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踢正步到底有啥用美文
2014年,英国《生物学通讯》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正步走可以减轻士兵对潜在敌人的恐惧感。
我们可以把互相踢着正步相对而行的两支队伍看作战斗的双方。这时候他们不仅仅在威慑对方,还在进行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我们很棒,我们很强。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会胜利!当然,根据科学研究,这种心理暗示在正式作战中是相当有利的,动物界同样可以证明。有研究表明,不同族群的海豚在发生冲突时,胜利者往往是能够同时跳跃翻转的那一族群。看来同步率高确实能够增加作战时的胜算。
作战胜算的增加不仅仅能获得精神鼓舞,还会由此带来对敌人的“不屑一顾”。在一项试验中,安排了两队男性走过一段路程。一队松松散散地随意散步,另一队以相同的步调正步走过。事后给他们看同样一张男子的照片。结果发现,以一致步伐前进的男性与正常行走的男性相比,倾向于认为照片中正常行走的男性的身高较矮,体形也较小。
所以说,正步走的心理激励既建立在内心的强大上,还立足于把敌人看作更弱小的对手的前提下。再加上声势浩大的震慑作用,三管齐下,想不胜都难。
第二篇:关于军训的作文踢正步
关于军训的作文:踢正步
真是白驹过隙,时光飞逝,现在屈指算来,离军训已经两个多月了。但在军训时发生的点点滴滴又像放电影般浮现在我脑海中。当我第一次见到军人时,便从他们的脸上读出了“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他深深影响着我,使我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稍息、立正、向左——看!”就这样我的七天军训之旅拉开了帷幕。在教官的指示下,我们迅速而紧张地换上了心仪已久的“迷彩服”。穿罢,双脚靠拢,腰板挺直,朝同伴敬了个军礼,真是威风极了,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军人的自豪感。我们快速跑到操场上集合,教官早已站在正中央,严肃地对我们说:“用的时间太长了,下次要早点,入列!”这次的经历使我认识到在军人眼里时间是最珍贵的,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讲究效率。
首先,教官教我们的都是一些最基础的动作,比如站军姿。它要求的是人们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虽然事后我的腿脚都酸了,但我也没有埋怨一句。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持着我,那就是:你现在是一名军人!终于,我战胜了自己,40分钟的军姿在我眼里已是病虎一只,因为我能行!随后的几天,我们都在重复着这些最基本的动作,虽然以前已经学过。但有的同学却显得有些不耐烦,认为一点新鲜感都没有。虽然有时我也会偶尔埋怨几句,但转念又一想:万丈高楼平地起,若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哪来那幢幢楼房。况且真正当兵的,光学这些基础动作都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渐渐地我也就不觉得枯燥了。当然,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踢正步。教官曾经说过:“你们不是单个的而是一个群体,一个集体,要想走好正步,必须齐心协力。”于是,教官并要求我们先练分解动作,胳膊、腿都要是在一条线上,不能任其发展,高低不平。所以,大家在练分解动作时,虽然有埋怨声,但都又认真地按照教官的旨意去做,不敢有一丁点的马虎。但在接下来的连贯踢正式时,效果却不理想,并没有做到教官要求的“步伐一致,扎得要稳、准、狠。”没办法,我们这一排就被教官安排到了“特训基地”。但由于同学的个子高矮不同,排头踢得几乎要飞了起来,而排尾的同学因步子太小,而跟不上前面的节奏。九遍、十遍„„我们就这样零乱地踢着,渐渐我们几个人便感到体力不支了。随后,排头踢正步地节奏渐渐慢了下来。这样,排尾的同学也跟了上来。出乎意料的是,这次大家踢得是那么整齐、一致、有力,像是一支雄壮得歌。经过这次“特别训练”后,使我们都认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道理,也更理解了教官那
句“你们是一个整体”。只有大家的心向一齐,力往一处使,没有办不到的事。也使我们懂得了集体观是多么地重要。
在这次的七天军训中,军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淳朴、善良、认真、严谨的精神品质。使我更加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将会铭记在这七天所吃的苦,所受的累,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这种精神继续延伸,因为我当了七天的军营生活!
第三篇:一只芒果有啥用美文摘抄
给你一个芒果,你能换回什么?委内瑞拉妇女奥利沃告诉你,可以把它扔出去,然后换回一套公寓。
2015年4月,委内瑞拉总统大选如火如荼进行着。现任总统马杜罗为获得连任,到处参加群众集会,并来到安索阿特吉州。52岁的他出身公交车司机,为了显示亲民,他重操旧业,驾驶一辆大客车前往集会地点。支持者夹道欢呼,新闻记者跟踪拍照,场面火爆。
突然,“嗖”的一声,一只芒果被人扔向驾驶室,他下意识地低头躲避,但为时已晚,左耳被砸中。随后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反对派立刻抓住这个事件,说是群众扔芒果抗议马杜罗的政策,视频“病毒式”传播。反对者们乐坏了,把这一事件称为“芒果刺杀”,以讽刺马杜罗。
可是,仅仅过了三天,事件就发生了戏剧性变化。马杜罗在电视节目中展示了这只芒果,芒果上面写着“如果你可以,给我打电话”以及一个人的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原来这是一只写着个人诉求的“请愿芒果”。54岁的妇女奥利沃患有糖尿病,身体状况很差,她希望在死前能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奥利沃向当地电视台证实,她那天其实是想像其他人那样向总统扔“请愿纸团”。可她当时没有带纸,只有一个芒果。看到总统开车往这边来,情急之下,她在芒果表皮上写下信息后,向总统投了出去。马杜罗在电视节目中郑重宣布道:“奥利沃,作为委内瑞拉‘大住房计划’的一部分,我已经批准,几小时后,你将得到一套公寓。”第二天,奥利沃就接到了总统府官员的电话,告诉她,马上就可以拥有一套属于她的公寓了。
第四篇:“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命运共同体”到底有啥文化内涵
从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至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谈“命运共同体”,已不下百次。这一概念的内涵,也不断充实丰富。有文章指出,习近平对“命运共同体”的阐述,存在一个递进关系: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这一被理论界视为有重大创新价值的概念,到底包含了哪些文化内涵?目前学界对此有何解读?凤凰国学特别选取了部分知名学者及文化人士的相关论述,从中可窥一斑:张岂之(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党中央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外交理念,而且也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普世价值”这个词不好,我们提出“人类共同价值观”。如果现在不承认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观,那我们国家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那就没有立足之处了。所以既要承认共同命运,共同命运不光是我们的外交理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理念。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不同的肤色,有他的共同价值观的一面,那是什么呢?都想过好生活,都想吃得饱,住得好,儿女受到很好的教育。不承认这个不行!但是你如果用“普世价值”,用宗教的名词,也不妥。要承认人类存在着共同价值观理念,你说对不对?你不承认人类的共同价值观,那怎么去打造人类的共同命运体呢?那这就矛盾了。但是另外一方面,不同的国家、民族,在他生衍、发展过程中,他又要有相应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既相应又不相同,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主义不矛盾,是一个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地球上所有人都想过幸福生活、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点,这个基点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全相融。要把当代“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建立在科学总结古代“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我们今天也不必讲要全世界共产主义,就用我们自己国家的名词。秦汉之际有一本《礼记》,《礼记》有一篇就是《礼运篇》,由“据乱世”到“小康”,“小康”再到“大同”。我们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了中国人感到最亲切的名词——“小康社会”,这样多好。当然全面实现小康有些具体的标准,将来还要走向大同,将来全世界也要走向大同。(凤凰国学,《张岂之解读中共传统文化观 研究要有三个认同》)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儒家、道家崇尚的和谐观念,早在中国上古文化里便已萌芽。春秋时期《国语》里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尚书》里很早就提出“协和万邦”、世界和平的观念;《左传》里也讲“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就像乐器演奏音乐的那种和谐一样,要达到天下的“无所不谐”。所以,和谐的观念应该说在我们历史上出现得很早,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把音乐的和谐作为一种模式和典范,把它推广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甚至推广为宇宙的和谐。6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现代外交的运用。(人民日报,《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方光华(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西北大学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其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一是与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相通。“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有三点:第一,宇宙的本真状态是生命秩序的和谐。“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涵盖了生命发生和展开的过程,呈现着各种生命过程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感应、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第二,人类只有实现自身生命秩序的和谐,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作为生命整体有机构成的人类,与宇宙万物一样,具有生长发育的本性。孟子对这个本性有明确的解释,认为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身上仁爱的力量、正义的力量、秩序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终是为了使爱心更加丰富,使尊严更加稳固,使社会更加和谐,使理性能力得到提升。只有使最真实的本性得到表达,人类的生命过程才会得到完整的显示。第三,宇宙整体生命意义的彰显依靠人类的德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宇宙意义的彰显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对生命本性有所彻悟的人类才能发显宇宙的意义。《中庸》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是说,只有对生命本性有所彻悟,人类才能参与天地万物的大化过程。“天人合一”充满对万物前途与命运的时刻关切,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包容胸怀,从根本上反对物我二分、人我二分、身心二分。二是与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相通。中华文化注重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将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中华文化把性情和智慧的成长看得比物质利益与经济权益的满足更加重要。而中华文化中的“天下”观念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中华文化的“天下”是一个以“民心”为凭借、可以无限延伸扩大而连续展开的文化—生活空间。所谓“得天下”,不是获得了多少土地,而是说获得多少民心,正如荀子所说:“取天下者,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道足以壹人而已矣。”意思是:得到天下,不是夺取他人的土地并使之服从自己,而是说对人性的开创示范作用得到了认同。在中国政治思想中,没有不可化解的绝对敌人。难能可贵的是,中华文化主张政治手段与政治目的的内在一致性。中华文化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之道,强调“仁义教化”、“以德服人”、“柔以怀远”,主张“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王道,反对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霸道。三是与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相通。“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质不同的金、木、水、火、土在一起才能生出百物,而“同”则是只有一种观点、一个声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儒道释三家都主张“和而不同”。儒家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道家认为,事物的多样性甚至会表现出极端对立的特点,但就是在这种对立中才显示出事物统一的深刻性,事物的多样性才使宇宙充满活力。佛教认为,从缘起关系来看,任何事物都相互依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都是真如的显现。对某一事物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认识,而且会有成千上万的理由去选择成千上万的行为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平等的,其中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只有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胸襟,才能推进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包容的性格,对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有自觉自信,同时对与自己不同的文化方式抱有欣赏和肯定。(中国社会科学报,《“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华文化精髓》)赵可金(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从哲学价值观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伦理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是强调整体思维和天下情怀,两者是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关系。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崇德尚义,重礼尊乐,强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自先秦子学开始,尽管有百家争鸣,学派纷呈,莫不以追求天人合一为使命,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追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秦汉之后,以仁、义、礼、智、信为主导的经学传承不息,天人合一始终是一条主线。千百年来,尽管政制变迁,政统轮替,但道统保持了一致性,成为中华文明保持延续的精神之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受西方文明的压抑,历经苦难,但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也是在中华文明中追求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理想的产物。如果能够弘扬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己及人,建设一个更加太平、繁荣的世界,将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认识论上来看,中国不同于西方文明中的“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而是历来尊崇物我相与、阴阳平衡、众生平等等理念,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的认识完全一致。与美国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张将自己融于这世界之中,用非对象性的思维去领悟这个世界,讲究阴阳和谐,融合共生,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来,中国的崛起不必然牺牲其它国家的利益,中国的发展也不能离开其他国家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一种阴阳关系,此种阴阳和谐相处共同存在于一个有机体的哲学逻辑,注定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防御态势和温和倾向,积极谋求“君子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逻辑符合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心理,这一点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也是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更关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平相处之道,寻求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而非关注某一局部的利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来看,尽管世界上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但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有序竞争,通过理性的选择超越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超越制度、观念和信仰的束缚,寻求最大程度的共同利益,从而掌握我们的共同命运。如果没有中国阴阳一体认识论的支持,此种乐观的判断是很难建立起来的。从方法论上,中国倡导中庸之道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吻合。在中国文化看来,中庸强调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国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最主要的方法论就是中庸,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议和新观点,比如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及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等,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已经贯穿到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方方面面。(中国网,《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钱复(台湾学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用“天人合一”论来对待地球,这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和最宝贵的遗产。(湘声报,《两岸及海外华人学者长沙论道 “命运共同体”表达了最珍贵的善意》)王石(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族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应成为当代世界的双重价值,兼顾特殊与普遍、多样与统一、多元与融合,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外交理念,更是百分之百的文化理念。文化的多样性是存在的,但文化融合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趋势,它需要一个共同规则。“1+1”可以大于2,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因此文化传播应在全球推动“共同体意识”,这是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更理性地向全球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是文化的终极关怀,深刻体现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趋势、终极目标,并表达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世界人类面前最珍贵的善意和亲和之意。
第五篇:聪明算个啥美文
那年夏天,某部来人到我们部队选拔战士。
据传言,那是一个秘密单位,进去后将从事一种很特殊的工作。
在他们到达之前,我们部队已经经过三轮筛选了,仅仅挑出5个候选人,其中有我的老乡小辛。
选中的当天,这5个人立即被轿车送走了。
大约过了十多天,我忽然遇见小辛,欣喜地跑过去问他:“情况如何?”
小辛摇头说:“不行,刷下来了。”
我很吃惊:“就凭你这体格和智商,要是不行,那四个肯定都不行。”
小辛说:“可不是嘛,都回来了。”
小辛的军事技术在我们部队是标兵,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聪明才智,曾经获写作、演讲等多项奖,还立过两次二等功,公认的军校保送苗子……
小辛参加的选拔考试经历大致如下――第一步是军事技术考核,成绩优秀;第二步是文化水平测验,成绩仍然优秀;第三步是面对特别事件的反应能力……
“请问1+1等于几?”主考官严肃地问道。
小辛愣住了,考虑片刻,忽然想到看过的一则故事,赶紧回答:“在陈景润那里非常复杂;在政治家那里,可以是任意数;在商人那里……”
“敌人追击你,而你面对的是个悬崖,怎么办?”主考官再问。
小辛大脑急速运转,答:“将鞋子脱一只下来放旁边,制造落崖假象;我则躲到悬崖下面去……”
“你住在一家普通旅馆里等候执行任务,这时来了一个提着黑皮包的陌生男子,神色诡秘,你的第一反应如何?”主考官三问。
小辛答:“假装没事,暗中观察他,找时机打开他的皮包……”
……
小辛就败在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
我感到很奇怪:这就像脑筋急转弯,算什么测试呢?
有标准答案吗?
小辛说: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他们只是看被测试者喜不喜欢玩“小聪明”,结果大多数候选人都有那么点小聪明――被刷下来了。
主考官为什么讨厌小聪明呢?我是后来从另外渠道得知原因的:任何小聪明都是容易被人察觉的,小聪明越多,这个人的破绽就越多,小聪明往往意味着难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