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沙雕画制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儿童沙雕制作的实践与探索
——校本课程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艺术教学。
紧密贴合课题的引导,并努力发掘北海本土资源: SDP课题是我们学生所熟知的生活,而沙雕是从中的一门艺术,沙雕由自然材料沙混胶制作而成,沙雕它将绘画(沙画)与雕刻(沙雕)完美的结合在一体,使它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以沙和水为材料,通过创作,呈现迷人的视觉奇观。沙雕既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又使自然美与艺术美和谐统一。有些渔民画家也尝试以渔民画为主要题材的沙雕,更具有浓郁的北海特色。相对而言,我们北海充满想象与创造的儿童对此更感兴趣,也有将沙雕演绎更出色的广博余地,在儿童手下的沙雕可以将绘画(充满神奇与想象的儿童画)与雕刻(沙浮雕)结合成一体,不仅从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还能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家乡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因为学做沙雕作者年龄都在10岁左右,所以我们又称它为儿童沙雕。选定小学生这一特定年龄的群体来创作沙雕有一定的优势:大胆,敢想敢做,好奇心强,对动手特别感兴趣,因此在小学生中进行儿童沙雕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不同内容的沙雕能用于欣赏、美化、展示,也可以设计成精美的小工艺品为交流搭建平台,更具有收藏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突展个性与特长的广阔空间,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研究预定目标:
1.培养学生对儿童沙雕学习活动的兴趣,初步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2.从玩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造型能力。
3.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4.联系生活与时事,搜集相关的北海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北海文化与生活时事中适合儿童沙雕的内容,搜寻儿童画适合于沙雕的图案,寻找丰富的沙雕艺术视觉,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能获得持久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主要研究内容:
1.了解本市中与沙雕有关的渊源。
2.儿童沙雕制作的选题。
3.沙雕的制作方法、规格及材料探究。4.如何搭建一个沙雕展示的平台。
三、课题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其他研究法为辅。
1.行动研究法:学生在拌沙,玩沙中,动手做小沙雕作品时不断的反复操作实践,用自己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情。
2.实验研究法:沙雕操作中沙水搅拌的湿度掌握需要多次实验,以便作品制作时粘接的更牢固,在沙雕作品的形式上需要更多的尝试。
3.调查研究法:多搜集时事及有关的图片资料,调查沙雕动态信息,及跟沙雕有关的各类旅游纪念品的信息。
4.观察研究法:在小沙雕作品涂色与制作过程中多观察,自我分析,怎样能把小沙雕作品展现的更美。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安排:
1.准备:搜集历届沙雕作品的图片资料、欣赏录象。准备场地,沙、铲子、胶水等工具及材料。
2.实践:(1)玩沙小主题课程设计:《沙雕欣赏》、《简单图样的沙雕——动物类》、《简单图样的沙雕——人物、植物》、《双个图样的沙雕组合作品》等。
(2)彩沙小主题课程设计:《沙雕涂色》
(3)沙雕小主题课程设计:《学做儿童沙雕》 3.小结:沙雕作品展览展示。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了解走进沙雕,认识沙雕,激发学习儿童沙雕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沙雕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家乡的沙雕,组织学生搜集沙雕的图片与资料,互相交流,让学生认识沙雕,了解沙雕,喜欢沙雕。在交流中学生了解到了北海沙雕的历史:逐渐走出了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北海人“点沙成金”,为中国旅游业创造了一个精品。从学生自信满满的交流中,家乡的沙雕已让学生获得了本土的自豪感。
我们还看到随着旅游的兴起沙雕艺术也随之兴起,沙雕是自然美与艺术美和谐统一。我们还认识了自己所要学的儿童沙雕,在秉承沙雕的加工工艺上,制作的内容更具有灵动性。旅游沙雕产品有商业化的特征,作品一般用模子压印,大批量生产,而儿童沙雕的(如右下图)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绝对没有相同的一件作品,可以说是纯手工纯艺术的作品,在欣赏与收藏上更有一番韵味,更贴近学生的年龄与生活经验。
通过了解沙雕,走进沙雕,认识沙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认识到了沙雕不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由此奠定了他们学习沙雕的信心。
(二)儿童沙雕工具、材料准备与制作方法的探究。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学做沙雕,把沙雕做的好,工具必须要准备的得当,才可以动手,经过反复实践与摸索,寻找了一些比较得心应手的工具及基本制作的方法。
1、沙雕工具、材料探究:刀、胶水、细沙。
刀:沙雕所需的刀具没有特别的讲究,油画铲子和泥工刀(如图)是首选,其它只要能进行简单的拌沙操作,能对制作沙浮雕中刻、印、切、刮等操作技法有辅助的都能做为沙雕小工具,工具的选择可以体现个人喜好与个性,如学生在制作中喜欢用些牙签、吸管、彩泥压印工具等。
细沙:选取沙滩的细沙,精细白亮为好,有助于小作品的色泽鲜亮。只要学生拥有一把油画铲子、一把泥工刀加上一小堆细沙就可以开始学做沙雕了,除了这些工具外,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的手。
2、沙雕制作方法探究。
沙雕的制作没有特定的规则与要求,通过实践与操作的探究,逐渐形成了制作方法与步骤:
(1)画一画,设计出要制作的样稿草图,如简单的动物、植物、人物的形象用简笔的形式画一画。
(2)从沙滩运来精细的细沙,筛选干净后取适量,倒上水用铲刀搅拌后粘成团备用。流程图示:
选细沙
倒水
拌、团沙
控制湿度 雕刻作品
(3)根据所画草图来制作沙雕作品,先定型,再分别进行局部加工,然后细致“打磨、泡光”。
(4)把成形的作品涂喷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5)将作品固定。
综上所述儿童沙雕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为:铲、刀、沙三件必备物件,制作方法要经过拌、塑、固三个基本过程。学生在沙雕小社团教学中,不断地操作练习与实践,从中寻找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与方法,并在日常教学中逐渐练就与掌握制作沙雕的基本本领。
(三)儿童沙雕创作的形式与创作主题内容的探究 学生掌握了儿童沙雕基本制作方法后,就会不满足于这简单的制作,在小学生这一特定的年龄段,多彩的个性赋予了他们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适应他们的年龄和个性特征,保持孩子们对沙雕长久的兴趣,沙雕创作的形式与选题很重要。儿童沙雕在形式上不管怎么变化,目标就是既要保留沙的自然,又要给人以美的欣赏。儿童沙雕的内容与主题可大可小,一切源于生活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做为创作主题,但范围太广会让人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引导找出符合学生兴趣的主题,为他们提供各类图片资料,在制作中参考。但孩子们也喜欢沉浸于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有时候也允许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让他们在沙雕世界里永不停止创造的脚步。
1.儿童沙雕创作形式探究:沙雕创作的形式没有特殊的要求和规格,只要符合审美的感受,可以不断的创新,从单个小作品的产生,到双个小作品的过渡,再到沙雕佳作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只有不断的积累才能突破原有的创作形式,现阶段沙雕教学中的创作形式有:
①单个形式的儿童沙雕。在学生初步学习沙雕的时候,让学生多练习单个小沙雕的制作,可以掌握沙雕制作的刻、印、压、团、切、添加等各种技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成就感,增加他们对沙雕制作的自信与兴趣。单个沙雕作品完成后可以欣赏,学生常常好会开心„„单个形式的沙雕有保留原色的,也有局部上色的,单个作品的形式非常受学生喜欢。
②双个、多个小组合画形式的儿童沙雕。在前段时间的基础上,通过单个沙雕制作技法的练习与强化,增加制作的难度与强度,变成小组合画的形式,但这个小组合形式单人完成课时长,因而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去完成,从中培养他们互相协助的精神,寻找成功的快乐,学生常常会两人三人分工合作,你做蝴蝶,我做花儿,他做小草,不亦乐乎,在互相协作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每每看到自己亲手加工的作品,孩子们的脸上都会流露出快乐自信与喜悦的表情,看着他们耐心细致地欣赏自己作品时,那是心灵的一次触动,也是他们成功的时候。
③整幅作品式的儿童沙雕创作。作品式的沙雕突显出画面的整体性与艺术趣味性,如同学生用沙子在堆积,儿童沙雕区别于其他的油画、国画、儿童画来说,有自己的技法特点和材料特性,并受到学生生理心理条件的局限,存在着自身天真、幼稚、自由、个性的特点,作品构图大胆、夸张、变形、浪漫,其实每一幅作品就是儿童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
2.儿童沙雕创作选题的探究。
儿童沙雕创作的选题是作品呈现的重要前提,给学生什么样的引导,就会有怎么样的创造,不引导,学生就会象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做什么了,每次照规定的图片制作,又缺乏了主观灵动性,所以不可以忽视了教学中的创作选题。
(1)让学生自主选题,彰显灵动个性。
让学生制作前自主选择要制作的主题与形象,可以在网上搜索图片打印出来,或者在上课前先画出小样稿,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丰富多样,如海洋动物类、植物类,人物类、动画片中的各类经典形象,只要他们感兴趣的形象都可以成为他们沙雕作品参考,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的舒展,还可以从他人的想法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2)引导学生进行系列性的主题创作,让作品内容更灵动。教师引导学生一个主题,给出基本造型,让学生根据老师的主题再进行自主地发散创造。
(3)将儿童画、渔民画、科幻画主题和沙雕相结合,让儿童沙雕的内容更丰满。
儿童画在造型色彩构图上中凭儿童的直观感受表现的,儿童沙雕在儿童画的基础上,继承儿童画地大胆、直率、朴实来表达主观感受,自由而不造作,在造型、色彩、构图上有机地传达出一种稚拙的美。
上述几种创作主题的选择是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经验累积,当然儿童沙雕的主题选择并不止步于这里所归纳的几种,它应该还可以涵盖更丰富广泛的内容,只要不停止创新的脚步,作品内容就会不断地提升。
(四)儿童沙雕需要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在日常儿童沙雕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对儿童沙雕学习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初步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让他们在玩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造型能力。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与时事,搜集相关的北海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北海文化与生活时事中适合儿童沙雕的内容,搜寻儿童画中适合于沙雕的图案,寻找丰富的绘画视觉,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让学生获得持久对儿童沙雕学习的兴趣。
儿童沙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突展个性与特长的广阔空间,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借沙雕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从而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所创作的儿童沙雕有轻巧方便的优点,也存在易碎、易断、易损的缺点,因而定期的整理和展示很有必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作品留校,鼓励学生多创作,美化校园,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学习儿童沙雕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儿童沙雕的持久兴趣。但儿童沙雕并非普及的画种,我们也还在摸索完善阶段,展示与交流只限于校园之内,如在校园内办小型的展览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努力使其成为学校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我们儿童沙雕需要也期待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儿童沙雕走出校门,走向同行,走向社会。
六、课题取得的成效:
1、通过儿童沙雕的学习,学生对艺术学科的兴趣更浓了,儿童沙雕拓展了艺术课堂教学中所没有接触到的画种。儿童沙雕所开的课程有:四年级、五年级每周一节的选修课,通过前一年学习沙雕的学生作品的展示与他们快乐自信的表现,已经在全校具有了良好的学习口啤,今年开学选修课报名时儿童沙雕课程全
部爆满,还有个别学生因教室没座位而无奈地选择其他课程,可见孩子们对儿童沙雕充满了好奇,并由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沙雕的强烈欲望,通过儿童沙雕的学习后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艺术学科的兴趣更浓,他们对学好艺术学科更有自信了。
2、沙雕文化丰富了儿童沙雕的学习内容,从中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地方艺术文化的艺术魅力。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北海,出门就能看到海,乘上船、看到沙滩,吃到海鲜,这就为我们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了素材。我们借助了北海沙雕文化、北海海洋文化及相关的北海文化教育资源,来挖掘北海文化丰富儿童沙雕,从沙雕文化的感悟中陶冶了学生的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用沙雕文化丰富儿童沙雕的内容,并将沙雕文化传承和交流。
3、儿童沙雕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从感知沙子、玩沙、拌沙、制作、创作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造型能力。
七、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1、怎样好好地保存每一件沙雕作品?这是一个在探究过程中我们一直都重视的问题。儿童沙雕的制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艺过程,它所需的工具材料特殊,作品可观赏性强,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一件作品则需要几天的时间,如果不保护好就容易断裂、容易损坏,破坏与损坏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学生制作的热情与学习兴趣。儿童沙雕的作品受到天气条件和环境空间的影响,虽然无法预料天气条件,但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有足够的空间需要一些设备上的支持。
2、作品的定期展示与交流很重要,但操作的工作量太大了。怎么样让作品在省时、省力、省钱的状态上达到最佳的展示与交流,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3、让儿童沙雕发展下去,我们还要做些什么?我们的儿童沙雕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段路程,有困难有辛苦也有收获,整体上来看儿童沙雕突显了沙的特性,突显了北海沙雕文化的传承,突显了儿童稚嫩的创造,但是否就此止步了呢?儿童沙雕发展下去会怎么样呢?我们还要多学习各类画种,寻找能给我们的儿童沙雕以启发与再创造的灵感,要做的似乎还有很多,最终也只有一个目的,让我们的儿童沙雕在不断地更新与创造中坚定不移地发扬下去,成为校园的一个亮点,成为艺术学科的一个拓展。
第二篇: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中小学美…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2490次
发布时间:2010-11-9 15:00:38]
选择视力保护色: 【
】
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史 英
(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 312000)
一、目前儿童线描画教学现状与误区
长期以来,国内就不乏对儿童线描画的研究探索。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线描画的教学,让学生将表现对象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而拿笔在纸上涂画恰是儿童的天性,每一次表现都堪称“绝无仅有的个性化的儿童美术作品”。在小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渐增强,开始知觉到空间的结构,观察力逐渐提高,注意到对象的细节,比较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开始追求绘画对象的形似,能够发现绘画作品与客观事实的差别。如果在这一时期,儿童的绘画技能没有明显提高,不能满足认知水平的需要,难于充分表达儿童的思想感情。许多儿童就会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往往会认为自己确实没有绘画的能力,再努力也没用,造成儿童对绘画的心理障碍,失去绘画的信心,甚至讨厌绘画,作业也都草草了事。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儿童绘画困难期”。其实,这一时期正是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并非是儿童不会画,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而儿童线描画装饰性极强,注重儿童的主观想象和感受。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突破客观事物的限制,以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对自然物象进行美化、概括、提炼、加工,弱化对物体具体细节的真实刻画,表现具有象征性,画面重于装饰性,属于创造性地再现物体。其主观表达重于客观描绘,联想和夸张多于分析与观察。创作过程具有游戏性、随意性。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儿童过多地受到来自“形”的困扰,同时又能开发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绘画水平,帮助儿童体验成功,顺利渡过这一“绘画困难期”,从而保持对美术的兴趣。
儿童线描画正是因为其特殊性,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也正是因为这种来自内心的个性化创作,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对儿童美术教育规律缺少深刻的理解,导致在目前的儿童线描画教学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如:①过分注重美术技能的培养,走入“像不像”的误区。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为“像不像”服务,教学中不能以多元的角度对那些技能表现较差的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引导,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自我的评价。②过多采用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作品个性美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的强势地位,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自主创新作品缺失,久而久之,这样的线描画作品便少了“绝无仅有的个性化”。③没能采用多元化的美术作品评价标准,压抑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个人的一些喜好或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艺术灵性,使线描作品缺少个性化的艺术加工,画面缺乏的应有蓬勃生机,进而压抑了他们的潜能。
二、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从2006年开始,笔者开始进行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域进行儿童美术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找到了一条可以促进儿童绘画自信心、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绘画教学策略——儿童线描画教学,尤其是结合我校学生及线描画教学的实际,开展了不同阶段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的尝试和实践,探索出了一套“学会欣赏,引导观察——注重积累,大胆想象——技法递进,先易后难——创作构思,突出主题——相互观摩,多元评价”的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模式,不仅创设培养了多元智能的教学环境,也提高了儿童线描画创作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整体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学会欣赏——体验线条的魅力,让观察更具目的性。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让儿童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才能提高儿童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线描画有很强的装饰性及独特的视觉效果。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有一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即表达画家的精微感觉和细腻的情绪,同时也道出了丰富的线条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线描画的创作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线”的眼睛,引导学生找线——线状的物体(如人的头发、蜘蛛网、树桩的年轮、弹簧等…)、依附于具体形体的线(如物体的轮廓线,面的转折形成线等)。通过找线,儿童就会意识到身边的“线”其实无处不在,只要注意寻找就能发现。使学生成为发现美的有心人,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其次,选择经典艺术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提高艺术鉴赏力。不同的艺术大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安格尔的线条精确、秀美;毕加索的线条动荡不羁;凡高的线条奔放有力„„我会有意识地挑选了一些形象鲜明、线条清晰、明朗具有形式美的名人名画。如北宋李公麟《五马图》、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和《人物龙凤》帛画,;卢愚光的现代线描作品;马萨尔的现代线描作品那
超现实的体、面、线条等都是非常好的欣赏材料。引导儿童通过接触经典,感受不同画家手下那不同的线条,有利于他们更敏感地感知和选择线,从而在创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再次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线描画作品,发现独特的魅力。儿童日常接触的大多是色彩的世界。而黑白线描画要让学生体会到:没有其他颜色,黑白也可以这么美,从而了解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画面感受。我从电脑里下载了许多孩子的线描作品,有静物、人物、植物等,让学生发现黑白世界虽为简单,却仍然可以表现自己的意愿。黑白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和美感。如我让学生欣赏作品“荷花蜻蜓图”,画面上所表现的是两只不同动态的蜻蜓,线条流畅,尤其前面的蜻蜓神态可爱,身子上大面积的黑白对比,增加了画面的美感。背景中荷花的造型运用了多种线条,表现出小画家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学生们在看后都会发出惊喜的赞美:“哇!好漂亮啊!”通过大量的作品欣赏,让儿童感受到线描画与众不同的美感,就会感受到不同的物体不同的质感拥有不一样的线;不一样的线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信息。激发了对线描画的兴趣,感到线描画是如此有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注重积累——丰富感性经验,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是一切想象的基础。儿童线描画创作的基础是观察积累。有了观察就有了各种形象的感知,才有可能去思考和想象。一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经验。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写生是培养儿童观察力、表现力的最佳方法。同时,写生也是积累素材,解决学生“无东西可画”,“画面空洞”的最佳办法。所以我经常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带花草树木的花、叶、果实,观察其中的的变化;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写生,让儿童养成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事物的习惯,增强感受和体验。如画《四季》前,我建议孩子去观察大自然,并收集了各种写生材料。在创作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单个的特征、形状,再引导观察不同的颜色、形状、花纹,观察花纹间的排列、放置、重叠、遮掩等。由于在作画之前的观察积累了感性经验,学生们在绘画中表现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如画《家乡随想》,学生通过收集图片、观察模型,观看录象等,他们对家乡的“特征”都非常了解。从画面中就可以看出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二是引导学生抓住特征,观察有序。通常儿童对摆在眼前的实物不会认真观察,或观察不得要领。所以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发现物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通过欣赏各种叶子,知道了主要是叶子的形状和花纹发生了变化,改变其中一个,就能画出不同的叶子。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从整体到局部,从近到远,由外到里等,使学生有一双不断发现和灵敏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环境,感知一切美好和不尽人意的地方,为创造和想象奠定基础。
3.技法递进——从简单到复杂,增强自信心
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要画得跟实物一模一样,那只会扼杀儿童的天性。所以线描画跟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他们身心发育可能接受的范围内通过适宜的方法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使孩子在以后的创作中更自信,收到更好的效果。一是线的练习。各种各样的线条是线描画的最基本的语言。为了激发儿童的绘画欲望,我设计了教学活动——会跳舞的线,我先采用了柔软可定型的缎质线(做中国结的专用线),让学生发挥想像,让线舞动起来,并记录线舞动的道路,给它们取上各种名字。如起伏的线像波浪;卷起来的线像蜗牛,星星点点的线像雨点。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们既感知了各种形状的线条,又学会了直线、弧线、曲线等有规律线条的画法,对线描画充满了兴趣。然后我引导学生随意画线——激发兴趣,提升创造力。画一条线对每一个儿童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出于好奇,他会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尝试去画。我设计了“一笔画”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要求画各种形态的线,且以独特为佳。通过“比一比谁画得多”、“谁的线条最特别”激发创作的热情。儿童是与生俱来就有创造的潜能的,只是缺少发掘,教育的作用就是唤醒与培养。接着我设计让学生画各种情感的线,提高表现力。中国书法把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至。线条的表现力是神奇的,或长或短,或平稳,或多或少,或跳跃,或流畅,或凝重,或刚毅,或柔弱。我从中得到启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画出有生命有感情的线。通过教师示范与作品欣赏让学生体会到线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学生对线条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最后,我设计了小作业——听音乐,画心情。以训练线的组合。最后创造出了丰富的构成效果。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如“细胞的世界”、“树叶变形记”、“神奇的果树”等。需要注意的是组合要有一定的秩序,排列宜紧密。
二是点、线、面的处理。儿童通过 点、线、面的运用,在画面上形成黑、白、灰的变化,进而形成儿童线描的装饰。客观对象的黑、白、灰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方面:即依据自然光线的变化而形成,或依据描绘对象本身固有色的深浅而形成。描绘对象时一般多以此为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客观对象,而要依据创作意图和画面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画面黑、白、灰的变化。因此,我通常会引导学生借鉴黑白装饰画的黑白转换关系,处理好点、线、面的艺术关系。如通过向大师学画的方式,巧妙利用大师作品中对点的疏密、大小,线的长短、粗细、曲直,面的形状和大小来表现物体的“色彩”的重要方法。学会用稀疏的点来表现灰色,密集的点来表现深灰色,用细疏的线条来表现过度色(中间色),用粗密的线来表现厚重色,用平涂或留白来表现黑色或白色。而在实际物体中“灰色”或“中间”色又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处理的颜色。儿童由于实践经验不足,画面处理能力弱,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画面太花或太脏,感觉死板或空虚、单薄。我采用写生与临摹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儿童结合优秀作品的处理手法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比较,去发现物体的本质特征,并鼓励儿童大胆地借鉴优秀线描作品中的装饰手法用“点、线、面”这些媒介积极地组织画面,使物体的形象更为生动,画面的层次更为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装饰美感。儿童的选择能力还很弱,他不知哪些该简略写,哪些可以“留白”。教师通过分析、比较,逐渐让他们懂得画面的主次关系、虚实关系怎样处理,让他们懂得其实“留白”也是很美的。对于高段学生则可以借鉴素描中的明暗调子关系,引导儿童对物体立体感、空间感的感悟和领会,增强儿童的线描表现能力和信心,又能使儿童更好地理解用线描也能表现出丰富的“彩色“画面,不断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信心。
4.创作构思——选择主题内容,发挥创新想象
创作一幅成功的线描作品离不开主题的选择。所以在组织安排画面时我总是围绕主题进行构思,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一是通过说画构思主题。在创作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画什么,怎么画,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有意作画意识,还能提高大胆构图的能力。如画“未来的世界”我让学生思考:你设计的未来事物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别的功用?„„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绘画的激情和表现内容,主动的投入到绘画过程中,于是一幅幅充满想像的“科幻”作品呈现在我的面前。有城市环保车,吸进去的是垃圾,吐出来的植物的养料与再生的工业原料;有多功能房车,能自动吸收太阳能,节省能源„„说画让儿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线描作品充满了童趣。二是在欣赏中体味主题。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有其特有的造型语言,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去体会作品的线、形、意,去想象可能发生的事,可以帮助幼儿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形象,更好地表现主题。如创作《有趣的海底世界》,我运用多媒体让孩子们欣赏各种漂亮、奇特的海洋生物,使他们感悟到海底世界有着许多有趣好看的海洋生物,从而在生物的种类、外形、动态和花纹造型中变化无穷,各具特色。三是用命题画提升主题。生活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在我们周围有着许多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我会有意识地选择身边的题材,利用规定的题目,启发学生搜索平时的经验积累来组织主题。如画太阳,我启发孩子抓住“奇特、神奇”来设计自己喜欢又与众不同的太阳。结果有的设计了小姑娘,陪伴每个孩子过节;有的设计了智多星老爷爷,只要有困难时,求救于它,它马上会帮你解决;有的设计了地球守护之星,日夜守卫着地球,防止外星人的侵略„„一颗颗星星凝聚着孩子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丰富的情感。四是用形式感丰富主题。形式感直接关系到内容的表达,可以更充分、更深刻、更完美地表达主题。因此,我借助一些形式感很强的优秀绘画作品,其中有国画与西画结合的,工笔淡彩与重彩结合的,重彩与材料相结合的等等,引导学生体会美是一切绘画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属,而形式感是帮助创作成功的绝佳途径。于是我设计了相关的创作主题,如与众不同的花瓶,作品的外形就是花瓶的外形,让学生把剪贴与线描结合起来;又如在科幻画创作中,我让学生主体部分剪贴上去,使主次更分明。作品的成功创作同时也告诉我,追求“形式感”等于追求艺术创作的最强音,以和谐、创新、个性化为基点的“形式感”为主题的表现提供了更广泛途径。
5.多元评价——互相观摩学习,激发创作激情
诱发儿童的创作灵感,大胆让学生去想、去画、去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留给儿童自由的想象空间,这是儿童绘画创作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儿童从拿起画笔起一直在表现自己,他们从某些本能的欲望出发,借助各种点线面符号系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表现自己以及与他人沟通的手段。因此他们画的线有的看似简单却表现着自身的一种信息,不同性格和年龄的孩子有其不同的线条。有的线条粗狂,有的飘逸连绵,有的纤细雅拙。他们在画线描时往往是凭着想象和感知,这种画法是完全的自然状态,拟人化的手法、夸张的形象、稚气的线条都是他们闪光的地方。所以在评价环节中,一是要积极开展互评,引导同伴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他们的作品是充满个性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所以更有必要进行相互间的作品评价。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平等、友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当然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因而每当一幅幅作品完成时,我总是把作品展示出来,让孩子们互相说说好在那里,什么地方很有意思,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但可以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评价自我,还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宽容。我经常听到“他画的比以前进步了”、“他画的作品构图新颖、但我认为细节刻画欠具体”、“他的线条画得很有表现力,我要学”„„。二是要注意方法,及时鼓励学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持否定态度,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反之会增强绘画热情。我在评价过程中非常注意方式,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意都予以积极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有一次画“春天的花”,有一幅作品线条很乱,没有具体的刻画,孩子们都看不懂,我我指着错乱的线条组合问学生:“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一个孩子说:“像阳光在闪烁,很美!”我带头鼓起了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那个作画的孩子,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自豪的挺起了小身板。
三、教学体会和建议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儿童在线描画创作过程中,他们的自信心、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多元能力方面均有较大提高。随着学生对线描画兴趣的增长和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对绘画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对自己的画充满了信心,变得敢想,敢画,而且是乐于画画。我欣喜地看到许多孩子在线描画过程中思维灵活,落笔大胆,能充分利用线条画出自己的想法,整个画面充满了独特的个性美。通过线描画的教学,我们也发现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让我来说说”、“一起来品画”等互动活动的展开,使一些性格内向,平时言语较少的学生也能积极的与同伴和老师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变的更加开朗活泼。在实践中,我认为教师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解放孩子,营造学生自由多彩的想象空间。只有给儿童绘画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孩子们才能有更多的尝试机会,才能在线描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和诱导,发挥循循善诱的爱心、耐心和才能。
二是要尊重孩子,用心体会儿童充满稚趣情感世界。孩子的每一幅线描作品都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孩子的眼光去欣赏,不要用成人的要求去改变它。你会发现那一幅幅充满稚气的作品是最自然的、最精彩的“艺术品”,从而给自己的心灵投去一片欣喜和感动。
三是要激励孩子,让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现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需要一种培养健全人格的新型美术教育,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营造创新环境,发展其多元智能,特别是注重儿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整体性、独特性等特征,将儿童天性中固有的同时又是美术活动所必需的这些智能特征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潜能。
第三篇: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说明
实践与探索(2)教学设计说明
海口市第一中学 陈佳琪
“实践与探索(2)——探索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它是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下册第十八章第五节“实践与探索”的第2课时内容。现对本课教案作如下说明:
一、本节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以及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注重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 《实践与探索(2)》是建立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等内容的认识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索。在本节课的前一节,教材已经利用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探索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而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是对一次函数及相关内容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从函数的角度对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重新进行分析,这种再认识不是原来水平的回顾复习,而是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动态分析,是用函数将上述三个内容统一起来,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加深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实践与探索”这一内容也是华东师大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之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鉴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2.通过对比、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能应用其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观察、分析能力,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践与探索的过程,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
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是重点,而归纳它们的联系以及应用其解决问题是难点。
三、教学诊断分析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刚刚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因此先进行复习,并且教学时注意循序渐进;
2.函数是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联系的,比较抽象,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 3.学生本身对利用图形的方法来研究代数问题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却不能灵活应用,本节课再次加深他们对“形”的理解;
4.几何方法和代数方法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不过各有其优劣,一题多解的方式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
5.本节知识重在实践、探究,所以观察的过程,合作学习以及思考的过程又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的思考,我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并分析预期效果:
(一)复习回顾
通过对一次函数图象的复习,帮助学生回顾一次函数图象并明确图象和x轴交点是如何求得的,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基于本节课的难度比较高,故在探索部分分层次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散难点。在探索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情况,利用表格的直观性、对比性来突出相应内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学习过程成为再创造的过程,让课堂成为有效课堂。
(三)讨论归纳
这一部分内容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学生虽然在表达上不易准确,但只要他们理解并掌握了实质便可。故设计填空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降低难度,给学生阶梯,让学生拾阶而上,学案的设计也是课堂有效性的一大亮点。
(四)知识应用
为了合理的应用本节所学知识,故设计了两道练习题。通过学生自我解答、自我讲解、不同方法的对比来提高其应用能力,很好的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优点,并在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方法的优劣。
(五)课堂小结
利用课堂小结的平台,除了小结知识外,还希望学生小结方法,小结态度,从而实现多元化的目的。
(六)课后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的学习,更好的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问题链接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学习新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敢于猜想、探究。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始终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知识的生成由易到难,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破了难点、落实了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轻松,愉快、有效,较好地实现逻辑顺序与心里顺序的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第四篇: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
“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标》强调:教育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传统的大班额教学体制下,每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知识能力、个性差异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切势必会产生好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均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养成受到严重的挑战。学习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体验的程度大相径庭,很难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兼顾,正是考虑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学校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研究探讨如何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推进、整体提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信心,看到希望,主动学习,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实现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的教学要求,从而大面积提高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他主张“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分层教学正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向前推进。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认真分析研究,实施科学分层走班。
认真分析研究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A、B层次。A组为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的学生,在A班上课,B组为相对各方面较差的学生,在B班上课。这一工作可在开学初,结合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英语成绩总分进行。
分层原则: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着学生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二)、落实分层思想,优化教学环节
1、备课。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2、课堂教学。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对优生以鼓励创新为主;对中差生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为主。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在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学生作业分必做、选做两类。必做作业A、B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这是根据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设计的、基础性的习题。选做作业主要指拔尖提高题,根据A班学生学习水平设计,要求A班必做。鼓励B班学生去做,但不强求。
4、评价:在作业批改,学期总评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B班学生主要是表扬,不断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班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5、辅导:对A班学生的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注重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进行拓宽、提高,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B班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以打好基础为目标。在辅导形式上,除采用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互助小组等,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
(三)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5年3月—2016年3月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讨论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制定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成果形式: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对课题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分层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评价和课后辅导等方面进行一一探索、实践、改进、总结提高,完善分层教学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通过观察、调研、问卷、成绩分析等手段反馈信息,总结本阶段研究工作,撰写阶段研究报告。成果形式:课题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完善、提高和结题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3月)汇集整理各项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结题并完成结题工作;专题上传ftp,形成资源共享。
四、主要结论
走班制分层教学在初二年级推行了一年,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两极分化进一步加深,学困生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学生的厌学情绪呈流感是蔓延,学生的浮躁心理日趋严重,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无以不昭示了分层教学模式探索的失败,我与同课头老师认真分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五、课题效果体会
首先:分层教学加大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备课环节花费更大的力气,因为需要分层备教材、分层备学生、分层备教法;B班因学困生扎堆,课堂管理难度大;A班学生和科任老师的距离感十分明显,老师作业的检查督促难度加大。
其次:学生问题愈来愈额突出
学困生人数急剧增长。走班后,学困生集中到B班,原本并不熟悉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融合到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相互标榜,相互蚕食。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于是,差生人数呈现井喷式增长,于是,学生的厌学情绪就像初秋的流感,一发则难以收拾。B班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不可能学好,失去学习的信心,产生厌学、弃学现象.课堂听讲失去兴趣,影响课堂秩序、作业不完成或应付完成,一副破罐子破摔的的样子。最终分层的目的没有达到,反倒助推学困生面的迅速增大,助推了两极分化的加剧,尤其对B班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我觉得,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但是,的确不太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年龄太小,缺乏足够的定性和韧性,缺乏必要的正确与否的判断力,缺乏是非观念。
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大。A班学生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课堂效率都最好的,无任何干扰的;无论是老师知识拓展的难度、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路领先的,而且会越走越快,越走越远,能真正做到:师傅引进门,修行个人做。一切都是良性发展的。但是B班情况却恰恰相反:课堂上,问题学生相互影响,相互蚕食,学习效率越来越低;老师为维护课堂秩序,挤占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时间,教学的难度、广度与深度依次下降,长此以往,两极分化无可避免的加大。从两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可以验证,差生面在进一步增大,每班不及格的学生从最初的10名,到20名,如今已经发展到40多名。数字显示:分层教学将近一半的学生推进了学困生的深渊。
学生的浮躁心理日趋严重。由于走班,学生背着书包穿梭在不同班级之间,不同座位之间,同桌的面孔不停的变换着,也不断的要适应着不同性格的同学,甚至老师。每每走班时,上课前,教室必定一团糟,等彻底安静下来,两三分钟已经过去了。而且,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没有办法进行课后辅导,或是批评矫正,长此以往,增加了学生的懈怠心理,浮躁心理潜移默化的滋长。
分层教学推行到今天,或许有诸多理论上的优势,但其中的弊端也已经暴露无遗。而且弊端远远多与优势,尽快放弃分层,让学生回归正常的教学环境,是我们老师的深切期望,也是学生的长远发展的需求。
党月娥
2016.1
第五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