是一个让儿童自己大显身手的过程,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得以充分展现。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不追求游戏的结果,快乐地享受过程,显示出儿童在游戏中充分的独立、自由和自主。教师指导好儿童有效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和创造潜能。
一、鼓励和帮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应来自于儿童的愿望和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儿童游戏的动机,帮助儿童学会确立主题。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指导,小班儿童要多利用玩具和语言启发他们确定游戏主题,中大班儿童则要鼓励他们独立提出游戏主题;其次,对于儿童提出的主题,教师要热情支持,对其中有些内容不健康的主题,可采取商量、建议或转移的方式予以改变;再次,教师也可以作为建议提出一些新主题供儿童参考,但不能强制儿童采纳。
例如:在小班的娃娃家活动区里,老师看见佳佳和慧慧把娃娃放在一边,只顾埋头起劲地切着菜,互相也不交流。老师知道她们只是对模仿成人切菜的动作感兴趣,对自己在玩什么主题的游戏没有明确意识。于是启发说“你们这样忙着切菜给谁吃啊?”佳佳回答说: 1 “我给娃娃家切菜”,慧慧说“我也是。”老师接着说:“那你们谁是娃娃家的妈妈呀?你们是一人玩万玩娃娃家游戏还是两个人一起玩娃娃家游戏啊?”佳佳说:“我当妈妈。”慧慧说:“那我当姐姐吧。”老师说:“哟,娃娃哭了,该喂奶了吧?”慧慧抢着说:“妈妈做饭,我去喂娃娃吧。”佳佳也说:“好,我先给娃娃热点牛奶。”在老师的启发下,佳佳和慧慧不仅意识到了自己在玩“娃娃家”这一游戏主题,而且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身份及行为的意义,游戏也开始出现有趣的情节了。
二.指导和帮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分配角色
儿童玩角色游戏最为关心的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了角色,模仿了角色的行为活动为满足。对于大家都喜爱的角色的争抢以及对待次要角色的正确态度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指导中要解决好的问题。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儿童采用猜拳、轮换、推选、自报公议、共同商议等方法来分配角色,注意使每个儿童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其次,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安排他们尝试扮演不同于自己的角色,以利其个性和谐发展。例如:让某些性格比较安静、内向的儿童去扮演活泼的、活动性强的角色,如警察、运动员等;而建议那些外向的、活动性过强的孩子扮演一些需要耐性的角色如门卫、收银员等;再次,教师要启发儿童理解角色,并会创造性地扮演角色。例如:儿童扮演“售货员”,最初只知道售货、收钱,经过老师的启发,“售货员”会吆喝叫卖,主动向顾客介绍商品,为有困难的顾客送货上门,还会在没人来买卖东西时忙着重新布置货架等,把“售货员”扮演得生动逼真。
例如:一天,在玩娃娃家游戏时,小个子的浩浩和高个子的毛毛都想当爸爸。毛毛说:“我个子比你高,应该我当爸爸!”浩浩不服气地说:“我穿着皮鞋,应该我当爸爸,爸爸都是穿着皮鞋的。”两人谁也不让谁,其他小朋友也没办法说服他们。我给他们出了个主意:“你们俩各自说说你想怎么当爸爸,让大家来评选,大家觉得那个爸爸说得好,就让他来当爸爸。”浩浩先说:“我帮妈妈干活,包饺子给孩子吃。”毛毛接着说:“我也和妈妈一起包饺子给孩子吃,吃完饺子,我再一起去看电影。”结果,小朋友们推选毛毛当了爸爸。
三、引导和帮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需要制定和遵守的规则既包括内在的扮演角色和物品使用规则如医院的护士应该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能擅自给病人打针吃药;已经被用来做围墙的积木就不能随便搬动等,也包括外在的开展游戏活动必须遵守的常规,包括不干涉他人的游戏、游戏结束收拾整理玩具和在游戏过程中友好相处、注意环境卫生等。对于内部游戏规则,教师首先要组织儿童讨论角色任务,明确每个角色该做何不该做的行为规则以及角色之间的行为方式;其次,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儿童执行规则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再次,注意把握好遵守规则与自主游戏之间的度,既要督促儿童遵守游戏规则,又不能破坏游戏的愉快气氛;最后,对于外部游戏常规也要引导儿童共同制定和完善。
例如:
中班活动区新开的“超市”很吸引人,有的“顾客”们以为开放式的货架上可以自由取货,是不用付钱的,所以拿了东西就走,“服务员”也没有阻拦。教师见此情景,并不指责这些不付钱的“顾客”,而是同样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到“超市”去拿许多货物,故意对超市“服务员”说:“谢谢,谢谢,这儿买东西不用付钱,太方便了。”引起了超市工作人员的注意和异议,从而纠正了游戏中的购物规则。
总之,角色游戏是儿童的一种以想象为特质的创造性游戏。它反映了成人的社会生活,但不是成人生活的真实再现。儿童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无论是对游戏环境的假想,还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无论是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还是对游戏情节的假想,都是儿童充分展开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儿童为本”的原则,处处保障儿童游戏的权利和自由,适时适当的指导,使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分配角色”和“按自己的意愿制定和遵守游戏规则”。从而使儿童在体验“游戏”真正快乐的同时,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潜力。
第三篇:培养孩子创造力
培养孩子创造性六大绝招
◎ 招数1:不要有问必答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好奇心是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有兴趣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主动求异,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好奇心在孩子身上尤甚,其基本表现就是不断地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必答”。有些问题可以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
◎ 招数2:赞美孩子的创造性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种创造潜能就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用心观察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就可以发现他的创造力。比如,孩子一会儿把扫帚当马骑,一会儿把它当冲锋枪,一会儿又用它来堆雪人,其中有丰富的想象,有“发散思维”,发现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处,这就是创造性的表现。
◎ 招数3:教孩子有趣地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碰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每当这时,不要急于帮孩子解决,而要让他自己想想办法。
1.小猫把球掉到了河里,很着急,你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球取上来,办法想得越多越好。
2.水可以做什么用?(洗头、洗衣服、洗水果等属洗涤类的用途,还有饮用、灭火、饲养、发电、做掺和剂、冷却等变通性用途。)
3.家长把一块小积木放进一个不能伸进手去的瓶子里,让孩子在不翻倒瓶子的条件下,想办法把积木从瓶中取出来。孩子想的办法越多,而且比较合理越好。
4.给孩子两个三角形,要求他拼出五种以上的图形
◎ 招数4:根据故事开头编结尾
故事: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忽然,它抬头一看,树上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狐狸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小松鼠你爸爸会闭着眼睛跳下来,你会吗?”小松鼠说:“我当然会啦。”说着,它闭上眼睛往下一跳。狐狸连忙跑过去,一把抓住小松鼠,刚要往嘴里送,这时„„后来,聪明的小松鼠没有让狐狸吃掉,你知道它想了什么办法吗?
◎ 招数5:在音乐、绘画中表现
1.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的同时,要求他为歌曲配上动作,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
2.为歌曲写新词。首先要注意让孩子把基本曲调掌握,启发他思考添新词。
3.让孩子画意愿画,使孩子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给孩子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来加工与绘画。比如,要求孩子画小猫,孩子可能画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小猫的一家,小孩抱着小猫,加菲猫,还可能画《宠物小精灵》里的喵喵和猫老大等。
◎ 招数6:在游戏中想象
游戏,特别是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孩子的创造思维。用积木搭各种建筑物时,孩子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无拘无束地进行建构,在玩商店、邮局、医院、餐厅、幼儿园等游戏中孩子可以在人物和活动情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任意进行创造性想象。◎ >>>>孩子10岁前应该玩的32个游戏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
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
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
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
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影响孩子一生的6种好性格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
(一)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不爱哭,无忧无虑。而活泼并不只是好动,更不等同于吵闹。活泼的孩子有6个表现:
表情活泼:脸部表情丰富生动,看得出微笑、高兴、着急等情绪,可跟大人开玩笑;嘴巴活泼:表达、吐词清晰,喜欢讲故事见闻、猜谜语、说绕口令等;
感知活泼:见过的、听过的、做过的记得快,认颜色、形状、方向都很清楚;双手活泼:会劳动,会做手工,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手很灵巧;
身体活泼:表现在能歌善舞,爱做游戏、爱运动等;
思想活泼:喜欢提问、讨论、争论、识字和读书等。
(二)安静专注
不能安静专注的人难以成就大事,活泼的内在表现就是安静。而专注的孩子,即使是玩也能玩得专心,全身心地投入在玩耍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收获。而不能专注的孩子,该静静不下来,注意分散,“玩野”之后到小学再去纠正就很困难了,智力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
(三)勇敢自信
婴幼儿的勇敢自信主要表现在不怕黑暗、鬼怪、孤独、小动物、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等。如果孩子感觉到自己很可爱,即使只是潜意识的感觉,也会有自信情感的流露,这与骄傲、没礼貌、不友好的性格完全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四)勤劳善良
从小会劳动的人以劳动为乐,也会关心人。大人回到家,孩子帮你拿拖鞋,你的鼓励“宝宝真乖、真能干”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从小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个道德高尚的人。我建议4-5岁的孩子要学会做饭,5-6岁的孩子要学会做菜。
(五)独立精神
孩子的独立性格应该表现在从小自己会睡、会坐、会玩;1岁以后可自己吃饭,吃得好、吃得快;会走之后,能够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父母的字典里没有“催”字。如果一个连吃饭都要家长七八遍催促、没有责任感的人,以后上学、找工作等都会依赖人,何谈成材?
(六)创造精神
表现在对新奇的事情爱看、爱听、爱摸、爱做、爱问、爱记;喜欢自己动手,想办法玩耍,搞小发明等;家长特别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求异、逆向和发散思维。
性格的培养是有规律的,不靠督促、说教和打骂,而是靠不露痕迹的“潜教育”,包括环境育人、行为育人、爱的教育和积极暗示等。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激励创新意识打破思维定势;
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③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造力;培养
语文是学习其他科的基础,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对语文的迫切需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激励创新意识打破思维定势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次,六年级最后一学期语文教学一单元“咏梅”时,笔者在黑板上斜着画了一条线,请同学想象?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起来。有的说,一只猴子看见这条线,把它当作一根长长的竹竿,用它打下槟榔树上的槟榔;一只蚂蚁看见这条线,把它看着是一座跨海大桥,沿着这座大桥到达大海的彼岸;有的说是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暴风雨就要来了;有的说是医生手中的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用它给脑瘤患者切除毒瘤。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此刻笔者非常激动,发现如今的学生是这样有才,想象是那样丰富。后面学生们干脆自己站起来抢着说:它是一座友谊的长桥,把我们和世界连在了一起。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太好了,笔者趁机说:同学们这些美好的想象如果能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不就是一首首美妙的好诗吗?现在大家先写,看谁写得更好。放学后交来了49首小诗。其中一个学生这样写到:我要做:友谊的使者,把抗震救灾精神,向世界传遍;把这条洁白的哈达,献给人民的总理;把它献给英勇的子弟兵。看后,笔者惊叹不已,孩子不是很有智慧吗?老师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获得多种设想和答案。我在一次作文教学中,看图作文:假文盲。围绕这个题目,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从母子上车处→站队的人物→展开联想。联想一:从母子上车处,为什么站着那么多男同胞。联想二:母子俩瑟瑟发抖的样子,反映出了社会的丑恶。联想三:这种视而不见的丑恶现象,不正是我们坚决唾弃的吗?如我们身边有无数垃圾,纸屑随风乱舞,却无人稍微弯腰拾捡……这样从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有来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应不断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勇敢地迎战挫折,拼搏进取,只有具有良好的创造个性,学生们创造能力的提高才有了可能。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对语言好的文章要熟读成诵,形成规范的语感。
②善摘取书中精彩之笔,为己所用。
③经常看书读报,重要的材料要自己概括中心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④要勤于观察,善于动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造,无限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就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能培养出大批具有着创造能力的英才。
第五篇:教学幽默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教学幽默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身上有着艰巨的任务,幽默式的教育方式是现在普遍提倡的教育方法,是21世纪老师必备的一种美丽的品质。而对于可塑性做好、创造力最优的中学生而言,二者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教育幽默,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过程中添加入幽默的成分,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试想,如果在长达50分钟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台的后方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本上那些让人看不懂的代号字符,引得底下学生纷纷倒头大睡,这样的教育成果能好的了吗?学生能够学到想要和应该获得的知识吗?不能。而换之,一堂充满幽默因子的课程,自然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兴趣想要进一步深入其中。看来,幽默是21世纪教育的新面孔、新措施。
我也是一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不喜欢严肃、古板、生硬、上课枯燥的老师,学生一般认为这样的老师一般不懂得改变他们一成不变的教育形式,说教,责难是他们遵循的老路。可是,在当今的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思维敏捷的新的教育对象,这样的老招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换句话说,是落伍的东西了。当然,我没有要抨击老师的意思,这只是学生心理上的反应。然后,更多的老师开始运用“幽默”这个妙招。站在学生的立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喜欢语言平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们适当运用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好的联
想,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在这种良好互动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幽默的确是教育的优秀手段和措施。
“幽默的教学语言像调味品一样,有了它,教学语言才有味道,才不会是一杯白开水,它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理性语言,它的外在形式是风趣,内在因素是意味深长,这种形式美和内涵美高度和谐统一的语言,容易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染。”这段话一针见血地诠释阐明了教育幽默的重要性。
那么,又该如何来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教育幽默呢?首先,自然是培养幽默感。幽默可能是与生素来的一种气质,也可能是后天培养的一种品质,如艺术一般润泽生活。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即使只是一句搞笑的话语,也有可能让学生铭记终身;即使只是一个滑稽的动作,一个风趣的表情,也可能让学生对这节课印象深刻。老师不仅仅是需要运用“幽默”这个工具,更是需要将“幽默”历练成一种素质。摒弃自己是绝对权力的地位,融入学生的中心去,用学生的年龄去看待教育他们。有人说,幽默是教育中的一朵“奇花”。那就需要我们的老师用恰如其分的手段更好地浇灌她,让这朵花茁壮成长。
钱钟书说,“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因此,老师们的自嘲,反而是最好的幽默手段,是课堂上最有用的调剂。无论是为了提醒学生还是为了深刻理论,这都是上选。当然了,除了这自嘲,还有
曲解法和比喻法等等。
而这幽默的教育对象正是重点培养创造力的中学生。
在十七大上,我们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需要造就大批创新性人才。因此,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教育,尤其是幽默教育,作为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
任何一个会上网的人,都能在百度的强大搜索下,得到如下关于创造力的定义: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创造性人才能抓住易为常人漠视的问题,推敲入微,意志坚强,比较自信,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特点。
创造力具有两个它特有的特点,即新颖性和独创性。新颖性不言而喻就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新奇感,无论是一中观念还是一种事物,在最初总是受到喜爱,这就是源于它的新颖性。在千篇一律的事物的审美轰击下,如此脱颖而出自然能够带动新的一系列的事物的连锁发展;独创性,所说的就是独立地去思考去创造。众所周知,美国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十分重视,因此,从小,孩子们就只是在自己的思考
动手能力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去如何独立地发展。我看过教育家德里克博克所写的《美国高等教育》。博克详细论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的三大特点:自治、竞争、对社会的反应能力。我觉得,仅这三点,就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的以及难以企及的,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学生的关键所在。
这里,我们先来大致看看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大学享有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美国私立大学之所以办的很成功,不得不归功于它们高校的高度自治。这是欧洲很多名校还有我国所不拥有的。美国高校竞争非常激烈,资金、生源、师资等等。任何一所高校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这也许美国高校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吧。对周围环境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迟钝就意味着淘汰,不管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作者说,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其缺点是有的,但是与其优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接受这种说法了,能够正视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相对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言,美国的高等教育,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并且出色的培养出影响世界的人才,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对比之下,我也看到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力度还远远不够,院校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大,并且难以根据社会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培养出来的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
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中学生却在思维最扩散的时刻努力死记硬背着书本上最基础最理论的知识。为了高三那3天最后的冲刺,用整整
三年的时间准备并痛苦着。当然,我并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毕竟这是由国情决定的。那么,在这里,老师就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学生已经在茫茫书海中埋得难以喘息,如果老师仍旧沿用上世纪的古板严肃的上课作风,那么无疑是给学生增加精神上的负担和折磨。如此下去,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投入学习,无法正确掌握知识,岂不又是恶性循环。那么,幽默教育与中学生创造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持落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课堂上用风趣的口吻,让学生在课余能有那样的兴趣去探索去发现,能对这位老师的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能够深入下去,独树一帜地创造。老师应该努力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协助学生跳出原本的思维定势,另有一番创造。
所以,老师能做的无非是用幽默更好地开导帮助学生。不要觉得学生的“为什么”是一种压力,是一种无形的挑战。耐着性子地帮助学生解决基础上理解的难点,方是解决奠定基础的实质做法。同时,也得努力地引导学生跨出常规思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那些普通平常的事物啊。有人可能要问,这与幽默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当然有。灌输式思想已然落伍,一种新的创新式教育站立了起来。试问,旧式的教育方式可能教导出独具创新的创造性人才吗?幽默,有时候会因为一句无意的话,开拓出新的天地呢。而且,幽默既能让听者宽心,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幽默教育越来越占有一席之位。用一种开明现代的方式教育出一批新的创造性人才。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创造力,只有新型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引领时代。
参考文献:
1、德里克博克著:《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
3、斯塔科著:《创造能力教与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4、李泽尧著:《创造力》,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