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职生素质教育中的情感诉求论文

时间:2019-05-15 15:3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中职生素质教育中的情感诉求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中职生素质教育中的情感诉求论文》。

第一篇:探索中职生素质教育中的情感诉求论文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的现状及其社会功能和教育结构的定位,决定了我们在加强实用性学科教学的同时,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在教学内容中赋予人文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论文关键词】中职专业 学科教育 情感诉求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四类: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简称“成人中专”)。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四类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主要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实用性、目的性的增强,确实使毕业生的职业技得到极大增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伴随而来的却是有些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厌学、社会责任感下降、精神无所皈依……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人文精神的滑坡,我们在加强实用性专业学科教育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在实用性专业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人文精神。在科学技术性学科中职专业学科标准中就强调指出:课程即要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要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赋教学内容予鲜活的生命力。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摒弃以往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而要有机地融合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有这样的教学实践:在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的知识时——给出一个总任务,要求每人制作一套家庭电子相册,来贯穿整章的学习,利用所学的图像裁剪修补,图像合成,图像的色彩调整等知识来对学生童年的老照片进行修复、加工、润色,学生在学习与操作过程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童年,在重温童年的快乐点滴之时体验长辈的关爱之情,让美好的情感渗透于学习、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软件中的文字渐变动画时,提前布置学生收集或自行创作若干爱心标语或励志格言,上课时就用学生自己采集的标语作为素材来进行文字动画的学习与制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广义的道德感,包括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尊严感、同情感、友谊感以及人道感等等,通过综合广告的制作,使学生又一次经受了一种健康、温馨、崇高的情感冼礼,从而促进了知识的掌握。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时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与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引起心灵的触动则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的知识时,可以收集一些有关于家乡近年来经济、文化、人口、教育各项领域的发展数据和图表作为教学素材,这些数据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学生可以看到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感,他们更加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同时又激发了学生们报效家乡的志向,增强了学生建设强大中国的信心和决心。又比如在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制作班(队)网站,班(队)网站主题要求展现当代青少年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体现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同时大造声势宣传举行全年级的班(队)网站评比活动,使学生们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同时学会了合作,从始至终学生们都强烈体会到集体的凝聚力,感受到了合作过程中迸发的同窗之间的真挚友情,在这样的心态下作出来的网页,当然比我想象中的更具感染力!在讲授互联网这一部分时,可以收集了一些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优秀网站网址提供给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让学生开阔视野,补充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花心思研究教材,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有机结合,用真情包围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则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课堂中加强师生情感互动。

教育过程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双向撞击过程。在以往的专业技术类学科的教育中,侧重于追求教育的效率、追求教育过程的程序化、技术化,导致情感陶冶弱化,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本是有血有肉的人,却几乎要被培养成学习机器,导致知识与能力脱节,道理与行为分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重视建构知识的同时,重视师生人际关系的建构。要有强烈的教学激情,让课堂成为富有情感的课堂。古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爱换爱,以情激情是培养师生融洽关系的根本途径。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具有吸引力。

实用性、应用性学生的发展正热火朝天,我们不再只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应当重视人的情感、价值、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和探索,让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随在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用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诉求,构建和谐家园,促进素质与能力的完美结合!

总之,教师用自身的激情,亲切的面容,期待鼓励的目光,生动的手势,使学生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这种热情的感染,转化为对学习的热爱。

参考文献:

[1]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李萃英、赵风平.《面向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3]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齐斌.《在整体中优化在审美中教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第7期.

第二篇: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劳动方式开始由密集型向集约型发生转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取决于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注意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也应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性,提升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平衡性等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通过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壮的体质、良好的体能,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来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一、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顺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社交活动能力及专业的工作能力,这要求体育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能力。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具有良好的耐力、抗压力的能力以及克服各种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冷静的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时,应增加一些具有适当强度、适当运动量、一定难度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项目。

二、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了解学生客观的身心发育中产生的差异,依据这些仔细探索和科学制订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时遵循“分类要求、全面培养、扬长避短、共同发展”的施教策略,让优秀学生能够更好发展,满足“体格健壮者”的需要,避免因为面向全体强调统一性,最大可能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要提升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中等生”加快发展,并对其积极鼓励,让他们赶超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要努力改变体格比较弱的学生的现状,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怀,耐心进行指导,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调动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适当地给予专门的强化练习,来加快他们发展的速度。只要教师坚持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一定能让学生们很好地成长,素质得到提高。

2.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必须认清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除了要学习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而且短时间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充分地利用课外活动、两操时间能够加快培养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素质培养,让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有自由和谐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3.强化德育教育。德育工作是学校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有效进行的导向和根本保证,同时是衡量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德育教育,而且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比赛,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可以通过组织班级间的体育竞赛,让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和奋发向上、艰苦拼搏的良好精神。通过练习集体项目,让学生团结、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通过高强度和高运动量的耐力项目练习,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通过学习武术、体操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形体和高尚的情操。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优势,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首先,必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任何细节,包括一个表情或一个眼神、说的每一句话都对课堂气氛有着巨大影响。如果学生在练习时感到害怕或动作完成得不好时,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并反复地进行示范,帮助学生总结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表露出急躁和不满的情绪,特别是对学生严加指责,会加重学生原有的心理负担,学生就更难把课程学好了。其次,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自尊心理,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这些对身体素质较差、平时较为胆小的学生有着更为明显的效果。如果他们能够有所进步或只要能够完成动作,都要及时地对其肯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注,这样能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的热情,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篇:新形势下中职生考核评价策略探索

新形势下中职生考核评价策略探索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及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怎样引领学生的有效学习、主动发展,怎样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中职生的专业成长?成为学校办学和管理中备受关注的问题。鉴于现实社会对中职生素质的高要求,建立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能引领和激励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能力的考核评定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中职生 考核评价策略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使得职业教育地位日益提升,但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比较晚,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尚未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管理还处于较明显的不成熟发展阶段,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培养模式等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特别是学生考核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合理,考核方式缺乏竞争性、激励性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引导性,甚至不能合理体现和区别学生素质发展的优劣,学得好、学得差、素质高下其结果都一样的状况严重地抑制了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既带来学校管理的障碍,也影响了中职学校的社会公共形象。从实际出发,改革创新中职生综合评价机制与办法事关中职生与

中职校的前途。

为促进中职生主动学习、自我要求发展与提高素质,实现 “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用人单位满意”的办学服务目标和“进口旺,出口畅”的办学效应,促进学校整体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我们应积极探索学生评定管理办法,创建一种对学生学习发展具有较强导向性、激励性、实效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策略和方案,以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效果。从教师教学管理经验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出发,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中职生评价机制与办法。

一、制定考核评价办法的原则:

制定中职生考核评价办法要紧紧围绕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考核办法对中职生素质提高与发展要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实效性,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考核评价办法要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明确前进方向,考核评价本身要具有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作用。科学的评价内容和策略,要具有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二、制定考核评价办法的策略:

依据中职生的培养目标及社会需要,制定并实施“星级学生”考核评价办法。即把考核评定的内容和项目折合成分数,以分数来定星级,以星级来定学生综合素质并与毕业和就业挂钩。本策

略的优势在于:

1、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因而为学生学习和培养职业素养提供了参照,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提高自我。

2、该策略制定严肃、执行严格,彰显了极高的权威性,促使学生在他律中发展,又引领学生自律和自我完善。

3、该方案是一种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采取日评,月评,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在每次评价后都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让其明确自已的发展水平和以后的努力方向,因而可促使学生既注重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也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学会自我约束自主管理。

4、该方案有明确的激励性条款,更增强了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考核评价方式立足于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及管理充分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为性。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专业技能大赛活动,对竞赛中的技能优胜者颁发国家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如汽修技能,机电一体化技能,并将其成绩纳入综合评价。使学生不仅增加了对专业实践的直接感受,逐步由“单纯的学生”转变为“具有专业感觉和行业感觉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成为“准行业人士”,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在校学习与就业能力之间

关系的认识,能自主努力学习实践,做好就业前的素质储备。再有,将企业文化、职场工作规范的内容引入课程并考核,促进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贴近现实社会的要求。

我校的星级学生考核评价办法

1、各项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较全面的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因而为学生学习和积淀职业素养提供了参照,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规划学习生涯,主动学习

2、由于该方案既以严肃、严格的操作执行彰显其权威性,促使学生在他律的要求中发展,又以较科学合理的、体现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本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领学生自律和自我完善

3、该方案是一种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采取月评,日评,学期评价,学年评价,在每次评价后都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让其明确自已的发展水平和以后的努力方向,因而可促使学生既注重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也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良好学校行为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学会自我约束自主管理。

4、该方案有明确的激励性条款,更增强了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 吕其憨

什么是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辩证法规律进行的思维。恩格斯指出:“辩证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345页)所谓“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即是客观辩证法。可知,辩证思维就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辩证法规律在思维中的表现形式。其主要之点要求人们全面地、本质地、发展地看问题,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中的运动”。生活一再表明,人们通过辩证思维才能够正确认识客观现实,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因为客观现实充满着矛盾,各种矛盾又处于复杂的普遍联系之中,并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着。只有辩证地思考对象,才能认识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把握客观真理,从而正确指导自己的行动。只有以辩证思维去认识人生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确定正确的生活道路,才不致在茫茫的生活大海中迷失方向。

生活还表明,一个人的辩证思维方式,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帆风顺树立起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通过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不断斗争而逐步形成的。

应该引起我们充分重视的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与非辩证的思维方式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作斗争,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因为缺乏或不善于辩证思维,他们将难以成长为合格的革命者和建设者,难于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且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形成正确思维方式十分重要的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各科教学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应认真研究的问题。

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问题在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否有可能承担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任务?如果说可能,它又应如何承担此任务?本文将简要阐述这些问题。

阅读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实例俯拾即是,举不胜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一切正确反映了客观现实的文章,必然自常见或不自觉地遵循辩证法规律展开思维,其中必然包含辩证思维的因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挖掘这些因素,即可使学生受到辩证思维的训练。

例如,教学《海光》这篇说明文,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海光》一文对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开始,大家都只是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个角度提出看法。进一步启发:谁能从认识过程、思维方法的角度谈谈?大家发表了不少意见,但总感到不够深入,于是把目光集中到老师身上。此时,老师没有讲自己的看法,而是介绍了几个概念:现实、本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再引导同学们讨论。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问题的探讨终于深了一步。有同学指出:“《海光》一文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由浅入深地安排说明顺序,对我启发最大。文章首先描绘了海上过夜的人们常常有机会见到的海中奇景--绚丽的海光,然后引导我们寻根究底,探究明白海洋生物为什么会发光。这不仅使我们对海光获得了清楚的认识,而且启示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应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现象的本质”。这表明,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了认识事物要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而不能停留在现象上的辩证思维规律。有的提出:“光源的发明者们,竟然能够从绚丽的海光受到启示,联想到冷光源的研制,这个事实本身对我就是一个极大的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大家认识到:光源发明者之所以能产生这种“联想”,并研制出冷光光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海光与冷光源之间,的确存在某种相通之处,某种内在的联系;主观条件是:研制者既具有光源方面的知识,又对海光有足够的认识。同学们理解到,事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我们认识事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最后请同学讨论: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同一个赵太后,为什么对群臣的“强谏”不但听不进去,反而愤然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而触龙的一番委婉而又坦率的劝谏,却使她心悦诚服,说:“恣君之所使之”?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到:触龙之所以能使赵太后心悦诚服,是因为他正确地认识到太后想不通的症结在于她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子(但又不是糊涂透顶,不明事理,她为燕后“计深远”就是证明)深知太后是个任性的老妇人,并且针对太后的性格特点,用巧妙的方法一步步地解开了这个症结。而群臣的错误正在于只是一味地“强谏”,即不看具体情况不讲究方式方法而一味地宣讲大道理。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简要讲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等道理,引导同学从辩证思维的高度再作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正确分析矛盾,并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松树的风格》中有一段话:

“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一点,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把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作者构思《松树的风格》一文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认识到,这个构思过程实际分两个阶段:

一、松树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使作者“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

二、后来在与师生座谈时,又谈到这一点(这表明作者一直在思考围绕松树的一些问题),这时,明确提出:“希望同志们能和松对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共产主义风格的人”。至此,构思基本完成。那么,构思的这两个阶段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在第一阶段“不能写成”,而在第二阶段之后却能写成一篇精彩深刻的好文章?大家认识到:两个阶段,前者认识尚不明确,尚不深刻,后者则认识既明确又深刻;构思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由浅入深、由不明确到明确的过程。这些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但还没有把问题说透。怎样才算说透?同学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于是老师介绍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关感情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论述。这样,大家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构思的前一阶段之所以尚不明确、不深入,是因为此阶段尚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即对松树的感觉、知觉、表象的阶段;而后一阶段则实现了一个认识的飞跃,达到了关于松对的风格的理性认识的阶段,因而是更明确、更深刻的阶段。构思的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为基础,但与第一阶段又有质的不同。写作文的所谓酝酿、构思,一个根本问题就是通过积极的思维,实现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

十分清楚,许多课文中包含着辩证思维的因素,引导学生挖掘此种因素的过程,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一些文章包含着若干辩证思维的因素,但又有某些不足。引导学生研究这类文章中何者为辩证思维的因素,何者为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适当讲述辩证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水平。例如,《塞翁失马》这则古代寓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人们深有启发。塞翁不因一时失利而忧,也不因一时得利而喜,他坦然对待儿子的失马、得马和堕马。他不是静止、孤立地看待得与失、祸与福,他认识到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我们说塞翁得失、祸福问题上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教学这则寓言,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可以说完成了任务。但我总觉得到此止步未免可惜。何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塞翁的辩证思维是“朴素”的?非朴素的、成熟的辩证思维对得失、祸福问题又是如何看的?两者区别何在?这样一思考,就有同学指出:“塞翁对于祸福得失仅仅是从个人的家庭利益来衡量的,他甚至把儿子因跛脚而未能出征御敌,得以保全性命,看作是‘福’,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这是指出了辩证思维有一个立足点的问题。有的同学指出:“我听了塞翁的一番议论,一方面觉得有道理,很受启发,懂得了祸福得失的确是可以转化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感到他的说法有点让人糊涂。按他的说法,让人觉得一件事似乎既可以说它是好事,也可以说它是坏事,似乎事无好坏可言,无得失可言了”。这个同学的感受正触及了问题的关键。那么,问题到底在哪儿?大家又说不清楚。于是,我简要地介绍了关于祸福得失问题的辩证观点,即:

一、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性质是确定的,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二、但好事与坏事又都具有两重性,“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三、至于能否转化,要看条件,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转化。同学们以这些观点再重新分析塞翁的议论,兴趣甚浓,并得到了新的认识。这番探讨,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进行了一次辩证思维的学习。在总结大家的讨论时,我又指出:同学们对《塞翁失马》一文的认识,既肯定了它的“闪光点”,又指出了它的不足,这是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同时,又看到了那样的时代,塞翁能有如此的见地,难能可贵,值得学习,这是主要之点。所以“两点”不是半斤对八两,而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两点论”加上“重点论”,这是辩证的思想。

③在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或教师的某些认识背离了辩证思维,陷入了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以此作为“反面教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辩清正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一位教师说:“百草园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的生活充满乐趣;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虽然小,却也有些趣味;唯有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令人厌倦,令人窒息,一无可取……”这种认识,失之片面、绝对,失之孤立地看问题。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应该如何认识三味书屋的生活?最后达到一致的认识:说三味书屋的生活“一无可取”的确不妥。事实上,我国古代不少学者,都经历过私塾生活,不能说私塾教育对他们成材没有帮助。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他小时候上私塾,学的是孔夫子那一套封建的东西,但通过学习识了字,学会了读书,这是大有用处的。何况,封建时代的文化也有许多值得批判继承的精华的。因此,对任何事物都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一无可取,是一种片面性。并由此进一步思考作者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本意,明白作者并无全盘否定私塾教育之意,而是批判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否定其应该否定的面,再进一步讨论:应该怎样认识百草园的生活?怎样认识三味书屋后面那个小园中的生活?大家感到,不能孤立地看问题。百草园诚然是个令孩子们向往的地方,因为在那里可以多少满足孩子们热爱自然、喜欢探索自然的情趣。然而百草园那一段生活在作者记忆中竟是那样美好,应该说三味书屋的生活实在不无“功劳”,因为正是在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的比较中,才使作者越发感到百草园生活的美好的。反过来,也正是在与百草园生活的比较中,更突出了三味书屋生活枯燥乏味,令儿童窒息。至于那个“小园”的生活,与其说它“却也有些趣味,不如说那里其实很无聊(”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作者是以那里生活的无聊,来衬托三味书屋生活的更其枯燥无聊,令人窒息。讨论使同学们体会到:在作者心目中,感情上,这三个地方、三种生活,并非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我们应该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来分析它们。表现在作品中,这种相互作用就叫”映衬“的写法。这个例子,以抓住教师讲课中违背辩证思维之处,引导学生剖析,使学生从中学习辩证思维。

又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一些同学认为:愚公移山是不必要的。愚公下决心移山,无非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一下家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有什么必要舍易而求难?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愚公却想不到,这不恰恰表明他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有的同学认为:愚公移山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他们作了计算,结果是,用愚公的办法移山,他一家人要用四十亿亿年。因此愚公那一番令智叟”亡以应“的宏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高,何苦而不平“),只具有抽象的,”理论“上的正确性和可能性,无丝毫现实意义,因而只是无价值的”豪言壮语“。至于”帝感其诚“,而令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二山,这恰恰说明,靠愚公一家的力量是移不了山的,只能靠并不存在的天帝大发慈悲。由以上分析,他们的结论是:愚公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善意劝阻,此种精神,只能说是一种可悲的蛮干精神,唯意志论的狂热精神。这些看法,似乎有理有据,头头是道。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愚公移山》一文的本意?如何理解”愚公精神“?一时引起不少同学思想混乱。在肯定同学们的探索精神的同时,我指出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明了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因而使他们的议论似是而非、一驳即倒。到底忽略了什么问题?几天之中,是一些同学苦苦思索的问题。终于有同学找到了答案:他们忽略了《愚公移山》一文的体裁--神话寓言故事。显然,对一篇神话寓言故事的主旨、人物、情节以至细节的理解决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时,不少同学有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之感。到此为止应该可以了。但我认为花三五分钟介绍一下毛泽东、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使同学们理解各种事物的矛盾均有其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首先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殊性,所谓忽略了《愚公移山》的体裁,实质就是忽略了矛盾的特殊性--这,无疑是值得的。

以上二例中整个讨论、认识的过程,即是从非辩证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加深对课文理解的过程。由于师生中的某些非辩证思维的实例,存在于自己身边,甚至存在于自己头脑中,因而有关的讨论能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给予他们的印象也就格外深刻。一个学生能切切实实地经历几次这种由非辩证思维到辩证思维的苦苦的思索过程,我认为对他们提高思想水平有深远的意义。

④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引导学生研究今天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文章所反映的生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记一辆纺车》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军民响应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火热斗争,歌颂延安军民艰苦奋斗,”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乐观豪迈的精神。学习此文时,有同学提出问题:当初延安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否正确?如果正确,我们现在是否也可用这种办法促进生产?今天搞的承包责任制、奖金制等等,是否与文中反映的延安精神相违背?这类问题似乎语文课可以不理睬。但我认为,既然问题是产生于阅读教学中,而且涉及对一篇课文根本思想的认识,而且对这类问题的思考,无疑有助于学生思想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课应该关心。我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革命根据地面临的形势、任务,使大家认识到,”大生产运动“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是切合当时形势的在特定范围内采取的正确做法,而党在当时并非仅采取了此一种做法,而是执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在农村减租减息)。然后,又引导同学们分析今天的情况,今天的条件、任务,从而理解到我们今天的政策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同样是正确的。从而明确了:我们今天学习《记一辆纺车》,是学习其中反映的革命精神;而决不能简单照搬其中的一些做法,因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了。这样,同学们初步懂得了辩证思维的一条原则:研究任何问题都要有历史观点,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中去分析、认识。这时,对《记一辆纺车》一文的认识,显然又深化了一步。

以上阐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四种情况。实际上,可以进行辩证思维训练的材料俯拾即是,何止上述几个方面。我们应当”有意为之“,抓住适当的材料和时机,精心设计,予以实施。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以辩证的观点对待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在讲解教材、评价学生发言、作业、作文等各方面,都力求作出辩证思维的榜样,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必须充分注意语文科的性质、特点,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不同于政治课上讲授辩证法。这表现在:政治课上讲授辩证法,要全面讲解有关理论知识,注重系统性,而在阅读教学中则只是从课文实际出发,”一事一议“,”零敲碎打“,把教学中的某个问题上升到辩证思维的高度来理解,以明一个观点,很难说有什么系统性;政治课重在使学生掌握理论体系,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则既要使学生理解有关观点,又要有利于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政治课可以全由教师讲解,而阅读教学中的训练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探求,在探求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总之,在目的、任务和方法上都有不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教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从教学中提出问题,而不能脱离教学,另找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确实是学生感兴趣并且思而不解的问题;解决此问题,又确实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问题提得恰当,乃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辩证思维训练的关键性一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应采取多种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接受型。其特点是,结合教学实际,由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教师直接讲清有关的辩证观点。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定向的,主要是接受消化所讲述的内容。在引导学生思考《松树的风格》中有关构思过程的段落时,就是这样做的。粗看起来,这有点像”灌“,其实不然。因为这种”灌“是以学生已开始积极思维为基础的,而且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乃是一个激发积极思维的过程。

二、诱导型。由教师一步步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仅限于诱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由教师分析和解决问题;或者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学习《海光》一文时,诱导学生从总结说明方法到研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步步深入,就属于这种方式。

三、争辩型。其特点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有辩论意义的问题展开辩论,以探求正确答案。如对什么是”愚公精神“的讨论,中间就多次出现不同意见的交锋,大家各抒己见,你来我往,辩论大致包括了起始、发展、高潮、结束几个阶段。这辩论中,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说理、论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或类型。这三种类型,也并非截然分开的,往往结合使用,既有教师的讲解和诱导,又有学生的辩论,边讲解、边诱导、边辩论,穿插进行,可以叫”综合型“。总之,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方式,可以使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过程生动活泼,有深度又有趣味,又可以使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与培养其他能力相互作用,同步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应采用多种方法。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作两种比较。一是拿所学文章与有关辩证思维的观点作比较,例如,在讨论《塞翁失马》一文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时,就是以它与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转化的观点作比较,从而既看清了它的价值,又认识了它的不足,使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证思维的学习。二是把涉及同一问题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着阅读,既求其同,也求其异,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而在求同求异上有所侧重。由于不同的文章对问题的表述有差异,通过比较,有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深化对作比较的文章的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仍以学习《塞翁失马》为例,如果引导学生把它与《为学》一文作个比较,就会发现:两文都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都看到了矛盾的双方(得与失、祸与福、难与易等)是变动的,可以相互转化的。然而,《为学》中包含的辩证思想比《塞翁失马》要高一筹。第一,《为学》明确肯定了天下事有难易之分,难就是难,易就是易,并不因为它们有相互转化的可能,就模糊它们的区别和界限;第二,《为学》不仅指出了转化的可能性,而且明确指出了转化是有条件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关键在于一个”为“字。这就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事物转化中的作用,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事在人为。这些地方,《为学》都超过了《塞翁失马》。这样一比较,既深化了对两篇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也深化了对辩证法关于矛盾转化原理的理解。

”设疑自解法"也是一种好方法。采用此法大致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在课上,教师直接提出或引导学生发现涉及辩证思维的问题,但不分析解决此问题;第二步,学生课下自学教师指定的有关文章,自己到文章中去找观点,找方法,并用以分析解决课上所提出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第三步,学生把心得写成小文章,并作适当的交流。这样做,既可避免过多占用教学时间,又可把课内课外的学习沟通,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总之,方法应该多种多样。适当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其他能力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一个大课题。各科教学,责无旁贷。语文教学如何结合学科特点更有效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值得深入探讨。

第五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论文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论文

由于中职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对自我和社会往往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走上社会之前内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些都会制约他们的生涯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要让学生学会审时度势,实现顺利就业,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开设生涯规划这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传统教育关注的重点是人在社会化早期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连接较为忽视。而生涯规划教育恰恰跨越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鸿沟”,在注重了社会化过程中的一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的同时,职业规划更加关注每个社会化个体间的差异性,注重个性特征的发展,依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心理特质、身体条件而进行特殊知识与特殊能力的传授。因此,生涯规划教育本身充分体现了在以就业为导向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我成长,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互动,这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十分吻合。

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经教育部批准率先试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该课程的开发与试验纳入《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XX~XX)》之中,并于XX年9月起,在上海市商业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展开教学试验和跟踪调查。与此同时,上海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指导手册》,其中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来明确职业定位成为中职课改的先进理念。我们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专业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其基本学习权益,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他们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上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方法,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构建起全程指导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这样的实施过程,突破了“季节性促销”的短视行为,转变了以实现学生就业安置为目标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规划人生;这样的教育理念,从发展性视角关注了学生的前程与未来,帮助他们获得面向社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把教育与人的成长和价值实现联系起来。

正是由于较早地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课程改革体系,才使上海中职在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有了沉着应对的底气。不少学校在创造性地实施生涯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展开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工作,使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稳定。有些学校还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科学研究相结合,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及职业理想的主渠道,职业指导和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也因此成为学校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活的意义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我想,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生涯规划不是应变之策,而是让每个学生学会“经营”未来,真正有效的生涯规划,将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为此,上海中职今后将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体系建设,造就出一批批既具有从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创新精神的中等技术人才,为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下载探索中职生素质教育中的情感诉求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中职生素质教育中的情感诉求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文/李爱忠 摘 要:《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

    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摘要: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体育教育本身......

    中职德育课程情感教学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职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学习特点决定了其德育课程不能按照普通中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进行,教师应在课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借助情感的优势对抗学生可能产生的厌学情绪,......

    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探索

    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探索 作者:谢远良 专业分类:语文 关键词:关健词:阅读 教学 素质 教育 摘要: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

    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途径

    浙江省生物学科 01-03年度论文评比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途径 概要: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极为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情感教学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一条有......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职业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中学体育教学论文-职业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课题研究是在课内外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初步的探索,通过对职业职校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这一特点,并在教......

    语文课中素质教育论文:浅谈语文课中的素质教育

    语文课中素质教育论文:浅谈语文课中的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

    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尝试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改革课堂教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