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谣教案
课题: 小学生礼貌歌
教学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礼貌用语。
2.愿意学习并使用礼貌用语。
3.以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为荣。
4.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愿意学习并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教学准备:
1.歌曲《幸福拍手歌》《咱们从小讲礼貌》、《歌声与微笑》 2.文明之花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首歌曲,请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听完了,说说这首歌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多媒体播放歌曲《咱们从小讲礼貌》 学生倾听 思考 学生发言 相互补充
(歌曲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大家听得非常仔细,这首歌告诉我们要注意讲文明讲礼貌。咱们同学愿不愿意成为一名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少年?(愿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新的童谣《小学生礼貌歌》,看看我们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二、学习活动
1、读一读
生自读 熟悉内容 分散读 指名读(读的好的,在展示台上奖励花瓣)
2、做一做
大家读的很流畅,那请大家听听我们的童谣是不是可以这样读:教师打着节奏读第一节,走到某一位同学身边带着表演读第二节,借用《白龙马》曲调,唱出第三节,请同学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来读一读、唱一唱、做一做他段落。学生可能会想到《小星星》、《新年好》《拍手歌》等以及快板节奏等。(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学生尽可能都参与进来,表现的好的奖励花瓣)
3、说一说:
童谣里有哪些礼貌用语? 分组活动,每小组一节。
教师及时评价,多媒体分段展示,礼貌用语用红色表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童谣的认识)
三、实践运用
(一)、看图片,辨别对错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那么多礼貌用语,下面咱们来看一看,图中那些是有礼貌的,那些是没有礼貌的。多媒体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判断对与错。
(二)、礼貌用语找朋友 分组活动 大家说的很对,看来大家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可是老师不知道大家记住这些写礼貌用语了吗。下面我们开展个礼貌用语找朋友的活动。多媒体出示 1.见面说:您好
2.客人到来说:欢迎
请坐 3.表示歉意说:对不起
抱歉 4.与人分手说:再见
5.表示答谢说:谢谢 6.祝福健康说:保重
(为下一步实际运用做好铺垫)
(三)、开始文明之旅——场景再现
实际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呢?下面,我们进行一次文明之旅,请同学们自己创设一个场景,使用今天学到的礼貌用语,看哪组同学用的最准确,表演的最生动。(分组活动)表演得好的小组,奖励花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四、小结:
今天在我们的这次文明之旅中,同学们的表现让老师不禁竖起拉大拇指。(结合展示台,总结各小组的表现情况。)
老师相信只有你用心浇灌,真心付出,你的文明之花才会越开越艳。
第二篇:童谣教案
童谣教案<梳子> 梳子 黄海涛 细雨是天空的梳子,公路是大地的梳子,小鱼是河流的梳子,风儿是小草的梳子,轮船是大海的梳子,妈妈呢,是我家的梳子,把家梳得整整齐齐。教学内容:梳子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童谣,感受童谣的美。并会模仿童谣续编童谣。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毛从齿中走,齿从毛中过,姑娘和媳妇,人人有一个。[打常用物一] 二. 出示童谣。
师:有位小朋友写了一首童谣,就是写梳子的,想听听吗? 三. 学习童谣。1.自己小声读。2.指名读。3.分组比赛读。4.试背。四.续编童谣。
师:我们都来做做小诗人,编一编。
-----------是------------的梳子,梳着------------的头发。
(火车是铁轨的梳子,梳着铁轨的头发;汽车是公路的梳子,梳着公路的头发;飞机是白云的梳子,梳着白云的头发;轮船是大海的梳子,梳着大海的头发;扫把是地板的梳子,梳着地板的头发;笔是纸张的梳子,梳着纸张的头发;雨滴是花朵的梳子,梳着花朵的头发;锅铲是锅的梳子,梳着锅的头发;秒针是时钟的梳子,梳着时钟的头发;毛巾是脸的梳子,梳着脸的头发;牙刷是牙齿的梳子,梳着牙齿的头发;月亮是星星的梳子,梳着星星的头发;小鱼是水的梳子,梳着水的头发;水是衣服的梳子,梳着衣服的头发;小鸟是天空的梳子,梳着天空的头发;刀是蔬菜的梳子,梳着蔬菜的头发;牛是草地的梳子,梳着草地的头发;剪刀是布的梳子,梳着布的头发)
第三篇:金色童谣教案
小老鼠上灯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
2、能用简单的模仿动作表现儿歌,体验儿歌朗诵的乐趣。教学活动准备:
1、学说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
2、能用简单的模仿动作表现儿歌,体验诵读儿歌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教师带领学生听音乐,模仿各种小动物。
1、听音乐,师生共同自由表演。
2、教师提问:刚才你表演了什么动物?你喜欢谁?它是一只什么样的小动物?
二、教师请学生看手偶表演,学念儿歌。
1、教师边讲述儿歌情节,边演示图片,帮助孩子理解儿歌。
2、教师利用手偶为学生完整地念一遍儿歌。
3、教师表演,学生跟教师一起念儿歌、学儿歌。
三、引导学生在念儿歌的同时自己做动作。
1、以提问形式,加深学生对儿歌曲内容的印象。
(1)请小朋友说说看,刚才老师表演的这个节目里有谁?(小老鼠)(2)真棒,那你们有没有看清楚小老鼠它在干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上灯台,偷油吃)请学生一起念几遍。(3)小老鼠,来到这么高的灯台上,偷了油吃后它怎么啦?(下不来)
(4)最后,小老鼠是怎么下来的?(引导孩子说出:滚下来)谁能上来做滚下来的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下。(请学生边做动作边学念:叽里咕噜滚下来)
2、教师引导学生在念儿歌的同时自己做动作。教师念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时,两手食指在胸前相对做小老鼠走的动作。教师念到“喵喵喵,猫来了”时学小猫走。
3、启发学生想想“叽哩咕噜滚下来”应该做什么动作?教师提示学生将两手放在胸前从上向下做绕拳动作,同时身体下蹲。
4、自由练习动作,感受其中的乐趣。(1)鼓励学生随音乐自由的做模仿动作。(2)指导学生尝试着两人或三人结伴进行表演。
四、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整朗诵儿歌,感受诵读的乐趣。
1、学生扮老鼠,教师扮猫一起表演。
2、学生扮老鼠或“猫”一起表演。教学延伸:
学生听歌曲《小老鼠上灯台》
第四篇:说唱童谣教案
《说唱童谣》教案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熟练地说唱童谣《捏面人》
2、通过欣赏、学唱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到河南豫剧的风格,并
热爱河南豫剧风格的地方戏
3、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熟练地说唱童谣《捏面人》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生谈话,引出游戏名字《拉大锯》
2、教师讲解游戏要求
3、学生游戏《拉大锯》
4、教师播放《拉大锯》的声音,并且多媒体展示ga
zi
ga
zi
5、学生边念ga zi
ga zi 边玩拉大锯的游戏
6、教师多媒体展示《拉大锯》的儿歌
7、学生随着老师的圆舞板轻声朗读儿歌
8、教师纠正学生的声音
9、分组念《拉大锯》的游戏,一组念儿歌,另一组念ga zi
ga zi,并交换
10、同桌之间配合玩《拉大锯》的游戏
二、歌曲欣赏《捏面人》
1、师生谈话,通过相关视频引出歌曲《捏面人》
2、多媒体播放《捏面人》,请学生思考《捏面人》与《拉大锯》一不一样,分别是怎样表现的?
3、提问《捏面人》什么时候是念,什么时候是唱?如果听到念的地方就拍拍手,唱的地方手叉腰,晃晃脑袋。(多媒体播放音乐)
南炼小学
潘虹
4、用动作来表现歌词中面人的形象
5、把四个人物形象的动作连起来表演
6、配上音乐表演
7、讲解歌词“你说是啥就是啥”
8、讨论歌曲中捏面人的老爷爷是哪儿人,得出这首歌在曲调上有河南的韵味儿
9、学生跟教师钢琴唱“你说是啥就是啥”
10、师示范做动作唱“你说是啥就是啥”
11、学生学做动作
12、完整表演,唱的部分跟老师表演,念的部分把它念出来(加上多媒体音乐)
13、再一次表演
三、创编歌词
1、练习节奏
2、部分同学用圆舞板和碰铃为歌曲伴奏
3、配上音乐,念的部分奏乐,唱的部分乐器不出声
4、创作歌词
四、课堂小结
第五篇:温州童谣教案
温州童谣来历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自编地方课程《童谣·童心·童画》教学感悟
平阳县水头镇二小
胡竞雄
[背景材料]
平阳县水头镇位于雁山敖水之间,居民中有讲温州方言的原住民,也有从南面邻省福建迁入的福建人,福建闽南方言也随之传入,形成两种方言交杂的特殊语言环境。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创编了许多童谣,这些童谣代代相传,或反映民俗民风、或寓以教育意义……所诵唱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尤其贴近儿童快乐的天性,所用的语言浅明俚俗并结合游戏,记得牢、传得广。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信息时代的发展,有更多普通话童谣传入人们的生活,方言童谣渐渐被大家遗忘,我有意挖掘方言童谣这一民俗文化,把流传于民间的童谣收集、整理出来,让大家欣赏、朗诵、表演。《童谣·童心·童画》就是我在“童谣行动”中创编的美术地方课程,本课让学生通过收集童谣、诵唱童谣、品味童谣,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并将童谣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表现,它是诗与画的融合,既培养了孩子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造型·表现的才能。童谣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培养和发展儿童综合的艺术素质。通过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民俗文化的兴趣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案例描述]
片段
(一)——课前
两个小男孩在我办公室的门口躲躲藏藏,“翰钊!找老师有事吗?”那个叫翰钊的男孩拉着同学进来了,“胡老师,这是我跟爷爷学的童谣,还有好几个字不会写呢。”他边说边递过一张纸条。“铃铃啷铃,老海同志当民兵……太好了!翰钊,老师把这支童谣编到课件里,上课时你给同学讲讲童谣的来历,好吗?”我有点兴奋地说。学生能自主地向大人学习过去的童谣,并整理记录下来,这正是我在预备课上发动“童谣行动”以来最希望看到的情景。
片段
(二)——课中
一、念童谣:
1、游戏:
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拍手。(师生互动)
“金苹果金苹果,金金金。银苹果银苹果,银银银……”
2、童谣大比拼:
拍着手,念着童谣,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不少童谣,今天我们进行一场念童谣大比拼,看看哪组会的童谣多。(学生分组比赛,大家情绪高涨。)
3、童谣欣赏:
童谣是人们在生活劳动中创作的歌谣,它用于儿童游戏、教育等,它的选材非常广泛,包括动植物、劳动、运动、游戏、节日、天气等……胡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童谣大家来念念。
l
童谣选段:(课件)
老鼠嗅到油豆香
油一缸,豆一筐,老鼠嗅着油豆香。
爬上缸,跳进筐,又高兴,又慌张。
脚一滑,身一晃,“扑通”一声跌进缸。
童谣读起来为什么琅琅上口?(押韵)
l
福建话童谣:
师:这支童谣是曾翰钊同学跟他爷爷学的,让他给大家讲讲这童谣来历。(学生鼓掌欢迎)
翰钊自豪的说:我爷爷说在解放时期我们这里有一支浙南游击队,他们打仗很勇敢,这是人民创编的表现浙南游击队打仗的童谣。
老海同志当民兵
铃铃啷铃,老海同志当民兵;
民兵不怕死,石头当铅子;
铅子密密噜,噜到水头区;
水头没解放,松柏当大炮;
大炮响一响,国民党兵全投降。
(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念。)
师补充:童谣中的„老海同志‟就是老革命郑海哨同志。
l
温州方言童谣:我们班有会说温州话的同学吗?这支童谣谁能念?
吃馄饨
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
馄饨汤,喝眼光;
馄饨肉,配白粥;
馄饨皮,配番薯;
馄饨碗,吃罢倒端转。
(学生大笑。)
二、画童谣:
1、揭题:童谣真有趣,老师能用画笔把童谣画出来,你信吗?(课题:童谣·童心·童画)
2、创作教学:
l
讨论:
童谣《小蝴蝶》中描述了什么内容?(师生一边讨论教师一边范画。)
小蝴蝶
小蝴蝶,穿花衣。
飞到西,鸡吃你。
飞到东,猫抓你。
飞到我的手心儿里,说说话,放了你。
l
联想:
①大家来读一读这支童谣:(出示童谣)
嘴
红门槛儿,白石台,里头盛个红孩儿。
②展示教师范画:老师用这样的画来表现,你满意吗?
③从童谣里你还联想到些什么?(学生添画)
④看看这位小朋友是怎么表现的。(学生范作)
l
构图及表现手法:
童谣《吵醒弟弟要你抱》,这两幅画表现的是同一支童谣,你更喜欢哪幅,为什么?
3、童谣画欣赏:(课件展示,根据学生的要求随机点击。)
4、学生创作:
选择一首你喜爱的童谣,念一念再想一想。发挥你的想象力,用绘画、剪贴等方式表现出来。
5、展示讲评:
l
把作品装裱在衬纸上,并写上童谣,贴在《童谣·童心·童画》展板上。
l
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评论同学的作品。
l
课后把你学到的童谣教给伙伴,也可以和家人一起编童谣。
片段
(三)——课后
我和几个学生将《童谣·童心·童画》展板布置到橱窗里,就吸引了一群同学,他们欣赏着图文并茂的童谣画,不时地小声和旁边的同学交流着,有的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出来。我发现我儿时玩过的游戏《点指扳扳》重现在校园中“点指扳扳,脚踏南山,南山北斗,点到路口……”
[分析与反思]
人在婴幼时期,自牙牙学语,便开始诵唱童谣,古代论述童谣,将它称作“天地之妙文”。《童谣·童心·童画》是自编地方课程,挖掘童谣这一民俗文化,把流传于民间的童谣收集、整理出来,让大家欣赏、朗诵、表演,同时让同学们拿起画笔,画画这些美丽的童谣。通过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是本案例最突出的特点。
一、收集——感受童谣文化
我在预备课上发动了“童谣行动”,课后学生自行组成童谣研究小组,大家分头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等手段收集童谣,特别有意义是孩子们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请教,收集了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方言童谣,并用文字整理记录了这些即将流失的民俗文化。如:
l
福建方言童谣:
炊酒饭
嗨罗嗨,嗨罗嗨,王林表嫂炊酒饭,炊软软,吃闲闲,楼上酒缸打了作两半。
l
在解放时期人民创编的表现浙南游击队打仗的童谣(福建方言):
老海同志当民兵
铃铃啷铃,老海同志当民兵;
民兵不怕死,石头当铅子;
铅子密密噜,噜到水头区;
水头没解放,松柏当大炮;
大炮响一响,国民党兵全投降。
l
温州方言童谣:
点指扳扳
点指扳扳,脚踏南山,南山北斗,点到路口。
伲人做官,伲人做贼?
做官勿清,不如烂铁钉。
铁烂如回炉,赃官害人精!
《炊酒饭》是孩子坐在大人膝上,大人边唱边逗耍孩子的童谣,天伦之乐由然而生。温州话童谣《点指扳扳》集游戏与育人为一体,可唯是寓教于乐。《老海同志当民兵》是一支表现浙南游击队打战的童谣,书本中的抗战英雄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遥不可及,通过《老海同志当民兵》学生了解到60多年前革命英雄们就在我们生活的水头、凤卧、山门等地与敌人展开不屈地战斗。老海同志是谁?他们怎样与敌人打战……由这支童谣引发的问题更值得学生课后去研究。这些童谣所用的语言浅明俚俗并结合游戏,尤其贴近儿童快乐的天性,记得牢、传得广。学生通过收集童谣,走进童谣文化,感受童谣文化的魅力。进而使学生热
爱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加以关注与研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创作——再现童谣文化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本课目的将童谣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表现,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感知童谣,将童谣进行夸张、联想、拟人化等艺术加工。引导学生理解童谣的含义并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童谣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写实、夸张、联想等方法表现童谣的内容。我还选择用剪纸、版画、线描、色彩等不同手法表现的范作进行欣赏,以开拓学生思路。那琅琅上口的童谣就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既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才能。把美术置于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让学生逐渐明白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三、展览——传播童谣文化
《童谣·童心·童画》专题展览是本课的拓展延伸,通过专题展览使更多学生诵唱童谣,欣赏童谣画,并带动教师、家长参与到童谣行动中来,使童谣文化的传播更深远。不知不觉中学生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极力想上成一堂美术文化课,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远远不能像我所想象的那样,既让学生了解、品味童谣文化,又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作表现,想容纳那么多东西实在是不可能,所以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流于肤浅之嫌,童谣文化的魅力远远没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