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学科论文
网络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还是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作为网络文化中一分子的网络阅读自然也是如此。
毋可置疑,网络阅读也是把双刃剑。它吞噬了一些人包括部分青少年的灵魂,但正如文本阅读也带来不利影响而我们并不拒绝一样,对网络阅读我们自然不会因噎废食。网络阅读对有着传统教育基石之称的阅读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自然对长期困扰于“费时低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
网络阅读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它有如下突出的特点:
一、丰富的阅读内容。互联网就象一名万能的图书管理员,把全世界各种信息和知识有条不紊地迅速地收集、归类、整理,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想要的信息和知识,“网络无界,信息无限。”
二、开放的阅读环境。“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使人们可以不再受时空限制而自由交往,随意阅读。这种阅读环境不仅指物理时空更包括精神和心理空间。自由自在的网络阅读心理能让读者在阅读时充分调动各种因素协同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三、互动的阅读过程。在网络阅读中,读者可随时成为作者,阅读之后可一吐心事,发帖传文,马上就会有同意的、附和的、反对的甚至是谩骂的帖子回应你。内容的多元、交流的开发方便,大大激发并解放了人们的阅读思维想象,从而加强人们的创造力。因此,网络阅读的生命是互动。
网络阅读如此让人神往,不可能生活世外桃源的学生们当然会置身其中;不愿意做“鸵鸟”的语文教师们当然也不会只埋头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中,而是要利用它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扩大其正面影响,减少其负面效应。笔者在此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得出几点粗陋之见,求请方家指点。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信息垄断者,说一不二,拿着“棒子”,威严地站在讲台上;学生由于少知少能,只能是被动地小心谨慎地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这种师生关系早已落伍,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的。而网络阅读更是促使语文教师们立即放下手中的“大棒”,促成这种新关系的早日建立。它告诉我们教师已不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唯一信息源,因而其信息垄断者的地位也随之被打破。“网络所带来的无损使用、无损分享的低廉化的教育信息资源使教师就像是被革命的贵族,一下子丧失了其固有的特权,最终也必然由‘权力阶层’转化为‘参与阶层’。”在网络阅读进入语文阅读教学之后,语文教师必须变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同时,网络阅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阅读会给阅读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它能拓宽阅读教学的领域,更新阅读教学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执教《致橡树》时,要求学生上网进行朦胧诗的专题阅读。在上网收集到了有关朦胧诗的作品、流派产生的背景和特点等大量资料后,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朦胧诗与文革有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何创作朦胧诗,朦胧诗的命名是否只与其表达手法有关,朦胧诗人各有什么特点等等。在和学生将这些问题讨论归类后,我组织学生在学校网络上发帖研讨,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我发帖提出“朦胧诗人表现出的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身负国运的历史使命感,在我们当代青年身上还能见到多少?”后,学生们不但是当时极力陈述己见,而且在讨论完毕后还读了巴金等人写的与文革有关的文章以及介绍当代青年的书籍,写下了有一定内涵的习作。有一个学生写道:“朦胧诗源于文革,但这不是文革浩劫的功劳,而是前辈们对文革的反思对祖国的挚爱。我们不愿灾难再次降临,但我们需要朦胧诗人们那样的呐喊,以震醒当今富贵软骨的人们。”
由此看来,将网络阅读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确能营造出平等自由的氛围,让学生高度自主,充分发挥其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发现的能力,促使他们自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既然如此,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削弱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呢?恰恰相反,语文教师必须更加注意培养学生阅读选择的能力。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指导学生接受和吸收信息:这本书这篇文章有什么。而对为何选择它,却无很到位的指点,因而学生阅读选择的能力有限。不过这对被动学习的学生们还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副作用,而在网络阅读进入后,若还是如此的话,局面将难以收拾。因为网络阅读的内容让人眼花缭乱,有很多无用甚至象垃圾一样的信息堆在其中;如果学生六神无主,不能恰当选择,其头脑就成了别人的跑马场,根本谈不上独立思考。阅读选择的能力包括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批判性评价信息的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二种能力,就需要语文教师既是学生网络阅读的开门人和引路人,又是其网络阅读的激励者和保护者。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师生在网上交流讨论阅读情况,也可以将文本阅读延伸到网络阅读中,还可以将网络阅读与网络写作结合起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常把自己掌握的最先进的阅读媒体介绍给学生,同他们就某些特殊的或敏感的网络阅读内容展开讨论:如怎样看待网络文学。探讨之前,我在读过网络文学作品的学生中进行过调查:70%的学生认可它;65%的承认自己受到了它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语言运用、体裁等方面;50%的认为它挤占了阅读经典作品的时间;48%的认为它有较大或一定的缺陷;20%的完全否定它;10%的不置可否。然后师生一起讨论了网络文学的利弊。认为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流通得更宽泛更快捷更公平,其内容更有时代感,更能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它能满足青年学生渴望沟通了解、追求前卫的愿望,开阔学生视野。但它过分强调自我,追求“小我”,大多写男女之情,对学生思想有不利影响;同时网络文学的创作随意性大,文体概念不明,对学生写作容易产生误导。经过此次讨论,大部分学生有意识地控制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时间,注意选取反响较大的作品进行阅读,在写作中自觉改变刻意模仿网络文学作品的行为。
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网络阅读缺乏经典性的问题要加以重视。网络本身难以产生经典之作;对网络刊录的经典之作,人们在网上阅读时也往往缺乏耐心,难以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因而网络阅读往往缺乏对灵魂的震撼,缺乏对人文对自然的关怀。而进行网络阅读之后,不少人不愿再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本。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学生身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处理好网络阅读与经典文本阅读的关系。网络阅读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认识;经典文本阅读则深化学生思想,震撼学生灵魂,提高学生品位。在阅读教学中,经典文本阅读不能只是安排了事,同样也需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感悟。既可以对选自经典的课文进行拓宽延伸,也可以是师生就某一名著进行研讨,还可以由教师作专题指导。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值得注意的是要更加重视阅读教学的情感互动。网络阅读虽然内容丰富、环境开放、过程互动,但是其内容稍纵即逝,再加上“人——机”系统的交往是机械的,因而无从调动情绪体验。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重视情感,而是程式化操作肢解课文,那么学生阅读情感就会流失。网络与课堂都如此无情,学生就会成为一台台呆板的机器。因此阅读教学重视情感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要让学生融入到文本的情感之中,以情感唤起情感,以互动促进交流,从而让学生体察纷繁世界,升华美好人格。
网络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对这个新课题的探讨还刚刚开始,如果有更多的人参与探讨的话,也许就能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真正走上宽广的大道。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闹、可以激昂、可以愤怒,甚至可以游戏、可以比赛。营造如此快乐、活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追求的。闻一多先生在诗歌《死水》中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课堂如成了死水,在我看来那是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不经过激碰,思维何以活跃?没有思维的课堂,老师的价值在哪里?上课的意义又在哪里?何不让思维舞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一、如何让语文课堂动起来?
1、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借助一切教学工具,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让他们的每个感官都能活起来。如《尊严》一课,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层,他们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对他们来说仅是文字,更别说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所以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利用周五的班队课搞了一个自由辩论会,由学生自行选择正方和反方,辩题是——哈默有没有必要这么做。当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不用我布置早把课文看得滚瓜烂熟,有个别同学甚至已倒背如流了。大家从报纸、电视、身边等找事例,连班上那几个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我觉得不必要,如果连生命都没了,尊严又怎么留下来?”“我也同意,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班上群情激昂,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看法,悄悄然中何为尊严何为人格的已深入人心,我想即使不上这堂课,《尊严》的教学目标也已基本完成了。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不少挪威人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活的沙丁鱼鲜嫩可口,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时间又长,因此最后抵港的沙丁鱼除了死的就是奄奄一息的,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原来误将鲶鱼放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环境陌生,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则因发现异己分子而紧张,加速游动,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 “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沙丁鱼”,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何愁上不好课,何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课堂上,我经常利用“鲶鱼”来抛砖引玉。如《孔子拜师》一课中,“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都难度。当时,我观察了一下全班学生的反应,“水面”比较平静。为了让水面泛起“涟漪”,我找了一条“鲶鱼”。这条“鲶鱼”的特点是,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说。“人们敬重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我从‘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这句话中看出来。”她的回答引来一大群“沙丁鱼”的参与。这些沙丁鱼顺着鲶鱼的思路踊跃举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接下来,我的任务是继续寻找新的“鲶鱼”来改变思维方向,因为“鲶鱼”思维敏捷,善于从不同的方向寻找答案。第二条“鲶鱼”的回答又把“沙丁鱼”的思维引到孔子不怕吃苦的品行之中。这样的设计自然、热烈,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同样,除了学生可以成为鲶鱼,我们老师也可以。初为人师那会,我经常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很令人郁闷的现象: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或神游万里,连题目都不清楚;或冷眼旁观,一副恹恹欲睡之态;或答非所云,相关甚远„„因此长吁短叹,叹自己如何的运气差教了这么一班素质差,脑子笨,不专心的学生。现在经过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才发现其实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老师本身。偶尔把自己当成是一条“鲶鱼”也不是一件坏事。写板书的时候,我会故意“出错”,当然频率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得怀疑老师底子了。比如说一些学生会经常性犯错的字,我也会故意的多一笔少一画,“老师,老师您写错了,那字不应该是这么写的!”马上就会有学生兴奋的提出来,小脸红通通的为能发现的老师的错误而自豪开心;在解读文本时,尽量的鼓励学生跟我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提问时把自己当成是猎人,习惯设计一些“问题陷阱”„„让学生随时待命,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老师就如同鲶鱼一样时时来“搅活”课堂氛围。把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角,师生形成积极的互动。这样的课堂何愁效率不高!
3、放下架子
所谓放下架子,放下的是老师自己的架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是领导,用不着整天板着脸,让学生全怕你,然后用命令式语气告诉学生做什么。90后的一代是很有个性的一代,也是聪明的一代,他们所知道的东西有时远远超越他们的实际年龄。老师应学会适时的“放”。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老师讲、学生听”成为了一种固定模式。我们没有经历他们的成长,也代替不了他们的感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全拿出来交流,几十个人的课堂不可能同一思维、同一智力。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相信给他们一方太阳,他们必将还我们一片灿烂的课堂。
二、1、如何让思维“舞”起来? 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不要小看了他们,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的东西未必比成年人少。因而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汲取老师所要传授的知识。
作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把握每篇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老师自己的,对于没有自己预期的答案,会很生气,即使是对的,也要驳回,然后死拉硬扯把学生思维拨回到原定轨道。其实那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不必说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相信学生也会很受打击,他们的思维会受到最大限度的束缚,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从此扼杀了学生舞动的思维。比如《尊严》教学基调是要老师让学生懂得何谓尊严何谓人格,懂得去尊重别人。把握了这个大方向,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学生的这样的看法:如果因为要尊严而饿死了,那么尊严的意义又在哪里,所以把劳动放在吃饭前或后不会影响其尊严的,哈默都是有偿所得。
天空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不同时间的天是变幻多样的,不同季节的小溪有着不同的色彩。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深浅、形状、光泽、神韵更是复杂得多。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不是数学,一加一只能等于二。只要言之有理,在语文的殿堂一加一可以不是零或者任何一个数。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2、学生,学会质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在40分钟内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
首先,设计问题要有价值。一个问题出来,提得好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即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上课伊始,我讲了诸多关于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然后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先引导学生理解“碧空尽”、“唯”的含义,这样便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基调感悟了李、孟之间至情至深的友谊。
其次,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除了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对于难度较大、特别是容易遗漏的内容,如果从正面切入难以奏效,教师应旁敲侧击,问此及彼,给学生指明方向,进而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下,如此思维下的课堂必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来带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反过来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做导游和游客,自己来讲解。《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谈的学生的自己或者身边的例子,在自己的讲说中感知老师所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乡下人家》、《麦哨》每个人都谈谈童年,谈谈在老家的生活。整堂课的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舞动。
课堂即生活。在四年级上学期中《白鹅》、《猫》、《母鸡》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给学生的作业就是每天回家观察自家的牲畜去,然后记录第二天在课上相互交流,如此对课文的学习,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帮助甚大。
如此,还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舞起来,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才真正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
第三篇:初一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伟吉
【摘 要】:教育应该以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性美和富有浓厚趣味的学科。本文从分析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必要性出发,提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解决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问题及对策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过去的应试教育把语文变成了技术之学,知识之学,初中语文教学长期采用“课堂+课外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综合性人才。所以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将会是今后语文教学一个发展方向,也是语文基础教育在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节奏松散,教学枯燥
在目前有些语文课的正常教学中,整个师生是在松散的课堂中度过的,这个都与教师的自身认识有关,部分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只要听,认真做好笔记就可以了,以保持自己绝对的权威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在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没有充分的调动课堂的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和学生的厌学情趣的滋生。更有甚者,部分教师的教学情节“杂乱无章”,教学活动寥寥无几,教师没有有效地掌握教学节奏,任凭时间悄悄地“溜走”,学生在整个课堂中没有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教师总是抱怨课时太少,课程繁多,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学习方法不妥
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仍是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这三步进行。目前,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老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寓
教于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钻研精神。
3.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缺乏情感交流。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地情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这也是导致教育工作的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渲染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跃的浓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形成亢奋的思维状态,迅速自然地进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在盎然的兴致中很快的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具有满腔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掌握好教学节奏,运用各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 丰富教学手法,实现“ 教” 与“学”的结合。对于课堂教学。笔者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应该注重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善于捕捉时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这也是丰富教学手法之
一。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加强了基础训练,发展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改变了过去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倾向,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增长学习语文的能力。
3.增加师生课堂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的课堂上的互动和思想情感的交流。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意识,注意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创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通过自己巧妙地加工,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去体验教材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达到“以情促知”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要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基础知识学好学牢,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
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四篇:语文学科教学VS多媒体网络教学
语文学科教学VS多媒体网络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语文课堂越来越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并收到良好效果。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避免进入喧宾夺主、鸠占雀巢的误区,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认为,语文学科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应完美整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主题词:语文 教学 多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学校校园网的接轨,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学校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逐渐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它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同时也为学校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来建构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教学新模式呢? 要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当然离不开多媒体教学网。它是利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是在电子教室中把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功能及控制,实时动态的引入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专用教学平台。多媒体是一个外来词,英文为Multimedia,它结合多种表现信息的媒介如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手段于一体,现在一般指融合幻灯、录音、电话、电视和电脑等多种传媒的性能为一体的设施。多媒体技术就是要将多媒体各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目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装备,它是连接学校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桥梁,通过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学校的师生就能够获得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传送来实现教学。
一、师生互动与人机交流的协调。
从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和生生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而且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而“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一堂课中,教师的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是课堂构成的主要部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只能视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人机交流不能取代人与人的交流,也就是说不能让多媒体主宰课堂。但是,有的教师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滥用多媒体,甚至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的语文课,老师充当了“击键手”“放映员”的角色,40分钟的时间里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一节课都始终盯着大屏幕,看教师播放的各种音像材料,简直把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放映课,语文教师不能在多媒体前迷失自我。
二、点播影像视频与研读语言文字的战术。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
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丰富联想,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感悟,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拓展,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影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观潮》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要学好这篇课文,关键在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领略钱塘江大潮的美。老师应该反复范读,学生应该反复诵读,以读代讲贯穿全程。不读课文如何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如何赏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若只追求多媒体效果,自己不读课文,学生不读课文,让画面、音乐等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的差异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而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
三、语文本位与综合学科的融合。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语文实践能力。”这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从语文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看,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都有涉及,通过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学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了生长活力。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等等。这样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在感知大榕树之美时,当“那棵枝繁叶茂,一木成林的南国的大榕树”呈现学生眼前时,学生惊喜惊奇之余真切感受到了——那的确是“鸟的天堂”,是鸟儿栖息的乐园。这样的课堂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学生与课件中的视听艺术产尘了共鸣,视频艺术与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空前的统一,出神入化,妙不可言.四、多媒体呈现与整个教学流程的掌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说来,运用多媒体的时机主要有三种:一要抓住理解需求的时机,教师不要轻易把难点、矛盾交给多媒体,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产生“踏破铁血无觅处”之情,在学生思维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再呈现多媒体,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才能使课堂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换句话说,就是多媒体的使用应该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
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以多媒体的演示代替学生活动;二会抓住感情需求的时机,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最适宜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三能根据教材内容,因文而宜,抓住语言训练时机,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了。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与传统信息渠道冲击和磨合的时代,各种现代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动中能轻而易举地被运用,它正以巨大的力量冲击着传教学模式的堤岸。多媒体教学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创新空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那就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我们语文教师应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度、量、衡”,立足文本、基于文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多媒体这片“绿叶”更好地衬托“红花”语文教学,把语文课堂教学这辆宝马驶上轻负担高效率的快车道。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新课程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语文教学与研究》之
《语文教师不能在多媒体前迷失自我 》
《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你的负作用》
《现代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佳作力点》
《我们在网络环境下怎样学语文》
《论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
作者简介:敖银萍,女,土家族,专科学历,现就职于利川市都亭第一小学。一直担任语文等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小学高级教师。多次被利川市人事局、教育局评为“优秀教师”,在湖北省第七届“天地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辅导奖。在湖北省“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征文评选活动中,论文《浅谈整合远程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获二等奖。撰写的《初探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的审美教育》、《浅谈德性养成教育的途径》、《守护三尺讲台耕耘幸福未来》等多篇论文荣获省州市级奖。
第五篇:语文学科论文
语文学科2007学论文
题目:新课改下的课外阅读方法探究
单位:大良街道祥胜小学
姓名:赵珣紫
电话:***
新课改下的课外阅读方法探究
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财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教会孩子怎样读书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责任。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判断力差,并且缺乏生活体验,往往不能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下面浅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针对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我经常在课前或课余抽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每当他们听得有滋有味的时候,我就故意卖个关子,说时间不够下次再讲,要是你们等不及的话,就自己先看吧,然后在班里放一本《格林童话》,或是《365夜故事》等等。很多耐不住好奇心的孩子在我继续讲下去之前就已经看完这个故事甚至在看下一篇了。久而久之,他们发现听老师讲还不如自己去发掘那一片未知的奇妙世界呢,渐渐地,班内形成了爱看课外书籍的风气,同学们还自发地带书来交换了看。除此之外,我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1、以身作则。课间或中午的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读课外书的,学生从我所讲的亲身经历所得到的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兴趣一旦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孩子们的整个人生。
2、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伟人名家如毛泽东、童第周、老舍、叶圣陶、冰心等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当有学生流畅地讲完一个故事或者写出一篇优美的作文时,我就极力表扬,强调这是他们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的结果,这样便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读书。
4、取得家长的支持,营造书香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书籍就像一束束阳光,撒进人们的心灵。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体,我都要通过写信,电话或者面谈的方式向家长们灌输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好的书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为了使家长的指导更加有针对性,我还经常发一些读书清单,并介绍读书的方法给家长。在学校,老师和身边的同学是榜样,在家里,家长是孩子们的榜样。因此,我还大力呼吁家长也加入到我们读书的行列中来,每晚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这对于家长自身也是一种提升。孩子们在书香氛围的家庭中,一定会和好书交上朋友,并从书中获取极大的养分。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新课标还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定期将好的读书笔记在班里展览,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菊花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菊花拍照,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盲目地呼号让学生读书,而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来检测促进,只能让爱读书的孩子读的书越来越多,而不爱读书的孩子仍然徘徊在书籍的海洋之外。所以,应该巧妙地寓教于活动之中,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讲。我班坚持每日 5 - 10 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读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还能互相交流所得,积累素材。学生对此兴趣盎然,长此以往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时政趣闻等。学生根据需求,或独立命题、编辑材料,或三五人一小组,合作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北京申奥”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赛。为了使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展:(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准备一个剪贴本,分类贴上,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这样,学生学会了积累资料,演讲、作文都能信手拈来,能极大地增加他们写作、学习的自信心。(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积累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积累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我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应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而应该从书香校园到书香家庭,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读书氛围,并辅以各种各样的激励措施,教以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生受益的爱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