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关系断裂的原因和防范对策管理论文(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12:2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顾客关系断裂的原因和防范对策管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顾客关系断裂的原因和防范对策管理论文》。

第一篇:顾客关系断裂的原因和防范对策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顾客关系是指企业与顾客之间所建立的长期业务合作关系,而非一次性的交易关系。维系顾客关系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如果有多个高价值顾客的关系断裂,企业就可能难以生存。本文在剖析顾客关系断裂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防范顾客关系断裂的对策。

关键词:顾客关系 断裂 防范

顾客关系是指企业与顾客之间所建立的长期业务合作关系,而非一次性的交易关系。长期优质的顾客关系是企业利润的源泉,是企业的一种宝贵资源,不仅能为企业创造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更能为企业打造长期的竞争优势。但如果顾客关系断裂,企业不仅失去了利润来源,而且可能因销量减少而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增加,或者因开发新顾客而使促销费用增加。如果因顾客极度不满而导致顾客关系断裂,这些不满可能会通过人际传播扩大开来,甚至通过互联网传递给更多顾客,即产生“100-1=0”效应,从而使企业的信誉受损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及时诊断顾客关系质量,注重顾客关系培养,防止顾客关系断裂,对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顾客关系断裂的原因

(一)企业和竞争环境方面的原因

根据顾客满意理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与自己的期望之差的函数。如果顾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即感知价值达到了期望,顾客就会满意,否则就不满意。如果感知价值大大超出了期望,顾客会愉悦。一般来说,顾客满意度越低,顾客关系断裂的几率就越高,但是这种情况会受到市场竞争、顾客可选择范围等因素的影响。

在垄断行业(如供电、供气等企业),顾客没有较多选择,即使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满意也不得不忠诚,顾客关系断裂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当顾客的不满达到令顾客难以容忍的时候,顾客关系才可能出现断裂。有些行业(如供水企业等)即便顾客非常不满,顾客关系也不太可能中断。不过这种垄断一旦被打破,不满意顾客转移的几率就非常高。

在产品同质化程度低的行业,如专用设备、专用技术、专用原材料、个性化消费品与服务等行业,顾客的选择空间不大,顾客与企业之间只有相互深度沟通、紧密配合,顾客的需求才可能得到充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即使有短暂的、对产品和服务个别方面的不满,也可能不会中断关系。因为如果中断关系,重新寻找合作企业,可能要付出较大代价和冒较大风险。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现有竞争者或潜在竞争者推出了更好的替代产品,顾客关系就会松动。

在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竞争激烈的行业,顾客的选择空间较大而转移购买的障碍和风险较小,即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充分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也可能因为竞争者的产品和服务更好一点、价格便宜一些、购买更便利、促销更积极主动、对自己更尊重、给予更高礼遇、促销让利更多等等,而中断与原企业的合作。

(二)顾客自身的原因

顾客的需要发生了变化,致使顾客关系中断。比如,消费者因年龄、收入、角色、地位、婚姻、居住地或工作地、市场流行元素等的变化,原来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现在则被新的产品和服务所替代,原来与某些商家或某些品牌之间的关系被新的关系所取代。顾客因自身的功能、结构、计划、购买能力等发生了变化,而不再购买原来的产品和服务,与原来合作很好的供应企业中止关系。

顾客的期望过高,企业难以满足,致使顾客关系中断。有的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过高,超出了企业能力;有的顾客要求的价格过低,企业难以盈利;有的顾客需求特殊,满足其需求会带来过高的成本费用;有的顾客需求量过小,达不到企业的盈利目标。

顾客的认知局限或者错误的使用方法,致使顾客关系中断。顾客在使用产品或者体验服务的过程中,因自己认知局限或采用了错误的使用方法,导致质量事故,或者感知质量低下,而顾客却把这归罪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再继续购买。

顾客的情绪不好,致使顾客关系中断。很多时候,顾客可能因为失恋、失业、降职、人际冲突、受骗、挨骂等心情非常糟糕,这种情况下他对周围的人或事往往作出不正确的判断,营销或服务人员的任何行为都可能被认为是不友好的举动。如果企业营销或服务人员处理不善,很容易使该顾客流失。

(三)政治方面的原因

顾客因不满意企业的社会行为或者认为企业未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拒绝与企业继续合作,如抵制污染环境的企业、不关心甚至损害公益事业的企业、参与甚至组织有损顾客尊严的政治活动的企业等。

由于战争、政治动荡、自然灾害、恐怖活动、族群冲突、社会治安混乱等因素的影响,顾客为了降低风险而中断与企业的继续合作。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活动中,顾客关系还受到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良好的国际政治关系往往会促进顾客关系的保持和强化;而恶劣的政治关系甚至政治冲突,会斩断本来良好的顾客关系。

防范顾客关系断裂的对策

(一)把握目标顾客的合理期望以提高顾客让渡价值

任何企业都难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企业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舍弃那些期望过高而对于企业来说价值过低、难以给企业带来理想利润的顾客;然后,通过调查和分析判断、与顾客互动沟通,准确把握目标顾客的合理期望;根据其期望,提供尽可能高的顾客让渡价值,即顾客总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为购买及使用产品和服务所支付的货币成本、使用成本、时间和精力)之差,实现顾客满意。

当然,在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程度高、顾客转移障碍和风险小的行业,仅仅为顾客提供合乎其期望的让渡价值,实现顾客一般水平的满意,是较难保持顾客关系的。保持稳定的顾客关系,通常需要提供比竞争者高一点同时又能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的顾客让渡价值。

(二)判断目标顾客的未来需求且注重新产品开发和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顾客的需求欲望在不断提高,兴趣及爱好不断变化,即便是传统消费习惯也可能会改变。比如:人们对服装款式及颜色的需求每年、每个季度都在变化;产业顾客为了提高其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总是希望使用性价比更好的机器设备。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与顾客的需求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企业不断开发和推广更好的产品,刺激和创造顾客的需求欲望;另一方面顾客的需求变化又给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要防止顾客关系断裂,保持和强化顾客关系,企业就必须瞄准顾客未来的潜在需求欲望,不断推出新的、具有更高让渡价值的产品,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三)加强顾客数据库建设和顾客满意度评价

顾客数据库是企业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数据库中的顾客特性,可以确定产品和服务的范围;依据数据库中顾客的行为记录,可以设计营销方案;观察数据库中的顾客动态,可以提示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活动;当顾客的购买周期或购买量出现显着延长或减少时,借助顾客数据库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原因,提醒

企业迅速采取“亡羊补牢”措施。所以,加强顾客数据库建设和运用,对提升顾客关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顾客满意度评价和动态管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购买比较频繁的商品,企业可通过连续性或非连续性的调查,利用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价。一旦发现顾客的满意度下降,就应立即分析其原因,找到最主要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提升顾客满意度,及时弥补顾客关系裂痕。对购买周期长的大件耐用消费品和仪器设备,要加强售后拜访和服务,一方面通过沟通了解顾客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指导消除顾客因无知或错误操作导致感知质量低下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对服务产品,服务人员要加强服务过程中的沟通交流,以便随时了解顾客对服务的感受,如果顾客因认知局限而产生不满则要向顾客进行科学解释,如果顾客确实感知不好则要立即调整服务。

(四)提高员工满意度

根据服务利润链理论,企业员工与顾客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相关关系: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影响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顾客感知价值影响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的结果导致顾客忠诚,顾客忠诚影响企业利润。美国一家公司有一条“黄金准则”:关爱你的客户,关爱你的员工,那么市场就会倍加关爱你。在以服务为主的行业,尤其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企业,提高员工满意度对维系顾客关系,防止顾客关系断裂,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何庆明.基于价值维度的顾客关系管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5)

2.邹非.顾客关系管理—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J].经济与管理,2003(1)

3.孙丽辉.顾客不满意原因分析及顾客满意程度的测量[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7)

第二篇:名人名言看顾客关系管理

名人名言看顾客关系管理-PMP专业辅导

顾客关系管理(Cust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简称CRM):是指企业为了赢取新顾客,巩固保有既有顾客,以及增进顾客利润贡献度,而不断地沟通,以了解并影响顾客行为的方法。

1、支付薪水的并非雇主,而是顾客。

(It's not the employer who pays the salaries, it's the client.)

——亨利•福特(1863-1947 Henry Ford)美国工业家与汽车业先趋

2、要把顾客当作一种升值的资产看待。(Treat the customer as an appreciating asset.)

——汤玛斯•彼得斯(Thomas J.Peters)美国管理作家

3、组织必需学习不要将自己只视为提供商品和服务给顾客,而是在收买顾客。所作所为就是要让大家渴望和自己做生意。

——李维特(Theodore Levitt),1960年

4、顾客导向固然良好,但还不够;组织仍需注重市场导向。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经理人的专业与挑战》

5、企业经营的目的在於创造顾客。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管理的实践》

6、若自认比客户聪明,要去教育客户是自大的想法。

第三篇: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

公职人员犯罪原因及防范对策

近年来,我国公职人员犯罪现象日趋严重,贪污、贿赂、渎职等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有所增加,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为此,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公职人员犯罪的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公职人员犯罪的原因分析

公职人员的犯罪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体制转轨与社会失范等宏观方面的原因,又有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等体制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又有信仰失落、价值错位、法律意识淡薄等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违法犯罪分子本身的原因,又有单位管理上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措施。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淡化,把“民主集中制”变成了“一言堂”,搞家长式的领导。领导干部权力失控,使权力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异,为以权谋私者的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

(二)价值取向错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有的单位一度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松了对党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从而使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价值观乘虚而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私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使越来越多的党政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把市场经济的等价有偿规则引入公务活动。

(三)社会不正之风,为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少数党政官员对自我的要求日益放松,私欲日益膨胀,不讲原则,缺乏自律,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钱交易,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打击不力,是公职人员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惩处须足以慑众。对贪污、贿赂犯罪打击不力,对腐败分子惩处不严,助长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进而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

二、公职人员犯罪的防范对策

通过对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成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遏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

(一)完善监督制度,构建长效防范机制。腐败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产生腐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将法律、道德、舆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制订完善的监督制度与体系,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实行综合治理。要发挥制度机制在反腐败中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通过各项监督制度的健全落实,确保反腐败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要建立“用人失察追究”制度,防止权钱、权权交易。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在岗、离岗审计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早预防。要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形成环环相扣的层次体系,构建立体式的长效防范机制;要全面建立个人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严格限制公职人员从事第二职业或进行商业性行为。同时,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的监督管理,严防隐形腐败滋生,特别是对其配偶、子女经商、办公司、承揽工程等,要有具体的地域和范围限制,防止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影响为其配偶、子女提供便利条件;要坚持预防与打击并重,对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一经发现,要从严查处,一查到底,决不手软,该撤职的撤职,该刑事处罚的刑事处罚;同时对其犯罪所得,要坚决予以追缴,不能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得到任何实惠。对热点部门和重点行业,要加强对其重点监控,制定完备的监督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力争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

(二)建立利益调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据《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的分析,中国初次分配不平等已扩大到相当程度。基尼系数也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为了进一步加大资本积累,积极寻求权力的保护,而改革开放后管理的漏洞,制约机制的不健全,又为权力寻租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公职人员,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由于收入较低,心理失衡突出。因此,加快建立公正性的再分配制度,既有利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又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发生的有效途径。

(三)从社会性的源头抓起,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从社会性源头抓起,切实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是预防和控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发生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一是加快法律制定,坚持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法治经济,要有效遏制腐败行为,就必须使市场交易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制度,加大对腐败行为的侦破、打击、惩罚力度,提高侦破率,使腐败分子慑于法律的威严而不敢妄动贪念。对行贿人和关系人也要按章惩处,从源头上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二是要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大众媒体具有反映快、影响广、覆盖面大等特点,通过新闻媒体的披露曝光、剖析研究、引导等,能够进一步弘扬正气、打击歪风。三是要加快中介组织或机构的培育,规范市场行为。要大力扶持和构建规范的市场中介机构,通过对审计、会计、律师、公证、工程招标、政府采购等专业机构的设置,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政府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宏观调控职能。

(四)进一步加强公职人员的素质建设。要预防职务犯罪,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政治、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建设,提高其自身的拒腐反腐能力,使他们能够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并能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这主要包括:一是建立科学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四化”方针,按德、能、勤、绩选拔、使用干部,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真正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担当起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还要加大干部的公开选拔力度,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只有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高,才能为反腐工作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和人才上的支撑。二是建立科学的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严密考核程序,使考核的结果体现干部的工作实绩;要大力推行、完善选升公示制、任期制、末位淘汰制、责任追究制等;要坚决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正常现象;对干部考核要做到全面、公正,防止偏听偏信,尤其在提拔、晋级等关键时刻,更要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对那些心中无群众,一心只想做官当老爷,或者群众意见较大的,则坚决不予使用。三是加强法制道德教育和廉政建设教育,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能够抵制住金钱、美色的诱惑,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要经常开展对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坚持依法办事,不弄权、不谋权,真正把手中的权力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要经常开展廉政建设教育和警示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腐败的极端危害性,从而以身作则,带头反腐倡廉,当好人民的“公仆”。

(五)不断推进预防职务犯罪的创新与发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发展,一是要大胆实践。要根据不同的行业、领域和不同类别公职人员、不同职级公职人员的特点,大胆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和办法,不断积累预防经验教训。二是加强调查研究。要全面、系统地总结预防工作经验,为工作发展提供措施、方法支持,进而逐步形成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三是扎实做好理论研究。要在不断推进预防措施、方法创新的同时,做好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比较系统的预防理论。四是要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将预防职务犯罪经验上升为法律,用以指导、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解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的发案原因及防范

2005-12-15

近几年来,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问题比较突出,不仅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了国家的执法活动和法律权威,损害了国家的信誉和形象。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大多发生在基层站、所、队,且80%以上为一把手或业务骨干。

一、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易发渎职犯罪的原因

(一)行政权力过于集中,执法权力官僚化。在我国,行政执法权的配置、授予,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尤其是很多基层行政执法单位的领导,长期形成了“天高皇帝远”、自己就是“老大”的习性,大权独揽,事事自己说了算,导致执法权力官僚化、家长化,按照个人喜好和利害关系越权滥用或失职不管。一些工作人员或领导,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作风涣散,该审查的不审查,该把关的不把关,埋下严重问题隐患;问题出现后,又掉以轻心,麻木不仁,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致使造成严重后果。

(二)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权力随意化。一些行政执法部门缺乏严密、科学的执法程序;一些基层执法单位和人员忽视执法程序,以无所谓的态度把执法程序看成可有可无、可左可右的东西,甚至以我为本,依利行政,随意执法。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执法权力隐秘化。行政执法单位都有自己内部的执法程序、规定和要求,执法权力的运作具有相对封闭性、隐秘性。因此,外部力量很难介入,即使介入,也很难了解掌握执法人员执法的实际情况,更谈不上加强监督了。外部监督渠道不畅,加上内部对基层执法单位的监督普遍不力,必然导致执法权力隐秘化、神秘化、“暗箱”化,必然出现重大的监管漏洞。

(四)利益驱动明显,执法权力商品化。基层站、所一般经费较为紧张,但却掌握着不少实权。有的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原则性差,法制观念淡漠,把执法权变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有的为了给职工谋福利,便走上了“靠山吃山、权钱交易”的邪路。

(五)难以查处打击乏力,执法权力特殊化。由于渎职犯罪多是“不揣腰包的犯罪”,各方面更愿意站在个人、局部、近期的角度来看待、理解和评价,考虑“有情可原”多而考虑“有法必依”少。同时,行政执法人员的渎职事件往往责任分散、取证困难,体谅的多、说情的多,处理不易,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普遍产生了“渎职无所谓”的侥幸心理和错误认识。在这些心理驱使和社会宽容下,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即使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职责要求和有关法规,但却为了小团体利益、地方利益,甚至劳民伤财的所谓“政绩”、“发展”而胆大妄为。一旦造成严重损失,就美其名曰以“好心办坏事”、“失误在所难免”、“交学费”等为其开脱责任;即使最终被查处,也往往处罚偏轻,难以达到震慑效果。

二、遏制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的对策建议

建立法治社会、确保依法行政,基层行政执法单位和人员责任十分重大。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对基层行政执法人员尤其是领导的配备、教育和管理,加强对执法工作的检查、指导、监督、支持和关心,并在强化为民执法意识、提高执法素养,合力配置执法权、规范执法行为,推进“阳光”执法、强化制约与监督,加大查处力度、严肃处置违规行为等方面多下功夫。当前尤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履职用权。从心理因素说来,渎职犯罪的当事人职责意识、法纪意识淡漠,权力意识、个人意识膨胀。他们或者根本不履行职责、不认真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使所担负的职责成为摆设;或者超越权限违规办事,在需要公共权力充分、正确发挥作用的时候,或不发挥作用,或乱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社会发生功能性障碍,难以正常运转,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所以,预防渎职犯罪,更广义地说,就是要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位观、权力观、职责观、利益观,矫正畸形心态。从社会的角度说,必须形成共识:渎职同样是违法犯罪、同样是不可忽视和容忍的腐败、同样应当受到法规和纪律的惩处。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和公职人员充分认识渎职犯罪危害性、严重性,克服“只要不揣腰包就无所谓”的错误观念,在工作中依法、正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到不越权、不失职。

(二)加快体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机构,逐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要坚决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取消不符合行政审批的收费项目,减少行政执法不当行为的空间和条件;要依据权力制衡原理,合理划分职能权限,形成权力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与执法部门之间平衡,形成互相监督的权力制约机制。

(三)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要结合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科学的行政执法程序,坚持用行政执法程序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和避免执法权的滥用;要建立健全严密的行政执法内部监管制度,用制度去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能;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技手段,加快行政执法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减少人为因素对权力运行过程的不当干预;要依法确定行政处罚的权限范围、处罚条件和标准,尽可能取消一些幅度过宽、弹性过大的法律条款,缩小行政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四)坚持政务公开,加强监督制约。要公开执法程序和标准、职责和权限、监督途径和方法,以防止行政执法的秘密化、特殊化,遏制一把手官僚化和家长化。要切实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和外部的审计、财务、纪检监察监督,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的偏差。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公开性、及时性、影响面大的特殊作用。

(五)坚持打防结合,惩戒预防并重。打击也是预防渎职犯罪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打击是治标,预防是治本,只有打防并举,才能标本兼治。通过查办和打击渎职犯罪,既起到威慑和警示的效果,又可以从中分析原因、查找问题,为预防提供思路。因此,检察机关要主动出击,克服畏难情绪,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查处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案件的力度。审判机关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行政执法人员渎职犯罪行为要依法从重惩处,形成足够的震慑力量。同时,检察机关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纪委、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打击和预防渎职犯罪的合力;要剖析案件中反映出来的主客观问题,以案例为反面教材开展警示教育,并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帮助发案单位堵塞漏洞,筑起预防渎职犯罪的思想防线、制度防线。

第四篇:企业避税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

企业避税原因及其防范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论述了避税的定义,分析了企业避税的现状和原因,站在征税机构和办税人员角度上考虑分析了企业避税的原因,指出依法纳税是每一个企业和个人应尽的义务,纳税人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及时缴纳税款,接受税务部门的检查。当纳税申报、代理、稽查三位一体的格局建立后,纳税人的依法纳税意识将会大大增强,偷税、漏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将相应减少。

关键词:企业避税;防范;对策

一、避税的定义

联合国税收专家小组对避税的解释为:避税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不明确的概念,很难用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措辞对它作出定义。一般地说,避税可以认为是纳税人采取利用某种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处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事务,以减少他本应承担的纳税数额,它是一种纳税人的税前安排,是区别子逃税的另一种纳税人对政府征税的行为反应形式。一般而言,避税行为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避税所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有学者认为,避税是对己有租法不完善及其特有缺陷所作的显示说明,税务当局往往要根据避税情况所显示出来的税法缺陷采取相应措施对现有税法进行修改和纠正。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避税实际存在三种情况,即合法的、非违法的、表面合法实质是违法的。合法的避税,指纳税人根据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经营结构和交易活动的安排,对纳税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以减轻纳税负担,取得正当的税收利益。这在税务上不应反对,只能予以保护。非违法的避税,这种避税行为往往是由于税法本身存在漏恫,使纳税人能够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作出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安排,这种避税行为,会使国家税收蒙受损失,但回为于法无据,税务局不可能像对待偷税一样给予法律制裁,只有完善税法,以杜绝漏洞。表面合法实属违法的避税,是在合法外衣掩盖下,欺诈手段逃税的违法行为。这种情况在国际税收中相当普遍,一般也是利用税法的差别规定和优惠政策,通过”挂靠”和”虚设机构”,以合法之名行逃税之实,对这类避税行为只有加强检查,一经查明真相,应按逃税论处。

二、我国企业避税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企业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避税相当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通过地下经济活动逃税,各类商贸城和集贸市场随意“包税”、以费代税现象相当普遍,一些重点行业和国有企业逃税、欠税也比较突出,不法分子通过走私和价格瞒骗大量愉逃税款。三资企业的避税问题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不良影响,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失官员称,跨国公司每年“避税”给中国造成的损失就高达300亿元以上。

对于企业所得税来说,目前中国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为33%,外商投资企业为15%,但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负担为22%至25%,外商投资企业为10%至15%,另外许多外企实际上还在此基础上又亨受了备级地方政府的减半优惠,税率仅为7.5%,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差别很大。在我国内外资企业实行两套所得税制,为企业逃避税收监管提供了制度空间。

2、我国企业避税原因分析

(1)企业避税的主观原因。企业避税的主观原因起源于大多数纳税者均有逃避纳税义务的愿望和要求,即多数纳税者都通过一定方式和手段达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对纳税者来说,无论纳税怎样正当、公正、合理,都意味着纳税者直接经济利益的一种损失。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收入的多少与纳税金额互为消长,上缴的税金多了,企业留利就会减少;反之,上缴税少了,企业留利就会增多。在这种物质利益的刺激下,使得一些企业在努力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在暗自打着税收的主意。这是纳税人进行合法避税的内在动力和原因。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所有制的确立和发展,企业逐渐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促使企业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利益观念日益加强。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更使企业经营者的目光紧紧盯在企业效益的高低上。一段时期以来,“企业效益的好坏,职工工资福利待遇高低”似乎已成为人们评价一个企业兴衰的唯一标准。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有的经营者铤而走险,采取偷税漏税的方式,直接违反国家税法,而有的经营者则采取合法的方式,通过税收筹划,来规避或减轻税收负担,这种方法既可逃脱法律的严惩,又达到目的,因此为大多的企业经营者梦寐以求。

(2)企业避税得以成功实现的客观原因

首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相应的不同偏重和待遇。当纳税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税法规定有相应不同偏重和待遇的内容时,容易造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企业、经济组织及纳税人利用税收内容的差异实现避税。政府对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纳税人实行的税收优惠及减免税照顾,常常使纳税人产生利用这些税收制度的优惠和照顾实现少纳税或不纳税的目的。

其次,税收制度本身的不够完善。这种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也是企业避税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首先表现为企业所得税税率过高。如果税率较低,国家取走税款对纳税人来说无关痛痒,自然也不会使纳税人绞尽脑汁去研究、实施避税。由于税率过高,使纳税人的收入中有较多的部分被政府以税收的形式拿走,才可能引起纳税人的反感和抵制。其次是税法细则在内容上的具体、详细,为避税者创造了条件。第三,课税对象的重叠和交叉,使纳税人可以左右逢源,寻找最佳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按其性质可以划分为:对流转额课税、对收益额课税、对行为课税、对财产课税。由于对课税对象确定口径的不同,纳税人最终承担的纳税额也就不同。对大多数纳税人来说,财产收益和经营利润收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是可以相互转移的。如果国家对财产收益和经营收入采取不同的税率,就会成为促使纳税人利用这种转换躲避税负的依据。例如,国家规定财产税的税负过重,就会促使财产所有人由出售财产而转为出租财产,进而躲避过重的纳税义务。

再次,分属不同纳税对象的联营企业转移利润。分属不同纳税对象的联营企业由于税负轻重不同,联营企业就会根据本联营企业分属的纳税圈的税负轻重作为利润转移的导向,税负重者必然会想方设法把利润转移到税负轻的兄弟企业去。例如,一个生产、销售的工贸联合体以一个独立法人身份出现,当生产企业享受的税收待遇重于销售企业适用的税收待遇时,该联合体就必然会努力将生产利润转变为销售利润。反之,销售企业也会将它的利润转移到生产企业中去。

最后,征收方法上的漏洞为避税开了绿灯。例如流转税,它主要是在商品的流转环节上课税,因此纳税人只要有效地减少或削弱商品流转环节,便可以实现避税的目的。假定某服装公司是一联营企业,当原材料羊毛收购进来后,对纺毛、染色、制衣全部进行内部控制,毛料服装的流转税率为20%,这样当服装公司出售它的最终产品时,只要在销售环节缴纳20%的流转税就可以了。假如毛纺厂、染色厂、制衣厂都是独立核算的企业,那么每经过一个流转环节,就缴纳一次流转税。显然,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厂占据了避税的优势,而专业协作厂却望尘莫及。

三、企业避税的防范措施

避税问题在我国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它有别于偷税漏税,而且避税在国内暂无法律控制,也不受法制的制裁,所以目前对避税问题只能寻找一些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3.1 完善税收制度 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是实施有效防范避税行为的重要前提。因为避税行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及“漏洞”造成的,有效地进行避税的防范与健全

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1、进一步完善流转税制。根据我国当前的客观实际,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流转税仍是税收体系中的重要税种,承担着艰巨的组织收入和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因此完善税收制度,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完善流转税制。完善流转税制,仍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从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现实出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⑴ 调整结构体系。调整结构体系,主要是将现行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的税目税率进行调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原先的一些税目税率的设置已经不适宜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需要进行调整。如营业税作为商品课税具有促进效率的功能,从当代税收理论的发展来看,已不仅仅重视所得课税对闲暇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商品课税对闲暇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已成为税制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效率,刺激劳动投入的增加,需要对闲暇的互补商品征较高的税。当前选择是要么提高其营业税税率,要么在征收营业税后再对其征收消费税。重心放在调节消费上,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可延伸到商品批发和零售环节。⑵ 合理设计税种。其目的是追求税负的“纵向适度”和“横向公平”。“纵向适度”对征税者来说,即取之有度,发挥税收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可缓和避税行为。“横向公平”要求既要注意征税的统一性,又要注意区别对待,加强税收调节,将竞争的起跑线拉平。统一性和差别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性是指同等情况应纳同样税收,体现“税收面前人人平等”。差别性指在统一起跑线上的纳税人,由于客观因素优越,当然就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横向公平也可缓和避税行为。例如: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按照WTO规则,应尽快调整、完善税收政策,实行税收国民待遇。要尽快统一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建立法人所得税制。把按经济性质给予直接优惠改为按技术产业标准给予间接税收优惠,同时,将按技术产业优惠与区域优惠有机地结合起来。

⑶ 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消费税的立法宗旨是调节我国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方向,抑制超前消费需求,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以及消费税作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手段的特征。因此,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应扩大些,可以根据生产、消费的发展变化适时增减,以充分、机动地发挥调节消费的作用。例如,在我国已出现高消费人群的情况下,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看,为了有效地诱导消费,抑制畸形的高消费,加大劳动投入和私人投资,我国应重视闲暇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以及消费与投资的替代关系,更多地从这一层面考虑对娱乐业和部分服务业等高消费行业的征税问题。因此,从增加税收收入和诱导消费、刺激投资的角度,应提高高档次服务业和娱乐业的税收负担。即在征收营业税后再对其征收消费税。

2、统一企业所得税法,为企业公平税负、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统一企业所得税法,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企业选择不同所得税法避税的可能性,而且对建立公平税负、公平竞争的环境十分有利。目前,我国实行两套企业所得税法,即企业所得税法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套所得税法并存,导致不同经济性质企业间不能实现公平竞争。据有关统计,虽然内、外资企业法定税率均为33%,但其实际负担率内资为28%,外资仅为8%,因此,在规范税收优惠设计时,税率还有下调的空间。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率可定为25%~30%。从照顾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发展角度出发,可对小规模企业实行15%、20%的两档累进税率,级差定为5万元,这样既考虑了我国实际国情,又不至引发贸易争端和违反WTO相关规则。我国已加入WTO,根据国际惯例,统一企业所得税,让所有企业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势在必行。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多么完善的税法和多么具体的反避税措施,离开了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的实施,那么反避税工作都会成为一句空话。由于税务人员是税法的执行者,税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就成为防范避税发生的一个基础条件。为迎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和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必须提高税务人员涉外反避税水平。要为税收检查人员开设特别课程,包括反避税技术方法,此外,还需要注意总结反避税工作的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在反避税工作中的有功人员,要给予特殊的奖励。

参考文献:

[1] 锡德里克,桑福德主编.邓力平主译.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 安体富,曾飞,岳树民主编.当前中国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3] 刘李胜,刘隽亭编著.纳税、避税与反避税.新增会计实务操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陈友伦等.外商投资企业利用“两免三减”进行避税的问题与对策[J].涉外税务,2000,(8).

第五篇: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特别是大量的流动人口由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涌入,其速度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流动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可以说,流动人口犯罪已构成了对城市,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因此,由流动人口引发的犯罪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流动人口犯罪也日渐突出。我院对全县流动人口的犯罪作了统计,并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提出了防范对策。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特点

2008 年至 2010 年,我县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及流动人口犯罪案件 59 件104 人。涉及的罪名有: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故意伤害、强奸等九种罪名,且案件总量持续上升,2008 年24 件 44 人,2009 年 34 件 57 人,2010 年前四个月 1件 3 人。

这类犯罪的主要特点:、跨区域流动犯罪突出。保靖县是湘西地区有名的贫困县之一,外出打工的人数相对于其他县市要多一些,就近两年来,保靖县跨区域犯罪相当严重,每年以40% 以上的比例上升。其中又以流出作案最为突出,占流动人员作案的85%以上。2、中青年犯罪突出,未成年犯罪不容忽视。20 岁以上 50 岁以下 63 人,占总数的 60.7% ;50岁以上 8人,占总数的 7.6% ;20岁以下 33人,占总数的 31.7%,而且未成年人绝大部分是抢劫、强奸、涉毒等性质较为恶劣的犯罪。3、进城务工人员占的比例较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部分,也成为犯罪的主要人群。2008 至今的流动人口犯罪中,来自农村的农民犯罪就占80%以上。

二、当前流动人口犯罪成因分析

(一)劳资纠纷——犯罪的导火索

目前,侵犯外来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为违法犯罪的导火索。一些个体、民营和合资企业不执行劳动合同,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变更或停止执行合同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克扣、拖欠工资,有的缺乏必要劳动保护措施,发生事故又推脱责任;有的强迫工人超强度劳动,甚至进行体罚、非法拘禁。尽管有关部门屡屡呼吁广大民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靠民

工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那些求告无门的外来工铤而走险之前,应该由谁来为他们做主?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被忽视、被歧视----潜在的犯罪动因

外地人在城市遭受歧视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社会现象,有些地方为减轻城市的就业压力强行清退农民工。造成一些农民工突然中断工作,生活陷入困境。有专家说这种做法虽然有一时之效,但它容易激化矛盾和反社会情绪,从长远看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从当前看也不利于城市的社会稳定,从而为外地人犯罪埋下祸根。

(三)由管理和服务引发的矛盾

一是有些地区的企业和单位只顾用工,而对外来工的生活起居不闻不问,有些外来工就连起码的生活起居条件都不具备,与城市常住人口形成强烈的反差。二是在用工待遇上,一些老板重视常住人口而轻视外来人口,造成外来人员思想上的反差。三是办理各种证件的机构,服务不够到位,给外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四)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

工业化社会的城市环境使流动人员看到自己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而城市为他的常住居民展示出不断增长的、丰厚的物质财富,使外来人员的金钱欲和渴望占有丰厚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加,因此,社会上的一些外来工就产生了追求所谓的平衡挻而走险。

(五)新旧文化的冲突对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

我们是少数民族杂居地,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一些贫困的农村,人民接受的教育水平低下,很多习俗还停留在老一辈人的阴影之下,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他们进入城市后,在认识上、价值观念上不能完全与城市相融合,使进城后的农民处于道德失范状态,导致其没有统一的协调的行为规范准则,从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极易受到城市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不良行为的诱导,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素质。犯罪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力量对突出犯罪问题开展“严打”是十分必要的。但从长远性和根本性上讲,在整个控制犯罪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文化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将社会对人的外部要求内化为自律意识,从主观上消除或减少犯罪意念的产生。从主体因素看,不断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的自身素质,使其成为竞争力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不失为控制和预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对策。提高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从长远看,要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有文化、有理想、遵纪守法的农民。

(二)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相互配合,解决管理上的脱节现象。流动人口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动”字上,要使“动”的全过程始终处于控制之下,单靠流入地管理是不全面的。因此,从人口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说,流入地与流出地管理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在管理上要相互配合。流出地政府部门,要加强劳务信息网络的建设,及时提供可靠的信息,为降低劳务输出的风险做好前期工作,避免盲目的人口流动;要加强对外流人员流出前的培训教育,提高外流人员素质,特别是守法的意识,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遵纪守法,尽快入乡随俗,适应流入地需要。作为流入地的政府,要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在把流入人口看作一个劳动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他们的社会教育、法纪教育、社会角色教育,以提高他们适应新的城市生活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当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要及时给予保护,尽可能消除城市对进城农民的偏见与歧视,消除进城农民的不平等感和被剥夺感,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溶于城市生活。

(三)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摸底调查,定期开展清理整顿外来人口的工作。流动人口管理机构要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做好外来人口的清理和整顿工作,对于无合法证件、无正当职业、无固定住所的“三无”人口,要做好调查摸底 , 分类管理。对违反管理规定的有关部门和个人,要依法处罚 , 进一步规范外来人口的管理。公安机关要加强调查流动人口的情况,摸清底数,了解他们动向,建立追逃协作网络,对于负案在逃的人员,要及时做好抓捕工作,避免他们继续作案和逃脱法律制裁。

(四)完善城市流动人口救助制度,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对农业劳动者的保护,应制定《农业产业促进法》,促进农业的发展,保护其经济利益;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当其面临各种劳动风险时,能够从政府和社会获得维持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帮助;对于失业人员,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让其在待业过程中拥有生活保障;对于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可以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增强其可操作性,实现其法律效益。

(五)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加强治安联防工作。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注意观察外来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发现问题要及时汇报,及时解决,以防止案件的发生。

总之,完成流动人口的犯罪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理论上的优势变为实践中的优势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的。(保靖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向琼)

下载顾客关系断裂的原因和防范对策管理论文(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顾客关系断裂的原因和防范对策管理论文(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文章来源:2005-12-19 16:16:31王建辉 2005-12-13 13:10:45 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3年12月第1卷第4期近年来,随着《执业医师法》和《医疗事......

    银行案件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

    银行案件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爆发了一些比较大的案件,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风险大都集中在操作环节也就是基层网点上。案件的曝光反映出商业银行......

    顾客投诉的原因和处理技巧

    出现顾客投诉,表明企业在服务中还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令顾客感到不满意。投诉一旦发生,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能够迅速妥善地处理。若处理得当,不但能够在顾客心中留下良好的企业形......

    后进生的原因和对策

    论文论文题目:后进生的原因和对策 学校:惠东县梁化大地小学 姓名:李 柳 裕 时间:2016年3月16日 后进生的原因和对策 内容摘要: 小学后进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学生在受到社会......

    干部作风问题原因和对策

    对近年来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去年是机关作风教育整顿年,今年又是“作风建设年”,作为一个纪委的宣传教育工作者,在这“作风建设年”应当以怎样的舆论导向去......

    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与病人交流,接触......

    输电线路外破原因及防范对策

    输电线路外破原因及防范对策电力工业作为基础性公用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电力设施,尤其是输电设施,因其点多、面广、线长,长期暴露野外,极易遭受......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汇总

    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客观反映,这也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