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驱动力》读后感
读《驱动力》有感
原创: Empyrean 自下而上
前段时间看了逻辑思维公众号日推书《驱动力》的简介后,觉得有点意思,便拿来拜读了。
全书内容不多,总共200多页,语言比较朴实,容易理解,很快便能读完。该书被称为当今有关人类积极性理论的巅峰之作,作者丹尼尔·平克,TED大会演讲人,被誉为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商业思想家之一。
书中核心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传统调动人积极性的驱动模式是什么?存在的问题?第二、提出最新的驱动力模式——驱动力3.0;第三、如何实现驱动力3.0;
一、传统驱动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驱动系统为驱动力1.0,即为人行为的第一种驱动力:它是一种生物性的驱动力,出于人生存的本能,如吃饭、喝水、繁衍等需要而做出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不是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动力。
驱动力2.0,即人行为的第二种驱动:它围绕着外部奖励和惩罚机制构建,也就是说一件事做好了得到奖励,做得不好受到惩罚。好比要让一头驴干活,就要在他表现好时给个胡萝卜,表现差时用大棒打它,这样驴就乖乖干活了。这种驱动就是我们如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至今仍在社会中发挥主要作用。
如今毫无技术含量的机械性劳动已经越来越少,千篇一律的机械劳动可以外包或者自动化,但涉及创造、艺术、情感等非机械性工作则不能如此。对于非重复性需要创新的脑力劳动,这种奖励可能比较危险。并提出“胡萝卜大棒模式”存在以下7个方面致命弱点:1.使内在动机消失;2.使成绩下降;3.扼杀创造力;4.抑制善行;5.鼓励欺诈、走捷径及不道德行为;6.让人上瘾;7.滋生短视思维。
二、提出最新的驱动力模式——驱动力3.0
驱动力2.0无法继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出现不兼容性问题,急需升级。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三种驱动系统——驱动力3.0.即所谓的自驱,它来自于内在动机,因为内心的兴趣和使命感做事情,这种动机是最有创造力也是最持久的。以驱动力3.0作为动力的人更少关注某一活动带来的外部奖励,而更多的关注这项活动本身的内在满足感。
因此,人类所有行为驱动力可分为以下三种:
驱动力1.0:以吃饭、喝水等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
驱动力2.0:把外界反馈作为动力,做好有奖励,做不好有惩罚的驱动。
驱动力3.0:把内心的兴趣以及自身使命感作为动力的驱动。
三、如何实现驱动力3.0
要实现驱动力3.0,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内在驱动力的三个基本要素:自主、专精、目的。
1.自主
要达到“自主”这一内在需求,需要在做什么(What)、什么时候做(When)、和谁做(Who)、怎样做(How)上能够自主,即构成自主4大基本要素。自主的感觉能够对个体行为的表现水准和态度施加强大的影响力。传统驱动方式认为如果给人自由,他会不负责,逃避,钻漏洞。自主的内在驱动力认为人是会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去负责的。
2.专精
驱动力2.0需要服从,而驱动力3.0需要投入。只有投入才能带来专精,把某件事做得越来越好。专精就是把某件事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控制带来服从,自主带来专精。
3.目标
设立正确且可行的目标对调动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目标分为外在目标和内在目标,外在目标是金钱、名利,以利益为导向。内在目标是愿意帮助别人改善生活,帮助他人更好成长,发自内心深处。只有内在目标激发驱动力3.0.读完这本书,对我产生不小的触动,使我重新审视过去20多年的生活,思考着未来生活的思维方式。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典型的驱动力2.0系统。在国内应试教育为王的大背景下,父母、老师、以及整个社会一致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整个社会以应试为导向,只以标准化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水平。学生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考得一个好分数,完全顾不上对学习兴趣,童年时期仅有的创造力经过10多年应试教育标准化培养的过程中早已消磨殆尽。
我也不例外,从小到大一路小考大考的走到了现在,学了一个不冷不热的专业。对所学专业虽然谈不上有多感兴趣,但也不反感,只是能接受的程度。在多年应试教育驱动力2.0作用下,降低了思维的宽度,扼杀了创造力,滋生了短视思维,使目光只是聚焦到眼前成绩上,而忽略了更长远更有意义的事情。
就拿这学期上课来说。由于课程成绩涉及最终奖学金的评定,大多数人都选那些简单、好过、考核水的课,而真正对专业有意义的课缺鲜有人选。在这种急功近利环境的导向下,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自身的兴趣,随波逐流的被前方“胡萝卜大棒”牵着走。
专业课程也随着老师的强迫和考核而失去了学习本身的自主性及趣味。上课就是为了满足课堂的出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取得成绩的高分,甚至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更别说有些老师讲课水平确实平庸,只顾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任务,不管下面学生听没听懂。学生假装上课,去教室就相当于换了个地方玩手机,浪费了时间还所获无及,这样的学习是无趣而失败的。
把成绩高分当做学习的外部奖励时,学生就会失去了对学习的内在兴趣。就像书中所说:“外部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就像是少量的咖啡因只能帮你多撑几个小时,但其效果会逐渐消失。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人们继续这项活动所需的长期积极性。”
厌倦了被安排的低效率服从,我开始有目的性的寻求自主投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网络Mooc的视频课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显得比上课有效率的多。现在网络视频课程资源丰富,大部分想学的东西在网络上都有。
这学期通过Mooc把《粉末冶金原理》和《材料分析方法》这两门课重新系统学了一遍,确实受益匪浅,很多以前学的迷迷糊糊的知识给清晰明了的弄明白了。这次学习最大的转变在思维及心态上。以前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却得高分,为了获得奖学金,即驱动力2.0系统作用。转变后是完全出自内心对知识追求的欲望而学,即驱动力3.0系统。
这些课程的老师上课水平都很高,有的课程甚至一门课有好几个类型的老师讲,可以根据喜好选择喜欢的老师,课程中间没听懂能随时停下来反复听。这就满足了驱动力3.0系统最核心的因素——自主。而当你没有外界干预完全自主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正是处于所谓的“心流”状态,即所面临的挑战与我们自身能力恰好吻合的最优经验。处于“心流”状态是人最兴奋、最令人满意的体验,这个时候效率最高,从而实现驱动力3.0系统中的因素——专精。专精就是想把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欲望。在视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课程成绩的顾虑,没有老师束缚,一切都是适合自己的,它并不以利益等外在目标为导向,而以发自内心的兴趣以及自我提高欲望的内外目标为主,从而实现驱动力3.0又一因素——目标。
虽然这本书偏管理学,以企业管理为背景,但作者就书中的理念给了具体的实操方法,可应用于指导生活等其他方面,总体还不错,是本值得读的书!
第二篇:《驱动力》读书笔记
花了近2个月时间把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读完了,这是一本回答我们为什么做事的书。在工作中领导常常给我们制定目标,并说达到了会奖励什么什么,达不到会有怎样怎样的处罚,在我刚学美发的那个年代还是有点效果的,但现在人们越来越不吃这套了。工作中有些事是既定程序的,可以用这套方法去激励,但对于要灵活应变的事情来说,这套系统已近过时了。
《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的最新著作。在书中,作者详细阐释了在奖励与惩罚都已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们的热情,是对当前传统有关人类积极性理论的颠覆之作。
其实,这是社会现实与人心理的一个互动进化的过程。人活在世上大致有2个目的,一:生存,也就是活下去。二:寻找生命的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过了吃不起饭的时代,接下来考虑的就是为什么要活着的事情了,也就是当外在的吃喝住行这些外在的需求都解决了,要想想内在的需求的,当内在与外在平衡了,活着才会舒畅自在。
如何有效激励,是从事hr工作以来始终在思考却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驱动力》给了我答案,也让我对培训效果如何落地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第三篇:《驱动力》读后笔记
读书沙龙
驱动力:奖赏的新规则
过去我们大部分人都遵循着如下的行为模式:老板答应我们加薪,我们的工作就格外卖力;用功可望拿到好分数,我们就花更多时间读书;迟到要扣薪水,我们就乖乖准时上班„„《驱动力》将告诉你一个令人惊讶的真相:是什么在激励着你?
《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的集40年研究成果的最新著作,他颠覆了传统的激励理念:“给我奖励,我就更努力”,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有关积极性的理论:真正驱动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
丹尼尔·平克作序时指出:在这个驱动力3.0时代,旧有的奖励惩罚式的激发人们积极性的方式已经不再有效,我们必须把我们的驱动力系统升级到3.0时代,这个新系统的核心不是胡萝卜加大棒,而是自主、专精和目的。彻底颠覆人们对积极性的看法--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但其效果会逐渐消失。更糟糕的是它降低了人们继续这项工程所需的长期积极性。《驱动力》提出了当下个人、组织提高绩效、焕发工作热情的秘诀,不是我们的生物性驱动力或者追求奖励、逃避惩罚的第二种驱动力,而是我们的第三种驱动力,是我们想要主导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能力、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深层欲望。这个时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复兴。
行为科学家把我们在职场的工作和在学校的学习分为两类:推算型(algorithmic)和探索型(heuristic)。推算型工作是指根据一系列现成的指令,按照某种途径达到某种结果的工作。也就是说,完成这个工作有一个算法。而探索型工作则与之相反。正是由于没有现成的算法,你必须试验各种可能性,设计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商店收银台的工作大多是推算型的,按照某种特定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样的事情;而广告案策划则基本是探索型的,必须绞尽脑汁想出新点子来。
科学家们认识到行为有两种主要的驱动力。第一种驱动力是生物性驱动力(驱动力1.0版本):人类以及其他的动物饮食以止饿,饮水以止渴,交配以满足性欲。第二种驱动力则来自于外在动机(驱动力2.0版本):做出特定行为时环境会带来的奖励或惩罚,即寻求奖励,避免惩罚。哈佛商学院的特里萨·阿马布勒(Teresa Amabile)发现:外部奖励和惩罚对推算型工作很适用,但是对探索型工作可能具有破坏性。所以,作者提出了认为我们需要第三种驱动力,它来自于内在动机,我们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学习并创造新事物,通过自己以及我们的世界做得更好的内在需求。如果你的组织是探索型工作,你就需要把组织的驱动力升级到3.0。胡萝卜加大棒的驱动力2.0系统之所以失效,是因为有下述7个致命弱点:
(1)它们会令内在动机消失;
(2)它们会令成绩下降;
(3)它们会扼杀创造力;
(4)它们会抑制善行;
(5)它们会鼓励欺诈、走捷径以及不道德行为;
(6)它们会让人上瘾;
(7)它们会滋生短视思维。
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保证基线报酬(baseline reward)的前提下,安装驱动力3.0系统!
1.合理的基线报酬
基线报酬代表报酬底线的工资、劳务费、福利以及一些额外收入。如果一个人的基线报酬不够多或者报酬分配不均,他的关注点就会放在其处境的不公以及对环境的焦虑上,这会让其他任何类型的激励都难以取得成效。
作者的建议是:
(1)确保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2)争取做到报酬要高于平均水平;
(3)同时,考核标准衡量因素要广。
2.I 型行为
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启发下,作者区分了I-X 两种类型的行为。X 型行为是更多地由外在激励因素而非内在欲望推动的行为,它较少关注一项活动的内在满意度,较多关注这项活动能够带来的外部奖励。而I 型行为则围绕着内在而非外在激励因素构建的思考方法以及生活途径。它的能量来自于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向,自主学习和创造新事物,以及通过我们自己做得更好的内在需求。
作者认为驱动力3.0 系统更依赖于I 型行为。为了获得个人成就感,我们需要把我们以及我们的同事从X 型变成I 型。
3.三大引擎
作者用三章分别阐述了驱动力3.0 的三大引擎:自主、专精和目的。
(1)自主
我们的天性是自主,倾向于自我管理。为了鼓励I 型行为,也为了鼓励它所带来的高水准表现,首先需要达到“自主”这一内在需求。所谓自主,即我做什么,我决定。作者借鉴ROWE(只关注结果的工作环境),提出自主包括四个方面:自主决定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和工作团队。这一提法,实际上在很多企业已初露端倪:如Atlassian 公司的“联邦快递日”、3M 公司的15%时间原则、Google 和微软公司的20%时间原则等等。鼓励自主并不是鼓励不负责而,我们天生就是玩家,而不是小兵。我们想要做的是自主的个体,而不是机器人。
(2)专精
驱动力2.0 需要付出,而驱动力3.0 需要投入。只有投入才能带来专精,把某件重要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专精能让人进入“心流”状态。心理学家米哈伊 西斯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将心流(flow)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在心流中,一个人需要做的事情和他的能力范围完美匹配。
专精是一种心理定向。如果你认为智力是可以提升、需要你发展的东西,而不是不能提升、需要你证明的东西;如果你更看重学习目标(如会说英语)而不是表现目标(如通过大学英语4 级);那么,你就会追求专精。但,专精也是一种痛苦,因为需要你持续的付出,需要你具备“坚毅”的特质,因为:精通是一条渐近线。换言之:最好的表现永远是下一次。驱动力3.0 所需的深层投入感并非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它是必需品,我们需要它才能存活,它是我们灵魂的氧气。
(3)目的“利润”、“效率”、“优势”、“焦点”这样的词语、这样的目标很重要,但它们缺乏唤醒人类心灵的能力。驱动力3.0 在不拒绝利润的同时,强调的目的最
大化,成为人们的远大志向和行动指南。满足不仅仅取决于有目标,而且取决于有正确的目标。在组织内部,这种新型的“目的驱动”以三种方式显现:利用利润来达到目的的目标,不只是强调个人利益的誓词,以及允许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达到目的的政策。简言之,企业必须让员工在工作中找到使命感。
以上为《驱动力》的主要内容。这本书是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所有的结论均有其出处,并经历了严格的心理学试验论证。本书的排版也十分方便阅读:每章均有导读,每页最重要的观点都摘录出来放在偶数页面的左下角,主要观点用黑体标出。难得的是,就如何实施本书观点,作者对个人、学校、公司各提出了9 条建议。本书适合直线经理和企业的HR 们阅读。
第四篇:学习的驱动力
学习的驱动力
你为什么要学习?
是基于外驱力?(社会压力、环境压力、家庭压力、团队压力……等等)还是基于内驱力?(内在成长和不断完善的需求)
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那么,哪种驱动力的比率更高?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于学习的态度(是苦役,还是乐趣),同时,也可能决定着学习的成果(是劳而无功,事倍功半,还是卓有成效)这个应该是个人性格使然。
老虎和孔雀追求的都不一样,有人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就不断提升自己证明给外界看,有人觉得自己认可了自己就OK,自然驱动力也不一样了,欢迎大家各抒己见。1.现在主要是内在的需要。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一个领域的强烈好奇和探索中,但有时仍然会有身为行役的时候,可能是急功近利吧。而且在对自我评估上也时高时低,不能正确评估,常常对自我怀疑。对我而言,外在的压力只会束缚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内在的需要或渴求才会不断驱动自己向前
2.3.感觉外在也很重要,比如对结果或者效果的追求(用来衡量学习的效率),促使自己不断的去拓宽学习的广度。可能内在的是根源,而表露出来的行为是外在的需要。保持竞争优势,广阔视野,也为以后作打算
对我来说,学习的驱动无处不在,因为已经养成了习惯。在我的观念中,人生如骑车上山,不使劲蹬车就要滚下山来,哪怕原地不动,别人使劲儿了就会超过你。所以,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驱动力就无处不在了。
4.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多数是外驱力,当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了发展的平台,这时候的学习更多的是内驱力。学习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不过,就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而言,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形成共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是一种增智途径,目的在于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一个人要做到观念不老化、思想不僵化、能力不退化,就必须重视学习、加
强学习,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习越勤奋、学习能力越强,知识和技能就提高得越快,工作也就越有成效。当今时代,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折旧”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不抓紧学习、不善于学习,不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会退步落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只有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系统掌握工作所需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卓有成效地推进事业发展。学习是一种终身任务,目的在于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过去,人们常常把学习局限在学生、学校范围,局限在人的少年、青年阶段。在信息爆炸式增长、形势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人们日益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推动终身学习的法律和政策。但目前我们的一些同志对加强学习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危机感和紧迫感。有的认为学不学无所谓,不学习照样干工作;有的认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学;有的学习不刻苦、不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装点门面,浅尝辄止。这种状况必须改变。需要明确的是,学习是为未来“投资”,为发展储蓄能量,这项任务应当坚持不懈、贯穿终身。
学习是一种精神追求,目的在于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员干部面临的诱惑
明显增多。如何在各种诱惑面前增强免疫力?坚持勤奋学习是一个好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章和党的各项纪律、规定,学习革命前辈和模范人物的高风亮节,可以武装头脑、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精神境界。精神境界高了,就能脱离低级趣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在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学习是一种政治责任,目的在于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能不能坚持勤奋学习,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责任问题,既关系自身的发展进步,更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不重视学习、不勤奋学习,就无法提高执政本领,就势必丧失执政的资格和能力。因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勤奋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敏锐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这样,我们党才能在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
第五篇:《让材料成为游戏发展的驱动力》读后感
《幼儿教育》4月的杂志又已经到了,我也习惯了随时看看《幼儿期刊》中的文章。里面的文章更新不但快,而且有很多实用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效仿的。这次的文章中,让我特别想写的是《让材料成为游戏发展的驱动力》这篇文章。
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中,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一天的生活和学习。而游戏材料的科学投放、游戏空间的合理设置有助于幼儿有牺牲我开展,是推动幼儿游戏深入进行的驱动力。所以孩子的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很重要。本篇文章中,陈建华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四种投放材料的方法特点:
一、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
二、提提供可操作的材料,为游戏加入更多挑战;
三、分段投放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四、设置自选材料去,实现多元化教育价值。其中我对第三点和第四点最感兴趣。
分阶段投入材料,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说:顺着游戏深入进行,有的幼儿部在满足于现有的材料,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的状况作出调整,以推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我所感:一般幼儿园中,会以区域活动为投放材料的重点。每周都会有两次的区域活动,虽然每个班级总是会布置各种各样的区域,确实也会很再最初的时候投放很多的材料,可是在活动过程中,有时我们老师会为了方便,对区域更新的很慢。就像我们班,有时孩子在进行区域互动的时候,对娃娃家、小超市会玩的没有兴趣,这时,我们老师才会进行对区域进行调整、投放新的材料。比如说在孩子每次进行活动的时候,他们会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这时教师就可以和孩子们商量,用什么材料来补充或是和孩子们一起搜集这些材料。还可以进行阶段性总结,如不定时的和孩子们集中到一起来,说说你们觉得哪个区域中,还可以增加投入写什么材料会让幼儿更感兴趣?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再重新为区域投入新的材料,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区域活动一直保持着新鲜感。
设置自选材料去,实现多元化教育价值。其中我对第三点和第四点最感兴趣中提到:随着游戏情节的逐步发展,幼儿常常会产生新的想法,并力图寻找合适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设想。如果教师能提供一个材料箱或是材料区提供幼儿随时取用材料,就可以很好地给予支持。
我所感:我一直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创造家”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给孩子们玩雪花积木,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会不断的在自己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把雪花积木拼搭成各种各样的事物。从而可以看出,孩子是很喜欢去创造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在教室的有限的空间中,教师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个能放一些各种各样不同的材料,让孩子们能在那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觉得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大胆想象,大胆模仿的空间,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之一。要想让自己能在这块净土上得到更多的快乐,必须要让这些嫩芽们得到快乐。这样我们的快乐才会变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