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体育学科小组长管理意识与能力培养论文(本站推荐)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小学体育的教学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成为了促进教学与发展学生的有利支撑。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小组长作为达成有效教学的辅助力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小组长;选拔;地位;管理能力;培训;管理问题;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不仅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指导力量,还要将学生的力量作为改善教学体系和完善教学结构的重要支撑。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是深化学生主体能力与解放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性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小组的管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教学焦点,成为了达成有效教学的路障。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小组合作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拟定小组长,以小组长作为自身的“左膀右臂”对学生进行协调与管理;以小组长作为连接学生与教师的纽带,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以小组长作为调节课堂的杠杆,缓和与调剂合作教学之时的氛围。小组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风向标,带领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但是作为体育合作教学中新晋的小组长,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的骨干作用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对其进行耐心与细致的疏导,在日常之中逐渐向其渗透小组管理思想,以此强化小组长对体育学习小组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
一、重视选拔,确立具体的选拔标准
在小学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选拔小组长,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小组长的身体素质必须要过硬,必须能够具备扎实的运动功底,能够以榜样的力量向学生展示体育运动的精彩与魅力;其次,小组长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能够真正地帮助教师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学生,并时刻以身作则;再次,小组长必须能够善于沟通、善于协调,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凝聚为一体,让学生集体在小组长的引导下能够具备较强的集体荣誉意识。小学体育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选拔与任用,撇除小组长自身的条件之外,教师还要注重选拔方式的科学、民主与公正,切不可因随意指派误己、误学生、误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投票选举,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推荐,教师在根据小组长候选人的表现做最后的裁定,最后经过全体学生的认可与肯定的便是体育小组长的最佳人选。通过这样公正、民主的任命,可以让小组长真正意识到身为组长的重要性。
二、适时放手,突显小组长的管理地位
小组长,是学生的第二任“教师”,是教师开展合作教学管理的“心腹”。培养和强化小组长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就需要教师适时放手,卸下束缚小组长成长与发展的包袱,为小组长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一定有利的平台,以此突显小组长在小组合作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在小学体育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将集体的体育锻炼、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等等分组进行,向小组长下达专属命令,让小组长对其组内成员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与引导,让小组长以自身为首进行体育游戏与竞赛参与的积极号召,以此充分体现小组长的带头作用。作为小学体育的任课教师,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小组长,要将课堂管理的权利适时适度的下放,让小组长的管理能力能够有体现与发展的一席之地;教师还要在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向学生阐明小组长的地位与作用,表明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的立场,引导学生对小组长进行拥护与尊重。例如,在小学体育《篮球及篮球游戏》的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的投篮技巧传递之后,就可以鼓励小组长进行投篮技巧的示范,之后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锻炼,让小组长带领自己的小组进行投篮锻炼,鼓励小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监督与引导,以此突显小组长的管理地位。
三、培训指导,重点强化小组长的组织能力
在小学体育的教学中,组织性的教学是开展体育锻炼及其他活动的主要方式,分散式组织教学就需要教师借助小组长的作用来进行组织、协调与管理。在小组长的选拔时看重的就是其自身的组织能力与管理作用,但是真正发挥小组长内在的组织能力与管理作用却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培训的,毕竟“初来乍到”的小组长未有任何管理与组织的经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长的明确指导与强化培训,以培训指导强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组织力、协调力。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鼓励小组长在会议之中将自己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公开性的探讨,教师可以依据小组长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在会议中向小组长传达小组管理的有效思想、有效管理技能与有效管理方法,让小组长在会议中进行经验分享与方法借鉴,让小组长在互帮互助之间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组长会议中对小组长传递组员合理分工的方法,可以向小组长传递合理安排组内活动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合作时善于听取组员的心声,及时与组员进行交流与共同,鼓励小组长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四、注重评价,发现和改正小组长的管理问题
在小学体育合作学习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任小组长任意妄为,教师要以旁观者的角色对其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及时发现小组长在体育小组学习管理中的行为缺失与突出问题,并及时与小组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小组长排忧解难。在小组长管理行为的评价中,教师应遵循正面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以激励性的语言与肯定性的行为对小组长的主动性进行激发,让小组长在教师的赞许下积极主动,让小组长在评价之中实现发展与进步。例如,在小学体育小组长的评价之中,教师可以在小组成员之中开展小组长的能力总结,鼓励小组成员对小组长进行评价,教师则可以根据组员的真实反馈对小组长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总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小组长在体育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并为小组长的管理与进步提供一定的平台,让小组长在教师的引导与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文静.发挥体育骨干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J].运动.2014(12)
[2]濮建斌.浅谈体育小组长的选拔、培养与使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4)
第二篇:中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并从加大宣传,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加强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发挥教师教育主导作用,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几方面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和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终身体育意识;意义;培养方法
中学体育教学中落实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使命。体育教育的这种改革,能够保障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更利于学生体制素养和心智的健全发展,也是中学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保障。因此,落实终身体育意识必须要落实在中学体育实践过程中。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意义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据调查显示,目前的学生的健康状况普遍不是很理想,学生的体制情况明显不如从前。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多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学生生活中对现代工具依赖性很大,这样,在生活中就缺乏锻炼体质的机会,这就导致学生整体体能状况不理想,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要能够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体质状况才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学生的的健康成长和有效发展才有保障。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中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保障。传统的体育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播,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不高,体育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目标也很难实现。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是需要改革的。而在体育教育中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能够从心理层面引导学生发生改变,使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参与的自觉性,体育教育的成效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法
1.加大宣传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能够加强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对体育的功能有充分的认识,通过这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运动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习惯。2.加强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运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工作:做好体育运动的方法的引导教育。要引导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必须要能够先引导学生正确的运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运动的效果。如果不重视科学运动方式的教育,学生没有掌握正确运动的方法,这样不仅不能达到运动的效果,学生甚至还可能会因为运动而受到伤害。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方式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要加强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并能够根据教育学的需要和情况,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督促鼓励学生坚持按照运动计划进行体育锻炼,能够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长期以往,学生会感到运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样,学生的良好的运动锻炼的习惯也能够得到培养。3.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设施建设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基础,体育设施质量优劣,品种是否丰富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工作,能够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运动需求。良好的体育设置能够为满足学生运动的需求,不同的运动设施能够使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参与体育锻炼,良好的体育设施才能保障运动的质量,促进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对于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发挥教师教育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多是非常尊敬自己的教师的,他们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的表现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有效引导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安排设计教育内容,要规范准确地进行示范动作,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训练方法的指导。不仅如此,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需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教师是要规范每一节课的教育内容,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能够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体验到运动成功的快乐。教师要能够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对终身体育进行正确的理解,并潜移默化地用这种教育理念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5.完善考核评价方式。体育教育考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核促进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考核指导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实践,进一步改善体育实践活动。因此,体育考核的重要性很大。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离不开完善的考核方式。完善体育考核方式,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方面的考核,还需要关注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关注学生个的运动参与情况,能够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体验,努力程度及进步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考核。通过考核要能够帮助后进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而达到一种激励后进生的效果,同时还需要使学优生看到自己的成就,激发学优生进一步发展的热情,要通过考核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从而培养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持久热情。
参考文献:
[1]陈根苗.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09).[2]洪旭.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3]张传丽.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
第三篇:把握体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把握体育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川省蓬安县实验小学
邓志明
(邮编637850 通联***)
江总书记曾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体育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为主,是“寓教于动”的学科,主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2.整体性,技能动作完美协调,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3.社会性,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4.差异性,是指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5.整合性,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针对体育学科的这些特征我以为应从如下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是充分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二是加强左侧肢体练习。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是自行创编成套动作。教材是载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因而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是学生自选技评项目。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技评项目必须三项,而其中一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五是增加体育游戏活动。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第四篇: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论文
让体育教学成为学生的乐园
摘要:在新时期教与学的不断改革。教师怎样才能在体育课程中让学生有一个快乐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只要学生对体育兴趣加浓,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加体育学习与练习,能在体育课程中得到快乐,享受体育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兴趣;开心快乐
体育课是小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学生对体育课充满了期待,但好多时候对上课的过程都是失望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把体育课当成开心快乐的乐园。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情趣”因素,改造教材,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充满欢乐的教学氛围中体验体育的乐趣,改变学生思想,让学生在快乐的过程中认知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一、教学思想转变
以前教学都是以练为主,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不能只想怎样刻苦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成绩,学生没有了兴趣,只有目标。但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我们就要转变这种教学思想,只有让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兴趣才是学生学习体育的最好动力。如果我们还是用以前的思想,只有刻苦勤奋的训练,才能获得良好的体育成绩,学生只知体育是苦与累的结合,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思想,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1 热情,在学习训练时忘记苦与累,使学生学的快乐,教师教的开心。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了开心与快乐,又学习了体育技能,提高了体质。
二、师生的情感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会影响教学效果,其中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柳斌讲过:“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教师要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决不能言辞过激,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在情感上给学生以温暖,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然而在当下体育课程教学中,依然还存在只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与运动项目的实施,而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表达的不良现象。
只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这样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智慧的触发器,也是求知的推动力,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我国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提出要激发和保 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1、自由创新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都有一种想知的魔力,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又要新颖有趣、易难适度、富于变化,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乐学、活学。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适度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权”,让他们自己创新,动手、动脑, 边想边练、去尝试和体验, 并与同伴互相交流,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这样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不断创造性地运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 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
2、内容方法的运用变化
众所周知,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激起求知欲,对符合本人运动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怎样才能把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契合,追求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选择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就如在教学过程中,运动难度过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难度过大,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一活动中,常因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例如, 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程,内容是基本的身体活动和武术,我们将一组独木桥、爬竿等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 编成一些故事情节,让学生边唱边模仿, 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了动作, 又学会了克服困难的精 神, 增加了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和睦, 教学充满乐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赛提高兴趣
小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比赛都是喜爱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争强好胜的特点,有小学体育课中要不断安排个人或小组的学生竞赛,不断去改变竞赛游戏的方法与规则,让学生感受到竞赛的快乐,从竞赛游戏中得到训练。
总之,在教学中让学生开心快乐,就要以学生为主体, 就要一切从学生的利益、要求、兴趣出发, 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意识。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们的体育技能,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快乐,这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且深远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松紧适度, 放中有收、收中有放, 让学生在学习到本领的基础上充分享受体育课的乐趣。提高教学的质量,保证快 乐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其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其在教学中得到快乐。最终使我们的小学体育教学收到更理想、更满意的回报。
第五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雷锋小学赵文芹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我产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上,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我们学校借助雷锋这面旗帜,通过雷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教育的影响和教育者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完全的,也是很难奏效的。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塑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如何做好这一工作,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能动地发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没有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教育,而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不可能自我地产生,需要教育者的诱导和激发,需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制宜。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一、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热爱学生必然会得到学生爱的反馈,而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交流,有利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心理动力。
二要信任每一位学生。因为信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尊重,具有特殊的功能。小学生处于自我认识阶段,他们常常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性格,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对他的品德、智慧、意志、能力的充分肯定。教师的这种信任感是激发孩子不断奋进、创造的精神力量,并有助于孩子自觉纠正错误。因此,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因为这样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不定型,需要教师予以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不能用没有感情、空洞、冷漠、刻板、机械的语言进行说教,这样既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也不能引起学生理智上的共鸣,也就不能产生应有的教育作用。反之,必须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创设恰当的教育情境,循循善诱,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引发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所以,我们展开学习雷锋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教育。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过这么一个事例:有位班主任规定学生不能在教室里吐痰,违者一律罚款五角。有一学生违反了本规定,吐了一口痰,班主任发现后马上执法。学生不情愿地拿出一元钱准备交罚款,班主任说无零钱找,学生白了班主任一眼,狠狠往地板再吐上一口,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十分难堪班主任经过反思,吸取了教训,把以前所罚的款如数退还给学生,用班级的勤工俭学收入给每一位学生买了一块手帕,要求学生随身带上,上课时间需吐痰者就吐在手帕上;在教室墙角设置了痰盂,供学生平时使用。这样,学生心服口服。
三、注重学生自我反省,提高教学实效
自我反省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学习榜样人物,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检查、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训练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学生品德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学生在每课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学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控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自我反省法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觉性,提高道德自律水平,是思想品德课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法。
四、注重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方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使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再好的教育思想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在主体积极参与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如《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及如何去爱护,可以让学生广泛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随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讨论如何爱护花草树木;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手来,如亲自栽一些花草树木,设立“爱绿”公益标牌等。这样比之传统的教法,“后劲”更足,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再如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军校的军训活动,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国防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达到自我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