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出门不听话,聪明的家长都这样做
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出门不听话,在公共场合无理取闹了。着实是又尴尬又心烦。怎么办?
孩子出门闹脾气,巧妙化解有方法
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他买。这孩子大哭大闹,先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搞得这位妈妈十分难堪,怎么劝怎么哄也不行。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
有人制止了她:“不能惯着他!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一辈子要受苦。”劝她马上“离开”,不再理这个孩子。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路人对这个孩子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这么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后来,她还摆摆手,让围观的人全都走开。
孩子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都走了,妈妈也“走”了。他立刻停住哭声,爬起来去追妈妈。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急了,喊着:“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等等我!”
出门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孩子的必需品要齐全。小水壶、卫生纸巾、雨/遮阳伞、零食、玩具等等,尤其是逛街的话,家长一定要考虑到孩子会渴、会饿、会无聊.......所以,吃喝拉撒玩睡这些工作一定要做好喽!
出门前让孩子吃饱喝足,然后随身带的小零食和玩具,尽量选择孩子平时最喜欢的,要不然他很可能在商场里要东要西。
告诉孩子你的行程和计划。如果家长觉得外出都是大人的事,孩子跟着就好,那就错了!你必须要告知孩子去哪里、要做什么,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和期待,或许还有自己的小计划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比如,在外面饿了累了不要哭,要及时告诉家长;路上跟着家长走,不能自己乱跑等。
外出中尽量顺着孩子
给孩子舒适的出行方式。有的孩子一听到要出去玩就蹦蹦跳跳,有婴儿车不坐,非要自己走,这时家长就依着孩子吧,等他跑累了自然就坐车了;相反,喜欢坐车的孩子,那就不要强迫他自己走路。
请求孩子的“帮助”。家长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处理好,可以试着让孩子和你一起面对新环境,一起研究新事物。比如,请求孩子帮忙把果皮扔进垃圾桶里,孩子完成任务后会非常开心。
让孩子有参与感。尤其是妈妈带着孩子和闺蜜逛街时,化妆品、衣服和包包......孩子统统没兴趣呀,那么,要怎样让孩子耐心的陪你逛下去呢?如果是女孩子,家长可以说:“宝贝,等你长大了也可以涂口红”;男孩子的话,可以问他:“儿子,看妈妈穿这件衣服好不好看?”
孩子哭闹,哄劝方法要得当
尊重孩子的请求。如果孩子厌烦了室内想去室外,就带他去外面走走,在外面玩累了就回到室内。总之,家长不要嫌麻烦,否则孩子一时半会是哄不好的。
安排适合孩子的项目。想让孩子完全配合大人的行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长必须要做出牺牲。行程中穿插逛玩具店、买零食的项目,孩子开心了,家长也省心。
不盲目批评,听孩子解释。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想象中要听话,不分场合的哭闹肯定是有原因的,家长不要着急上火,先耐心的倾听孩子解释,并表示理解,然后,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根据情况来满足孩子的意愿。
安全问题必须坚守。很多孩子喜欢在人多热闹的地方乱跑乱跳,家长必须制止,绝不能纵容。在出门前跟孩子说好的安全问题,就一定要遵守,如果撒泼反抗,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一个僻静的地方“谈判”,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应该怎样做。
带孩子出门的家长心理素质一定要强,否则,一不小心就急火攻心。掌握好管教方法,用智慧来化解“危机”,孩子才会真正的听话。那么,当一名优雅的家长就是这么容易!
第二篇:孩子总是丢三落四?聪明父母都这样做
说起孩子丢三落四的这个毛病,大多数的父母都很苦恼,动不动就是作业落在家里,或是文具盒忘带了,再不就是昨天老师刚发的试卷,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对于这种毛病,必须要改掉,今天毕老师给大家提一些实用的建议:
教会孩子固定的整理程序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习惯用固定的程序收拾自己的东西,就会养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以后就不会忘了。
比如说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就先让孩子整理好所完成的作业和整理好文具盒,接着让孩子看看第二天所上的课程,逐一准备好第二天上课的书本,放到书包里面,就按这个固定的程序下来,时间长了,孩子就只玩形成自己整理书包的好习惯了。
给孩子固定的收纳位置
在家里面,孩子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都有固定的摆放位置,家长可以准备书柜或者收纳盒等,然后指导孩子把东西进行分类,然后放在指定的位置。比如书柜的第一层放书本,第二层放教辅,第三层放课外读物,可以在书柜外面贴好标签做好标记,以免孩子忘了,这样孩子找东西的时候就方便很多了。
另外也要提醒用完东西后及时按类别归位,不要乱放,影响下次使用。
让孩子学会列整理清单
现在的孩子,书包越来越重,上学需要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为了防止有所遗漏,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带的物品列个清单出来,然后按照清单上的物品一一准备好,第二天按照清单再检查一次,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应用,比如出远门,你教会孩子这样去准备东西,孩子做好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更加有自信,孩子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让孩子承担丢三落四的后果
对于孩子的不长记性,丢三落四的毛病屡屡不改,就是认为有父母在后面帮自己解决,就变得马虎。看到孩子作业没带,家长赶紧就送到学校去,老师也只是口头批评以下,孩子就觉得不带也没什么的,反正又没有严厉的惩罚,所以在思想上对自己的毛病没有重视。
建议家长与孩子约法三章,告诉孩子如果在丢三落四一次,就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让孩子品尝过这个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才会吸取教训,好好改正。
孩子经常丢三落四,这不是小事儿,它非常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以要帮助他改正,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
第三篇:孩子爱玩手机?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手机作为当下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深受大家的喜爱,其中小孩也占了绝大部分。那么玩手机有怎样的危害呢?怎样来避免小孩上瘾呢?跟着毕老师来看看吧!
孩子爱玩手机的原因不尽相同:
1、玩游戏
这是孩子玩手机的主要内容,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普遍。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容易让孩子上瘾的。很多大人玩游戏都上瘾,更别说孩子了,而玩游戏也是相对来说比较难戒除的习惯。
2、娱乐
有些孩子上网主要是娱乐,比如看影视剧、听歌、看动漫或者小说等。这样的孩子也有上瘾的情况,但没有玩游戏严重,相对来说好戒除一点。
3、社交
这些孩子上网主要是聊天或者和同学联络,尤其对那些刚学会使用QQ或者微信的孩子。有些大一点的孩子因为早恋,玩手机主要是和对方联络比较方便,从而始终离不开手机。
4、学习
有些孩子是利用手机来学习的。手机利用得好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对孩子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查资料、听英语等。但是,有的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作业就用手机来查答案,自己一点也不动脑子,如果养成习惯,会严重的影响学习成绩。
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作为家长,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属于哪一类的,然后再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方法。
手机看似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可是经常一家人坐在沙发上,各自玩各自的手机,有什么难题、不开心也不当面交流,放在心里的事多了,自然也就容易抑郁了。
此外,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手机里有海量的信息,各种软件让人应接不暇,正是这种“过度刺激”,容易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学习是个慢节奏的过程,这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没有动力”,每天超过1小时,3-4年后注意力将会落后于同龄人一大截。
长时间玩手机还有以下危害:
1.引发很多眼部疾病,导致近视成灾,影响就业。
2.孩子经常玩手机到深夜,上课睡觉不听课,学习成绩下降。
3.容易出现脊椎问题。孩子玩手机时候总是喜欢歪着、躺着、窝着,反正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些看似舒服的姿势恰恰是导致颈椎病出现的原因。
4.容易产生交流障碍。玩手机、玩Pad上瘾的孩子大多不喜欢和外界交流,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显得比较被动。
5.玩手机替代了孩子的玩耍,导致孩子活动减少,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
6.玩手机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易使孩子分不清虚幻和现实。
1、对于不必须的情况,尽量避免孩子与手机接触;而对于必须的情况,则尽量以功能少的手机代替智能机。
诚然,给孩子配备手机并非是完全需要的,若是孩子没有住校,经常都可以与家长直接沟通的话,我们并不需要一定要为孩子配备手机,因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少于手机接触,避免沉迷上瘾;而对于一些住校的孩子,需要与家长保持联系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尽量以只具备普通通讯功能的手机替代智能机,既满足孩子,又让孩子不能长期接触到手机的娱乐功能。
2、规定玩手机时间,严格执行,并制定惩罚规定
当然,孩子并非是完全与智能手机接触的,例如放假期间,他们也许会趁着在家的空档拿父母的手机来玩,对于这种现象,家长们也不能忽视,面对爱玩手机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设定玩手机的具体时间,从什么点到什么点,一旦时间到达,必须立即停止,若孩子哭闹不愿放下手机,则家长需制定严格的惩罚规定,拒绝孩子玩手机上瘾!
3、合理的安排孩子作息时间
孩子手机不离手,说白了就是“闲”的,如果把孩子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就不会出现手机不离手的画面。那么怎样安排孩子作息时间呢?首先,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例如八点做什么、十一点做什么,这样可以使孩子忙起来,且孩子也有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其次,增加孩子兴趣涉猎,可以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或是陪孩子读读绘本,带孩子去公园或是海洋生物馆等,只要时间合理的运用起来,手机这件事孩子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了。
4、以其他的事情代替手机
孩子突然要玩手机的原因可能很简单,或许只是因为一时的无聊而已,若是家长发现孩子老是因为无所事事而要玩手机的话,这个现象也必须重视,我们需要趁着孩子的手机瘾没有形成的时候立即制止,帮助孩子找到其他有趣的事情,代替手机,避免孩子玩手机上瘾。
5、父母做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痴迷手机
曾看过一个研究表明,父亲抽烟的孩子以后吸烟的概率要比父亲不吸烟的孩子高20%,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想让孩子戒掉手机瘾,那必须父母先戒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尽量不要在年龄幼小的孩子面前玩手机、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
6、抽出时间多带孩子户外走动、开拓视野
孩子小的时候,对各个事物充满好奇,且对事物的认知度也充满新鲜感。所以说,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宅在家里,应该带着孩子出去走走,开阔思维,看到美丽的风景,使孩子更能增加对自然的认知度,增长了见识,当见识多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涉猎广泛,培养了自己的兴趣。
一、戒除手机依赖要从小开始
任何一种行为一旦形成习惯,改变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家长就需要关注孩子玩手机的问题,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玩手机的习惯。
二、不能让孩子每天都玩手机
有的家长觉得只要孩子作业写完了,每天都可以玩一会手机,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玩手机上瘾。
孩子年龄还小,自制力较差,天天玩手机就会养成习惯,形成依赖。一旦形成依赖,做作业时就很容易心不在焉,光想着玩手机,自然就会影响到学习。
三、一周只能玩一次到两次
玩手机的时间一周最多两次,尤其对初中以下的孩子来说,必须坚持这个原则,只有周六周日才可以玩,每次限定时间,坚决执行。
四、手机成瘾的孩子怎么办
对于已经成瘾但不是很严重的孩子,可以采取慢慢减少时间的办法,比如可以从每天一小时慢慢减少到半个小时,到最后两天或三天玩一次。
结束语:戒掉手机,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做好榜样,还给一个孩子快乐的童年。
第四篇:孩子不听话家长要反省
孩子不听话家长要反省
非常用心栽培我的儿女,可是儿女偏偏都很坏,不孝顺、不听话。为什么我会生个不孝顺的孩子?
多种善根为儿女做功德
1、要想儿女孝顺你,自已要先以身作则孝顺父母。
生个不孝顺的孩子,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孝顺父母?你没有好因,那能得好报?做了佛弟子要觉悟、要正思惟、要痛改前非,要忏悔以往对父母的不孝。闻到佛法觉悟了,自已就先好好奉行孝顺之道。
2、一家人都是有因缘才来聚会,并非无故而来,每个人都是来受报的。所以说:‘儿女本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儿女进了你家的门只有两件事:不是来讨债就是还债。不过通常是讨债的多,还债的少。来还债的当然是孝顺的儿女;若生个讨债鬼,因你前世欠他的多,今生就要多施他一点才能还债。那是你自招的,恨他做什么?你欠人钱当然要还债,还了就没事,不必那么苦恼。前生没有修福修慧,今世想要大富大贵,儿女都是那样虎父生虎子,没有因怎会有果呢?
当然人都会往好的地方想,希望自已的儿女能当总统、做大官;想是这样想,还要看他们有没有那种福,没有福报强求不得的。如果你子女有福报.有本事,时间到了,一定会得到应得的富贵。谁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可是要看你儿女是不是龙种凤种?他们的根性如何?不要在此打妄想了。
照这样说,是不是就不理子女随他们去发展?也不是!做父母的当然要尽自已的能力去栽培他们;但如果你已尽力去教导却还是教不好,那你已尽心力了,在事上就不要强求,强求只是徒增烦恼、伤害身心。身心要安乐才能学佛,才能修道。
3、要想为儿女求福,那就多为儿女做功德。
如果儿女本身有福,再一培养就马上有感应;如果没福,那就要多多培养、多种善根,来世也能得感应。
第五篇:青春期孩子不听话,家长应怎么办?
青春期孩子不听话,家长应怎么办?
青春期孩子不听话,作为家长你一般是怎么应对,处理的呢?
有父母问:
我儿子现在13岁,读初一,在这个阶段,是适当地限制或干涉一下他随意交朋友,还是任由他发展呢?读初中后,他的自由度一下子放开了,由原来的每天接送到现在自已上学,中间有很多自由时间,我们担心他交了坏朋友受影响。而且儿子很多时候做事都不和家长商量,这样可以吗?
在此回答:
13岁的男孩子,已经步人心理断乳期,开始了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自身的身心变化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使之渴望交友,渴望独立,表明孩子正在成长,完全正常,不足为怪。如果做父母的还想继续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是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其实如果孩子真的屈从于家长的管教,事事听家长的安排,那他将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这恐怕也不是家长的期望。
常言说“堵不如疏”。如果一味限制和强硬管制,难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放任自流相反的,并不是对交友的限制与干涉,而应该是充分的沟通 与交流。
最近交了什么朋友?他人怎么样?擅长什么运动吗?他有什么优点吸引你?不必郑重其事地找孩子一起商谈,而是在一些琐碎温馨的家庭谈话中,就能对孩 子的友谊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父母为孩子轻松把关,也就足够了。如果家庭中已经形成了孩子会与爸苍妈妈主动沟通的氛围,那自然更好。
不妨也在轻松的环境中,尝试结识孩子喜欢的好朋友,“有空邀请朋友到家里来玩”但这个邀请一定是真诚的,而非考察式,千万不要对他的新朋友随 意表示不满和怀疑。只要不是真的“坏朋友”,即使有什么地方真的“看不顺眼”,也要尽量抓大放小,何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是那 个看起来似乎很多缺点的“朋友”,谁说就不会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留下最珍贵的回忆?哪怕孩子在人际交往上偶尔会吃点亏,也是受教育的过程。
13岁的男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显著发展,渴望与同龄人为伍,这是发展人际沟通能力的大好时机。
我们的教育建议是:
1、父母对孩子的正常交友不必过分担心,要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鼓励他多交朋友,广交朋友。父母与孩子多做心灵上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提示他要有选择地结交朋友,要结交志趣相投、心灵高尚、勤学上进、珍视友谊的同性和异性朋友,防止染上各种 坏习气。努力让他在现实生活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父母的影响力来自以往十几年对孩子的教育积淀和父母自身形象的榜样作用。如果父母 把自己的交友原则强加给孩子,孩子不会情愿接受。
2、父母一定要努力克制自己总是想管孩子的冲动。父母应当对孩子放手,孩子的事情要多听孩子的意见,不妨也让孩子当家作主。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这样做可能有一定难度,但是为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做到。
3、孩子的青春期也是家长成长的一个重要机会。青春期是孩子寻求独立的过程,如果父母很好地配合了孩子的成长,能够把一些权利交给孩子,在孩子逐渐学会独立的同时,也会让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往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