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叶赛宁)教案

时间:2019-05-15 02:4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夜(叶赛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夜(叶赛宁)教案》。

第一篇:夜(叶赛宁)教案

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二、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

(反复吟咏)(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 小溪

青草

文 章教案

作者:艾轶 时间:2012-08-28 12:13:39

夜 叶赛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策略的比较,通过语言品味,了解诗歌巧妙的构思。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层次的朗读,从诗歌意象中,感受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深度的讨论,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人在现实落差中的美好理想。【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的含义联想及语言的比较品味 【教学难点】

诗人对现代文明带来的钢铁世界的柔情拒绝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文字:夜,常无声,总关情。)出示:月夜图片 夜,能让你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谈对夜的感受,也可说由夜引发的联想。

师:诗人对夜的感觉更加微妙,于杜甫,春雨绵绵时有“润物细无声”的欣喜,星垂月涌间有“天地一沙鸥”的慨叹,戍鼓雁声里又有“月是故乡明”的思念。今天,让我们跟随“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夫图申科语)叶赛宁,在他笔下,夜有何不同?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

放声朗读,在叶赛宁笔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夜”?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诗歌仅四节十六句,在自由朗读后,可请两三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整首诗歌,并且明确整首诗歌的朗读基调应该是语速和缓、语调轻柔。(可适时配乐)师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夜?

学生自由发言,一二个概括性的形容词即可。板书:宁静和谐

三、品读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夜”? 预设:

①诗的第一节: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既有白天、夜晚的鲜明对比,又有听觉、视觉的多层描述。“悄悄”为叠词,读来具有音乐美;“幽暗”符合夜晚的特色;“失去”意为“原有的不再具有”,与第四句的“不再”呼应;白天“喧响”、“欢嚷”,夜晚却“沉寂”,与第一句“悄悄”相呼应,拟人手法的运用更见夜的深沉,万籁俱寂,虽不言静而静自现。

朗读指导:舒缓(“/”表停顿,“—”表声音的延长,“.”表重音,下同)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②诗的第二节: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尤其是“只” 更显其静(把“只”去掉读读看有何不同?把“只”改为“却”读读看有何不同?);“明月”、“光辉”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夜”有许多标志性景物,为什么叶赛宁如此关注“明月”?联系中国古代诗人对“月”这一独特意象的感受。)从“一片”到“一切”,从“四下”到“周围”,这一夜的“静”似乎有着自己的意识,慢慢地弥漫开来。补充材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朗读指导:轻快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③诗的第三节: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第三节抓住特定背景下的意象“大河”,“小溪”,“原野上的青草”,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好,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大”与“小”相对,“星”与“波”相映,“万点”的似是璀璨星空,“微漾”的仿佛和风而舞。“也”则呼应了第二节中“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师问:想象文字展现的画面,你能用散文的笔触把它描绘出来吗? 预设:月光如水,沐浴着无边的原野,一切沉浸在无边的静谧之中,显得神秘而宁静。在这几近原始的深邃的静寂中,河水在闪光,小溪在奔跑(体会“微漾”的表达效果),小草在摇曳,辽阔的世界在这里舞动着,到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无边的月色朗朗流泻。④诗的第四节: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寂静”与第二节的“静”有何不同?寂,无人声。——《说文解字》)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沉浸”与第二节“只听得”比较?)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以反复的吟咏形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朗读指导:轻缓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小结:叶赛宁笔下的《夜》像一幅光色流动的写景油画,让我们感觉宁静而美好。

齐声朗读,注意节奏,把握情感。

四、研读

1、轻声朗读诗歌,叶赛宁在《夜》里抒发了什么情感?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自抒己见。

预设:对夜的宁静美好的喜爱之情,陶醉于自然之中以及诗人此时宁静恬适的心境。

2、有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叶赛宁笔下的“夜”是俄罗斯现实中“夜”的抒写吗? 出示:

雨点倾泻,像一阵阵的乱箭,我的家园在乌云里旋转,雨将蓝莹莹的花朵摧残,揉皱了那片金色的沙滩。

——《你在哪里,在哪里,我的家园》叶赛宁③

补充材料: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罗斯大大小小的村庄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各地政治动荡不安,农民生活日益贫苦,背井离乡者有,无以度日者有,力求变通者有,叶赛宁生活过的乡村完全改变了它的模样。《夜》即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结合文中“沉寂”与“寂静”中的“寂”字加深理解。出示: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老子》 寂然不动。——《易·系辞上》 明确:叶赛宁笔下的《夜》不是当时俄罗斯现实中的“夜”,而是他心中的“夜”,这一夜在儿时的乡村里出现过,这一夜更是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之中恪守的一片仅存的净土,它凝聚着诗人美好的梦想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板书:美好世界

出示齐读:《夜》是一首地道俄罗斯风光的颂歌,《夜》更是诗人伤感的回想,深情的呼唤,不懈的追求,即使那样的乡村已现实世界抛弃,即使已为大多数人遗忘在角落里,可还有诗人细细地拾掇,构筑成了这个光色流丽的童话般的世界,温柔地抚慰着诗人疲惫的灵魂。

它是叶赛宁心中的夜,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它象征着一切美好,“寂寥宇宙”(出自《四子讲德论》)请不要忘了心中那方净土!板书:精神家园

再次齐读诗歌,引导学生从表情、动作中去感受诗歌的情感。

五、悟读

“时间是一架带翅膀的风车”(叶赛宁语),叶赛宁借着那一夜浅吟低唱,我们又当如何诗意的栖居在现实生活中? 配乐朗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宁静

夜 美好世界——精神家园

和谐 【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叶赛宁诗歌,感受其诗歌中“最纯粹”的诗情。

第二篇:夜(叶赛宁)教案

《夜》教学设计

岷县四中

张丽

【教学目标】

有层次的朗读,从诗歌意象中,感受诗人对自然的陶醉之情。【教学重点】

诗歌意象的含义联想及语言的比较品味 【教学难点】

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文字:夜,常无声,总关情。)夜,能让你想到什么?

板书:课题、作者

二、范读:

三、初读:

放声朗读(语速和缓、语调轻柔)在叶赛宁笔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夜”?

学生自由发言,一二个概括性的形容词即可

板书:宁静

美丽

柔和

四、品读: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夜”?

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 不再/欢嚷。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地歌唱。

朗读: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第三节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好。朗读: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荡。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朗读: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小结:叶赛宁笔下的《夜》像一幅光色流动的写景油画,让我们感觉宁静而美好。

五、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六、总结:叶赛宁在《夜》里抒发了什么情感? 【板书设计】

叶赛宁

宁静

美丽

柔和

第三篇:叶赛宁简介

叶赛宁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成分的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1921)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叶赛宁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浪漫主义时代包孕两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别是“拜伦式英雄”,它们大致可以看作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认为:“叶赛宁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他像王子伊万骑着灰狼漂洋过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邓肯,如同抓住了火鸟的尾巴。他的诗也是用童话的手法写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他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梁赞省,处处是森林,他像儿时那样,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它描绘了出来。” 叶夫图申科(1933——)则把他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他们对叶赛宁的把握无疑是极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正是“叶赛宁气质”在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表现。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正是由于叶夫图申科从深层次上把握住了导致“叶赛宁气质”的成因:出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而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如果说普希金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为争取民族自由鼓与呼的诗人,那么叶赛宁无疑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高尔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叶赛宁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一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没有流亡国外,象吉皮乌斯等人那样发誓与十月革命势不两立。除了与邓肯出游的那两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罗斯土地上。然而,现实的发展越来越让他感到痛心:“在蔚蓝色田野的小径上,/很快就会出现钢铁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麦,/只剩下一些干瘪的籽粒。//陌生的死气沉沉的打谷场,/给你唱的歌不会使你获得生命!/只有那些马匹和燕麦/将为年老的主人忧伤。”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铁马”(即火车)与活马竞赛的典型场景来体现这种冲突。和他生活在同时代并有交往的帕斯捷尔纳克对叶赛宁充满了理解的同情:“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破坏了道德,他描绘的正是这种灵魂的激动的,非人的悲惨状态。”

第四篇:夜教案

振华中学九年级语文科课时教案

序号 3-3 课 题 夜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三、赏析,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2、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3、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四、比较阅读

《静夜》与这两首诗写法的特点。

五、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

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六、拓展 练习二。

七、作 业布 置

做配套练习一、二。

板书

写夜的静谧 写溪水的歌唱

夜 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教学反思

第五篇:夜歌教案

教学内容: 唱《夜歌》 听《如歌的行板》 拓展《夜歌》的常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对比和演唱俄罗斯民歌《夜歌》、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了解外国音乐作品中运用当地优秀民歌进行创作的情况。

2、能在聆听、演唱作品以及识读乐谱的过程中,发现曲调中的民间音乐素材,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辨别,找出旋律异同之处。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比《夜歌》、《如歌的行板》的旋律,找出相似的音调。

2、能背唱歌曲的歌谱作为本课的重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授新课:

(一)、复习歌曲《李玉莲调》:

1、跟琴唱一唱:注意音准,用自然、朴实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欢乐情绪。

2、唱一唱歌谱:提示学生关注旋律的骨干音及进行特点。

(二)、学唱《夜歌》:

1、故事导入:1869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偶然听到泥水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孤寂的凡尼亚》,随即记下来,收编于《俄罗斯民歌50首》中。两年后,柴可夫斯基以这首民歌的动人旋律为主题,写成了著名的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听赏乐曲

听后你的感觉怎样?情绪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的创作原曲《夜歌》。

2、学唱歌曲《夜歌》

a、学唱歌谱:要求:清唱唱准歌谱、掌握节奏。b、跟琴练唱歌谱。c、有感情朗读歌词。d、加词演唱。

e、讨论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比较合适?体会思乡与离愁之情,感受四四、四五、四三拍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摇曳、动荡感。

f、用这样的情绪唱一唱。

3、拓展:《夜歌》的常识:

“夜歌”一词来自于古典音乐,是一种抒情性的音乐体裁。意为“在夜晚唱的歌”,夜歌一般是演奏曲,所以也叫“夜曲”,俄罗斯民歌中有一首“夜歌”非常著名。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写过一首叫“流浪者的夜歌”的诗,(《流浪者的夜歌》[德]歌德)

<在这只有八行的短诗中,诗人抒发了一个流浪者在夜色朦胧时面对静寂的大千世界的感受,表现了永恒运动着的大自然中的瞬间静止。>)后由舒伯特谱曲,夜歌擅长于抒情,富有歌曲性,常常带有忧郁的色彩。

4、再唱歌曲,在深入了解了夜歌的常识后,要更好地表现歌曲。

三、小结

四、结束课业,师生再见。

下载夜(叶赛宁)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夜(叶赛宁)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夜》初中语文教案

    领会题目“夜”的多重意义,从课文中接受有关历史的思想教育。 理解课文采用明暗双线结构写法的作用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二)知识点落实规划 1 应介绍“四·一二”的有......

    《阁夜》教案

    阁夜 教 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

    叶绍翁《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叶绍翁《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慈利县杉木桥镇中学赵家铺小学 吴远成 古诗,以它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

    观察叶教案

    金五小2017年低年段尚美课堂常规及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观察叶 执教者:孙丽娟 执教班级:金城江区第五小学碧桂园校区一(2)班 【教学内容......

    观察叶教案

    《观察叶》教案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科......

    叶笛教案

    《叶笛》教案 教学目标 1. 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

    《婴宁》教案

    《婴宁》教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一)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赛课教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领悟作品主题,感受欧亨利小说特点; 2、 培养学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研读文学作品能力。 3、 引发学生关爱他人,热爱生命;寻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