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建议论文
摘 要:棉花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均比较广泛,目前几乎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棉花,我国一直以来都是棉花产量最大的国家,棉花的产量增加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棉花种植业不断发展的状态下,棉花栽培技术亦得到了不断创新,但是新形势下的棉花栽培技术发展中仍存在大量的问题。本研究就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创新建议,旨在提高我国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棉花栽培技术;存在问题;创新建议
棉花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各项技术均取得相应创新发展的同时,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对提高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为了使我国棉花种植产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提高各地棉花栽培质量与产量,我国需要对新形势下的棉花栽培技术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使棉花的栽培技术得到创新发展。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专业型人才 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因此我国各个高校在其专业设置中极少涉及到棉花栽培技术领域。加之我国大多数人民的传统思想均认为应通过学习脱离农业,因此在从事农业生产方面的人才培养相对比较缺乏,导致我国棉花栽培技术以及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1.2 棉花市场波动性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种植国家,每年均需向国外大量出售棉花,由此各国的棉花市场对我国的棉花种植业具有比较大的影响[1]。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使我国纸币逐渐贬值,物价均呈现上涨趋势,由此便造成了我国国内市场中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棉花种植业在进行棉花栽培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由此棉农的经济效益便相对降低。加之国外棉花市场对我国棉花的需求量并不稳定,使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影响了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的创新建议
2.1 推广无土栽培 在现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棉花栽培技术已经逐渐向无土栽培发展,因此要求具有更强的技术性能,对其中比较复杂的过程能够精准掌握。为了促进我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逐渐提高我国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在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中,应重视对无土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尤其重视对其营养液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对其中的成分结构能够科学的配备,使其能促进棉花的生长。
2.2 选取优良品种 并不是每一个地区均能种植棉花,棉花对其生长环境具有十分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十分充足的光照和灌溉水源,同时棉花的生长周期一般情况下为0.5 a左右,并不会超过0.5 a,在其成长过程中极易发生病虫灾害等,从而会影响当地棉花的产量及质量,降低棉农的经济收入[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应加大对棉花品种的选择力度,尽量选取比较优良的棉花品种,使其能够对病虫灾害产生一定的抵抗作用。另外,在棉花栽培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亦可以培育比较优良的品种,使其能具有比较优良的纤维品质,棉团能更加紧凑,从而提高棉花的质量及产量。
2.3 创新地膜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棉农种植棉花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国家应大力创新并推广地膜栽培技术,使棉花的种植成本能逐渐下降,经济效益能逐渐上升。同时,采用地膜栽培技术,亦能提高棉花种植的产量及质量。我国能够栽培棉花的地区比较多,但是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并不相同,对棉花栽培产生的困难也各不相同,尤其在棉花育苗过程中,会由于自然条件造成棉花育苗成活率低的问题[3]。创新并使用地膜栽培技术进行育苗,能够大大提高棉花育苗的成活率,节省育苗的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2.4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对新时期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创新过程中,除了需要重视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地膜栽培技术及选取优良品种外,更需要重视对棉花种植中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无论是任何比较优良的品种,均不能避免在棉花生长的5~6个月时间内发生病虫灾害,国家通过创新的优良品种能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从而降低棉花产量与质量的损坏率。因此,在实行创新棉花栽培技术时,需要对棉花的生长进行科学的检测,利用科学手段对其进行采样调查和分析,建设一定的病虫害预防机制,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虫害的防范工作。小结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为了促进经济一体化、多元化的发展,纷纷比较重视对各自进口商品的遏制,由此使我国的棉花出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国的棉花种植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了促进我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在该新形势下逐渐创新棉花栽培技术,以提高棉花的产量及质量,继续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贡献,保障国民经济水平能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 陈刚.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探讨.山西农经,2014,8(5): 111-112.[2] 木亚斯尔·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依木·阿西木,帕夏
第二篇: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改革的深层次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的服务对象、工作 内容、组织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社区党组织必须不断改进工作 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提高服务功能,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当前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社区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突出表现为五大矛盾:
1、整合社区资源的高要求与社区党组织较低职位的矛盾。社区党组织要开展工 作,聚合好社区内各种党建资源是前提,但社区作为城市最基层的组织,有责无权,没有手段对各种分散的党建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社会、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够,有的下岗职工党员不相信社区、单位党员瞧不起社区、离退休党员顾不上社区、纯居 民党员帮不上社区、辖区单位党组织不需要社区,他们参与社区党建的自觉性不高,有时在地方党委的号召和社区党组织上门做工作的情况下,参与一些社区共建活动,但形式上是被动型而非贡献型,形成社区党建“一头热”的现象,许多单位党组织不 知道在社区党建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2、工作的高要求与不相适应的社区干部队伍的矛盾。当前,社区所辖范围、工 作职能、内容和面对的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党组织的职责更广、任务更 重、工作要求更高,但目前社区干部仍然以原老居委会干部为主体,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社区知识、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特别体现在民主法制观念和服务手段 上。同时,目前社区干部待遇偏低,没有纳入社会保障系列,他们感到政治上无盼 头,利益上无享头,前途上无奔头,工作无动力,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被吸引和留住。
3、服务功能的高标准与经费短缺、投入不够的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 程中,社区党员和居民的需求水准不断升高,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由 于社区投入不足,导致各种服务设施不完善,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同时,一批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涌进社区,社区党员数骤增,党建活动阵地不够、活动经费压力加大现象比较普遍。
4、繁重的行政负担与社区党建工作的矛盾。由于传统观念的惯性作用,有的社 区居委会被当作政府的延伸点,当作政府在基层的“角”,经常有行政命令任务,有
检查验收。这样,一方面社区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工作呈行政化倾向,成为“经 济、行政、社会复合体”,社区自治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疲于应付,投 入党建工作的精力较少,更无精力思谋社区服务。
5、日益复杂的社区党员群体与单一的管理模式、活动方式的矛盾。社区内党员 类别复杂,既有从业党员,又有无业党员;既有公有单位党员,又有非公党员;既有 本地党员,又有外地党员;既有高收入党员,又有低收入困难党员。他们的思想、需 求又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党建生态,目前社区党建工作存在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一 是社区党建资源的缺乏与社区党员队伍的急增不相适应;二是社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 理方式与社区党员队伍结构的复杂化不相适应;三是社区党员的需求多样化和教育服 务内容的贫乏不相适应。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对策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形成齐抓共管、共驻共建的好的氛围。要 利用各种会议、媒体和活动,大力宣传社区党建的重要性。一是统一各级领导的认 识,克服社区“虚事务”、“软任务”的思想,树立“不抓社区党建是失职、抓不好 社区党建是不称职”的思想观念,实施社区党建“领导工程”。二是统一各职能部 门、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的认识,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形成共驻共建机制。三是 统一社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认识,增强认知度、认同感,营造人人知晓、个个参与社 区党建的浓烈氛围。针对有的在职党员“单位意识”强、“社区意识”差,对单位 “藕断丝连”的现象,推行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党组织的双向评议制度,对社区“四 评”,对单位“三议”:评社区服务,看群众是否满意;评社区事务,看是否公开文 明;评干部形象,看是否称职。评议由社区党建联系会主持,评议结果在社区中公 布。
2、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理顺各种关系,形成好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明确社 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理顺各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如街道与居委会的关系,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的关系,街道社区居委会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 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好的工作机制,一是综合协调机制。在县区成立社区党建 工作指导委员会,在街道成立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在社区成立党建联席会。二是广
泛参与机制。组织社区内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党组织,在职党 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参与社区党建,做到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治安联防,公益 事业联办,社区环境联建,文体活动联谊,社区经济联抓。三是责任落实机制。如社 区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制、检查督办制等。
3、进一步改善结构,提高素质,建设一支好的社区干部队伍。一是拓宽选人渠 道。以从机关派、从企事业单位聘、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从社会上招等选人用人方 式,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工作。沙市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51名大专生,下到社区通过社区居民选举,32人担任居委会正副主任。荆州区今年也选派了12 名大专生到社区工作。二是改进选任方式,按社区自治要求,探索社区干部直选、党 组织书记“三推一选”。全面推行社区干部聘任制。沙市区采取“笔试”入围、面试 测评、依法选举的办法,对社区干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364名参选人员,落选1 05人。三是加强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最近,荆州市委组织部举 办的党建示范社区负责人培训班,把专家授课与经验交流、实地考察相结合,收到较 好效果。四是建立健全社区干部激励制度。对社区干部定岗、定责,要采取多种方式 确保社区干部工资的及时发放,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社区干部 的后顾之忧,使社区干部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工作中去。对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 干部予以表彰,授予各种政治荣誉。
4、进一步加大物化投入和政策扶持,构建好的阵地设施。保证社区党组织的办 公用房和建好党员活动阵地是抓好社区党建的基础性工程。在社区建设中,地方政府 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一是城建规划,在小区建设审批中必须有配套的社区办公用 房;二是社区内国有、集体闲置资产社区优先共享;三是企业破产的资产中剥离资产 用于下岗党员建社区;四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向社区下派工作任务的要做到“权随责 转、费随事转”;五是对社区兴办的各种有偿抵偿服务项目实行政策扶持,增强造血 功能;六是市、县(区)要把社区干部工资和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近年来,我市 采取街道拨付一点、共建单位扶持一点、党费支持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等办法,在各 社区建立了党员活动阵地,其中35%的面积在50平米以上,电教设施全,学习活 动环境优。
5、进一步加大党员管理模式和活动方式的探索,寻求社区党建好的途径。加强 对社区内党员的分类管理。一是直接管理社区党员。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划分党员责 任区,搞好民主评议,组织各种党建主题活动。二是探索管理流动党员。对流出的党 员,要跟踪联系,掌握其思想、工作情况;对流入的但关系未转的党员,要组织他们 参与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发挥他们的作用。三是协助管理在职党员。把辖区单位在职 党员在社区中的表现反馈给其所在单位。在党员考核、提干、晋级、评先表模等 事宜中要主动征求在职党员所住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并把社区对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 现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四是帮扶下岗困难党员。发挥党组织广泛联系辖区和外界 社会的优势,帮助下岗党员实现再就业,解决特困党员的生活问题。
积极探索党员活动方式。在单位党员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在下岗党员中开展 “双带”(带头再就业、带领职工再就业)活动,在退休党员中开展党员责任区、先 锋岗活动。荆州区荆东社区2002年8月创办雷锋互助社,通过“爱心储蓄”形式 进行社区服务。一年来,社区党员居民“储蓄”好事4000多件。一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与社区特困党员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为他们送学习资料、送致富 信息、送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增强对党的信心,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6、进一步抓好创建示范社区活动,形成抓社区党建好的工作载体。以创建党建 工作示范社区活动为抓手,推动整个社区党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一是抓好各种硬 件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基础阵地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设施建设。软件建设包 括工作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建设、党建活动设计等。二是要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和试验 作用。示范点要在基础阵地建设上作示范、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上作示范、在提 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上作示范,在建立共联共建机制、加强各类党员管理、提 高党建活动效益上作探索。三是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经常组织参观学习,用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用样板来带动其他社区的党建工作。
第三篇:棉花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综合设计论文
棉花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姓名:xxx专业:xxx学号:xxx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棉花种子市场的发展现状、总结我国棉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其原因,对现阶段我国棉花种子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做出了解决对策,并对我国棉花种业的再发展提出你几点建议。
引言:棉花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其产量位居我国经济作物之首,棉花种子是发展棉花生产、夺取棉花丰收的重要生产资料。近年来,随着商业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种子市场的放开,棉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各种棉花种子纷纷走向市场,造成棉种多、乱、杂的现象,严重影响棉花生产的健康发展,影响棉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棉农增产增收。现阶段,我国棉花种子市场混乱带来棉花生产的诸多问题,分析棉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棉花品种混乱的原因,指出棉种混乱对棉花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为规范棉花种子市场提供指导。
关键词:市场问题 ;原因 ;解决对策;再发展
一.棉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小规模的种子公司数量多,品种杂乱,难监管市场质量
我国《种子法》规 定,种子的生产包装经营都实行许可制度,但由于监管成本过高,无法对种子市场实行全面有效地监管,致使从事种子生产、包装和经营的公司中存在大量技术水平偏低、良种生产能力较差的小公司,这些公司不断更换品种名称以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使农户的种子搜寻成本大大提高。
1.2 难以建立良好的种子经营信誉和现代种子专营体系
部分县级种子经营单位规模相对较大,拥有固定的种子经营店面,部分经营单位还是一些大种子公司的分销店或代理销售机构。同时,大量以小规模私人经营为主的种子经销商在最近几年也遍布县、乡、村,此外还有一些流动经营者,驾驶农用交通工具串村销售。调查结果显示,与县级种子经营单位相比,乡镇级的种子经营店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其销售量更多。大部分农户缺乏充分信息挑选自己满意的品种,部分农户甚至倾向于选择自留种等次优策略来回避市场风险。据调查,在河南某县的种子市场上,经营棉种的企业或销售商有70多家,销售的棉花品种及材料超过110个,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不到 600 hm^2。
1.3 种子定价标准混乱,增加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竞争性市场上,价格是区分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但实际调查发现,某些相同品种的种子价格差异 非常大,最低价格为7.0元/kg,而最高价格高达142.8元/kg。笔者在所有被访问的经营点中选取9个品种进行价格对比,这9个品种共出现在6家不同的经营点中。结果发现,每个品种的最高价和最低价都相差20元/kg以上,其中有2个品种的最高价格是最低价格的4倍,3个品种的价格差超过60元/kg。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异无法用定价策略和交通成本来解释,因而可以看出,其中存在一些非法或者不规范的生产经营活动。-1-[2][1]
棉种市场出现的这些情况和问题,对今年及今后棉花生产的影响将从隐性到显性,矛盾会逐渐凸现出来,为此,希望引起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妥善解决。
二.棉花品种混乱的原因
2.1 农业技术服务不到位,监控机制不力
通常在新品种推广实践中,要先试验再推广,形成 1~2个县级主导品种,然后再进行区域化种植,对不适合当地推广种植的品种实行严格控制。但是近几年来,棉花品种的推广模式不再 依据传统的推广程序 以往以信访系统选育品种的方式被经销商 的销售策略替代,种子市场营销商数目众多,新品种从选育到鉴 定推广的年限由以往的6~8年缩短到3~5年。同时,部分乡镇农 技站由于经费不足,成为经销商的代言人,农业行政部门对盛行 不良种子行为的打击措施力不从心。
2.2 经销商受利益驱动,误导农民消费
经销商为推销自己的品种,采取各种销售策略。据了解,一些零售商销售1包棉种的利润在10元左右,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零售商往往通过悬挂横幅、播放光碟等方式,进行一些不切实际的宣传,甚至以次充好,误导甚至欺诈棉农,以F2棉种假冒F1销售,用常规棉假冒杂交棉销售,售价高达60元/包。
2.3 科学植棉水平发展不平衡,棉农对棉种具有盲从性 [3]
部分棉农对科学植棉技术学习不够,为减轻劳动强度,盲目进行棉花稀植,盲目采用大桃品种,对棉花的产量由单位面积 的棉株数、每株铃数、单铃重三者综合决定认识不够,结果造成减产。
三. 棉种混乱对棉花生产的负面影响
棉种混乱对棉花产量、棉农增收、棉花品质的影响不可忽视,可能造成棉区新的病害流行,严重影响棉花生产。
3.1 棉田产量下降
据调查,南阳市某县销售的近50 个棉花品种中增产的品种确实存在,但是造成减产的品种也不少,个别品种减产30%~40%,引起减产的原因是个别品种增产潜力差,同时由于栽培水平不同,棉农对新引进的品种缺少认识,栽培措施不当。
3.2 棉花品质下降
棉花品质包括纤维长度、色泽、马克隆值,品种不同其品质指标也不同,相同地区不同棉花品种的纤维长度在27~33mm,色泽也各有特色,马克隆值的跨度更大,纤维粗细不一,棉花加工企业不可能分品种收购、加工、销售,极大地影响纺织质量。[4]
3.3 病虫害加重
目前,市场以推广和使用杂交棉为主,考虑到棉农的制种效益,杂交棉制种基本都在老棉区进行,而这些地区大多是棉花 枯萎病、黄萎病发生区,致使枯、黄萎病随着棉种的生产销售在棉区流行。
3.4 良种推广工作难度加大
棉种市场的多、乱、杂现象,特别是棉种价格的混乱现象,对于维护品种选育者和种子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 益,提高种子质量水平的改革初衷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使 得棉花良种推广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优质棉种的销售市场难以扩大。
四.解决对策
4.1 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相结合,提高棉种科技含量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种业新品种创新能力较弱,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弱。应树立种业企业是品种创新主体的观念,种业企业要按照专业化和一体化的模式建立自身新品种引育体系,吸引和培养科技人才,加强与育种科研单位的联合。育种科研单位应尽快转成企业或进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种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快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步伐,有条件的种业企业、科研单位应联合起来加大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测定、试验、示范、推广力度。
4.2为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工作,提高棉农的科技水平
了提高棉农对棉种优劣、真假的识别水平,各级农技部门要运用墙报、电视、广播、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宣传形式,对棉农进行科普教育,提高棉农辨别不良种子、假种子的水平,从而养活劣质棉种的购买量、使用量,提高优良种子的使用力度。
4.3 强化质量意识和服务理念
种子质量事关企业的生存死亡,优质的种子不仅能带给农民丰收,而且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很好的效益。对任何一家种子企业而言,现在都应该树立创品牌,建立“精品种子”的理念。种子企业应严格控制、管理自己经营的种子质量,树立自身的品牌不但可以使农民受益,更可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要加强售后服务工作,给农民提供全程服务。棉花种子销售体系包括种子生产者、种子零售商、种子执法部门,是一个系统工程。种子零售商要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要以劣充优,以次充好,坑农害农;棉种的生产者要提高棉种的技术含量,生产出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的棉种;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棉种零售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法经销商,对伪劣种子进行严格控制,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棉花新品种的审定工作,禁止表现平平、质量不佳的品种进入市场。
4.4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强化农业执法的监控措施
为了确保棉农利益,保证棉种市场的健康发展,农业执法机构要加大打击伪劣种子的力度,加强棉种检疫工作,防止检疫性病害的传播,控制不良棉种的流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做好棉花新品种的技术服务工作,搞好棉花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筛选和确定当地优良品种,确保棉农利益,保证棉种市场健康发展。[5]
五.对我国棉花种业再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2010年,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了“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加快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这既是反映了国际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表明了今后我国种业发展要做强做大民族企业,[6]
提高与外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综合种业发展的现状,建议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5.1 完善种业管理体系,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完善的管理体系,法制化、规范化的种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竞争机制,是我国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完善《种子法》及农业部门相关配套规章或地方性种子法规,从法律政策层面上,给予种子企业以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扶持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国内种业集团化优势,逐步提高与国外种子企业的抗衡能力,大力推进我国民族种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同时,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坚决地将种子管理与生产、经营脱钩,种子管理、种子协会和种子检测机构相互独立,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开,并使裁判员公正执法,没有后顾之忧;不断提高种子管理部门在品种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转基因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形成科学、完善、高效的执法管理体系,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5.2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所在,种子企业应当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比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在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方法、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种子研发、产业配套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提高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参与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5.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某些方面企业间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对种子企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我国种业发展的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推进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应根据农业管理、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人才分类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企业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行业中潜力企业的扶持力度,培养领唱型企业;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初期,企业小、散、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还不能适应现代
农业发展的需要。做强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一要加强分类指导。支持种子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引导种子企业向育种公司、制种公司和生产公司等专业化方向发展。二要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借助科研单位研发优势实现双赢,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机制,有利于做强做大种子企业,同时提高种子企业的技术水平。
5.4 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多数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综合实力还不强,目前面临国际化竞争形势,决定了必须要加大对种业的扶持力度,实行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对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种业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信贷、科研立项、基础建设、资源配置和技术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种子企业,使我国种业的竞争力有一个实质性提高,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现已出台的国家扶持种业发展的法律、政策,虽对我国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种业基础薄弱,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建设,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改良与繁育基础设施、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品种区域试验展示中心等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使我国的种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5.5 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品牌是一种市场价值,是市场创造力,是扩大市场业务、获取利润的有力工具。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比较看来,我国种业品牌与国外的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种子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起步晚、品牌意识不强、打造品牌力度不够,造成品牌效益低下,因此,打造种业自主品牌,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7]
六.参考文献
[1]林大舜,熊志林,曾建国,等.关于棉花种子问题的思考[J].江西 棉花,2007,29
(1):24-25.[2]陈瑞剑,黄季焜,米建伟,等.从棉花种子市场和农户市场参与行为看我国种子行业的商业化改革[J].中国软科学,2009(5):16-23.[3]蔡素珍.对新形势下加强棉花品种管理的思考[J].种子 科技,2005,23(6):326.[4]江振武.做好新品种集中展示应对品种“ 多、乱、杂 ”[J].种子世界,2007
(9):15-16.[5]博业.全国种子市场呈现新格局[J].技术与市场,2008(4):28.[6]柴玮.我国种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种业,2010年6期,9-11
[7]黄桂河.农作物种子产业发展研究[J].农村与区域发展,2009(9)
第四篇: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棉花产业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
忧!]加快棉花产业发展对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我县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5家,其中棉纺企业6家,预计年产值近4亿元,棉花生产、营销和加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县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是:
——面积逐年扩大,农民增收明显。棉花是我县种植业中经济效益较高的大宗作物,2006年种植面积10.8万亩,占农田种植总面积的32,是2002年4.2万亩的2.57倍。其中铜闸、运漕两地种植面积达7.5万亩,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70。据了解,棉花是我县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县棉田平均亩产籽棉230公斤左右,按目前棉花收购价2.55元/斤计算,亩产值1170元,每亩纯收入比水稻增收近500元。经测算,在运漕、铜闸等镇,农民从棉田获得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
——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棉花市场蓬勃发展。目前,我县45家加工企业年加工籽棉10万吨,年产值4亿元,棉花经纪人4000多人,他们的足迹到了新疆、山东、河南等多个省市,年采购籽棉5万吨。每到棉花收购季节,从外地调进的棉花车辆络绎不绝,交易市场火爆。随着棉花市场的蓬勃发展,棉花企业税收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05年,运漕镇棉花加工企业就实现税收200多万元,棉花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经销赚钱、企业发展、政府增税”的“四赢”局面。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链初具雏形。从1995年___创办首家棉花企业(裕丰轧花厂)以来,经过10年发展,棉花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2005年已发展到53家,其中还新上了6家棉纺企业,实现了从轧花到棉纺的跨越。振华棉业于2005年投资1200万元新上了气流纺生产线,佳诚纺织投资2000万元建成环绽纺生产线,实现了从轧花到纺织的产业升级。振华棉业2004年、2005年分别实现产值3200万元、4200万元,今年有望达到5000万元,并跻身于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裕丰棉业、佳诚纺织也都跻身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这批骨干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经营趋于理性,如振华棉业在今年开秤收购价格较高的情况下推迟收购,待价格跌至2.6元/斤再行收购,较好地控制了生产成本,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企业目前的管理技术骨干都为市内本行业内的精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县棉花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长期存在并且日趋加重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认真研究。
从棉花种植情况来看,规模小、棉种杂、质量低。我县棉花种植都是由小农生产为主,一家一户只有几亩地,生产规模小,种植零散,形不成规模。同时,棉种市场混乱、棉花品质不高。目前我县棉种市场品种繁杂,棉种价格每斤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造成质量差异很大。加之我县众多棉花企业在收购季节纷纷抢购,忽视对收购棉花的质量要求,甚至出现混装、混级、优劣参半,造成收购的棉花品质不高,也很难生产出上等级的皮棉。
从棉花加工情况来看,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39家,年加工皮棉可达150万担,可实际只能加工40—50万担,仅占加工能力的30。由于僧多粥少,各企业为抢购棉花,相互竞争,价格混乱。同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多数是三五个人合伙创办的小轧花企业,收购证和加工证两证齐全的仅8家,无证照经营问题非常普遍,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边棉站”。据统计,全县拥有200吨打包机的棉花企业只有11家,其它都是60—80吨的小企业,无一家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400吨打包机的标准。同时,这些无证企业大部分设备不符合棉花加工标准,许多还在使用土打包机和小轧花机加工棉花,棉花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也严重。另外,许多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企业做大做强显得办法不多,大多数企业还是家庭式管理,管理水平低。所谓的股份制,也就是几个人各拿几万元凑在一起合办的企业,凭感情和关系维系企业,管理松散,难以发展壮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融资难制约企业发展。由于棉花交易的季节性、集中性的特点,特别是棉花价格高的时候,银行放贷风险加大,不敢轻易放贷,棉纺企业收购资金严重不足。调研时,所有棉花加工企业都反映在流
动资金上存在困难,银行贷款“门槛”太高,要求凭土地证等不动产作抵押,而我县新建的棉花加工企业用地都无法办理土地证。许多企业在没有领到土地证的情况下,提出用机器设备、厂房等作抵押,银行也不认可。棉花加工企业只能将解决流动资金的出路放在利率较高的民间借贷上。来源没有保障不说,而且成本也高,融资难使轧花企业无力库存籽棉加工,纺织企业无力
库存皮棉生产,企业只能生产半年、停产半年,开工不足极为普遍。
三、推进棉花产业化的若干思考
当前,国际国内的棉花市场为棉花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发展为棉花生产提供了难得的市场空间。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承诺2006年至2013年全部取消棉花出口补贴,国内与国际棉花价差将缩小,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三是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矛盾有加剧趋势。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预测,“十一五”期间纺织业仍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供不应求趋势将长期存在。面对机遇,我们要在提高棉农组织化程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棉花生产规模化、棉花加工集约化和棉花流通网络化。
(一)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促进棉花向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当前要着力从农业标准化方面着手,推广优质棉品种,扩大间作套种,推进规模化生产、推动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种棉综合效益和示范作用。要选育并推广适合本地生产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品种,正确引导棉农发展优质棉,杜绝棉花新品种乱引、乱种行为,从根本上消除棉花品种“多、乱、杂”;要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棉花产量;要积极推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二)以培育大企业集团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棉花产业整体水平。随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调整,中小企业在市场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退出市场是不争的事实。如2005年,全县共有53家棉花加工企业,由于当年棉花企业普遍亏损(亏损面达80),今年已有8家企业停产或倒闭,未来5年,这种小的棉花企业退出市场的趋势还将继续。当前,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立足现有棉花产业资源进行整合,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组改造步伐,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对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轧企业,在目前加工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不仅不能鼓励发展,还且还要控制发展,以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实现我县棉花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三)以技术革新为核心,培育精细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专家测算,棉花加工成棉纱可增值50-300,织成布又可增值50-100,印染加工制成成衣可增值100-300,再进入流通领域销售,还有10-50的增值空间。我们要利用纺织品出口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提升科技含量,促进传统粗放加工向中、深度加工升级,提高棉花产业的加工增值水平。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棉花企业基础,新上纺织、印染、服装等棉花深加工项目,实现由生产皮棉等初级产品向纺纱、织布、服装等方向迈进,改变棉花加工企业半年生产半年闲的浪费状况,实现棉花产业的最大收益。
(四)以发展棉花行业协会为主要形式,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棉花产业基础。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对于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我县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棉花加工企业规模过小的小农经济模式,应积极创办棉花专业合作社,组建棉花行业协会,通过合作社、专业协会把棉农组织起来,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耕作技术、同步管理,并逐步形成集中连片种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棉花质量,为推进棉花规模化生产提供必要条件,逐步改变棉花生产的落后状态。
第五篇:新形势下农村村两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
文
提
要
新形势下农村村两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村委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村干部选举有失民主、公正,很难达到民众的期望。
(二)乡村混混介入农村治理工作,严重干扰了农村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各项工作。
(三)一些村官(尤其是村内“一把手”)履行职责有法不依,未真正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则来开展工作,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和矛盾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背道而驰,成为农村最不和谐的问题之一。
(四)基层党支部未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班子战斗力不强,缺乏“双带”(即: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村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体现出来。
(五)、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六)、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
二、对策
(一)依法选举,依法管理。
(二)提高村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
(三)建立健全农村自治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解决村组干部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六)、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村“两委”和村民自治增强活力。
新形势下农村村两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建设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由村民直选村委会,是农村推行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举措。一个地方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建设,不断增强村委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而村委会的领导核心——村支书这个不是“官”的官,在村内是“下管鸡毛蒜皮,上管婚丧嫁娶”,是党和政府在群众中最基层的代言人。特别是由村民直选村主任、村支书一肩挑,属于村民自治推进中的制度创新。这一模式的推出,客观上有利于权力的集中,对于有效调适村委会和党支部之间的矛盾冲突,减轻农民负担,以及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我们又看到与制度创新相伴随的,是有些一把手滥用权力,村民自治变为党支部自治甚至是村党支书(主任)个人自治。
就近几年来说,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稳定农村、富裕农民的惠农政策,更加注重从基础和战略的高度来解决“三农”问题。但是,随着农业税减免政策的逐步到位、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村委会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
一、当前村委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村干部选举有失民主、公正,很难达到民众的期望。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选举中出现问题的处理缺少法律依据。在选举中,目前主要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组织选举工作。但是,在一些地方(诸如对选举中出现问题的处理)还不完善。二是在推行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民民主意识贫乏、政府行为失范、家族势力抬头,黑恶势力操纵选举等问题。主要体现在:贿选成风,“谁给好处就选谁”,选举的过程成了政治赌博的过程;农村宗法、宗教势力抬头,谁家人多势力大,村民就被迫选谁; “拳头、棍棒里面出村官”;也有村党支部权力被架空,支部培养,推荐干部成了空话;三是地域影响选举的公正性。村民之间的利益往往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不同的地域关系产生和形成了村民之间的不同派别。因为对大多数的选民来说,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如果村官是他们所在的村民小组的,可能就会在今后的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和其
他支农惠农方面向本组倾斜,这就使选举村干部与自身的利益挂钩,当选的村干部也就更能有效地影响村委会做出有利于本自然村的决定。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的地域因素对选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正常的选举,产生了不称职的村委会,为农村的发展埋下了阴影。
(二)乡村混混介入农村治理工作,严重干扰了农村民主管理、村民自治各项工作。
介入方式主要有三:一是介入选举。惟利是图,软硬兼施,通过利诱、威逼和打击报复等手段,为自己的头目或者傀儡强拉选票;二是介入村民日常纠纷的处理。村民之间发生纠纷后,纠纷双方常常请乡村混混来以恶制恶,用非正常手段解决矛盾;三是介入村级决策的实施。有些村干部与混混存在权钱交易或利于瓜葛,促成了村干部和混混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横行乡里,为所欲为。
(三)一些村官(尤其是村内“一把手”)履行职责有法不依,未真正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则来开展工作,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和矛盾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背道而驰,成为农村最不和谐的问题之一。
个别村干部作风不端、工作方式粗暴、侵害村民利益等问题引发新的矛盾和上访。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一些村官的财务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致使村委会、村社干部政
务不公开,经济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收支不透明,甚至自己又批又支,把村集体的财物当成个人的,想花就花,想拿就拿,肆无忌惮,有的就是有账,也是白条坐支坐收居多,甚至直接漏收重支,直接侵害村民利益,又由于监督的空白,致使违法乱纪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制止和纠正,造成群众利益长期被侵害,以村干部代表的村委会公信力极差;二是有些村干部在村内家族势力庞大,人多势众,在村内大权独揽,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对村民态度骄横跋扈,村民敢怒不敢言;三是由于一些村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执法办事的过程中做不到一视同仁,优亲厚友,使人们的心理感到不平衡,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四是各种矛盾产生后没有及时、公正地采取处理措施,甚至在办事过程中作风粗暴、言语粗鲁,致使矛盾激化,引发村民上访。
(四)基层党支部未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班子战斗力不强,缺乏“双带”(即: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村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体现出来。
一是个别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私”字当头,为了守住位子,故意瘫痪组织,甚至千方百计阻止有水平、有能力、有文化的年轻人加入组织;二是部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完全适应,缺少应变能力;三是多数村干部文化水平低,身无长处,有为民富民之心,却无为民富民之策,只满足于应付上级;四
是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党员偏少;五是广大农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老观念和旧思维方式在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加之缺乏技能培训,致富办法少,思想惰性大,等、靠、要思想严重,部分老党员甚至以老、穷做资本,带头为自己和他人因没有得到某些救济或救济偏少而经常找乡、村两级的麻烦乃至于上访。
总之,因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偏低,发展思路不清晰,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低下,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党员先进性不突出。
(五)、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正常开支面临很大的缺口,严重影响着村委会的规范运行和职能作用的发挥,更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是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村级干部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政治方面:不能转干和提拔重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部普遍缺乏进取心;经济方面:待遇偏低,老无所养等缺乏工作动力;三是工作怕得罪人,得混且混。
(六)、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一是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党员流失
严重,由于民主自治机制不完善,干部能力得不到发挥,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了生计而从事其他活动,履行干部职责成为农村干部的“第二职业”。
二、对策
新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加快农村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那么,在讨论乡村社会治理时,切不可离开乡村社会实际而抽象地谈论民主、自由、权利这些大词,更不可以抽象的理念代替对乡村社会的冷静观察与思考。通过调查了解,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依法选举,依法管理。
首先村干部的产生过程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关键抓好“选人”,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尤其要调配好支部书记。“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农村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处在最基层的党支部和村委会逐项落实。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看支部书记。班子选好了,“一把手”选准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就会有希望。为此,我们在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的工作中,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自
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双强”标准:选用“双强”型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选配“双强”型的村组干部;培养“双强”型的农民党员队伍;吸收“双强”型的农民入党;让一批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不谋私利,有奉献精神,会管理,懂经营的人脱颖而出;选人的面要广、路要宽,不拘一格,可以从种养大户或农民经纪人中有能力的党员中选任,也可从外出打工有管理经营经验的人员及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任。此外,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年轻党员,扩大党员队伍,把农村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较弱和后备干部乏人的状况。
其次,选举产生的村委领导班子在工作中要依法办事,党支部既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
(二)提高村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可靠的保证和战略高度。要大力实施 “农民知识化”工程。首先把乡村党员干部作为骨干进行培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调整经济结
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使这些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首先成为新型农民。其次是通过这些骨干去培训和影响其他群众,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村自治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指导和培训,帮助村级建立和完 善如下几项制度:
(1)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凡涉及村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可以由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提出初步议案,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并拟定初步决策方案,然后将决策方案向群众公布,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两委联席会议形成决议。要通过两委联席会议制 度,规范两委的内部决策运作机制,形成党支部领导下的集体民主决策。
(2)两会议事制度,包括党员议事会制度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度。在村级组织下选举出有威信、有觉悟、公道正义的村民组建村民议事会,保证人民群众能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特别是要注意总结经验,推行一些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如村民(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村委会(党 支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村民代表会质询制度、民主日制度等。
(3)村务公开、村规民约、村务管理、社会治安、环
境卫生管理等系列制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把两委班子建设成为一支能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廉洁勤政,奋发有为的新农村领导集体。尤其要在防止村务公开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上下功夫,并把财务公开放到突出位臵。关于村委会的资金收支,可由乡镇政府对其进行“双代管”;对于村主任(支书)的财务支出,要成立理财小组予以监控。
(4)明确干部工作职责,制定考评办法,建立干部述职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四)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为民富民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稳步发展,农民人心稳定的保证。发展村级经济一是要因地制宜,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时,要积极稳妥,克服盲目性,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的地理优势、市场行情和传统习惯来规划调整,如炎山乡二半山适合发展核桃、花椒、蜡虫、魔芋产业,区、乡两级应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培训,为农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和搞好服务,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二是要利用大户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老板、个体经营户、经纪人投资兴办企业,促进经济发展,一者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二者可以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三者可以带动农村劳动者业务素质结构
调整;四是可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五是要转变村干部的工作方向,增强“双带”能力,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兴办各类经济实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形成一种干部当能人,能人当干部的良好氛围。
(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解决村组干部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首先,在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时向其倾斜,使他们在政治上有荣誉。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解决养老问题,让村干部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在养老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工作责任到村,目标量化到村,监督考核到村,兑现奖惩到村”的工作责任制,以保证村级干部充分覆行职责。
(六)、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村“两委”和村民自治增强活力。
抢抓省、市、(区)财政扶持机遇,要加快解决以村级办公室、活动室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党组织活动阵地和农村教育培训阵地的建设,改善村级党组织活动条件和农民群众受教育培训的条件。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党员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只有农村党员真正发
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党员发挥模范作用。让党员引导和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对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在农村党员中广泛开展 “带头当先锋”活动,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通过“双带工程”、使农民党员做到“三个带头”,争当“三个先锋”,即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带头调整农业结构和采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做致富先锋和科技推广先锋;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带头崇尚科学、弘扬美德,做树立农村文明新风的先锋;着眼于管理民主,带头履行应尽义务和解决矛盾纠纷,做遵纪守法的先锋和维护农村稳定的先锋。
参考资料
[1]徐勇,吴毅.乡土中国的民主选举,农村村民委员会研究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世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山东: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