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提高广东民办高校行政效能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行政效能的高低是行政工作质量、效益和效率的客观反映,是高等学校整体水平的综合体现。由于民办高校始终强调成本与效益,所以追求行政效能的不断提高,是广东民办高校行政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要求。因此,广东民办高校必须提高行政效能,在“塑文化、抓队伍、整资源、促规范、能创新”上下功夫,更好地促进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与稳定,为实现广东民办高校办学利益的最大化创造条件。
一、广东民办高校行政效能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行政效能对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从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对于提高民办高校的行政效能,不少民办高校的行政人员开展了诸多尝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广东民办高校的行政效能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提高行政效能,行政管理制度是基礎。在广东民办高校的诸多改革中,改革重点往往侧重于教学方面,而行政管理的制度并没有随之改革。这一局限性使行政管理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行政服务教学沦为一句空话,因而广东民办高校的管理和发展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效能。
2。行政价值文化缺失
广东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大多参照公办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行政管理体系与自身特点不相符,所以生搬硬套的做法无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价值文化。
3。行政工作中的责任、关系混乱
由于广东民办高校讲求低投入、高质量,因而一套人马多块牌子、一岗多能的情况数不胜数。这种情况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无法形成有效的行政效能。
二、提高广东民办高校行政效能的措施
在广东民办高校中,行政效能的提高还面临很多阻碍。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效能的发挥,同时也制约了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广东民办高校的行政效能水平,是广东民办高校需要正视的问题。为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塑造行政价值文化
行政人员是学院日常运转的中坚力量,其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展行政价值文化建设,树立行政人员服务育人的意识,促进行政人员转变工作作风,以服务理念引导服务广大师生,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用统筹归类的方法分析工作难点,有力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
2。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力求“精队伍、整资源、规范化”
(1)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科学优化机构职能,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实现广东民办高校的“大部制”改革。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以及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用人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2)广东民办高校的经济状况是提高行政效能的物质基础。民办高校整合资源的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状况的要求,将显著影响行政效能的发挥。例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冗”现象,必然会增加教育成本和行政运行阻力。只有整合资产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实现最佳的行政工作目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才能有效避免行政效能的低下。
(3)坚持制度建设,实现规范运作,保障规章制度与学校实际相符,充分满足广东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工作规范。要完善监督机制,严肃处理不正之风,这也是对广东民办高校行政效能的检验。
3。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提高行政效能水平
要围绕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实践“全息育人”模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行政信息化。要通过行政信息化建设将广东民办高校管理贯穿全过程,提升行政效能。
三、总结
行政效能是民办高校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重要指标。广东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政效能发挥的作用。面对新形势,广东民办高校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通过多途径提高行政效能,为人才培养和规范化管理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马贵鹏
2013207037)
摘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本文结合社会发展分析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
十八大
重要性
必要性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一般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状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一次顺应世界潮流的新选择。作为一种基本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进而引导国家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它涵盖了全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涵盖了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生态文明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上的重大进步,因为生态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维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宗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其内涵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生态文明的提出与不断完善,与全球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资源是有限的,增长不等于发展;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文明演进的前提;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许多国家和地区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发展道路,并在保护生态环境、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已经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新中国建立6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还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物质资源投入实现的,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 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三.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也要牢记“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牢记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四.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内在地统一起来,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把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要求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简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起始点。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在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中持续地追求并享有幸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生态优美完全可以兼得。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只有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五. 正确认识生态文明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5]《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水利电力部党委<关于全国水利会议的报告>》(1965年),《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第583页,1998年。[6]侯玉:论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8]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9]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10]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央党校,2011年。[11]金绪广:胡锦涛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12]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13]王连芳:我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探析,人民论坛,2011年。[14]胡洪彬:论邓小平的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5]孙金华,张国富:论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生态观,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
第三篇:提高制度执行效能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制度执行效能,不仅有助于税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而且有助于检验和完善制度本身的功能及其科学性。近年来,**区国税局针对影响制度执行效能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围绕制度建设的科学承载力、高效转化力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影响制度执行效能的因素分析及主要问题
(一)影响制度执行效能的主要因素
一是制度本身的因素,即其科学性。制度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制度执行的效能。其科学性主要决定于制度制定者的水平和制度的决策过程。其中,决策过程根据决策层面,可划分为中央、省、市、县等不同层级,还可划分为集体决策和领导个人决策,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要式决策和非要式决策等,这些因素结合决策者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制度本身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制度执行效能。
二是制度执行者的因素,即人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影响制度执行效能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决定性要素,承担着把制度转化为落实效果的重要作用。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高,执行效能自然就强,反之亦然。这一因素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自身具备的能力和发挥该能力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制度赖以执行的环境因素,即执行环境。执行环境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某项制度在执行时受到的外部制约因素的综合。它具有较强的特定性,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处于影响作用的主导地位。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改变性,在不断变化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极易被影响而很快变为新的外部主导因素。例如,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越强,税收管理制度执行效能就越强,反之亦然。
(二)当前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有的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缺乏论证、听证和监督制约环节,有的出台和废止随意性大,甚至搞形象工程,实效性不大。有的制度体系设计不尽合理,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执行效果。同时,有的制度固定性和连续性不强,变化太快,旧制度清理不及时,制约着执行效果。
二是制度执行者存在的问题。如人员素质不高,执行能力欠缺,与制度要求不相适应等。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国税干部能力结构表现为“三分之一能干,三分之一跟着干,三分之一旁边看”。而能查账、会征管、善写作、懂微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形成“倒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同时,在个别部位、个别人员身上还存在不执行、虚执行或乱执行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制度执行效能。
三是执行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国税系统内部,个别地方还存在弱化制度执行、抵触考核奖惩、反对责任追究等现象,自觉执行制度、高效执行制度的良好作风和环境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在外部,纳税人总体依法诚信纳税意识不强,一些纳税人还不能自觉遵从于现有税收管理制度,社会协税护税环境不够理想,等等。
二、提高制度执行效能的具体实践
(一)围绕制度建设的承载力,构建良好的制度体系
实践证明,制度建设越科学,其功能作用的承载力就越大。因此,我局从功能作用最大化出发,对制度进行科学完善,为制度高效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完善决策机制,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我们遵循现代管理科学中“让决策‘慢’下来,让执行‘快’起来”的管理理念,把民主化、程序化放到了决策的首要位置,提高了制度的科学性。一方面,实行领导、部门、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党组议事规则,对人事、财务、政府采购等重大决策事项,都坚持集体审议和民主决策,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领导决策方式。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基层最有发言权”的管理理念。各项制度在出台前,都先期在各科室、分局充分讨论酝酿,全面征求基层的意见和建议,重要的制度还需经多次修订完善,从而提高了制度的科学性。
二是实施动态管理,提高制度的实用性。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进行修订完善。对此,我局一方面定期开展制度建设“回头看”活动。每项新的管理制度出台试运行6个月后,都进一步征询有关补充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每年9月份,结合税收执法执纪检查工作,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集中“回头看”,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讲评和纠改。另一方面,定期修订完善制度。每年年初,组织专门力量修订岗责体系,对区局制定的工作规程、操作指南、各项考核办法以及争先树优、工作创新等制度办法进行增删,为工作有序运行、高效运转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是进行分类梳理,形成三个制度体系。为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我局每两年对所有制度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梳理,对过时作废的予以废除,对部分需要删改的进行调整,然后按照税收执法业务类、内部管理行政类和纳税服务类进行划分,形成三个制度体系,并汇集成册,形成《岚山区国税局制度汇编》。
(二)围绕制度建设的转化力,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只有强化保障措施,把制度转化为推动实践的生产力,才能使制度真正取得实效。因此,我局在注重科学决策的同时,突出四个机制建设,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一是完善工作有序运行机制。首先,对全年工作部署进行立项分解。每年年初各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对全年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以“全年工作目标立项分解配档表”的形式强化落实,从而把宏观的管理目标转化为每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其次,对重点工作实行年初立项、全年督办。每年都规划出要在全市国税系统和全区进位争先的重点工作项目,分别明确分管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考核责任,并纳入全年重点督办范围。同时,建立和完善了税收预警指标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监控管理“四位一体”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深化征管长效机制建设。
二是深化工作质量讲评机制。制定了《岚山区国税局税收质量管理讲评制度》,定期由办公室搜集、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讲评议题,由讲评单位对税收收入、税源管理、税收执法等工作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原因、措施建议逐一进行讲评,以此不断改进工作。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机制。一方面,规范督查业务流程。重新梳理了督查工作立项、分解、催办、反馈、审核、通报等方面的流程,规范了督查事项从受理到办结的工作程序,保证了督办质量。另一方面,突出督查重点。对重点工作进行分解立项,定期督查;对临时性的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定期通报进度,工作结束后,及时汇总经验;对市局巡视、税收执法执纪检查和税收管理质量讲评发现的问题进行即时督办,限期整改。
四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第一,制订了《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按季对征管各率等综合指标、单项评估任务等分类指标,以及工作日志、执法文书应用等工作规范类指标进行考核。第二,加强对两个系统应用考评。从预警面、户均增收、评估成果等方面,对两个系统运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得分差距最高月份为81.2分。第三,深化目标责任考核。修改完善了机关、系统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把税收工作细化为具体考核指标,确保考核到人,责任到人,并严格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
三、提高制度执行效能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干部学习力。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制度执行效能的重要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局确立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制定了教育培训计划
和中长期规划,把全局人员划分为3个小组,搭建“对比”学习的平台,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学历、职称教育,在系统内开展了“全员读书活动”,在每个办公室建立了“读书角”,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学习力。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提高干部执行力。文化管理相对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是一种更高阶段的管理。国税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无限的力量和有效的力量。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大力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和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团队执行力,确保制度落实到位。近年来,我局确立了“提升素质抓执行,夯实基础抓落实”的文化建设主题,开展了文化理念宣讲、国税文化大家谈、“提升素质·加强执行”专题座谈会、专题报告会和中层干部读书班、全员谈心谈话以及演讲会、诗朗诵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抒发了大家的情怀,振奋了精神,提高了境界,从而大大提升了干部的执行力。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提高干部责任心、规范落实各项制度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局在加强党风廉政警示教育、对比教育、预防职务犯罪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基层、进家庭等活动,营造“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环境氛围;深入落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廉政建设规定,通过强化责任分解、考核和追究,构建了严密的反腐倡廉制度防线;通过强化内外监督等措施,大力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树立了良好的国税形象,我局在属地行风评议中连年获得第一。
第四篇:新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性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定稿)
河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
《新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性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职中课题组第二阶段研究方案
从8月份课题开题,我校课题组在主持人白险峰校长指导下,对提高德育实效性标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研究,以调查研究、积极介入为途径,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现状进入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地位、作用、性质实施方法进行了客观分析,对困扰德育管理与实施、增进德育实效性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定位,对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各专业学生德育教育方式、特点进行了梳理,探索出的家庭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科学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为侧重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为了进一步巩固教研成果,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改变学校德育软弱单调被动的局面,课题组确定下阶段如下课题研究重点。
(一)确定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研究子课题为:突出职业教育育德树人、技能成才特点,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二)以责任感,信用教育,文明素质教育、理财创新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为主要目标,加强德育教育管理,提高德育教育自觉性。
(三)注重课堂德育目标教育,德育思想渗透,让文化课、专业课、实践实习课都是育人场所,都有育人内容,形成德育主管部门、班主任、任课教育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风气。
(4)探索农村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联系自主创业,面向农村农户,面向上岗就业为特点的职业教育新内容,突出无痕教育,正面教育,拓宽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形成适合学生良性发展的德育教育模式,让德育教育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积极有效。
(5)最大限度联系并配合家长搞好家庭德育教育,使德育在家庭生活与生根开花,促进校园德育中收到效果。
(6)构建健康向上利于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以职业学校文化环境人文底蕴影响学生。特别要利用好环境,用好校园广播,艺术画展、课外活动美育活动、劳动实践、德育活动,以促进德育有效性。
(7)倡导读好书,做好人,自我教育,自我成才活动,提高学生自律意识,以就业促德育,以上岗所需职业道德促德育教育,通过开品德讲座,编写德育小册子形式,继承民族文化传统,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抓好德育教育,使学生成为合格毕业生。
(8)继续推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教育为内容的德育实效性研究,推进德育管理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使研究具有实用价值,为学校发展服务。
(9)围绕典型案例做好分析记录、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确保德育教育有力有效。
(10)课题组成人员勤于学习观察,以研究者身份进入课题研究,调查研究,多摸索方法,多总结经验,做好过程性纪录,在互相座谈切磋中推进课题研究,形成教育风气,为和谐校园建设尽最大力量。
(11)从职业道德的职校视角研究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内涵(核心、敬业、精业自主创业)意义,对象、特点,学会运用建立立交桥法、情感激励法,换位疏导法,岗位实训法,克服大道理,教育学生具有职业理想和积极人生观。,职中课题组教育科学研究第二阶段总结会程序
时间2007年 12月18日
1、课题组长,通报课题进展情况,提出本校下一阶段研究方案
2、课题主持人总结前段研究工作,对下阶段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3、政教主任就本校德育管理与教育情况汇报课题进展,总经验,布置任务。
4、课题组成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就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班级管理
德育教育存在的困难、问题发言并提出建议,典型德育案例分析讨论。
5、主持人做会议总结
本阶段研究过程性材料:
1、主题班会总结(主持人政教主任)
2、、与课题相关论文
(1)职业学校——育人与教育能重要(聂清义)
(2)家庭教育无痕有效尝试(聂清义)
(3)德育教育研究的意义(聂清义)
(4)有一段教育故事应该诉说(聂清义)
(5)德育冷漠不可忽视(聂清义)
3、班主任德育研究记录
4、教科研网络与媒体材料
5、典型德育案例叙事,7、课题组成员一中校园文化与德育作用分析
8、面子问题与德育有效性
9、我心目中的班主任征文。
第五篇:基层地税行政效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文章标题:基层地税行政效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近年来,我局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新管理理念,夯实管理基础,推行行政效能管理,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地税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尽管分局面临任务重、税源紧,减收因素明显增多
等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但立足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正努力完成全年收入任务。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要树立一个理念,采取多项措施,朝着一个目标,大力推行行政效能管理,就能显著地提升地税管理水平,使各项工作呈现出“勤、新、实、快、好”的良好局面。分局在推行行政效能管理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现分述如下。
牵动全局贯穿始终——行政效能管理的理念
管理是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域牵动全局、贯穿始终的大事,它可以把具有某种联系的因素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协调的运动。而这种协调和运动往往是随着一系列指令、规章、制度乃至法律的形成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效能发挥,则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举止文明,效率大增。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不会有工作上的高效率和高效能,也不会有人员的高素质。同样道理,涵盖地税工作各方面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行政法制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行政事务管理等制度,并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努力提高税干整体素质,营造一个严格的科学的管理环境,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地税工作体系,就会使管理水平、整体效能明显提高,纳税服务逐步融入到行政行为的各个环节,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纳税服务指南,构建公开的纳税服务体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纳税服务作为新征管模式的基础性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前一个阶段,分局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税收征管工作、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税收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及强化内部行政管理,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差距。特别是当前管理理念正在从人治型向法制型转变,应对税收工作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靠过去老一套的办法已经很不适应了。而我们少数干部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在前,转瞬即到。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不注意学习,不注意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在征管中不注意摸索规律,凭老经验应付,创新的欲望和要求还不够强烈。另外,纳税服务作为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得到根本落实,现代的科学管理思想和理念没有应用到税收征管工作中。与纳税服务相适应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责任追究、质量管理方式也没有规范,征管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优化服务也是口号化,抽象化,不具体,不明确,监督控制等未与纳税服务岗位挂钩,形成有机的整体。纳税服务的内容、标准和方式也没有规范,征管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优化服务也是口号化,抽象化,不具体,不明确,没建立起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纳税服务信息化程度低,没有切实解决纳税服务手段的问题等。由于没有建立起集纳税申报、催报催缴、法规公告、政策咨询、问题解答、信息查询、服务投诉等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对现有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加工、分析、再应用的管理制度多元化,纳税申报范围小、层次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观念在数据管理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以至税收征管业务还不够规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征管行为。而有关行政效率、服务质量、工作作风等行政效率的投诉和处理等也相对滞后。对于过去十年取得的成就,我们深感自豪,正因为大家认清了形势,明确的任务,全体干部职工切实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有了足够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我加压,推行行政效能管理,去实现地税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采取措施注重服务——行政效能管理的手段
今年是省局确定的“规范管理年”,分局上下统一思想认识,集中精力时间,采取过硬措施,抓好“规范管理年”活动,推动分局地税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行政管理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今年省局“规范管理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抓好行政管理,分局采取的措施围绕“服务”二字做文章,以落实加强征管,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的工作方针。内容包括:
——健全执法机制。首先是要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行政许可法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组织和推动,要求政府和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立足发展、营造环境、创新进取、勤政为民、廉洁高效、公正透明、依法诚信、完善长效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对经济的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由具体管理到宏观管理,从行政隶属管理到依法职能管理的转变。因此,要进一步健全行政许可法,以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条不紊。行政许可法以构建民主、廉洁、高效的法制化政府为目标,克服
滥用行政权力的弊端。为依法行政,我们一是健全税收征管制度。将税收从登记管理、纳税入库到税收稽查全过程均纳入各项制度管理之中,按要求操作,按制度办事,减少人为因素和执法的随意性,从细节上严加防范,降低税收执法风险。二是严格执法。地税机关的一切税收征管行为均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事,一切涉税行政行为均要有法律依据。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事实
清楚、证据确凿、主体合法、手续完备、程序到位、引用法律准确,严把执法关,提高执法质量。三是开展执法责任追究。一切执法行为要合法有效,否则,对无效的行政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每个税务人员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依法行政,正确执法,热情服务,力求公正无误。对执法过错实行责任追究,有错必究,究错必严。
——增强服务功能。税收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这就是努力收好税,壮大地方税收规模,努力执行好税收政策,这是大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纳税服务,把纳税人摆在税收工作的中心位置,为纳税人提供文明、周到、高效的服务。针对有的人不太关心纳税人的合理要求,存在高人一等的思想,我们把纳税服务逐步融入到行政行为的各个环节。税收工作者真正转换角色定位,由“执法 管理”的强势角色向“平等 服务”的平等角色转变。始终把纳税人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纳税人的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把纳税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纳税人的需求作为第一追求,把服务理念融入税收工作的过程之中,加大软、硬件建设力度,形成诚信纳税氛围。为突出税收服务的效率,力求高效快捷,分局办税服务厅集中税务登记、表票供应、纳税申报、咨询宣传等涉税事宜,在办税服务上有“八公开”,限时服务及首问责任制,务水平,分局努力做到:一是完善征管稽查。应用征管软件,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建立科学使用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式,全面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财务核算状况,堵塞管理漏洞,改进完善稽查工作规程和检查管理手段,加大案件执行力度。二是改进管理手段。巩固完善提高纳税申报,实行纳税一窗式管理,按时完成一窗一人一机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监督管理由征管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稽查由数量收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信息化建设由简单操作型向管理决策型转变,干部人事工作由日常事务型向整体人才型转变。三是密切加强协作。做好地税工作,光靠分局自身还不行,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工商、银行、海关、公检法等部门的支持,需要新闻媒体的支持,特别需要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与各部门协作作为行政职能,重点抓好信息数据交换工作,及时交换纳税人户籍信息、相关税种收入数据等,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
——提升工作效能。以提升行政能力为前提,严格管理为基础,完善监督为手段,在征管查、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运行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并抓好落实。对于行政管理,分局党组针对实际制定和修订了14项制度,包括经费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用品管理、招待制度、集体采购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使分局行政事务的管理有了依据。并将工作任务分科、室、所将全年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具体的工作思路,具体工作措施;目标分解到岗位,界定到个人,落实到实处。认真执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责任制,督查考评考核奖励等。由于分局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激发了工作热情,增强了工作活力,提高了办事效率。
——发掘干部潜能。前段,税务行政管理工作有些滞后,吃大锅饭、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问题,使部分干部感受不到工作竞争压力,行政效率低下,为此,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依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理顺部门组织,合理设置机构,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高效运转的政务服务体系;并激活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分局首先着重抓好工作作风、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从完善用人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上下功夫,通过学习培训来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明确了抓队伍管理方面的思路,对一些管理环节建立了8项制度。比如“六好科所评比制度”,“六好”的内容,就包括队伍建设、规范管理、信息技术实力、执法服务、完成任务、廉政勤政等;“队伍建设”的内容,又包括规范服务管理,信息技术运用,执法服务,完成任务,廉政勤政形象好。对于这8项制度的落实,经过召开行政民主生活会,听取广大干部职工的心声,经过归纳整理为117条。通过抓紧队伍管理,使全分局系统干部的管理意识、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得到明显提高。涵盖地税工作各方面的符合实际的长效机制及科学管理制度,服务优良的地税干部队伍,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地税工作体系。
——督查强化调控。再严格的制度如果没有贯彻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达不到管理的效果。税收执法监督是促进税收规范执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重要途径,外部监督和内部督查要坚持双管齐下,多头防范,外部监督主要是畅通监督渠道,加强对税务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规的情况检查,调查或评议,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社会调查、审计、制约、监督和督导,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创新监督渠道,优化监督手段,增强监督效果,铺就绿色通道。使税务机关改进税法行政执法活动,提高行政效率,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内部监督,构筑严密的内部执法防线,完善监督机制,设立内部监督机构,赋予相应的监督权力,做到监督内容清楚,目的明确,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加大税收执法公开力度,全面实施税收阳光工程。为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和考核,达到行政效能的均衡发挥,分局建立督促考核体系,成立以副局长为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规范管理工作督促检查活动小组”,对分局各科、所督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督查表明,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分局工作逐步走上了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性轨道。各科、所和干部的工作都讲原则依程序,增强了计划性,减少了随意性。在落实制度方面改变了以往工作中“失之于松,失之于软,失之于散”的状况,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内提素质外树形象——行政效能管理的目标
提升地税管理水平。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分局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取决于税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可借鉴企业的做法,对业务类税干实行持证上岗,对政务类税干加大民主选举力度,对确实难以胜任工作者实行下岗分流,从总体上提高税务队伍的素质。要全面加强税务队伍建设,培养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全面提高税干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本领。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理念要渗透到税法执法工作之中,税收执法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税务部门的形象。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税法权威,及时足额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税收负担,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出发,树立税务部门的形象。要坚决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解决执法不严,税收征管秩序较乱的问题。这主要表现是一些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比较松驰,对纳税人的违章行为没有采取税法所规定的措施,纳税申报率、税款入库率比较低。这种状况会严重损害税收征收秩序和税法的严肃性,导致税收流失,任其发展下去会影响税务队伍形象。因此,在行政管理上,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税收征管秩序。税收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使税收计划与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经济税源的变化相适应,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速度、高增长比例,以严格防止为了完成任务而不严格依法纳税的倾向,做到各项税收应收尽收。要严肃税收执法程序。程序是对权力的制约,是法律公平正义的保证。做到程序正义,才能确保实体正义,才有可能防止发生的对征税权力的滥用,才能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就要求加强对税务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确保执法程序到位,实现税收执法的公平与正义。
要全面建设服务型的税务机关,坚持为企业提供规范、诚信、文明、高效的纳税服务。在创新服务模式上,要着眼于方便纳税人,讲求公开、公平、效率、拓展服务方式,构筑深层次、立体式、多元化的纳税服务新体系。要在完成“一站式”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提醒式服务、分类式服务、沟通式服务、移动式服务和评估式服务等特色服务。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针,把纳税服务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推行“微机控税”和电子税控装置,提高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的科技含量,减少执法弹性,规范执法行为。
税务机关还应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的功能,因为新闻舆论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闻舆论在深入宣传税法,整顿税收秩序等方面作用很大,一是有导向性;二是可进行监督,运用媒体广泛性、多样性和权威性,及进揭露和鞭挞偷逃税款的现象,弘扬正气,遏制邪气,强化管理的功能,发挥教育的功能,也有助于通过社会舆论的监督,发挥税收职能,树立税务部门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机关内部需要培养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机关文化。分局开展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及“建设学习型机关,锻炼高素质队伍”、“民主评议行风”等活动,设立起宣传板报、形象宣传墙、《河口地税》(内部刊物)等宣传阵地,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服务型建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些都有助于推行行政效能管理,提升地税管理水平。
《基层地税行政效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基层地税行政效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