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 非正式 管理
摘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活跃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不可消除客观存在的群体,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对改进和创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的探析,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改善大学生管理工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因各种需要和心理倾向而结成规模大小不等的非正式群体。这里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团学组织外,大学生中实际存在的,纯粹由大学生自发形成的集合体,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而形成的群体。
1形成原因
虽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自发性,但是其形成和产生不是盲目随意的,他是大学生主观心理因素的诱发和外界的社会客观条件催化而形成的产物。具体原因总结如下:
1.1大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
(1)孤独和寂寞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基础。在知识经济充斥的社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口号唱响的时代,大多数学生已远离家乡,踏上大学求学之路,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已经习惯了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小公主”、“小太阳”们不得不独立生活和学习,这样他们自然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而大学的班委、团委等这种正式群体管理相对严格和规范并且有较大的约束力,无法满足大学生释放孤独和寂寞的需要,他们为了寻求感情寄托便会自发形成非正式群。
(2)兴趣与爱好的需要。现代大学生面对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已不仅仅满足于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积极拓宽视野,主动寻求兴趣点并极力想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就会自发组织一些小团体活动,即所谓的兴趣学习小组,如舞蹈协会,书法协会等。这种以兴趣爱好为中心的非正式群体便会油然而生。
(3)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较高,因此他们会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和渴望自尊,仅仅依靠大学中存在的正式群体是无法满足他们渴望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大学生通过参加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来认识自我,保护自尊,升华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大学中的某些非正式群体就成为那些渴望自尊与寻求自我实现的学生的“栖息地”和“家园”。
(4)价值观的一致性和群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所受教育,生活实践及阅历基本相当,很容易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感,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一致性,而且他们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阅历和共同的利益,他们容易沟通,感情深厚,有一见如故之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从来都是与人的本质、需要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可见,共同利益是维系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重要子因素。
1.2社会客观因素
首先,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转型期,中西思想相互融合和碰撞,所以多元文化必然给大学生带来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而且紧跟时代先声。在这种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不免觉得正式群体太具约束力和规范性,所以他们就会自发形成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非正式群体。其次,随着网络技术,传媒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认识和交往渠道多元化,为形成非正式群体提供了便利。再次,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大学生主动的寻求社会化,通过非正式群体来发展和提升自己,而大学相对宽松的教育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也催化和促进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2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策略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大学生正式群体共存,共同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适时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2.1正确认识,重视影响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和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现象,是对大学生正式群体的一种有益补充,它的存在有其积极合理性。满足了大学生求知与好奇的需要,可以学到在正式组织中某些无法学到的东西,正确加以引导就会有利于大学生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之间迅速敏捷传递信息等。所以,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接受其存在,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性质和类型,了解和掌握其运行机制和基本状况,科学地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纳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小帮派”,“小团伙”对其严厉打击,坚决禁止和非法取缔。
2.2区别对待,艺术引导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中要做到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恰当有效的管理策略,注意引导和管理艺术。首先,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给予保护,鼓励和支持。如有积极意义的娱乐兴趣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大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爱好的广泛性。有科学价值的学术研究型的非正式群体也要以资鼓励,予以表扬,唤醒和提高大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其次,对中间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要坚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如网络虚拟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引导和管理时注意发挥其传递信息迅速快捷和信息沟通量大,时间跨度大,范围广的积极功能,同时又要注意克服在传播信息中的虚拟性,不现实性,以及小道消息和不健康信息的传播等负面影响。再次,对消极型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要严肃处理,坚决予以解散和取缔。
2.3重视“核心”,以点带面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会自然形成“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一般综合素质和活动能力较强,对非正式群体具有较大的感召力,同时对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实现和群体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无容置疑,无可厚非的。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核心”人物的管理教育,以点带面。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管理和导控:
首先,注意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使非正式群体成员自觉的服从和信任学生干部的领导。其次,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对“核心”人物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对思想品德良好,活动能力较强的“核心”人物要动之以情,进行有效的思想沟通和说服教育。引导其主动号召非正式群体其他成员服从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再次,高校管理者和班干部要多参加小团体活动,积极主动的了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并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积极沟通,与重要成员维系良好的关系。
2.4加强联系,利导转化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和作用渗透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和班干部在教育管理中要调整和改变非正式群体中与社会要求和正式群体规范制度不一致的部分,尽可能协调二者利益,做好非正式群体向正式群体的转化工作。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积极影响,赋予更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比如,将非正式群体公开化,提供其与正式群体相同的条件或待遇;将非正式群体与相类似的正式群体合并等。
2.5创设环境,丰富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环境。在大学校园中要积极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很好的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需要,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还可以将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吸引到正式群体的活动中去,减少非正式群体的消极性和破坏性,增加正式群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向上,风味有趣,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既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既是一种实然,那么高校教育管理者在从事其管理工作是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认识,但是也要注意发挥管理者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所以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科学指导,艺术领导,人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涛,崔德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管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3]黄明睿.非正式组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其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4]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第二篇: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
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
民主管理方式对学校非正式组织的引导
单位里经常有这样的非正式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与目标;再者是友谊团体,因为彼此志趣相投,私交甚笃,而扩展到于公于私都能互相关怀,形成小团体。这些非正式组织通常是先形成友谊团体,进而形成利益团体。办公室里之所以会形成非正式组织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因
素:1.共同的兴趣、相似的背景,如同校毕业,住附近、下班后常有机会一起返家等等,都能提供相聚、关怀的人性需求。2.工作量不足,以至于员工靠着成群结党打发上班时间;或者单位纪律松弛,员工自由度高,容易明目张胆三五成群闲聊培养感情。3.单位制度与管理的不公平、有争议,也易使得权益受损的员工因为认知相同,而互相支持。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是基于特定的需要。
2、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
3、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自发形成的。
4、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成文制度和规则。
5、非正式组织一般具有三种基本存在形式:水平集团、垂直集团、混合集团。
6、非正式组织对于正式组织的功能具有两面性。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功能两面性
1、正面功能:能够提供员工关怀的社会需求,在成员遇到困难时给予精神支持,抚平情绪,可以增强组织成员对于特定组织的归属感;拥有精神的寄托与归属,每天上班都会很快乐,可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利于组织成员协作的关系和氛围;有利于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可以辅助正式的组织功能,协助管理,可能比行政管道来得快速有效,可以为执行特殊管理任务时提供制度外的途径。
2、负面功能:组织成员形成非正式组织的心理需要与正式组织目标指向相反或者相悖时,会阻碍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小团体也是组织变革的阻力,尤其当他们是既得利益者时,其力量可能大到让主管在推动变革时不容忽视,必须考虑其存在;非正式组织以心理需要和情感为联系纽带,职工势必得占用工作时间互通有无、交换讯息,在工作中,往往会破坏以理性为基础的正式组织制度和规则;非正式组织形成的人际集团,可能造成组织中的成员分裂,将破坏团队精神,让组织形成主流与非主流的分别,以致组织里的人事容易发生冲突,甚至造成与管理者抗衡的团体,从而严重妨碍组织的稳定和团结,妨碍管理者意志的贯彻和实际管理活动的进行。所以非正式组织够壮大时,若又遇到单位发生不合理的情事,常常与单位相抗衡。而在单位正式的行政发布管道之外,非正式组织之间频繁的讯息交换,容易传播不完整、不实的讯息,在单位里混淆视听,造成管理阶层政令宣导的困扰,也影响一般职工对于单位的信任与向心力。
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
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的人性假设是人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人也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人的行为受动机的支配,最有效的奖励是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只要能够创造一定的条件,人们就会努力工作,甚至会自觉履行职责、自行确定方向和自我调控,以取得工作成就、获得奖励。在这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管理者就以引导的方法,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知识和技术,既能达到组织的目标,又能实现个人的目的。由于这种管理方式认为,个人的极大满足感是在个人完成重要工作中获得的,因而管理者在工作保证上,注意力集中于确定努力的目标;在人际关系上,注意力集中于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风气。塞基欧万尼•托马斯和伦西斯•利克特等人把这种假设在学校管理中进行实证研究后证明,教师能参与决策,通过参与和奖励激发动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广泛的、友好的相互交往;信息横向、纵向沟通;高度的信任和委托;对控制过程普遍负责,因此学校工作效率是较高的。这样的学校管理者能够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并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措施、领导作风、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负有更大的责任,更有自主权,从而也更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证据表明,对于像从事教师这样复杂工作的人,只有他们在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尊重时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并且在他们感到自己对组织的管理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才能工作得最好。民主参与的管理方式能够合理用人、知人善任,充分吸收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使每一个教师的专长、才能和智慧得到充分发挥,也极大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成长。研究表明,适合教师成长的学校特征之一就是教师分享领导权力,并跨越决策范围和以信任的方式参与与决策。正如赖斯(Rice,E.M.)等人所说,“让教师参与决策是增强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它对教师的实际影响超过决策本身,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也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条件,同时也是识别和认识其他有利条件的一
第三篇:非正式奖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奖励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奖励应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具有导向性。但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正式奖励已不能满足大学教育管理的需求。非正式奖励可以达到正式奖励所达不到的效果,对正式奖励具有补充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非正式奖励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非正式奖励;大学生;教育管理;运用
奖励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手段,激励是人生的养分,能让人肯定自己、充满自信、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人把80—90%的潜能发挥出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管理非常重要,而奖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研究它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对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发挥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大学生的奖励方式有: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工作奖、学习进步奖、实践创新奖等奖项。有的高校还有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等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是一种用精神方式和物质方式的授予来肯定并强化大学生积极行为的一种手段。这样基本以学期或学年为评比时间的各种奖励,是一种静态激励,它对上一学年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缺乏动态性,不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肯定。很多大学生也表示,奖学金具有一定的精神激励作用,但发放时间太长,效果降低,奖学金金额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力日渐降低。可见正式奖励作用受到限制,传统的奖励方式、奖学金金额等正式奖励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奖励期待中的效果。非正式奖励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作为正式奖励的补充,达到正式奖励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一非正式奖励的涵义
非正式奖励最初来源于非常著名的金香蕉奖。据说惠普公司的一名工程师,突然告知经理自己找到了公司目前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经理听完非常高兴,想感谢工程师,但是翻遍办公室也没找到适合作为奖励的物品,经理灵机一动,从自己的午餐中拿出一根香蕉递给工程师并说道:“干得好!”虽然只是一个香蕉,但是当时这个工程师非常感动,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经理的肯定与赞赏。而这个“金色香蕉奖”随即变成了一项授予员工的珍贵荣誉。从此人们就把那些即时的、自发的、不用太费心就可以做到的奖励作为正式奖励的一个辅助手段,称为非正式奖励。非正式奖励是相对于正式奖励而言的,它对正式奖励具有补充作用,目的在于达到正式奖励所达不到的效果。一些非常有效的奖励方式可能根本不需要花钱,在适当的时候从适当的人口中说出的一句真诚的话,对大学生来说,比奖状、奖金更为重要。威奇托州大学管理学教授格兰厄姆博士通过对1500名员工的调查发现:员工最喜欢的奖励方式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对他们公开的、不假思索的肯定和认同;63%的受访者把“拍拍后背”看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鼓励。可见非正式奖励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大学教学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学习、运用非正式奖励,并不断探讨适合大学生的非正式奖励方式。
二非正式奖励的运用
正式奖励一般有章可循,有相应制度、手册规定。而非正式奖励不同于正式奖励,它没有固定的规章可循,是即时的、自发的奖励,没有固定的形式,教育者运用非正式奖励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感情为基础
1、必要性:奖励包括正式奖励和非正式奖励,这两种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激励大学生,相比较而言,正式奖励多为程式化的、固定的、统一的奖励,在实施的过程中感情色彩较少,所以为了让教育者的奖励更有效,非正式奖励应该作为正式奖励的补充,更注重感情色彩。弥补正式奖励所缺少的感情色彩,以感情为基础打动学生,达到奖励的效果。
2、重要性:非正式奖励是即时的、自发的奖励,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多为教育者在一定情景下的“随意表现”。教育者在作出这种“随意表现”时如果没有投入感情,那么整个过程就会显得生硬、呆板甚至不合适宜。可见,感情在非正式奖励中有重要意义,没有了感情,非正式奖励的效果会大大折扣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了解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复杂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多层次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奖励只有满足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很重要,具体说来,教育者在运用非正式奖励时要考虑到:
1、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有相同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所占的比重也是不同的。了解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才能知道哪种奖励方式更能满足大学生,更能起到激励大学生的作用。如果教育者的奖励方式因人而异,有很强的针对性,满足了不同大学生的需要,那么将获得很好的奖励效果,如果奖励不是针对具体对象而采取的,奖励措施就有可能劳而无功、失去意义。
2、不同时期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大学四年的不同时期,大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如用“挑战性工作”来激励一名大一学生可能是有效的,但到大四,同样的方法对他可能效果就不明显了,因为这时他最关注的是升学、就业相关的事情。
3、不同事情的奖励程度。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过度表扬,适当的表扬是对学生行为的促进,但过分的表扬会引起受表扬者的骄傲情绪,甚至伤及第三者,使第三者认为不公正,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二是削弱表扬,如果对大学生的表扬力度太小,非但起不到表扬的效果,反而会降低大学生做事的积极性,不能起到表扬效果和导向作用。
(三)非正式奖励要及时
惠普公司的经理翻遍办公室找不到合适的物品奖励员工,但是他还是绞尽脑汁找出了一个香蕉以示感谢,因为他知道奖励要及时,哪怕是个小物品,也可以表达此刻自己对该员工的感谢和赞赏。事实表明,一个小物品在合适的时间起到了非常好的奖励效果。经理的奖励虽然只是一个香蕉,但却因为及时而获得了很好的奖励效果。所以,不要等到发奖学金时,才奖励学生。在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就应该尽快给予奖励。等待的时间越长,奖励的效果越可能打折扣。奖励的时机掌握不好,会弱化奖励的效果。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很好,可是并没有在激励有效期内得到相应的奖励,很久以后,大家几乎忘记时才给予奖励,这样不仅达不到激励的目的,而且减弱了奖励的效果。
(四)非正式奖励方式要多样化且不断创新
面对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景下,教育管理者不可能用同一方式奖励大学生,比如,你得知学生在某项比赛中获奖,内心很高兴、激动,一种情况是班级开会,这时你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表扬他,一种情况是在自己办公室,这时你可以直接表扬并向学生作个胜利的手势或竖起大拇指。可见,非正式奖励的方式要多样化,譬如: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直接表扬,而不谈任何别的事情;把表扬事项贴在公告栏,让更多人知道;邀请学生一起进餐,增进感情。多样化的方式才能满足教育管理者随时随地奖励大学生且获得很好的奖励效果的需要。奖励方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创新。如果教育管理者使用一成不变的奖励方式,其稳定性有余而发展性不足,尤其是看不到社会发展、人的成长对奖励提出的新挑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每个大学生都以拍拍其肩膀作为对其的一种肯定,那么如果他哪次以摸摸学生的头来肯定学生,这无疑将获得更好的奖励效果。而时间一久,如果他总以摸摸学生的头作为肯定,那么哪次改为握握手,这也无疑将获得更好的奖励效果。也就是说,非正式奖励形式一旦使用次数过多、时间过久,那么使用效果将大大折扣甚至无效。所以管理者所使用的非正式奖励方式要不断创新。
(五)非正式激励的法则为了使非正式奖励更有效,还需要将其与正式奖励相结合,这就是奖励中的大拇指法则,即每四个非正式奖励(例表扬每周晨练好的同学),应该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奖励(例如月度晨练先进个人);对于每四个比较正式的奖励,应该有一个更加正式的奖励(例如在奖学金),再往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其他奖励方式,循序渐进。
三结语
没有一名大学生是平庸的,每个大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奖励便是挖掘大学生潜力的有效而低成本的方法,在正式奖励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不防试试非正式奖励,只要运用得当,它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杨。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盈余管理动因分析[J].商情,2013(52):139—139。
[2]张顾严。高情商领导的“奖励智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78—81。
[3]鲍勃纳尔逊.第1001种方法[J].人力资源,2005(12):17。
[4]周芳。对激励的再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20(2):103—105。
[5]赖友光,脱俊豪.谈奖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13。
第四篇:反腐倡廉论文-合理引导和规制网络反腐
【摘要】依靠群众反腐是我国通过社会监督的方式反腐倡廉的机制之一,伴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普及率大大提高,网络为草根型社会监督机制的运行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手段。而同时,也给我们当前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网络反腐;引导与规制
由于“拟态环境”[1]下网络行为具有自主、隐蔽、直接、针对、快捷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网络作为政治沟通和诉求表达的渠道。从哈贝马斯公共管理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为当前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运作提供了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活动空间。这也是社会监督在新时期突出的表现之一,即始终有一种既作为探照灯又作为放大镜的草根监督的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可以针对任何人。而随着网络投入到社会反腐中,其在反腐过程中的功劳日益受到公提供优质论文发表服务众认可。也正是由于网络反腐的显著成效,不少人称网络反腐为“网治”、“媒治”或“第四种权力”。
然而,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如塞缪尔·亨廷顿(1968)在谈到“现代化与暴力”时所言,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体制急剧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往往充满着各种冲突和动荡。[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诉求日渐多元化,网民日益年轻化,未成年人占较大比重,对于他们而言,社会知识、阅历较为有限,而品德、能力的良莠不齐也导致各自分析问题的立足点相差甚远,加上当前各阶层互信不足,公权力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不足以及社会的炒作[3],网民与当事人、公权力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对事件冷静面对和理性分析的缺乏,不负责任的随意爆料,甚至动机下面还隐藏着动机,其他网民在云里雾里为社会舆论所引导的同时又反过来引导着社会舆论。部分网民空有议政热情,却无议政行为能力,即“议政容易,而有效参政太难”。这也成为当前草根阶层参政议政的局限性之一。
我国目前也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一个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要义的和谐社会,法治、稳定、发展才应成为我们主要的价值取向。俞可平(2001)认为善治应该包括“合法、透明、责任、法治、回应、有效、稳定等要素”[4]。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监督并不虚拟。在当前网络反腐中,存在一种“帕累托最优效应”,即部分网民希望把自己的网络话语权发泄到极限,把想说的都说了,不想说的也捎带说了,不然就不过瘾,无论合理与否,而到最后,可能自己真的具体想表达什么自己都不知道,“网络黑五类”(公务员、教师、医生、城管、记者)的产生就与这一现象有关。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莫须有”逻辑下善治如何塑造?在法治社会下,我们既要监督干部,也要保护好干部免受诬陷,保护与监督同等重要。罗伯特·A·达尔(1998)认为,民主的政治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民主的政治文化存在。[5]因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前我国网民朋友们的素质能否应和法治社会的环境以及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也就是说,网络反腐在当前我国社会条件下能否成为常态化的反腐渠道?我国网络反腐的社会文化土壤到底有几分?我国网民的“网络理性”何时才能得以形成?
创新社会管理,包括网民在内的全社会所有人都有义务来切实践行,包括网络在内的所有媒体都有责任来正确引导。我们知道,在法治社会下,体制内的法治平台才应成为常态化的矛盾疏通、诉求表达的渠道,更应是防腐查腐治腐的主导机制,而网民的行为只有在体制可控的范围内才能对其进行规制。由于网络状态下一种不公平的存在,即网民与当事人之间不是一种相互制约关系,网民检举失实可以不承担责任,而给当事人却烙下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网络式的“风闻言事”我们不可做,而依托体制内的法治平台来反映我们的反腐诉求却可取。网络反腐不是司法鉴定过程,只是揭露腐败的一种渠道,而问题最终的解决还是需要靠法制,即制度保障才是善治形成的基础。而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一旦百姓把诉求反映给了信访、司法、纪委机关及协商机构时,上述单位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给检举者一个有效率的负责任的答复,同时切实对检举者的信息保密。这是网民与体制得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增强网民对体制反腐的信心,以更加负责任、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反映诉求,另一方面,提升我们体制的作为。只有当群众对体制内的信访、司法、纪委等机关给予了足够的信任和信心时,才会寻求实现由“人治(青天大老爷)”、“网治(大众)”向“法治(法律)”的转变。就创新当前社会管理而言,只有把网络反腐与体制反腐对接起来,把网络反腐纳入到体制反腐内,合理引导和规制网络反腐,才能弱化“歪曲事实、恶意攻击、肆意炒作”的发生,才能使网络监督发挥其最大效能。
此外,网络反腐的兴起从侧面反映当前普通百姓对诉求表达方式转变的渴求,因而,我们的信访、司法、纪委机关及协商机构可否针对新时期群众的这些需求,采取网上办公,直接和网民对接起来。如果这样,群众不会再随随便便去寻求“发帖”、“跟帖”来表达诉求,而是寻求信访、司法、纪委机关及协商部门的网络办公,而这一转变能有效弱化恶性事件在传统网络反腐中影响的不必要的扩大。
总之,只有合理引导和规制网络反腐,网络反腐的权力才真正属于人民。
参考文献:
[1][美]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把“由传播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之间插入的信息环境”称为“拟态环境”。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1-45.[3]高新民教授2012年9月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周二学术讲座上的讲话.[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分析的比较优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1,(09).[5][美]罗伯特·A·达尔:论民主[M].林猛,李柏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55.
第五篇:大学生青年思想引导
大学生青年思想引导深入访谈
调 研 报 告
历史系团总支 二○一一年11月8日
大学生青年思想引导深入访谈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提高我院大学生思想素质,客观真实地了解和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特点,我院团委特此开展了“大学生青年思想引导深入访谈”。此次访谈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关于对党政官员的素质和形象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并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大部分学生对于党政官员的素质形象反映良好,但是少数学生对于党政官员的形象和素质存在片面性和单一性的理解。
社会转型中党政干部形象受损的问题也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失节。有的失去了共产党人的骨气,不敢坚持真理,维护党性原则,不敢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想、不良倾向和邪恶势力做斗争,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态度爱昧,退让甚至屈服。第二,腐败。生活上精神品味低下,腐化堕落,沉溺于“酒绿灯红”之中。第三,无为。但是党政官员形象与素质的问题只存在少数的党政官员中,绝大多数党政官员的素质和形象良好,我们应该全面的深刻的看待问题,决不可以片概全,而且我党一直把党政官员的素质和形象当作一个重点问题来对待,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以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大部分学生对于党政官员队伍建设反映良好,但是少数学生认为党政官员队伍建设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的党政干部队伍存在少数干部队伍学历偏低、年龄偏老的情况,但是我党很快采取各项措施。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提出“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
此后,中共在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党性修养、作风养成、选拔使用、管理监督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强行政问责的制度化建设,规范行政问责的主体及其权限,规范行政问责的客体及其职责,规范行政问责的事由和情形,规范行政问责的程序,实现行政问责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复出机制,对问题官员,要他们充分的记取教训,深刻反省,痛改前非。不断的完善官员选拔制度,将具有端正的德行、开阔的视野、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基层经验和得体形象的年轻干部选拔上来,使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够后继有人,蓬勃向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要坚持“论德才、讲实绩、重基层、凭公论”的用人导向,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加强对问责官员的监督。加强党政官员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少数大学生认为党政官员过于有权有势,过得很光鲜。目前,我国的党政干部队伍存在少数干部有权有势,生活过于光鲜,但大多数党政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
我党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把党性分析作为民主生活会主要内容,把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重点内容。加大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重要依据。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广泛宣传和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我党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全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进一步控制办公经费,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预算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严禁为领导干部违反规定购买、建造住房和配置用车,严格控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对铺张浪费、奢靡享乐、挥霍公款的,必须严肃处理。对党员干部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批评、制止。、(四)少数大学生认为党政官员在求真务实方面存在问题。我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营造求真务实良好氛围,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大力清理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切实解决节庆剪彩过多过滥问题,改进各级领导干部活动报道。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的大学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这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保证。作为大学生,如果其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的缺乏,是难以承担接班人的重任的。因此,我们应当加大教育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进一步加强主旋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国情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从而自觉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同时,要切实端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对党的认识,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入党教育和党员发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与我们社会所弘扬的价值观念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大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价值为标准,把国家社会看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客观外在条件,以利益观点对待社会问题的实用与功利倾向,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格格不入,必然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道德观、择业观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价值判断正确,而实际行动意识缺乏,采取的“敬而不从”的态度,以及人生态度上存在的一定程度的消极心态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社会主导价值观。要加强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阅历、接受考验,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利用参观,请英模做报告等形式,校正大学生的人生坐标与人生价值取向,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驾驭人生的航船。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厚重的使命感,搞好学校文化建设。通过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精神氛围,来促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传统,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组织个性化、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开展系列化、开创性的知识文化活动,来扩大学习的认知领域,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才能,使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部和谐优美的协奏曲,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
(四)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大学生更加注意素质教育对自己成才的作用,在人文教育、专业技能、美育、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当及时把握这种变化和要求,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实施素质教育,加大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力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通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环节,融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整体之中。
(五)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
网络化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已经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在高校,网络的发展既为青年学生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大的方面看,一方面网络发展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信息网络化又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垄断,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如何在信息网络时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新世纪网络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课题。
(六)重视社会教育效能,共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教育是主体力量,同时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大学生是社会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社会各界都有责任通过加强两个文明建设,逐步消除社会消极腐败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学校则应加强与社会沟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并在实践中加强正面引导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在加强对国情民情区情及改革开放成就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使其转化为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动力。
历史系团总支
二○一一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