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趣味课堂”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研究实施方案成稿
“趣味课堂”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选题理论依据和意义:它的理论依据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小学音乐教学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兴趣和音乐能力培养,音乐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注意多学科的整合,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课堂趣味性的构建让学生真正的喜爱音乐、让美妙的音乐永远伴其左右,构建他们对音乐永恒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某科产生深厚的兴趣时,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研究,特提出了《“趣味课堂”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研究》这一课题它的意义重大。它的意义重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因为,没有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那么兴趣的培养,就要求我们把音乐课课上的趣味性强而且生动,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枯燥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感情。如果我们的音乐课连个音乐趣味性都没有在课堂建立,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来,那就不能不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了。如果我们的音乐课不能上的活泼有趣,不能让还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那么任何所谓“音乐学习”对孩子们来说都没有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让音乐课活起来、动起来、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主观地希望能在这节音乐课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和培养音乐的能力。从而,让音乐课成为师生都喜欢的“音乐课”,成为能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的美育阵地。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具体内容: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让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它的宗旨是让学生能享受音乐,用音乐净化心灵、美化人生!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现状是,教学手段单一,唱歌课只是一味的教唱歌曲,我教一句你唱一句。欣赏课是一台录音机走遍各个教室。几乎死板的灌输,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音乐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现在的小学生对音乐课不是特别感兴趣,我们作为音乐教师都知道我们的现状也努力想办法去带动学生的情绪,可是到头来却没人理睬,学生很少配和,呈现出一种很茫然的神态,让人不知所措。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要摸索出一套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音乐教学方法,以“趣味”上下功夫,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深刻而长远的兴趣。
“趣味课堂”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研究能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得、得中乐、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课堂吸引学使每个学生都喜欢音乐课,对音乐课充满兴趣。
1.通过课题研究实验,构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调动每个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充满趣味性的的音乐学习中享受到美秒的音乐。
2.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丰富多彩、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在趣味上下功夫,激发学习兴趣。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很好的享受音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通过本课题研究,使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参与到有趣的音乐课堂中来,吸引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以趣入手加大课堂吸引力,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之其乐无穷。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学习和借鉴有关趣味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确立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
2、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杂志,和目前的教学一线现状,设计调查问卷
3、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申请立项。
(二)具体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1.10——2012.5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分时期进行具体的研究与实践操作。
2、对音乐课的兴趣导入及趣味贯穿进行调查。对故事、动画片、小打击乐器进课堂、小表演家等环节进行具体的研究与实践。
3、我们分别从各个环节设计,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对音乐课中的各项内容感兴趣。
4.、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与反思。根据调查资料、学校实际、教师个性以及知识的不同特点等具体情况,设计实践活动方案。以月为单位,定期进行活动:探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对实践活动设计方案进行整改。
5、实验教师上课题研讨课。
6、教学生活经验积累总结。进行活动尝试,积累心得体会。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5——2012.7
1、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撰写论文可以促进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2、收集资料,调整思路,为下阶段的成果积累资料,把资料汇编成册。
3、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从而很好完成课题研究的总目标。
研究方法:
1、学情调查法:采用不同规模、方法的调查法。课题研究前提,针对音乐课堂是否有趣进行调查。研究中期,主要调查音乐趣味课堂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最后一次调查,是对选定的年级和班级进行对比调查。
2、课堂实验法:讨论研究设计每一节实验课,然后上好实验课,课后再对本课进行分析小结,抓住使课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故事、多媒体动画、律动、游戏创编、舞蹈学习等多种趣味模式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
3、针对案例研究法:选定几节具有大部分同性的班级,针对课堂实效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有趣的音乐课加强有效对策。
4、具体实践研究法: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要求将根据班级及学生不同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5、理论文献法:主要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集中搜集关于提高音乐课堂趣味性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提高音乐课的趣味性。为课题研讨提供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6、总结归纳法:在课题研究中,把教育实践能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的程序,分析现象,探索规律,确定研究专题,指定研究方案和计划,注意积累资料,阶段性研究总结上交,研究结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
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要求将根据班级及学生不同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
1.在学校内建立音乐教室的趣味布置及课堂趣味教具的引入,使教学环境和多种教学手段很好运用,建立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形成趣味性。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趣味性是审美体验和激发趣味课堂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中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形成兴奋中心,使学生乐于主动参与,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使课堂有趣激学生学习提趣的第一步。所以在趣味课堂的构建中要首先设计好教室及相应的课件,例如教师的布置、学生头饰、磁带、影碟、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适当的服饰等。这些针对每节课的课件我都会自己准备,亲手去做,打击乐器是现成上级匹配的,不会浪费资源,物资投入也不会很大。
2.学校方面很好的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证,和研究发展空间。
我们学校是刚刚被评为“省级标准化学校”的新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我们的艺术特长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对此校方大力投入,花了近五万元购进先进的音乐教学设施,有很多打击乐,架子鼓、电子琴、音乐谱板还有音乐头饰教具等。为趣味课堂的构建提供了物质保证,和人文关怀和支持。
3.家长的支持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很好条件。现今各位家长都很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的课后学钢琴、小提琴、学舞蹈、学口才表演等,我们的音乐课就要综合多种艺术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即能唱,又能跳,又能器乐演奏,还可以诗朗诵等使全体学生很好在课上发展,既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又使课堂趣味性得以提升,这是课题研究的很好的后备条件。
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但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却很难。只有具有趣味性才可吸引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创新。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人文条件。
4.课题研究的学段条件。
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爱玩、爱动、这对于我们音乐课的趣味引入很有帮助,我们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巧妙的设立音乐活动这样会吸引他们,也会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创设妙趣横生、形式多样、有趣地音乐课、让他们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精选一些有趣味的教法,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更好地体现音乐艺术的魅力。
5.作为主体教师要加强反思,时刻关注学生为条件。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时常会流露出这样或那样的体态、语言以及眼神信息。作为教师,要特别留意学生的的反应,特别是学生无意中流露出来的反应,有时它仅仅是一个疑惑的眼神,有时又可能表现为在不经意中说出来的一句话。这时候,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认识学生所感兴趣的是什么形成趣味性。
五、实施研究的预期效果:
1.通过教研活动,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结合课程教材改革要求,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构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抓住规律,掌握特点、规律和教学方法,提升趣味性。
2.利用公开课或研究课,重点研究如何培养构建音乐课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创造一个欢乐、有趣、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学习音乐,掌握音乐,喜爱音乐。
3.利用此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形成趣味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形成操作程序,以便今后更好地增强课堂趣味性。真正体现“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这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达到了音乐课堂充满趣味性这一目的。
六、研究步骤:
1、努力夯实教学实验的各项环节,为试验进行打好基础,2、紧紧围绕课题进行试验,做好实验的各个步骤。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4、积极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七、实验班级:一年一班、二年一班
第二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延安实验小学 音乐组 郭琪
一、课题的提出
节奏,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则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赋予生命的要素,是音乐的一种基本表现手段,具有独立表现某种情绪的功能。没有节奏,音乐就不能表露出活力;有了节奏,音乐才具有生命力。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节奏掌握正确的程度直接影响音乐作品中演唱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加强节奏训练,增强学生节奏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识谱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而节奏训练中只有正确的节奏训练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节奏训练方法的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对节奏的认识,改变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增强节奏训练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音乐,从中体验快乐,使音乐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节奏创造空间,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配合唱歌、欣赏、音乐知识等教学内容,完成节奏教学模块,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2.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拍手、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音乐节奏感,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
4.让学生在快乐当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在兴趣、爱好当中掌握音乐节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5.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音乐节奏与生活相结合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进行探索、实践,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资料研究法: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分析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2.观察法:对研究课上学生的认知、情感、创新创作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归纳、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
3.调查法:在研究前、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采用面谈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行动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科学地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为2014年9月~2014年10月上旬,为课题申报准备阶段。此阶段为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调查研究确立实践方案,论证方案的可实施性。
(2)第二阶段为2014年10月中旬——2015年4月,为课题研究阶段。此阶段为全面实施阶段。学习相关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课题的实施,积累相关材料。
(3)第三阶段为2015年5月——2015年6月,为课题深化总结阶段。结合研究过程,撰写相关论文,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撰写论文可以促进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而调整我们的思路,从而圆满达成课程研究的总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在课堂上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节感。
2.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拍手、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音乐节奏感,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为孩子营造广阔的音乐节奏空间。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竭力为学生创设音乐节奏与生活相结合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进行探索、实践,从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构建。
第三篇:奥尔夫节奏乐教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渗透与运用
奥尔夫节奏乐教学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渗透与运用
2008-02-28 21:12:00 作者:石君(逸夫小学)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327 文字大小:【大】
【中】【小】
[内容摘要]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运用游戏化,生活化的策略,将奥尔夫的节奏教学融入音乐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愉悦地敲敲打打中积极地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从而培养低段小学生良好的节奏感、乐感,提高低段学生的学习、创造等能力。[关键词] 奥尔夫教学法 节奏 游戏 生活 掌控课堂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对新鲜事物表现为好奇,喜欢讨论和探索。他们最喜欢做游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音乐呢?我尝试了将奥尔夫节奏乐教学融入到小学低段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敲敲打打的生活化教学中愉快地学习音乐。
一、每一节课都是孩子们的游戏
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当然,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单纯地玩,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在音乐课堂里所进行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是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游戏才能成为音乐课堂中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游戏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显
得至关重要。
例如,小学二年级《可爱的动物》这一单元有一个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值的音乐知识,教材上有三只袋鼠摘果子的图片,并提出问题,每只袋鼠的口袋里分别可以装几个果子?这个内容就可以设计成多种节奏游戏,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袋鼠用脚蹦跳来练习节奏,也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敲出苹果上的节奏来“摘”苹果,还可以让学生将摘到的苹果按规律排列起来组成节奏,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我在这里先将学生摘到的二分音符的苹果摆在第一行,四分音符摆在第二行,八分音符摆在第三行,让学生选择打击乐器有对比地进行观察与练习后,学生立刻发现了一个二分音符敲1下的相同时间里,四分音符需要敲2下,八分音符则需要敲4下,从而了解x-= x x =xxxx这三种音符之间的时值关系。之后,我又让学生按这个时值关系来摆放苹果组成了一条简单的二拍子的伴奏节奏,让学生边演唱歌曲小袋鼠边用打击乐器做伴奏。学生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游戏是最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必须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音乐性,知识性。让学生游戏中相互团结协作,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音乐。学生越是感觉到心情愉悦,越是不清楚教师的目的,却越能在行为表现中处处达到了教师的目的,这就是教师的成功
之处了。
二、从生活中寻找,“敲”出自己的音乐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但不能只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但是长期的单一模仿只会产生扼杀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副作用,使学生产生盲从的惰性与依赖性。一开始,我在课堂上的创编活动中,最容易听到的是学生手足无措的声音“老师,应该怎么做呀?”“老师,我不会做……”“老师,你教教我呀……”有时候,这样的叫喊声甚至让创编活动无法进行,最后还是我在指挥学生操作。经过课后的反思与分析后我发现,低段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还比较少,尤其是农村孩子,有些书本上提到的乐器,或者小动物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又如何让他们展开想象,或者去模仿动作或者声音呢?改变这种现状的策略是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原本性的音乐”。有一次,我找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视频,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听,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学生听到叮叮咚咚的旋律,七嘴八舌的猜了好几种乐器,猜是钢琴啦、三角铁啦、碰钟啦等等,还有学生叫不出乐器名字,用手拼命比画了一番……我都摇头说不是,孩子们急了,那是什么呀?我把视频打开,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街头艺人用双手在敲打一口倒扣的铁锅子,敲出了清脆好听的旋律。这口锅子一下子启发了孩子们的灵感,一个小男孩马上从课桌里摸出了自己的不锈钢饭盒,用勺子开心的敲了起来,其他孩子见状也纷纷摸出了不少的“乐器”,调羹、不锈钢饭碗、保温水壶、铅笔盒、旺仔牛奶……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锅碗瓢盆交响乐。我给了每个发现“新乐器”的孩子鼓励与赞扬,并引导他们敲击节奏,鼓励他们想象声音像什么?孩子们的思维渐渐开阔起来。书本、桌子、笔、玻璃窗都渐渐成为他们创编各种音响(如刮风下雨)的“乐器”。
奥尔夫明确指出“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引导创作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比如各种钟表的声音,“滴答滴答”“当— 当—”就是一组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多声部节奏练习。让孩子根据所听到的声音进行想象、创造,最后组合成美妙的音乐——盘子的声音、扫地的声音、水的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中的元素。节奏源于生活,音乐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如报纸、皮筋、塑料瓶、杯子等都可以成为演奏的乐器。奥尔夫提出的“原本性音乐”教育就是这种寻找适合开端的、富于创造可能性的、而且又在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生活用品作为教具,开始其教学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教材,结合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重组教材内容,将生活融入教材,让音乐体现生活,从生活中充分开发,挖掘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活动中,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响作品,音乐小品甚至是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或者不能雷同,所有的孩子都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创作与表演。当然,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地给予评价与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创作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流程图如下)
三、用双手轻松掌控课堂
有人称奥尔夫教学为“把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的教育”,让儿童亲身参与体验、气氛活跃的课堂是奥尔夫教学的特点。但这不是意味融入了奥尔夫节奏教学的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是毫无秩序的一团乱糟糟。低段孩子十分活泼好动,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高段学生要弱得多,尤其是当他们面对着极具吸引力的打击乐器的时候,往往会忍不住摸一摸,摇一摇,玩一玩。试想,当此起彼伏的打击乐器的声音占满了课堂,或者是难以控制的丁丁当当一片嘈杂,学生们都光顾着“玩”了,还如何能够正常地进行课堂教学呢?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必须要能够灵活“掌”控课堂。不要指望用自己的大嗓门与几十件乐器以及学生们昂奋的情绪相抗衡,用手势来轻松有效地掌控课堂无疑是教师明智的选择。
在生活中,我们其实也在运用着手势,比如表示小声点,我们往往把一根手指放到嘴唇上,这个意思谁都明白。在音乐课堂上,也需要建立一些让学生都明白的特定的手势指令。当然,这也可以设计成一个游戏,让学生跟着音乐做律动,看着老师“会说话的双手”做出各种反应。通过游戏以及长期的训练,我让学生熟悉了起立、坐下、开始、停止、保持安静、注意聆听、用身体乐器做声势等等的指挥动作。课堂教学中即使有全体性的活动,也更易收放自如了。
在低段的教学中融入奥尔夫的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说白,唱歌,舞蹈,声势,音乐与美术等等都是奥尔夫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有机整合、合理运用,是我们值得思考与研究的,这需要我们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总结中领悟。各种教学的方法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论是游戏、打击乐器,或者是学生的发现与创造都是广阔的教学资源。要做到能充分挖掘与利用资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还需要教师的自我提高与不断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必将上下而求
索。
第四篇: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
中期汇报材料
2008年6月,经保定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我校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在一学年的课题实验中,我们着力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通过初步实践与研究,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有所提高,逐步认识到与他人合作及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掌握了最基本的合唱知识与技巧。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能有效锻炼学生这几种能力的教学手段就是合唱教学。
2、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合唱作为声乐教学方式,是一种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研究课题的原因之一。
3、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提出本课题的另一原因。
在以上因素下,我提出了《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并于2008年6月获得保定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课题组各成员将以音乐课堂教学为抓手,努力构建我校艺术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努力形成艺术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特色,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通过合唱艺术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内化,在音乐的陶冶中,可以受到审美、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教育,2、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和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素养,提高声乐演唱技巧,严格演奏与和声观念,加强学生集体协作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创设高效的 “合唱教育效应”,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人格。
4、通过对合唱曲目的排练和演出,健全学生的心理结构,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树立一个正确的合唱观念,体会团体合作的重要。
2、采取多种形式对小学生的音色、二声部及和声进行训练,并能做到音色的统一,声部的平衡与协调
3、注重学生歌唱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其可在齐唱的和谐训练、和声的和谐训练、各声部音响的均衡训练、指挥与合唱队的协调训练以及在演出活动等五个方面, 实现对学生进行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研究措施
(一)采取措施营造合唱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 现今大多数学生喜欢独唱歌曲和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合唱歌曲,是现实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优秀的合唱具有独唱和流行音乐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不但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统一协调、相互谦让、和谐共处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学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为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把合唱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工作来抓,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
(二)多渠道渗透感受合唱魅力,培养合唱兴趣
充分利用距离学生最近的优势、利用校园里的多种教育媒体,充分展示合唱艺术的魅力,并渗透到孩子们的校园内外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尽情地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尊重艺术。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渠道:
——利用校园广播站,每天播放合唱歌曲和合唱知识,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可以一月一换,也可间插在其他主题内容之中。让孩子们对合唱歌曲耳熟能详、随口而唱。
——积极组建校园师生合唱队,加强训练和多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并面向全校开办合唱知识讲座,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
——开辟校园板报、宣传栏、学生手抄小报等专栏介绍合唱知识、合唱歌曲,也可结合班队会、团队会组织音乐知识竞赛等。
——音乐教师在布臵校外作业时,可以把合唱歌曲的学习和收集作为一项内容来完成,如利用电视和网络,一周收集一条自己喜欢的合唱团的演出信息或者周围的音乐活动情况,一小组一月学会唱一首合唱歌曲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合唱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除了依靠校内外比较专业的合唱队训练外,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进行合唱能力的训练,这既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又是培养全体学生合唱艺术素养的又一重要渠道。课题组成员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专业或业余的合唱技能技巧的培训及演出活动,并利用课堂教学来进行实践提高。
其次对中外的童声合唱曲进行选择和积累,精选出适合学生、学生喜欢的优秀曲目。根据乐曲难度由浅入深地组编本校各年级各班的合唱曲选,并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训练。
再次,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合唱技能的训练。从简单的音准、节奏开始,如听辨、模唱单音、音程、乐句,到听记节奏、和弦、旋律等,从简单的二声部趣味练声曲开始,到轮唱、较复杂的二声部、三声部合唱歌曲的学习,将合唱的技能技巧逐步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并做到长期坚持。
最后,组织多种活动体验合唱乐趣。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提高的主要载体,让学生体验合唱乐趣,如利用每年的“迎六一”等节日,开展班级合唱比赛等,积极参加安国市艺术节活动。这既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大好时机,又给予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学生定会在活动中获得更多收益。
(四)改进考核方式,提高合唱效果。
组织班级音乐会,把合唱作为学生音乐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对学生表现情况加以评价和指导。帮助改变学生学习合唱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合唱素养的提高。
五、开题会及培训情况
2008年9月,在我校校长组织下,学站领导、教导处主任、副主任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召开了课题《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的开题会,在开题会上,本人做了主持人发言,阐述了研究此课题的重要意义,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阶段等相关内容,与会的各位领导对课题的立项给与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将大力支持本课题的研究直至成功结题,参加开题会的课题组成员全部参加讨论,在了解课题相关内容后,对如何更好的研究好课题纷纷献言献策,通过讨论,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了在小学开展合唱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合唱教学对学生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及协作精神的良好影响,并一致认为课题研究将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开题会后,我校制定了合理的培训计划,及时进行了课题相关培训,并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做好培训记录,以更高的理论水平进行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及时培训,提高成员研究水平
在开题会后,我们课题组成员首先进行了“关于合唱艺术”的培训会,因为在各成员中,虽然有专业音乐教师,教研员,但是也有几位成员为其他科目一线教师,为了让全体成员以更专业的姿态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开展了此次培训会,并让每位成员撰写了培训心得和体会,通过此次培训,大大提高了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为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进行课题研究的现状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在全校三到六年级段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下发学生问卷110份,回收学生问卷109份,回收率是99.1%,其结果基本能够反映本校学生合唱学习的现状。
调查内容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学习合唱的,这是音乐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应该不断扩大这股力量。我们将在实验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良好合作能力的培养,对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尽快找到提高学生合唱的良策,从而整体推进我校艺术课程改革。
七、课题研究成果 1.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是我们不变的目标,组内教师珍惜集体学习的机会,能坚持自主学习,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参加基本功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刁伟丽老师在2009年安国市市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标兵评选中获音乐学科教学标兵,在苏州市中小学教师解题基本功竞赛中获小学英语学科三等奖,王莹莹老师在2009年安国市艺术活动月中排练舞蹈《吉祥如意》获得一等奖。
2.实践导航,提高成绩
参加课题实验的四个年级段都是专职音乐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成员根植于教学实践,穿梭于课堂之间,放弃休息时间主动为学生辅导,她们的辛勤付出取得了一些回报,在2008年排练了《歌曲四重唱》并参加了安国市艺术节比赛,荣获二等奖,在2009年我校迎六一联欢会上,排练了合唱《保卫黄河》,获得了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扎实科研,促进发展
我们始终把课题研究活动与音乐组的集体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各类研讨活动,认真做好活动记载工作。组内研讨气氛浓厚,组员能坦诚发言,这种务实的探讨方式,有利于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共同发展。
课题组成员与课题研究一起成长,她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总结与探索,撰写了案例与教育教学论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良好。
八、课题研究困惑 1.思想要统一
本课题虽然由个人承担,但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分布在各个年级,因此在研究方案中就把学校3——6年级部分教师确定为课题组成员。学校课题组在划分各子课题时,把部分教师又分在别的课题组,分散了她们的注意力与精力,在方案设计和具体操作中,产生相互交叉的现象。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将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组内成员应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好各项工作,确保课题研究的人力投入。
2.措施要到位
本课题的预设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修正与改进,教师虽然明确研究的目标,也都能通过自身的付出不断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但有的年级组课题研究效果不明显,还有对低段学生进行的合唱教学的实践,研究教师表示困难,原因之一,是现行课本中没有合唱教学的相关课程,教师无法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原因之二,学生年龄偏低,声带发育不够完善,进行合唱训练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课题组督促每一个教师保证课题方案的实施,保证研究的措施到位,主动了解课题研究的阶段工作,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实践,努力加强自我反思,切实提高研究效果。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研究有了一些进展。如今,这一课题将进入中期的研究阶段,针对我校的合唱教学实际情况,继续做好常规研究工作,希望各级领导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同时希望得到兄弟学校同行的“援助”,让我们与课题一起进步。
第五篇:小学音乐课堂中关于合唱教学的研究
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为了激发学生合唱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这一学年我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展开合唱教学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能有效锻炼学生这几种能力的教学手段就是合唱教学。
2、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合唱作为声乐教学方式,是一种具有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演唱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掘、发展其表演潜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提出以合唱为研究课题的原因之一。
3、歌唱天然地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及情感交流特征,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而合唱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此外,参与合唱的人员远远多于重唱和独唱,学生受益的人数众多。对发掘、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
1、通过合唱艺术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内化,在音乐的陶冶中,可以受到审美、协调能力和集体主义教育,2、合唱是包含着同声的和混声的齐唱,轮唱,领唱,对唱,以及和声的,支声的,复调的,有伴奏的或无伴奏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素养,提高声乐演唱技巧,严格演奏与和声观念,加强学生集体协作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创设高效的 “合唱教育效应”,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人格。
4、通过对合唱曲目的排练和演出,健全学生的心理结构,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树立一个正确的合唱观念,体会团体合作的重要。
2、采取多种形式对小学生的音色、二声部及和声进行训练,并能做到音色的统一,声部的平衡与协调
3、注重学生歌唱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其可在齐唱的和谐训练、和声的和谐训练、各声部音响的均衡训练、指挥与合唱队的协调训练以及在演出活动等五个方面, 实现对学生进行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研究措施
(一)采取措施营造合唱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 现今大多数学生喜欢独唱歌曲和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合唱歌曲,是现实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优秀的合唱具有独唱和流行音乐不可比拟的艺术魅力,不但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而且能培养学生统一协调、相互谦让、和谐共处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学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为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把合唱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工作来抓,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唱观念
(二)多渠道渗透感受合唱魅力,培养合唱兴趣
充分利用距离学生最近的优势、利用校园里的多种教育媒体,充分展示合唱艺术的魅力,并渗透到孩子们的校园内外的生活中,让孩子们尽情地感受艺术、欣赏艺术、尊重艺术。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渠道:
1.利用校园广播站,每天播放合唱歌曲和合唱知识,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可以一月一换,也可间插在其他主题内容之中。让孩子们对合唱歌曲耳熟能详、随口而唱。
2.积极组建校园师生合唱队,加强训练和多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并面向全校开办合唱知识讲座,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
3.开辟校园板报、宣传栏、学生手抄小报等专栏介绍合唱知识、合唱歌曲,也可结合班队会、团队会组织音乐知识竞赛等。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合唱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除了依靠校内外比较专业的合唱队训练外,我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进行合唱能力的训练,这既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教学目标,又是培养全体学生合唱艺术素养的又一重要渠道。
同时我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专业或业余的合唱技能技巧的培训及演出活动,并利用课堂教学来进行实践提高。
其次对中外的童声合唱曲进行选择和积累,精选出适合学生、学生喜欢的优秀曲目。根据乐曲难度由浅入深地组编本校各年级各班的合唱曲选,并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加以训练。
再次,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合唱技能的训练。从简单的音准、节奏开始,如听辨、模唱单音、音程、乐句,到听记节奏、和弦、旋律等,从简单的二声部趣味练声曲开始,到轮唱、较复杂的二声部、三声部合唱歌曲的学习,将合唱的技能技巧逐步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并做到长期坚持。
最后,组织多种活动体验合唱乐趣。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艺术能力提高的主要载体,让学生体验合唱乐趣,如利用每年的“迎六一”等节日,开展班级合唱比赛等,积极参加安国市艺术节活动。这既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的大好时机,又给予学生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学生定会在活动中获得更多收益。
(四)改进考核方式,提高合唱效果。组织班级音乐会,把合唱作为学生音乐成绩考核内容之一,对学生表现情况加以评价和指导。帮助改变学生学习合唱的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学生合唱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