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1.2章习题及答案doc
教育学1,2章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 教育概述
一、选择题
1.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3.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4.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5.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8.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9.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0.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2.“学不躐等”出自()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15.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16.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17.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A.教育 B.教育学 C.教育论 D.德育论 18.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9.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0.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21.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22.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4.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26.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27.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8.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0.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31.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2.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二、填空题
1.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4. 广义的教育包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5. 《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学校 名称。6.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7.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和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8.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9.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_礼 乐 御 射 数 书___。
10.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_六艺___。
1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四书____。12.先秦时期,以墨戳_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1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____。1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____ 中。15. ____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1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____ 著作 中。1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____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 著作《政治学》中。
18.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 为研究对象,探索____ 的科学。
19.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20.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____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21.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其代表作是____。22.法国____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____。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____。
25.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____,其代表作是____。
26.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____ 和____ 基础之上的教育家。27.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____。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____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____。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____是。30.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____ 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____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1.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____ 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____ 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2.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___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 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三、简答题
1.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四、论述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4(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2.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D
5、C
6、C
7、D
8、D
9、D 10 A
11、A
12、A
13、A
14、C
15、A
16、B
17、C
18、C
19、D 20、A
21、A
22、A
23、A
24、A
25、B
26、C
27、A
28、C
29、D 30、A
31、A
32、D
33、D
34、B
35、C
36、D
37、B
38、A
39、B 40、C
41、B
二、填空题:
1、学校教育
2、一定的社会要求
3、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4、家庭 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5、学校
6、《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7、1902、1904
8、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9、礼、乐、射、御、书、数
10、六艺
11、四书
12、墨翟
13、苏格拉底
14、《理想国》
15、柏拉图
16、《政治学》
17、亚里士多德
18、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19、《大教学论》2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1、卢梭、《爱弥尔》
22、启蒙主义
23、洛克
24、洛克
2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6、伦理学、心理学
27、儿童中心主义
28、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29、凯洛夫 30、布鲁纳、赞可夫
31、课程结构、教育发展
32、法律形式、免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6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二、填空题
1-----------------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力量。------------------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6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的精神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三 简答题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6(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四 论述题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 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第二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3)2(4)3(3)4(4)5(2)6(3)
二、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制度 2 舆论 3 生产力 4 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 6 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 8 校园文化 9 观念文化
第二篇:第1.2章习题解答
第一章习题解答
1.1 如何区分直流电磁系统和交流电磁系统?如何区分电压线圈和电流线圈?
答:直流电磁铁铁心由整块铸铁铸成,而交流电磁铁的铁心则用硅钢片叠成,以减小铁损。直流电磁铁仅有线圈发热,线圈匝数多、导线细,制成细长形,且不设线圈骨架,铁心与线圈直接接触,利于线圈的散热。交流电磁铁由于铁心和线圈均发热,所以线圈匝数少,导线粗,制成短粗形,吸引线圈设有骨架,且铁心与线圈隔离,利于铁心与线圈的散热。1.2 交流电磁系统中短路环的作用是什么?三相交流电磁铁有无短 路环?为什么?
答:交流接触器线圈通过的是交变电流,电流正负半波要经过零点,在电流过零点时线圈电磁吸力接近于零,如此动铁芯会与静铁芯发生振动和噪声。在铁心端面上开槽安放短路环后,交变的磁通使得短路环产生同频交变感应电流,该电流使短路环内产生与铁心磁通变化相反的逆磁通。如此在铁心端面上,短路环内的磁通与环外磁通在时间上错开,避免了吸力过零产生噪声和振动现象。
没有短路环,因为短路环是在电流过零时产生感应电流维持铁芯吸合,三相交流电磁铁一相电流过零时其余两相不为零,铁芯还是吸合的,因此不再需要短路环。第一章习题解答
1.3 交流电磁线圈误接入直流电源、直流电磁线圈误接入交流电 源,将发什么问题?为什么?
答:交流电磁线圈误接入对应直流电源 ,时间长了有可能将线圈烧掉,因为交流线圈的电感一般很大,其电阻阻值较小,所以当通直流电源后,电流会很大,电磁阀不会动作。直流电磁线圈误接入对应交流电源,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直流电磁线圈的阻值大,相应的电感也大,一般比交流电磁线圈的大。
1.4电弧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危害?直流电弧与交流电弧各有什么特点?低压电器中常用的灭弧方式有哪些?
答:开关触头在大气中断开电路时,如果电路的电流超过 0.25~1A,电路断开后加在触头间的电压超过 12~20V,则在触头间隙(又称弧隙)中便会产生一团温度极高、发出强光和能够导电的近似圆柱形的气体。电弧的危害:(1)延长了切断故障的时间;(2)高温引起电弧附近电气绝缘材料烧坏;(3)形成飞弧造成电源短路事故;(4)电弧是造成电器的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
1.4电弧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危害?直流电弧与交流电弧各有什么特点?低压电器中常用的灭弧方式有哪些?
交流是成正弦变化的,当触点断开时总会有某一时刻电流为零,此时电流熄灭。直流电弧由于其不过零点,导致开关不能断开电弧,与交流电相比,直流电弧不易熄灭。机械性拉弧、磁吹式灭弧、窄缝灭弧、栅片灭弧法、固体产气灭弧、石英砂灭弧、油吹灭弧、气吹灭弧等。1.5 接触器的主要结构有哪些?交流接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如何区分?
答:接触器的结构主要由电磁系统,触头系统,灭弧装置和其他部件等组成。直流接触器与交流接触器相比,直流接触器的铁心比较小 ,线圈也比较小 ,交
流电磁铁的铁心是用硅钢片叠柳而成的。线圈做成有支架式 ,形式较扁。因为直流电磁铁不存在电涡流的现象,区分方式如下:(1)铭牌:AC是交流,DC是直流;(2)灭弧罩:交流接触器设有灭弧装置,以便迅速切断电弧,免于烧坏主触头,大的有灭弧栅片。直流接触器由于直流电弧比交流电弧难以熄灭,直流接触器常采用磁吹式灭弧装置灭弧;(3)极数:交流的主极为
三、直流的主极为二;(4)线圈的铁芯和衔铁:交流的为分片硅钢片、直流为整体式)。1.6 交流接触器在衔铁吸合时,线圈中会产生冲击电流,为什么?直流接触器会产生这种现象吗?为什么?
答:交流接触器的线圈是一个电感,是用交流电工作的。吸合前线圈内部没有铁心,电感很小,阻抗也就很小,所以电流大;吸合后铁心进入线圈内部,电感量增大,阻抗增大,所以电流就降下来了。直流接触器工作电流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电阻,所以不会产生冲击电流。1.7 中间继电器的作用是什么?中间继电器与接触器有何异同?
答:中间继电器的作用是将一个输入信号变成多个输出信号或将信号放大即增大触头容量的继电器。
中间继电器的触头对数多,触头容量较大(额定电流 5A~10A),动作灵敏。其主要用途是当其它继电器的触头对数或触头容量不够时,可借助中间继电器来扩大触头数目,起到中转或变换作用;接触器触点有主触点和辅助触点之分,而中间继电器没有主、辅助触点之分。1.8 对于星形联结的三相异步电动机能否用一般三相结构热继电器作断相保护?为什么?对于三角形联结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必须使用三相具有断相保护的热继电器,对吗?
答:可以。因为热继电器内部有双金属片。当电机电源缺相时,包括机械方面的原因造成机堵转,电机的电流会增加。电流增加使金属片受热到一定程度,根据热膨胀系数的不同金属片会分开。从而来断开热继电器的辅助触头,被控制的接触器会释放,切断电源,热继电器有过热过载保护,保护电机不会因为电流的增加被烧坏。必须使用三相具有断相保护的热继电器。三角形接法的电动机,线电流是相电流的 1.732倍。当发生断相时,线电流等于相电流。同样的相电流下,断相时的线电流较小,造成普通热继电器在断相时保护灵敏度下降,因此要用断相热继电器才行。
1.9 试比较电磁式时间继电器、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电动式时间继电器与电子式时间继电器的优缺点及应用场合? 答:
1、电磁式时间继电器是根据电磁阻尼原理产生延时的 ,延时时间短(0.3~1.6s),但它结构比较简单,通常用在断电延时场合和直流电路中。
2、空气阻尼式时间继电器又称为气囊式时间继电器,它是根据空气压缩产生的阻力来进行延时的,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延时范围大(0.4~180s),但延时精确度低。
3、电动式时间继电器的原理与钟表类似,它是由内部电动机带动减速齿轮转动而获得延时的。这种继电器延时精度高,延时范围宽(0.4~72h),但结构比较复杂,价格很贵。
4、电子式时间继电器又称为晶体管式时间继电器,它是利用延时电路来进行延时的,这种继电器精度高,体积小。
1.10 在电动机的控制电路中,热继电器与熔断器各起什么作用?两者能否互相替换?为什么?
答:热继电器主要是起到过载保护作用还有因三相电流不平衡、缺相引起的过载保护,而保险丝主要起短路保护作用和限流保护。
两者不能互相替换,热继电器内部结构具有热惯性作用,当线路发生短路时热继电器需要内部的保护机构一定时间来发热令原本是常闭的触点断开,响应时间自然要比保险丝要长,起不到及时的保护作用,而且热继电器当常闭触点断开后(令控制回路断开)过来一段时间内部的保护机构慢慢的冷却后原本断开起保护的常闭触点又复位闭合了,此时如果短路还没有解决的,常闭触点又一次的断开,这样如此的循环下去。1.11 在使用和安装 HK系列刀开关时,应注意些什么?铁壳开关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试比较胶底瓷盖刀开关与铁壳刀开关的差异及各自用途?
答:1.电源进线应接在静触点一边的进线端(进线座应在上方),用电设备应接在动触点一边的出线端。这样当开关断开时,闸刀和熔丝均不带电,以保证更换熔丝时的安全。
2.在合闸状态下,刀开关的手柄应该向上,不能倒装或平装,以防止闸刀松动落下时误合闸。特点:(1)设有连锁装置,保证在合闸状态下开关盖不能开启,而开启时不能合闸,以确保操作安全;(2)采用储能分合闸方式,在手柄转轴与底座之间装有速动弹簧,能使开关快速接通或断开,与手柄操作速度无关,这样有利于迅速灭弧。
差异及各自用途:胶底瓷盖刀开关由熔丝、触刀、触点座和底座等组成,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使用维修方便,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作电气照明电路和电热电路、小容量电动机电路的不频繁控制开关,也可用作分支电路的配电开关。铁壳刀开关主要由钢板外壳、触刀开关、操作机构、熔断器等组成。刀开关具有灭弧装置,一般用于小型电力排灌、电热器、电气照明线路的配电设备中,用于不频繁地接通与分断电路,也可以直接用于异步电动机的非频繁全压启动控制。
1.12 低压断路器具有哪些脱扣装置?试分别说明其功能。
答:自由脱扣器:靠操作机构手动或自动合闸,将主触头锁在合闸位置上;电磁脱扣器:当回路短路时,电磁脱扣器的衔铁吸合,从而使脱扣机构动作;
欠压脱扣器:当电路失压时,失压脱扣器的衔铁释放,也使自由脱扣机构动作;
热脱扣器:当电路发生短路或严重过载时,过电流脱扣器的衔铁被吸合,使自由脱扣机构动作;
分励脱扣器:作为远距离控制分断电路之用。
1.14 按钮与行程开关有何异同点?什么是主令控制器?作用是什么?
答:按钮与行程开关的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行程开关不是靠手的按压,而是利用生产机械运动部件的挡铁碰压而使触头动作。
主令电器是用来接通或分断控制电路,以发出指令或用于程序控制的开关电器。主要有:按钮、行程开关、万能转换开关、主令控制器等。
第二章部分习题解答
1.电气系统图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和特点? 答: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
电气原理图:根据控制线图工作原理绘制,具有结构简单,层次分明。主要用于研究和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电气布置安装图:主要用来表明各种电气设备在机械设备上和电气控制柜中的实际安装位置,为机械电气在控制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维修提供必要的资料。
电气安装接线图:是为了进行装置、设备或成套装置的布线提供各个安装接线图项目之间电气连接的详细信息,包括连接关系,线缆种类和敷设线路。
2.电气原理图中电QS、FU、KM、KA、KT、KS、FR、SB、SQ分别代表什么电气元件的文字符号?
答:QS 刀开关、FU 熔断器、KM接触器、KA 中间继电器、KT 时间继电器、KS 速度继电器、FR 热继电器、SB 按钮、SQ 行程开关。
3.电气原理图中,电器元件的技术数据如何标注? 答: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1)电气元件明细表:元器件名称、符号、功能、型号、数量等;(2)用小号字体注在其电气原理图中的图形符号旁边。
4.什么是失电压、欠电压保护?采用什么电器元件来实现失电压,欠电压保护?
答:失电压保护:当电力元件失去电压时执行相应保护动作(如断路器跳闸)的保护方式。主要采用接触器来进行保护。欠电压保护:是指在供电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会出现电网电压急剧降低,此时,开关自动跳闸,切断供电电源。主要采用接触器和电压继电器来进行保护。
5.点动、长动在控制电路上的区别是什么?试用按钮、转换开关、中间继电器、接触器等电器,分别设计出既能长动又能点动的控制线路。
答:点动按钮两端并未并联上能实现自锁功能的接触器常开触点,反之,长动按钮两端并联了自锁按钮。
图自己画
7.在电动机可逆运行的控制线路中,为什么必须采用联锁环节控制?在图2.7(c)中已采用了机械联锁,为什么还要采用电气联锁?若两种触头接错,线路会产生什么现象? 答:(1)联锁控制是在控制线路中一条支路通电时保证另一条支路断电。电气互锁控制过程为从一个运行状态到另一个运行状态必须经过停止既“正-停-反”。双重互锁从一个运行状态到另一个运行状态可以直接切换既“正-反-停”。
(2)机械互锁具有滞后特性,往往在0.1秒之后才会响应。因此,一方面为提高可靠性,机械联锁在一些场合可靠性是无法保证的,如长距离、频繁动作等场合。另一方面为保护元件,如线圈,如误操作,机械部分卡住,线圈长时间带电就会烧坏的。(3)不能正常运转。
8.某机床的主轴和油泵分别由两台笼型异步电动机M1和M2来拖动。试设计控制线路,其要求如下:①油泵电动机M2启动后主轴电动机M1才能启动;②主轴电动机能正反转,且能单 独停车;③该控制线路具有短路、过载、失压欠压保护。
9.什么叫直接启动?直接启动有何优缺点?在什么条件下可允许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
答:直接启动:将电动机的定子绕组直接接入电源,在额定电压下起动。
主要优点:简单、方便、经济和启动时间短,其启动电流对电网的不利影响会随着电源容量的增加而减小。
主要缺点:当电动机容量较大(大于10kw),启动时产生较大的启动电流,会引起电网电压下降。交流异步电动机直接启动受到电源容量的限制,一般仅适用于功率在 10kw以下的电动机。
10.什么叫降压启动?有哪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及适用场合?
答:降压启动:利用起动设备将电压适当降低后加到电动机的定子绕组上进行起动,待电动机起动运转后,再使其电压恢复到额定值正常运行。降压启动方法: 笼型异步电动机:
(1)定子绕组中串接电阻降压起动;特点:起动转矩小,加速平滑,但电阻损耗大。场合:电动机容量不大,起动不频繁且平稳。
(2)Y/△降压起动特点:起动转矩小,仅为额定值的1/3;转矩特性差(起动转矩下降为原来的l/3)。场合:电动机正常工作时定子绕组必须△接,轻 载起动。
(3)自耦变压器降压起动;特点:起动转矩大(60%、80%抽头),损耗低,但设备庞大成本高。场合:重载起动。
(4)延边三角形降压起动。特点:起动时,定子绕组接成延边三角形,以减小起动电流,待电动机起动后,再换接成三角形,使电动机在全压下运行。场合:要求启动转矩较大的场合绕线式异步电动机:(1)转子绕组串电阻降压起动;特点:启动前,启动电阻全部接入电路,随启动过程可将电阻逐段切除。场合:不可逆轧机、起重运输机、高炉料车卷扬等。
(2)转子绕组串接频敏变阻器降压启动。频敏变阻器的特点是其电阻随转速上升而自动减小。特点: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制造容易,运行可靠,维护方便,能自动操作等。场合:无适用于大、中容量电动机的重载起动。
11.试设计按时间原则控制的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串电抗器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15.设计一个控制线路,三台笼型异步电动机工作情况如下:M1先启动,经10s后M2自行启动,运行30s后M1停机并同时使M3自启动,再运行30s后全部停机?
17.什么叫反接制动?什么叫能耗制动?各有什么特点及适 用场合?
答:反接制动:是利用改变电动机电源的相序,使定子绕组产生相反方向的旋转磁场,从而产生制动转矩的一种制动方法。
特点:制动力强、停转迅速、无需直流电源;缺点是制动过程冲击大,电能消耗多 应用场合:不经常启动,电动机容量不大(10KW以下)的设备。
能耗制动:即在电动机脱离三相交流电源之后,定子绕组上加一个直流电压,即通入直流电流,利用转子感应电流与静止磁场的作用已达到制动的目的。
特点:它比反接制动所消耗的能量小,其制动电流比反接制动时要小得多,而且制动过程平稳,无冲击,但能耗制动需要专用的直流电源。
应用场合:适用于电动机容量较大和起制动频繁的场合。
19.试设计一个按时间原则来实现的电动机可逆运行能耗制动控制线路。
第三篇: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涂尔干说:“教育史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C.实施终身教育)。
3.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二、辨析题
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正确。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简答题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体的创造性。
四、分析论述题
“每逢新学期开始,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凤凰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试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对此加以深入分析。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代教育正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在当代表现得尤为突出、重要。
(1)教育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无疑依赖于教育。正因为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命题。
5.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不仅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人口质量。当今的教育不只着眼于培养少数专业性、高科技人才,而是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毋庸置疑,良好的教育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属性主要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D.精神属性)。2.中国先秦的孟子的人性论是(A.性善论)。
3.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B.社会关系)的总和。4.教育学中的人的发展专指(B.个体的人)的发展。
5.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的谬误之一是否定了人的(D.主观能动性)。6.(C.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B.社会环境)两部分。
8.学校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A.社会化)这两个方面。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C.主导)作用。
10.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学校教育要(A.因材施教)。
二、辨析题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错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片面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2.卢梭是典型的性恶论者。
错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心善论者。他认为: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
3.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的发展。
错误。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的方面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两个部分;心的方面指人的心理过程和道德情操。心理是大脑的技能,身体是精神的载体,两者是统一的、紧密相连的。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错误。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的发挥也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如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自身状况、家庭环境的效应和社会发展状况。
5.人的身心发展在一生中基本是均衡和匀速的。
错误。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在高峰期,身高、体重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在心里方面,儿童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亦有不平衡的方面。
三、简答题
1.人的社会性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自觉性。
2.简述内发论与外铄论的主要观点。
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由其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发展的。
外铄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3.如何认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包括: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3)人伦关系中的道德性。
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皮亚杰按照儿童只会发展阶段将儿童的发展分成四个大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四、论述题
1.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形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形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所有的学习都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个人发展具有非直线的特征,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遗传、家庭、社会等因素会造成儿童存在个别差异,这就需要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环境的作用: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但人从来都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教育的作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七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客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D.活动课程)。
2.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3.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二、辨析题 1.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正确。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显性课程功能的补充。
2.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学上。错误。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3.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错误。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我国,一般认为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但是,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课程有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分。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测验和评价。题干中“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即是典型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即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级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信仰等。
三、分析论述题
2003年6月18日《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赵小雅的《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试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评价这则按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这则案例反映出了课改中探究的泛化的问题。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像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第八章 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C.范例教学模式)。
2.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D.教学计划)。3.班主任在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B.形成性评价)。
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5.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A.一般发展)。6.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理论是(A.行为主义教学理论)。7.不属于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的是(C.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动力)。
8.下面不属于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认识的观点是(D.教学过程是纯智育的过程)。
9.“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一种(B.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二辨析题
1.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唯一。
错误。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教学则是学校中最经常、最主要、占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集体的气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学为中心,但不能搞教学唯一,轻视或舍弃其他教育活动,因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他途径。因此,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统筹安排。
2.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错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3.教学模式等于教学方法。
错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教育性教学原则,意指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是因为: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最后,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意义:教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任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基础。
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是认知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的复合整体。
3.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如何?
(1)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再到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2)在师生组合和互动关系中,既强调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又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3)在评价上,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5)重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开发应用,创新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并孕育着教学模式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新趋势。
4.什么是教学方法,在国内外它是如何分类的?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国内学者构建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李秉德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分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黄甫全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主动建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一过程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
6.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于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统觉的原理,论证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形式阶段是对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本质的科学认识,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其在四个教学阶段中都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和以教材、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忽略了儿童的个别差异,没有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问题,使得这一理论有机械论的倾向。
7.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作用不同对教学评价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的分类:自评、他评;
按评价标准的不同和解释方法的不同对教学评价的分类: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四、分析论述题
1.你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学过程所固有的,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使教学过程与其他非教学过程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会导致教学实践的差异,因而,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特殊认识过程说,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2)认识发展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以教育目标为指针,以教科书为学生认识对象和手段、启发、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地掌握文化工具,认识客观世界,全面发展身心的一项社会实践;教学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递知识信息,以此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就教师而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就学生而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4)认识实践活动说,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实践过程。
(5)交往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也就称不上是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的含义是多维的,不同的研究者探讨这一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整体去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等等。各有所据,不一而足。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是认知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的复合整体。
2.有人认为:“只要备好课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除备课外,教学工作还包括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考评等环节。
其中,上课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与其他教学工作密切相连,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上课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上课学习间接经验,提升知识水平与能力,可见上课是教与学集中实现的过程。
课外作业是课堂作业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而恰当的作业对于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而及时的作业批改能有效地发挥反馈—矫正的作用。
课外辅导是传递接受式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的各种课后的教导活动。课外辅导室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环节。
学业考评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些环节在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做好每一个环节才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3.试阐述你是如何看待班级授课制的?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变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经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升华,初步形成。目前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内容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和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
同时,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局限性: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第九章 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景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D.丁和戊)
2.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3.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前习俗水平)。
4.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B.观察学习)。
5.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B.法制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称为指导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理论之一。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力主义取向阶段、人际和谐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由麦克菲尔和诺丁斯提出。主要观点为: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行为;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注重人与人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其基本特征是: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分析论述题
论述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道德原则的内容、要求与注意事项。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学校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在德育过程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爱,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爱;缺乏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刁难、苛求,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该原理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2)教师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3)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力所能及,不能苛求;(4)一贯到底,前后一致。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C.教师中心)。2.在杜维看来,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般被概括为(B.学生中心)。3.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条件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和(A.本体性知识)。4.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B.专业能力)。
二、辨析题
1.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对象。
错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的一方,那么就曲解了教育的真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想象、认知、情感等均要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像个容器一样将教师传授的东西盛装起来。
2.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
正确。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是一种潜在的形态存在,要在学生步入社会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体现在长期有效上,即一旦学生养成了某种习惯,形成了某种稳定的人格品质,就会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起作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方式三个方面。第一,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需要的劳动付出比其他的职业而言实在是复杂太多了。第二,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异。第三,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三、简答题
1.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1)现代教师均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能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
(2)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占有更丰沛的学科知识,教师经验更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
(3)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自学能力较弱,教师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的帮助和引导是必要的。2.教师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3)教师开发人的智力,并对人的各项潜能开发起奠基作用。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1)职前培养。(2)入职指导。(3)在职培训。
4.全面的教师专业能力包含哪些方面?(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
(3)教学组织监控能力。(4)教育评价能力。(5)科研能力。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分析论述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学生?
(一)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1.学生是未完成的人。学生不仅在其生理学意义上是未成长成熟的人,在社会学意义上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接受教育、不断经历、不断成长的人。
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无论是幼儿期还是青少年时期,都是一个人迅速生长的高峰期。学生的身体和心里都在急速发展中,他们的身心没有成熟和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
3.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给教育留下了大有可为的空间。从本质上讲,他是能够接受教育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
1.学生是儿童。学生是人,未来会成长为成年的具备社会性的人,但现在却不是缩小版的成人,而是具有其自身独特年龄特点、独特身心发展水平的人。
2.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一方,那么就曲解了教育的真义。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教师就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无法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涵。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尊重其独立性和主动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3)主动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交往,善于理解学生。教师要掌握与学生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与学生经常进行心理换位思考,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从而与教师拉近距离,建立亲近的关系。
(4)正确表达教育爱。爱是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求爱,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5)善于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小心谨慎,按照以下原则行事:注重调查,实事求是;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武断,要客观处理。3.如何理解学生群体的作用?
(1)学生群体有利于实现个体社会性的培养。群体对人的最大价值就是给人以归属感和使人形成社会性。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个体相互学习和模仿,又彼此竞争和对抗,这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社会的培养和锻炼。
(2)学生群体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发展良好行为。学生在班集群体中没有他人理所应当容忍、呵护自己的情况,他们需要独立面对各种情景、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要学会与他们合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逐步学会换位思考,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因而有利于他们良好行为的形成。
(3)学生群体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支持。学生属于某一个群体,会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极大地温暖和安全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感到自己不是孤立一人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合作、共享、谦让、同情、主任、宽容等正面的积极的情感。
第四篇:教育学习题答案
教育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二者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B【解析】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3.A【解析】赫尔巴特首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4.B【解析】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行而不断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共始终,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5.A【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6.C【解析】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学术知识。
7.B【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
8.C【解析】宋代理学家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9.C【解析】题干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思想。10.B【解析】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题干阐述的是标准化的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体现了教育的负向功能。11.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学生文化的定义。
12.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13.B【解析】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14.C【解析】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在于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15.A【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体现了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是个体差异性的表现。16.B【解析】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了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17.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是“教育万能论”的体现,属于“外铄论”的观点。
18.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一旦错过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只会“事倍功半”。
19.A【解析】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的发展。20.A【解析】题干体现的是个人本位论者马利坦的观点。
21.D【解析】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从教育目的出发,依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来进行,所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2.A【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3.B【解析】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4.C【解析】“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25.C【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即学制的出现。
26.C【解析】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27.D【解析】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28.D【解析】义务教育的年限有所延长,而不是缩短。
29.B【解析】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而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性教育,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创新能力的重视。
30.B【解析】我国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31.C【解析】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32.B【解析】从题干中的“模范”“榜样”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33.D【解析】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34.C【解析】民主型师生关系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35.D【解析】教师素养包括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等方面的素养,这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
36.C【解析】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37.C【解析】实践性知识即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现代教育技术属于条件性知识,即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
38.D【解析】学生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单纯接受训练的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39.D【解析】教师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作示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没有体现出创造性。40.A【解析】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41.A【解析】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它不指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活动的选材也由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其主要倡导者是杜威。42.D【解析】①②③④⑤表述的都是课标与教材的关系。43.A【解析】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课程评价理论。这是他最早将课程评价的理论引入到课程编制过程之中,从而使教育目标精确具体、课程内容严密统一,课程编制更具有操作性。44.A【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其制定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因此具有强制性。
45.A【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学生的需要,尤其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开发理念。
46.A【解析】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是包含“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注重分科的学习;工业革命后,按照社会的需求,开始设置以自然科学为主的分学科课程体系,注重不同内容的学习都属于学科课程。47.C【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风等。
48.B【解析】题干中阐述的是“选修课程”的概念。49.B【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发设计的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组织和实施的课程。
50.C【解析】布鲁纳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51.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概念。52.B【解析】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53.B【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该学科教学的直接依据。54.C【解析】教科书作为教学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
55.C【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56.B【解析】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57.A【解析】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其中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
58.A【解析】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因而,课程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59.B【解析】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五部分组成,其中课程目标是其核心部分。
60.A【解析】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
61.C【解析】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 2 边活动。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信息——社会经验即是教学内容。62.A【解析】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63.A【解析】中学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体力;三是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其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中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64.D【解析】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即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65.B【解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信息、情感交流和行为作用的主要环节。66.D【解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是衡量一节课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准。
67.C【解析】课外辅导是教师上课的必要的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68.C【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之一表现在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传授下进行的,因此这种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69.D【解析】略。
70.B【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71.D【解析】赫尔巴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教学都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72.B【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73.B【解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用于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
74.B【解析】略。75.D【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复习、反复巩固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熟练运用。
76.C【解析】拔苗助长是说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加思考,反而把事情弄糟。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拔苗助长”的做法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相违背。
77.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78.D【解析】注入式教学把学生看做容器,注重知识的灌输,这是注入式教学最本质的特征。
79.A【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意思是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比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这句话用在教学中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因材施教。
80.B【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对所学事物的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性原则的运用就可以防止教学中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现象的发生。
81.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依据定义可判断出答案选D。
82.D【解析】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它是现代学校教学应用最经常最广泛的教学方法。83.D【解析】题干所述的是复式教学的含义。
84.A【解析】略。
85.D【解析】课的类型按照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任务数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86.B【解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87.D【解析】外部分组是取消按年龄编班,改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88.B【解析】题干所述的是课的结构的含义。
89.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练习法的定义。
90.A【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欣赏教学法”的概念。
91.A【解析】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智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92.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谈话法的定义。93.B【解析】古代教学一般采用个别教学。
94.B【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它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95.A【解析】抛锚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96.C【解析】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的方法符合讨论法的范畴。
97.D【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98.B【解析】题干是对“教学模式”的概念的阐述。
99.A【解析】相对性评价有利于在群体内做出横向比较,故常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它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的动机。
100.A【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体现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101.C【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02.A【解析】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正好可以运用该方法。
103.D【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104.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品德情感的含义。
105.A【解析】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06..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107.C【解析】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108.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统一的过程,对其进行的提高过程不一定要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最后达到四个方面的和谐发展。109.C【解析】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人们将采取的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道德意志就是意志在道德行为活动中的运用,题中该学生的道德意志需要提高。
110.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111.B【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112.B【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113..C【解析】实际锻炼法是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114.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循循善诱原则的定义,也称疏导原则。
115.C【解析】在德育的实施方法上,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的一种德育方法,但在实施说服法的同时应该结合纪律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116.B【解析】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根据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进行总结得来的。117.C【解析】题干是对“德育方法”的概念的阐述。118.B【解析】题干是对“榜样示范法”的概念的阐述。
119.B【解析】这是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120.D【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是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121.B【解析】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122.A【解析】由教育发展的历史可知,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123.D【解析】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能够为班级成员的发展提供机会。124.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操行评定”。
125.A【解析】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126.C【解析】题干是对“民主管理”的概念的阐述。127.A【解析】“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是马卡连柯提出来的。
128.B【解析】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和成员意愿的反映,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129.C【解析】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收集—整理—鉴定—保管。130.B【解析】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131.C【解析】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是做好其他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并把它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
132.A【解析】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
133.B【解析】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34.A【解析】班级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在具有共同的目标时,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135.A【解析】班级目标有利于班级成员统一认识和行动,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具有共同的班级目标。
136.A【解析】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137.A【解析】班级管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以利于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138.A【解析】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139.D【解析】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班集体。140.A【解析】交往是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班主任应悉心研究班级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的交往活动。
141.B【解析】略。
142.B【解析】班集体处于巩固时期时,班集体的特征已经明显地展示出来了。
143.C【解析】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集体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144.A【解析】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主题班会。
145.A【解析】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146.D【解析】组织班会时,班主任应做好“导演”工作。
147.C【解析】班主任的工作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做好其他教育工作的基础。
148.A【解析】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就应着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教育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
149.C【解析】教授学生各科知识主要是学科教师的工作内容。150.B【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放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151.C【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52.B【解析】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使他们养成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153.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教学形式,既有按时传授的正课,又有正课之外的课余学习。”强调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154.D【解析】由教育实践可知,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都是正规的教育活动,且方向一致,相互补充。155.A【解析】课外、校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集体和个人,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56.C【解析】由学校、班级组织实施的课余教育活动,称作“课外教育”,它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只有把课外教育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57.B【解析】在课外、校外教育中,教师应该处于启发指导的地位,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158.C【解析】题干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灵活性。
159.A【解析】技术小组活动最为重要的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业,小组活动的任务主要通过学生的实践作业来实现。
160.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别活动的内涵。
161.C【解析】校外、课外教育活动并不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相结合。
162.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社区教育的内涵。
163.A【解析】家庭是人们生活和消费的最基本单位,承担着生养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会职能。家庭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164.A【解析】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教育目的上是统一的,其他选项均不准确。165.C【解析】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66.A【解析】学校教育的教育学生的基本途径,课外、校外教育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途径。167.A【解析】“科学思维”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在发展学生智力方面的作用。168.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科技活动的内容。
169.A【解析】课外、校外教育可以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170.D【解析】行动研究法的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它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171.A【解析】调查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因此,正确答案选A。172.D【解析】好的研究课题必须有价值,有科学的现实性,有独创性,有可行性,而且明确具体。173.B【解析】“了解已有的教育理论”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继承性,“预见现实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则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超前性。174.B【解析】题干是“个案研究法”的定义。
175.A【解析】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176.B【解析】一切教育研究活动都是从选择课题开始的。
177.A【解析】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不仅有责任确保研究工作符合伦理要求,还应该确保合作 6 者、研究助手、学生等对待被试的行为符合伦理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ACE【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ACD【解析】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3.ABCDE【解析】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4.ABCE【解析】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是应试教育的特点
5.ABCD【解析】我国的学校教育层次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含学历教育。1.BCD【解析】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2.ABCD【解析】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3.ABCDE【解析】“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4.ABCD【解析】教师的知识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5.ABD【解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又称主动性)、独立性(也称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判断题
1.【解析】《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解析】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解析】略。4.【解析】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5.【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6.√【解析】题干阐述了智育的概念。7.√【解析】略。
8.【解析】“十年”和“百年”都是表示时间长度的量词,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指代。9.【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10.√【解析】略。
11.【解析】处于“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12.√【解析】略。
13.√【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14.√【解析】题干是对“隐性课程”的概念的阐述。15.√【解析】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16.【解析】“活动课程论”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零碎的知识。
17.【解析】CIPP模式是由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评价模式。
18.√【解析】“结构课程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最有价值,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19.【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20.【解析】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0.√【解析】设计教学法的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其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很多,难以落实。
22.√【解析】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各种形式,所以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必须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发挥作用。
23.【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24.【解析】知识与智力不是自动转化的,只有当学生在学知识过程中,进行了心智操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力。
25.√【解析】自学—指导式强调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教师一般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提供必要的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26.【解析】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它可以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27.【解析】这句话是对知识学习过程的一个评述。知识的深度加深,难度加大,而且变得比较繁杂,反映了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逐步推进,体现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28.√【解析】赞科夫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的思想。
29.【解析】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检查书面作业可以在课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
30.√【解析】运用道尔顿制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道尔顿制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31..√【解析】依据指导思想不同,各种教学方法可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教学方法。32.【解析】讲授法可以是“注入式”的,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注入式”主要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3.√【解析】课外作业有很多种,如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案、各种书面作业和各种实践作业,题中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属于实践作业。
34.【解析】范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范例性地阐明“个”案—范例性阐明“类”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35.√【解析】略。36.【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7.√【解析】略。
38.【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39.√【解析】略。
40.√【解析】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它具有引导性、目标性和组织性;它是教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41.√【解析】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42.√【解析】略。
43.√【解析】题干的描述是正确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组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是教育培养与社会化的过程。
44.√【解析】题干体现了班级管理的功能。45.√【解析】约束、感染、同化、激励是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班集体成员的积极作用。
46.√【解析】个别活动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47.【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48.【解析】课外、校外教育的实施范围是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计划之外的。49.√【解析】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50.【解析】题干中体现了课外、校外教育的自愿性。51.√【解析】这是教育研究应遵循的自愿原则的体现。
52.【解析】教育研究走向成熟标志的是定量研究,它常常可以消除一些无谓的争论,验证和确认定性的结论。
53.【解析】行动研究法的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54.√【解析】题干描述正确。
第五篇:教育学章节习题7-15答案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七、八章教学(上与中)
一、选择题:
1.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2.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D)。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B.教学就是上课C教学就是智育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教学B.管理C.课外活动D.后勤工作
4.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论述教学的专著是(C)。A.《大教学论》B.《普通教育学》C.《学记》D.《论语》
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D)。A.孔子B.杜威C.昆体良D.思孟学派 6.“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C)。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8.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A)。
A.教学B.课外活动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 9.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B)。
A.基础地位B.中心地位C.主要地位D。重要地位 10.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11.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夸美纽斯
12.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13.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
A.间接地获得知识B.获得间接经验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4.(A)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A.教学B.教育C.自学D.智育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B.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C.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这两者等同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 16.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D)。
A.基本部分B.基本内容C.基本途径D.基本阶段 17.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B)。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8.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D)。
A.熟悉教材B.分析教材C.巩固知识D.理解教材 19.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A)。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科学实验C.进行社会实践D.学习间接经验
20.“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A.知识的传授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1.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D)。
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体作用 21.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C)。
A.发展智力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D.发展个性 2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3.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B)。
A.卢梭B.洛克C.赫尔巴特D.斯宾塞
24.下列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D)。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25.在西方,古罗马的(C)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A.奥古斯丁B.苏格拉底C.昆体良D.西塞罗
26.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C)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
A.检验B.论证C.验证D.说明
27.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D)。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凯洛夫D.巴班斯基
28.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9.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什么实现的?(B)。A.直接经验B.间接经验C.生产经验D.生活经验 30.以下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错误的是(D)。
A.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B.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C.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D.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完全无关 31.以下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3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33.《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D)。A.巩固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直观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34.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B)教学原则。A.直观性B.启发性C.巩固性D.因材施教
3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由(C)提出。A.孔子B.孟子C.朱熹D.老子
36.“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C)教学原则。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
37.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D)。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38.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A)。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司性原则
39.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C)。A.讲授法B.讨论法C.谈话法D.指导法
40.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1.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C)。A.坚持以教师为中心B.坚持以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D.实施标准化考试
42.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实践法
43.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
A.实验法B.讲解法C.讨论法D.演示法 44.(A)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参观法 4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为(C)。
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实验法
46.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B)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练习法
47.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地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D)。
A.讨论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研究法
48.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D)。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49.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 50.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率先提出的观点?(B)。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先
51.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说法错误的是(C)。
A.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B.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C.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方法,它本身也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D.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52.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C)原则。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直观性D.巩固性
53.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54.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D)。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5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B.理解教材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四、论述题。
1.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必须探索二者之问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防止出现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或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良倾向。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教学过程的规律 2.试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过程规律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制约。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等。
4、防止出现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学生主体性的不良倾向。
教育学章节习题:第九章教学(下)
一、选择 1.(D)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A.教学内容B.教学原则C.教学方法D.教学组织形式 2.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B)。A.分组教学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班级上课制
3.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B)。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 4.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度进行阐述是(B)。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画》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5.帕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
A.班级授课B.设计教学法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 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C)。A.1856年B.1860年C.1862年D.1866年 7.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C)。A.唐代B.宋代C.清末D.新中国成立后 8.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D)。
A.杜威B.华虚朋C.帕克赫斯特D.克伯屈 9.我国学校的教学以(C)为基本组织形式。A.个别授课B.个别辅导C.班级授课D.讲座 10.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教,属于(A)。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11.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是(B)。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制D.道尔顿制
12.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属于(D)。
A.个别教学法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法D.道尔顿制
13.把课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A)。A.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C.教学规律D.教学原则
1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以及(A)。A.课外辅导B.钻研教材C.了解学生D.考试 1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课外辅导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16.备课包括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和(A)。
A.了解学生B.阅读参考书C.上网D.制订教学计划 17.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是(C)。
A.教师B.教学内容C.学生D.教学方法 18.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A)。
A.知识的传授者B.学者和学习者C.集体的领导者D.学生的榜样 19.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C)。
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20.(B)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A.教学大纲B.教科书C.参考书D.教学进度计划 21.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A)。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22.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B)。
A.组织教学B.讲授新教材C.巩固新教材D.检查复习
2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D)。A.信度B.难度C.区分度D.效度
24.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称为测验的(A)。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
25.外部分组按照学生的(D)来编班。
A.年龄B.发展水平C.知识经验D.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
26.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D)。
A.效度B.信度C.难度D.区分度
27.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A)两个部分组成。A.考查和考试B.考核和考试C.考查和考核D.检查和评价 28.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A)。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29.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A)。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体内差异评价D.形成性评价 30.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31.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C)。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32.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B)。
A.形成性测验B.诊断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D.安置性测验
33.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C)。A.教学B.教学原则C.教学模式D.教学方式
34.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D)很高。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
3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指(D)。A.测量B.测验C.考试D。评价
36.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分数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指标是(D)。
A.效度B.难度C.区分度D.信度
36.完全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的分组方法是()。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目标分组 D.作业分组
37.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C)。A.新授课和巩固课B.讲授课和练习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D.理论课和实践课 38.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D)。
A.智育等于教学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39、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C)A.教育任务B.教育内容 C.教育目的D.教育原则
4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
41教师教学的最高水平是(D)A.理解水平B.记忆水平C.反应水平D.探索水平
42.实施“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哪些学生得到发展?(D)。A.特长学生B.优秀生C.后进学生D.每个学生
第十章 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D)。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A)作用。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C)。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5.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B)。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C)。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B)。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D)。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10.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A)。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1.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A)。A.认识基础 B.关键 C.核心 D.行动指南 12.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D)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13.“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4.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D)。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6.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17.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B)是基础,(C)是关键。A.知、情 B.知、行 C.意、行 D.知、意
18.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B)A.道德意志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行为 19.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是(B)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经验?(A)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苏霍姆林斯基 20.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C)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
21.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B)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说理教育模式
二、多选 1.榜样法是以他人的(ACD)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A.高尚思想B.模范事迹C.模范行为D.卓越成就 2.德育的途径主要有(ABCDE)A.政治课教学B.班主任工作C.劳动D.共青团活动E.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说服法运用时应注意的要求有(ABCD)A.明确目的性B.富有知识性、趣味性C.注意时机D.以诚待人E.调动学生主动性 4.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ADE)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第十四章 班主任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A)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2.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D)A.共青团组织B.教导处C.总务处D.班级 3.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A)A.共同的奋斗目标B.班主任的要求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D.共同的活动
十五章 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C)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C.创造能力D.观察能力 2.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
3.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B)A.列宁B.加里宁C.苏霍姆林斯基D.陶行知
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B)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5.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A)A.条件B.任务C.途径D.结果
6.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A)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德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 7.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B)。A.名誉权和荣誉权 B.公正评价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8.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10.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A)特点。A.示范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0.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C)。
A.思想政治素质 B.教育理论素质 C.职业道德素质 D.职业技能素质
11、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D)A.教育专业 B.品质专业 C.职业道德 D.学科专业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ACE)决定的。
A.劳动对象的复杂性B.劳动任务的复杂性C.教育法规
D.劳动手段的特殊性E.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2.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ABCDE)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B.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C.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的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D.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E.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3.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原则。
A.统一要求B.因地制宜C.分类指导D.按需施教E.学用结合 4.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ABCE)A.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B.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C.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法 D.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E.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5、教师考核的内容有(ABC)
A.思想政治表现 B.业务能力C.工作业绩D.专业化水平E.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