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5 02:0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教学建议》。

第一篇: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教学建议

选修5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学建议

广东实验中学 刘芙蓉

一、考试大纲要求: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蒸馏法与重结晶法)

(2)知道如何确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学会运用最简式法和直接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并评价方法的特点。

(3)知道现代物理方法在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实验1-1,让学生掌握蒸馏的原理、装置、实验操作和适用分离的对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1-2,让学生掌握重结晶的原理、操作步骤和适用分离对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

(4)通过对李比希元素分析法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最简式)。(5)通过对质谱法的介绍,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有机物的分子量。

(6)通过对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介绍,让学生学会如何初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科学家探索组成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感受现代物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有机化合物研究过程。

(3)体会逻辑严谨的思维美、解题的格式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① 蒸馏、重结晶等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实验操作。② 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某些物理方法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③ 确定有机化合物实验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确定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鉴定有机物分子结构的物理方法的介绍

五、教学过程 建议课时:4课时

第1课时:有机物分离提纯方法的介绍(蒸馏、重结晶、萃取)第2课时:学生实验:蒸馏和重结晶操作 第3课时:李比希元素分析法与计算

第4课时: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和结构的确定

本节教材为课程标准新增的章节,内容全新。教师要注意领会教材的编写思路和逻辑。首先介绍人们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使学习者有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再分步按顺序介绍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介绍元素分析开始以未知物A(乙醇)为例介绍运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步骤:有机物最简式→相对分子质量→官能团→分子结构。整体逻辑结构如下图:

1、充分利用化学史,从中体验科学方法与学科思想。

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入有机化学发展简史(山东与江苏的版本都有这方面的内容)来展现人类认识、使用和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引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并为后面介绍用物理方法鉴定分子的结构作铺垫。

2、充分做好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实验要点,养成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学会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进行蒸馏、重结晶实验。将粉笔层析可随堂进行,增强兴趣。

分离、提纯的实验在操作前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培养学生做实验预习的习惯(填写实验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关键等。教学时,教师应介绍分离和提纯的区别,并在实验关键操作上提出思考题(如重结晶中为什么要趁热过滤,如何趁热过滤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实验、观察和思考,发现异常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原因分析。课后还可以把分离和提纯的几个操作:过滤、萃取、分液、蒸馏和重结晶进行比较,区别这些操作的原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3、利用网络资料、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对现代实验技术仪器有所了解

对于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等物理分析方法的教学,只需要学生了解,不要深究其原理。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读图、提取所需信息,明确每种图谱能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事先由学生收集有关这些物理分析方法的电子资料(图片或视频录像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在后续“烃的含氧衍生物”一章中多次出现,也是学生解题时判断同分异构体、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时可以多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4、讲解依据元素组成确定分子式的方法,要求计算思路清楚、书写规范

对于燃烧法确定元素的实验式的计算,建议增加一课时专门讲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的计算,弥补新教材对计算的削弱,加强训练以减少学生对计算题的畏惧心理。

5、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讨论

对于老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建议组织小组讨论,对于实验要点、注意事项充分讨论,得出结论。对于现代技术,建议学生课下上网查资料,有所了解交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一、二课时:

[引入]世界上每天都在合成很多新的有机物,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这些新合成的有机物呢?我们也可能是未来的科学家。你们不想知道吗?引入这一节的教学内容: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板书]第四节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讲解]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有机物成分,首先得到的是含有有机物的粗品。在工厂生产、实验室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也不可能直接得到纯净物,得到的往往是混有未参加反应的原料,或反应副产物等的粗品。因此,必须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得到纯品。如果要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必须得到更纯净的有机物。下面是研究有机化合物一般要经过的几个基本步骤:书P17 图片

[讲解]首先我们结合高一所学的知识了学习第一步——分离和提纯。[思考与交流]分离、提纯物质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1.不引入新杂质;2.不减少提纯物质的量;3.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可用物理方法的不用化学方法;4.可用低反应条件的不用高反应条件

一、分离、提纯

[提问]提纯混有杂质的有机物的方法很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物理方法,能否用在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1、蒸馏

[学生活动]

1、蒸馏的分离物质的原理

2、搭建蒸馏装置,并说明仪器名称

3、说明操作步骤

4、小结蒸馏操作的注意事项:

(1)注意仪器组装的顺序:“先下后上,由左至右”;(2)不得直接加热蒸馏烧瓶,需垫石棉网;

(3)蒸馏烧瓶盛装的液体,最多不超过容积的1/3;不得将全部溶液蒸干;(4)需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5)冷凝水水流方向应与蒸汽流方向相反(逆流:下进上出);

(6)温度计水银球位置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齐平,以测量馏出蒸气的温度;

[演示实验1-1] 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有条件也可以分组实验,这样可能会要增加课时,或者两个实验一起到实验室用1课时完成。)

2、重结晶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书本上的步骤完成实验1-2,并思考下列的问题 [思考]

1、苯甲酸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2、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3、实验操作中“全溶后再加少量蒸馏水”的目的4、实验操作中“趁热过滤”的目的 [分析问题]

3、萃取、分液

[学生活动]

1、萃取用于分离物质的原理

2、主要使用仪器名称,并说明该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3、说明操作步骤

4、小结萃取操作的注意事项:

(1)检查分液漏斗的瓶塞和旋塞是否严密。

(2)萃取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分液是萃取操作的一个步骤,必须经过充分振荡后再静置分层。

(3)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液体从漏斗颈放出,当下层液体刚好放完时,要立即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说明: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蒸馏和萃取分液操作以学生自主回忆学习为主,重点介绍重结晶操作,但不宜在第一次接触时就将重结晶的蒸发结晶、冷却结晶、重结晶的都介绍并分析异同。学生阅读[科学视野]结合生物课学习过的叶绿素的纸层析法。也可以现场演示一次。

第三课时

[讲解]研究有机物的第二步就是研究它的元素组成和含量,讲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科学家——李比希。

[展示图片]展示李比希当时的元素分析仪,现代的元素分析仪,李比希元素分析仪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解析]元素定量发展,李的分析由定性向比希元素分析法的原理:有机物的元素定量分析最早是由德国人李比希提出的。他用CuO作氧化剂将仅含C、H、O元素的有机物氧化,产生的H20用无水CaCl2吸收,CO2用KOH浓溶液吸收。分别称出吸收前后吸收剂的质量,计算出碳、氢原子在分子中的含量,剩余的就是氧原子的含量。[学生活动]

(1)氧化铜的作用主要是 确保碳元素均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2)有人提出用CaCl2或浓硫酸替代Mg(ClO4)2,请说明替代Mg(ClO4)2物质的基本条件 只吸收水,不吸收二氧化碳只吸收水

(3)氧气的作用主要是 氧化样品;将产物全部排入吸收装置

(4)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此装置还需要完善,请指出需要完善的地方末端再连接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

[例题]讲解,注意解题格式的要求,并说明解出来的是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最简单整数比。称为实验式。

练习1:3.26 g样品燃烧后,得到4.74 g CO2和1.92 g H2O,试确定该样品的实验式。

w(O)=100%-(39.6%+6.53%)=53.87% 然后求出原子数目比:

N(C)∶N(H)∶N(O)=1∶1.98∶1.02≈1∶2∶1

这个样品的实验式为CH2O。

第四课时:

[讲解]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测出有机物的实验式,从实验式到化学式还有一步之遥,还缺少一个物理量,是什么?

[学生活动]有机物的分子量或摩尔质量

[讲解]我们现代化学只需要一个仪器就可以完成这个工作——质谱仪,同时展示质谱仪的图片。(但不具体介绍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我们只关注图谱上最右边的谱线对应的数值,这个数值=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量

图1-15的图谱就是我们例题中实验式为C2H6O1有机物的质谱图,请同学们通过计算给出这个有机物的分子式。

[学生活动]从图谱上读出相对分子量为46,所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2H6O1。[提问]请同学写出符合分子式C2H6O1的有机物的结构式 [学生活动]写出结构简式

[讲解]究竟它是二甲醚还是乙醇?我们只有通过鉴定分子结构才能确定。再给大家介绍两种关于结构确定的实验方法:红外线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

[讲解]红外光谱的吸收峰可以帮助我们辅助判断有机物中的官能团,图1-17图谱就是我们例题中化学式为C2H6O1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图,请同学们判断有机物中可能含有的官能团。[学生活动]根据图谱中的信息,O-H的出现,预测有羟基。

[讲解]红外光谱只能用于辅助判断,有机物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这需要我们使用核磁共振氢谱。请大家阅读书本P22核磁共振氢谱第一段文字,思考下列问题。[思考]

1、由核磁共振氢谱上的吸收峰的数目可得到什么信息

2、吸收峰的面积比有什么意义

3、若例题中的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图1-19,则有机物是谁?

反之若该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图1-20,有机物又是谁? [学生活动]

1、由核磁共振氢谱上的吸收峰的数目可知有机物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的种类

2、吸收峰的面积比=不同种类的氢原子的个数比

3、若例题中的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图1-19,则有机物是乙醇

反之若该有机物的核磁共振氢谱为图1-20,有机物是二甲醚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有几种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及个数比?

(1)

(3)

2、已知某有机物的核磁共振谱图如下所示,符合下图的物质是

A、CH3CH2CH2CH

3B、甲苯

C、CH3CH2 CH2OH

D、CH3CH2OH

3、化合物A、B的分子式都为C2H4Br2。A的1H—NMR谱上只有一个峰,则A的结构简式为

。B的1H—NMR谱上有2个峰,强度比为

。B的结构简式为。

4、分子式为C3H6O2的有机物,若在1H-NMR谱上观察到氢原子峰的强度为3:3,则结构简式可能为____________ , 若给出峰的强度为3:2:1,则可能为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一种)

3、(2)

第二篇: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四节教学设计2009-3-17-12-44-207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明确感应电动势的作用.

2.理解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的关系,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应用. 3.通过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进一步揭示电与磁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通过观察、实验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

应用分析、类比和迁移等思维方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实质,得出定律的表达公式,进而掌握其应用.

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和应用. 教学难点:

1.磁通量的变化与变化率的区别,及与感应电动势的关系. 2.决定磁通量大小的因素,及其变化特点.

教学关键:做好演示实验,观察并分析好实验. [教具]演示用电流计、线圈(螺线管)、磁铁、导线等.

一、回顾旧知识

(方法:按知识系统性向学生提问.)

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生:闭合电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师: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方式有哪些情况?举例说明.

生:可以是Δφ=ΔBS或Δφ=BΔS,或Δφ=(B+ΔB)(S+ΔS)-BS.也可以是B的大小,S的大小不变,B和S的方向变化.概括为Δφ=φ2-φ1(以上两问,多数学生能正确回答,但第2问,学生通常只能回答出一两种情况,需要教师启发诱导和作图,才能归纳出磁通量变化的各种情形.

在指导学生回答此问时,重在培养学生想象和概括能力,不宜过多纠缠于知识细节,以免冲淡教学重点.)

二、引入新课

由前节可知,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以及磁通量的变化有关.那么,感应电流的大小又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知道:电流的大小与电动势有关系,让我们首先来研究感应电动势的产生.

三、进行新课 1.感应电动势

概念: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所产生的电动势,在中学里统称感应电动势.

感应电动势的方向: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与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致,由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决定:在外电路中,从正极→负极在内电路中,从负极→正极

师:在图1的(a)、(b)两图中,若电路是断开的,有无电流?有无电动势? 生:电路断开,肯定无电流,但可能有电动势. 师:电动势大,电流强度是否一定大?

生:电流的大小由电动势和阻值R共同决定,遵从I=ε/R .(教学方法:复习,类比.)

师:闭合电路中要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生:必有电源电动势. 师:在电磁感应中,有感应电流,说明有感应电势存在.现在我们来类比图1中(a)、(b)两图.(a)图中,哪部分相当于(b)图中的电源?

生:ab两点右部的线圈.师:(a)图中,哪部分电阻相当于(b)图中内阻? 生:线圈自身的电阻.

师:比较两图中的电流方向,判断(a)图中电源的正负,以及ab两端电势的高低.生:a点电势较高,见图中箭头方向.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一]装置如图2.

(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回答.)

师:将磁铁迅速插入与慢慢插入螺线管时,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角度有何不同?反映电流大小有何不同?电动势大小如何?

生:迅速插入时,指针偏转大,反映电流大,感应电动势大;慢慢插入时,电流小,感应电动势小.

师:迅速插入与慢慢插入,穿过螺线管磁通量的变化是否相同? 生:磁通量变化(Δφ)相同.师:换用强磁铁,迅速插入,观察到指针的偏转如何?说明什么? 生:指针偏转更大,反映电流更大,电动势更大. 师:以上现象说明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生:由磁通量变化量Δφ的大小和变化的时间φT决定,即由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决定. [教师小结]

(1)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在同一电路中,感应电流越大;反之,越小.

(2)磁通量变化快慢的意义:

(1)在磁通量变化Δφ相同时,所用的时间Δt越少,即变化越快;反之,则变化越慢.(2)在变化时间Δt一样时,变化量Δφ越大,表明磁通量变化越快;反之,则变化越慢.

(3)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可用单位时间内的磁通量的变化,即磁通量的变化率来表示. 可见,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磁通量的变化率来决定. [实验二]装置见图3.

磁通量的变化率也可以用导体切割磁力线的快慢(速度)来反映.(即速度大,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大.)

图中,导体AB与电流计形成一闭合电路.AB迅速切割时,指针偏转角大,反映感应电流大,电动势大;导体AB慢慢切割时,指针偏角小,反映电流小,感应电动势小.

[讲述]由实验一和实验二得知: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完全由磁通量的变化率决定. 精确的实验表明,电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个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在正比,即εΔφ/Δt.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其函数表达式为:ε=kΔφ/Δt

在国际单位制中,Δφ=φ2-φ1,单位为韦伯;Δt=t2-t1,单位为秒时,K=1.这时,ε的单位为伏特.

讨论:

(1)1伏=1韦/秒;

(2)若线圈为n匝连绕,则ε=nΔφ/Δt(即相当于n个单匝电源相串联);

(3)公式ε=Δφ/Δt所计算的是时间Δt内的平均电动势Δφ(若均匀变化,平均感应电动势等于即时感应电动势).

那么,导体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如何计算呢?

如图4,把矩形线框abcd放在匀强磁场里,线圈平面与磁力线垂直.设ab长度为l,且以速度v相对于磁场向右运动,在Δt时间内,由ab移动到a'b'.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ε=Δφ/Δt和Δφ=BΔS=BlvΔt,不难得出:ε=Blv(注意:B,l,v三者是互相垂直的).

假若导线运动的方向与导线本身垂直,但与磁力线方向不垂直,如图5所示,设B与的夹角为θ,则

vsinθ=v⊥

____对切割有贡献 vcosθ=v‖

____对切割无贡献

这时ε=Blv⊥=Blvsinθ.这就是导体切割磁力线运动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公式ε=Blv⊥=Blvsinθ的特点是:

(1)v为导体与磁场相对运动(即切割)速度.

(2)v当为某时刻的即时速度时,ε=Blv⊥可计算出某时刻的瞬时感应电动势.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公式ε=Δφ/Δt和ε=Blv⊥在计算感应电动势的一致性,以及应用条件上的区别.从而正确灵活地选择某一公式,解决不同情况中的物理问题.下面,让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定律和公式.

第三篇:选修三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选修专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知识碎片化。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较远,学生没有直观的体验,不容易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既难以记住又易于遗忘。遇到新情境的问题,学生往往不能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例如涉及多个工程的试题,一些学生运用相应的知识答题存在一定困难。对于选修试题中提到的有关必修的问题,无法很好地联系必修部分的知识回答。

例如,2017年高考理综卷I第38题第(2)小题“若用家蚕作为表达基因A的受体,在噬菌体和昆虫病毒两种载体中,不选用________作为载体,其原因是________”。有些学生认为不选用噬菌体的原因是“噬菌体为原核生物”、“噬菌体会破坏家蚕细胞”。又如第(5)小题“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可以说是基因工程的先导,如果说他们的工作为基因工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启示,那么,这一启示是______。”有些学生只回答了DNA的特点,而与基因工程理论建立的启示无关联:如“DNA是遗传物质,改变DNA可以改变基因”“DNA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具有双链螺旋结构”“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有的学生回答实验的特点,不是对基因工程的启示,如“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要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真理总要在不断尝试中获得”。表述的关系指代不清:如“DNA与DNA的相互转化”“不同生物可以互相转化”“基因工程又称DNA重组技术,只有遗传物质才能完成此类工程”。

2.理解能力欠缺。选修内容涉及生物科学技术的前沿,一些教师以教辅材料代替教材,课堂以讲练习为主,知识归纳欠缺,能力提升见效慢。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不能很好理解教材内容,只能死记硬背相关知识,依赖解题来辨析概念与原理,不懂得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解决具体的问题,不能辨析关键问题。

例如,如何构建基因文库?启动子和起始密码子、终止子和终止密码子有何区别?如何分析基因工程中重组质粒的相关构建过程?为何要使用两种限制酶切割,单个限制酶切割后会出现哪些现象?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如何进行PCR?PCR过程中引物有几种?扩增多次后需要几个引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形成的杂种植物体的染色体组数是多少?同源多倍体与异源多倍体有何区别?对于上述问题,不少学生无法作出准确的区分和判断。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由于一些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相关概念及原理的理解不透彻,无法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例如2016年高考理综卷I第38题某一质粒载体如图所示,外源DNA插入到Ampr或Terr中会导致相应的基因失活(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r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有人将此质粒载体用BamHⅠ酶切后,与用BamHⅠ酶切获得的目的基因混合,加入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用得到的混合物直接转化大肠杆菌,结果大肠杆菌有的未被转化,有的被转化。被转化的大肠杆菌有三种,分别是含有环状目的基因、含有质粒载体、含有插入了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如果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在上述四种大肠杆菌细胞中,未被转化的和仅含有环状目的基因的细胞是不能区分的,其原因是______?学生往往只写二者均不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而没有写结果是二者在该培养基上均不生长。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可尝试以建模方式突破难点。例如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模型、PCR扩增模型,让学生能直观理解和分析其原理。教师可选择具有真实情境的试题进行适当训练,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的能力。

2.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厘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强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之间的联系,注意选修模块主干知识体系与必修模块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如基因工程与中心法则等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内化为完整体系。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适当拓展,如介绍DNA测序、抗性基因插入失活筛选法等知识。

3.采取形式多样的复习方式。如可结合图片、动画、微课、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用好教材中的图解,组织学生绘制流程图;运用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法加深理解。

4.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用生物学的概念、专业语言、词汇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规律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提高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讲评练习时多讲审题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四篇:“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建议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建议

吴举宏(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南京 210013)准确解读课程目标,理清教材内容脉络

遵照“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的课程设计思路,“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课程定位是“以专题形式介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为此,“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选择了5大专题,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和生态工程,共编写了14个小节的内容。通过研读教材不难看出本模块的课程价值在于: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强化技术,认识技术科学的互动;关注应用,增强社会进步的责任;升华情感,继续发展探究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本模块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的脉络归结为: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从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水平,从关注技术到关注伦理。“专题1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让学生了解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和应用,以及正在崛起的蛋白质工程;“专题2 细胞工程”让学生在细胞层次上领略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步骤、原理和应用,以及前沿动态;“专题3 胚胎工程”从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三个方面介绍个体发育过程和胚胎工程技术,这属于个体水平的内容;“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和“专题5 生 态工程”两个专题则更多地从生态系统层次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均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前三个专题重点关注技术理性,而最后两个专题则转向关注安全伦理等 人性化问题,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发展,更是情感上的升华,这使我不禁想起项贤明先生的话语:“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 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我们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不妨不断重温这句话。

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前提。选修3模块的5个专题,具体内容标准为17项,其中“简述”8项、“举例说出”6项、“关注”2项、“讨论”1项。由此可以说明:在知识性目标方面,以了解水平为主;在情感性目标方面,以感受水平为主;在技能性目标方面,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为主。这样的学习目标定位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内容的深度,因为本模块的教材内容介绍的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技术和动态,内容本身难度较大,其中一些科学领域尚在起步探索阶 段,因此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应过深、过细和过全。我们在制定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以2008年为例)时,纳入考试范围的共16个知识点,其中13个知识点的考查等级为“了解”,3个知识点的考查等级为“理解”,而考查等级为“应用”水平的知识点则没有,全卷分值为15分左右,约占全卷满分值的12.5%。

2加强必修选修联系,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江苏省从2005年秋季步入新课程,至今已经完成第一轮新课程实施工作,从大部分地区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情况来看,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在省教育厅组织之下,正在对首轮课程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下面结合自身三年高中教学的亲身经历,对“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教学实施提出一些建议。关于选修3模 块教学,我们现在提出的实施原则是:不要用必修的标准设计教学,不要将教学变成专题讲座,不要割裂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联系,不要忽视学生活动的设计。回想当 初刚刚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用必修教材的学习目标定位本模块的学习,于是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过深过难的现象,加上现代生物科技领 域本来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大家总想把相关问题搞清搞透,于是从教师到学生都存在力不从心、精疲力竭的感觉;因为教材确定为“专题”,不少学校和教师误认 为“专题讲座”,甚至出现几百号人在会堂中集中听讲座的教学场景;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将必修教材束之高阁,一心一意进行选修模块的教学,严重割 裂了必修和选修知识的联系,忽视了前后知识的照应和综合,出现了前学后忘、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有所抬头,甚至不少课堂 教学是在学生看看书、理理笔记、做做作业中完成的。为了走出上述误区,对选修3模块实施有效教学,我们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如下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2.1活化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

选修3模 块的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现代生物科技的应用、动态和前景,因为教材编写的篇幅限制和出版周期较长的影响,加上现代生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照本宣科 式的讲解不仅让学生感到索然无趣,也难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火起来,我们的体会是:活化课程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从存 在位置区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资源和社区资源,校内图书馆和网络系统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信息,特别是现代网络资源丰富、鲜活,可以为学生学习本模块内 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甚至可以将课堂搬到网络教室。经过实践证明,诸如“基因工程的应用”、“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胚胎工程的应用和前景”、“生 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内容的学习,如果置于网络环境下,不仅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学生搜集的大量实例比教材中的要鲜活得多,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利用 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大有帮助。活化课程资源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充分利用社区、村 庄、牧区等资源,如转基因作物种植基地、生态农业园、种畜繁育基地、转基因食品区、污水处理厂、制药厂、养殖场、大学实验室、研究所等都是参观考察的好地 方,像“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等内容就适合采用参观考察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些场所中活生生的实例都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好素材。通过参观考 察,可以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2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选修3模 块中没有亲手实验、亲历探究等活动,但是不等于实施教学中没有学生活动,要切忌将本模块教学变成专题讲座的做法。为避免课堂变成一言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更要强化学生活动的设计意识,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具体做法有: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和交流相关信息,学会引用真实实例、运用学科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设计一些问题讨论、话题交流、主题辩论等活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如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学,采用这种形式的效果就很好;有选择地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展示考察成果,如“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 前景”等教学采取这种方式较为合适。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活动要精心设计,明确学生活动的目标、计划和成果,而且要安排成果交流和评价,避免学生活动放任自 流、流于形式。

2.3加强必修与选修的联系

课 程标准在描述各模块的关系时,专门配发了一幅“高中生物课程各模块关系图”,通过解读这幅图,不难理解必修部分对于选修部分的基础性,因此在选修模块教学 时要力戒“让必修和选修分道扬镳”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一方面肢解了必修与选修的内在的知识联系,割裂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必修部分的概念和原理是理解选修部分技术流程的关键,运用必修部分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必修与选修的 综合和联系,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和技术的有机联系,一方面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而科学实验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因此科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另一方 面技术改进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和引领,科学在促进着技术的发展,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来说,加强两部分的融合,可以使学生的 学习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过程,建构稳固的知识系统,避免出现“前学后忘”、“支离破碎”、“浮光掠影”等现象的出现。我们在 选修3模块教学时,将必修与选修部分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如下主要的综合对应关系:基因工程—必修Ⅱ、细胞工程—必修Ⅰ、胚胎工程—必修Ⅰ、生物技术安全—必修Ⅲ、生态工程—必修Ⅲ。通过这样的知识融合,可以做到知识的触类旁通。

2.4用好教材中的图解

为 了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和原理,教材中配发了大量的彩色图片。这些彩色的图片可以作为我们获取直观信息、梳理知识体系、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认真设计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右图为哺乳动物受精过程中某阶段的示意图,我们可以在新授内 容时组织学生观看解读:什么是放射冠、透明带、卵黄膜、卵核和第一极体?该阶段正在发生什么?也可以去除教材中文字注释(如右图),用于课后回顾复习。

2.5组织学生绘制流程图

从选修3模 块的内容来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现代生物技术的流程,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就其后者的教学方法在前文已经介绍过。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流程,我们经过三 年多的教学实践认为,组织学生绘制生物工程流程图的做法效果较好。例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的学习,我们在师生交流互动后,通过学生自主绘制 相关流程图进行课堂总结,教师提供一张参考图例(见下图)。

2.6 廓清容易混淆的知识

选修3教 材中出现了大量概念、术语,往往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究其原因呢,可能有三:新的概念、术语量大面广,几乎在所有专题、小节中都会出现数量众多的 概念、术语;教材中并没有这些概念、术语的明确定义,而且一般资料中也无法查考;因为是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知识,有些概念、术语本来就存在模糊、混乱的现 象,甚至有些问题科学上还没有定论。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但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核心概念,应列

入概念教学的重点,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采用比较教学法进行辨析,例如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这对概念,我们通过讨论交流,填写下面的表格进行概括;对于一些超越课程标准的概念、术语,我们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后查考、学习,例如cDNA文库与基因组文库、启动子与终止子等;对于教材中表述模糊的问题,讲清概念的实质,例如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到底是B淋巴细胞还是浆细胞(效应B细 胞)?牛胚胎移植流程图中的冲卵冲出来的是卵细胞还是早期胚胎?组织学生弄清问题实质,答案非常明确;对于非常复杂或科学还没有定论的问题,建议有兴趣的 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给予关注,例如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中用氯化钙溶液处理为什么可以使细胞成为感受态?转基因食品到底能吃不能吃?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 胞后如何分布?等等。总之,选修部分的学习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发表于2009年第7期《生物学通报》)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5.1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第1课时加成聚合反应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5.1《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第1课时 加成聚合反应。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加聚反应在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已经提起过,本节以复习聚乙烯的形成过程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聚合物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更全面的认识加聚反应的特点。

首先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聚合物的结构简式或聚合反应方程式。

(3).能说明加聚反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加聚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掌握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人类是可以通过有机合成不断合成原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从而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

然后确立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有关概念;了解加聚反应的一般特点。

2.难点:

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加成聚合反应的特点;能用常见的单体写出聚合物的结构简式或聚合反应方程式,能从简单的聚合物结构式分析出单体。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以旧引

下载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选修5教学方法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学方法 自2005年开始到今年,新课程实施下的一轮教学已经结束,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新教材选......

    第四节 变阻器 教学设计

    第四节 变阻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变阻器的构造、在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通过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

    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第四节《澳大利亚》教学设计 一、 课前部分 1.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点并分析原因; (3)学会运用......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四节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四节 计划生育教学设计

    第四节 计划生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城市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已接近100%,对于国家实行这一政策,学生也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和道......

    第四节 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第四节 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学习,树立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2、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居室污......

    第四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