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的风格[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15:5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弃疾词的风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弃疾词的风格》。

第一篇:辛弃疾词的风格

弃疾的词源自于他个人的生活境况和仕途命运而作,所以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辛弃疾词的风格!

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

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

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三、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词作,写战争、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文学体裁的题材,他都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广泛。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四、辛词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辛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如有民间通俗语言,《鹧鸪天》“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也有夹杂许多虚词助语的文言句式,如《汉宫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贺新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如《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散文句式、运用生动的语气、节奏和语义连贯性。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而《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上阕语气极其委婉曲折,反映出作者对现实不满,及其倔强的生活态度。下阕用散文的写法入词,通过作者与松对话,绝妙地描写醉态,不仅生动且意味深长。

六、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灵活用典可以以古喻今,开阔和提升词的意境及空间。但有时却容易产成生硬艰涩难懂的问题,故有人批评辛词“掉书袋”。当然更多人则认为,以辛弃疾的才力,大多数用典都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其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京口有关。

本文作者对辛词还处在初步的学习、体悟之中,文中引用了一些文章的观点,同时加入个人的见解。辛弃疾距今已八百多年,时代变化巨大,辛弃疾境遇和成就不可复制,但它的作品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当代国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份文化遗产。学习辛词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面对各种困难的斗志,陶冶做人的高尚情操。对于诗词爱好者,从写作角度来说,我觉得辛词可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根据个人的人生道路,生活、工作经历和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确立写作的主旨或主线。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所选择的风格和体裁,应能更适合反映作者的个性。同时适当涉足自己所不太熟悉的风格体裁。

二、拓展作品题材范围。从各个不同视角,反映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避免手法单

一、表述雷同、选题狭窄。题材范围往往和人生经历和对事业的追求有关。

三、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均可学习运用。前者不应艰涩难懂,后者不应白而无味。无论学习婉约或豪放那种风格,都应该是以现代的语言和观念为基础,做到真切自然、感情充沛。

四、用典必须恰当,不宜勉强。要有选择的读一些经史子集著作,增加学识,会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作品水平。要做到古为今用,却不可刻意仿古。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刚是辛词的主轴,是贯穿其词的整体基调。

辛弃疾作为中州绣人,挟北方豪杰忠勇,奋发慷慨之气而南归,其初衷要在南宋朝廷领导下更好地抗金,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的宏愿。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推崇往古和当代生机勃勃的英烈,常以“刘郎才气”自勉,自谓“横空直把曹吞刘攫”,借助怀念陶渊明赞扬民族历史的刚烈之气。在66岁的高龄镇守京口时,还遥望中原唱出“气吞万里如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生不逢时的、死气沉沉的偏安局里,小朝廷不理国家命运,辛弃疾的刚毅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辛弃疾在自己的大多数作品中总会体现出救亡图存的民族正气和英雄主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繁荣昌盛的精神所在,以“气”自振,以“气”克敌为基本出发点,并建立了用词来鼓舞人的战斗意志而创作词篇的意念。正因为这样长期的探索,辛弃疾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崇高的民族气节、高瞻远瞩的宏伟气魄、卓越的军事、惊人的政见胆略、以不可羁勒和横绝一世的才学,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辛词派——稼轩体。辛词的风骨和其表露出来的性格是刚的定调。《四库全收提要》——《稼轩词提要》就赞道:“辛弃疾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如在他词: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古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

词中体现了词人的为收复中原而视死如归的精神。词用壮士自喻,扬洒着刚烈的男子汉的气概。又如“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北共,正分裂。”词人用战场的情景,烘托出统一国家的决心如同铮铮的兵戈,坚强不可挡。柔是辛词风格的辅助,就是刚里有柔,柔里孕刚。

辛弃疾执笔填词时,不是隐士和附庸风雅的俗吏,而是一个满腹将相之才,被迫退休的志士;他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闲适的文人,而是闲而不适,以“闲愁最苦”的豪杰(2)。在被排挤归隐后,每每落笔前无限壮志澎湃于胸中,下笔时却深感现实的无奈和理想的落魄。但他反对消极秃废,内心总是充满正气、豪气、锐气的。这正是柔中有刚的典型。

柔的基调主要体现在其不能自已的内心情感。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是,汉殿秦宫。”——《浪淘沙》。古来有多少事,老来都成空啊!“柔”一方面是面对岁月流逝的无限叹谓。

辛弃疾毕竟是自北方起义的南归的军人,犹易猜疑,诚如自己所说“生平则刚拙自信,向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脱口而竭”《淳熙已亥论盗贼扎子》。故辛弃疾多是紓曲婉转,荡气回肠曲折的表情达意。(3)这也是柔的一个原因。因为辛词往往是以豪气铺张开来,把他的英雄才略舒展出,柔就在他的词中成了辅助的地位,也正是这种柔,点缀了稼轩体的极其独特的韵味。至于刚里有柔,柔里孕刚的艺术风格,我们在下面一节里会详细分析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另外,辛弃疾的艳情词和农村词也是他所处的境和心的相互融合,把刚和柔结合得炉火纯青。在这里还得注意一个问题,刚柔相济的艺术,不仅在同一首词里体现到,而且在其大部分的作品中,彼此之间也有刚柔相济的体现,所谓的“跨词”也能反映出这风格。

刚和柔在辛词中的体现描写战场征途的词篇 这类词在辛词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他的主流思想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弘扬他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把他的人生深层处的价值观及对国家形势安危的积极思考表露出来。刘克庄的《后村大全集》中有这样的描述来赞扬辛词的方刚气质“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苍生有未见”。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秋场沙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引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属于稼轩名篇,出言虚拟,亦醉亦梦。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万般的气势逼人。表明辛弃疾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都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挑灯”“看剑”是动作和神志,灯的红光,剑的寒气相互交融,透射出一种独特的壮烈气氛,可见词人的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的迫切!诚然这首词写驰骋壮志来抒与愤,将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踌躇在这飞扬神采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句里。词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豪迈;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陈亮在《辛稼轩画像赞》说:“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国,出其豪未翻然震动。”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壮烈激情在冷酷现实嘎然而止。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3)。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句与首句相呼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梦中是强烈的、雄壮的,而现实呢,是悲凉的,柔弱而力不从心的。这也刚好体现了刚与柔相济是辛弃疾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强烈对照,用来宣泄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闲居、隐居之后的词 辛弃疾因为被其他的官僚谗言污蔑,屡遭排挤打击而退朝隐居,虽然回到自己的隐居地—带湖。本来已经远离朝廷的纷纷扰扰、是是非非,可以清净地享受生活,但在他心中始终惦记着祖先未竟的心愿和自己的理想,“闲而不适”的他渴望回到朝廷,指挥军队,恢复河山。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正值壮年的大有可为地的汉子,此时此刻却流连闲逸碌碌无为,这是极大的精神折磨。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作者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更能消几番风雨”暗指宋朝的政治形势还能经得起几番风雨的摧残;“匆匆春又归去”形象写照抗金复国的机会白白丧失,化为乌有。然而,作者又是怎样留春的呢?“惜春长怕花开早”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花早开早谢;“何况落红无数”尽管词人发出“春且住”的警告和强烈的呼声,但春不予回答,难免产生怨。这几句把“惜春、留春、怨春”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流露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春任由去留,而自己只能在闲逸中度过。面对岁月的流逝,自己的雄心壮志也随光阴一去不复返,历史上有名的人物都已成了“尘土”,自己又能干什么呢?只能在愁闷苦痛中“断肠”。这首词借助春色的柔情来表意,虽然未提到战场征战,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的悲壮刚毅来。这就是辛词的“柔中孕刚”的艺术特色。又如:《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共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人在上片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种种热闹欢腾场面,凤萧和鱼龙舞,缤纷得让人震撼,烟花齐放,彩灯如星满布,脂粉香气弥漫大街小巷,四处飘散着凤萧悠扬的旋律。这些只是辛弃疾的有意烘托。这样的盛况,谁看了都会心动,会情不自禁的陶醉其中,但恰恰相反,他是在为下片的“人”做铺垫的。俏丽的仕女们盛装艳抹、雾鬓云装,满载闹蛾儿,在欢声笑语中一阵阵幽香飘然而过,然而,词人在佳丽中寻找着“她”千百次,又千百次的失望,就在不经意中蓦然回首,她却站在灯火黯淡冷淡处。这种写法衬托出那佳丽的独特不俗意韵。这又何不是反衬词人自己呢?在朝廷里到处都是是阿谀奉承的小人,都是主张投降的泛滥思想,但辛弃疾决不妥协,绝不同流合污,依然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抱负。他的刚强性格还是在各种混乱形势中突显出来。这首词就是借助元夕中这个独特的佳丽在“灯火阑珊处”的孤芳自赏,欣然独处,来表达此词人的壮志始终没有动摇过。

这首《青玉案》描写、铺垫的气氛是柔和、温馨、浪漫和充满温情的。让人感觉亲临其境,浮想联翩。正是在这样的璀璨的盛会中,以极其委婉而又自然的手法来表达词人的坚定信念,超然脱俗。可谓他在柔中见刚的高明技巧,把刚与柔在无形中相互融洽,在精神深处参透了,是刚柔相济的范例。怀古咏史词 怀古咏史词是辛词的又一特色,借词不仅抒情,而且言志;不仅言志,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见,对宋朝当局提出警告。“怀古”不是单纯的怀念过去,深层意义是“借古讽今”,以抒怀抱。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借助如此多的典故,追想当年的刘裕军北伐,马壮兵强,敢与曹军较一雌雄,收复大江南北,不愧为英雄,“气吞万里如虎”。而如今的南宋集团却不敢与金人决一战,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半壁江山不保,有借古讽今的涵义。另一方面,怀古抒愤,感慨自己空怀回复故土的壮志,却备受打击,北伐无望难成统一大业,只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罢了。追忆当年的古人的丰功伟绩,和所向披靡的辉煌成就,能在战场上金戈铁马、气啸山河,想着心里就热血沸腾。然而古人战得再激烈,功绩再辉煌,再风流就更能显示出词人自己的黯然心伤。在现实中,一路被排挤,明明自己对朝廷提出警告,却被置若罔闻。面对逐步迈进老年的身躯,不禁感到悲哀,气绝。

廉颇老了,还有赵王的问候,而自己呢,连个探望的人也没,时光虚度而壮志未酬。从全词来看,越是怀古咏史,越是将自己的内心的悲哀、无奈,委婉地表达流露。同时,无奈中也只能把这心愿寄托在古事当中,以此来慰籍心灵。这首词虽然很少涉及到现实的情况,但从引用的典故中可以看出,词人对开明的君主采纳重用自己是多么的渴望,这渴望却只能在词中倾诉,只能自己对自己倾诉罢了。复杂凄凉的感情时刻融在典故的慷慨激昂或苍凉悲壮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刚柔相济的艺术在辛词中的炉火纯青的表现。艳情词 前面也提到过辛弃疾的艳情词,如《青玉案-元夕》,很大篇幅来描写佳丽们的妩媚,同时也巧妙的融进了自己的政见和为人原则的刚强一面。另一方面,如何看待艳情词中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色呢?我认为,此时不能从单一的一首词来分析了,即非要从单个词篇句子找出他的刚柔相济的艺术来,而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这风格,也就是要从前面提到的“跨词”现象来分析了,这样更方便从整体概念上理解辛词的刚柔相济艺术。如《满江春》: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

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蔓延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

但试一纸帘来书,从头读

相似字,空盈幅。

相思意,何时足?

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过迷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

最苦是,立尽日黄昏,阑干曲。

全词从语气上看,是写设想中的情人对自己的怀念,景情结合,写得极其细腻。“三月暮”意指春光消逝,好花凋谢,对爱惜青春的女性来说,便是满眼不堪了;“相思”包含着自己没有向情人倾吐思念之苦,想取得补偿之意;“垂杨只碍离人目”将思妇感情曲曲传出;最后,还是发出惜叹“最苦是,立尽黄昏,阑干曲。”全词弥漫着愁苦和压抑的情调。从宏观上看,这些心理活动与辛弃疾的当时的生活际遇无不关系,将军本应该在沙场叱诧风云,纵横驰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如今遭遇空贬,实在有太多空闲,太多忧闷,何处倾诉呢?如果他是个随遇而安,随波逐浪的人,此时此刻大可忘掉一切纷扰、一切的不顺心,尽情游山玩水,沉迷于人情世故当中。然而,他没有,自此至终都没有忘掉要酬壮志。但振河山依旧无望,感情四处压抑,唯有向设想中的女子相思来倾诉,曲曲折折地表达出来。词风虽“清而丽,婉而妩媚”,这是其满腹理想无法实现,刚毅性格无法得到舒展的缩影。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词的整体基调是刚柔的相融,艳情词也是他所表达的其中一种,艳情词使得他的这种风格更加隐藏,内敛而不外露。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2.摸鱼儿辛弃疾词眼

3.《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4.辛弃疾词全集

5.辛弃疾词两首

第二篇: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在政治、军事上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利国利民。他胸贮万卷,善诗能文,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是时代的最强音。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以雄浑为基调,亦不乏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

二、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他是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因而作品中始终充满抗金激情,充溢着豪迈奔放之气;辛弃疾在南宋期间力主收复中原,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因此一直辗转任地方官吏,不但不被重用,甚至还受到排挤和打击,致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孤危”的境遇使辛弃疾大失所望,悲愤填胸,不平则鸣,蓄之则发,将其倾入词中,便形成了豪放中兼有沉郁悲壮之气;他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他不断参究佛理道书,以求精神解脱,同时寄情于山水,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恬淡清丽、婉约妩媚的词风。然而尽管仕途坎坷屡遭挫折,但他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爱国之心至死不变,因而他的作品中充溢着情意真切、千回百转之气。最后词人大呼“杀贼”,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水调歌头》)的绝望心情含恨而逝。他本想在战场上博取功名,然而历史的错位,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冾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并在词史上建立起一座丰碑。在辛弃疾的性格中,有作为英雄而为词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一面,也有作为一个文人情感丰富细腻的一面,故豪放风格与旖旎情韵,亦各级其能事。稼轩词的丰富多彩和永久价值,便都在这里。

三、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一)豪迈奔放

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继承苏轼的豪放风格,成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因此他的词是以豪放为主要风格的,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上阕想象沙场点兵的壮观景象。“挑灯”的动作点出了夜深人静的时刻,而壮士在万籁寂静中思绪翻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醉后仍不能平静,于是挑灯看剑。看来看去,最后终于睡着,却梦见战斗的号角响起,自己就是率领众将的将军,于是一跃而起,准备披挂上阵,要把“醉里”、“梦里”的一切化为现实行动。下阕幻想血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描写将军率领有素的铁骑军队,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最后凯旋归来的壮举。这首词表明辛弃疾渴望在战场上建立丰功伟绩,将自己的战略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词的上阙主要围绕“壮”字,写抗金部队的盛大军容;下部分写战场作战,将满腔激情推向高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手持狠有力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味着词人看到了大功告成,踌躇满志,调子轻松而又大气磅礴,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然而,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壮志难酬看来收复失地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想到由自己化身的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梦中驰骋疆场,畅快淋漓,可是面对镜中满头白发的自己,不禁悲从中来。这处境确实“可怜”,可是又有谁来“可怜”他呢?于是作者作下这一首壮词,寄给在军中跟自己一样处境的陈同甫,整首词透露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悲壮美。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同时还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如“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这写的是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而这首词把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描写的气势奔腾、豪迈霸气。这里的山峦好象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这就使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再写近景: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无数晶莹的水珠,犹如数万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弹跳射向四周。高大、葱郁的松树林,多么像等待检阅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这句词把潮水描写的壮丽雄浑、扩大高原。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还有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等等。作者通过奇丽大胆的想象把自然界中的景物写的大气豪迈,比喻奇特新颖,动静结合,境界壮阔。

本论文所引用的宋词均来自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页-537页。①

(二)婉约含蓄

在婉约含蓄的风格上,首屈一指的要算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描写元宵节之夜灯月交辉、歌舞不休的热闹场面。写灯光,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姹紫嫣红;而写焰火,像是被风吹落的漫天星斗,纷乱落下犹如雨滴。此人将元宵节的夜景描绘的绚丽纷繁,令人目不暇接。然后接着写入夜之时,佳人们盛装打扮,倾城而出,以至于走过之后满路飘香。最后写歌舞升平、月光流转。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眼花缭乱,然而词人之意并不在于此,这仅仅是一个铺垫,重点则是在下阕。词人“众里寻他千百度”,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忽然柳暗花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惊喜之情,言无不尽。她不在歌舞之中,也不在灯月交辉的地方,却独自站在远离喧嚣、霓虹的阑珊处,正所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汉书·孝武李夫人传》)。词人所苦苦寻觅的人,是一个不随波逐流、安于淡泊、宁静致远却甘于寂寞和承受孤独的人。眼前的那些光鲜靓丽、衣着华美的佳人并不是词人想要追寻的人,而是对她情有独钟。就像“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诗经·郑风·出其东门》)②①。那灯光、焰火、佳人„„而词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瓮亭记》),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人”身上,一个安于淡泊、远离喧嚣的人。而辛弃疾也是以“那人”来自喻的,他力主抗金却受尽排挤,但他仍矢志不渝,坚持抗战,宁可寂寞的闲居,也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词人就是通过那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王国维将这最后四句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到”(《人间词话》,婉约含蓄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词人在《念奴娇》一词中的侠骨柔情,也是婉约含蓄的一种表现形式: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上阕说词人故地重游,回忆当年曾与一位歌女在此分别时的情景,然而现在,时过境迁,不知那位女子现在何处。下阕峰回路转,意外的听说这位女子仍在此地,于是心中的那份悸动再次涌上心头,但转念一想,当初那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如今或许已经垂垂老矣,白发屡屡。这意外的欣喜并没有让词人高兴起来,反而更是感叹岁月催人老。这首词展现了词人侠骨柔情的一面,虽然拥有“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气魄,①②

③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

孔子:《诗经》,万卷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③ 王国维.:《人间词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但是儿女情长仍然令男子变得柔情似水。词人不写重逢场面,而写心中忆念,怜其消瘦憔悴,如镜中的花枝。可是岁月流逝,他又深深理解相见不如怀念或相见不如不见的情意,大丈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却不敢见昔日的恋人,所谓铁血柔肠,百炼钢也化为绕指柔了。全词风格清新婉约,含蓄委婉,让人回味无穷。

(三)沉郁悲壮

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不仅有豪放的,婉约的,而且还有沉郁悲壮的风格,像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典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是词人在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时年六十六岁。上阕写词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从时间角度写江山历史,感慨千古江山依旧,而人事却面目皆非,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天下之大,却无法寻觅到有大作为像孙权一样的英雄,表现了对南宋朝廷深深的讽刺和愤慨。夕阳残照、草树杂生的荒凉街道,是刘裕住过的地方,而当初功绩卓越、气吞万里的他到最后也是如此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对英雄人物的钦羡和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苍凉沉郁的气氛也由浅而深。下阕用典抒情。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民斗志松懈,没有一点抗战的气氛,面对战争不做准备工作,表现了词人对北伐的担忧。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流露出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在无限感慨中结束了全词。这首词叙述、写景、抒情于一体,写的苍凉悲壮,并运用了很多典故,以古论今的词人处于乱世时期,一身才能却无法尽其用,一腔愤恨无处诉说,因此自成一曲慷慨悲歌,沉郁悲壮。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时势又在作弄英雄啊!陈廷焯赞美这首词说:“句句有金石声音,吾怖其神力”(《 白雨斋词话》)。①

(四)刚柔相济

辛弃疾词刚柔相济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抒发作者政治失意的悲伤和怨愤的作品里。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①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词的上阕,写惜春、留春而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惜春长怕花开早”,世上常人莫不想花早一点开,早些赏玩。但词人不然,怕花开早了,春光也随即逝去,所以宁愿花晚晚的开,缓缓的放,这真是达到了惜春的极致,尽管想挽留住春光的脚步,可是春光却默默不语,仍然悄然而逝,怎能不使人埋怨呢?是春光太过无情了吗?那么多情的还有谁呢?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情深意笃,只有它还整日的费劲功夫要将飞絮粘住,想要留下这春光的最后痕迹。可是蛛丝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它虽然尽力去粘住飞絮而留住春,又能留的了多久?画檐本是富丽堂皇的建筑,蛛丝则是荒凉残废的标记,此二者结合在一起,不禁让人产生衰败凋零、冷落凄凉之感。不管做什么样的努力,都不能改变春光以逝的结局。这些虽为写景,却象征着南宋王朝的政治局势,虽有一些主战派的爱国志士在不懈地救亡图存,却正像粘染飞絮的蜘蛛网一样,不能留住国家的大好时光的。词的下阕写陈阿娇和汉武帝的故事,陈皇后因失宠被废于长门宫,以白金求司马相如做了一篇赋,以此来讽喻汉皇,挽回旧欢,然而现如今,大文豪的赋也打动不了人心,脉脉之情竟无处诉说。词人并不是妄妇自居,而是表现自己有才遭妒的苦闷,因此接着说,不必效燕瘦环肥,以姿容乞宠,而终归死不得所,也不必因为他人的嫉妒而忿忿不平。整首词,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感情化,使此词兼具刚健、婉约之风,把刚健寓于婀娜之中,遒劲则穿插于婉媚之间,真可谓刚柔并济。能表现刚柔相济的风格的词还有他的《汉宫春》等。

(五)恬淡清丽

辛弃疾词恬淡清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那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里。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首言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某一人家的环境和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场,这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淡淡的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夫妻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真正的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清新优美、朴实安逸,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另一首恬淡清丽的词是辛弃疾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也是一首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写景词。上阕写黄沙山道夏夜的景物和作者的感受。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就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寓静于动,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下阕描摹黄沙道上风云变幻、林密路曲的美景。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显得朴实自然,悠然而起,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身临其境,馀味无穷,一种恬淡清丽的感觉油然而生。

四、辛弃疾对词的贡献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内容境界上,开拓了词的意境,他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和个性形象。因此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同时又注重对词的心灵世界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在表现方法上,在以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在语言上,他辛弃疾独创性的用经用史,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辛弃疾风格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辛弃疾的影响下,同时或稍后的不少词人如辛派先驱张孝祥、辛派中坚陆游、与辛词相近似的陈亮等等都与他有相同或相近的创作风格,文学史上称为辛派词人。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卢晋、傅德岷.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湖北: 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3][汉]班固.汉书[M],北京: 中华书局,2007.[4]孔子.诗经[M],沈阳: 万卷出版社,2008.[5][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周汝昌.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8]钟振振.词苑猎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第三篇:辛弃疾的风格

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以下的辛弃疾的风格由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应届毕业生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辛弃疾的风格一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阴阳刚柔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周易》。《易经》上说,天之气属阳,地之气属阴,天地交感,万物就变化发展,也就吉利。古人在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的同时,也把日月、火水、昼夜、寒暑、男女统统归于阴阳两大类型,进而形成“观物取象”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念。

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审美范畴,被广泛用来品评文艺作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列举诗的九品之后,将其概括为两大类型:一是优游不迫,一是沉着痛快。所谓优游不迫,即阴柔之美;而沉着痛快,指的则是阳刚之美。司空图《诗品》列二十四品,其中雄浑、劲健、豪放可为阳刚一类美,含蓄、纤靡、曲婉则为阴柔一类美。

词作为一种诗体,一直被视为“艳科”“诗余”,内容多写男女情爱、伤春伤别,艺术风格虽然多样化,但基本上以婉约为宗,故多属于阴柔之美。例如,晏殊词的温润秀洁,欧阳修词的疏隽深婉,秦观词的凄清含蓄,李清照词的轻灵清婉,周邦彦词的缜密典丽,吴文英词的绵丽幽邃等,都具有“柔性美”的特质。

当然,说词多阴柔之美,是就主体风格而言。讨论阳刚和阴柔之美,不仅重在二者的区分,也应看到二者的统一。中国美学常常将二者相联系。无论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都不破坏和谐之美。刘熙载说:“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风骨”实际上是贯穿在阳刚与阴柔之中的。对于多数作家来说,刚与柔之间不仅可以并存,而且可以转化和交融。所谓“刚柔交融”和“摧刚为柔”,即指此二点而言。

在宋词中,“刚柔交融”的作品大多出自于苏、辛豪放派之手。例如,苏轼的豪放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有“柔”的一面。此词写于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借怀古来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怀抱。意境之高阔,气象之恢宏,可谓前无古人。但是,词人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景中,插入“小乔初嫁了”的温情柔笔,令后人感叹“刚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谓“摧刚为柔”,指的是那些外柔内刚的作品。辛弃疾的《摸鱼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时年辛弃疾四十岁,在湖北转运副使任上。暮春之际,辛弃疾奉调湖南,仍然担任转运副使,在同僚为之饯别的筵席上,辛弃疾写下这首词。词中全用比兴寄托的方法,风格凄婉含蓄,但所蕴含着的感情是很强烈的。梁启超说此词“回肠荡气”“雄豪之气”而又有“花间莺语”,刚与柔结合得很好。当代词学家夏承焘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对这首词的评语,指的也是这种绵里藏针的艺术风格。

再如陆游和岳飞的词,各举一首:“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前者于委婉凄清之中暗藏倔强刚劲之气,后者把“怒发冲冠”的激烈壮怀化为弦断无知音的幽怨,写得都很出色,不失为“摧刚为柔”的好词,值得细细品味。

辛弃疾的风格二

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初期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他融会经史子集,创作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婉约派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等早于李清照,成就同样卓著;尽管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成就巨大、影响深远,清·王士祯却认为:婉约派以李清照为宗,豪放派以辛弃疾为首。这是因为辛词在豪放派中毕竟更胜一筹,从其风格特点中可窥见一斑:

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三、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词作,写战争、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文学体裁的题材,他都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广泛。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四、辛词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五、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辛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如有民间通俗语言,《鹧鸪天》“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也有夹杂许多虚词助语的文言句式,如《汉宫春》“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贺新郎》“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如《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散文句式、运用生动的语气、节奏和语义连贯性。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而《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上阕语气极其委婉曲折,反映出作者对现实不满,及其倔强的生活态度。下阕用散文的写法入词,通过作者与松对话,绝妙地描写醉态,不仅生动且意味深长。

六、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广泛地引用各种典籍和前人的语汇及历史典故。灵活用典可以以古喻今,开阔和提升词的意境及空间。但有时却容易产成生硬艰涩难懂的问题,故有人批评辛词“掉书袋”。当然更多人则认为,以辛弃疾的才力,大多数用典都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与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其中四位历史人物与京口有关。

本文作者对辛词还处在初步的学习、体悟之中,文中引用了一些文章的观点,同时加入个人的见解。辛弃疾距今已八百多年,时代变化巨大,辛弃疾境遇和成就不可复制,但它的作品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当代国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份文化遗产。学习辛词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面对各种困难的斗志,陶冶做人的高尚情操。对于诗词爱好者,从写作角度来说,我觉得辛词可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根据个人的人生道路,生活、工作经历和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确立写作的主旨或主线。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所选择的风格和体裁,应能更适合反映作者的个性。同时适当涉足自己所不太熟悉的风格体裁。

二、拓展作品题材范围。从各个不同视角,反映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避免手法单

一、表述雷同、选题狭窄。题材范围往往和人生经历和对事业的追求有关。

三、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均可学习运用。前者不应艰涩难懂,后者不应白而无味。无论学习婉约或豪放那种风格,都应该是以现代的语言和观念为基础,做到真切自然、感情充沛。

四、用典必须恰当,不宜勉强。要有选择的读一些经史子集著作,增加学识,会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和作品水平。要做到古为今用,却不可刻意仿古。

第四篇: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学生朗读资料介绍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 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五篇: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精神。

3.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运用。理解作者渲染元宵佳节热闹氛围的作用。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2.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安排课时:两课时

教学辅助: PPT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诵读三首辛词,介绍作者,学习《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我们在唐诗精华单元和宋词集萃上单元认识了不少的著名诗人词人,历历可数。同学们想一想,有几位诗人词人在教材里是三首诗或词入选进课文的呢?李白,杜甫,苏轼,还有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辛弃疾。

诵读三首辛词: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鼓励同学在预习中查找辛弃疾的生平材料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四卷。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这是一首题壁词。(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这首词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感悟理解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勉强作诗,硬要说愁。

教师辅导: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这种“愁”是不需要说的,去拼杀,去收复,才是少年的意愿。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也许是不恰当的。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想说。也可能不愿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止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谈之中,耐人寻味。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青玉案·元夕》。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写作背景:

《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国词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1182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之情与之共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

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八百里”,牛的代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战马,手持狠有力量的弓箭,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的卢”,良马名。据《世说新语》载,刘备在襄阳遇难,的卢载他一月三丈,脱离险境。后来用“的卢”形容善战的良马。“霹雳”,比喻响声如雷。

“了却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大功将成,调子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2.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作者自己说是壮词,“壮”在哪里?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提示: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梦回吹角连营”是回忆,更是理想,现实和理想一开篇就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挑灯”“看剑”的举动,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

你如何理解本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这句深深的叹息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⑶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还有语意双关的含义。既是用典,又表示连营之广,阵容之壮。

⑷ “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表现出一望无际的边塞特点。

这首词与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很相似,抒发的情感也相似。为什么会如此相似,说说你的看法。三.《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可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教师巡回答疑。重点词语:

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出自东汉《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横塘路》、《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双调,六十七字,仄韵。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元夕赏灯,灯如火树银花。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花灯舞动。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雪柳饰以金钱、称“捻金雪柳”。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灯火零落稀少的样子。2.词意概说:

开头三句,重笔描写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点化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名句,赋予新意,形象飞动,极有创意,形容花灯之多。“更吹落、星如雨”,承上句,形容烟花之盛,妥帖自然。“宝马雕车香满路”形容前往游赏元宵途中的贵族女性人群的狂欢情态。“宝马雕车”见出其华贵,“香满路”见出每个人都是盛妆浓抹。“凤箫声动”三句,写舞龙舞灯等各种歌舞表演,足见其狂欢。过片两句。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蛾儿雪柳黄金缕”写她们头上的打扮,可知她们是多么尽态极妍,照应前面的“宝马雕车”。“暗香去”与前面的“香满路’’呼应。行文到此,元宵的狂欢繁华热闹景象,已经写足了。最后三句是点睛之笔。在这样的狂欢极乐的元宵节里,“我”在欢乐的人群中千遍百遍地寻找心中的“那人”都找不到,最后终于发现了她,原来她独处于“灯火阑珊”的偏僻角落。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感悟理解赏析:

这首词写元宵佳节,上阕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下阕先写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妇女,意图又是什么?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上阕浓墨重彩描写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狂欢的盛况,渲染出元宵之夜一种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繁华喜庆的氛围,但题旨并不在这里,不是对这种“盛况”的肯定和褒扬,而仅仅是作为背景材料。实际上,作者对人们的狂欢,含有贬斥之意。词中的“那人”才是作者的褒扬对象。“那人”在作品中直接用墨不多,但她的品性,读者已可以清楚地看到,那就是: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主旨)重点研讨: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赏析要点: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又有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小结:爱国词人辛弃疾,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杰出豪放派的代表。大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下载辛弃疾词的风格[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词的风格[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

    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掌握咏史怀古词......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一) 《登建康赏心亭》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辛弃疾词两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课......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