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徐文长传》有感(精选)
读《徐文长传》有感
徐渭的人生悲剧在于:一个从容祥和的人,他的内心应该是通畅无碍、自在一如的,没有矛盾,而于徐渭,他的身上却有好几个矛盾。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他既有入世之心也有出世之态。但他既没有入世成功也没有出世彻底,没能入得自在,出得解脱。其实,入世出世并不在于外在,而在于自心是否能脱离现象的执缚。
二、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徐渭因疑杀妻,这反应了他性格中偏激的一面。他晚年以斧击面、用竹穿耳,映射出他内心的不平和忿怨。就像西方的某些艺术家,因情与理不能圆融,就陷入痛苦的深渊,自残甚至自杀。
三、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徐渭是一个内心很狂傲的人,不愿随顺众人,随顺世态。他踽踽独行于尘世,一颗心得不到归顿,孤苦无依。他的自我属性太强,容不下众人。自然,众人也就容不下他。
从境界上来说,他还没有达到飘飘然超然物外之境,他期翼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认可,在世间施展发挥,但他又瞧不起俗流之辈,不愿与之相交,不能融入大众。
总之,他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自我属性无处归顿的人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现象层面相脱离却又未达本质。其实,本质并不存在于现象之外,而就存在于现象之中。
徐渭有才,却对道的体悟不够,他不能以道调心、以道安心,总是有“上天负我”的心态,不能反观自己。一个有道之人,他的才华是自然从他的心田里流露出来的。
一个有道之人,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诗词文章上,更体现在其见行觉止、行住坐卧上。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大道应用于万物的显现,都是绝美的画卷和诗篇。
如果一个人很有才华,却不能驾驭自己的才华,那就会被才华所累。所以,一个人的道行应与其才华相匹配,这样才能万般才华皆为我所用,顺境也从容、逆境也从容。
▎2014.3月
【原文】
徐文长传
作者:袁宏道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②,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③,恶楮毛书④,烟煤败黑⑤,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⑥,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⑦,略为次第⑧,为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⑨,声名藉甚⑩。薛公蕙校越时(11),奇其才,有国士之目(12)。然数奇(13),屡试辄蹶(14)。中丞胡公宗宪闻之(15),客诸幕(16)。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17),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18),威振东南,介胄之士(19),膝语蛇行(20),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21)。会得白鹿(22),属文长作表(23)。表上,永陵喜(24)。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25),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26)。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27),遂乃放浪曲蘖(28),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29)。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30),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31);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32),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33)。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34)。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35),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36),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馀态”者也(37)。间以其馀(38),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39),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40),乃得出。晚年愤益深(41),佯狂益甚(42),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43)。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馀,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44),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45),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46):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47)。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48),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49),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50):“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第二篇:《徐文长传》教案
《徐文长传》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分析课文如何表现徐文长之奇的;
2.结合徐文长相关背景资料,明确袁宏道为徐文长立传的深层次追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课文如何表现徐文长之奇的。难点:《徐文长传》对文长结局的正确认识。【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湖北公安人,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家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并称“三袁”。袁宏道是中间一位,他字中郎,也许跟排行有关。三兄弟声望最高、成就最大的是袁宏道,他是“公安派”的领袖。
袁宏道的创作观点:
1、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文风和复古倾向。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重视向民歌学习,将民歌视为“真声”。
袁宏道为什么要给徐文长立传?
1、从徐文长此人来看,一个旷世奇人。一流的画家、书法家,著名诗人、戏曲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上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一生坎坷,遭遇困厄。早年天才超逸,性格豪放,但科场失意,屡试辙蹶,难有用武之地。中年精神失常,发病时杀死继妻,饱受磨难。晚年以卖画为生,时常“忍饥月下徘徊”,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处境中离开这个世界。
2、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二、明代当时的文坛背景
明代中叶,文坛出现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相与号召,以模拟因袭古人的诗文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致使当时的诗文创作了无个性与生气,流弊日甚。袁宏道对此深为不满,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诗为文,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因而,他看到徐渭的诗文书画充溢着作者的真情真性而深为激赏。而他之所以为徐渭刊印文集及为其立传,也正是为了宣扬“独抒性灵”的主张。
第二节 《徐文长传》作品的讲解 一、二、段落层次、大意
本文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节 《徐文长传》的背景知识介绍 第一部分为一、二、三三段,交待写作缘起及对徐渭诗画等的赞赏。字里行间,既有相见恨晚之憾,又有不胜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为四、五、六三段,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七、八、九三段为第三部分,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十、十一两段为第四部分,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末两段为第五部分,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文章以简捷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屡败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三、文章4—13段的翻译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第三节 《徐文长传》的深入分析
一、内容方面
文章所记内容较为丰富,但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心。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一再落选。长期怀才不遇的遭际,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其实,徐渭“独立一时”的才气与他数困于科场的遭际,还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
二、艺术方面
1、以情贯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开篇伊始,作者就以与陶望龄共读徐渭诗集“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直至“童仆睡者皆惊起”的狂喜情态,鲜明地表示出他对徐渭诗歌的爱慕。尔后或叙或议,又时时表露出他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为人行事,是“信心而行,恣臆谈谑”;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此仅以文中两个“竟”字为例:
甲: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乙: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前一个“竟”字,体现了作者对徐渭才气超迈的由衷钦佩;后一个“竟”字,则显现了作者对徐渭活受其罪,欲死不得的真心痛惜,至于文中两度出现的“悲夫”及篇末作者之议沦,对徐渭的同情更是直截明达,溢于言表,无须赘述了。整篇文章,作者激情溢于辞,喜怒形于色,既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写胸襟之意。
2、以奇立骨
本文仅千余字,叙及的范围却较广,举凡徐文长之生平遭际、为人行事、才略性情、游踪嗜好及其诗歌、书画的成就,无不关涉。而且,作者文笔疏荡,于所记各事,多则数十字,少则三言两语,俱不十分用力。然而,文章却显得神气凝聚。原因何在?清代林西仲评论此文,说它是以“奇”字立骨,中肯地揭示了个中奥秘。作者认为,徐渭此人“无之而不奇”世所罕见,因而他为之立传,笔墨行止也就紧扣一个宗旨——突出徐渭之“奇”。我们如若对文章所述各事作一粗疏的分析,即可发现它们众矢一的,旨意都在“奇”字。具体说来,可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1)才能奇异。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所谓“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胡宗宪因而慕名延其为幕僚,且甚为信任;二是有文艺才能,诗赋书画无施不可,且有个性。(2)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眼空千古”,“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寄人篱下之时,谒见上司,每“葛衣乌巾”,长揖不拜;科场落第之后,则“放浪而乐,恣情山水”,将英雄失意之悲寓托于诗。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兴来饮酒,则“呼下隶与饮”,甚至以斧银白戕。(3)遭际奇特。徐渭虽怀旷世之才,然“大试辄不利”,“不得志于有司”,“数奇”,终生与功名无缘,“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他既以“奇”字为绳墨来取舍材料,又以“奇”字为骨架来结构文章,因而尽管所记事例纷杂,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3、以事传人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吸取了《史记》、《汉书》等史传文“以事传人”的优长,选择了传主生平事迹中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与个性。然而,作者对这些事例的记述又不像史书那样具体完整,只是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在此同时,作者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凸现出徐渭其人的独特个性。如写其在胡宗宪幕府时,作者以“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的正面描述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的烘托反衬,来显现徐渭“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负恃才略,清高自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又如写徐渭落笔千言,出口成章的才气,以“童仆续纸丈余进”,“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一座大惊”;写他晚年用斧银自戕的癫狂,则以“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锥其两耳,深入寸余”。这些描述,显现出所记之事的真切、独特、离奇、典型,使读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历久难忘。可以说,作者对前代史书描写人物的妙谛是深有会心的,所以能汲取其神髓而不拘泥于形迹,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身的创作实践,从而使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四节 《徐文长传》的相关链接与拓展
集评补选
微中郎,世岂复有文长!周望作文长传,谓中郎徐氏之桓谭,讵不信夫!(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按:史载,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有次之。”然皆自性中流出,不假人工雕琢,故能独擅一奇。(清·李 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第三篇:徐文长传读后感
《徐文长传》读后感
徐文长,一位才能出众的人杰,是当时候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又是一流的画家,书法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都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让人可悲的是,他的一生所遭遇的,是如此感慨,如此的波折不断!真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啊!考场上,他能挥笔如流,写出让世人感慨的诗集文章。但是却无伯乐,让认识这位良马,让他能在无尽的草原上尽情奔跑。于是他委屈自己于草市中,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性格,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才能,而是不断的奋斗,不断的向世人发出悲愤的怒喝!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徐文长的那种狂放的傲气,记得刚开始,他被中丞相胡公赏识而被任命为幕僚。当时候,胡公任职大官,许多人见到他都要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但是唯有徐文长与众不同,他那傲人的骄气,视官僚等级如粪土。他没有学其他官员如此,而是持着一种高傲的态度和胡公交谈。这种做法,不但得到了胡公的赞赏,还让世人佩服他的傲气,把他比作刘真长,度少陵等一流人物!可见,徐文长这种天生的气质,是他成为一代名人的暗示!想想如今,又有何许人物能有如此的傲骨的气质。如今的物质世界,已经让许多人失去了应有的本质,让许多人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迷失方向,不断的被物质的虫子腐蚀着灵魂!所以,徐文长的这一特别让我刻骨铭心,让我向他的这种精神憧憬着,学习着!
不过正是他的这种特别的性格,而让他不断的遭遇挫折!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在官场上,他这种漠视他人的态度,让他难以进入官场,让他报玉器而不得终
。但正是他不得志,而让他将所有精神投入文学之中,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使他的文章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打破以往的成规,让他攀登为与韩愈,曾巩等一流的文章家!但是他的性格也让他饱受折磨。他的爱妻也因此而断送了生命,而他自己,后来也变得狂妄而疯癫,狂病不断发作!导致他不停的生活在痛苦之中,最终怀着愤恨死去。
话说起来,即使徐文长的性格如此,即使他的做事风格如此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也有像胡公和世宗皇帝这样长着慧眼的伯乐,认识到了徐文公的真正才能!以我而言,徐文长不能得到更多的赏识,并不能太过于抵赖当时的社会,也要在他身上找原因!就是他的狂妄和自大,在他眼里,并不将任何人放在眼里,他将所有贵客都拒绝于门外!如果他将自己的身份放低,做到谦虚一点,将他那狂妄自大的性格改掉,我想,他的情况不会像现在的这样悲哀!所以,读完徐文长之后,我学会了谦虚!即使你有别人所没有的才能,即使你有出众的条件,你也不能将自己置于顶峰,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做到狂妄自大!一位谦虚的人,即使他的才能没有像徐文长那样出众,我想,也会比他更受人欢迎!
读完《徐文长传》后,我了解到徐文长的才能与悲哀!也在身上,学会到了一句先辈所教的至理明言:“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
第四篇:《徐文长传》教案
《徐 文 长 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要求了解《徐文长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重点掌握《徐文长传》的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教学重点:
作者创作《徐文长传》的思想情感,人物传记的写法。教学难点:
《徐文长传》对文长结局的正确认识。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徐文长传》的背景知识介绍
(一)、袁宏道与徐文长
1、徐渭是晚明前期的著名文士,主要活动在嘉靖年间,在诗文、戏曲、书画等方面均有相当成就。而且,他“好奇计,谈兵多中”,满腹韬略。徐渭的杰出才能和他清高傲岸、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当时卓然独立,颇受士林景仰;而他一再失意于科场,潦倒终生,乃至忧愤成疾,癫狂到以斧银自戕以求速死的悲惨命运,在当时也可谓绝无仅有,致使知者为他流涕痛惜。(1):身世经历、;
梵高式的艺术家,(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
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青年时还充满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招为幕僚为胡宗宪出谋划策,曾为胡宗宪草《献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极大赏识。本以为能施展抱负,但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杀,竟然先后九次自杀。
后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后为好友张元忭(明翰林修撰)营救出狱。出狱后已53岁,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
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穷困交加。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其中只在张元汴去世时,去张家吊唁以外,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
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青藤门下牛马走”(郑板桥),“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齐白石)(2)、绘画与书法
A、泼墨大写意画 :
他的写意花卉,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简单的追求物象外表形式,独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来的影响很大。B、书法学米芾 :
徐渭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很难为常人能接受,笔墨恣肆,满纸狼藉,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自负,他自己认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C、戏剧: 《四声猿》(《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女状元》
2、袁宏道年辈比徐渭略晚,与徐素昧平生,但对其才略品行由衷钦佩,对其不幸遭际深抱同情,他将惺惺相惜之意托诸笔端,写下了这篇《徐文长传》。(附:知音出现--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龄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诗文稿,“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但在灯下读了几篇,不禁拍案叫绝,惊问此人是今人?还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龄一起彻夜阅之,“读复叫,叫复读”,以致把童仆惊醒。而后袁宏道不遗余力地搜罗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扬徐渭,认为徐渭诗文“一扫近代芜秽之气”,认为徐渭书法“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论书法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书林藻鉴》)。)
(二)、作者介绍:
袁宏道----“公安派”领袖
1、(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
2、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一起领袖文坛,时称三袁。他们都反对当时摹仿秦汉的伪古文,而提倡清新的文体。这种文体,被称为公安体。开创了“公安派”这一明代著名的文学流派。
3、文学主张: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学观,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三)、明代当时的文坛背景
明代中叶,文坛出现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拟古思潮。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相与号召,以模拟因袭古人的诗文作为创作的根本原则,致使当时的诗文创作了无个性与生气,流弊日甚。袁宏道对此深为不满,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诗为文,应通于人之喜怒哀乐,以见从肺腑中流溢出的真性情。因而,他看到徐渭的诗文书画充溢着作者的真情真性而深为激赏。而他之所以为徐渭刊印文集及为其立传,也正是为了宣扬“独抒性灵”的主张。
二、《徐文长传》作品的讲解: 课文讲解第一部分(第一段):
1、原文: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2、翻译: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3、段意:
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
第 二 课 时
一、课文讲解第二部分(第二段):
1、第一层:
原文: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译文: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
2、第二层
原文: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译文: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 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3、第三层:
原文: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译文: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4、第四层:
原文: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译文: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
5、段意:
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
二、课文讲解第三部分(第三段):
1、第一层原文: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 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译文: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
2、第二层原文: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译文: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 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3、段意:
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三、课文讲解第四部分(第四段):
1、原文: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2、译文: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3、段意:
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四、小结段落层次、大意;
本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1、第一段第一部分为,写徐渭的非凡才略及豪放个性深为胡宗宪倚重和喜爱,深得信任,但“大试辄不利”,一再失意于科场。
2、第二段为第二部分,介绍评述徐渭在诗、文、书、画诸方面的成就,以其杰出的才能与其坎坷的遭遇作对比映照,哀其不幸。
3、第三段为第三部分,列举徐渭晚年的二三行事,说明他因不容于时而性格扭曲,发为狂疾。多次自残其身,最终抱愤而卒。并对其诗文著述未能全部刊行于世深表遗憾。
4、第四段为第四部分,效法司马迁,对传主进行评价。认为徐渭生前虽未及荣华富贵,但声名远播,至于朝廷;文章伟丽,独步当时;足以不朽。文末三次重复“无之而不奇”,对徐渭其人其事,感慨至深。
文章以简捷明快的笔调生动地描述了传主横放杰出的才能、豪放不羁的个性、屡试屡败的遭遇和在文艺创作上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钦佩激赏和对其遭际境遇的怜悯同情。
第 三 课 时
一、深入分析内容方面;
此文是为徐渭做传,那么写出了怎样的一位人物?
才子 奇人 命运的不公
1、表面内容:
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
2、但是真正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作者的旨意主要着落于徐渭“才奇”与“数奇”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心。徐渭才气超人,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但在科举考试中却“不得志于有司”,一再落选。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长期的怀才不遇,使他精神压抑、性情乖张,以致发为狂疾,抱愤而卒。对此,作者既深表同情,叹息“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更怀抱不平,感慨徐渭之所以命途多舛,是因为他的才能过于杰出。这就委婉地揭明了徐渭“数奇”的真正原因在于“有司”的不明不公,在于当时的世俗不能容人!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从侧面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优秀人物往往会横遭埋没、扼杀的悲剧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
二、艺术方面
1、以情贯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溢着作者的强烈感情。文章或叙或议,时时表露出作者对徐渭才气性情的折服激赏。如言其诗,是“如水鸣峡,如种出土”;评论其书画,则是“笔意奔放”、“超逸有致”。在行文中,作者还每每情不自禁,平添感叹。此仅以文中的“竟”字为例:
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一个“竟”字,则显现了作者对徐渭活受其罪,欲死不得的真心痛惜,至于文中两度出现的“悲夫”及篇末作者之议沦,对徐渭的同情更是直截明达,溢于言表。整篇文章,作者激情溢于辞,喜怒形于色,既见惺惺相惜之情,亦可见自 写胸襟之意。
2、以奇立骨
本文仅千余字,叙及的范围却较广,举凡徐文长之生平遭际、为人行事、才略性情、游踪嗜好及其诗歌、书画的成就,无不关涉。但又极其精炼,何故?原因何在? 清代林西仲评论此文,说它是以“奇”字立骨,中肯地揭示了个中奥秘。作者认为,徐渭此人“无之而不奇”世所罕见,因而他为之立传,笔墨行止也就紧扣一个宗旨——突出徐渭之“奇”。我们如若对文章所述各事作一粗疏的分析,即可发现它们众矢一的,旨意都在“奇”字。
具体说来,可大致归结为三个方面:(1)才能奇异。一是有经世济时之才,所谓“纵谈天下事”、“好奇计,谈兵多中”,胡宗宪因而慕名延其为幕僚,且甚为信任;二是有文艺才能,诗赋书画无施不可,且有个性。(2)性情奇怪。早先“自负才略”,“眼空千古”,“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寄人篱下之时,谒见上司,每“葛衣乌巾”;科场落第之后,则“放浪而乐,恣情山水”,将英雄失意之悲寓托于诗。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兴来饮酒,则“呼下隶与饮”,甚至以斧银自戕。(3)遭际奇特。徐渭虽怀旷世之才,然“屡试辄蹶”,“不得志于有司”,“数奇”,终生与功名无缘,“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综上所述,可见作者的意图非常明确,他既以“奇”字为绳墨来取舍材料,又以“奇”字为骨架来结构文章,因而尽管所记事例纷杂,但文章却显得骨力劲健,神气凝聚。
板书:才子 奇人 命运的不公
“奇”:(1)才能奇异(2)性情奇怪(3)遭际奇特。----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表达敬仰之情,对世俗的愤慨。
3、以事传人
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吸取了《史记》、《汉书》等史传文“以事传人”的优长,选择了传主生平事迹中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展现他的才华与个性。然而,作者对这些事例的记述又不像史书那样具体完整,只是以极简省的三言两语粗陈梗概,意到即止。在此同时,作者往往抓住所记之事的突出特征,赋以一两笔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凸现出徐渭其人的独特个性。如写其在胡宗宪幕府时,作者以“文长乃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的正面描述和“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的烘托反衬,来显现徐渭负恃才略,清高自重,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个性。写他晚年用斧银自戕的癫狂,则以“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锥其两耳,深入寸余”。这些描述,显现出所记之事的真切、独特、离奇、典型,使读者对传主其人其事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历久难忘。可以说,作者对前代史书描写人物的妙谛是深有会心的,所以能汲取其神髓而不拘泥于形迹,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自身的创作实践,从而使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总结:
《徐文长传》文笔疏荡写意、形神兼备,读来又骨意森然、铿锵有力。这种骨力是徐渭人格力量的外化,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内外交融的艺术魅力。正如清代林云铭所评价“悲壮淋漓,文如其人,且令天下后世负才不遇者读之,一齐下泪”。
四、文学史上的地位
《徐文长传》体现了公安派文人在文学上的个性追求,袁氏与徐渭心灵上的共鸣使文章渗透了作者深切的个人体念,情感丰富、笔意深重。其实,袁宏道与徐渭一样,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自由本色的歌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为文写作的榜样。
五、思考题:在封建社会中,优秀人物往往横遭扼杀,对徐渭其人其事,你有何感想与认识?
六、《徐文长传》的相关链接与拓展
集评补选
微中郎,世岂复有文长!周望作文长传,谓中郎徐氏之桓谭,讵不信夫!(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按:史载,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有次之。”然皆自性中流出,不假人工雕琢,故能独擅一奇。(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附:
《徐文长状》翻译: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猎得一头白鹿,以为祥瑞,嘱托文长作贺表,表文奏上后,世宗皇帝很满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长,所有疏奏计簿都交他办理。
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好出奇制胜,所谈论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觉得世间的事物没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却总是没有机会一层身手。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 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卓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默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
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第五篇:徐文长传读后感
<<徐文长传>>读后感
昨天(18日),在中国书店中关村店,当北大学生林响得到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读书有用”的钤印时,他说,身为北大学子感到骄傲。和林响一样,不少读者都得到了这枚钤印,更体会到“读书有用”这句朴实用语的深邃之处。
2007年8月2日季羡林先生96岁寿辰时,曾委托中国书店送给喜爱他作品的读者一句话:“读书有用”,并亲笔题词刻成签章。昨天,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季羡林的学生、《真情季羡林》的作者蔡德贵教授娓娓道来季羡林的“学术人生”,许多读者站了足有1小时听完了讲座。最后,蔡德贵在《季羡林说自己》《季羡林说国学》《季羡林说和谐人生》《季羡林说写作》《真情季羡林》上加盖了“读书有用”印章。
让听讲座的读者意外的是,大师奉劝读者读书有用,自己小时候却不爱读书。家境贫寒的季羡林寄养在济南叔父家,他进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老师对其评语是“不是读书的料”,被坚决赶出私塾大门。季羡林上了小学后,又以淘气著称,甚至策划轰老师下台的把戏。上了中学,他还是没有品出读书味,倒是因为学校与大名湖挨得近,时常去钓鱼、摸蛤蟆,并成为钓鱼高手。高中时代,他碰到的几位好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一篇《徐文长传读后感》得到了国文老师“意畅达”的评价,从此激发了季羡林内在的潜能。这之后,他步入清华园求学、跑到德国苦学,后回国任教,致力于印度古代语言、比较文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并撰写了大量的散文。从一个淘气包到大学问家,“读书有用”想来一定是季羡林发自内心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