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关于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的改进建议论文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的问题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近几年刚刚开始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部门规章制度为主、各监管主体为辅的金融衍生品监管制度。但是,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法制建设不健全,还存在诸多问题。
1.监管理念过度保守。一是监管过于密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并且金融衍生品具有高复杂性,所以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体制实质上是一种高强度的监管。但是,监管过度会导致金融创新激励不相容和金融衍生品品种较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机构监管模式降低监管效果。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模式主要以机构监管为主,由于衍生品本身的设计信息披露较少。因此对于多数为跨市场、跨地区交易的金融衍生品,金融机构的监管范围难以全方位覆盖。
2.监管主体不够高效。一是多头监管效率低下。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主要是分业监管,中国银行、三会两市甚至一些政府部门都拥有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权力。多头监管可能出现同一部分由多个部门监管,相互掣肘,导致监管复杂且难以协调。二是监管主体缺乏科学的沟通机制。监管主体容易发生重叠,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协调制度至关重要。三是自律监管不足。由于缺少合理合法的授权,各交易所和行业协会制定的自律规则和交易规制不易实行,自律效果缺乏约束,加之过度的行政干预,造成协会自律效果无法展现。
3.监管制度不够完善。一是各类规范效力层级低。我国监管体系多以部门章程、暂行规定或通知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临时性,缺乏法律具备的强制性和稳固性。因此,监管体系无法适应跨市场交易的金融衍生品的需求。二是缺乏监管衍生品市场的法律。目前,我国已有的金融衍生品的法律法规,不具有普遍的针对性,无法对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进行统一的规范,也无法做到对风险的有效提示和规范,这与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监管漏洞依然繁多。
二、对金融衍生品监管难的原因
1.金融衍生品是部分金融机构逃避监管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其中主要原因是在创造高利润率的同时降低遵守法规的成本。因此,金融衍生品是金融机构规避监管的有效武器。因为法律的制定总是滞后于新事物的产生,所以监管部门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完全掌握金融衍生品的内容实质,之后才能进行流程规范,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极易留下监管漏洞。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全球金融快速结合,金融创新更迭速度不断提升,致使我国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顾此失彼。
2.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当中,国内的金融机构同时面临国内和国外金融机构的强大压力。这推动了其投机行为的产生,金融衍生品是在此条件下形成的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因此,金融机构不得不在稳定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创新金融衍生品,竞相追逐高盈利的工具。同时,导致次贷危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的投机行为。
3.由于金融衍生品具有杠杆能力,收益相对于其他金融产品更高,因此能够获得国际投资者的竞相追逐。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品本身具有风险,投资巨鳄可能会隐藏其真实的投资想法,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利润。另外,如果资金流转于多国之间,那么投资者的意图更加难以察觉,进而获取额外的利益。这就导致了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存在于多市甚至是多国之间。同时,这种跨市和跨国的交易特点对监管提出了严苛的挑战。
三、关于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建议
金融衍生品具有高复杂性及高杠杆性。如果引发问题,将会对投资者、甚至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对金融衍生品进行科学全面监管刻不容缓。
1.树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思想。从金融行业的发展史来看,金融监管一直在不断地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成熟。审慎的方式是金融管理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同样也应该成为金融衍生品监管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金融衍生品应首先确定合理的监管范围,减少其带来的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一是要开放金融衍生品的种类限制。合理有序地开放金融衍生品的品种限制,优化其质量。在适当的时候,开放金融衍生品市场,让市场有充分的空间选择优秀的金融衍生品品种,促进各类优秀的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规模。二是针对不同种类的场内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进行差异性区分,区分不同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标准和监管强度,实现合理科学的监督。三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应转变为以赋权性规范为主、以禁止性规范为辅,加强对金融领域的引导作用。四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包括其设计条款并针对不同的特性面向社会给出专业权威的指导意见,逐渐取消金融市场的以准入机制代替监管机制的模式。
2.对监管权力进行科学分配。当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相对混乱,经常出现多头领导,同一领域多种管理制度的现象,多头负责、权责不清。因此,分配权力的不科学性严重限制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有些学者提出建立由同一部门进行主管协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多级监管制度,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一相对过激的建议难以实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刚刚起步,应以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为基础和保障,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一是为了确保划分权力的科学性,需要明确各部门之间的监管范围和监管等级。实现各监管部门之间消息的实时共享和沟通机制,保证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二是需要加强金融各协会的自律管理的权限,发挥自律管理的全面性和覆盖性,不断扩大自律组织对监管的话语权。三是需要引导社会媒体和其他机构加入到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当中,形成外部有效的社会监管方式。社会媒体力量的加入有助于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实现快速直接的散播作用,有效地完善监管实时性和专业性,是提高监管效率的重要力量。
3.完善金融衍生品的相关法律的制度性建设以及相关法规细节的处理。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等级比较低,多处于参考意见或通知等层面。在法律层面上缺少权威性和强制性,因此我国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存在严重的漏洞,全面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一是在合适的条件下,对零散杂乱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改,清理不具有合理合法性的行业部门规章制度,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台,确保规定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二是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以法律的形式实现,全面区别不同金融衍生品,形成具有条例科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的法律,并以此为依据规范金融衍生品的范围和监管主体。
第二篇:改进我国拆迁制度的建议
改进我国拆迁制度的建议
近年来,强制拆迁作为引发基层干群矛盾的一个节点已经愈发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关于拆迁引起的一系列血案以及《物权法》的颁布,已经让我国人民开始质疑《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是否已经不适和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近日又传出新闻说北京大学多位知名教授以《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涉嫌违宪为由,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人大常委会予以审查废止或者提请国务院予以修改。面对全国上下对当前房屋拆迁制度的一片质疑之声,我认为应该从如下角度对房屋拆迁制度进行改进,以达到缓解基层干群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一、应当建立公正完善的拆迁补偿标准 在城市拆迁中,几乎所有被拆迁人都有着这样的感觉:拆迁补偿的金额根本无法在相同地方购买到等面积、同品质的房屋。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被拆迁房屋本身的估价有失公正,因此被拆迁人得不到比较满意的补偿。
目前,由于地域差别过大,中央政府无法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定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房屋拆迁的补偿价格都是交由地方政府部门去制定和发布的。由于房屋拆迁的补偿价格与各该地方政府本身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成本价格规定越高,就意味着政府的拆迁成本越高,因拆迁所获取的收益就越小。因而,利用定价权尽可能压低房屋拆迁的补偿价格从而降低拆迁补偿的金额成为各地方政府普遍的做法,这是导致目前拆迁补偿费用过低的直接原因。
为此,应当对现行房屋拆迁补偿价格的定价制度进行改革。下一级人民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在房屋拆迁补偿价格拟定之后,应当将拟定的价格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由上一级人民政府的主管部门审核后发布。上一级政府部门应当重点审核其定价是否真实反映了当地房地产真实的市场价格。在目前情形下,实行这种操作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因为现行所有的房地产交易状况(包括交易价格)在交易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都有备案登记,而且,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建立起房地产交易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因而,各地方房地产交易的市场价格是非常容易测算的。
二、要制定灵活的拆迁解决方案
1.对于由拆迁产生的矛盾要灵活处理。一是要淡化矛盾。对当前形成的拆迁矛盾,基层政府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一方面对能解决的矛盾要抓紧时间尽量解决,另一方面,对漫天要价的居民或无法解决的矛盾可暂时搁置一边,采取偏重于冷的方法,淡化拆迁矛盾。二是要减化矛盾。政府要给基层人民营造宽松的环境,积极鼓励和调动人民的能动性,使被拆迁的人民充分信任政府。把疏导化解工作做在前面,千方百计将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最萌芽状态。三是要分化矛盾。工作中本着“分门别类、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每个上访人员运用不同的办法,一个一个分别化解。对一些涉及历史遗留问题的老闹访户,要灵活多样、因情施策。从而达到解决一批、稳住一批、控制一批的目的。
2双管齐下,妥善解决拆迁矛盾。针对当前的拆迁矛盾形势,要继续坚持 “依法拆迁,有情操作”的原则,但有情操作要有适度,依法拆迁要加快速度。对于生活确实有特殊困难的拆迁居民,本着人道主义的立场,在拆迁安置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以兼顾效率与公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不属拆迁安置对象借机 ”搭船 ”的,要坚持政策标准不予补偿安置。对少数漫天要价、蛮不讲理的居民,要坚持按照政策法规实施拆迁,依法采取行政措施。对少数挑头滋事、公开聚众闹事或堵塞交通、哄闹法庭、冲击政府机关秩序的扰乱分子,提请公安部门依法处理,决不姑息迁就。3坚决做到依法拆迁、规范拆迁、文明拆迁。政府通过依法拆迁,确保拆迁当事人依法履行已生效的法定义务,维护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权益。但拆迁不当或过当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拆迁工作中,要切实做到依法、规范、文明的原则,树立政府公开、公平、公正的形象。并在同时做好群众的安抚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拆迁所引起的矛盾。
三、要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信访机制是我国政府倾听民声,反应民意的重要制度。要创新信访机制,及时有效地利用信访制度把因拆迁所造成的人民内部矛盾反映出来,以达到政府客观公正了解民意的目的。并且为政府及时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保证。要创新信访机制,一是要改善信访工作环境。目前信访接待地点一般设置在政府机关办公大楼内,且实行集中接待日制度。易造成众多信访人集中聚访、扰乱信访秩序的事件。为避免信访恶性事件的发生,建议信访接待地点与政府机关大楼相分离,地点设置在交通便利、不影响政府机关办公秩序的地方。实行单人接待,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保证信访人的利益并使信访人自觉维护上访秩序。二是严格领导接待约见的标准。要求领导接待的信访事件,应以信访人反映的问题为准。若有必须几个部门沟通协调,或确需领导出面协调解决、决定的问题,才可约见相关领导。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对个别屡次上访、无理取闹的扰乱分子不能姑息,要主动与政府信访部门及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加强沟通协调。取得上级的支持和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四、加强调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当前,拆迁矛盾的产生和房屋政策的不完善也有一定的关系。政府要加强政策调研,从政策、机制等方面建立维护群众利益与保持稳定相统一的长效工作机制,更好地解决个人利益保护和拆迁之间的矛盾。新的房屋拆迁政策规定,房屋安置产权化,因此,多数拆迁居民愿意选择现房安置。但由于拆迁储备的大量房屋只拥有使用权,拆迁安置房权属情况复杂,动迁居民的房产证无法办理,由此产生拆迁矛盾。另一方面,房价的连年走高,家庭较困难的居民考虑到依靠自身经济实力很难买到房屋,因此希望通过拆迁彻底改变住房条件,设置了很高的期望值,补偿要求远远超过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导致矛盾产生。此外,当前的房产政策没有限制拆迁安置的产权房上市交易的时限,无形中对房价的持续上扬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房价上涨反过来激化了拆迁矛盾。鉴于此,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对部分经济承受能力较差的居民,引导他们采取租赁的办法来解决因房屋拆迁的安置问题。为了解决安置前货币难以购房的暂时性困难,还可重新采取对部分已购商品房意向的居民发放过渡费的做法引导居民自行过渡,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该提供过渡房来有效缓解这方面的矛盾。此外,拆迁安置的产权房上市交易的时限应予以限制。规定在一定的年限内不得交易,使得拆迁矛盾得以缓解,推动旧区改造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结束语
只要进行城市建设,拆迁矛盾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基层政府应该正视房屋拆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主动、及时、有效地解决房屋拆迁所造成的干群矛盾与冲突。综上所述,完善我国的拆迁制度至少应体现下列几点: 1.拆迁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2.重视公众特别是被拆迁人的全程参与,拆迁透明化、公开化;3.补偿安置的价值标准是达到恢复拆迁人的住房、生活水准并能够使他们享受到搬迁所带来的利益;4.拆迁应做到程序、补偿、评估公正;5.政府应作为主导,以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来确保房屋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能够得到及时彻底的解决。
第三篇:我国广播电视广告监管现状及建议论文
1我国广播电视和广告发展现状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至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电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完善。2014年7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设播出机构2568座,其中包括电台153座,电视台166座,教育电视台42座,广播电视台2207座。上述播出机构共开办节目4199套,其中广播节目2863套、电视节目1336套。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373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6%,广告收入1387.01亿元,增长9.19%。近年来,广播电视广告虽受到互联网广告的冲击,但市场份额仍保持在27%以上,高于互联网广告(20%),加强广播电视广告监管研究仍十分重要。
2广播电视广告中存在的问题及负面影响
广播电视广告对促进社会经济生活发展,满足群众信息来源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近年来广播电视广告的制作和播出暴露出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1)广告播放时间过长对于广告播放的时间长度,广电总局有着明确规定,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其中广播电台在11:00~13:00,电视台在19:00~21:00时段,商业广告播出总时长不得超过18分钟。但是很多频道实际广告播放时间大大超过这一规定。(2)影视剧中插播广告现象严重影视剧中插播广告的次数过多,每次插播的时间过长。这样的插播方式已经影响节目的正常收看,被戏称为“广告中插播电视剧”,引起观众强烈排斥。(3)在特定时段播出引起观众反感的广告在用餐时间播出治疗皮肤病、痔疮、脚气、妇科、生殖泌尿系统等疾病的药品、医疗器械、医疗和妇女用品广告,广告画面出现人体性器官解剖图解、动画演示画面等。(4)广告品质不高、制作粗糙、形式单调、内容虚假夸大此类情况主要出现在购物广告和健康资讯广告中。广告内容虚假、夸大商品价值、误导消费者;以公众人物或所谓专家名义作证明;虚构商品断货,虚构商品获得奖项,虚构伪造科研成果材料作证明;嘉宾专业资质无法验证;将广告包装为健康养生栏目等。
3国外广告监管机制
广告治理对策向来是各国广告理论研究、广告管理和广告从业者积极探索的目标。传媒业发达的国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广告治理体系。
3.1政府行政管理
与国内不同,一些国外政府对广告行业的监管在政府对经济活动管理中所占份额相对较小,某些国家甚至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就广告管理出台法律和相关政策,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对广告行业的干预。美国进行广告管理的主要机构有联邦贸易委员会、联邦通讯委员会和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其中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广告主管机关,其权力有“准司法权”之称。此外,美国国会还授权邮政局、烟酒税务司等部门协助调查管理广告。在英国,广告主要分为非广播电视类广告、广播类广告和电视类广告三大类。最重要的广告管理机构是传播办公室,它有权对任何严重违规的电视台吊销执照,有权要求经营者停止播放违法广告并处以罚款,要求经营者进行更正。加拿大由广播电视电信委员会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管理,对广告内容是否符合《广播电视法》进行监督,在必要时随时进行干预。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广告业监管以政府行政力量为辅不同,法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监管,法国广告监管局是政府进行广告管理的主要机构,其职责范围包括监督广告活动、监视各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3.2广告行业自律
相对于政府行政管理,很多国家广告监管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行业自律体系。除依靠政府部门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违法广告进行监管外,国家的广告管理工作主要由广告行业的民间组织进行规范和监督。少数国家则完全依靠行业自律监督规范本国广告活动。美国广告业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已建立由广告公司、广告主和广告媒体三个主体组成的自律体系,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是广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广告业自律组织由多个广告团体组成,它对英国广告活动进行统一权威解释,对违法广告进行最终判定,与政府部门、消费者团体保持密切沟通。加拿大广告行业自律组织是加拿大广告基金会,该基金会经费来自于传播媒介、广告公司和广告主三方,加拿大广告基金会负责维护所有广告准则,确立保持市场中的诚实、真实、公正标准。广告行业自律与政府行政力量相辅相成,共同对广告业监管发挥作用。高度依靠行业自律的国家,通常拥有严厉惩罚违法广告的法律,政府行政监督依然作为强大的制约力存在。以美国为例,对虚假广告的处罚是巨额赔偿、罚款,长时间登载更正广告,甚至牢狱之灾和被清除出广告业。
3.3消费者自我保护
西方国家消费者通常诉讼意识较强,有法律意识和保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消费者通过批评、投诉、举报等方式参与对广告业的监督规范。消费者的广告监督权是法律赋予,受法律保护。很多国家都成立了消费者协会,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
3.4与国外相比我国广告监管业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广告监管存在诸多不足。例如相关法律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够。相比发达国家严明细致的法律法规和严厉处罚,我国明显缺乏禁止违法广告的法律规定。相关法律规定也是散布于《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缺乏完整度。对于违法的广告活动者,相关机构的处罚力度也明显不够。同样是对虚假广告的处罚,我国的《广告法》规定:处以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报批评等。而在美国,虚假广告面临的惩罚极有可能直接导致当事公司倾家荡产。此外,我国还存在政府管理和审查职能界定模糊,广告业行业自律未发挥作用,消费者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
4目前开展的广告监管方式及取得成绩
为了更好地维护广播电视事业有序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杜绝广告播放中存在的诸多不良现象,从2012年起,广电总局相关部门以总局61号令《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及66号令《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为中心,整合相关规定,对广告播放进行监管。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切实加大了对广告播出机构特别是违规播出的核查力度,深入开展了虚假违规广告、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公益广告的专项监听监看,加强对电视购物频道、付费频道、移动广播电视的核查监管。开展了“禁止影视剧插播广告”专项监管月、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电视购物频道监看、卫视频道广告“违规使用领袖形象”专项核查、涉医类广告播出情况核查、养生类节目专项整治、明确“中国梦”主题公益广告播出要求等专项任务。叫停了一批违规广告,对严重违规或屡次违规的电视广播频道作出撤销处理,对存在违规的频道责成相关省局限期整改。为使监管工作更好地进行,联合厂家开发了工作软件,使监管工作更加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自监管行动开展以来,各级广电行政部门、播出机构和相关单位全面贯彻中央要求和总局工作部署,认真执行61号令的各项规定,依法行政、依法经营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不断完善广播电视广告制作播出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公益广告制作播出数量大幅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广告播出秩序进一步规范,各类广告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5广告监管工作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5.1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广告监管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监管对象改变播出方法规避规定部分播出机构改变以往的广告播出方式,通过简单剪切、截取内容,或是改头换面,进行包装。播出的节目表面上符合规定,但实际依然存在不良现象。这些行为削弱了宣传效果,造成观众疲劳反感,与总局整顿广告播出秩序,改善收听收看效果的初衷相违背。(2)监管方法存在的问题广告专项监管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任务完成后监看人员无法及时得到反馈,不知后续情况如何;因网络设备限制,监管数据传输速度慢,工作效率难以提高;随着任务数量不断增加,系统软件负担加大等。
5.2改进建议
(1)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突出管理理念、方式和模式创新,加强广播电视广告监管。在现有广告监测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中央级、省级、市级三级分工明确、智能协同的广播电视广告监测监管机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广告监管网络,要加强传统广播电视广告与视听新媒体广告监管的数据共享,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长效运行、资源共享、业务互通的全国视听媒体广告监测监管数据共享平台,整体提高监管的资源利用效能,全面提高广播电视广告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2)做好技术保障工作,改进系统软件,强化监看能力。建议系统实现广告音视频信息的识别和采集,提取相关内容,识别频道标识,实现音视频、文本信息、广播电视节目等各类信息的综合检索、统计和分析。通过视频搜索和识别技术,建立音视频样本库,进行广告信息比对和快速识别,降低人工监听监看的强度,提高监听监看自动化水平。(3)明确监管任务,对监管对象的违规行为进行更加细致准确的判别。(4)要求广告播出机构调整广告播放计划后,不仅数据符合规定,并且能够起到正面宣传效果,创造良好社会效益。(5)建立监管工作体系,及时反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进方法,形成上下配套、紧密衔接的工作流程。(6)加强群众监管,畅通群众投诉渠道。
6工作展望
按照中央要求和总局部署,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监管工作。各级监管机构要遵照总局61号令、66号令的各项具体规定,严肃查处内容虚假、夸大宣传、时间超长等各类广告违规行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有法不依、违规严重的播出机构,要依法严肃查处并向社会公开曝光。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R].2014.[2]张金花,王虹.国外广告规范管理及对我国广告规范机制建设的启示[N].河北大学学报,2009(6).[3]李海英,李新龙.美国广告管理特点[J].新闻前哨,2009(7).[4]丁雨.英国:广告管理细致入微[J].小康,2006(11).[5]刘凡.基于公众利益的广告监管模型及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饶世权.论广告的监督管理制度[J].商业研究,2004(3).[7]徐小娟.论美国广告监管体制给我国带来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6(12).[8]王培章.加拿大广告标准委员会组织结构及其程序[J].学习与参考,1997(14).[9]王倩.我国违法广告监管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江淮论坛,2007(5).
第四篇: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状况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状况
2012年11月29日来源:《济南时报》作者:迟振福
金融衍生品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浪潮中兴起的一种金融创新,它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品种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我国的金融机构也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面临更加严峻的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品的高风险性使金融市场变得更加脆弱。在竞争压力和风险增加的基础上,政府如何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
A
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和特征
从字面上看,金融衍生品可理解为在如银行信贷、债券、股票等基础性金融产品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远期外币或人民币外汇交易、期货交易和外币掉价交易等。无论哪一种金融衍生品,都具有以下特征:
虚拟性。金融衍生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一种获得收益的凭证,它的价值由标的资产的价格决定,具有相对独立性。
杠杆性。保证金制度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共同采用的制度。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双方在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后,才可以进行交易,所以这种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的多少与杠杆效应成反比,而风险与杠杆效应成正比。
风险性。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使其风险集中,而虚拟性和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使它的风险性增强。
契约性。金融衍生品是双方对未来交易的约定,该合约对交易者的未来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并具有法律效力。
B
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缺陷
金融衍生品的品种少。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货、汇率、股票期权、利率远期合约等;而国内金融市场的衍生品品种和数量却不多,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只有可转换债券和权证两种金融衍生品。品种不足阻碍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领域扩展和投资规模扩大。
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不够活跃,衍生品的参与者不够广泛,也制约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品在设计方面存在缺陷。与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相比,我国为客户定做的衍生品同质性较高,这就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多种产品共存,但没有转移风险反而使风险扩大的情况。
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主体分散。
理论上说,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应该是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交易所三者共同建立的三级监管系统。但由于我国刚开始设立衍生品市场时就没有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监管体系。各金融机构都从自身角度出发对金融衍生品进行管理,监管主体的分散性导致了政策方法的不协调、不稳定,从而使监管效率低下。
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目前,我国在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首先,从发展历史来看,当前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各监管机构根据具体的金融衍生品制定的,缺乏统一的监管法规来完善。金融衍生品的跨领域性风险使得在出现具体问题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其次,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中,限制性条文居多,鼓励性法律较少,虽然这些限制性法令对防止金融风险的扩大蔓延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制约了衍生品市场的扩大和发展。
市场均衡价格缺失。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市场均衡价格相差很大。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基础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有密切联系,再加上我国对金融价格和外汇管制很严,所以国家政策很大程度上主导了金融衍生品的价格。而且,人民币在目前资本项目下无法实现自由兑换,这就导致了衍生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控制的价格。两者之间的差价成为投机者争夺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风险。
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对于参与者来说,准确的信息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因此,金融市场必须具备一套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我国现在的信息披露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不能真实地反映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状况,所以无法使投资者对市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期,对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可以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但错误的信息将导致对预期的错误判断,从而产生严重的损失甚至危害国家金融体系。
市场参与者的素质不高。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个人或机构。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素质普遍偏低,对金融衍生品的预期判断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理性的判断,盲目的投资和跟风行为加剧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性。
C
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对策
丰富和扩大金融衍生品的种类。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种类不足的缺陷,所以必须适度增加产品种类。从2005年开始,我国金融市场推进了股权分置,股指期货成了最佳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突破口,我国股市规模扩大,投资者队伍也更加壮大,所以衍生品的品种也需要逐渐丰富,以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逐步完善。
自主创新,在设计上完善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我国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所以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任务是增加创新能力,在设计上完善金融衍生品,使之符合我国国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为客户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金融衍生品。
明确职责,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督和管理。监管部门应明确职责,协调关系,加强合作,在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自身的自律作业的前提下,政府制定出相关政策,规定金融衍生品各监督部门的职责范围,使金融衍生品市场有法可依,有力监督。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习,建立一个类似于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跨部门监督决策机构,以此为纽带加强各部门与政府的协调合作,建立一个强大的整体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督体系以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
制定法律法规,使监督有法可依。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的监督法规,保证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稳定和持续。针对品种不同的金融衍生品制定不同的监督规则,使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可操作性。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继续深入改革,保证市场均衡价格的真实性,继续改革利率、汇率等,推进市场化进程。建立形成市场化均衡价格的市场环境,推进金融企业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敏感度和对抗风险的能力。
强化信息披露,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信息的及时准确披露是提高市场透明度的重要措施之一。金融衍生品信息最理想化的披露可以使监管者和投资者了解到真实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水平和价值水平,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要不断强化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严格对信息造谣者的惩罚,建立透明化、秩序化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业务部)
第五篇:完善我国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论文
近年来,全国各地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大自然向粗放型发展方式亮起了红灯。人类发展遭遇着来自资源与环境多方面的巨大威胁与挑战,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己提上日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金融应运而生,成为新形势下的客观趋势。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与血液,不仅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在优化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金融主要依靠金融资源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绿色金融对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的支持,带动了资金与资源向该产业转移,从而使低能耗、高能效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由于没有金融资源的支持而逐渐萎缩,进一步使环保产业吸引更多的其他生产资料,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间得到重新配置,绿色金融在助推环保产业中发挥着启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环保产业的政策建议。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绿色金融政策日趋完备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以来,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完善绿色信贷的政策文件。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将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与严格信贷环保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我国节能减排领域。2011年9月27日,“三部门”联合启动“绿色信贷”评估研究项目,并计划建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2013年12月1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指导全国各地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督促企业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推动了环保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绿色金融规模结构初具规模我国绿色金融初具规模,但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随着全球在环境保护等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日益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实现与推广。政府相继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掀起了一场大范围的绿色金融风暴。三种金融产品中,由于后两者刚刚起步,国内相关市场欠成熟,形成了以绿色信贷为主的产品结构模式。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五大行绿色信贷规模累计达1.36万亿元。清洁能源、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厂脱硫除尘、河湖整治等环保项目得到了重点支持。同时,各银行全面收紧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等行业信贷规模,加快了其退出市场的速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国内唯一的“赤道银行”一一兴业银行,截至2013年3月末,在全国已累计为节能减排领域提供融资2432亿元,融资余额达到1269亿元。此外,兴业银行推出“绿金融?全攻略”方案,实现了从产品、模式到解决方案的多层次服务,能有效满足企业客户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多种金融需求。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一、绿色金融现存问题
1.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
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是导致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的内在原因。由于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品,绿色金融服务具有特殊的正外部性。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对公共环境具有正的溢出效应,但其所提供的正外部性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合理的补偿,经济主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不足。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往往采取直接颁布相关政策法规的手段约束金融机构行为,缺乏实质性的约束激励机制,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金融机构内部约束激励机制欠完善是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金融行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环保相关指标几乎未纳入考核范围。在利益的驱动下,各金融机构主体基本很少考虑服务对象的生产或服务是否具有生态效率,为了完成经济考核指标而忽视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绿色信贷政策推行较好的建设银行,截至2012年底累计发放环保相关的贷款2396.37亿元,仅占全行贷款总额的3.37%。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所冲淡。同时,绿色金融业务往往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进一步导致了金融机构偏向于选择传统金融业务,绿色金融市场难以扩大。
2.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以间接融资市场为主,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十分滞后。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欠完善,限制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中,绿色信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缺乏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环保企业的有效需求;
另一方面,单纯的银行信贷模式,无法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金,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资金利用效率低。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具有“新兴+转轨”的双重特征,存在结构性问题,导致资本市场弱式有效。在直接融资市场中,政府未引起高度重视,缺乏相关政策安排,绿色证券举步维艰。一方面,绿色证券的市场准入机制尚未成熟,环保企业通过上市融资难度十分大;
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缺乏完善、高效的环保监管体系,导致一些企业在上市之后不兑现环保承诺,绿色证券效果大打折扣。
3.相关政府部门配合不到位
绿色金融的健康长效发展离不开政府、金融机构和环保等多部门的协作与配合。现今,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环保部门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推动,多为单兵作战方式,未充分发挥三者的协同效应。政府、环保和金融部门没有明确的分工,彼此间未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严重影响了绿色金融服务效率。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国内对该行业的了解和研究都还不够充分,在环保质量评估、项目收益与风险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并未形成统一标准。由此发展起来的绿色金融,更是集高风险性、高技术含量和高操作要求于一身。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必须依靠环保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并协助审核,借助政府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强大的资金支持,集三方共同的力?量,高效地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助力中国环保产业。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1.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积极性
合理健全的约束激励机制是推动绿色金融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我国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约束激励机制,解决好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外部性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政府可采取出台相关优惠、补贴政策,适当放松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相关要求,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效果实施奖惩政策等措施。在绿色金融发源地之一的德国,政府出台的相关环保政策中,政府支持给予清洁、环保的节能项目和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由此产生的利率差,由中央政府以贴息的方式补贴。
另外,被认定为环保、节能绩效好的项目,可获得不到1%贷款利率,持续周期为10年。结果表明,德国出台的利率补偿政策,促进了环保节能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杠杆效应”十分显著。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应逐步建立起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公司约束激励机制。在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体系中增加环保因素,使绿色金融的服务效果与每一位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内在地激励员工能动地开拓绿色金融服务市场。
2.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拓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
完善、有序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是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所在。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健全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培育和发展绿色金融直接融资市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首先,要创新绿色信贷等直接融资品种,扩大绿色金融间接融资市场规模;我国间接融资市场相对比较完备,将承担绿色金融发展主力军的角色。其次,大力发展PE、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机构,规范中小板、创业板的上市标准,鼓励、支持有实力的环保产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环保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较高的特点,决定了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更适合该类企业。最后,可适当放松企业债券市场的限制,健全债券市场的担保、信用评级等制度,支持与鼓励环保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3.加强各政府部门的协作,提升环保产业配置效率
加强金融机构与各政府部门的协作是绿色金融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发挥协同作用,第一,政府应统筹全局,制定绿色金融长期发展战略,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安排,建立高层次的协调管理机制;
第二,金融机构与各政府部门应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
第三,金融机构与各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分工,明晰权责,提高整个绿色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第四,重视环保部门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保产业属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含量高,环保部门的审核作用是相关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前提,是确保绿色金融政策切实准确地支持到节能环保项目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