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对高职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方法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整日沉迷网络,不顾学习的现状,从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网络学习水平,完善学生利用网络能力等方面探讨高职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方法。
论文关键词:网络素养项目驱动兴趣引导竞赛驱动就业导向
什么是网络素养,在现实生活中,谈到素养,人们会想到诸如工作能力、个人修养、是否遵纪守法、与人相处是否和睦等等。实际上网络社会也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镜像。网络素养指的就是网民的网络应用技巧、人格特征的培养和完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信息和网络的成长也一日千里。越来越多的高职生花更多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娱乐消费和沉醉游戏,对运用网络学习却一窍不通,网络素养的不均衡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明显的负面效应和人生危机,正所谓“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由于丽水地处浙江省欠发达地区,所以学生的人学水平,学生的层次水平和其它兄弟院校比起来存在一定的差距。地域劣势决定我们在办学教育这方面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和别人一样的成绩。又由于现在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而本文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通过教学方法的引导,提升网络学习水平,完善运用网络学习能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就业、工作乃至为终身发展服务的工具。下面先谈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培养。
一、培养利用网络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
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我都要跟我的学生说“网络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网络来学习,总有一天,你会成为老师的老师。这样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往往在第一堂课就对我的教学方式感到新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网络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要选一些课本之外的,学生必须通过上网查资料来完成,并且要求学生按时上交。还可以介绍学生到一些著名的网络学院去看在线的视频教程,比如163的网易学院业设计编程的基本知识。考试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笔试,而是根据相应课程的特点,做相应的改变,例如:网页设计这门课可以改成不用笔试,而是在期末时上交一个自己完成的网站。这样就使学生必须利用网络来学习。长此以往,就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培养网络学习的兴趣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自主性没有成人好,所以我们还要在兴趣上加以培养。我在教学过程中每一周都安排网上答疑时间。可以通过QQ在线交流,收发E-Mail,也可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网站。较之传统的答疑方式实现互动性,网络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网络学习的技巧
此外,利用网络环境还必须掌握一些小技巧。例如:
1、会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找到你所要的东西。
2、好好利用收藏夹,把你所感兴趣的页面全部收藏下来,方便长期地学习。
3、加人各种专业论坛,因为这是不同的人相互交流的地方,在那里可以学到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别人提出的精辟见解,是很有用的一个虚拟的学习场所,也是互联网优点所在。
4、加入专门为某个课程而建立的QQ群或者聊天室,在这里可以即时地与其他专业人士交流。
5、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硬软件的使用,让自己的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地利用网络环境学习而服务。教会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到一些bbs上,或者qq群里与大家探讨,向大家学习,还可以上baidu.com或google.com上直接搜索你所想要的问题答案。
五、培养网络学习的选择性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资源虽然丰富得不得了,几乎每种课程都有所涉及,但是不是所有的都对我们有用。因此,利用网络学习必须是具有选择性的学习,从中选择你最最需要的。大家都知道,有的时候用baidu.com或google.com一搜索,相关的知识有很多,这就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找到自己的所需。在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谈谈在方法方面所采取的技巧。
1.兴趣引导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事,不能强制学生去做,那只能让学生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于事无补。正确举措就是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对其不是“填鸭式”,而是“引导式”。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培养学生网络素养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的的兴趣最初可以靠电脑游戏,但电脑游戏激发的兴趣是维持不了多久的,甚至有可能将学生引人歧途。于是我们从学生身边人身边事人手,用看得到做得成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模块课程开始时都要展示同龄人利用这个模块的知识创作的作品。通过教师点评激发同学们用电脑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并产生自己的信息的兴趣,具体表现为创作自己的作品或作业的兴趣。成功是兴趣的有力支柱。学生做出有个性的作品时,我们及时将作品进行网上展示,相互观摩点评;当同学们创作出较好的作品时,我们还会请全校师生来展评。用成功的喜悦增强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一旦兴趣有了,同学们利用网络学习的劲头有了,法正确了,那么网络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
2.项目驱动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内容均以典型项目为核心,通过将项目分解到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模块和不同的章节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项目各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近年来,我们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探索。即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项目”。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在“项目”的设计。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要考虑“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还要使“项目”具有可操作性。在把一个大难题分开来时,学生们就容易接受多了,他们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变大难为小难,又变小难为不难。真正充分利用起了网络,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网络素养。
3.竞赛驱动式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信息技术竞赛:上半年参加全省的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下半年参加全省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全省的电子商务比赛,诸如此类的赛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把每次参赛设计成“任务”,都有明确的主题不为竞赛而竞赛。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知识技术的引导,创作激情的激发,创作灵感的捕捉等。这样的竞赛学生很喜欢参加,每次竞赛我们的参赛作品都会很多。近几年我们学校的学生获省级以上的奖励很多很多。并且学生的参赛热情空前高涨二在这样的比赛氛围中,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身的网络素养。
4.就业导向式
高职教育要办得有生机,出路在于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贴近市场需求。为此,我们学校与中国石化集团签订了订单式培养计划,即我院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受石化集团的培训,毕业后可到中国石化集团浙江省的各个地方就业。这样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学生们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来提高石化方面的知识,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就业有保障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结束语
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没有永远的铁饭碗。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渗透这样的理念—即使你们已经在工作岗位上,也要不停地充电,不停地学习,不停地追求。因此,通过在校期间上述的种种方法的培养,学生已经学会自主地到互联网上去获取别人的经验和知识。学生明白:命运未催促你之前,就主动地去做好准备,才能有把握地接受未来的挑战。所以网络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职教育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篇:对体育课上培养高职生合作精神的思考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和追求。对于教师来讲,不仅是一个教学方式转变,还是一个育人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从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性、体育课中培养合作精神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途径几方面谈起。
【关键词】:体育,合作精神;高职生
合作是指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思想或行为上相互协调配合的现象。生活实践证明,不能与他人合作的人是无法健康地生存的。提倡合作精神是在全球化21世纪今天的重要特征,也自然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教育命题。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在体育课土担起培养高中生合作精神之责任。
一、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一)培养合作精神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精神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只有具有这样的意识学生才能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活动,共同达成目标。同时在合作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例如,在三大球类运动中,队员要密切合作,场上队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表情都表示一个战术。只有队友合作,才能取得胜利。
(二)培养合作精神是加强人际关系的基础。体育课的合作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合作的前提,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质,健康地发展,才是我们育人的宗旨。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技巧。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内容,学生在自自练的过程中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培养合作精神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把合作精神渗透到体育课中,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团队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才得以提高,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最高目标和终身体育的最终自的。因此合作精神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
二、培养合作精神的形式
体育运动需要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参与者之间的全力合作是运动顺利进行、取得良好运动效果和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体育课中的合作形式有多种,有运动参与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个人与团体间的合作,还有教师与学生、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合作,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情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形式表现也各不相同。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如篮球、排球、足球项目,一次成功的进攻,往往要通过同队数名队员的积极跑动,传球、掩护、投篮、射门等系列战术行为才能奏效。可见,合作精神是学生必须具有的素质,也是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与发展的一种精神。
三、培养合作精神的途径
(一)确定任务目标,激发合作的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设立不同目标,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要对学生的表现充分肯定,促进全组学生在练习中振奋精神,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而投人学习。即使学生勉强完成动作,也让学生用掌声或宫语激励同伴顽强拼搏,坚持到底。还可以表扬一部分同学的勇敢,表扬一个小组的齐心协力等,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各项活动中的位置,形成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积极心态。
(二)改变学习形式,感受合作的乐趣。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合作的意识,就要让学生感受合作的乐趣。例如在队形上,我改变传统的四例横队,让学生不分个子高矮站成半圆形,在课堂上不断的进行队形的变换,加强了学生的新鲜感,使学生更有利于与教师的交流,与同伴合作。这样也使得学生活动的空间更大了,有利于展开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三)开展小组活动,激励学生合作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有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如我在“合作跑练习”中这样设计:
这样教学设计凸显了开放性教学的思路,提高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求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探求新的练习方法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合作发展的空间。
四、组织比赛活动.内化学生合作的蕴涵
合作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长辈的近乎“残酷”的呵护,自我意识很强,因此要真正改变他们,必须在实践中磨炼他们,使合作精神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我组织他们比赛,在比赛中,持球队员突破对手之后,遇到对方补防时,持球者可采用目光与表情暗示进攻时机最好的同伴准备接球进行攻击。又如持球队员传球后摆脱防守,迅速向篮球方向切人时,为了正确无误接回传球投盘,可用手势、视线等暗示同伴灵活运用一传一密切配合。经过训练之后,学生们初步懂得了只有相互合作才会成功的道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便会得到培养和发展,进而内化成稳定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做人是终生受益无穷的。
第三篇: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比如: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文学即是人学。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比如: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第四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知识丰富,观念新颖,思维敏锐,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但与前辈相比,我们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很多方面的普遍欠缺,却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不但表现为丰厚的人文科学知识,更表现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但是现在人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的问题,在我们很多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部分学生里,有的人过分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而对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号召和集体的利益较少考虑;有的人不再踏实用功,勤奋学习,而追求享受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对父母的艰辛和良苦用心缺少理解;有的人自由散漫,不讲公共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而较少顾及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的人忽视诚信,弄虚作假,而对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又难以正确面对和接受。在有的校园里,一种歧视贫寒、鄙视艰苦、无视规矩和约束的风气在蔓延滋长。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欠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事情。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国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在慢慢的流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人们关注的方面更多的是经济生活和物质享受,出现类似的很多“拜金主义”。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深深扎根,金钱日益成为一个衡量标准,只不过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虽然说这些思想并没有完全侵入大学校园,但仍然或多或少的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高等院校的教育由学生到社会人的一个过度的环境,学生思想没有成熟,是非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明确。处在这样一个过度环境的我们是一个很敏感的群体,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风吹草动都会对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自从大学生扩招以来,每年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扩招一方面圆了很多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大代大学生素质的普遍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对于人文素养缺失又起到了负面影响。
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素质教育将再次取代科学知识教育,而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和谐共处,相互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它既吸收了古代科学教育以“人”为中心的特征,也吸收近代以来科学教育所缺乏的思维理性,是科学教育人文化与人文教育科学化的有机统一。
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奉献和务实,争创一流,勤奋、廉洁、奉公的干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等。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可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在信息环境方面,可加强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要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看看学生们,①有没有爱心②有没有责任心③有没有自信心④有没有坚强的意志⑤有没有高雅的意境。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第五篇:对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认识论文
摘要:概括地阐述了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必要性,着重论述了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的具体内涵以及培养和提高其教育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健词:培养 青年教师 教育素养
21世纪的国际历史舞台,国与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以及是否始终把教育、科技放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为了切实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和“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培养问题。只有拥有了具备良好教育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否则,改善教育质量,改变教育现状,培养优秀人才就是1句空话。作为教师必须博学多识,既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边缘学科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思路开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引经据典、深人浅出、生动活泼、使教学的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明显提高教学的效果。教育素养是教育工作的必备素质
教育素养是对教育工作者所要求的一种专门素养,它是教师按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的知一识、技能、观念和情感的总和。提出教师要具有专门的教育素养的要求,是由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l)教育工作的对象和产品是活生生的人。高等教育是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人,培养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灵魂工程,对此,不仅要看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还要看到育人对象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性,以及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过程中的隐蔽性、反复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这些是任何物质产品生产过程所无所比拟的。
(2)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调和配合。在不同时期,学生将从不同的教师那里,分别或有侧重地接受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因此,从事这种复杂工作的人,不但必须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要的工作艺术,使各阶段、各环节的教育有机衔接起来,起到增效的作用。正是教育工作的这种复杂性,才导致了任何国家都对育人者提出了要经受专门的师范教育和训练的特殊要求。而且在师范教育中,要求除开设专业课程外,均要开设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以及教育实习等,强调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打下基础。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基本要求
(1)具备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施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身教胜于言传”,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扎扎实实的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严谨求实,公正无私,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熏陶学生。
(2)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大学是知识传播和扩散的中心,教师的知识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青年教师必须要有精深的专业知一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要给学生l杯水,自己就必须成为1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深造,注重知一识更新。同时,应努力致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实际说服力,只有教学与科研相长,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水平。
(3)具备广博的知识层面。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科间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运用,因此,青年教师要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拥有宽厚的知识根基。
(4)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按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统计,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获得需要知识的10%左右,其余90%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得到。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除了传授知识外,更主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善于组织教学的能力如课堂讲授能力、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设计操作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等等。几点认识
(1)当代科技教育背景下,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素养是非常必要的,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学校事业发展大有益处。
(2)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素养,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通过编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指导书、开设教育理论课、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等途径来进行。其中以系统的岗前培训效果最明显。
(3)在开设教育理论课或进行系统培训时,必须注意青年教师的特点,贯彻教学相长的基本原则,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灵活的形式。
(4)集中系统培训后,仍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