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时间:2019-05-15 16:1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读《唐诗杂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第一篇: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万丈高楼,幸有人起

——重读《唐诗杂论》有感

原创: 写游学报告的云云 欢里

一、作者简介

本书出版于2009年,系以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闻一多全集选刊》为底本,增补了数篇文字作为附录。其著者闻一多先生,具有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的“三重身份”。在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闻一多先生对唐代文学研究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二、内容介绍

《唐诗杂论》,侧重在于唐诗。所谓唐,自然表明是一个时代;而诗,是一个时代的诗歌风貌。文中并没有逐篇地分析某位诗人的诗歌,整本书的特点在一个“整”字,从整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入手,由时代切入诗人的人格特征。它不能被称之为诗论,而更像是史论。

初唐诗显然是闻一多先生叙述的重点,从唐初五十年“类书式”的诗,从五代因袭而来的宫体诗风,唐诗开创期的变革着四杰,短短几十年,唐诗的文化风气极大地转变。这其中的诗人都不是作为一个个人,而是包含在整个时代内,他们是时代的诗人。

《类书与诗》从唐初的文学被学术同化讲起,引出六朝时期的类书与初唐诗作比,初唐诗的构成程序正如类书的进化。唐太宗对堆砌式的文体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种畸形的文学的形成。

《宫体诗的自赎》讲述宫体诗发萌至转变,最后完成自救的过程。宫体诗是梁简文帝时期南朝宫廷生活的产物,闻一多先生批评宫体诗是“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庾信的北渡本应拯救宫体诗,但原本热性的北人也被逐渐影响。到唐太宗宴驾,宫体诗仍然兴盛。直到卢照邻、骆宾王的“一声霹雳”,刘希夷“回返常态”的复归于正,再到张若虚“不亢不卑,冲融和易”的《春江花月夜》,宫体诗的百年罪恶终于被赎清了。

闻一多先生在《四杰》中指出,所谓的唐诗“四杰”文学徽号,无论从年龄、性格、友谊集团,还是诗歌创作形式、时代使命来看,这种并称其实是不妥当的。卢照邻、骆宾王年龄较长,性格“浮躁”,擅长七言歌行,与刘希夷、张若虚一脉相承,是宫体诗的改造者。杨炯和王勃则较为沉静,诗作契合,专工五律,是“律变”的完成者,与沈佺期、宋之问是志同道合的至交好友。

盛唐和中唐,则是诗人的时代。孟浩然和杜甫是盛唐的两个典型,贾岛则不仅仅是晚唐的代表诗人。他们造就了一个阶段的唐诗风貌。

《孟浩然》从“颀而长,峭而瘦”的孟浩然画作入手,写孟浩然始终仅仅“临渊羡鱼”的隐士一生,表现在他诗歌中只一“淡”字,可谓“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同时也指出孟浩然的诗作虽有质高之句,但数量太少。

《杜甫》一篇,闻一多先生想塑造的并不是“诗圣”杜甫,而是讲述杜甫的一生:他家族的高尚品德,他早慧和血缘里的自傲,他郊游齐赵时的快意。最最有意思的是杜甫与李白的郊游。李白之于杜甫,恰如孟浩然之于李白。我一直认为天才式的李白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偶像,而闻一多先生的分析颇为有趣。先生认为杜甫与李白的交友,最初是倾心于李白“谪仙人”的风貌,而这种狂热逐渐冷却后,杜甫骨子里还是忧国忧民的那个少陵野老,他与天然出世的李白并不是一路人。他所忧愁的不是生命,而是现实。至于山东一聚后,两人又如何,先生在此戛然而止。

《贾岛》,贾岛以佛为基,以儒为形,在晚唐的一隅描摹荒凉清冷的万物,自成阴霾、峭硬的情调。神奇的是,审美仿佛一个轮回,“几乎每个朝代的末叶都有回向贾岛的趋势”,贾岛也就成了唐以后各个时代共同的贾岛。

本书还有一些零散的附录,及《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岑嘉州系年考证》、《英译李太白诗》等文,在此不作过多说明。

三、感想与评价

并不是第一遍读这本书,初读时对唐朝的脉络并不了解,就如牛嚼牡丹生吞了下去,一些宫廷诗人甚至是第一次听说,对此书的初印象也只觉得行文风格如余光中先生般大开大合,文字随性转换,形散了,我也并没有抓到它的神。

而近来,看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后,我又重读了一遍《唐诗杂论》,才发现此书其实立了一个大框架。中国史学史的课上,听老师讲陈寅恪先生时,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再一次出现了。陈寅恪先生在历史的根基上搭好了框架,就像宫殿已经搭好了梁柱,只待后人再补上零散的外壳和内部装饰。在最后看附录陈子昂时,闻一多先生点了几个点,列出了材料,只是没来得及写,这种感觉愈发浓厚。

尽管如此,重读此书,仍有不少收获。

(一)想象与固化:文学记忆中的诗人形象

《孟浩然》开篇即对孟浩然画像的描述:“颀而长,削而瘦,长白袍”。这源于李洎的题识,闻一多先生对此赞叹不已:“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削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而这种形象,是孟浩然本人吗?或许是,《孟浩然集》编者王士源在序文里介绍孟浩然“骨貌淑清,丰神俊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形容的“精朗奇素”一致,李白也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切描述,不正是白袍帽靴的布衣形象吗?而更直观的感受,是从他的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的身影,那“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那“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他的诗是淡的,他给人的感觉也是风神散朗。

十有九人当如其诗,或人就是诗,这话不假。我于9月份写过一篇日记:

“今天看文学史的时候,忽然觉得每个人都有定格的形象。

就很奇怪,所有人都是从学步儿童一直到耄耋之年。

但比如李白,就是三十来岁白衣立于船头的模样,无论如何都有年少人的狷介和生气;杜甫则是四十出头的老者,每条皱纹都写满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韦庄、温八叉,()不知道长相怎样,总是被花间派词人朦胧的柔光虚化了。就像总觉得姜夔、杜牧一直是与桥边红药赏二十四桥明月的年少风流,韩愈隐藏在儒学正统谏迎佛骨下藏不住的长剑倚太行之昂扬正气,谢灵运字句之间不加雕琢就自带上位者的超脱随意,真的诗为心声,就算孟郊贾岛苦饰雕琢,还是掩不住地流露局促穷酸。

诗人创造了诗,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诗又反过来塑造了诗人的形象,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诗人在不同人的印象里不尽相同,但依然会具有共性。造成这些共性的,一是史书对他们外貌的记载,二是他们在诗歌里的样子。这必是这些已有意象加以配合,才能想象出诗人。画家、雕刻家正是将这种抽象的概念翻译成具体的意象,才表现于作品。而具体的意象才能让平凡人移情于物,将无处安放、模模糊糊的想象投射到作品上。诗人的形象就此被固化。

所以,虽然杜甫在语文课本上的画像并不是杜甫本人,我依然会觉得他符合一部分的杜甫,甚至很多人认为他就是杜甫,他的眼中眺望的是万里山河破碎。

(二)求同与存异:以数字并称的徽号

初唐四杰,名次记载不一,最为人熟知的顺序为“王杨卢骆”。

从历史记载来看,此称呼在唐代就已得到极大的认可。《新唐书·文苑上·杨炯传》记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新唐书》卷二〇一《王勃传》记载:“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为‘王、杨、卢、骆’,号‘四杰’。”《旧唐书·裴行俭传》亦提到四杰“并以文章见称”,杜甫有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何为“当时体”?现代人多理解为诗歌,但根据以上历史记载,四杰并称应兼指诗文,偏重文章。()但无论如何,“四杰”并称似乎是毫无异议的文学徽号,张志烈先生在《初唐四杰年谱》指出:“‘四杰’之称,必为四人并世且才名埒敌之时即已出现。”

但是闻一多先生第一次对“四杰”的徽号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一徽号就文赋而言是足以成立的,就时代使命而言,也大致适用。但诗中的四杰“并非一个单纯的、统一的宗派,而是一个大宗中包孕着两个小宗,而小宗之间,同点恐怕还不如异点多。”

闻一多先生认为在人和诗两方面,四杰天然分为两派。首先是性格上的不同,卢、骆年长单浮躁,王、杨年轻但较沉静。正是因为诗人气质上的个体差异,两派采用不同的诗歌创作方式来传达内在情感。一是诗歌形式的不同,卢、骆擅长铺张扬厉的七言歌赋。与卢、骆相比,王、杨要年轻许多,他们完全是在新体诗风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为了跻身朝廷,他们会自觉选择向沈佺期、宋之问这类文学主流创作团体的文风靠近,所以五律是王、杨创作的首选。

二是两派的诗歌使命实则不同。“王勃修正了宫廷风格,但从未远离这一风格,也从未像卢照邻那样,至少在某些诗篇中与宫廷诗实行彻底的决裂。”卢、骆的歌行可以算宫体诗的救赎,他们将市井的放纵带入诗中,“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他们与写做《代悲白头吟》的刘希夷算作一派,为宫体诗注入新的风格,但深刻程度远不如刘希夷。王杨的五律是对诗词格律的定型,他们开拓的是台阁体的境界,与沈佺期、宋之问一脉相承。

1957年,刘开扬先生在《文史哲》发表了一篇《论初唐四杰及其诗》,对闻一多先生的这一观点表示质疑。刘开扬先生认为年龄和性格不足以区分某个文学并称,而闻一多先生强行区分两派文学上的异处,也是不可取的,卢骆《折杨柳》、《在狱咏蝉》、《梅花落》等五律,都有可取之处;,王勃的《采莲曲》、《登高台》等,也是很成功的七律。“四杰除了写作七言歌行(只有杨炯没有七言传下来),还都在五言律诗方面为后来的建立者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基础。”四杰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共同反对上官仪之流的文风,在客观上和上官体形成对立的局面,表现改造齐梁诗的倾向。

且不论闻一多先生观点的对错及其他学者对此观点的辩驳,单单是提出这一质疑,便如盘古劈开混沌,像是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文学史上的数字并称不在少数:西汉的“汉赋四杰”;魏晋南北朝的“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竟陵八友”;隋唐五代的“文章四友”、“大历十才子”;宋代的“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永嘉四灵”、“中兴四大诗人;金元时的”中州三杰“、”元曲四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公安三袁“、”吴下三冯“、”吴中四杰“;清代的”江左三大家“、”桐城三祖“;等等。

诚然,王国维曾经提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文学并称恰恰是所谓”一代文学“的代表,为我们分析前朝文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轨迹,而从古至今的人们也乐此不疲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文学并称。

应该说,将诗人放在整个时代中,放在时代的文学浪潮中,去研究数位文人共同的创作趋势及对当时文坛产生的影响,是正确的。数字类的文学并称,或是依据生活所在地,或是用姓名中国共产党同的字,或是依据其创作文体,或是划分其创作风格,看似有一定的根据。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旦一位文人被放在了并称的徽号中,尤其是带数字的徽号,其某一共性特质必然被凸显出来,而个性化的创作被有意忽略了。一位文人或许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当他们组成了文人群,往往会得到充分的关注。问题在于,一方面,文人的知名度由群体规模而提高;另一方面,历朝历代的人们对文人群的共性反复强调,形成印象固化,对其不同之点大多选择漠视,文人群中的文人不过千人一面罢了,文人的个性化何在?如此,反而掩盖了文人,妨碍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解读。

诗人是群体中的人,亦是个体的人。对于这点,或许是时代的面纱太过朦胧,当代人往往比后代人更清晰地看到文人群体中的个人色彩。建安七子可以说是慷慨悲凉的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是这七个作家由于各自的出身、经历、秉性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其创作个性也不尽一样。首倡”七子“之说的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阐述了他们的”异“:”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扬和而不壮,刘祯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可惜在后世文学研究中,”建安七子“的形象,基本是一样的面孔。

前朝的徽号,多是由于文学创作风格的相似,而历史越是往后,数字徽号更是毫无根据,仅仅是一个符号。南宋诗人徐照、徐巩、翁卷、赵师秀因都是浙江永嘉人,又因其字中皆有”灵“字,便并称”永嘉四灵“;明代林鸿、王恭等十人仅因为都是福建人氏而并称”闽中十子“;清代江西魏祥、魏禧、魏礼因兄弟关系而并称”宁都三魏“。除了表达对其知名度的一定程度的认可,试问这样的并称有何意义?他们究竟在创作内容抑或是艺术形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亦无从考察。

这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徽号本是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文学发展流变规律,但文学并称愈益成为标新立异、划地为牢的象征,以至有的文学并称本身也失去了面目,只留下一个符号。

闻一多先生对四杰并称的质疑,如醍醐灌顶。日后看到一个文学并称,不应只看到文人相同的一面,对其个性化创作也要给予充分的解读。在此基础上方能思考,此类文学并称是否妥当?

四、总结

虽然闻一多先生在此书中的观点并没有得到认可,也存在许多缺陷,但依旧震撼我心。

”我们绝不应当抱怨他的观点的局限性。站在巨人肩上的一个侏儒当然能够比这位巨人看得更远,特别是他戴上一副眼镜的时候;然而那被架高了的直观却缺乏那种崇高的感情,那种巨人的心灵,这是我们无法取得的。我们尤其不应对他的 缺点轻下尖酸刻薄的断语;这些缺点比成千人的德行对我们更为有用“。

PS:这学期本来要写的是游学报告,因为一些原因没来得及去,就写了读书笔记代替。谷老师居然表扬我这篇写得很认真诶,实在是受宠若惊,其实是在元旦假期速成的……虽然之前确实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这本书,还看了相关的书,不过写文章真是会无心插柳啊。

第二篇: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当深夜的清冷从幽深的夜幕中隐隐传来,你是否曾在午夜梦回之后伴着明月的清辉,轻轻地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否曾在青灯古树旁,反复回味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午夜的钟声隐隐传来,你可曾因“山形依旧枕寒流”而辗转反侧,牵起心中无限愁丝;可曾因那一句“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菬春”飘远了思绪,心生向往无限?当冬日的阳光渐行渐远,雪花纷纷扬扬飘洒而下,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里写下的思念是否曾使你驻足而叹,抚慰心中丝丝伤痛;是否曾今感受过“长笛一声人倚楼”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放飞了思绪,飞向了遥远的国度。

“唐朝”,那一个用它的梦幻与神秘写下了无数文人的诗情,承载了无数文人心中的画意的朝代,在千年历史的长河中,伫立在最高层,绽放着不灭的光辉。

“初唐”,宛如初成的少女,对那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寻着前人走下的痕迹,探寻着自己的一片天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写下了她的纯洁静谧;“暑期催黄鸟,晴光转绿蓱”,写下了她的好奇与活泼;“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让我们看到了她天真无邪朦胧之美。

“盛唐”,便是那妙龄的大家闺秀或是宫墙之中风华绝代的天之骄女,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成熟的魅力,一颦一笑尽显傲人风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清灵壮阔的瑰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黯然里迷茫余生;“云青青兮欲雨,云澹澹兮生烟” 尽在安宁乡村;“飞流一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壮志凌云,豪情满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开阔雄浑里她恣意展示着自己绝世风采。

可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无限风情在突如其来的风雨里,蒙上了哀怨的面纱。“中唐”,她收起了昔日的快乐,呈现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惆怅与哀怨。“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的触景生情,泪眼迷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鼙荔墙”饱受挫折,凄哀微笑的容颜;“云横清零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迷失的未来,迷茫无措。平凡的战乱,百姓的流离,使得她在风雨中的步履更加艰难。落在诗人们心中的雪越积越厚,古老的文字里流露出的落寞身影揪紧了我们心中的每一根心弦。

“晚唐”那一个已到暮年的老人,失去了朝气与磅礴,可与生俱来的

华贵气质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积淀的愈发浓厚,孕育了一生的诗情依旧是那般炫目,明丽如初。只是那字里诗间洋溢的不再是曾今的豪言壮志,取而代之的是那无法掩藏的失望与无奈。“世事难逢开口笑”仿佛那哀伤抑郁的容颜跃然纸上;“青山隐隐水迢迢” 那再美的江南也难掩“十年一觉扬州梦”;“紫燕半开篱菊静”也销不尽“红衣落尽”;“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清冷的环境了满是诗人孤寂的身影。

唐朝,一个占据了历史几百年的帝国便在疾风暮雨中画上了一个让人惊叹的感叹号。虽然帝国消失了,但后世的人们却会永远铭记在哪个朝代里,无数文人捧着心中的那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漫漫长夜,照亮了你我心田,照亮了漫漫历史的长河。

----10级麻醉2班

于亚梅

第三篇:重读“老三篇”有感

重读“老三篇”感

“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凝结着上一代人抹不去的情怀,成为那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三篇”中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思想焕发的无穷活力。重读“老三篇”,掩卷深思,无论是张思德、白求恩,还是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钱学森、杨善洲……,他们都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特质: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征程上,他们夙兴夜寐、开拓进取,创造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以及汶川抗灾救灾精神和重建奇迹。平凡创造伟大,这里面无处不闪现着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普通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当前倡导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再读“老三篇”,从中使我感悟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使之转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历史重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敢于同错误思想作不疲倦的斗争,不管形势任务怎么变化,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展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时时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勤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以奋力拼搏、奋勇争先、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以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基层党员来自基层、工作在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处处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努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

“十二五”规划刚刚开始,已从新的战略高度、新的历史起点明确了新一轮发展目标。在向新的奋斗目标进军中,面对国际环境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困难阻力,广大党员带头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化压力为动力,转危机为契机,埋头苦干、锲而不舍,排除万难、不懈奋斗,争创新的业绩,夺取新的胜利。

第四篇:重读《党章》有感

第三教工党支部 王晓春

最近,我重新认真地阅读了党章,通过进一步学习,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入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保持党员的领先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学习《党章》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共产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一规定,反映了党员条件的本质,明确规定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具备共产主义觉悟,是党员思想入党的集中表现,也是与一般群众区别的重要标志。共产主义觉悟,主要体现在对工人阶级的地位、根本利益和历史使命有正确的认识,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要具有共产主义觉悟,我们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树立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

第二,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共产党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个党员在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是要在思想上想着人民,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在行动上为了人民,真正做人民的忠实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就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已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

第 三,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乐于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乐于承担艰巨任务,乐于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奋进,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群众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特权,要永远保持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本色。这里关键是永远二字,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无论地位、条件、环境怎样变化,都要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同周围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集中概括了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学习、理解和认同党章,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办事,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党章篇幅不长,但每段内容、每个观点都是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都是宝贵的实践经验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认真学习和履行党章,是对每个党员的毕生要求。学习好党章,目的是贯彻好党章。增强学习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读党章,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树立党员意识。作为一个党员,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深刻理解共产党员是一个崇高的称号。这个称号凝聚了无数革命先烈鲜血和理想。要牢记党员要求,履行党员义务。时刻牢记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树立党员意识,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中是个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自觉增强党员意识,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以上是我学习党章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牢记党章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保持深职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势、为推动学院事业跨越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重读《古文观止》有感

重读《古文观止》有感

上师范的时候就读过《古文观止》这本书,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自己学好文言文,里面所选文章的篇章结构、文言语法,在当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时隔十几年,我重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这本书再一次的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古文观止》选录了自先秦到明朝末年200余篇名篇佳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它能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注入一股凛洌的清泉,安抚我们的精神家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这是何等丰富的精神境界,豁达洒脱,超然出尘。我每读于此,灵魂不由的颤抖,人生的悲欢离合,功业的得失成败,在岁月的长河里,在浩翰的宇宙下,算得上什么呢?

《古文观止》里有古老而又实用的智慧,质朴而又圆润的处世方法,亲近它,能够启迪我们的心智,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唐朝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悛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这劝说皇帝的话,直率中肯,委婉有度。类比当今,在工作中,也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广积德义,以期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

《古文观止》里有清新隽永的散文名篇,有气势恢弘的谏论奏疏,有荡气回肠、哀宛曲折的书表说传,亲近它,能够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提高我们的人生品位。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以求得到谅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作者申诉了自己辞不应诏的苦衷,讲诉了自己和祖母特殊的情感。为祖母,写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感慨;为国家,写下“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豪迈。措辞委婉,极富感染力,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终于打动了晋武帝。古人评价: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书名的意思是,把这本书上的古文看完了,中国的古文就看得差不多了。我却认为,这本书只是打开了中国瀚如烟海的古文殿堂的一扇门,中华五千年灿若星辰的悠久文化,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最明亮的精神航标。

下载重读《唐诗杂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读《唐诗杂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所写,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韵文哲理诗体。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讲道:“五色......

    重读《三字经》有感

    重读《三字经》有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来朗朗上口,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是南宋官员暨经史学者王应麟所著《三字经》,家喻户晓,距今800多年,一直广为流传。《三字经》一直......

    重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重读《共产党宣言》有感“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灾难深重的中国近代,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上,面临着这位古代男子的困境:逆流追逐,征途漫漫无尽;顺流......

    重读《围城》有感

    重读《围城》有感(一)钟丽小编寄语:炎炎夏日,夜晚闷热的也让人无法入眠,在夜灯下,泡一壶清茶读上一本书也是一种享受。钟丽毕业于始兴中学,现就读于佛山科技技术学院一年级,法学专业......

    重读《羊脂球》有感

    英雄莫问出处——重读《羊脂球》有感刘佳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少不更事时,......

    重读鲁迅有感

    重读鲁迅有感永娟闲话所谓经典常读常新,假期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此感触颇深。一直以来,我们重视的都是鲁迅作品的思想: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啦,他对国民性的揭示啦等等......

    网名、情书杂论

    ▓ 用微笑掩饰眼中的悲伤ヽ 放开她、她不是你能碰的. 心脏的3/4、归你 ①嗰亽、 赱①甡 ↘書▓簽_/ ~ 陌笑℃忆伤 Michael、 _若茶 Despair_绝望 莂說對不起丶Ni不蓜ら......

    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南辛镇尼山中学 刘亚男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在我还没上学时,妈妈就教我读唐诗。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