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朴素美阅读及答案参考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2分)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2.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2分)
【答案】
1.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省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扣住“以朴素为美”和“懂得美”两个关键词来理解含意,大意对即可,共2分)
2.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第二篇:《朴素为美》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朴素为美》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 6 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只要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 洁,就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 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C.法家同老子、庄子、墨子一致认为绚烂华丽是“丑”的外表装饰,因此追求华丽之美必然导致国运衰颓、民心离散。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试题答案:/ 6
1.A(“只要 就”绝对化)2.C(“美学思想”偷换概念)3.C(强加因果)/ 6 / 6 / 6 / 6
第三篇:论文学中的朴素美
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
一、文学作品中朴素美的概念
文学作品中的平淡朴素,就是指文学作品的题目、语言、行文,不做作,不雕饰,不堆砌,不尚词藻,并且要求精练。宋代散文大家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朴素,内容精辟,深入浅出,好像容易,其实写起来须反复推敲,是艰苦细致的劳动,写成后,才能容易看,容易懂,引人入胜。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席勒认为,素朴是天才,包括艺术天才在内的永远必要的条件。每个真正的天才,都必须是素朴的,否则他就不是天才。天才的素朴就是艺术形象的力量和内在必然性的条件的完美自然的结合。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艾青把朴素看成是对词藻奢侈的摒弃,是退去了华丽外衣健康袒露;是挣脱了形式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抛弃空虚技巧的感言等等,都可谓经验之谈。而我也认为,语言朴素不等于没有文采,它的文采美在妙语天成之中,是一种纯净的自然的美。
二、古代文学作品的朴素美
在诗歌的创作中,我国古代的优秀诗人留下了大量的意境深远,风格朴素的诗篇。如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描绘了茫茫草原的美丽风光。每当读这首诗,那水草丰茂牛羊遍野的塞外草原景象就会自然地展现在读者的前面,使人如身临其境。全诗丝
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而是以其朴素的语言施展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这首诗中,人们很容易被作者的远大抱负和无所畏惧的气概感染。虽然作者描写的平白如话,却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共鸣。曹操文章风格是鲁讯所说的“清峻”和“脱俗”。钟嵘《诗品》阐述了“直寻”的朴素观。如他称“曹公古直”,此曹公即是曹操。其诗不假雕饰、古朴质直,显出悲慨之本色。其情真,其言直,其力率,其述简,其味纯,为朴素之珍品。同样,陶渊明的《饮酒》是历代传颂的名篇,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愧天然真淳而诱发出朴素美的芳香。钟嵘的《诗品》评陶渊明诗:“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论述了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文字省俭、风格清练,诗意纯真古朴,意兴美好舒兴。显出几分质净,几分朴素。苏轼论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说到诗词中的朴素美,不得不提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榜样。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可见,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其美学思想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得到诸子的重视和提倡。《论语•八佾》中有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首句论述的是人的美,这种“美”是不加修饰的自然的美,即“朴素”美。这与中国古代用墨在白纸上绘画,黑白分明、虚实相间的画法十分相近,使人产生素淡、典雅的审美趣味。以朴素为美,是符合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的。韩非也提倡朴素美。他在《韩非子•解老》篇中曾明确地指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真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候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这种重视朴素美的思想,韩非还在其所创作的《买椟还珠》、《秦伯嫁女》等寓言故事里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古诗人都用朴素无华、质木斟文的语言来表示朴素的内涵。可见朴素不仅是外表上的无华斟文,更重要的是内心中的朴实、质木。这有力论证了朴素是最原始的风格。而陶渊明的诗外表平淡,词语直白,正是他“闲静少言,不慕虚荣”的心境表现!
朴素的灵魂是单纯,率真。“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这正是司空图对朴素的写照。文学语言的朴素美是一种平易自然、不需雕琢粉饰、活脱脱地再现生活真实的语言美.这种语言或如抽穗高梁,茁壮结实,或如素花衣衫,洁净淡雅.或如春耕泥土,气味芬芳;或如倾听谈心,娓娓动人。朴素的语言为什么美呢?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缩短
了与生活的距离,传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文章写得平淡朴素,是自然美,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特别是诗歌里则是与矫揉造作、言之无物、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截然相反。宋代诗人梅尧臣写诗力求平淡朴素,他的名诗《阻风秦淮》开头就说:“春风不独开春木,能促浪花高于屋。”把“春风”写得“雅俗共赏”。所以,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梅诗时于浑朴中出苕秀”。即使这样,梅尧臣还认为自己的诗平淡朴素不够到家,还得再三推敲。我们都知道,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诗总喜欢初成之后朗读给村妇少年等听,看看此等人能否理解诗中意义。白居易正是追求诗中的朴素美!
那么,在文学作品中,怎样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称得上平淡朴素呢?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得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文学中诗歌的朴素美是以能够运用朴素精炼的语言放映出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为条件的。只有这样的诗才能使它的读者感到真实、亲切,产生通感和共鸣,收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就是我国古代诗人用朴素、真挚的语言创作出来的。这些诗,意境优美,闪耀着朴素美的光辉,显示了我们的先人善于以朴素的画面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的才能。这种以朴素为美的诗歌创作传统,得到不断发展,成为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的精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朴素与华丽的文学风格对比作过辩证论述。如《明诗》云:“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唯才所安。”《章表》云:“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程器》云“:近代辞人,务华弃实。”《定势》云:“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
不见要约。”系统地论述了在文风上则抑华扬实,追求朴素美。阐发出其朴素美的辩证法思想,予后世影响深远。苏东坡也很重视诗的朴素美,他曾在《与苏辙书》一文中精辟地指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微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要非情思高远,形神消散者,不知其美也。”高度地概括了朴素的美学内涵。近代诗词评论家王国维对诗的朴素美也有很好的见解,其《人间词话》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人能于诗词中不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比如同样是写雪景的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咏雪赠张籍》中曾用“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描写了马车在雪地上行走,雪随车轮的转动翻起两条白色的带子,马蹄踏到雪上留下了一个个银色的杯状景象。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显出华美之感,不具有朴素美。我们只是很清晰的看到当时的情形。可是,当我们读到王维的也是写雪景的两句诗“: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感觉则完全不同,作者把对雪景的真实感受通过朴素无华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和他产生同感:清早起来,听见窗外竹子的响声,以为是被风所吹动,开门一看,啊,大雪满山!其境界何等辽阔。诗中没有用任何形容词语,却把雪天的全景对读者扑面而来,使读者不由自主地去和作者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在诗里则是淡雅的朴素的。这种让读者读诗而不自觉是在读诗的诗才是好诗。这种让读者不自觉的展开想象力的文学作品才是顶尖的名篇!
这里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林黛玉和香菱论诗的情节,也涉及到了诗的朴素美问题。当香菱很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黛玉给她举出更高明更“淡而现成”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作比较,让香菱鉴别高下。林黛玉这里所说的“淡而现成”也就是诗的朴素美。不愧是大观园里的第一才女,其审美能力令人叹服。
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朴素美是在文学创作中对语言的要求十分严格,可以说,没有精炼的语言是创造不出朴素美的。只有朴实淳美平易近人的语言才能使作品产生韵味悠扬,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量。古今大诗人无不在这方面刻意求精,艰苦磨练自己的笔锋。如我国古代诗人特别讲究作诗要有“生香真色”。当然,要想把诗写得真实、自然、朴素,是不容易的。如:“池塘生春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开门雪满山”等诗句都是真切感人的朴素名句。贾岛的一句“僧敲月下门”的“敲”不只经过了多少次的模拟与想象,更是作者平时对生活和人情事物深刻体会!
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不单纯是艺术性的问题,它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直接关系。朴素优美的文学作品,总是在平易近人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隽永的思想和丰富激越的生活感情。这样的的作品,虽然没有深奥的典故、奇异的夸张,而在淡泊朴实的形式中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俪采百字之隅,争价一句之奇”的矫揉造作之作所远远不能比拟的。这是因为朴素美是艺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繁采寡情”的形式主义水火不相容的。刘勰还
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曾说:“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这是我国5 世纪文学批评家对内容和形式的辨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不少学者对那些“酌奇而失真,玩华而坠实”的苍白无力的作品十分厌恶。诗词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是通过打动人的感情产生审美趣味来起潜移默化作用的。作者倘若没有达到真挚、朴素、深沉的情感境界是写不出具有朴素美的诗歌。只有在生活中热诚高尚的人,他的诗才能是自然朴素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诗才能充满热情。诗词是如此,其他文学作品也是如此!
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朴素美
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吴伯箫的散文《菜园小记》: 那年蔬菜丰收,韭菜割了三茬,最后吃了苔下韭(跟莲下藕一样,那是以老来嫩有名的),掐了韭花,春白菜以后种了秋白菜,细水萝卜以后种了白萝卜。园里的连江西腊、波斯菊都要开败 的时候,我们还收了最后一 批西红柿。天凉了,西红柿 吃起来甘脆爽口,有些秋梨 的味道.我们还把通红通红 的辣椒穿成串晒干了,挂在窑洞的窗户旁,一直挂到过了新年。这段文字极其简朴、自然,像叙家常一样,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然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种真实而浓郁的生活情趣,散发着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其次,朴素的语言之所以美,是因为它通俗、生动、明白如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人受到感染。
朱自清的《给亡妇》:“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这三年里世事不知变化了多少回,但你未必注意这些个,7
我知道。你第一惦记的是你几个孩子,第二便轮着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你在日如此;你死后若还有知,想来还如此的。告诉你,我夏天回家来着:迈儿长得结实极了,比我高一个头。闰儿父亲说是最乖,可是没有先前胖了。采芷和转子都好。五儿全家夸她长得好看;却在腿上生了湿疮,整天坐在竹床上不能下来,看了怪可怜的。六儿,我怎么说好,你明白,你临终时也和母亲谈过,这孩子是只可以养着玩儿的,他左挨右挨去年春天,到底没有挨过去。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我劝你少亲近他,只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会儿抱的。可是你病中为他操的那一份儿心也够瞧的。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儿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你为我的捞什子书也费了不少神;第一回让你父亲的男佣人从家乡捎到上海去。他说了几句闲话,你气得在你父亲面前哭了。第二回是带着逃难,别人都说你傻子。你有你的想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其实你没有晓得,那些书丢了也并不可惜;不过教你怎么晓得,我平常从来没和你谈过这些个!总而言之,你的心是可感谢的。这十二年里你为我吃的苦真不少,可是没有过几天好日子。我们在一起住,算来也还不到五个年头。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别说怨我,就是怨命也没有过。”
朱自清以孩子的情况告诉亡妻,如久别长谈,完全没有那种缠绵悱恻的哀婉,追忆忘妻对儿女无微无至的关心照顾,历数往事,大量的铺叙入情入理,没有累赘感;处理家庭矛盾、困难,妻子宽容与大度,对丈夫书籍的爱护,病中的日子,对亡妇所做的事,作者充满感激,但皆不是如泣如诉般的令人断肠,而是娓娓道来,再现一个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在读者的面前。语言之简朴犹如对面谈话,作者在这里可谓是完全体现出了儒家的“哀而不伤”,但还是这种平淡塑造出来的朴素美,犹如一瓶陈酒,愈久而愈浓郁,那种含蓄、隽永反而能给读者一种诗意,回味无穷。
而朱自清的另一名篇《背影》更是如此: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可见文章是在“泪如泉涌”的情况下写的。但作者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没有用浓笔重彩去渲染,而是用平平实实的语言去直抒胸臆,写“我”的悔恨自责,写“我”的动情落泪,用淡笔写深情。朱自清的《背影》,语言饱含深情而又朴实无华。朴实得如同土地,正是土地才长出粮食,才长出奇葩异卉;朴实得如同空气,正是空气才不被时间所淘洗;朴实之中又闪烁着光彩,使人为之动容。郁达夫曾说:“在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不去过分雕琢语言,也不用绚丽胡色彩匀着意涂抹,却朴素自然之中,写得很美,富有之气。朱自清胡文章是感性的、丰富的,你能从中深切胡感受到他散文的“真挚”与“清幽”。
同样,素以朴素、淡雅、意蕴幽深而争妍于现代散文之苑的许地
山先生的散文代表作《落花生》 ,是大家熟知的名篇。文章似乎信笔 写来 ,轻描淡写地记叙了童年的一段往事。高度赞美了花生的崇高品格 ,从而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而不要做只求虚荣、专讲体面的人。那么 ,《落花生》的朴素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 一是结构缜密 ,布局严谨。全文从种花生、收花生一直写到吃花生、议花生 ,时间长 ,环节多 ,作者却能根据主题的需要大段记叙。结尾画龙点睛 ,既道出作者的真切感受 ,又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意犹未尽 ,发人深思。二是以物喻人 ,托物言志。这种手法是渗透于朴素、平淡的描叙之中,其主旨决不是仅仅在于描写大家所熟知与喜爱的落花生 ,而在于通过对落花生的描写、赞美 ,寄寓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一篇咏物言志的文章,行文如同漫不经心的叙话,既不求词藻的绚丽,也不着意文思的跌宕起伏,只是按生活本身的质朴面貌加以叙述表达而已。读这样的文章,好像和朋友一起促膝谈心,拉拉家常。貌似平淡,却又言近旨远。
又如毛泽东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如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 不朽”!
在这短短的一百一十个字中,把要纪念的所有的人和后人要纪念的意义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这平实的文字里,给人们无比强烈的震撼!这也是文学作品中朴素的力量!
.结论
美,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自然和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也是美的源泉。文学的朴素美是一种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也更带有普遍性的美。只有这种美才能反映人的高贵的心灵和丰富的感情。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提倡和重视朴素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从我做起,理解朴素美,倡导朴素的文学风向,为我国的现代文学艺术发扬光大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明菲.中国文学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田中阳、赵树勤.中国当代文学史.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5.7 【3】张明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4】过常宝.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5.7 【5】康震.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卷】.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5.7 【6】李江.中国现代文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第四篇:《汉字之美》阅读及答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也有美丽之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汉字之美》阅读及答案,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字之美
日本人向来自负,但在中国文字面前却格外地谦恭。他们不但在本民族的文字中拼命汲取汉字的精髓,还一次又一次煞有介事地举办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其主角便是汉字的书法作品,据说日本民间曾对汉安选美,夺魁的是“梦”字,入选佳丽还有“雪、柔”等等。日本人对汉字的狂热痴迷可见一般。汉字的音、形、义皆具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
她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再加轻声、变调之类已够复杂,还得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这里的学问深着呢!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读得铿锵有力,有人读得平淡无奇,有人读得悦耳流畅,也有人读得含混不清。要让听者从你的嘴巴中听出汉字的美,还真得请你下一番功夫。
曾亲耳聆听过一位著名话剧演员朗读戴望舒的《雨巷》,那绝对是一次痛快淋漓的享受;那平缓的语调娓娓引出泛着暗淡灯光的朦胧小巷,那略显惆怅的沙哑是对如烟往事剪不断、理还乱的追忆,那若有若无的哽咽更勾起多情人心灵深处早已尘封的往事,一诗读完,听者不禁泪水涟涟……
汉字的形美同样不可抗拒。历代优秀的书法家粲若繁星,各具风采。王羲之,飘逸俊朗;颜真卿,粗犷豪放;柳公权,华美灵巧……名山大川如果少了书法家们的题词就让世人少了一分敬仰,小桥流水倘惹有名家的“墨宝”则会因此声名远播。难怪各旅游景点在宣传手册上都忘不了写上“XX年间,大书法家XXX见此佳景,豪兴大发,泼墨挥毫,写下XXX几个大字”之类的语句。我的家乡盱眙有一处本不出名的小山,亏了南宁书法家米蒂的题字“第一山”,近年来竟有不少外地游人慕名而来,让小县城颇有几分自豪。
形形色色的美术字更为汉字的形美推波助澜。歌手江涛的MTV作品《创造》,用电脑设计出的歌词字体独树一帜,很有个性。这些字或扁或圆,亦庄亦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千变成化,精彩纷呈。古老的中国汉字镀上了现代科技的光辉,更魅力四射。
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以让稍有想象力的人展开无尽的遐思:“笑”字,活泼可爱;“哭”字,愁眉苦脸;“巍峨”,山的高大顿显眼前;“妩媚”,少女的娇颜潜入心底。难怪中国人爱将“字画”连在一起,汉字本来就是可以入画的。
文化层次的不同,人生阅历的不同,对汉字字义的理解随之不同。我看《红楼梦》与文学家看《红楼梦》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文学作品,有人推崇备至有人却视若粪土的原因。平常的一句话,如“你是个大坏蛋!”可能是孩子的童言无忌,也可能是情侣的亲密调侃;可能是路人的厉声痛斥,也可能是某君良心发现后的深深自责。细细品来,汉字的义真及奥妙无穷。
汉字之美,还美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面纱。你看成千上万个汉字就像成千万个小魔块,在语言大师的“点化”下,忽而成了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忽而成了清新隽永佳美文,忽而是浅吟低唱,忽而是疾风骤雨,忽而是行云流水,忽而是欲说还休……而我们,正是被这些小魔块们深深吸引,才会“沉睡不知归路”,才会“为伊消得人憔悴”啊!
夜深人寂,挑灯夜书。会心之处,不觉莞尔。
1.文章写了汉字的哪些美?试简要概括。(4分)
2.从著名话剧演员朗读《雨巷》的艺术效果上看,汉字的语音具有独特的魅力。依据三、四两段提供的信息,说说我们在朗读文章时应该注意些什么。(3分)
3.作者认为“汉字之美,还是在她只对真正爱她、懂她的人撩开自己神秘的棉纱”,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4.第八段画线的句子告诉我们,成千上万的汉字一经语言大师的“点化”,就能放射出神奇的艺术魅力。请你举出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可以举一个词句、一篇文章或一部名著)(4分)
参考答案
1.文章写了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和汉字之间相互组合的内在神韵美。(第四方面也可以摘抄原文。)(四个方面各得1分)
2.应注意讲究四声和变调;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3.只有真正地热爱汉字并能深刻理解、准确运用汉字的人,才能获得汉字的内在神韵美。
4.示例:朱自清的《背影》,语言朴实无华,却蕴涵着真切、诚挚的父子深情,让人感动;《西游记》以其神奇的想像,曲折的故事,生动的人物,深深吸引了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著。(举出例子得1分。说明准确得3分。)
第五篇:朴素为美—北京市燃气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建设纪实
朴素为美
——北京市燃气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建设纪实
作者: 捷盟咨询顾问 任 翀
编者按:本文作者全程参与了由捷盟咨询承担的北京燃气集团企业文化理念建设项目,对北京燃气企业文化的朴素之美深有感触,特撰写本文以飨读者。
大千世界,美不胜收。凡能恒古流长之美,无不在于她的自然亲切,心灵震撼,这种美的灵魂就在于“朴素”。朴素,是自然而然的真实之美,是铅华褪尽的沉淀思考;朴素,是恒定于一的切实之美,是聚焦信仰的稳健力量;朴素,是英雄本色的朴实之美,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真才实学。
企业文化是对人的教化,这是一种朴素的教化,她明确使命、树立愿景、确立核心价值观,并宣贯这些思想理念,而只有这一切让员工感到真实亲切才算是文化建设的成功,正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放眼望去现如今的企业文化建设,布衣荆钗者有之,洗去铅华者有之,沦落为丐者也有之,然终究难以从追求时尚、固步自封和张扬卖弄中“脱胎换骨”般的朴素可敬。然而沧海拾贝,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燃气”)企业文化理念建设可谓生动自然的朴素之美。
一、使命的真实之美: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和谐统一
企业文化,就是由企业所倡导,并被企业和员工所实践,影响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个人行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理念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回答三个问题:“我们为何而存在?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我们怎样为人处世?”
也许,我们会认为这完全是企业领导的事情,甚至是政府的事情,上传下达即可,特别是国有企业。然而,北京燃气深刻地认识到 自身的文化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首都燃气事业长期实践而生长起来的,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市政府的深切要求,不负百姓期望,领导们高瞻远瞩、集思广益;另一方面也要敢于 突破长官意志,尊重员工意志,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投身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浪潮中去,群策群力共同铸就燃气人的信仰,并展开了为期半年的企业文化研讨工作,广大员工成为了本次活动的主要主持者、研讨者和管理者,理念研讨可谓热火朝天,理念宣贯的是声情并茂,两项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启发,真可谓朴素得够实在。
北京燃气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拥有北京市燃气建设和经营的专营权,集燃气输配、销售、设计、施工、建设、科研、制造为一体,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燃气输配管网,承担着北京市区工、商业和居民用户的燃气供应服务工作。2005 年 1 月,北京燃气 与京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成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总额超过 400 亿,成为北京市最大的国有公司。2007 年 5 月 17 日 北京燃气 在香港注资成功,使企业属性发生了新的变化,标志着集团公
司从传统公用事业企业转变为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
问题的第一个聚焦点就由此产生了:注重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两者在理念建设中有没有内在的统一性?燃气人围桌而座,共同回顾了从计划经济时期“ 投资靠政府、经营靠补贴、服务靠垄断”到现如今的市场经济下的国企改制、重组、上市的艰辛历程,深刻体味出 北京燃气 依然是“纯粹的国有控股企业”,依然肩负着北京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发展燃气事业、服务用户、安全稳定供应”的历史使命;同时又是“纯粹的上市公司”,就要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思考和解决问题。
使命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企业实现远景目标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体现了企业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文明的能力。燃气人根据历史沿革中各届政府对燃气提出的要求,以及燃气行业的公共服务特性,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视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开创性地提出了“服务社会、造福民生”的企业使命。
北京燃气的社会效益仍然是第一位的,以经济效益促进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必然要对成本、利润、销售量等方面的关注力度大为增强,既要对政府、客户负责,也要对资本市场负责。至此,我们可以说 北京燃气的企业文化建设任务也就清晰了,那就是:北京燃气要重新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持续促进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具有高度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体系。
燃气人凝心静气,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终能褪尽铅华,以“ 始终肩负政府嘱托和百姓厚望”为 自然而然的责任和义务,以“为社会和客户创造价值”带动为员工和股东创造价值,这是一种平凡而崇高的朴素之美。说她平凡,是因为燃气人已经践行了几十年,日日夜夜为首都燃气事业保平安、谋发展;说她崇高,是因为燃气人志存高远,胸怀更加宽广,把燃气事业对于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看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严正承诺和真切落实,把安全稳定供气对于改善百姓的生活看成是传承能源文明的优质服务表现。
二、愿景的切实之美:梦想与现实的齐头并进
愿景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梦想,是把使命勾画成蓝图,是企业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长期战略目标,她既是未来发展的现实需求,又是现实发展对未来的必然追求,她是现实性与梦想性的切实统一。
燃气人怀有很多梦想,跟所有的企业一样,希望企业更好、生活更好。然而,“什么样的愿景才能激发这种信念与热情?”,无疑,这是燃气人聚焦的第二个问题。其中,“可实现性”是最关键的,她是联结现实与梦想的桥梁,是最切实的美好回答。
燃气人又一次陷入了深思:我们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格的内控制度,具备满足市场需求的市场规模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还拥有一大批智慧勤恳的人才和管理团队,特别是注资上市的成功更使北京燃气成为北京市第一家融入国际资产市场的公用事业单位,为首都的城市基
础设施与公用事业建造了一个投融资平台。审时度势,我们要成为“世界一流的清洁能源运营商”要怎样实现呢?对此,燃气人进行了严谨而翔实的论证,因为愿景不是挂在墙上的文化,而是要践行在每一天的承诺。
实力造就梦想,北京燃气已经成为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北京市的经济安全、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有一组数字对比:北京天然气用户达到 100 万户时用了 13 年,超过 200 万户时用了 4 年,超过 300 万户时仅用了 3 年,北京燃气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预计未来十几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呈高速增长,平均增速将达 11% 至 13%,2010 年需求量将达到 1000 亿立方米,北京燃气的发展空间前所未有。到了“十一五”期末,将实现天然气购入量 63 亿立方米,管网规模达到 8033 公里,用户数量达到 438 万户,北京燃气的发展步伐之大也是前所未有。如果北京燃气以“今天”为坐标点,那么回顾“昨天”就是迅猛发展、稳健经营,而眺望“明天”则是立足高远、前景广阔,正所谓“世界一流并不遥远”。
在奔向世界一流的征途中,北京燃气由原先的能源提供商转变为清洁能源运营商。至此,文化与战略相互影响、融合与促进,恒定于一,形成了一股聚焦信仰的稳健力量。随即,北京燃气以“立足北京、内外并举,专注燃气、上下延伸”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以保证愿景的切实实现,这是一种开阔而专注的朴素之美。说她开阔,是因为在波澜壮阔的
潮头起航,所以才有了“谁主沉浮”般的响亮,是因为有了鲲鹏般的翅膀,所以才有了直冲云霄的向往;说她专注,是因为北京燃气在城市燃气发展及能源结构调整中始终注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形成行业示范效应,成为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力的现代企业和市场主体。
三、核心价值观的朴实之美:选择与聚焦的相辅相成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评价标准和对行为价值的选择标准,是企业理念体系的建设基石。核心价值观的探讨是燃气人最为激烈的一场辩论赛了,甲方说核心价值观应该一目了然,比如注重责任、诚信和服务等;乙方说核心价值观应该具有高度概括性,从我们耳熟能详的方面作为切入点,比如注重企业文化和管理的精神提炼。我想这两种说法分别代表了挖掘核心价值观的两种鲜明思路,即“具象”和“抽象”。至此,不可避免地第三个问题就聚焦在燃气人面前了: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源泉在哪里?她可以是精神的凝练,也可以是作风的缩影,更可以是企业殷殷传承的倡导。
燃气人换了个角度,从自身赖以生存的事业上找到了突破口,即核心价值观要从“气”上挖掘。按照燃气人的说法就是“我们是跟天然气打交道的,主要职责就是遵循党和政府的要求为首都百姓安全供气、稳定供气。气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她虽无形却流溢于有形之中,正如我们的管网管道输送着燃气,科学管理承载着文化管理。”
“气融万物、惠泽万家”是北京燃气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英雄
本色的朴实之美。说她是“英雄本色”就是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修炼自己的真才实学。“气融万物”讲的就是燃气管道具象有形,燃气文化大象无形。正因为燃气人志存高远,才要修炼有容乃大的胸襟与气度,以实力说话,以业绩说话。“惠泽万家”说的是北京燃气是与社会发展一同成长的,我们在集纳企业内外各种资源、智慧和力量的同时,更要怀有感恩之心,讲回报、讲奉献,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讲求企业价值的融会贯通——对政府负责,以服务社会、造福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对人民负责,把真情服务送进千家万户,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对市场负责,以良好的业绩回报社会及伙伴,互惠互利共享成果;对员工负责,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生涯,同心同德共创未来;对未来负责,传承文明之火、智慧之火。
燃气人面对她们的核心价值观,犹如手捧“传家宝”,朴实、亲切,宣贯中一次次强调,讲解中反反复复提及,看来气融万物首先融的就是员工的心,惠泽万家首先泽惠的就是员工的情。
四、扬弃成就卓越:不破不立的朴素之美
扬弃,哲学上是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其实质是“不破不立”。都说要“追求卓越”,可“卓越”从哪里来?燃气人认为卓越来自于敢于向自己挑战,这是一种真实,一种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眼光;卓越来自于冷静的利弊分析,这是一种切实,是敢于破、更敢于立的胸怀与实力;卓越来自于脚踏实地的变革改进,这是一种朴实,一种从管理入手的理念革
新与探索开拓。
不破不立是没错的,但破后就一定能立吗?显然这个“破”不是破坏,而是翻新,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扬弃的实质就是不破不立,就是 继往开来、自我改进、自我创新、成就卓越。“扬”为“弃”指明前进方向,“弃”为“扬”开拓发展空间;“扬”是对核心价值观的恪守,“弃”是与时俱进中的成熟。
扬弃需要信念,需要勇气,更需要本领。作为首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独特的行业特性激发出燃气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并在几十年的艰苦岁月中凝练出燃气人在艰难险阻面前举重若轻的潇洒气度和在日常工作举轻若重的严谨作风,真可谓“能 拼搏、能奉献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种精神和作风当然要“扬”,要传承,但以往“气老大”的官僚作风要“弃”,并将随着上市公司的形象而转变。
燃气人深刻感受到“没有经营管理的切实转变就没有成就卓越的基础”这一朴素想法,并从经营、安全、服务、人才和执行五个方面朴素地演绎着:在经营上,得客户者得市场,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站在专业角度解决问题;在安全上,首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在服务上,抽取呼家楼绿洲精神的灵魂“真情到家”上升为服务理念,说明“真情”是优质服务的精髓,“ 到家 ” 是一种资源、标准、承诺和能力,是在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在人才上,已经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
选拔人才,从制度上突破了国有企业吃大锅饭的现象,因为燃气相信“人才不是淘汰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那么作为企业就要想尽办法“为人才创造机会”,使员工获得个性尊重、才能施展、成长支持、贡献回报和价值实现;在执行上,燃气人突破国有企业“上传下达”的执行方式,从另一个视角思考着为何有时政令不畅通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执行这自身的原因,而另一方面更有传达者的失误,如果把决策者和执行者当作是彼此尊重和相互服务的合作关系,那首先就是“知道是前提”,即政令传达的正确性、明确性、及时性和辅导性,其次才是“做到是关键”,即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掩卷沉思,燃气人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徘徊:他们不雕琢修饰却是真实可爱,他们不溺于安逸却是切实改进,他们不甘于平庸却是朴实淳厚。燃气的朴素之美成就了燃气文化的大气——“气融万物、惠泽万家”,因唯有宁静方能致远。
真心祝福燃气人健康幸福!
真心祝福燃气事业成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