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后进生转化
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放寒假了,终于可以安下心来看一些自己想看的书,给自己充充电。打开《送给教师的心灵鸡汤》,我认真阅读了一篇题为《温暖的约定》的文章,这篇文章非常吸引人,我一口气读完了整篇文章,它给了我一个启发,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用真挚的师爱去感化自己的学生。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既关心“优生”,又关心“后进生”。一般不爱做作业的学生都是班级的“后进生”,他们平时在课堂上不积极,有时候甚至很消极,很少受到老师的重视,对自己的要求低下。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你教师早就指出,并反复强调,但他仍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不断地犯,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样的“后进生”,想让教师从心底里去喜欢他,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不等于说,“后进生”就没思想、没知觉、没反应,就“无药可救”了。同样在这些“后进生”的心里也有自己想要成就的梦想,同样有着成才的愿望,他也想取得进步,也有做人的自尊。正所谓十年树人百年成才,所谓“后进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或则越变越差,或则由“差”变好。关键则是我们的工作能否打开他的心灵之门,激发起他成才的欲望,从而由“差”向好的方面转变。不要总以为“后进生”已是“朽木”不可雕,不要对“后进生”失去信心,不要总把“后进生”看成是块“坏材料”。只要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后进生”,要相信“后进生”身上蕴藏着可以成功发展的巨大潜能,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先进的行列的。
作为老师对“后进生”,更应该多一份“厚爱”。因为,这些学生容易被人讨厌,容易被人看不起,周围同学也不愿意和他们接近,因而他们往往产生自卑、压抑和对教育的抵触心理。其实,这些学生缺乏爱抚,只要我们以诚挚的心,真诚的爱去接近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就能够感化他们,转化他们。我们应该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后进生”,给“后进生”一点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后进生”因为屡教屡犯,常常导致老师的恼怒,父母的责怪,同学的嘲笑,可能自己都不信任自己了。(后进生转化)老师就要积极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美。不要用挖苦、讽刺、刻薄的语言来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而应从内心里去尊重他们。关心就如一缕春风,吹开了“后进生”的心门,信任和尊重就像一阵细雨,慢慢的,悄悄的滋润着“后进生”的“心田”,让他们内心涌动起一股暖流,一股上进之流。
身为战斗在一线的人民教师的我,读此文章之后既感动又惭愧,感动的是书中这些平凡教师,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志的口号,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心动魄的事情,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抱怨。而是用他们教育的神圣——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惭愧的是我们都是人民教师,我们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但我却还不能豁达的接收每个孩子的缺点,还不能娴熟的、智慧的去开启每个孩子的心智。书中介绍的一些教师的教育方法虽然很平凡,却小中见大,犹如心灵的一把钥匙,开启我的心智。这本书真是太美妙了,回味无穷,等我空闲下来,我一定要好好地再阅读一遍。
第二篇:用爱转化后进生-后进生转化
用爱转化后进生
后进生在每个班级中普遍存在,他们的表现对班级班风学风的影响很大,而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后进生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因而是完全可以转化的。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教育好这些后进生,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关爱后进生,是转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在教书育人中,班主任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特别是后进生,更要“偏爱”他们。老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才会有老师。“亲其师”就会“信其道”,他们会感到老师是爱他的,是真心帮助他的,是为了他好,自己不能让老师失望。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然会认真完成老师提出的各项要求。教师在关心爱护后进生的过程中,要用爱去打开后进生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情感,促使后进生积极向上。只有感化,才能转化。
二、尊重后进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陶先生的话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凑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而是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帮助,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教师只有用博大的人文精神、宽阔的胸怀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是回想一下,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给了他们多少的鼓励与表扬?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别吝惜“好话”,这样更能够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战胜困难的更大勇气和信心。
四、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自信。
自信心是挖掘后进生潜力的基础,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身边本班学生由差变优的典型事例鼓励后进生不畏困难,刻苦学习,教师应尽可能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让后进生多做些基础题,以求他们得到肯定和表扬,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会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增强意志力,克服畏难情绪。
五、多方协作,共同转化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教师不能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复杂的、艰巨的,只要每位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倾注爱心,必定能点亮后进生心中的“绿灯”。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奋勇直前,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第三篇:用爱诠释教育
用爱诠释教育
-----参观学习秭归特校有感
2012年12月19日,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学习秭归特校,亲身感受了特校师生的学习及生活。在这三个小时的参观学习中,我们先后参观了学生的宿舍,学校食堂,以及学校教学楼,9:30—10:10我们又听了特校宋翠莲老师的一节课,随后在特校会议室听取了宋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设想、班主任周老师介绍了平时工作的点点滴滴以及马校长对学校整体布局发展的讲话。通过参观学习,我们感受了保育员老师是怎样含辛茹苦的照顾学生的吃喝拉撒;科任老师是怎样呕心沥血的研究特殊学生的教育教学;班主任老师又是怎样持之以恒的关爱每一位学生。总之一句话,用爱诠释教育,这就是秭归特校的真实写照。
通过参观学习,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残疾孩子的教育关爱。在这里,每一位孩子都生活得很幸福,住宿条件很优越,不仅有空调、洗衣机,而且还有专业的保育员老师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饮食搭配很科学,学校食堂配有专业的厨师,每餐都是三菜一汤,还有苹果和牛奶,对此,校办周主任告诉我们,正是因为生活条件很好,老师们也很细心,让这些孩子感觉很温馨,所以即便是放月假,他们也不愿回家!
用爱诠释教育,不仅是秭归特校教育的写照,更是中国当代教育的召唤。对比特校教育,反思我们所从事的中等职业教育,感受是深刻的!
感受之一:我们的教育对象跟特校孩子一样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群体,所不同的是特效的学生都是身体方面的“智障”,而我们的学生大多属于精神方面的“智障”!这些人从小学到初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对读书失去了信心。再加上传统教育的束缚(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从而使他们的叛逆性格越来越强烈。因此,我们要学会驾驭他们的叛逆!而要真正学会驾驭他们的叛逆却又谈何容易?试问这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付出多大的代价?
感受之二:我们的老师跟特校老师一样从事着同样艰辛的工作,所不同的是彼此的心态不一样!因为我们无法把他们假想成跟特校一样的孩子!但我们跟特校老师一样,都得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或弟妹。唯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端正心态从事教育!唯如此,我们才不会感到心累!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是在为领导服务,我们是在为自己的孩子服务!凭良心做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四篇:用爱点燃后进生转化之火
用爱点燃后进生转化之火
钟世超
大家都知道,只要有班级存在就有会优等生和后进生之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班主任转化后进生工作策略方法追源溯本、千变万化中都离不开对后进生的关爱这一法宝。我国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知道,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师爱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优良的道德品质,它应具备正直少却虚伪、具备无私少却自我、具备广阔少却狭隘。它可以使学生在逆境中得到安慰,克服困难,增强信心;在顺境中更加奋发,不骄不躁,永远向前。然而现实的教育不容乐观,一部分教师虽然也爱学生,但学生却从未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爱。原因何在?
首先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做到很好的了解,尽管从表面上看,学生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因此,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教育与学生的感情要求就会背道而驰,更谈不上有的放矢、有着见效。再就是学生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教师工作意义及人生价值的直接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则是一种理智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我们有个学生叫刘洪宇。刚进校我校时,不做作业、迟交作业、上课情绪低落,„„。班上孩子都不是很喜欢他,各门功课成绩查,每天不是科任老师找就是同学反映他的问题,种种行为让老师头疼。于是,我多次批评过、惩罚过、好好谈话过,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几乎没有进展,每次考试成绩很差,而且操行也差。看到他不思进取,表现成绩上不来,我真的为这孩子着急。
怎么办?我必须要想法贴近他、走进他直至改变他。记得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如果教育要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多方面地了解学生。”为了有针对性地做他工作,我决定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背景,和周末回家的情况,然后再找对策。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得知:这孩子自尊心很强,但小学基础很簿弱,多次努力,多次失败,加上他自己长年在外做生意,平常很少管他。孩子的父母都因为工作很忙,基本上在家里没有看管。特别是孩子在成长,在心理没有得到家人、同学、朋友的关爱„„
了解情况后,就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商量。准备从新认识这个孩子,从头开始教育。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非常喜爱玩电脑,而且电脑技术还不错。再加上这孩子一开始就来的了我的IT社团,我想要是让这个孩子在IT社找到自信,也许是个很好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很好交流平台啊。于是,于是每次上课我都会提到他的名字,表扬他,让其他同学像他学习。几个星期后,我发现这孩子在我IT课上越来越专心了,他的动画制作水平也提高了,每次在班上要提名表扬,慢慢的,在班级和同学中的威信也越来越高,这个时候,我趁机在对他提出个人表现方面的要求,他欣然接受,而且改变很快。一段时间下来,开学初的一些不良表现渐渐消失了,半期后,各科老师都说这孩子慢慢的在进步了„„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锦上添花:把他推选为IT社的社长,他心里知道,他的技术并不是最好的,表现也不是最好的,只是有了一点进步,爱学习了,不懒惰了。慢慢的,我感觉他非常懂得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从方方面面努力表现自己,一心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上课时有了聚精会神的神态,每节课上都争取好好表现自己,这一切的一切证明他正在逐渐改变自己,而且变得越来越棒。
通过以上案例,我认为:
一、以人为本,释放师爱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而常常被人们忽略,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却要让这常被人忽略的爱让学生感知、感受。因为,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不能缺少爱,爱应融入到我们教师的职业生命中、渗透到我们奔腾不息的育人血管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应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二、良师益友,宽容为上
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常常带有一定程度的“闭锁性”,这就会给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鉴于此,教师应当主动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取得他们的信赖,倾听他们的心声。班主任每天跟学生接触时间最多,了解情况最全面,掌握学生动态最敏锐,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见到学生的不足应宽容以待之。
三、因材施教,发挥特长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须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情况、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但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不屑一顾,甚至是放弃不管。但如果是一个眼中有情、心中有爱的老师一定会设身处地的为后进生着想:后进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又多么的令人佩服啊: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到校听讲;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却是屡败屡考;明知学校期中期末表彰会上听不到他们的名字,却要一直陪坐替别的优等生捧场。他们的坚强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多么的牢不可破啊!
这虽是个个案,但也包含着转变后进生的一些技巧、方法,愿我们的广大同仁能在转变后进生的道路上寻出更多有效的策略,为每一个学生的顺利成长、健康发展倾出我们作为人师的全部的爱。
第五篇: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黄娜娜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当学监。这是一个收养问题儿童的机构,一群几乎被社会抛弃的问题少年,一个暴君式的校长,一个至高的“犯错—惩罚”条件反射般的管理准则。学校的气氛沉闷、冷漠,一群无可救药的学生撒谎、打架、闹事、偷窃、甚至捉弄老师,而校长魔鬼式的管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他重新燃起了创作音乐的热情,找到了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动力,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找回本真。付出终有回报,马修赢得了孩子的心。
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爱是师生沟通与理解的桥梁,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作成功的教育,爱是耐心、宽容、倾听、理解。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平凡老师的爱,他没有什么名誉,没有干出什么大事业,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使得这个放牛班的孩子们学会了学习,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当他的学生犯错时,并没有像校长那样惩罚学生,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如何来弥补,使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人带来这样的痛苦和不便。当学生在黑板上画他的漫画时,他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训斥惩罚,而是用幽默的漫画来与学生交流。他首先宽容了学生,也使得他们在这当中了解了很多道理。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学生的“闪光点”。他是一位音乐教师,为了学生,他自己写歌,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唱团中,不落下一个人。他还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分配任务。他真的是把他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学生,用他的爱心去教育了每个学生。他相信孩子们的纯善本性,他坚信“只要不放弃,前方就有希望在等待”。
因为爱,无论学生范下什么错误,马修都能宽容他们,但也会给予适当的惩罚。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一开始是顽皮的,但在有爱心的马修的教导下,渐渐地,孩子们也像马修一样变得充满了爱。比如,用恶作剧刺伤了马克森斯大叔右眼的勒盖莱克学会了照顾马克森斯大叔,真心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当莫安琦发现马修和自己母亲暧昧关系时,他气愤地在马修的头上抛下一瓶墨水,于是马修取消了莫安琦的独唱部分,但在演出时又出乎意料让他演唱,他由惊讶转到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并不溺爱,而是给予适当的惩罚,并以宽容的方式,循循善诱方式教导孩子,给孩子们改过的机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马修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宽容与关爱中,融化了“池塘之底”的坚冰,给孩子们带来了生命中的阳光与温暖。
教育需要爱,但这爱不能从简单、粗暴的“行动一反应”中来,德育,最重要的是用爱心引领,文学、艺术是最好的介质。音乐对灵魂有着巨大的救赎力量,对人的心灵有独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是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虽然“池塘之底”的大多数孩子们身上有许多缺点和不良行为,马修老师也能用音乐净化他们的心灵。正是音乐救赎了孩子们的心性,将他们从自闭、粗暴、叛逆中解救出来,让他们重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作为准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这部美好的影片中学会用爱包容学生的无知,用爱驱除学生心中的阴霆,用爱拯救学生迷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