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灵魂的成就美文
我到40多岁的时候才觉得幸福是那么重要,此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后来我才知道,是我错了,幸福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很多金钱,需要那种万丈光芒的时刻。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争取、去奋斗,我们就会享有自己的幸福。
我刚才说过,我到40多岁的时候才明白幸福是那么重要,源于那时我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西方某个国家进行一项调查研究,题目是《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在报纸上发出了征集答案的征文,成千上万的信函飞到了报社。报社组织了一个评选委员会,想看看“民众对于幸福、对于谁是最幸福的人”有怎样的答案。最后,得票的结果是:第一名是给自己的孩子洗完澡后怀抱婴儿的妈妈;第二名是给病人治好了病后目送他远去的医生;第三名是孩子在海滩上自己筑起一个沙堡,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孩子看着自己筑起的沙堡时自得其乐的微笑;第四名是给自己的作品画上句号的作家。
我看到这个答案以后,心里充满了悲凉。在某种程度上,这四种幸福在那个时候的我身上其实都已经历过。我有孩子,给他洗过澡,有抱过他的时候;我原来是医生,有治好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时候;我可能没有在海滩上筑起过沙堡,但是在我们家附近工地上的沙堆挖过坑,然后看着旁边的人不小心掉进去;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写作,所以也给自己的作品画上过句号。我之所以难过,是因为我集这些幸福于一身,却未曾感到幸福。
“四十不惑”,中国的古话很有道理,40岁之后我突然就明白了。我原来觉得幸福是毫无瑕疵的,它应该没有任何阴影,应该那样纯粹和美好,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们,幸福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幸福其实是灵魂的成就。
第二篇:灵魂的远行美文
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想出去走走,但这首先要有闲置的钱和闲暇的时间,如今这两者充足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业就显现出空前的繁荣。
美国哲学家桑塔纳亚说:人出行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他自己厌烦了。人们一次次地出游,努力积累起对他乡异域的印象,以便在日后单调的岁月里还能咀嚼那有变化的几日里的滋味。这样的旅游,也是现代都市人试图对自己的生存作一次虚构和演义,作一次没有风险的创作,试图拉扯一下已有些僵硬的灵魂。而旅游业的过分繁荣,名胜的风景成为人海的风景,总让一些怀着雅兴而来者败兴而归。
有一种放逐灵魂的出游,是漂泊者的流浪。而不是为了变换生活环境抑或饱食终日后去“呼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的漂?自者,他们无法将生命之舟系于一处,他们躯体的远行。实在是源于灵魂对生存不安地询问。他们是职业的流浪者,他们没有最终的目的地,漂泊是他们生存的方式。台湾有个叫许达然的作家在一篇叫《远方》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_连串对远方的向往和朝圣,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憾饮恨。”前些年,一个叫余纯顺的上海人,就曾经抱着漂泊的抱负信誓旦旦地说:“在这天底下,有许多我迟早要去的地方。”在庸常人们的眼中,像余纯顺这样的人宛如可笑的堂吉珂德。
德国哲人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东普鲁士疆土,但他却让自己的灵魂一次次出游。他的学说和思想超出了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他让灵魂一次次踏入思想的禁区,他的灵魂其实已经远行到了今天,还将继续远行到未来。
“你无须离开你的房间。只要坐在你的桌边聆听着。不只是聆听,还要等待。不只是等待,还要保持静默和孤独。然后世界将会拆下它的假面,坦然无蔽地向你奉献,它毫无选择,它将在你的脚下出神且猛喜地旋转。”这是许多年以前,一个叫卡夫卡的奥地利人悟出的另一种让灵魂远行的方式。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的远方,人迹罕至。这样的灵魂远行者,他们的探险并不比历经悬崖险滩、大漠黄沙付出的代价更少。而无论是大地还是思想的远方,只有灵魂坚强者方可到达。
第三篇:灵魂的香气美文
灵魂芬芳着香气,心扉里花开,处处阳光,处处明媚,是那片心灵的田间,开阔着无私的爱,始终无私为他人。
灵魂的香气,提及此句,众多的感言,一蹴而就,愈发不可收拾。有灵魂香气的人,广义来讲,是指那些无私奉献,舍己利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大爱无疆的人。狭义处说,指的是一些平平凡凡,热爱生活,兢兢业业,积极向上的一群人。不论是那种,都是值的学习效仿的,值的用心来赞誉的。
用生命的火花,普照温暖他人,这灵魂散发出的香气,翻越过历史,深植入现在每个人心中,它宛如清晨的朝阳,一缕缕,一重重,沉香入心,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可释放爱的万丈光芒,心系万物,心系众生。那些英烈事迹烙印在博物馆里,点滴流血的历史,一件件沉睡在了过去,每次观看,都会心潮澎湃,一时掀起千层浪,泪如泉涌……
烈火汹涌战火年代,锤炼了一代代英雄,向你们致敬,为你们赞歌。这缕缕香气,在大爱,大善,大义中引领无数接力,前仆后继,向前方,向着阳光,越过朗朗的日月,发扬光大。然你我都是平凡的人,只能做到小爱。做个书香自持,灵魂透过字眼,素素的,浅浅的女子,微词绿圃中,坐落一树的缱绻,似锦的一泓,其实也挺好!
踱步字里行间,绽开心花一朵朵,感言一袖清风明月,坦然做一个温婉的人。感恩的心,知足常乐,温暖他人,如此着,让灵魂充满着香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写意随缘人生,慈悲着,纯粹着,美好着。那一窗的香气,是禅意的云天,盈盈一水的心怀,开阔地风过树间的洒脱,是微微一笑的包容而后的快乐。
生活的小舟,海涛里撑渡千万里,暗礁,涌流一袭而来,曾几何时,打湿了船帆,荆棘丛生中,学会了坚强,修篱了成熟,稚嫩步履懂得了矫健,禅悟了生命是一程磨砺的过程。珍惜现在,珍爱身边的,一城一花,一草一木,或许你不是最好的,不是精装的,却可做小爱里的阳光,做那个无愧于心,无愧于生命的灵魂香气者。
简单着,纯粹着,真实着,笑看风云变幻,淡看岁月无常,追溯生命的源泉,探究这小池的清澈,一步步的真实,一曲曲的真意,才是生活的况味。莫要拘泥过去的影子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莫要针锋相对,执拗太多,学着放下,试着花开。心宽则明,有容乃大,明白着糊涂,糊涂着明白,携着灵魂的香气,去斟酌生活的深意,人生的真谛。
不畏惧失败,不惧怕黑暗,心植阳光,让平凡的种子,顽强地根深叶茂在人生中,让灵魂散发馥郁馨香。平凡也好,轰轰烈烈也罢,红尘滚滚,我们都是沧海一粟,来来去去一遭,何不留些许深嗅的清喜,让灵魂摆渡时,心灵的水泽沾满一揽盈盈的香息。
做个灵魂有香气的人,照亮温暖,快乐他人,便幸福了自己。绿茵了他人的小窗,也繁华丰盈着自己的岁月门楣。这一缕香气深入人生的段落,落地有声,回眸散香,便不负韶光,不负生命恩泽一场!
文落梅雪舞QQ1697814860
第四篇:精巧结构,成就美文
精巧结构,成就美文
现在是怎样盖高楼的?
一块块的砖瓦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才能成为一幢具体形状的高大建筑,同样一个个优美的词汇和句子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来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结构是一篇文章的外观形式。平时写作,有的同学偏重审题立意,有的偏重文章语言,而对结构却有所疏忽,下笔之时,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让人读了搞不清罗列的优美词句和丰富的材料是想表达一个什么中心。为避免这一毛病,写作前我们的脑中要有一个大体的文章框架,也就如盖高楼时,先把钢筋水泥的框架建好一样,根据所写中心简单地列个提纲,确定主次详略、材料安排形式、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以及内容间的过渡等作文结构问题。总之,鲜花再美,无序的堆放给人的感觉依然是凌乱,精美雅致的花篮给人的却是有形有款的艺术美。
思考一下我们的作文,我们会感觉:语言我们精雕细刻了,材料我们精心选择了,唯一欠缺的是对结构的打理,以致出现了结构无序、局部结构不完整或结构不规范等情况。造成这些情况无外乎下列原因:(1)下笔前没有精心设计结构形式;(2)谋篇布局缺少恰当顺序安排;(3)没有必要的理论章法指导;(4)结构简单,缺少波澜。
要避免上述毛病,必须牢记以下几条:(1)结构必须完整。一篇好文章要有开头、有主体、有结尾、兼顾好过渡照应。记叙文的“六要素”要把握运用好。(2)杜绝三段式的结构模式,“老三段”的结构模式要走出学生的作文本。(3)尽量做到结构匀称。“头重脚轻”“大腹便便”“大头大脚主体干瘪”这些严重的比例失调现象坚决不要。(4)不同的文体形式要有相应的结构形式。
文章的结构形式有很多,下面仅以下列习作提纲,探寻以下几种创新佳作的布局之妙。
佳作一:
睡梦里的钟声
清晨,一阵闹钟声惊醒迷蒙的梦幻,我一骨碌坐起来。揉揉眼睛,翻开第六册英语背起来……
考试课上的鼾声
数学考试课,同学们埋头做题。突然,课堂上传来鼾声。只见李平的头歪在数学卷上,睡得又香又甜……
晚自习中的掌声
晚自习,语文老师神秘地说:“今天晚上,我让你们写毕业赠言,给你们一段自由掌握的时间。”于是,掌声响起……
(《复习生活剪影》)点拨:创新结构之一——标题引领。即一篇文章由几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都用一个精妙的小标题统领,该文三个小标题串起复习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内容丰富,版块精美。
佳作二:
我爱我的乐园,她是我幸福成长的摇篮。小时候,我和爷爷还有伙伴们常在那儿玩耍,在那儿,我一天天长大……
我爱我的乐园,她是我消除疲劳的驿站。初三了。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踏进我的乐园,我重又轻松上阵……
我爱我的乐园,她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一次统考,我心情沮丧,来到乐园,我又坚毅地站起来……
(《我爱我的乐园》)
点拨:创新结构之二——美句导航。即用结构相似的美句领起文章中的每一个版块。这些美句既可独立成段,也可放在段首。该文段前的三个比喻句,从“幸福成长”“消除疲劳”“回避烦忧”三个方面展示乐园之乐,文脉清晰,布局精美。
佳作三:
教室里的老师,激情四溢……原来美在于奉献之中。奉献的美,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美胜过所有浓妆艳抹。
庄稼地里的农民,挥舞镰刀……原来美在于劳动之中。劳动的美,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种美胜过无数金银珠宝。
车站前的少年,长久等待相约的伙伴……原来美在于诚信之中。诚信中的美,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一诺千金”,这种美胜过任何利禄功名。
《感悟美丽》
点拨:创新结构之三——妙语作结。即在每一个板块的末尾用结构相似的总结性语句收束。该文每段段尾三个议论性语句,意蕴丰富,既点示了前文叙事的内涵,又使文章布局显出整齐之美。
佳作四:
初三就是上学路上匆匆忙忙,回家途中慌慌张张;初三就是男老师上课洋洋洒洒,女老师上课拖拖拉拉;初三就是早自习时迷迷糊糊,晚自习时朦朦胧胧;……
《初三,初三……》
点拨:创新结构之四——定点铺排。即全文围绕一个点,将各个方面的内容用相似的句段表现出来,铺排成句式整饬、语言优美的文章。该文以初三生活为点,从不同侧面展示初三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厚,结构秀美。
教师小结:以上四种结构是创新的“横式结构”,呈现“并列式”写作思路。运用“横式结构”要注意:各板块的切入角度不能单一,各板块的内容不能交叉,各板块的形态要匀称灵动,字数比例大致相当。
当然,作文的结构还有许多其它的方法,如 前后呼应法。
“前后呼应”法,是指在安排文章结构时瞻前顾后,首尾相应的方法。通过前后呼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严密,使主题更加鲜明。文章呼应的形式很多:有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有文章与标题的呼应;有文章内部前后的呼应等。对文章中心呼应方法一定要据题意而定,不能为了呼应而频频回首,这样反而使文章凌乱。因此,在运用呼应时,应注意使用精彩而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述。只有画龙点睛、语言鲜明的呼应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故乡》中开头写“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然后,当“我”渐尽故乡时,写道:“啊!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当闰土和水生给“老爷”磕头时,作者又写道:“这正是一个20年前的闰土„„”课文在行文中反复提到“20年”,以引起读者对20年前后的故乡加以对比,并且很好地呼应全文主旨:辛亥革命之后20年间,旧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故乡的变化正是这社会现实的缩影。
结尾点题法
古人曾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打过两个很别致的比喻:“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撞钟者,余音袅袅,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尽管文章结尾的方法有很多,或水到渠成,收束全篇;或画龙点睛,点名题旨;或补充交待,说明问题;或适当议论,深化主题;或自然终结,戛然而止;或含蓄暗示,意味深长。不论哪种方法,都不是事物简单的终结或解决,还会给人以警示、深思或启示。可见,撞钟式的结尾是我们作文的最佳选择。
欲扬先抑法 相互对比法等。
以上是我们就材料或作文经验得出的几种结构文章的方法。当然,要想使文章出彩,创新,首先必须有深厚的积累,其次还要在写作时不断总结,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但在小学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人和事,请以“我的小学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五篇:成绩与成就美文
推销帽子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鲁迅十七八岁时,参加县上秀才考试,这次考试,绍兴县被录取人数有500名,鲁迅位列第几?其名次位列37名;其二弟周作人列31名。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张中行所著之《负暄琐话》,将鲁迅名次后移了二百来位。位列第一的是马一浮,论年纪还小鲁迅一岁,在绍兴有神童之誉。
鲁迅这回着实考得不坏,但也不能说着实考得蛮好。鲁迅所考,只是县考,若是乡试省考殿试国考呢?县里之状元都没拿到,莫道去省里排名,去全国争座位了。鲁迅考试成绩并不太理想,与其后来之文学排名相距甚远。
马一浮中了状元,说来他后来造诣也不错,他曾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马公名衔甚多,帽子亦高,但与鲁迅比,还是矮了好大一截。张中行比较周马,谓其名气差距是:“鲁迅先生是家喻户晓,马先生则名限亲友弟子间,并将渐渐为人遗忘。”
马一浮当年名列第一,闻名遐迩。鲁迅位列37,不好不坏,当年只在家里亲友弟子会庆贺一番,其他人是不会记住其名的。过了几十年后,名气反转了,鲁迅聞名遐迩,马一浮只在亲友弟子间被记住了。张中行道其中差距,原因是:“后来两人走了不同的路,鲁迅先生是‘其命维新’,马先生是‘仍旧贯’,因而声名就大异。”马公与迅翁,其名气差距,是因为一个做新人物,一个当保守派。
马公与迅翁,其名气迥异,读书时节之成绩与终生求进之成就,说来也是很相关的。马公县考中状元,可证其智力超群,智力高者,干想干之事,事功肯定大些。智力与魅力完全等同吗?不是。马公之后,有榜眼,有探花,排鲁迅前的,有三十好几个他们后来谁可与周氏二兄弟比?
一个人的成绩与一个人的成就,是有点相关的一件事,不过却真不是一回事。其道路之选择,自是一因,方向对了,再怎么走得不顺,也离目标越来越近。而在其智力与魅力间,有一座桥,姑且叫努力,暂且叫用力吧。鲁迅“其命维新”后,一直在以文章来改造国民性,“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读书时节,你不在乎成绩吗?那是不行的;读书时节,你特别在乎成绩吗?那也是不必的。成绩体现知识,不完全体现智力;成就需要知识,更需要智力;由成绩到成就,需要知识,需要智力,更需要用力与努力。一个人之起跑线有多长呢?再长也不过十几年吧,起跑线外,便是马拉松了,人生马拉松将是几十年呢。马拉松不看你爆发力,而是看你的耐力。
你没必要为成绩好,而沾沾自喜;你也没必要为成绩差,而忧心忡忡。人生不看出生,不看开始;人生看结果,结果显成就。人们看人生,不是你最初的成绩,而是你最后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