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儿童“物种多样性”概念学习进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儿童“物种多样性”概念学习进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当前,在社会、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因此在生命科学教育中要强化这一主题。人们将生物多样性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其中,物种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意义上,人们所说的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问题,就是指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层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物种多样性概念,对于他们理解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南京秦淮区的小学科学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生物多样性学习进程的假设,并采用评测题和访谈的方法开展实证研究。抽取南京市秦淮区1-6年级小学生270人进行访谈、1800人进行测试。根据评测结果,对假设的学习进程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小学生“物种多样性”概念的学习进程。
儿童“物种多样性”概念学习进程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课程标准,并结合研究团队的教学经验和对该概念的理解,我们首先提出了儿童“物种多样性”概念学习进程假设,将小学分成低、中、高3个年级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概念以拼图式分布,形成学习进程。通过对2070名小学生的调研,修订完善进程,最终形成儿童“物种多样性”概念学习进程,如表1所示。
该进程体现了拼图式学习进程的特点,学生对于某个概念的掌握是通过对各个小概念“碎片”的掌握,逐渐拼成整个认知结构图。
小学1-2年级学生所能掌握的概念主要是对动植物的识别;3-4年级学生则在对动植物识别的基础上,进而了解生物的种类及生存状况,认识微生物;5-6年级学生所能掌握的概念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物种多样性概念的理解,及了解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发现,学习进程符合大多数学生在各年级段对物种多样性概念的理解,学生对于进程中各概念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深。例如:
在宏观上,对于概念1.1(不同的植物和动物都有不同的外部特征),1-2年级学生能知道部分植物与动物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但不能用语言等形式描述不同动植物的外部特征。到了3-4年级学生能够进行零散的描述,到5-6年级才能作出较为完整的描述。而对于概念1.2(每一种植物、动物的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各年级学生的正确率持续发展,1-2年级正确率在70%左右,在3-4年级之后有稳定的高正确率,因此该概念在1-2年级是教学干预的重要时期。
在微观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微观生物的理解呈现出清楚-混淆-非常了解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知道土壤中的某些生物会“吃掉”埋在土里的鱼骨,但不知道这些生物是什么;而到了三四年级,学生了解到植物的根从土壤里吸收营养,认为埋在土里的鱼骨消失是因为被植物的根吸收了,不知道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到了6年级,学生对生物的了解增多,非常清楚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而对于“几乎在每个地方都能找到生物”概念的理解,学生也是逐渐提高,低年级学生知道深海、雪山、河水、土壤中有生物存在,而到了高年级,学生才知道人的肠道中也有生物(微生物)存在。
基于学习进程,开展教学实践
针对学习进程和学生对于各概念的理解情况,课题组设计了针对不同年级的课程,以概念1.1和2.1为例。
课题1:它长得什么样?
适用年级
小学2年级
学习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针对学习进程中的概念1.1“不同的植物和动物都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编制的第2课时。第1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让学生在学校的花园内寻找1种小动物,拍摄照片。课后,使用软件“轻笔记”(――“轻笔记”软件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在iPad和电脑之间共享笔记、同步查看;Keynote是幻灯片演示软件,可以在iPad和电脑上实现课件的共享;Airplay的推送功能可以将学生做的笔记、录音等推送到教师的电脑,实现大屏幕同步分享),将自己观察的小动物的身体外部特征用照片、绘画或语言录音等各种形式上传到班级笔记中。第2课时仍由寻找校园内的动物人手,让学生再寻找更多的小动物,在观察中学习描述小动物的外部特征,发现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并通过拼图游戏,认识到各种动物外部特征之间的区别。
学习者分析
2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小动物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已从一些书籍和电视节目中认识了很多动物,知道动物的身体各不相同,但很难用语言完整地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他们的观察点或描述点集中在动物身体的局部特征上。
预期学习目标
发现局部身体外部特征的描述无法整体认知一个动物,意识到外部特征描述完整便于辨别动物。
小组合作,运用动物照片对校园中的一种动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全面描述,使用语音输入技术进行记录在全班交流,发现不同的动物有各自的外部特征。
能运用动物的不同外部特征的描述来辨认动物。
教学重点
运用动物照片对校园中的一种动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全面描述。
教学难点
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全面描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iPad;教学软件――轻笔记、Keynote、Airplay。
教学主要过程
导入。各小组用Pad听上节课中学生对所观察的动物做的录音笔记,在另一台iPad上将小动物的身体部件的图拼接完整,与教师和同学分享结果。由于学生没有学习如何对动物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对动物的描述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所以在录音笔记中学生能获得的信息较少,大多数学生无法正确完成动物身体部件的拼接。
引导学生对动物进行全面观察,用系统、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部特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仔细耐心地引导。例如:
师:我们该如何描述小动物的样子,让大家能又快又准地拼出小动物?
生:颜色、大小、形状。
师:好,我来按照同学们说的试一试。一个小动物全身是黑色的,长得很大,形状大概是圆圆的。你们能猜到老师说的是什么小动物吗?
生:不能。
师:看来我们在描述时还缺少一些重要的信息。(出示蜗牛图片)除了颜色、形状、大小以外,你还会介绍蜗牛身体外观的哪些信息呢?
生:蜗牛有触角。
师:你提到了触角,触角是蜗牛身体的什么呀?
生:身体的一个部位。
师:看来想要介绍一个小动物的样子,得先介绍它身体外观各部位。(板书:身体外观各部位)比如,你们提到蜗牛有触角,请你指一指蜗牛的触角在哪里?
生:(指出蜗牛的触角)
师:你们赞同吗?
生:(点头)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那个不是蜗牛的触角,你们觉得那个会是蜗牛的什么呢?
生:不知道。
师:看来我们大家对于小动物身体外观的各部位认识得还不正确。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准确地认识小动物身体外观的各部位,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就会……
生:出错。
学生自学“轻笔记”中小动物学习手册,认识一些小动物的身体外观各部位。各小组按照动物的各部位描述小动物的外部特征。
总结:在介绍小动物的时候要尽量介绍完整,不仅包括颜色、大小,还要详细介绍小动物的各个部位。
课题2:它们是一类的?
适用年级
小学3年级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针对学习进程中的概念2.1“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设计的1节课。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描述生物特征让学生猜谜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然后创设情境:“中山小学要建1个小型生物博物馆,引进了一批生物标本,如何将其安放在不同的分馆和房间中?”帮助学生将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并按照动物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课程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对分类的理由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学习者分析
通过对于概念2.1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一二年级学生对生物的外观总体观察正确率较高,但对生物的分类正确率到了3年级才有较高的正确率,3年级是对学生进行生物分类教学的干预期。可见,只有在对动植物外形特征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开展分类的活动。概念1.1和1.2是概念2.1的基础,而概念2.1的建构则是为后续概念服务。当然,在分类之前,再对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加以分析仍是必要的,以帮助小学生熟悉和巩固。
预期教学目标
通过将生物标本分往不同的馆,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归纳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通过描述蚯蚓、蛇、鸽子等不同动物的特征,再进行对比,发现这些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博物馆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
归纳出区分它们的主要根据是生物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蚯蚓、蛇、鸽子的不同对比,引导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蚯蚓、蛇、海豚、鲨鱼、鸽子、蝙蝠等各种动物图片。
教学主要过程
游戏。根据描述,猜出是哪一种生物,由“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引出博物馆需要分类。
有一种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浑身没有骨头,身体是一节一节的,爱钻土。
有一种动物生活在海洋里,有锋利的牙齿,十分凶猛。
有一种动物生活在天空中,胸骨突出,有翅膀,夜里活动,白天睡觉。
创设情境。“中山小学将要建立1个小型生物博物馆,进了一批生物标本,我们一起来看这些生物应该如何分类安放”,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界”的分类,区分植物和动物。
呈现图片:有胡椒、麦子、瓶子树、猎豹、秃鹫、鸭子……博物馆有2个分馆,该如何将这些生物分到2个馆中?
小组讨论:将图片中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解释这2类的不同,在班级中交流。
总结:生物可以分为2大类――动物和植物,因此可以将中山小学的生物博物馆分为动物馆和植物馆。
在动物馆里进行进一步细致的分类,引导学生按照动物的外形特征,将动物进行分类。
呈现图片,提出问题:现在请我们走进动物馆,动物馆内有蚯蚓、鲨鱼、蛇、鸽子、海豚、蝙蝠等动物的标本。这些动物标本不能随意摆放,怎样将它们分到不同的房间呢?
仔细观察动物图片,在小组里描述和记录这些动物的外形特征。选取多个动物,对比它们的不同。
小组讨论:将图片中的动物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在班级中交流和讨论。
课程总结。动物可以按照其外形特征进行分类。下个礼拜还会再来一批生物,我们应先将生物进行动物和植物分类,分到各馆,再将动物分到不同的房间。
教学反思
物种多样性概念的学习进程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物种多样性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知道6~12岁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围绕物种多样性概念该设定什么学习目标,如何合理表述学习目标以符合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实际发展水平,帮助学生逐步扩展形成相互连贯的物种多样性的概念框架。
例如“不同的外部特征有助于动物或植物的生存”概念的下一级概念是低年段“不同的植物和动物都具有不同的外部特征”,上一级概念是“某些植物品种和动物品种比其他品种具有更多的优良特性”。通过学习进程研究发现,一方面,对于常见的生物,学生可以说出他们的生存环境,但通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能将生物的外部特征与环境联系分析思考的孩子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生对是环境选择了生物还是生物选择了环境认识模糊,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选择了环境。鉴于此,建构此概念的学习目标设计为:①观察给定的环境,分析引进该环境中的生物需要具备哪些特性;②观察给定生物的外部特征,推测其适合生存的特定环境,明晰特定环境中的生物需要具备的身体特征;③分析不同环境中现有的生物,推测在一定时间后的生存状况。
学习进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建构此概念的学习路径,其间要经历哪些子概念的建构学习,学生在形成各子概念时需要的相关知识储备和技能是什么,学生建构概念时所掌握的知识、习得的技能对后续学习的作用是什么,由此合理安排物种多样性学习的序列,组织适宜的学习活动,提供合适的“脚手架”进而帮助学生在物种多样性概念学习中持续性发展。
第二篇: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中小学美…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2490次
发布时间:2010-11-9 15:00:38]
选择视力保护色: 【
】
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史 英
(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 312000)
一、目前儿童线描画教学现状与误区
长期以来,国内就不乏对儿童线描画的研究探索。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线描画的教学,让学生将表现对象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而拿笔在纸上涂画恰是儿童的天性,每一次表现都堪称“绝无仅有的个性化的儿童美术作品”。在小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渐增强,开始知觉到空间的结构,观察力逐渐提高,注意到对象的细节,比较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开始追求绘画对象的形似,能够发现绘画作品与客观事实的差别。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绘画技能没有明显提高,不能满足认知水平的需要,难于充分表达儿童的思想感情。许多儿童就会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往往会认为自己确实没有绘画的能力,再努力也没用,造成儿童对绘画的心理障碍,失去绘画的信心,甚至讨厌绘画,作业也都草草了事。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儿童绘画困难期”。其实,这一时期正是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并非是儿童不会画,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而儿童线描画装饰性极强,注重儿童的主观想象和感受。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突破客观事物的限制,以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对自然物象进行美化、概括、提炼、加工,弱化对物体具体细节的真实刻画,表现具有象征性,画面重于装饰性,属于创造性地再现物体。其主观表达重于客观描绘,联想和夸张多于分析与观察。创作过程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儿童过多地受到来自“形”的困扰,同时又能开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绘画水平,帮助儿童体验成功,顺利渡过这一“绘画困难期”,从而保持对美术的兴趣。
儿童线描画正是因为其特殊性,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正是因为这种来自内心的个性化创作,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对儿童美术教育规律缺少深刻的理解,导致在目前的儿童线描画教学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如:①过分注重美术技能的培养,走入“像不像”的误区。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为“像不像”服务,教学中不能以多元的角度对那些技能表现较差的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引导,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②过多采用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作品个性美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的强势地位,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自主创新作品缺失,久而久之,这样的线描画作品便少了“绝无仅有的个性化”。③没能采用多元化的美术作品评价标准,压抑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个人的一些喜好或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艺术灵性,使线描作品缺少个性化的艺术加工,画面缺乏的应有蓬勃生机,进而压抑了他们的潜能。
二、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从2006年开始,笔者开始进行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域进行儿童美术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找到了一条可以促进儿童绘画自信心、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绘画教学策略——儿童线描画教学,尤其是结合我校学生及线描画教学的实际,开展了不同阶段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的尝试和实践,探索出了一套“学会欣赏,引导观察——注重积累,大胆想象——技法递进,先易后难——创作构思,突出主题——相互观摩,多元评价”的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模式,不仅创设培养了多元智能的教学环境,也提高了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整体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学会欣赏——体验线条的魅力,让观察更具目的性。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让儿童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才能提高儿童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线描画有很强的装饰性及独特的视觉效果。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即表达画家的精微感觉和细腻的情绪,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线描画的创作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线”的眼睛,引导学生找线——线状的物体(如人的头发、蜘蛛网、树桩的年轮、弹簧等…)、依附于具体形体的线(如物体的轮廓线,面的转折形成线等)。通过找线,儿童就会意识到身边的“线”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使学生成为发现美的有心人,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其次,选择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提高艺术鉴赏力。不同的艺术大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安格尔的线条精确、秀美;毕加索的线条动荡不羁;凡高的线条奔放有力„„我会有意识地挑选了一些形象鲜明、线条清晰、明朗具有形式美的名人名画。如北宋李公麟《五马图》、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和《人物龙凤》帛画,;卢愚光的现代线描作品;马萨尔的现代线描作品那
超现实的体、面、线条等都是非常好的欣赏材料。引导儿童通过接触经典,感受不同画家手下那不同的线条,有利于他们更敏感地感知和选择线,从而在创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再次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线描画作品,发现独特的魅力。儿童日常接触的大多是色彩的世界。而黑白线描画要让学生体会到:没有其他颜色,黑白也可以这么美,从而了解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画面感受。我从电脑里下载了许多孩子的线描作品,有静物、人物、植物等,让学生发现黑白世界虽为简单,却仍然可以表现自己的意愿。黑白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美感。如我让学生欣赏作品“荷花蜻蜓图”,画面上所表现的是两只不同动态的蜻蜓,线条流畅,尤其前面的蜻蜓神态可爱,身子上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背景中荷花的造型运用了多种线条,表现出小画家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学生们在看后都会发出惊喜的赞美:“哇!好漂亮啊!”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让儿童感受到线描画与众不同的美感,就会感受到不同的物体不同的质感拥有不一样的线;不一样的线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信息。激发了对线描画的兴趣,感到线描画是如此有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注重积累——丰富感性经验,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是一切想象的基础。儿童线描画创作的基础是观察积累。有了观察就有了各种形象的感知,才有可能去思考和想象。一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经验。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写生是培养儿童观察力、表现力的最佳方法。同时,写生也是积累素材,解决学生“无东西可画”,“画面空洞”的最佳办法。所以我经常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带花草树木的花、叶、果实,观察其中的的变化;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写生,让儿童养成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事物的习惯,增强感受和体验。如画《四季》前,我建议孩子去观察大自然,并收集了各种写生材料。在创作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单个的特征、形状,再引导观察不同的颜色、形状、花纹,观察花纹间的排列、放置、重叠、遮掩等。由于在作画之前的观察积累了感性经验,学生们在绘画中表现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如画《家乡随想》,学生通过收集图片、观察模型,观看录象等,他们对家乡的“特征”都非常了解。从画面中就可以看出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二是引导学生抓住特征,观察有序。通常儿童对摆在眼前的实物不会认真观察,或观察不得要领。所以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发现物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通过欣赏各种叶子,知道了主要是叶子的形状和花纹发生了变化,改变其中一个,就能画出不同的叶子。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从整体到局部,从近到远,由外到里等,使学生有一双不断发现和灵敏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环境,感知一切美好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为创造和想象奠定基础。
3.技法递进——从简单到复杂,增强自信心
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要画得跟实物一模一样,那只会扼杀儿童的天性。所以线描画跟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他们身心发育可能接受的范围内通过适宜的方法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使孩子在以后的创作中更自信,收到更好的效果。一是线的练习。各种各样的线条是线描画的最基本的语言。为了激发儿童的绘画欲望,我设计了教学活动——会跳舞的线,我先采用了柔软可定型的缎质线(做中国结的专用线),让学生发挥想像,让线舞动起来,并记录线舞动的道路,给它们取上各种名字。如起伏的线像波浪;卷起来的线像蜗牛,星星点点的线像雨点。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们既感知了各种形状的线条,又学会了直线、弧线、曲线等有规律线条的画法,对线描画充满了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随意画线——激发兴趣,提升创造力。画一条线对每一个儿童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出于好奇,他会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尝试去画。我设计了“一笔画”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要求画各种形态的线,且以独特为佳。通过“比一比谁画得多”、“谁的线条最特别”激发创作的热情。儿童是与生俱来就有创造的潜能的,只是缺少发掘,教育的作用就是唤醒与培养。接着我设计让学生画各种情感的线,提高表现力。中国书法把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至。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长或短,或平稳,或多或少,或跳跃,或流畅,或凝重,或刚毅,或柔弱。我从中得到启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画出有生命有感情的线。通过教师示范与作品欣赏让学生体会到线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学生对线条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最后,我设计了小作业——听音乐,画心情。以训练线的组合。最后创造出了丰富的构成效果。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如“细胞的世界”、“树叶变形记”、“神奇的果树”等。需要注意的是组合要有一定的秩序,排列宜紧密。
二是点、线、面的处理。儿童通过 点、线、面的运用,在画面上形成黑、白、灰的变化,进而形成儿童线描的装饰。客观对象的黑、白、灰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方面:即依据自然光线的变化而形成,或依据描绘对象本身固有色的深浅而形成。描绘对象时一般多以此为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客观对象,而要依据创作意图和画面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画面黑、白、灰的变化。因此,我通常会引导学生借鉴黑白装饰画的黑白转换关系,处理好点、线、面的艺术关系。如通过向大师学画的方式,巧妙利用大师作品中对点的疏密、大小,线的长短、粗细、曲直,面的形状和大小来表现物体的“色彩”的重要方法。学会用稀疏的点来表现灰色,密集的点来表现深灰色,用细疏的线条来表现过度色(中间色),用粗密的线来表现厚重色,用平涂或留白来表现黑色或白色。而在实际物体中“灰色”或“中间”色又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处理的颜色。儿童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画面处理能力弱,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画面太花或太脏,感觉死板或空虚、单薄。我采用写生与临摹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儿童结合优秀作品的处理手法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比较,去发现物体的本质特征,并鼓励儿童大胆地借鉴优秀线描作品中的装饰手法用“点、线、面”这些媒介积极地组织画面,使物体的形象更为生动,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装饰美感。儿童的选择能力还很弱,他不知哪些该简略写,哪些可以“留白”。教师通过分析、比较,逐渐让他们懂得画面的主次关系、虚实关系怎样处理,让他们懂得其实“留白”也是很美的。对于高段学生则可以借鉴素描中的明暗调子关系,引导儿童对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感悟和领会,增强儿童的线描表现能力和信心,又能使儿童更好地理解用线描也能表现出丰富的“彩色“画面,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信心。
4.创作构思——选择主题内容,发挥创新想象
创作一幅成功的线描作品离不开主题的选择。所以在组织安排画面时我总是围绕主题进行构思,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一是通过说画构思主题。在创作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画什么,怎么画,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有意作画意识,还能提高大胆构图的能力。如画“未来的世界”我让学生思考:你设计的未来事物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别的功用?„„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绘画的激情和表现内容,主动的投入到绘画过程中,于是一幅幅充满想像的“科幻”作品呈现在我的面前。有城市环保车,吸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植物的养料与再生的工业原料;有多功能房车,能自动吸收太阳能,节省能源„„说画让儿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线描作品充满了童趣。二是在欣赏中体味主题。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有其特有的造型语言,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去体会作品的线、形、意,去想象可能发生的事,可以帮助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形象,更好地表现主题。如创作《有趣的海底世界》,我运用多媒体让孩子们欣赏各种漂亮、奇特的海洋生物,使他们感悟到海底世界有着许多有趣好看的海洋生物,从而在生物的种类、外形、动态和花纹造型中变化无穷,各具特色。三是用命题画提升主题。生活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在我们周围有着许多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我会有意识地选择身边的题材,利用规定的题目,启发学生搜索平时的经验积累来组织主题。如画太阳,我启发孩子抓住“奇特、神奇”来设计自己喜欢又与众不同的太阳。结果有的设计了小姑娘,陪伴每个孩子过节;有的设计了智多星老爷爷,只要有困难时,求救于它,它马上会帮你解决;有的设计了地球守护之星,日夜守卫着地球,防止外星人的侵略„„一颗颗星星凝聚着孩子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丰富的情感。四是用形式感丰富主题。形式感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达,可以更充分、更深刻、更完美地表达主题。因此,我借助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优秀绘画作品,其中有国画与西画结合的,工笔淡彩与重彩结合的,重彩与材料相结合的等等,引导学生体会美是一切绘画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属,而形式感是帮助创作成功的绝佳途径。于是我设计了相关的创作主题,如与众不同的花瓶,作品的外形就是花瓶的外形,让学生把剪贴与线描结合起来;又如在科幻画创作中,我让学生主体部分剪贴上去,使主次更分明。作品的成功创作同时也告诉我,追求“形式感”等于追求艺术创作的最强音,以和谐、创新、个性化为基点的“形式感”为主题的表现提供了更广泛途径。
5.多元评价——互相观摩学习,激发创作激情
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大胆让学生去想、去画、去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留给儿童自由的想象空间,这是儿童绘画创作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儿童从拿起画笔起一直在表现自己,他们从某些本能的欲望出发,借助各种点线面符号系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表现自己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手段。因此他们画的线有的看似简单却表现着自身的一种信息,不同性格和年龄的孩子有其不同的线条。有的线条粗狂,有的飘逸连绵,有的纤细雅拙。他们在画线描时往往是凭着想象和感知,这种画法是完全的自然状态,拟人化的手法、夸张的形象、稚气的线条都是他们闪光的地方。所以在评价环节中,一是要积极开展互评,引导同伴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他们的作品是充满个性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所以更有必要进行相互间的作品评价。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平等、友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当然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因而每当一幅幅作品完成时,我总是把作品展示出来,让孩子们互相说说好在那里,什么地方很有意思,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但可以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还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宽容。我经常听到“他画的比以前进步了”、“他画的作品构图新颖、但我认为细节刻画欠具体”、“他的线条画得很有表现力,我要学”„„。二是要注意方法,及时鼓励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反之会增强绘画热情。我在评价过程中非常注意方式,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意都予以积极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有一次画“春天的花”,有一幅作品线条很乱,没有具体的刻画,孩子们都看不懂,我我指着错乱的线条组合问学生:“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一个孩子说:“像阳光在闪烁,很美!”我带头鼓起了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那个作画的孩子,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自豪的挺起了小身板。
三、教学体会和建议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儿童在线描画创作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心、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多元能力方面均有较大提高。随着学生对线描画兴趣的增长和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对绘画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对自己的画充满了信心,变得敢想,敢画,而且是乐于画画。我欣喜地看到许多孩子在线描画过程中思维灵活,落笔大胆,能充分利用线条画出自己的想法,整个画面充满了独特的个性美。通过线描画的教学,我们也发现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让我来说说”、“一起来品画”等互动活动的展开,使一些性格内向,平时言语较少的学生也能积极的与同伴和老师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变的更加开朗活泼。在实践中,我认为教师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解放孩子,营造学生自由多彩的想象空间。只有给儿童绘画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孩子们才能有更多的尝试机会,才能在线描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和诱导,发挥循循善诱的爱心、耐心和才能。
二是要尊重孩子,用心体会儿童充满稚趣情感世界。孩子的每一幅线描作品都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孩子的眼光去欣赏,不要用成人的要求去改变它。你会发现那一幅幅充满稚气的作品是最自然的、最精彩的“艺术品”,从而给自己的心灵投去一片欣喜和感动。
三是要激励孩子,让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现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需要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新型美术教育,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营造创新环境,发展其多元智能,特别是注重儿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整体性、独特性等特征,将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是美术活动所必需的这些智能特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潜能。
第三篇: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进程的实践与探索
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进程的实践与探索
市委副书记、市长 吴光镭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近年来,宜宾抓住省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川南城市群和在川南培育一至两个大城市的机遇,把握规律,开拓创新,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使全市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两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科学系统规划。“七分规划,三分建设”。首先,通过规划定位城市的特色和品位。宜宾最凸现的元素是“酒都”和“长江第一城”,因此通过规划突出彰显“江城”风格和弘扬酒文化、长江文化。中心城区充分利用“三江六岸”得天独厚的特色景观,积极打造山城相融、城水相交,显山露水、青山绿水,特色鲜明、宜人宜宾,立体发展、产业集聚的生态型山水园林沿江大城市。高度重视对城市总体设计的把握,大力挖掘本土文化,积极融入历史文化,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味。县城和小城镇也分别立足优势、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做好规划和建设。其次,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和系统性。城镇规划充分考虑城镇未来发展的需要,与成渝经济圈和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工业、园区、交通、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相结合,统筹规划城市产业、道路、绿化、亮化、市政管网、市场、物流、教育、医疗、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立起相互衔接、系统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第三,严格加强规划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实行多级评审、一支笔审批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审批把关,建立监督机制,强化规划管理与执法监督,坚决维护规划的法定权威,防止规划在实施中走样变形。加大查处和执法力度,坚决遏制城乡结合部违规建筑蔓延趋势。
完善城镇体系。按照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目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全面立体推进,逐步完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县城为骨干、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坚持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以中心城区带动县城发展,以县城发展辐射小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中心城区按照“东进、西拓”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继续推进旧州、天柏、白沙组团建设,逐步开发李庄、菜坝组团,近期以打造东区、完善西区、开发天柏、绿化六岸为重点。同时加快规划建设联接组团
内及组团间的城市路网、环线和桥梁。推动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支撑产业,不断增强区域中心城镇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承载力。其中重点选育一批基础较好的大镇或中心镇, 因地制宜发展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流通带动型、农产品加工型、工贸综合型等多种模式的特色城镇,形成了强力拉动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推动中心村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集中规划建设住宅小区和公用设施,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农民科技运用、就业创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和养成城镇文明生活习惯。在条件具备的中心村探索实行“社区化管理”,就地变农村为城镇,变农民为市民。
突出产业支撑。推进城镇化必须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起来,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产业支撑是城镇化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就是“空壳”。城镇是发展现代工业的最佳载体,把城市群发展规划与经济区规划结合起来,以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产业聚集,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强则城镇强,产业活动强度与产业聚集程度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把城镇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协调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区域性基础设施布局等重大问题。同时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园区经济发展。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努力把宜宾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切实抓好生产型服务业和民生型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和流通方式,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中介等服务业。
强化城镇功能。始终把优化城镇功能放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第一位,坚持形象必须以功能为前提,形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功能,不搞只要面子、不讲质量、不讲功能、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首先把安居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建筑质量安全,切实解决违规建筑隐患问题。通过打造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打通宜宾与其他城市的快速通道,加快构建半小时、一小时城镇圈,加快畅通各城镇节点之间的快速联接。强调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都要重视教育医疗、商贸物流、公共交通、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
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地下管网、供排水、停车场、路灯、绿化等公用设施,抓好城区道路尤其是新区道路和小街小巷建设整治,完善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凝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深入开展城乡综合整治工程,加强中心城区和县城的日常管理,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整洁度。按照“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的要求,大力发展公用事业,切实抓好城镇公交、供水、供电、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保障水、电、气、运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供应。
加大城镇管理。城镇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市区事权调整,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创新城镇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城镇管理网络体系,积极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全面加强中心城区、县城和场镇的管理,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强化主管部门对基层的检查、指导和考核,把城镇管理纳入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街道)的党政综合目标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区县、部门和乡镇(街道)工作积极性。同时,注重加强宣传教育,抓好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把加强城镇管理与提升市民素质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城镇人居质量,培养市民文明习惯。
坚持市场运作。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整体推进,其中最重要的是用市场的理念、思维和手段来经营城镇,把经营意识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按照“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的思路,本着“市场融资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和“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我们结合宜宾实际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包装、拍卖、经营和盘活城市资源。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通过实行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开发,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多层次满足住房需求,多手段调控合理房价,全方位推进城市建设,切实扭转了城乡建设中财政投入多、推进速度慢、建设水平差、群众意见大的被动局面。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各级政府尽量转变角色,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规划、加强监督、运作市场、搞好服务上,除投入建设必要的公益设施外,严格控制政府直接投资的规模。树立打造城市名片的精品意识,精心经营中心城区和县城新区,积极推行规模拍卖土地的办法,严格按规划统一开发建设,保证成片新区的风格一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品质,提升城镇品味,不断增强城镇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征地拆迁,我们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新办法,灵活务实和谐地抓好征地拆迁,保障了城镇化进程的顺利和快速推进。
建立推进机制。西部丘陵山区城镇化的路径不同于平原或沿海地区城镇化的路径,需要探索一套切合本地实际的机制来有效推进。一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协调配合,自觉找准自身在推进城镇化中的职能和定位,切实负责、积极履职。二是建立全民发动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进城入镇的积极性,发动全民参与、支持和投身推进城镇化进程。三是建立返乡回流机制。通过建立回流机制形成“洼地效应”,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领办创办企业、投资城镇建设、转为新增市民。四是建立要素集聚机制。顺应企业和城镇发展要求,做好规划、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企业、资本、就业人口向城镇集中。五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通过岗位学习和职业训练提高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进城人员的就业能力。六是建立平等保障机制。认真解决进城农民工平等享有就业、医疗、子女上学、住房、维权、社会保障等权益的问题。七是建立身份转化机制。加速城乡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让进城农民摆脱进城无着落和土地被撂荒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说明
实践与探索(2)教学设计说明
海口市第一中学 陈佳琪
“实践与探索(2)——探索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它是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下册第十八章第五节“实践与探索”的第2课时内容。现对本课教案作如下说明:
一、本节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以及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注重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 《实践与探索(2)》是建立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等内容的认识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索。在本节课的前一节,教材已经利用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探索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而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是对一次函数及相关内容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从函数的角度对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重新进行分析,这种再认识不是原来水平的回顾复习,而是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动态分析,是用函数将上述三个内容统一起来,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加深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实践与探索”这一内容也是华东师大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之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鉴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比、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能应用其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观察、分析能力,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践与探索的过程,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
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是重点,而归纳它们的联系以及应用其解决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诊断分析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刚刚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先进行复习,并且教学时注意循序渐进;
2.函数是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联系的,比较抽象,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 3.学生本身对利用图形的方法来研究代数问题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却不能灵活应用,本节课再次加深他们对“形”的理解;
4.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不过各有其优劣,一题多解的方式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
5.本节知识重在实践、探究,所以观察的过程,合作学习以及思考的过程又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的思考,我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并分析预期效果:
(一)复习回顾
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复习,帮助学生回顾一次函数图象并明确图象和x轴交点是如何求得的,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基于本节课的难度比较高,故在探索部分分层次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散难点。在探索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情况,利用表格的直观性、对比性来突出相应内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的过程,让课堂成为有效课堂。
(三)讨论归纳
这一部分内容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学生虽然在表达上不易准确,但只要他们理解并掌握了实质便可。故设计填空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降低难度,给学生阶梯,让学生拾阶而上,学案的设计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一大亮点。
(四)知识应用
为了合理的应用本节所学知识,故设计了两道练习题。通过学生自我解答、自我讲解、不同方法的对比来提高其应用能力,很好的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优点,并在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优劣。
(五)课堂小结
利用课堂小结的平台,除了小结知识外,还希望学生小结方法,小结态度,从而实现多元化的目的。
(六)课后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问题链接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学习新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猜想、探究。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始终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知识的生成由易到难,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难点、落实了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轻松,愉快、有效,较好地实现逻辑顺序与心里顺序的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第五篇: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标》强调:教育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传统的大班额教学体制下,每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知识能力、个性差异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切势必会产生好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均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养成受到严重的挑战。学习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体验的程度大相径庭,很难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兼顾,正是考虑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学校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研究探讨如何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整体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主张“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认真分析研究,实施科学分层走班。
认真分析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A、B层次。A组为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的学生,在A班上课,B组为相对各方面较差的学生,在B班上课。这一工作可在开学初,结合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英语成绩总分进行。
分层原则: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学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二)、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
1、备课。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2、课堂教学。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对优生以鼓励创新为主;对中差生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为主。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学生作业分必做、选做两类。必做作业A、B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设计的、基础性的习题。选做作业主要指拔尖提高题,根据A班学生学习水平设计,要求A班必做。鼓励B班学生去做,但不强求。
4、评价:在作业批改,学期总评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B班学生主要是表扬,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班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5、辅导:对A班学生的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进行拓宽、提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B班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以打好基础为目标。在辅导形式上,除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等,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
(三)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5年3月—2016年3月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讨论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制定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成果形式: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对课题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分层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评价和课后辅导等方面进行一一探索、实践、改进、总结提高,完善分层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通过观察、调研、问卷、成绩分析等手段反馈信息,总结本阶段研究工作,撰写阶段研究报告。成果形式:课题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完善、提高和结题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汇集整理各项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并完成结题工作;专题上传ftp,形成资源共享。
四、主要结论
走班制分层教学在初二年级推行了一年,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两极分化进一步加深,学困生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呈流感是蔓延,学生的浮躁心理日趋严重,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无以不昭示了分层教学模式探索的失败,我与同课头老师认真分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五、课题效果体会
首先:分层教学加大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备课环节花费更大的力气,因为需要分层备教材、分层备学生、分层备教法;B班因学困生扎堆,课堂管理难度大;A班学生和科任老师的距离感十分明显,老师作业的检查督促难度加大。
其次:学生问题愈来愈额突出
学困生人数急剧增长。走班后,学困生集中到B班,原本并不熟悉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融合到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相互标榜,相互蚕食。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于是,差生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于是,学生的厌学情绪就像初秋的流感,一发则难以收拾。B班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不可能学好,失去学习的信心,产生厌学、弃学现象.课堂听讲失去兴趣,影响课堂秩序、作业不完成或应付完成,一副破罐子破摔的的样子。最终分层的目的没有达到,反倒助推学困生面的迅速增大,助推了两极分化的加剧,尤其对B班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我觉得,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但是,的确不太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年龄太小,缺乏足够的定性和韧性,缺乏必要的正确与否的判断力,缺乏是非观念。
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大。A班学生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课堂效率都最好的,无任何干扰的;无论是老师知识拓展的难度、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路领先的,而且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能真正做到:师傅引进门,修行个人做。一切都是良性发展的。但是B班情况却恰恰相反:课堂上,问题学生相互影响,相互蚕食,学习效率越来越低;老师为维护课堂秩序,挤占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时间,教学的难度、广度与深度依次下降,长此以往,两极分化无可避免的加大。从两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可以验证,差生面在进一步增大,每班不及格的学生从最初的10名,到20名,如今已经发展到40多名。数字显示:分层教学将近一半的学生推进了学困生的深渊。
学生的浮躁心理日趋严重。由于走班,学生背着书包穿梭在不同班级之间,不同座位之间,同桌的面孔不停的变换着,也不断的要适应着不同性格的同学,甚至老师。每每走班时,上课前,教室必定一团糟,等彻底安静下来,两三分钟已经过去了。而且,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没有办法进行课后辅导,或是批评矫正,长此以往,增加了学生的懈怠心理,浮躁心理潜移默化的滋长。
分层教学推行到今天,或许有诸多理论上的优势,但其中的弊端也已经暴露无遗。而且弊端远远多与优势,尽快放弃分层,让学生回归正常的教学环境,是我们老师的深切期望,也是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需求。
党月娥
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