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时间:2019-05-15 02:2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第一篇: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0:48:00)董一菲

一次语文课后,一个青年教师问我:“董老师,语文理想的课堂氛围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未能当即回答他。一连几天,我循着帕思卡尔那著名的句子“人是一支脆弱但有思想的芦苇”思考着,答案渐渐清晰。现在,我想告诉他: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一、文学气息

我总是想,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培养一群热爱读书的孩子,是一件高尚的事。我的出发点就是我的语文课堂,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文学气息,在这里给学生们撒下精神的种子,希望多年后能绿树成荫,让他们终身受益。记得一次看山东大学百年校庆专题节目,感触颇深,山大年仅四十岁的校长说,山大培养的人首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次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着“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的校训也深深地激励着我,使我坚定超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上,在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同时,我努力使我的语文课堂更具有书卷味,让课堂充满文化底气,让我的教学语言具有文化的魅力,让自己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有人文气息。而要想把这样的课堂变成现实,就需要真正博览群书,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而在教学中充满文学气息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孩子们的文学素养亟待提高,于是我领着学生“狂补”,背唐诗、宋词,列书单、写日记、办手抄报、办诗社,于是在课堂上渐渐有了美的呼应,甚至有的学生已有了美的创造。每每在课堂上我在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的同时,学生亦能各抒己见、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散发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和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

二、浪漫情怀

有人说数学是人思维的体操,我想语文就应该是人精神的舞蹈。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充满浪漫气质的人,有着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对文学有着敏锐的感觉,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应该把语文教学当成是一门艺术来追求。

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教材的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选材更加广泛、丰富,很多文章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处处渗透着对世间万物的关怀,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了学生纯真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此基础上,我更是广泛选材,领着学生读屈子,从《离骚》到粽叶飘香的汨罗江上,去追寻屈子浪漫的足迹;带着学生读李白,在浪漫主义的世界里体悟李白的成与败、悲与喜、天与人,一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同学生神游在虚幻却又魅力无穷的西行路上,把神通的金猴棒变成手中的笔杆,挥洒属于自己的人生游记。在文学的百花园里,孩子们自由地采撷着浪漫的花朵,在浪漫中酝酿着浪漫。让浪漫成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胸怀,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

我曾给学生们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棵白杨树,一个情感粗糙的人会看到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一个敏感而浪漫的人会看到叶片的脉络;而一个浪漫的经过良好文学熏陶的人会感受到白杨树绿色的汁液在流动。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们带入纯粹的文学世界,让学生纯洁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文学的怀抱之中,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将浪漫进行到底。

三、诗意创设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要时时注意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要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因此,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课堂,作为学生和老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该充满着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有人用这样的语言形容语文: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经史子集……可见语文的本色就是诗意。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富有诗意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个性的思维。他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诗意的美感,应该尽可能用诗意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美情感,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利用情感因素,使文中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教学实践中,我开设了诗歌专题教学,以诗歌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表现手法美,启迪学生按美的规律去感受美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激发情理,形成情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让学生诗意地存在在我的诗歌专题教学中得到了实践。

四、缤纷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雪落黄河静无声”那飘逸的神采,那不着痕迹的融会贯通,那浑然天成的境界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用蕴含着真味和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境界吗?

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内蕴美。好的教学语言应该是“情”、“理”、“思”最好的结合体。文学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更需讲究情感的升华。在课堂上,教师要想产生扣人心弦的教学魅力,激情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的思想情操,渊博深厚的文化修养与职业见识,则是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内在条件。有情亦要有理,教学语言虽然不像书面文章那样严整而富于逻辑性,但必须作到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必须真实准确,无懈可击;分析判断,必须严格地遵守逻辑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最终消除疑虑,颔首称赞。有理更要有思,教师的语言要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纵横万里,让学生的思考具有智慧的深度和广度。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这几个比喻生动而贴切,好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是形象并富于节奏感的。卢梭说:“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善于铺陈,使事物历历在目,栩栩如生,同时还要善于摹形、摹声、摹色,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口语表达的时候,要善于运用跌宕和节奏,有时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有时如小桥流水,莺声燕语。就像叶圣陶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们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们个委婉……”这样可使学生的听觉达到亢奋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维,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惟其如此,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随着老师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情不自禁地随文起落,之后还余味无穷,期盼着每一节语文课。

五、文化的膜拜

2007年江西的一位考生在他的高考作文中写道:“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每当我读到这段文字,都会被这位同学对语文的挚爱乃至膜拜深深地打动,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情感。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很多学生还没有这种对语文、对母语的感情。这种遗憾,我们语文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可以说语文老师重任在肩。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把语文当作一种文化来膜拜,师生应该心怀虔诚与恭敬,在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的同时,更应该懂得尊重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在语文课堂上,任何对语文的冷漠、轻视、不屑,都是对她的亵渎。我们要带领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每一次写作,提倡以清新纯净的文字写作,以高雅纯洁的情感入文,远离一切矫情、虚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操,发展我们的母语,使它成为更有魅力的文化。

六、智慧与幽默

培根说:“善言者必善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产物,为了给自己的教学语言添上亮丽的色泽,有时不免“幽”上一“默”,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学习到知识,顿开茅塞。语文课堂上,幽默的笑是绝不能少的,幽默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记得一次在介绍《聊斋志异》时,我说:“蒲松龄的书斋为什么叫‘聊斋’呢?就是蒲松龄和他的朋友们常常在书房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出一本书,‘志异’就是记神仙怪异和花仙狐怪的,顺便问一句,你们喜欢他笔下的狐仙吗?”学生大笑。同样,在介绍杜牧的《樊川文集》时,我如是说:“小杜可谓纨绔子弟,他流连于扬州这一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之后,觉得还不尽意,于是在家乡樊水和川水之上盖了一栋别“野”,起名樊川。”我故意利用正反修辞,学生哄堂大笑,并牢牢记住了这一文集得名的原因。充满哲理的幽默的语言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了思辨味和笑声,载着学生驶向知识的彼岸。

总之,“至法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青春、热情孜孜不倦地追求,相信在这里每一位教者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阅读全文(1659)| 回复(14)| 引用通告(0)| 编辑 标签: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

上一篇:教学实例:“月亮”话题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语文往事

(三)·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11-16 13:37:00)妮妮(游客)在偶然之间看到你的文章,深受震动,作为语文老师深深惭愧与自责,语文原来如此教、学生原来如此可爱。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10-1 23:17:00)飘雪(游客)高山仰止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景行行止,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1 10:54:00)吴同和

久违了,一菲!读罢《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想起张志公先生“我很重视文学教育。”“文学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的申言;也想到上世纪中后期一些奇怪现象。不少政治挂帅的领导们反对文学教育,挖苦语文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便眉飞色舞,有滋有味的,讲其他文章就没精打采。”这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的指责不但使我们为之大汗淋漓,甚至于对文学作品竟有些谈之色变了,仿佛这反而成了语文教学的“禁区”,而我们这些身无长物的教书匠好像也只能靠谈点文学这“劳什子”以自娱娱人似的,这不能不是一种悲哀。

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解读中外名著,传播画意诗情。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敬爱的吴老师:你好!你的每一个留言都让我有所感悟。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0 23:28:00)初凤平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氛围应该是充满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在诗意的创设中,以缤纷的语言引领学生走向对文化的膜拜,在幽默而又蕴含智慧的思维探索中体悟生活语文的无限魅力。”

好棒!好棒的文章!好棒的老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意盈然,情思美好。怎一个董老师了得啊!敬佩之至!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初老师:感谢你的倾情和鼎力,我会努力为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30 16:52:00)且行且思(游客)读董老师的文章多了,有这样的感觉:思路开阔,文笔洒脱,但总觉得放得开,收不拢,不够严谨,不够深入。文章的基本观点很能给人以启发,但观点之间多有重复交叉。信口胡言,董老师见笑!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思行君:入木三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9 9:18:00)黄亚东

读董老师的关于课堂氛围的精论,感触良多.我热爱文学,我热爱语文教学,我更热爱我的学生,而董老师把三者诗意而精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作为一名介于中青年之间的语文老师,看来要学习的,特别是要向董老师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多得指点啊!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黄老师:幸会!握手。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黄老师:幸会!握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7 12:43:00)吴春来

董老师丹唇一启,我就听到了两个字——诗、情。再转身一瞧,一个化作了月光,一个化作了美人。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春来:董老师芳龄四十四岁,化月光和美人已经无望,我再挣扎一下吧,争取不让你的期待落空,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18:14:00)罗亚妮(游客)仅是想想这样诗意的课堂,就觉得美不可言。而日日沐浴其中的学生,该是多么幸运!亲爱的,做你的学生,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呢。

问董老师好,并在读完这些之后,益发坚信:爱着,努力着,实践着,结果必然美好!

夏安。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亲爱的亚妮:深深的祝福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15:10:00)采唐韵(游客)偶然走进中华语文网,偶然看到董老师的文章,才明白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才明白自己的学习之路很长很长。

董老师,向你学习!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采唐韵:你是从姜白石的小令里走出吗?幸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6 8:48:00)mi(游客)我要看书了,向你学习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好的宝贝,一言为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22:24:00)春语沙沙

我是西部山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因仰慕董老师和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和才情,今天终于也忍不住在中华语文网上申请一博客以便学习。虽然第一次斗胆给董老师留言,但是读董老师的博文已多篇。心头的赞叹是必然,但此刻我更想说的是感谢董老师为诸多语文膜拜者造了一片福田。你对文字的痴迷,对学生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游客。在你的引领下,将会有更多的人因为选择了语文教育而遍开幸福之花。学习!再次感谢!虽从未谋面,但你是我的恩师,我是你的粉丝!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沙沙:你好!幸会,读你的留言很感动,其实所有的真诚的祝福与期待都来自对语文教育的热爱,让我们共同成长!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20:54:00)xianren520 感叹,自己肚里的墨水太少了。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朋友:你能这样感叹你一定是个智者。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9:54:00)水孩子(游客)一直以诗意的课堂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却知道自己还差得太多……在您的课堂里,洋溢着诗意,在您的生活里更洋溢着诗意,而我自己需要丰富和提升的太多……

刚看完《今生今世》,《绝代风流》也即将看完。最近在看《历代词》,觉得那些婉约词很美又抒情,想多记一些。老师最近忙什么?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水孩子:能坚持读书真的很好,你可以尝试着同时读不同种类的书,分开时间段,读经典,读理论,背点诗词什么的,你那么年轻,这是财富,祝福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Re: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2010-5-25 14:58:00)一生有你(游客)有人曾这样说过:“我按照诗人在诗中描述出来的虫子和野花去山林里寻找虫子和野花,结果我还果真发现虫子和野花了!”说完这话后便很兴奋地认为自己成功了,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诗人要他去找寻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今天读着董师的这篇美文时更让我们感到一种诗意语言的重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真正玩味起来,就能感受到她无穷的魅力,只有深受着她,我们才能尽最大限度地去增加她的张力与弹性,也才能更好地让她实用而高雅,朴实而厚重。以下为董一菲的回复:

一生有你:你总是有那么多的发现,不一般!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

第二篇:抓住课堂主阵地

抓住课堂主阵地,生成教学新资源

温晖明

(浙江长兴县夹浦镇中学

313110)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要求我们以全新的理念来审视课堂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课堂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生成教学新资源,从而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本文对教学新资源的生成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并分析教学新资源的性质,以及生成教学新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生成 教学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全国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或显性的或隐性的,或校内的或校外的,或真实性的或情境性的语文课程资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但决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我们不能把语文教材(课本)看成是语文课程,更不能把教材看成是规定性的法典,而应该从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背景中去看待和理解语文教材。”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并且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力争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一、抓住主阵地,生成新资源

新课程观告诉我们:“课程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真实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对经验世界的建构,而这个建构的过程正是以师生各自所具有的认知、情感、意志、思维和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抓住课堂这个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整个课堂,生成教学新资源。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境是由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可以说,好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大胆地创设情境,调动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真切的、审美的情感体验,走进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和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和情感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一次作文课上,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生命的骄傲》,学生顿时被文中主人公小帅颖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事迹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偌大的一个教室静悄悄的,笔者发现有的同学在抹眼泪,有的同学眼睛红红的,看来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一情境的创设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作了恰当的铺垫。紧接着,笔者请学生谈谈自己阅读后的体会和感受,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或赞扬小帅颖的坚强不屈;或表达对公共汽车司机的愤怒;或歌颂人世间的真爱;或谈论生命的价值„„,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后,笔者立即请学生根据刚才的发言讨论,自己确定一个观点,拟好题目,写一篇读后感。不一会儿,一篇篇精彩的文章送到了笔者的手中:《摆渡生命》、《爱的赞歌》、《不朽的精神》、《司机,你的良心何在?》等,在现场的作文讲评课中,笔者请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这成为了笔者课堂教学的新资源。于漪认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尤其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2、激发兴趣,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兴奋点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学生精神亢奋的集中点。在心理学上,它一般属于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主观意志努力的注意)的范畴,它的重要源泉是人的兴趣,“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得好,获得最高的效率,一定要对该事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所以有人说,兴趣是工作成功的钥匙。”学习同样需要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惟有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才能专心致志,好学不倦。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并巧妙地加以点拨引导,使课堂生动活泼,师生逐渐进入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教学佳境。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指导学生分析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发现学生对“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非常感兴趣,当讲到她污蔑闰土偷“我”家的碗碟时,大部分同学都认为碗碟是她自己埋的,她却诬陷闰土。这时有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既然杨二嫂是一个贪小便宜的小市民,那么她为什么不把碗碟占为己有,而把碗碟埋藏起来以邀功请赏去换一个破“狗气杀”呢?这样不是不合算吗?精明的她对于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会不知道呢?班上的同学听到这一意见后议论纷纷,觉得这位同学讲得有道理,当时笔者先是一愣,紧接着便表扬了他,并把“碗碟是谁埋的?”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请学生去讨论探究,讨论一直持续到下课,但始终没有得出一个有理有据的结论。随后笔者请教同事和老教师并查询资料,终于发现了山东省刘运志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独到见解(见于《语文教学之友》2003年第9期第28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写文章的目的——“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利用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 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求知过程中的学生,能否大胆地质疑就成了判断其是否具有创造能力的标准之一。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品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从觉察发现问题开始的,在发现问题之后,才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努力激发每个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远比传授学生知识要重要的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光要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更重要的是把问的大部分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完刘绍棠的《暮春》后,笔者请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插叙,那么插叙和顺叙有何区别呢?”当我讲完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时,另外一位学生又问道:“老师,这篇文章如果按照顺叙该怎么写?”这时我把“球”踢回给学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我巡回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我便适时提问:“如果采用倒叙的手法,这篇文章又该怎样写呢?”学生通过问题进行的合作探究,掌握了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4、注重对话,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对话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但对话双方不是施予与承受,而是相互施予、彼此影响的。这个对话的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在经验共享中互相造就的过程,是双方从各自的前理解出发所达到的一种视界融合,视界融合的结果是双方认知结构的改组与重建,是新知识是产生与创造。一次,笔者在教学《木兰诗》的时候,请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地概括。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基本上都能把木兰“孝”(孝顺)、“忠”(忠诚)、“智”(机智)、“勇”(英勇)的性格概括出来。当时,笔者的教学设计是想通过木兰形象的理解来体会木兰一千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且经久不衰的原因。可是,当我在进行总结木兰的孝顺品质时,突然在学生中间冒出这样一个声音:“老师,你孝顺你的父母吗?”此时的我并没有批评学生这种看似不礼貌的行为,而是反问了学生一句:“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父母亲吗?”全班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爱!”这时,我说道:“我也和大家一样,同样深爱着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我在外地工作,但我时常会打电话给我的父母,问候他们一声,并向他们谈谈我的工作、生活情况。”紧接着,我便和同学们聊起了我的父母,讲他们是怎样含辛茹苦地劳动赚钱供我读高中上大学的。其间,我还穿插了几个小故事,其中一个是“握住母亲的脚”的故事,大概内容是讲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去某个公司求职应聘,当时,该公司的负责人问他曾经有没有抱过自己母亲的脚,这位大学生如实说没有。后来,这位负责人请他回去抱抱自己母亲的脚,再前来应聘。另外两个是有关动物界的感人故事:《藏羚羊跪拜》、《母亲的雕像》,当我讲完故事后,发现学生都被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深深地震撼了。这时,我插了一句话:“同学们,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关心爱护我们的,虽然没有故事的主人公那么崇高伟大,却也经常能出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使我们产生莫名的感动,现在请你们回忆一下,并说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关爱自己的。”这个话匣子一打开,立即有许多学生发言,且“一发而不可收拾”——有的讲母亲深夜为自己盖被子,有的讲父亲在寒风刺骨的冬天背自己去医院看病,有的讲父亲每天都接送自己上学,且从不间断„„。后来,我深情地说道:“同学们,我们都是父母亲的骨肉,父母亲的一生是辛勤操劳的一生,同时,也是崇高而伟大的一生,我想现在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请多体贴一下自己的父母亲,替父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抓紧时间尽孝——趁父母健在的光阴!因为生命是有限的,父母只能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旅途的部分,却不能相伴我们走过人生旅途的全部!”最后,课堂在满文军《懂你》(课堂上我突发奇想,请一位学生去办公室拿录音机和磁带)这首优美的歌曲中达到高潮!通过师生的这次对话、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浓厚的人文素养,并朝着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向发展。

5、强调过程,倡导学生的实践性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在语文课堂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观察、发现、体验和积累,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针对现行课程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新课程提出了“新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的学习经验为中心,以活动教学为中心。其中的以活动教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做中学”,达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这样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富有哲理的标语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实践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的内外化转变。有一次,笔者在课堂上请全体学生朗读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佳作《醉翁亭记》,有些学生对“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极力称赞,他们认为这几句写出了醉翁亭早晨、傍晚以及一年四季的不同优美景色,于是笔者立即打破原来的教学方案,请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出来,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立即分小组进行讨论,备稿纸、描绘、调颜料、着色,既分工又合作,忙得不亦乐乎,一堂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半个多小时后,一张张生动形象优美可爱的图画展现在笔者的眼前,此时的我对同学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实际创作能力和艺术想象能力钦佩不已。通过“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活化了语文知识。

二、教学新资源的性质

1、创新性:教学新资源是在原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生成的,是对原课程资源的加工、处理、组合和创造,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新颖性。

2、独特性:教学新资源通过对原课程资源的探究,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知识信息,具有一定的特色,它充分体现了师生的独特教学。

3、灵活性:这种教学资源是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互动交流中生发出来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一种“随意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4、洞察性:教学新资源通过对原课程资源加工处理,从而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信息,并进一步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新天地。

三、生成的原则

生成教学新资源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堂不再全部由教师主宰,而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去探究,去实践。

2、民主性原则:魏书生说:“民主像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在一个具有民主平等、互爱、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乐园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质疑、“越轨”,鼓励学生讨论、争论、辩论,赞扬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行为,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做法,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快乐,此时的教师和学生就变成了教材的开发者、探索者和研究者,而不是教材的奴隶。

3、主动性原则: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学习的载体,载体要通过主体来实现教学目的。学习效果的高低好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假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浓、热情高、欲望强,那么他们不但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地去思考、分析和讨论,而且还能提出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供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究,整个课堂就会十分活跃。

4、体验性原则: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使课堂符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做到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促使语文生活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心灵进行强烈的碰撞,从而产生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

5、动态性原则:《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课堂在探究实践中实行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文本互动,使整个课堂充满蓬勃的朝气和生命力。

6、合作性原则: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在学生与学生合作、老师与学生合作、同桌之间合作、小组之间合作、师生与资料信息的合作中达成教学目标。

7、探究性原则:在课堂上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8、发展性原则:新课程观指出,语文课堂要树立一种“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丰富生命的涵养,提升人生的境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观告诉我们:新课程已经由专制走向了民主,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了师生开发,师生是新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新课程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实践操作者,又是课程的创造开发者。课程就发生在学校中、课堂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这样的新课程观,课堂中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师生创造和开发新课程的过程,也就是课程资源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新课程意义不断建构和提升的过程。总之,在课堂上,师生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构成和生成者,师生正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在不断释义、不断创造、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使课程存在并得到不断发展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杭州: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程翔·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王军·新课程观要求语文走向开放式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1)。

7、杨华当·灵活多变地创设作文情境·语文教学之友,2003,(11)。

8、袁惠萍·语文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5)。

9、陆有锦·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语文教学之友,2003,(11)。

10、金中·体验的、实践的与交互的·中学语文,2004,(2)。

11、郑远祥、唐世贵·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

12、王华良·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语文教学之友,2003,(8)。

第三篇:我们永远是朋友

我们永远是朋友

我们永远是朋友

发小,是一个特殊的词。也许发小没有闺蜜亲密,但是,发小带来的温暖与感动是独一无二的。

幸运的是,我有两个发小,我们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就和亲姐妹一样,我们曾经一起观察过蚂蚁,一起在花园里嬉戏,一起出去旅游......虽然我们现在不住在一起了,也不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了,也有了各自的朋友圈,但我们会时常在一起聚会。不论多久没见面,都会很亲切。

进入初三,越来越忙,我们能聚在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趁着国庆假期,我们又聚在一起了。

爸爸说“多年前,我们几个坐在篮球架下讨论孩子们上哪个幼儿园,没过几年就说要上哪个小学。现在,就要考虑高中的事了。时间真是过得快得很呐!”突然想起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问题:你和你认识最久的朋友多少年了?我转发并艾特了我的一个发小:十四年。她回复我:哇,真的好长时间啊!是啊,不知不觉十四年了,听起来很长,其实就是一眨眼,一起捉迷藏好像就在昨天。

爸爸和叔叔都说:“很少有人小时候一起玩,长大后还在一起。能成为朋友就是缘分。将来我们不在了,你们还像亲姐妹一样,彼此关心,彼此帮助。”我的眼眶有些发酸,也感到幸运,我们性格不相类似,也曾吵过架,互相发过脾气...但我们从未分离。时间越久,越觉得发小之间情谊的特殊。

一起吃完饭,我们去旁边的公园散步。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大人们带着我们,他们在后面聊天,我们在前面玩耍打闹。

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

第四篇:我们永远是朋友

我们永远是朋友

时间如梭,晃眼间我亲爱的宝贝们就要毕业了。小小的摇篮已装载不了他们大大的梦想,小小的呵护已经护不住即将展翅飞翔的天使。

可亲爱的孩子们:再过一个月你们就要毕业了。当老师提笔为你们写下这段话时,心情真是复杂极了。这是一个让老师既欣慰又伤感的日子。伤感的是平日里听惯了你们清晨的声声问候,看惯了你们一张张熟悉的笑脸,突然间,可爱的孩子却要和我们道别,面对渐渐离去变得空荡荡的教室,一下子感到有些失落和不习惯了。然而那一刻,眼角滑落的泪水却是幸福的!因为让老师欣慰的是,你们长大了,如同羽翼渐丰的小鸟将飞向更加广阔的天空!

昨天,你们还是一群不懂事的小不点儿,眼泪汪汪地牵着妈妈的衣襟,小心翼翼地探出脑袋张望周围陌生的一切。今天你们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张毕业证书,你们将背上书包,满怀快乐一自信跨入小学的殿堂。祝贺你们,我的孩子,你们长大了!迎接你们的天空是那么的高,那么的宽,那么地炫目!

虽然结束了幼儿园生活,但你和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并不因此结束.孩子们,别忘了常回幼儿园看看,你可以拿起电话,告诉老师你的快乐与烦恼,也可以给老师写信,把你的进步与想法告诉老师,因为,老师爱听关于你们的一切。

孩子们,你们像老师呵护了四年又将放飞的鸟宝宝,你飞得越高越远,老师就越开心,衷心祝愿你们的未来前途似锦,勇往直前,努

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相信你们会让老师骄傲的。

lhlh老师爱你,感谢四年里你带给老师的一次次快乐和感动!记住,我们永远是朋友!

第五篇: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育——德育的主阵地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只有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要抓好课堂德育,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德育主阵地,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应以育人为首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我们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二、高尚的师德是德育教育的灵魂,平等轻松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基地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

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以及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举止大方端庄,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训导学生,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对每个学生要公平,不能厚此薄彼,形成生动活泼、团结紧张的局面,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不是任何政治或德育的标签能达到的一种状态。我国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并未有达到生活般自然浑成。只有生活化的德育,才有生命力。

三、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坚强的意志和爱国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最丰富的特征,伴随学生在校阶段的始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

下载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课堂的诗情画意(5篇)

    生物课堂的诗情画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的是生物与温度的关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昆虫变态发育。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任何一种旨在改革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那么,......

    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川绵阳三台东塔初中李春秀 指导老师宋淑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 你们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雷锋,是一个平凡而伟大......

    好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好书永远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冰心自幼聪慧好学,特别喜欢听故事。为了鼓励她用心学习,当时担任她家塾督师的舅舅杨子敬常对她说:"你好好做功课吧,等你做完了功课,晚上我给你讲故事......

    课堂是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

    课堂是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语用字习惯,具备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自从湖里区教育局提出“先学后教”“导学......

    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课堂喻军

    让音乐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我教四年级音乐(下册)歌曲《春晓》汉川市马鞍乡八一中心小学喻军教学目标:1、能用声情并茂的演唱表达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2、体验词曲的完......

    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让古诗词课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付春梅236600 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天然载体,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所决定的,在小学语文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的......

    爸爸永远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爸爸永远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永远是我们可以依靠的臂膀与港湾我的父亲是位有文化,品德高尚的人,虽然他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富有,但他为我付出的绝对不比别的孩子差,甚至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