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强化中俄科技合作战略性安排的探讨论文
中俄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两国间巨大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合作深度不够高,合作规模还不够大,运作方式也不够规范,双方科技合作的水平既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和不断提升的战略关系不相适应,也不足以应对两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中俄两国目前都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双方在观念、体制和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双方战略性大项目偏少,在航天、航空、能源、水资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合作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三是双方缺少既懂对方语言又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在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中遇到不少困难。为此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战略性安排的建议。
一、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宏观战略安排
(一)充分重视和提高俄罗斯在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中的地位
目前,国际技术流动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国际市场70%的新技术产品由发达国家提供,发达国家及其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一般处于主动地位,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收益也较高。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入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路径依赖或自身技术能力的空心化。科技全球化及其所引起的国际科技结构的变化主要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与俄罗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科技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一直将美国、日本、欧盟作为合作的国别重点。事实上,在与上述国家合作中,由于诸多壁垒的限制,我们并未引进世界一流技术;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我国的技术路径依赖,制约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独联体国家、美国、日本、欧盟和印度等国则加强了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力度,并富有成效;日本、韩国等已纷纷抢占俄罗斯技术市场。有鉴于此,在今后的对外科技合作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和提高俄罗斯在我国对外科技合作中的地位。
(二)制订符合中俄两国发展战略的科技合作中长期规划
科学技术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十分重要,一方面因为实现科学技术的中心角色需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长期投资;另一方面,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管理稀缺的资源以实现最佳利用。中国提出2020年前建成创新型国家,俄罗斯提出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中俄两国在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上是趋同的,均将科技发展战略置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地位。这种调整对于中俄两国都是一种客观的趋势。俄罗斯已出台了《俄罗斯联邦2010年前和未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基本政策》、《俄罗斯联邦科学、工艺和技术优先发展方向》和《俄罗斯联邦关键技术清单》等科技发展规划;中国已制定国家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为两国发展科技合作明确了方向。为进一步扩大中俄科技合作,并不断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合作内容的丰富、合作领域的拓宽、合作环境的改善和合作水平的提升,建议双方科技主管部门考虑制订两国中长期科技合作规划。
(三)加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以提高科技合作深度
应将科技合作产业化作为推进中俄科技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中俄正处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两国在发展航天、生物、信息和通信技术、核能和其他能源、新材料、化工、激光、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军民两用技术等领域各有优势、互有需求。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相对而言,俄方具有技术的优势,中方具有产业化的良好环境。中俄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且不断完善的合作运行机制。为了加强双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建议充分利用现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分委员会、军技合作分委员会以及经贸合作分委员会和银行合作分委员会的横向联系和相互配合,形成高效、务实的合作协调机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设立科技合作风险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四)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双方科技合作中的深层次问题
根据近年来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所提出的任务,近期科技合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充分利用双方高层会晤的机制,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两国科技合作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确定一批两国在战略领域进行合作的大项目;不断完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遴选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在航天、核能和其他能源、动力、新材料、化工、生物、信息和通信技术等优先发展领域的合作;加强双方科研机构特别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之间的协作,支持建立和发展联合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加大科技人才交流力度;在双边合作过程中保护知识产权;协助两国有关组织和公司(企业)解决好在军转民技术、科技成果商品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合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大力扶持中俄“友谊”科技园和其他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营,继续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法律方面的支持;鼓励和支持两国地区间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五)互建或共建中俄科技园建设是加快推进双方科技合作重要战略举措
“中俄科技园”相当于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其构成单元应该是实体,例如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合资合作企业、科技发展中心(国际技术中介机构)等,由目前分散在某个特定地区(如沈阳、长春等地)的构架单元整合建立,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其基本特征是面向目标市场,将推动、加速双方科技成果在中俄两国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着眼点。采用中俄“双园”模式。具体到我方的“科技园”,主要集合若干个与俄有合作项目的专业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开发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如AMT产业园、IC装备基地、光电子信息基地、海洋生物科技工业园等),依托中科院在东北地区,乃至包括北京、江浙沪一带在建或拟建的,包括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的产业园或科技园,关键在于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成立中俄合资经营高技术企业并支持其就近入驻园区。同时在引进俄罗斯的人力、技术、无形资产、设备等强势资源时,注意考虑俄方的利益,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二、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中观战略安排
(一)强化对俄科技发展与中俄合作的舆论宣传以培育合作主体
目前,我国对俄罗斯科技水平的认识存在误区。该问题的形成与我国诸多新闻媒体对俄科技水平的片面宣传有关,这种片面的宣传不仅给广大民众造成了俄科技水平落后的印象,而且也使不少科技工作者对俄科技水平产生了错误认识。为此,我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俄科技成果、政策、法规、学术交流、互访的报道力度,增强报道的及时性、客观性;可定期请国内各科技领域专家发表评论文章;应不定期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俄罗斯科技成果展,同时举办俄罗斯科技论坛,邀请俄各领域专家介绍本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上述举措,形成良好的推进中俄科技合作舆论氛围。
(二)产业结构升级是中俄共生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与任务
产业结构升级是中俄共生发展合作的核心战略目标与任务。目前,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已由一般性结构失衡转向结构低级化、低质化,相应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亦由解决发展结构失调问题为主转向推进产业结构水平升级为主。共生发展合作是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在两国经贸合作特别是在产业科技合作领域中,两国应通过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关系,把经贸合作建立在加快经济共同发展,产业结构共同提升,经济共生增长的基础上,针对两国产业科技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通过更紧密的合作,集成优势要素,使优先发展的相同性主导产业得到共生增长,加快产业结构的共同升级,对产业发展和企业改革中的共性问题,联手合作攻关。最终达到提升两国产业结构层次,加快支柱与主导产业共同发展的目的。(三)强化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中俄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客观上要求加快构建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中俄双方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合作中应遵循平等互利、成果共享、尊重知识产权等基本原则。中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机制主要应包括组织、资金、信息、载体、人才、认证、预警、咨询和法律等知识产权合作子机制。为加快构建中俄知识产权领域合作交流的有效机制并使之高效率运转,应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中俄双方知识产权合作主体多元化;加强高新专利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的合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加强民间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在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合作过程的组织协调作用。
(四)积极开展中俄在大科学领域的科技合作、交流与提升
当前大科学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能物理、等离子、核聚变、质子源、中子源、同步辐射源以及天文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学科和领域。在上述领域,有些是俄罗斯的强项,其科研能力属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的科研水平也获得迅速提高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两国科学家已共同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研究计划(即ITER计划)。在大科学研究的领域内,两国科学家应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大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弥补双方在研究手段、设备和经费上的不足,以利于双方科学家快速接触到科学研究的前沿,分享到世界先进科学研究成果和理念。同时,可根据双方需要和国际惯例,共建国际性、开放型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确定研究课题,开展合作攻关。
三、强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科技合作的微观战略安排
(一)强化已有中俄科技合作中介咨询机构的效能
应尽快建立中俄科技合作的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由于缺乏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俄许多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清单至今得不到评估,难以实现技术商品的转让和交易。为了加快对俄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消化,建议采取政府(科技部)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的、高效率和专业化的中俄科技合作中介机构和咨询评估机构,组织熟悉俄技术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对从俄引进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估,为俄技术成果的转化服务。
(二)整合已有中俄科技合作信息机构
建立并整合全国性的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目前,这种先进的媒介手段尚未得到普及应用。大多数应用性合作项目多是通过熟知俄方技术的专家学者的推介实行对接的。我国对俄科技合作比较密集的“高开区”、“经开区”虽各自都收集了有关信息并且制作了网页,但彼此缺乏联系,难以做到资源共享及项目快速对接。有资金的企业家苦于找不到好项目;而一些有前景的项目往往由于信息不通找不到合作者。为了加快对俄科技合作及其产业化的步伐,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
(三)强化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的聚集与辐射效应
俄科学院科技实力雄厚,尤其在高技术、尖端技术、军工和航空领域,其优势是智力、人才和技术;俄方对其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和民用兴趣很大,认为在中国大有市场,对我们的产业园建设特别关注。“中俄科技园”相当于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园,其构成单元应该是实体,例如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合资合作企业、科技发展中心(国际技术中介机构)等,由目前分散在某个特定地区(如沈阳、长春等地)的构架单元整合建立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其基本特征是面向目标市场,将推动、加速双方科技成果在中、俄两国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与着眼点。在此意义上,今后该“科技园”将作为国际合作开发平台和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杠杆与示范工程。
(四)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时应从细节入手
中俄签订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应当将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有利于我方在对外合作中的合法权利作为立足点。二是在国际科技合作等活动中既可以签订知识产权保护专项合同,也可以在技术合同中专章、专节订立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或条款通常应当包括:技术情报和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未公开信息的保密;技术成果归属和收益的分成价款、报酬等及其支付方式;违约金或损失的承当责任;对后续技术成果的权利义务的约定;对第三方侵权的互相通报和协作制止侵权行为,包括在特定国家起诉和应诉的义务和费用分担等。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应当包括发生纠纷时的法律适用选择以及纠纷处理机制的选择。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不像一般的财产侵权行为那样会导致财物的直接减损,而是表现为特定权利人的法定的垄断权利受到危害,从而致使现实权利或预期收益受损。
(五)扎实有效地宣传中国科技发展与需求,积极主动了解俄方的科技发展与政策
首先,应积极参与在俄罗斯举办的各种博览会,通过展会和各种俄文强势媒体有效地宣传中国的对外科技合作政策、科技发展状况,特别要重点宣传我国的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其次,我国有关的对俄科研机构、合作企业、高等院校应积极利用在俄罗斯举办的各层次各领域活动的机会对俄罗斯的主要科技中心、科研机构和自由经济区(例如泽廖诺格勒—微电子设计,杜布纳—核物理技术,圣彼得堡—信息技术,托木斯克—新材料开发;另两个工业生产型经济特区利佩茨克主攻家用电子类产品和家具制造,叶拉布加专营汽车零部件和高科技石化产品的生产)进行考察、洽谈。再者是利用各种交流机会深化对俄罗斯有关对外科技合作政策、法规的了解。最后,应根据未来我国经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领域的项目进行深入考察,搜集整理更多的俄罗斯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信息。
第二篇: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
面向新世纪、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
孙万湖
2013-1-9 20:35:03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副会长、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力会理事长)
[中图分类号]F13/17.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6-0009-02
中俄科技合作是中俄两国已建立的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提高两国贸易水平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中俄两国高层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两国的科技合作。经过双方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两国的科技合作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并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果,达到了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中俄科技合作现状
1992年12月16日,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根据该协定成立了中俄部长级科技合作委员会。从1993年7月至2004年8月共召开了12届例会,共商签了政府间合作项目几百项。为更好地规范双方的合作,1999年中俄双方商定并签署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力分配议定书》。
2000年11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期间,双方正式签署了《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了专门的中俄创新工作小组、军转民技术合作工作组、中国重点科研院所与俄国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工作组。
除政府间科技合作外,中俄两国有关部门在核能、航空、航天、电信、船舶、电力、环保、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此外,中俄两国大院、大
所、大学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作为官方合作重要补充的民间科技合作,也以灵活的机制、多样的形式较快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两国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中国拥有的巨大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俄罗斯对科技半成品在中国实现产业化的需要,使得中俄两国都对发展平等互利的科技合作寄予厚望。
二、中俄科技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俄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中俄两国科技合作的水平同两国良好的国家关系还不相称,同两国同样面临经济全球化、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也不很适应。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中俄双方经济互信有待加强。
在合作中,双方一些合作单位和有关人员存在着浮躁情绪,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视行为。
2.制度层面与市场秩序尚未理顺。
如存在运输堵塞与“灰色清关”,投资保护与争端仲裁机制缺位,银行结算不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有些法规不完善,政策随意性强,缺乏透明度,经营风险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
3.双方战略性大项目显得偏少。
双方在航天航空、能源、水资源、核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合作潜力尚未挖掘出来。在诸多高技术和军事高科技领域,俄对华合作的方式以出售产品和装备为主,技术转让为辅,科技合作显得薄弱。
4.双方缺少既懂俄语或汉语,又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这在双方合作和交流中造成不少困难,因此双方采取有效措施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三、关于提升新时期中俄科技合作水平的政策建议
2004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总理第九次会晤期间两国总理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提出:
不断完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遴选和监督实施机制,加强在航天、核能和其他能源、动力、新材料、化工、生物、信息和通信等优先发展领域的合作;加强中国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俄国家级科学中心的协作,加大科技人才交流力度;支持建立和发展联合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协助两国有关组织和公司解决好在科技成果商品化和技术产业化方面的问题。
为了完成中俄两国总理在联合公报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克服上述列举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升新时期中俄科技合作水平,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制定对俄科技合作中长期规划
中俄双方都认识到,从现在起至2020年是中俄两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俄罗斯把经济工作重点转向 发展高科技领域,为开展双方全方位的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可能性。2004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俄,双方高层会晤时,均强调中俄科技合作,特别是大型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双边贸易的“龙头”。可以说,双方达成的这一共识,对中俄科技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建议我国科技工作主管部门考虑在平等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中俄中长期科技合作规划。
2.加强对俄科技合作的协调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中俄科技合作不仅涉及科学技术领域,而且还渗透到经济、金融、税务、海关、商检等部门。因此,建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科技合作分委员会、经贸合作分委员会、能源合作分委员会等的协调机制,同时要加强双方有关部门的横向联合和相互配合。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的秘书处应充分发挥这种协调作用。
3.把引进和推出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作为当前中俄科技合作的重点
俄罗斯是苏联的主要继承国,科技实力雄厚,有许多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产业化前景。但由于俄资金匮乏,科研与生产长期脱节,许多科技半成品找不到用户,无法实现产业化、商品化,更谈不上国际化。因此我国应继续抓住机遇,积极引进俄科技半成品,并积极把我国技术和人才推出到俄罗斯。
4.加强两国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的合作
加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不断完善的合作运行机制:(1)通过中俄科技合作分委会商定合作项目;(2)通过已成立的两国创新工作组商定合作项目;(3)通过双方大院、大所和国家科学中心物色和确定直接对口的合作项目;(4)通过军转民的合作机制确定合作项目;(5)通过中俄合作基地和科技园开展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5.积极开展大科学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首先要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要保护国家利益,为国家安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服务。开展同俄罗斯大科学领域的合作正是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一环。而高能物理、等离子体、核聚变、质子源、中子源、同步辐射源以及
天文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学科和领域。正是俄罗斯的强项。
6.在发挥合作主体多元化作用的同时,特别要重视政府政策指导作用
双方政府有关部门最重要的是要起到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合作条件和环境。为充分发挥地方合作的积极性,为发挥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民间渠道的作用,排忧解难,特别要着力解决两国开展合作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和困难,以及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等诸多问题。
7.要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强“走出去”
在中俄科技合作中,过去主要强调从俄引进技术和人才,而很少考虑将自己的成熟技术推出去。现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我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到俄罗斯创业,投资建厂,建科技园。
8.加强中俄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中介和咨询机构的建设
开展科技合作从信息获得、分析到与企业洽谈,直到成果转化为商品,在这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从翻译的要求到技术帮助,企业部门迫切需要有一定素质的科技中介机构介入。建议中俄共建若干具有一定资质、条件好的中介机构,协助重点项目的具体推进工作。
9.要设立对俄科技合作风险基金
俄方向中方转让的科技成果既具有重要的开发前景,又蕴涵着较大的风险。目前我相当多的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无力进行对俄科技合作成果的评估、鉴定和中
试投资。因此,建议在科技部等有关政府部门支持下,建立对俄科技合作风险基金,着重支持俄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10.要建立全国性的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系统
建立全国对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系统,是实现两国科 技合作项目供需快捷沟通、对接的有效途径。鉴于哈尔滨市科技局和哈尔滨市国际科技合作协会已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建议以该网为基础,建立全国性的中俄科技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并与俄对华科技合作信息网实现联网对接,以推动两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11.两国媒体应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在信息化时代,媒体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双方有关部门,特别是双方的媒体应该对各个层次、各种渠道、各种方式的合作多做正面宣传,客观公正地报道合作的双赢效果,要多为两国已建立起来的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服务。总之,对俄的科技合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不可动摇的工作。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从世界全局和大国关系的高度研究中俄科技合作的发展进程,在开展政府间主渠道的合作中,大力开拓民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合作,加强地区、地方之间的合作,重视培养年青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中俄科技合作的水平,结出技贸结合、技经结合丰硕之果。
愿中俄科技合作为建设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世代代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永不为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前景展望
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前景展望
吴庆峰
(黑龙江大学科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俄罗斯的评估机构对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发明技术进行分析后认为,俄占有近30%的份额,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该机构还预测,至2010年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俄所占的份额将接近50%。中俄两国政治、经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引进工作却进展缓慢。探索中俄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剖析技术转移领域产生的诸多问题,对于促进俄高新技术向中国技术市场转移尤为重要。
关键词: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技术转移
中图分类号:G322.5;G325.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2-0038-04
收稿日期: 2009-12-04
作者简介:吴庆峰(1971-),男,辽宁铁岭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平台模式研究。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以来,双方相互支持和互信水平不断提高,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中俄总理已经进行了第十四次定期会晤。定期会晤机制促进了双方在经贸、能源、人文、地方等各领域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灰色清关”、“中国威胁论”等现象,表明俄罗斯政府及民众对中国的总体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导致中俄科技合作及俄罗斯技术转移工作进展缓慢。深入研究俄罗斯的国情民意,探索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的新模式、新途径,剖析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核心问题,对于促进俄罗斯高新技术向中国技术市场转移尤为必要。
一、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策略
(一)国际科技合作方向
俄罗斯对外科技政策的基本发展方向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方面制定国际合作计划。组建由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科学中心,特别注重恢复苏联原有的科技地位和实力,保存和发展高等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等。
在基础研究方面,俄罗斯采取世界多极化的科技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在俄罗斯境内,以国家重点科研机构为基地建立基础科学国际一体化中心,主要有合资、合作研究、联合研究中心以及联合实验室等形式。
重点发展同工业发达国家的国际合作,挖掘现有的基础科学潜力,在国际一体化、基础科学劳动分工与协作方面巩固已有的地位。参与解决人类共同的课题项目,执行全球性的项目和计划等等。尤其是注重开展解决人类与自然、不可再生资源等问题的研究合作。
(二)国际科技合作定位
在符合俄罗斯科学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的定位是通过应用俄罗斯科技成果来解决带有全球化特点和能使现代文明稳步发展的课题,如生态环境、能源、交通、全球气候、艾滋病、全球性信息网络建设及全球安全等。
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俄罗斯首先注重在优先发展的科技领域,同西欧国家、美国、日本、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和国家重点科学中心开展合作。
俄罗斯近年来重视国家科技成果在国外的信息宣传,但来华参加各种展会的技术研究类项目多局限于中试阶段,俄罗斯技术出让方希望引进外资,以技术或设备参股合作实现产业化。国际科技合作将是支撑俄罗斯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俄罗斯鼓励科学家参与国际竞争,接受国际资助,制定政策保障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俄罗斯利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建立适应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国际科技和创新合作体系。依据世贸组织协议有关保护知识产权贸易的条款,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有关文件,充分运用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则。在与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所确定的重点发展方向上,建立总体合作空间。积极促进与独联体国家的双边科技合作。加强与独联体各成员国的科技信息交流。
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扩大与科技强国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合作,以加强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新内容的补充,参与解决全球性课题。利用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对俄罗斯科研体系进行改革。与工业发达国家如欧盟各成员国建立科技合作机制,从而达到吸引外资,实现对俄科研成果投资的目的,有助于稳定俄罗斯的基础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提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俄罗斯不断发展同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扩大同印度、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合作。积极发展同巴西、埃及、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南非等国家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合作,推广应用俄罗斯科技成果。吸收新兴工业国家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源,以俄罗斯国内科研中心为基地,积极促进在俄境内建立国际科技组织。
(四)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
俄罗斯通过建立自由经济区或技术产业化区,吸引外资建设技术园区,包括技术孵化机构、科技产业区、科学城,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俄罗斯联邦政府鼓励利用外资,包括私人投资在俄境内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并支持俄罗斯科技创新企业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为促使俄罗斯技术在境外成功实现产业化,俄罗斯企业非常看重技术购买方国家的市场支付能力。目前,技术转移市场前景看好的国家有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伊朗及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等。俄罗斯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多采取入股方式参与国际技术转移合作,外方则需投入基础设施和资金。
俄罗斯国际技术合作的重点是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机构、创新网络加强联系,此举可利用双边科技合作,甚至全欧洲伙伴协作计划得以实现。俄罗斯的科学城、国家科学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业创新企业联合体、专业协会将在建立面向21世纪的俄罗斯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五)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家利益关系
为使国家利益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俄罗斯全力支持与移居国外的俄裔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让其参与执行国内科学项目工作,并从联邦财政预算中拨出住房等优惠条件吸引年轻学者回国创业。同时,俄罗斯建立监管体系,管理由国家财政资助开发的技术项目的对外转让。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发生境外技术流失和非法盗用等问题。对于国外资助的、涉及俄罗斯国防以及军转民科技产品的科学家或科研项目,俄罗斯政府实行严格的国家监管。科技和教育领域面向国际的信息网络,要求建立信息安全保障的解决方案以及对国际科技信息交流采取监控措施。
俄罗斯联邦政府为维护民族利益,保障科技安全,制订了面向21世纪全球安全的国际科技战略,在多边、双边国际科技合作的实际工作中,加强有关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基础研究。
二、中俄科技合作的契合点
(一)基础科学研究领域
中俄科技合作在基础研究领域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即以中俄两国科技部颁布的基础研究重点领域中的相同学科为切入点并作为合作重点。中俄双方共同的基础研究优先方向应包括数理科学、技术科学、化学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这些基础研究方向符合俄罗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规划。
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的一般流程如下:根据技术购买方的订单,利用外资进行研究和设计,接受技术购买方的资金、设备、材料,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研讨会,按合同派遣科学家出国工作。针对俄罗斯的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方式,中国须制定灵活多样的对策,遴选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机构开展对俄科技合作。
中俄基础研究领域的合作,应注意把握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要优化合作环境,创造便利条件,充分支持两国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二是要制定中俄双方均认可的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精心组织重大合作课题,着重提高合作的质量和效益。
(二)高新技术研究领域
高新技术对于中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是个极其敏感的话题。俄罗斯科技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可能会成为两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突破口。2008年,在中俄总理会晤机制下的科技合作分委会第十二次例会上,双方强调在纳米技术和材料、生命科学、能源和节能、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优先开展合作。中国可考虑利用俄罗斯已有的设备和实验条件完成一些重大实验项目,同时还可优选一些俄罗斯技术出售方的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在国内创办高新技术合作企业。
(三)技术改造与创新领域
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加快技术改造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工程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机构对苏联时期援建的一些工厂进行多轮技术转让谈判后发现,以高新技术对大中型国企的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是实现国企跨越式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而技术转让价格相对较低、技术壁垒相对较少的俄罗斯则是中国大中型国企技术改造的较为切实可行的技术源。对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的技术改造而言,完全可利用这些企业与俄罗斯技术的渊源关系和相关性进行技术改造,可起到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效果。
(四)军事技术领域
目前,中国国防科技方面总体上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从整体上看,中国航天、核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从各项应用技术看,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相差20年左右;常规武器装备亦约相差15~20年;飞机、坦克、舰船等重大武器装备平台的动力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电子装备是薄弱环节;武器导弹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中国的导弹制导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对部队整体成效影响较大的电子战技术薄弱,技术储备不够。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正将中国视为重大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之一。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1992—1995年间,中俄武器贸易额超过25亿美元。利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巩固的有利条件,引进俄罗斯的先进武器和技术,是缩小中国军事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加速中国武器装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须把引进、转化、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将引进转化为加强自力更生基础的条件。
三、中俄科技领域合作前景
(一)俄在基础科学和高科技领域的优势
基础研究一直受到俄罗斯的重视,其重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天文学、天文物理、地球学、生命科学等方面,上述领域集中了俄罗斯最优秀的科学家并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就高科技领域整体而言,俄在航空航天技术、能源产业(水电、火电、核电、核能)、太空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激光技术领域、新能源领域俄罗斯具有明显优势。航天领域,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约80%的航天方面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独联体国家中唯一能从事航天活动的国家;激光技术领域,俄罗斯不仅获得了从真空紫外到达红外整个波段的发射,且在激光脉冲宽和激光输出能量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在核能技术方面,俄罗斯把核武器、核电站、核动力潜艇作为重点,取得了可与美国相匹敌的成就;热能直接转化电能的技术居世界首位。
在重点科研领域中,俄约有40%居世界领先地位。1991年由苏联近300名著名学者和院士参与完成的大规模科研成果鉴定表明,俄在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地理学、信息学、人体生物学、生物化学、人类生命活动结构基础领域的研究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上述各类科学技术中30%以上具备了许可证出口的能力。自经济转轨以来,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基础研究领域仍涌现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如1999年,俄罗斯科学家在核反应实验室合成并确认了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最新的第114号超重元素,原子量为289,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发现。
(二)中俄科技发展的互补作用
目前,中国许多研究俄科技问题的学者认为,中俄两国科技领域发展水平各异,科技合作的互补性很强,具有极大的合作潜力。近年来,经多次组织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洽谈发现,如果具体项目科研水平差距太大,反而影响合作谈判的进行,技术转移最后成为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
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整体发展很不平衡,军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重工业技术、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发展较快,而应用研究、消费工业部门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水平较低。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应用研究投入较多并取得很大进展,在工业技术方面,轻纺、食品、轻化工、家电产业方面水平较高,发展较快,并在一些行业有传统优势。目前中俄双方从整体来说,在科技上互有短长,在很多领域都有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这正是中俄开展科技合作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俄罗斯已出台《俄联邦至2010年及长期科技合作发展基本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俄将要集中资源支持那些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国家经济竞争能力、提高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研发项目。而中国正在制定2004—2020年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旨在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力地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对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平台的建设
筹划建立全国性的对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是实现两国科技合作项目供需双方快捷沟通、有效对接的途径,是推进中俄科技合作的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在对俄科技合作中,这种先进的媒介手段尚未得到普及应用。大多数应用性合作项目多是通过极其原始的粗放方式,即通过熟悉俄罗斯技术的专家学者推荐介绍的方式实现对接。中国同俄罗斯科技合作比较密集的省份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虽然各自都收集了俄罗斯科技项目的信息并且制作了自己的网页,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做到迅速传播、资源共享及项目的快速对接。为了加快中俄科技合作的步伐,提高合作的效率,建议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网络系统旨在充分发挥对俄科技人才优势。网络系统集科技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对接于一体,从而有效地提高中俄科技合作信息的集约性和有效性。
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和改革的深入,俄罗斯更加重视经济发展中知识要素的作用。俄罗斯与中国的科技合作已不满足于一般的技术及高科技产品的转让和输出,而是更加关注自身创新体系的建立,因此,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移任重而道远。俄罗斯的实验室科技“半成品”在中国技术市场能否实现产业化或商品化,涉及政府、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因素。通过与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的科技交流,尤其在双方科技人员交流的良好基础上再谈合作研究及技术引进问题,真正做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中国的科研和开发周期,填补空白,突破发达国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对中国实行的封锁,提高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这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Look to the Future of Sino-Russi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Transfer
WUQing-feng(Academy ofSciences,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ies ofgreat inventionswhich affe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world,Russian evaluation authority believed that30 percentage ofRussian technologies lie in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world.The institution also forecasted thatby 2010 Russian products would account for about 50 percentage in the world high-tech market..China and Russia havemade greatachievements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but the Sino-Russi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technical transferwork developed slowly.To probe into newmodes and newways for the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and to analyse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area of technical transfer are very important forRussia transfering its high technologies to Chinese technical market.Key words:Russia;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operation; technical transfer
[责任编辑:王 超] 《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第2期
第四篇:中俄军事论文
当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中俄双方基于彼此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但是,美俄关系趋于紧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和美国舰队在太平洋地区的介入使得亚太地区的安全特别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所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理性的认识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并且有步骤、有层次的发展和深化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有必要的。
一、当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背景及现状
军事技术合作,不仅包括武器装备的联合研制与开发,也包括装备的购买、技术引进等。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步深化的今天,开展广泛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寻求国家安全的一项基本政策。当前中俄是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下进行的军事技术合作,存在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就国际背景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形成了美国一极独大的国际格局。人们对于美国的力量优势以及利用这种力量优势按照自己意愿来塑造世界格局的感受越来越深。1993年美国的首次对伊战争,是在申请并获得联合国的决议才进行的,并在初步目标实现后从伊拉克撤军;1999年美国对前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轰炸,此时的美国打着人道主义的借口并且是在绕开联合国的情况下以北约的名义进行的,虽然美国没有尊重联合国的国际地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他尊重了自己的欧洲盟国;时隔仅仅四年,在2003年,美国悍然出动十万大军,无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反对,也不再需要北约和欧洲盟友的帮助,连“人道主义”的外衣也不再需要,而是以后来被证明是不存在的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莫须有”的罪名,对主权国家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这表明美国超强实力的同时,也说明在当前国际力量的严重失衡。不管美国历届领导人是对中东的重视,还是对中国的不友好,这都表明了美国企图成为世界霸主的野心。特别是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深深的触及了位于亚太地区的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有的甚至是威胁到双方的根本利益。这可能是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比较显著的一个国际背景。
通过深入考察和研究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的历史与主要内容, 便可发现, 后冷战时代变化的国际格局,是影响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进程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是后冷战时代中俄两国为了增强双方的军事实力,部分实现抗衡美国霸权与单边主义, 实现国际关系多极化和保护各自核心国家利益为考虑的一大战略举动。换句话说,只要美国霸权以军事力量为依托以新保守主义为方针的单边主义路线, 先发制人的攻击战略没有实质性改变, 中俄以军事技术合作为主体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有存在乃至深化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从中俄双方各自的国家背景来看,美国的一系列扩张动作威胁着中俄双方的核心国家利益。从俄罗斯方面来看,美国以打击恐怖活动为由向高加索和中亚地区扩大势力范围与影响的动作,已经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对中国而言, 台湾问题关系着我国根本国家利益,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美国利用台湾遏制中国大陆的战略企图日益彰显。
美国对台湾军售一览[1] 日期 军备 数量
价值(亿美元)2000年6月
F-16战斗机的机载导航及瞄准吊舱、电子反制吊舱 3.56 2000年9月
AIM-120C空对空导弹、鱼叉舰对舰导弹、155毫米自行火炮和陆军保密通讯设备 13.08 2003年11月
AIM-120C-5空对空导弹 20枚
2004年4月
超高频率远端早期预警雷达及相关设备 2套 17.76 2007年3月
AIM-120C-5空对空导弹和小牛空对地导弹 45艘 4.21 2007年9月
P-3C反潜机,标准-2型导弹 22.3 2009年9月
F-16A/B型战机升级及武器配备 17套 58.5 2014年12月 派里级巡防舰 4艘 0.8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美国之音网站。根据版权条款(英文)和有关美国政府作品版权的相关法律,其官方发布的内容属于公有领域。
除此之外,在2010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向台湾出售“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等价值高达63.92亿美元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使得我国在维护核心国家利益时受到了阻碍。又在2011年9月,奥巴马再次宣布向台湾出售总额达58.52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这两次的交易金额不仅巨大,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在质与量的方面都已经超越过去。
当然,美台军事合作的加深并不仅仅表现在武器购买方面,美台军事交流与培训合作的密切展开也说明了美台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台湾三军司令部、参谋本部等“国防部”所属19个单位中的多数单位每年也会派员到美国军事院校、三军基地、军工企业、作战平台进行考察、研修、训练或实习,乃至观摩或参加美国军演,以此借鉴美军先进的战术与作战学说,掌握各类武器系统的操作技术,强化双方军事高层交流及协同战力,修正台军训练政策与人才培养方式,改进台军未来战法。[2] 在台湾2012年的“国防部”预算书中有提到,在2012年,台湾派出包括陆军、海军在内的“官校学生”去美国进行培训交流。
以上行为,都给台独势力以鼓励。也正是在美国的怂恿支持之下,台独势力在台湾日益壮大,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在这种潜在或既定存在的威胁下,中俄双方不得不面对共同的利益威胁者,特别是这一威胁者是在力量上比中俄任何一方都存在绝对优势,这就使得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有其存在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因此,不管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存在的渊源,还是迫于国际形势的新发展,中俄两个大国所进行的军事技术合作都是为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唇亡齿寒,如果中俄任何一方的国家安全受到损坏,剩余的一方都不可能不受到威胁。所以,中俄双方通过加强彼此合作, 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且至少部分实现平衡美国力量的优势的做法,不仅对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有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值得指出的是,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并不是对传统均势政策的复制, 这源于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奉行的不结盟的基本政策。可以说,中俄双方并没有结成同盟, 也就是,各自对双方没有任何战争性质的军事义务。除此之外,多极化, 反对霸权主义与维护联合国权威是中俄合作追求的目标,并且,中俄双方一直强调中俄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军事合作不针对第三国。所以说,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并不是双方用来争夺全球霸权的工具,而是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避免冲突的手段。
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自新中国建立之初至今经过65年的发展,合作不断深入。中俄两国在军事合作和技术交往方面已经发展出相当密切的合作关系, 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是构成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根据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的研究资料,除了在2003 年印度超过中国为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第一大买主之外,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俄罗斯最大武器进口国的地位。除此之外,中俄双方的军事人员交流与军事演习共同举行的水平在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其次,据俄媒体披露称,自1996 年以来,已有2000 多名中国军官根据中俄两军交流计划,在俄军各级指挥学校进修。俄军也派遣了一批中高级军官到中国国防大学短期进修。这一行动,不仅加强了中俄双方的互信,还为两军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中国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还有俄罗斯的研究人员研发工作,同时也有不少的中国工程师在俄罗斯进行学习、研究,被启动的共同生产合作研发项目已经超过100个。并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军事演习。这些军事演习为深化两军在边境安全的合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虽然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信任和成果,但是随着国际格局和国家力量的不断变化,使得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双方在价格方面的分歧、技术转让及知识产权拥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双方之间军备贸易数量的下降,并且可能导致双方之间出现不信任的情况。
深刻认识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背及和现状,有利于进一步分析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只有深刻揭露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背景及现状,才能寻求出更加适宜的解决方案,以增强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地区稳定及世界和平。
二、当前中俄军事技合作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不管是中俄双方出于各自的地缘战略还是中俄面对的共同的安全问题,中俄军事技术合作都提高了我军的武器装备质量和军事作战的能力,特别是在北约东扩、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态势下,中俄军事关系对于双方的国家安全都有重大影响。中俄军事技术的影响也是如此,存在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大方面。
(一)抗衡美国霸权与单边主义,保护我国核心国家利益
美国有“世界宪兵”之称,在世界范围内多次出兵,参加战争。他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为他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提供了军事和技术保障。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应有200多个军事基地,使得他能快速有效的打击反对势力成为可能。美国的“一秒钟打遍全球”战略既说明了美国超强的军事实力,也是美国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真实写照。北约东扩,并将其势力范围向高加索地区延伸,这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对台军售,会见**喇嘛,甚至支持香港占中行为,这都是对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的侵犯。当前,虽然多强实力的不断增长,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但是美国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
当前俄罗斯实力的相对衰落,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虽然有明显增长,但是军事技术实力由于历史原因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加之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军事技术禁运政策,为我国的军事技术研究平添了许多阻碍。加强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对在地缘上相近,且面临相似的国际局势的中俄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并且,中俄两国都面临着西方国家对本国战略生存环境挤压的这一现状,两国的战略地缘方向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不存在相互之间正面的冲突,这种相同的压力和互补的方向就是两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战略上“背靠背”的合作伙伴。
(二)有利于健全我国军事安全防御体系,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从最初的简单的武器单方面购买发展到包括武器装备交易、先进武器技术的转让与共同开发、军事人员的培训、情报互享、军事演习等多方面的合作。
中国通过俄罗斯, 获取了相当数量先进战斗机, 这大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战斗力,为维护我国领空和领海的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据英国《简式防务周刊》报道, 俄罗斯卖给中国2 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和4艘“基”级潜艇,。其中的“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还配备了超音速反舰导弹, 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可能在未来冲突中海军以应对航空母舰的利器,提高了我国海军作战能力;而“基洛” 级常规潜艇则被视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柴油动力潜艇之一,在其舰艇上配备了“ 俱乐部” 反舰导弹, 这使得我国在海底作战中存在优势,更有利于维护我国的领海安全。
中国积极开展军事技术合作,从俄罗斯有选择地引进装备,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接军中国内部问题, 即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军队现代化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维护自身安全的最起码需要,因此,为实现军队的现代化,进行军事技术合作是一项重要举措。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为保障我国国家安全、快速提升国防实力、学习国外先进装备技术、完善我国的军事安全体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摆脱对外技术依赖性
相较于武器装备的交易而言, 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也许更有深远意义。早在1996年,中俄双方就签署了军事技术合作备忘录, 俄罗斯在该备忘录中同意帮助中国研发新的武器系统。[3]同年12月6日, 中国又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获取了生产20架单座式苏-27SK战机的特许权, 由中国的沈阳飞机制造厂按许可证方式在5年内生产20架苏-27SK。首批飞机由阿穆尔共青城航空联合公司提供全套零件组装。首架飞机在1998年12月试飞。2000年11月,塔斯社的一篇报道称俄罗斯同意中国参与使用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NASS是俄罗斯版的GPS ,可以军民两用,包括为高精度的远程打击提供导航。[4]中俄双方对于这些先进机器和先进技术的联合开发和研制,不仅有利于提高俄方的研究能力,也有利于我国对于世界军备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吸收、内化。一篇来自印度的分析文章认为,俄罗斯有可能与中国共同合作开发研究战略导弹防御计划, 以对付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5]消息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对于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来说,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特别是当前中俄双方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并不稳定。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已经从最简单的单方购买发展到双方联合研发,这本身对于我国军事实力的提升是大有益处的。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特别是在科研发面的合作对于提高我国的军事技术水平和军事技术科研能力有较深的影响。对于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的掌握和研究使得我国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摆脱对外技术的依赖性,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军事技术的禁运,增强了我国的总体实力。
(四)可能束缚我国军事装备的调整
1、俄方出口武器周期较长
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中简单的武器出口,就要经过俄罗斯总统、政府、军技合作委员会、外交部、国防部、总参谋部、财政部、国有资产部以及国防出口公司等众多的联邦权力机关和有关部门纷繁复杂的流程。就这一现象,俄罗斯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局副局长兹列科中将曾说, “在未经总统、政府及国防部的批准下, 一个弹匣都不能出口, 更不用说复杂的武器装备了”。[6]这说明,我国从俄罗斯引进武器或者技术,虽然提高了我国的军事实力,但是这期间要经过双方长时间的协商,存在较长的时间周期。这就可能使我国对于不同军区的军事装备的分配产生不确定性,也可能对对我国整体部署军事力量产生一定的掣肘作用。
2、俄方武器出口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是俄罗斯对外军事技术合作政策的一部分, 因此俄罗斯对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是在符合其整体国家基本政策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俄罗斯联邦2010 年前军事建设国家政策基础》中是说: “在军事技术领域计划快速发展并扩大和中国、印度、越南的双边伙伴及睦邻友好关系”。[7]换句话说,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奉行均衡的武器出口政策, 这就把中国与印度、越南等国家放在了平衡的地位, 中国并不享受在军事技术合作中的优惠。俄罗斯的官方文件明确指出, 俄罗斯对外军技合作的战略优先方向是独联体。[8]这使得中国难以买到更为先进的装备和技术,使我国在军事力量部署上存在先后的差别,这对我国国防力量的调整和提高都是不利的。
(五)过度依赖俄国技术,可能影响自身的独立研发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意识,国际利益等方面的不同,西方国家对我国在武器和军事技术研发方面实行禁运。当前,虽然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但也仅是局限于基础的联合;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向中国出售武器,但是在质量上确是差强人意。因此,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对中国来说就尤为重要。上世纪苏联解体时,许多当时世界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核武器,航空母舰等都被俄罗斯继承,因此俄罗斯成为军事力量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中俄在地缘上相邻,又有共同的利益目标,这使得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更具有战略意义。也正是如此,随着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上的发展与深入,使得本身在军事技术上欠发达的我国在共同联合研究、开发时处于比较被动地位。
据俄罗斯的《独立军事评论》的报道,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经过不断的发展,现代俄罗斯向中国出售技术的实际已经成熟。在2003 年的北京国际航展上, 俄罗斯专家向中国媒体证实, 中俄将联合研制L1 5 军用教练机等武器装备。
以上资料说明,我国不仅从俄罗斯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并且和俄罗斯共同研究、开发先进技术。但是相对于经验和技术都较为先进的俄罗斯来说,中国在共同研究、开发时就出在比较不利的地位。可能使我国过分依赖俄罗斯,尽而影响我国军事技术研究的独立性。
(六)可能造成国际局势不稳定,地区关系紧张
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就早已友好而深入的开展,虽然在七八十年代有过中断,但至今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一直在进行。也就是说,中俄之间当前的军事技术合作不过是对以往既定的战略的实施。并且,“不针对第三国”是中俄军技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基于这个前提, 在中俄军技合作中不存在战略进攻型武器贸易。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曾说, 俄罗斯向中国输出的主要都是防御性武器, 如防空系统和战术性飞机等,而对于战略性进攻武器, 他强调指出,“目前有一些级别的武器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出售, 因为武器不扩散原则是世界主流。这主要指的就是战略性武器。我想强调的是, 俄罗斯将严格履行各种国际义务, 军售领域也包括其中。” [9]
但是,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入主白宫后,美国最突出的对外举措就是“重返亚太”战略的出台。这一战略使得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局势更加混乱与紧张。尽管奥巴马政府说“重返亚太”政策并不是针对中国,并且指出要在安全、经济及其他事务上,发展与中国新的伙伴关系。但事实却和美国的声明并不相符。美国“重返亚太”的实际举措,尤其军事上提出“空海一体战”(ASB)构想与“联合作战介入概念”(JOAC)以反制中国“反介入”战略;宣布未来将六成海上力量集中到亚太;[10]并且在其所在的亚太军事基地部署“鱼鹰”号新型运输机、F35隐形战机等先进的武器;在中国周边频繁的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实施联合军演,且次数与参与国家、人数、规模等方面都在不断扩大,这表明,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是针对中国的。对美国来说,中国近几年快速提升军事实力与“反介入”作战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使其产生了不小压力,并且美国认为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使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的投送产生了阻碍。因此,美国认为,有必要联合盟友与伙伴,在“空、海、天、网、电”空间“抵消”解放军日益壮大的“反介入”战力。[10]美国的这一认识和行为是极其错误的。中国的强大是在和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与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合作并不是刚刚开始,而是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合作基础,是对以往我国对外军事技术合作政策的继承,并不是美国认为的“争霸”。保持美军在“反介入”环境下自由行动的能力,阻遏中国战略与地缘政治目标的实现,[11] 这就是美国这一系列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目的。但是美国当前在亚太地区的行为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国家安全和地区的稳定。
中国实力的增强,加之与俄罗斯军事技术合作友好而深入的开展,美国认为他的既定利益将会受到损害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给亚太地区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使亚太地区处在可能爆发局部战争的情况之下。
三、中国可能采取的对策
我国在与俄罗斯进行军事技术合作时,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俄双方存在并且产生分歧,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维护是不利的,也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影响。为了应对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中产生的问题,我国应该积极采取对策以维护地区稳定乃至世界和平。
(一)加强中俄军事技术委员会互动,增强战略互信
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两年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没有召开过会议。其原因,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来源说,是由于俄罗斯军方领导人的更替所致。不过后来有消息说,原因是因为北京要求俄罗斯提高其出口给中国的武器的质量。特别是由于在2006 年中国测试的装载在956EM巡洋舰上的Moskit 导弹与636 舰船上面的Club-S系统都出现了问题,中国对此不满。[12] 这中间的原因由于是国家机密,我们所了解的原因也仅仅是皮毛而已。不管双方军事技术委员会到底为什么在那两年期间没有召开过会议,但也正是在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历史上仅仅是一小段时间的两年,说明了中俄双方是存在不信任的,最起码是存在着分歧。从这点可以看出,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并没有足够的信任,换句话说,双方都对彼此抱着怀疑的态度,这对于双方加强军事技术合作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影响中俄双方其他领域的合作。2014年11月18号,我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会见了来华出席中俄政府间军技合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并访华的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当今,双方军事技术委员会合作良好,但不能确保以后不会停止。因此,加强中俄双方的高层互动、互信,召开军事技术委员会,适时的沟通,减少甚至是取消双方的疑虑,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必要的。只有不断消除双方的障碍,才能增强彼此合作的信心,也才能增强彼此战略上的互信。
(二)有选择的吸收俄国防御型武器系统,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我国从俄罗斯得到了两套先进的S-300F舰对空导弹系统;10 到12 套-30P/ PMU-1型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8套S-30P/PMU-2型远程地对空导弹系统;27套Tor-Ml短程地对空导弹系统等众多型号和功用的导弹系统,虽说这些导弹系统比较先进,但是与世界一流的技术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这些导弹系统都是防御的,并不是进攻型的,因此我国引进的这些先进技术只是用于我国国防建设。因为中俄之间的军事伦理存在着巨大差异。不管是俄罗斯的尚武好战、英雄崇拜还是侵略扩张,这都与我国避战止战、以民为本和教化发展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我国在引进俄罗斯的先进军事技术时,应当适当的选择符合我国军事伦理的技术,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吸收效率,也可以更深入、方便的进行自主研发,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三)拓展与除俄国外的其他先进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
军备交易也是一种商业往来而言,如果我国能够开拓更多的军备采购对象与渠道,相对减少对俄罗斯武器的进口依赖程度,可能有助于我国在与俄罗斯进行装备交易时讨价还价。俄罗斯出口到印度的武器性能优于出口中国的,这固然与俄印两国的关系密切有关,但与印度的采购对象多样性也是有联系的。如果我国与西欧和美国以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的军事关系得以改善,使得欧美取消他们自1989 年制定的对华武器禁运政策的话,那也许将有助于加强我国对俄罗斯军事合作的讨价还价能力,是我国处在比较有利的一方,不至于太被动。
(四)正确认识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等差异
中俄之间由于历史因素,在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及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双方的不同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向俄罗斯释放友好信号,增强双方的互信,避免俄罗斯认为“ 中国威胁论” 的出现是很重要的。2001年双方签署的睦邻友好条约,普京总统访华时两国将最后的领土划界问题彻底解决, 这是中央政府极为明智的举动,增强了双方之间的信任。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影响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隐患。努力发展与巩固中俄军事与技术合作, 强化中俄战略伙伴协作关系,正确对待中俄双方的差异,这对于中俄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有较深的影响。
中俄在进行军事技术合作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要正确的看待中俄双方的军事技术合作,既要看到有利的方面,又要看到不利的影响,要以保障我国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在强化中俄军事合作的同时又要开展和加深同其他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以更好地维护我国国家安全与利益,壮大世界和平的力量,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
由于军事技术合作的敏感性,研究材料的不易获及,本身对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详细情况了解并不充分,研究也相对有限。
参考文献
[1] 关于台湾“国防部”各单位人员访美,可参见台湾“国防部”2012年预算书之“派员出国预算计划总表及类别表”:753-776.[2] Countrys Bricfing:China,Janes Defence Weekly,(December10,1997):5.[3] Russia,China discuss Arms and Space Cooperntion Interfnx,November,2,2000:10.[4] Lzvestin ,Moscow-Beijing:Friendship in the cosmos-The Militarymen of the two Countries Prepare for star Wars,in Jyotsna Bakshi,Russia-China Mihcary-Technical Cooperation:Imphcations For India:3-4.[5](俄)尼古拉·兹列科:《军技合作-巩固国家安全的因素》,载《军事检阅》杂志1998年10月29日:11-14 [6](俄〕尼古拉·兹列科:《军技合作-巩固国家安全的因素》,载《军事检阅》杂志1998年10月29日:11-14.[7]《俄罗斯联邦2010 年前军事建设国家政策基础》, 载http://old.grani.ru/putin _ army/ facts.[8]〔俄〕尼古拉·兹列科:《军技合作-巩固国家安全的因素》, 载《军事检阅》杂志1998年10月29日:11-14.[9].JanVanToletc.,AirSeaBattle:Apoint-of-departureoperationalconcept:96-97.[10].JanVanToletc.,AirSeaBattle:Apoint-of-departureoperationalconcept:9.[11].U.S.DepartmentofDefense,“SustainingU.S.GlobalLeadership:PrioritiesFor21stCenturyDefense”:4.[12] 李承红.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J].俄罗斯研究,2009(1):18-20。
[13] 于兴卫.新时期中俄军事关系发展论述[J].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23-25.[14] 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中俄(苏)关系50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35.[15] 闫海霞.中俄军品贸易与军事技术合作问题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国际关系学,2011:3-4.[16] 张千任.论苏联解体后中俄军事合作的内容、意义及对未来发展的构想[J].社科纵横,2012(1):5.[17] 唐连凤,李龙一.周边安全环境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报,2011(5):9.[18] 赵海英,张俊乔.试析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11):8.[19] 张福元.论国家安全视域下的军事技术合作[J].当代经济,2014(3):7-9.2
第五篇:中俄民族政策对比及反思
中俄民族政策及反思
在广阔的东北亚大陆上屹立着两个伟大的国家:中国,已经觉醒的亚洲之狮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崭露头角;俄罗斯,昔日的西伯利亚之熊正在大国回归之路上奋力前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国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两国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有着相应的一系列的民族政策。虽然两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卓有成效,但是这些政策并非尽善尽美。所以,笔者寄希冀于两国民族政策的对比,来找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之路。
一、俄罗斯民族政策:
沙皇俄国时期:各族人民的监狱
众所周知,大俄罗斯民族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形成的。经历历代公爵和沙皇的侵略扩张,1517年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终于建立,这也标志着俄罗斯民族的最终形成。然而,如列宁所说,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是“各族人民的监狱”。
在政治上,沙皇政府对于被征服的非俄罗斯民族地区采取种措施,实行殖民统治和政治迫害;在经济上,沙皇政府是贵族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所以在征服其他民族后,沙皇把他们的土地收归国有,并对少数民族征收名目繁多的沉重赋税,借以经济掠夺;在思想文化上,沙皇实行愚民政策,限制少数民主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更为甚者,沙俄当局极力推行“义务国语制”,强迫各少数民族学习、使用俄语,同时歧视、摧残非俄罗斯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同时强迫各少数民族放弃原有信仰,改信东正教。
有必要指出的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正是始于沙俄时期。当局竭力使“统治”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享有种种特权,“竭力把住在俄国的一切其他民族的权利削减得愈来愈小”。它一方面给予俄罗斯官吏、地主、资本家以种种特权,让他们毫无限制地掠夺、欺压和剥削广大非俄罗斯民族;另一方面又在俄罗斯人中间,散步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情绪,制造大俄罗斯民族优越感,让他们盲目地歧视非俄罗斯民族。从此以后,时代虽历经变迁,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却在俄罗斯人心中根深蒂固。
前苏联时期
列宁时期:民族平等、民族自决
列宁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在革命实践中,列宁提出了实现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自决是促进各民族联合和团结的重要原则,并把这两项原则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思路。围绕这两项原则取得十月革命胜利的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政治上承认各民族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和实行民族自治的权利;在经济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变落后面貌,为实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创造基本条件;从语言文化发展上帮助从前受压迫和受歧视的少数民族,以便使法律上规定的民族平等权利能得以实现;建立各民族统一的联邦制国家——苏联。列宁提出民族自决权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维护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他始终坚持民族自决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利益的要求,在权利平等基础上促进各民族联合和团结。列宁在许多著作中都反复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利益高于民族自决权的利益,认为民族自决权不是为了促使各民族分离或建立独立国家,而是为了推动各民族接近、联合和团结。
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时期:东拆西补,得不偿失
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苏联民族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和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加盟共和国丧失了应有的自主权,使原有的联邦制变成了单一制。各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使多民族国家日益失去发展的活力;在一味推广俄语的同时,忽视甚至无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死灰复燃,苏联政府歪曲沙皇侵略历史,继承“沙俄帝国意识”,并且宣称俄罗斯是苏联的“领导民族”,歧视其他少数民族。与此相对的是地方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在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五年计划中操之过急,损害了少数民族的利益,直接加剧了当局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戈尔巴乔夫时期:民族问题落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并提出自己改革苏联社会的构想,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当此之际,戈尔巴乔夫错误地估计国内形势和民族情况,对加盟共和国领导层做了一系列变动,直接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游行示威。在关于加强社会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扩大“公开性”的苏共中央会议上,戈尔巴乔夫肯定苏联已形成了“崭新的社会和族际主义的共同体——苏联人民”,认为这个共同体是由“一致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结合而成的”。正是由于一味的锐意改革和在改革过程中忽视甚至粉饰民族矛盾,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暴动,从而促使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和苏联解体。
俄罗斯联邦时期:
与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在民族政策上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俄罗斯的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培养对统一国家认同感。俄罗斯联邦民族政策构想等文件强调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再有原苏联宪法中民族自决权的内容。“民族自决权”不再包含有政治独立的意味,而被解释为保证公民和民族文化同一体选择自主文化发展的权力,排除了政治独立的可能性。在俄罗斯议会中也不再像苏联时期那样设有民族院。俄罗斯努力把维护国家统一建立在法律基础上,避免出现苏联那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第二,把民族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利、团结的基础上,淡化民族意识,不再强化民族特征和强化民族差别,不要求公民确定自己的民族归属,废除了1934年开始的在证件上登记居民民族成分的做法,证件只有证明国籍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民族政策构想》中规定,俄罗斯继续奉行公民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俄罗斯联邦用地方自治代替民族自治(尽管保留了原来以民族冠名的行政区,但其政权组成和运行方式与其他行政区无异)。限制因民族歧视而导致的地方民族主义和违反人权的行为,各共和国决定自己的经济、政治和语言文化生活,但共和国的国家体制不属于某个民族,共和国是相应区域内所有公民的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更大的意义在于为这些冠名民族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归属地。
第三,重新界定民族的概念。苏联以往的民族概念源于西方,把所有民族都上升到政治民族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第四,加强对北方原住民和人数较少民族的保护。针对生活在西伯利亚、远东、欧洲北部地区,人数在 5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和原住民,国家给予他们特殊的支持。为他们划定固定的生计区域,从石油、天然气等公司获得补偿,建立寄宿学校,上大学有专门的指标。
第五,民族问题的管理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0年5月普京将俄联邦联邦和民族事务部改为俄罗斯联邦联邦事务、民族和移民政策事务部,2001年10月16日,普京颁布总统令将该部撤销,其职能移交俄联邦内务部、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和俄联邦经济发展与贸易部。2004年9月13日,根据普京总统的命令成立了俄联邦地区发展部,俄联邦国家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以及保护俄联邦少数族裔和少数原住民权利的问题是该部的职权范围,意在表明在促进地区发展中解决民族问题。
在新的民族政策下,俄罗斯联邦基本解决了民族分离、国家分裂的问题,国家的认同得到加强,现在大多数的俄国人不再像苏联时期那样首先认同自己的民族属性,而首先认同的是国家属性,认同自己是俄国人,而不是某个民族的人。
二、中华民族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 助和支持。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利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据民族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条规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的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反思: 国家民族认同感
这里所说的国家民族认同感是指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层面上的归属感,如中国各族同胞对外统一宣称中华民族。就像个体民族一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为自己境内所有民族找寻共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使其在真正意义上融合为一个集体,而不是类似于苏联时期的“民族拼盘”。这样的国家集合体貌似强大,但却极难管理:大家“面合心不合”,利益纠葛,矛盾繁杂;而且在国家发展受挫时却极易全盘崩溃,趁机独立,摆脱中央机构管理。只有在国家层面上达到高度统一时各民族才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紧密团结,形成一股民族合力,如铁桶般牢不可破,真正做到“同呼吸,共命运”。
为了找寻国家民族认同感,必须要找到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载体,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信仰(视国情而定)、共同的价值体系、共同的政治目标等等,而且所有这些文化符号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当代国情之上,而不能为了迎合某个特定阶层的利益而凭空捏造,强迫各民族做出政治牺牲和利益让步,甚至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要做到这一切,更要坚持一条原则:民族平等 论民族平等: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常常是个空谈的话题。自人类诞生民族国家的几千年来,有多少不屈的灵魂倒在了这句口号前,有多少不朽的文艺作品把自己的血泪挥散在这块标语牌上。抛去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谈,即使在人类进入所谓的“文明社会”至今,我们的星球上仍然存在着各种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从大俄罗斯主义到汉族的“夷汉之分”,从寒风凛冽的西伯利亚到瘴气四溢的南岭蛮荒,民族沙文主义无所不在。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不停地在政治经济上压迫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在思想上同化奴化少数民族,却不知道这样做常常会引起更大的反抗,甚至为后代遗留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历史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常常会在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突然迸发,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苏联国内局势岌岌可危之时,正是波罗的海三国的宣布独立促使它最终解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大民族主义要不得。
谨慎处理民族问题
在对历史的横向纵向的剖析基础上,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的任何一项政策都要全盘考虑,慎之又慎。因为每个民族都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圈”,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独立意识之所在,更是民族地区宗教、经济、文化、政治、思想、人民生活等等问题集合体。决策者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斯大林贸然推进工业化和集体农庄,戈尔巴乔夫改组共和国领导层,最终都酿成恶果。所以,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问题上一定要考虑到民族问题。
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期,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同时,民族问题应该放在首位。它是所有政策的受体,它也是所有矛盾反应的形式。可以说如果不能解决好民族问题,就不能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就不能彻底实现“中国梦”。
《兴衰之路——民族问题视域下的苏联民族国家建设研究》 张祥云 著 《苏联民族问题研究》赵常庆 陈联璧 刘庚岑 董晓阳 著 《帝国民族的碎片 》杨育才 著 《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 吴楚克 著 《苏联民族问题与政策研究》熊坤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