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合作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合作教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模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下面我从合作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的误区及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加以分析和探索。
一、合作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误区
由于各地在教学设施和观念上的差异,在运用合作教学的模式时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误区。
1、重“合作”,轻“个性”。
某些课堂合作教学由少数优生唱独角戏,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的思路也不由自主地受小组组织者的指向。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得不到认同,富有个性色彩的创新思维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肯定。
2、重“结果”,轻“过程”。
在组织合作教学时,有些教师只求合作的结果,不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说出预定答案,教师就匆匆收场。对于学生的创新结果往往采取回避的方法,使学生积极性得不到激发。教师在评价合作小组时,也只注重哪些小组得到正确结果,忽视对学生合作过程的评价。
3、重“主体”,轻“主导”。
合作教学有可能走向另一极端,那就是放任自由,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合作”的意义,教师往往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部过程,致使教学活动出现偏离主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4、重“课内”,轻“课外”。
在数学合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观点:在课内的四十五分钟通过合作教学解决全部的问题,掌握全部的知识,获得全面的理解,即所谓当堂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备课时把注意力只放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启发指导小组讨论合作,而忽视了课外合作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反馈评价。事实上,课内合作并不是合作教学的全部,因为它不能包办一切的学习过程。课内合作与课外合作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
5、重“形式”,轻“实效”。
不少教师知道现在提倡合作教学,为了追求合作气氛,顺应教育的潮流,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赏识,于是课堂上经常采用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没有讨论的必要。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研究的时间。甚至有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或者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合作,表面上沸沸扬扬,实质上是流于。合作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形式。实施合作教学,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指导是适宜的“温度”,独立思考是合作教学适量的“水分”。
二、对课堂合作教学的一些建议
根据对以上合作教学中的五点误区,谈四点改进课堂合作教学的建议。
1、合理分配组员,建立合作小组
学生合作要求人人参与,因而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是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教学的效果。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进行综合评定,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成若干小组。由一人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可以按月轮流上岗,以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并适时组织一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2、合理布置合作任务
虽说现在提倡合作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对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而言,合作仅仅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最适于小组讨论的任务是课本中没有直接告知,而是通过推想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或概括性强的问题。
3、适当把握合作的全过程
首先,教师必须把握好合作的契机。
①在新知识探求过程中组织合作。在探求新知过程中,运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②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合作。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③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组织合作。这样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④在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组织合作。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一个人往往很难将问题回答全面,这时可考虑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相互讨论,相互补充,从而对数学问题认识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其次,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才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才他们有话可说,并有助于把问题研究深刻,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率。而不至于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偏差。
再次,要让合作小组参与预习。让学生先独立预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预习中应该知道什么,并提出预习中的疑难点在小组中讨论,最后把小组的问题汇总在课堂上提出。比一比,哪些组提的问题最好,哪些组解答得最好。在这样的合作中,预习的目的不难达到。同时,围绕课本知识,让合作小组课外展开调查、统计等实践活动,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提供小组讨论或调查的问题或任务时,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成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充当指导者。要使小组讨论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组织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的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不能袖手旁观。在指导全体同学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学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景等。
4、形成开放的评价体系
将本组讨论的结果向全体学生汇报。一成群体的认知般程序为学困生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分析、综合能力。还可以书面考查,要求学生讨论后单独考试,以小组的平均分作为每个成员的得分。为保护后进生的积极性,可根据后进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增分。这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不仅对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对老师与同学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形成立体的、开放的评价体系。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代社会清晰地向人们昭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格完善。
第二篇: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教学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光靠老师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直观的演示在我们教学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它能把深奥难懂的问题变成有趣的动画,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化难为易,它能处理大量的信息,提供丰富的材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看动画片,爱看卡通书,就是不爱看枯燥乏味的汉字,而多媒体则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得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有意思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带来了优秀的老师,老师也减轻了很多负担,把教学难点都简单化了。我们在课堂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好多媒体设备。
一、多媒体在导入环节的运用。
无论做什么事,一个好的开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环节一定要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课堂上来,我们需要创设一个情境或复习上节课的重要内容来引出本堂课的内容,把它们制成动态的幻灯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让他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屏幕上是车窗,学生和老师座在车里,车子在前进,有三角的自行车从车窗外闪过、有三角形的输电铁塔从车窗外飞驰而过、有三角形的电线杆从车窗外飞过,逼真的场景,加上音效的插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通过自己对图形的观察在轻松的气氛中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了三角形,在检查识记的过程中也发现,学生掌握得牢,记得清楚,理解得也快。
二、多媒体在讲授新知时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用幻灯片、挂图、实物等静止的东西让学生观察,想想,对于小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也不感兴趣,使好多学生在难题面前“知难而退”,根本就不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懒得动脑去想。而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让抽象的问题在学生面前形象化,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理解更容易,掌握得更牢固。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运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在鼠标的控制下图形折叠,伴随着音效的加入和动画的演示,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就非常直观的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进而是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变得容易了许多。还有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平面图形的移、裁、补、拼等多种形式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并掌握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这种视频动画运用到教学中,很好地解决了许多靠学生抽象的去想象的问题,比如说直角三角形的旋转,形成圆锥体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再也不用费劲脑筋地去抽象地想象了。
三、多媒体教学在反馈环节的运用。
温故而知新,复习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有些学生一复习就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了,也懒得听复习课。这都是我们没有给学生上好复习课,复习课不是简单地复述旧知识,做很多的练习题,他是一个归纳、总结、升华的过程。好的数学复习课,不仅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查漏补缺,还应当重在知新,提高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培养更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上好复习课,对学生系统学好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传统复习巩固。我们要把复习的旧知识做成精美的课件,把知识点有声有色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使本来让学生没兴趣的枯燥的复习课变成了有趣的知识课,因为掌握起来容易,所以学生们就爱学,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在复习课中的运用起到的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在活动课中的运用
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但在以往的活动课,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好找,基本都是一带而过,没有发挥活动课在学习中应有的作用,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层次性的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更符合数学活动课的要求。数学活动课,它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都能最大限度开发智力。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使活动课变得“有声有色”,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中使用这一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例如在学习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拼图,我用课件制作了拼图,一个个图形伴随着
音效,动画飞入屏幕自动组装成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方法,自己动手去画,没过多久,一件件创意十足的作品就展现出来了,学生学得开心,知识也掌握了,这一切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成果。
多媒体设备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不能滥用,要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
第三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索的新学习方式。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认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经验通过与他人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这就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主动地学习。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真诚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精神。教会学生合作方法,使学生明白合作就是力量,只有具备团队精神、会合作的人,才能干大事,才能成大器,才能成为和谐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会合作、学会包容,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学生个人是无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动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融合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用圆片在直尺上滚一周,量出圆的周长,或用细绳在圆片上围一周,再量出它的周长。我先让学生自己操作,几乎没几个人能完成,然后我让同桌合作,一起完成,结果,同桌合作后,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都觉得彼此谁也离不开谁。
二、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
合作小组人数是一项需要界定的重要工作,我觉得最常用、最适用的合作小组建构是将课堂中常规坐位上前排两位同学向后转,与后一桌两位同学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平台则是后两位同学用的课桌。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纪律调控员。四人小组中,一人承担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负责时间记录;一人承担纪律监控员:负责活动中对小组成员的纪律调控,保证合作探究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完成;一人承担记录员:负责将小组成员有效发言记录下来;一人承担发言人: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交流时面向全班进行交流,得到肯定、补充。当然,这四个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时地轮换调控,以便有利于孩子更全面的发展。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在做抛图钉和掷色子活动中,必须分工明确,操作者,调控者,记录员,统计员。只有在小组的合作中,才能更便捷的完成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例如:我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粉笔盒,原来呀,那个粉笔盒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粉笔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感到很欣慰。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四、抓住锲机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提出一些质疑,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表现为迷惑,无法获取新知识,甚至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自身也不能独立解决,真可谓之“山穷水尽疑无路”。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教学“四年一闰”时,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小刚今年12岁,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动脑思考,有的紧皱眉头,有的抓耳挠腮,就是不能找到合理的答案。这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共同研讨,结合课本的备注来探究。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你说我听,你指我看,你讲我评,探索、研究的气氛异常浓厚,兴趣异常高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终于使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了合理的答案后,同学们为自己努力所得的成果感到无比骄傲,认知尤其深刻。
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习认知上的矛盾交锋。如一旦有争议问题提出,孩子们都会持自己的观点与对方互相争执,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学习了“克和千克”后,老师问:“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更重一些?”有的说棉花,有的说铁,于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辩。“我认为铁重,棉花怎麽也比不上铁重。”有个孩子说。“你说的不对,老师已经说了,棉花和铁都是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我也贊成你的观点,不管是棉花还是铁,它们的质量都是1千克,都是一样的。”另一个孩子也发表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的主体思想驰骋在自由辩论的空间里,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在此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说„„”,“老师,我说„„”,学生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望,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倾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特征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孩子们充分发言,教室的黑板面、门窗面、课本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无不积极兴奋,当老师说停的时候,还有的学生意犹未尽,一副遗憾的样子。于是我趁机组织小组合作:“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注意语言叙述的完整性。”同学们听后立即又沉浸在畅所欲言的情境中,终于使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的合作中得到了分享。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在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调动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个人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交流中得到尊重和信任,进而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既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论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论多媒体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易操作性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用处越来越大。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但安装多媒体也有几年了,今年我又进行了信息技术的国培学习,作为一名从教20多年的数学教师,我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对多媒体教学从不了解到熟悉,到在课堂上运用自如,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自己教学观念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造精彩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很抽象、枯燥,以往课堂上老师干巴巴地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数学课堂学习呢?我首先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时,单讲轴对称的概念非常抽象枯燥,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图片:有颜色艳丽的蝴蝶,有翱翔蓝天的飞机,有充满喜庆的剪纸艺术,有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同学们看到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片非常兴奋,于是我抓住学生这种充值心理,抛出本节课的问题: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能大幅度增加教学容量,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一根粉笔打天下,忙得团团转,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困,教学内容进展缓慢,而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突破这一难题,例题、分析、解答、训练有层次地出现在屏幕上,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
比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传统教学时老师在黑板上展示五种位置关系,又画又写,需很长时间,而利用多媒体教学,非常便捷、以动画的形式出现了圆与圆由远及近过程中的位置关系,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刻。
三、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要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差,此时可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优势展现出来。
比如:在学习三视图时,有这样的练习:给了由一些小正方体组成模型的三视图后,判定这样的模型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做这类练习时,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同学很困难,于是我用多媒体模拟出各种组成方式,让学生直接数出个数,并举一反三,教给学生此类题的解答技巧。
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我会不断学习信息技术,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S编辑 温雪莲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导入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导入中的应用
刘 霞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表现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小学数学的现状。《标准(2011年版)》指出:“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能为学生从事数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个体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信息技术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必须充分加以应用。”(摘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能使学生在“静态”的教学中得以解放,信息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声音等辅助教学,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可以将复杂、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形象、气氛活跃,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轻松地学习环境。在新课程理念下,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关键。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好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入关系着学生学习这节课的效果。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做到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如何很好的导入数学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需要慎重考虑。信息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声
音等辅助教学,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可以将复杂、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形象、气氛活跃。因此,在数学课堂中的导入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这样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
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精美的画面,逼真的配音,营造出虚拟的现实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在适当的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数学找规律这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老师的一件掉了花朵的衣服,请同学们帮老师找回花朵。同学们听说要帮老师的忙,立即精力集中,仔细观察,唯恐自己落后,很快得到答案,成功的引入新课。接着出示老师的家,利用配音告诉学生:请大家来做客,但是要经过一个带有密码的门,破译了密码才能进入。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于是通过这张图片,学生又进入了新的情境中去积极主动的探究、思考,从而发现规律。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导入了新的情境---客厅,看到美丽的地板,感受到客厅的美,利用配音出示问题:看到这么美的地板,你发现了美的秘密么?学生经过讨论后,信心满满的说出了答案。就这样,每一次的导入都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新情境。而精美的画面,逼真的配音,营造出虚拟的现实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将复杂、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形象、气氛活跃,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轻松地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轻松地找到了规律,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熟练地掌握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在学习四年级数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先利用多媒体出示错误的身高(点错小数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顺利的导入新课。再利用多媒体导入第二个环节,一边看屏幕,一边听故事《西游记》:话说孙悟空和他师傅一行人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遇到一个妖怪,妖怪喝到:“猴头,交出唐僧!” 孙悟空大声喊道:“休想!看我金箍棒!”于是从耳朵里掏出一根只有0.009米长的金箍棒, 妖怪觉得很奇怪,想:这么短有什么用? 孙悟空嘿嘿一笑,对着金箍棒轻轻吹了一口气, 金箍棒从0.009米变成0.09米,接着又吹了一口气, 金箍棒从0.09米变成0.9米,吹第三口气的时候, 金箍棒从0.9米变成9米,孙悟空喊道:“看棒!”, 金箍棒重重的砸在妖怪身上,把妖怪打死了。让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小数点移动与什么有什么关系?虽然教材上为我们也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图片,但是利用信息技术,把新知识的探究用动画的形式导入,呈现了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态的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的关系,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由于多媒体形象生动,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使抽象的变为具体,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自主的探究,发现,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达到有效,高效。
从以上的案例我深深地领悟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中的合理应用,一定会拉近学生与数学课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定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丰富数学课堂的内容。课堂导入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该充分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