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境认知理论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认知理论作为一种能促进知识与理论结合的重要学习理论,是国内外教育界的前沿研究领域。在探讨情境认知理论对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把情境认知理论当做教学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情境认知;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可见,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随着信息社会和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更要适应这种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为符合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情境认知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以其先进的学习理念,成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新方式,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思想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1987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该论文的发表对情境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89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联合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即context,原意为上下文、文章脉络之意,即教学应让知识成为可循之脉络,以改善学习效果。情境认知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校内学习有个体化、抽象性等特征,所学的知识是呆滞的,学习者只是知道了这些知识,出了校门却不会用。他们通过研究认为,人的知识经验离不开它产生的情境,并且受到情境中各种特征的影响。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
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能促进学习和理解,而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书本知识更有用。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事实性知识,还要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物理或社会情境之中,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学习包含着建立一个对他们在其中使用工具的世界,和对工具本身进行日益丰富的内在的理解。
二、情境认知教学理论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1.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既需要学生学习很多理论知识,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过于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种学习存在着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记忆表征的单一化等弊病,由此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只能应付考试,而不能迁移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哪怕很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手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仍然存在学习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了解社会实际还有很多困难,这些教学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教育面不宽和深入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仿真式模拟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非常必要。
2.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
很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当年在校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作用,而如今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问题,才让他们对当年学习的目的性有了质的感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自己不知该如何解决,依赖于别人的教授。因此,要让学生的这种感悟提前来到他的脑海中,就需要为学生创设实际需求与问题情境及其问题解决过程的情境,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将相似的情况应用于其他具体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动力。
3.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促进教师职能转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习惯按照教材的思路来安排教与学,这样一来,信息的流向是呈线性的,即由教师一方灌输给学生。线性结构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教学思路清楚,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传授的信息量大。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教师的教学往往面面俱到,很难避免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满堂灌的积习,也就是教师习惯于把知识打包填鸭式地交给学生,使教师越教越烦琐,学生越学越被动。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4.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互相促动、互相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将科研中的相关项目内容引入课堂,会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创设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富挑战性的要求,会促进教师一方面更多地接触实践,更多地承接与教学相关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会促使教师将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资源转化为情境认知环境教学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教学真正意义上的互相促动、互相渗透。
三、情境认知理论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基于情境认知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目标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应主动利用经验和知识参与实践活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注重实践能力的学科,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应该综合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即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来自科目专家的目标建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层次,不仅要有普及知识,还要开发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
在一个丰富多元、富有多层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产生的结果也可能较为多样、多层次,因此在设计理念上要采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从不同层面来逐步加深学习内容以及遇到的问题的难度。因此,学习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性,不能将教学目标简单化,构造的情境除了要有足够丰富复杂的事实、问题,还要提供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经验,以刺激学生不同且多样的体会,也就是让不同的学生有机会产生多样化的建构,从而在探索真实的任务中达到学习目的。
2.教学内容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讲解;归纳几本书的内容和特点讲授,条理清晰;讲课具有教师的风格特点,注重启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第三个层次就是所有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的,而这个层次也正好符合情境认知理论的要求。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不把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素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知识,教师还要设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
第二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从课程的教学形式、实践操作训练、评价方式转变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计算机在各种行业及家庭的应用更加普及。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与普及,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能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不仅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规律的要求,也符合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形式
(一)传统的教学形式
以前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多数采取“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授课方法,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
一、僵化,没有直观的演示。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基本上以自身为主体,从课前备课到上课讲授,对学生的反应关注得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按教学要求进行练习操作,在上课时难免有画饼充饥的感觉,从而导致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课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学习被动,教学效果难免不佳。
(二)现代的教学形式
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上普及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各种软件,多数以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系统支持,这种可视窗的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人机对话功能,使得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使用传统的黑板上课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换言之,就是现在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实践教学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由于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堂进行操作练习,在师生的互动中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改革思路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应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改善硬件环境,充分利用投影仪或一些教学控制软件演示以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研究一种崭新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将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变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目前,建构具有中职学校特点的“创设问题情境一师生互动设计问题一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计算机课堂,就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实效。具体步骤如下:(1)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艺术作品”和“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2)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问题可以来自教师自主发现、设计,也可以来自学生互动,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3)通过师生互动探究问题。把问题作为主线,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探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
键。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从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做到内容上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语言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避免空洞说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习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创造性,产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收到了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选用合适的教材
一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由于中职教育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中职学校以前曾选用过专科院校的教材,但由于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差别,前者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后者多偏重于理论知识研究。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强,压力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材选择上应考虑选择由中职学校编写的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特点的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实用的校本教材。
(二)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字处理软件、表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是计算机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计算机,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
(三)注重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注重实例教学,以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作为每个教学模块的开始,让学生从“可视化”的实例教学开始,对模块的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完成目标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随后,再以实例为主辐射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性、目的性更强,普遍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安排一些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学的内容应该从简单人手,再逐步加大自学的难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自学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带着自学的习惯,就会在平常的自学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经过教师的讲解、答疑及自己的练习去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
晋江职业中专学校
吴婉玲
[摘 要] 主要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在职业中专学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一般以三年制为主。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职业中专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或办公室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的计算机维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职业中专学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笔者在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经验,现就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看法。
1、教学形式
现在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的授课方法:“演示+操作+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其操作性强,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但单一的讲授使学生不能及时消化知识,导致学生学习一片空白,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实践”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计算机教学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工具,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能及时消化知识,现有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实践的操作,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上演“独角戏”,学生则各做其事,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实践”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的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了,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模式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一,教材的处理
首先,作为职业中专学生,既要参加“会考”,又得获取“全国高新技术信息”证书及“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证书,同时,也将在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故而教材的处理上,应考虑到考试的范围,对内容有所侧重;其次,考虑到就业的需求,对内容适当补充。
第二,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首先,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的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其次,中专生员大多数来自于初中毕业学生,其在初中学校,也曾学习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故而“Word、Excel、PowerPoint”这三方面知识的应用,要考虑学生必须参加的“三考”,笔者认为,有考试的压力,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是学生学习不自觉的体现;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以后毕业,直接进入社会,办公软件已是必备的知识,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实用性,常用 1 型为主。第三,教学的实施——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可概括为“四分”,即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分段提高、分批推进。笔者普遍采用第一种分层次教学法。
具体分层方案可考虑两种:一是分为快、中、慢三层;二是只分为快、慢两层。通过学生的第一、二次上机操作,一般采用第二种方案,通过一阶段作业检查,再确定新的分层次方案,以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进行更细的层次划分,这样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快层次的学生,做的作业主应以提高为主,而慢层次主要以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再有稍微的提高。分层教学对于文化基础来说比较好操作,对于专业课来说难度相对大些,但经过缜密组织也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第四,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知识更新加快,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就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知识更新,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例如:在文字排版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字体格式中“字形、字体、字号”基本操作方法时,再把“字符间距”及“文字效果”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验课为重点,实验题则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实验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实验课时应该采用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课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促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4、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践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50%。
结束语
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结合计算机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要 2 在教学中处理适合中专学生的教材,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验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一级MS Office教程》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2] 微软公司《Microsoft Word2000标准教程(教师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3] 神龙工作室 《Word/Excel高效办公》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4] 微软公司著 Word 2000标准教程(教师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5] 微软公司著 Microsoft Office XP整合应用标准教程(教师手册)
第四篇: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田涛 覃月宁
来源:《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年第03期
【 摘 要 】 文章分析了当前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对培养对象能力的要求,就电子商务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计算机类技术基础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定位与作用,整合课程体系等几点改革措施。
【 关键词 】 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Reform to Explore
Tian Tao 1 Qin Yue-ning 2
(1.Business Schoo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Nanning 530006 ; 2.The Xiangsi Lake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Nanning 530008)
【 Abstract 】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teaching system,combined with electronic business professional ability to develop a target for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specialized in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all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puter class,and puts forward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course in electronic commerce in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and function,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some reform measures.【 Keywords 】 electronic commerce; computer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与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等多种知识和电子商务综合技能的,较好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商务技术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其贸易政策,熟练掌握英语和一门东南亚语言,能够较好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从事网络环境下的商业、贸易和营销管理等的实践或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以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对网络贸易人才的需求。
1.1 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结构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综合性学科,从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主要由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工程构成其知识体系;要求培养对象在3~6年时间内,完成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并通过管理、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实战训练,达到掌握经济管理、网络贸易、市场营销、在线交易、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商务应用系统规划、可行性论证及评估、需求分析、设计、开发、部署与维护的技能;侧重在分析和规划的能力培养。
1.2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运用能力包括:商务应用平台规划、网络集成运营、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应该具备:①掌握软件工程理论与规划方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②掌握大规模商务应用平台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规划、可行性论证、概要分析、需求分析、需求设计、设计、测试、培训、评估、部署等方法。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够准确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电子商务专业建立初期,我院为提高学生就业率,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技术方向,一个商务应用方向。大一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必须确定其方向,每个方向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技术方向的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于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高级语言、商务应用等;而商务应用方向则偏重于会计、营销、管理、物流等专业内容;两个方向的交集是数据库、会计、营销等专业内容。这样,偏重于技术的学生,缺乏商务知识,而偏重于商务应用的又缺乏信息管理能力,导致最终的结果是技术方向的学生可以被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替代,商务方向的学生可以被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替代,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甚至学生都无法理解电子商务专业到底能干什么。
2.2 电子商务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复合型教师,专业教师分别由机电、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领域教师组成;各专业领域教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无法明确商务和信息技术真正、合理的切入点,导致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商务应用知识类课程的随意和简单组合;在实践环节,教师缺乏相应的实战培训和应用经历,仅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讲解并引导学生,难免出现教学实践和现实应用的脱节。
2.3 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
计算机课程设置随意性比较大,目标不够明确;例如为便于学生考二级,将Access数据库原理列为基础课程,大二学生要学习高级语言,又开设网络数据库作为先行课程,两种数据
库课程的开设,缺乏整体考虑。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不合理,例如计算机类课程设置课时均在50个左右,未能考虑该类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实训类课程,先行课程安排不合理,例如管理信息系统、Web站点设计,所需的先行课程包括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动态网页设计及网页设计、项目管理等。一般为了拿出更多课时安排商务类课程,将必须的先行课程压缩数个,导致综合实训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成为演示课程。
2.4 实践环节薄弱
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其培养目标是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取得了较大发展,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但建设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硬件轻软件,认为组建了实验室,配置了电脑,接入了网络,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这种思维在各高校都普遍存在。
2.5 缺乏综合性实践环节
综合性实验是高校培训学生创造性思维、学生潜质的重要实践环节。目前理工科教育开始逐步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许多综合性实验环节,例如电子器件设计,给学生一个课题名称和内容介绍(或者学生根据课题方向,自拟题目),让学生综合所学内容和翻阅各种文献,完成设计工作,最后提交一个产品,并要求学生对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对于许多有创造性实用价值的产品,指导老师会协助学生申请发明专利,通过校企合作推向市场。和理工科相比,电子商务专业在综合实验环节还比较薄弱,其原因在于电子商务专业实验环节起步较晚,高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高素质实践性教育人才。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将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
重新审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商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意识,熟悉商务过程、精通信息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对象的绝对优势。在教学过程,应该合理规划计算机课程体系,明确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计算机课程与商务类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能片面的剥离;例如在讲述市场营销、物流、经济管理课程时,可将涉及到的各类信息系统融入其中,并对各类信息系统所涉及的技术、架构、服务等进行讲解,同时完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熟悉商务过程,同时掌握系统平台的架构、技术、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3.2 完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逐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计算机信息类课程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和平台,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实验教学是整个培养体系的重点,实验环境、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在构
建各门课程实训任务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性实训平台的搭建,综合性实训平台应作为一项独立实践环节开设,由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旨在培养学生参与商务体系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灵活运用各类信息技术,为学生进入社会角色提前做好铺垫。
3.3 推动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电子商务专业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侧重几个方面。
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限于学历、职称的提升,应该“走出去”,和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培训,甚至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深入锻炼、学习,教师的商务素养提升了,自然会影响到教学的实践环节。
加强课堂教育。在当前科研氛围浓重的高校,教学过程被许多教师轻视,这种趋势要遏制,课堂教学必须保证质量,让每位任课教师都能站稳讲台。
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按学科分类,加强各专业学科与交叉学科间的交流,促进各专业知识体系的融合。
提高专业教师待遇。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实践任务和其他专业相比,比较繁重,因涉及到信息技术,要不断学习,在薪资待遇方面,要对其进行补偿,这样才能留住人才,稳固教师队伍。
从企业、高校引进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顾问或者学科带头人,创建良好的学术和人才培养环境。
3.4 营造自由学习氛围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突破常规,去除说教思维,根据前沿的商务信息技术应用,实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团队可以走出学校,加强和商务企业合作,从企业获取各种应用项目,为学生营造实战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项目规划、分析、论证、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部署上线、维护等全过程;让学生在实战中成长,在实战过程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在实战过程,可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教学模式是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综合实训项目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题目,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组合团队,并协调团队内部分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5 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高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就是要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化,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传统的实验教
学是学生集中做实验,密度比较大,时间安排比较紧促,学生很难很好地消化和吸收。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后,学生要做实验,必须提前预约,学生预约实验就需要提前主动的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验效果更佳,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是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学生来说,相应地增加了学习时间,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工作量的增大。在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中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实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也为综合性实验科目、独立实验项目的设立奠定了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曾凡奇.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5,(2):109-111.[2] 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
(4):76-79.[3] 徐学军.实验教学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经济师,2004(4):106-107.[4] 郭广生,齐再前,白守礼.构建科学合理教学科研基层组织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57-58.[5] 孙刚成,田伏虎.谈创新性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教育探索[J].2008(7).[6] 孙军军,赵明清.企业信息安全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第10期(总第142期)第90页.[7] 周国勇,陈磊.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体系设计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12年第8期(总第140期)第167页.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0GXNSFB013053)。
作者简介:
田涛(1979-),男,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海量存储、对等网、数据库。
覃月宁(1979-),女,壮族,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
第五篇:移动学习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移动学习有机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创新了多元教学策略,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和学习资源、将其与互联网上的资源有效结合,组成突破时空约束的共享资源,成为现阶段教学模式的补充。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有效应用移动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移动学习;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
随着无线移动技术、4G网络等的日趋成熟,具有完善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等不可或缺的设备。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从移动互联网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学习者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学习的程度,学习的方式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移动学习应运而生。作为新型学习方式,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
一、移动学生的简单介绍
本文认为移动学习的概念可以划分为以下层面:
1、移动学习以便携式的移动终端为平台,实现学习的数字化与科学化;
2、移动学习以移动通信技术为媒介,有效地传输了教育内容、服务信息等;
3、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移?友?习增强了“教”和“学”环节的互动程度。通过移动学习,学习者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模块,增强学习的个性化。通过交互保障了移动学习信息资源渠道的畅通,使信息资源得以双向地流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沟通能协调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
(一)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包括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还需要补充或者删除那些内容;学习内容的安排顺利逻辑结构是否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在该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前后联系,以及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对于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来说,学习内容分析,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内容案例的准备中,而对于教师而言是如何选择和把握好案例来带动教学内容的实施。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也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学习者分析,主要是从学习者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者所具备移动学习的能力等几方面入手,结合学习者的特征,更好的为实施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提供夯实的基础。
(三)学习需求分析
学习需求分析,从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实施者、控制者,把握全局出发,了解移动学习过程中存才的问题。分析学生实际的移动学习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者移动学习的愿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现有教学条件与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所需条件之间的差距;分析教学实施者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模式实施所需具备的素养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有的需求分析,最终的目的都是设计出服务于学习者的教学策略,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四)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计算机课程与移动学习相结合,在学习资源的选择设计上,融入其他元素,同时也让学习资源的选择更加多样化。除常规教学材料外,移动智能终端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获得学习资源以及进行实时互动沟通,极大的增强了学习的趣味和互动性。还有就是学习资源的准备,也不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完成,学习者同样可以参与到教学材料收集和准备,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设计更加灵活多样,学习策略也随之改变,从而也更大了激活了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兴趣。以Photoshop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推荐微信上的“Photoshop”的公众号,该公众号是每天定时的更新推送,推送的内容包括该公众号原创和翻译的优秀教程,Photoshop技巧和心得,免费的图片素材、PSD源文件、动作滤镜、插件等以及一些设计欣赏。学生可以通过该公众号下载需要的素材和相关的学习视频。
(五)学习策略制定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中,教学资源设计针对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移动学习的学习策略中,主要采取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适时引导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要避免学习者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学习进度和效果。基于移动学习的特点,和学习者的特征,要求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实时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检测教学效果,以便实时更新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手段,就是学生在微信发布信息次数三维记录,也会作为过程性评价的痕迹记录。
综上所述,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大面积覆盖,移动学习的应用将成为必然趋势。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学到想学的内容,同时充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上运行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有更多的选择。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不断完善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效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成效,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雪.移动微型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6,04: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