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时间:2019-05-15 02:1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第一篇:教师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的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

教师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过程性原则

所谓过程性原则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同教师所呈现的学习策略加以比较,有意识地改进和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2.训练性原则

所谓训练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必须事先设计好训练内容,根据训练内容,为学生提供有助于策略学习的示范和足够的练习。

3.分解性原则

分解性原则是学习策略教学的关键性原则。具体指在学习策略教学中,教师为了明确指点和解释某种策略的意义、功能、使用条件和使用程序,必须把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中的最有效学习策略并最终帮助学生把所有的有效策略加以概括和总结。

4.一体性原则

一体性原则是指学习策略教学必须与具体学科的学习内容相结合,并且能根据学习者的实际特点和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

5.迁移性原则

在学习策略教学中,必须“为迁移而教”,做到条件化、熟练化。教师在教学习策略的同时,要向学生指明学习策略的使用条件,要注意不能把条件限制得过死,要考虑策略性知识在尽可能广泛的条件中的运用;要给学生提供一般策略在学科中运用的实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策略运用到各门学科之中去,进而达到灵活熟练地迁移。

6.效能感原则

学生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还要有信心学好学习策略,树立学习策略学习的自 效能感。教师要促进学生使用学习策略,会让学生感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会有更大的收获。

所谓在阅读过程中给足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条件,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认知能力、学习态度、情感状态和监控水平及阅读材料本身信息量等变因入手,选择适合于学生应用学习策略,实施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手段,其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条件是要给足学生应用学习策略实施阅读的时间、空间和安全感。

学习策略是由元认知、学习的监控和学习方法三要素构成的协调活动。这一活动主要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意识、自我监控、自主调节为主要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它的着眼点是教学生“会读”,其核心是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从信息加工理论看,阅读过程始终是一个输入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而学习策略在阅读过程中的应用,则是对这一过程认知加工规律的认识、理解。阅读中,它不仅强调学习读什么、怎么读,而且特别强调掌握为什么这样读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十分注意对学生在情感、认知和计划上自我驾驭能力的训练,并以学生在思维深处与情感体验中构成的有结构的迁移“图式”为基本要求。在这里,学生由应用学习策略到掌握学习策略,始终是在学生自动卷入、主动探究与积极经历阅读材料的过程实践中完成的,并以学生情感的全程进入,智力的全程参与,监控的全程应用为基本要求。

所谓在阅读过程中给足学生运用学习策略的条件,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速度、学习态度、情感状态和监控水平及阅读材料本身信息量等变因入手,选择适合于学生应用学习策略实施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手段,使学生想读、能读、会读,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主体地位。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的阅读条件和要给予的帮助很多,但最基本的且又是最重要的条件是要给足学生应用学习策略实施阅读的时间、空间和安全感。这三方面,往往被教师忽视,但它却是学生阅读中十分关键和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又往往决定着学生应用学习策略实施阅读、掌握阅读过程与规律的成败。

一、给足应用学习策略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认知加工的基础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思维加工过程。它总要经历一个“感知──理解──选择──应用”渐进的认知加工与情感体验过程。例如初读感知,它总是从正确认读语言符号、理解语言文字、积极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开始的。在入读之前与入读之中,学生还要考虑按什么要求,选什么方法,用什么方式实施阅读,并不断随阅读发展自我检测和调控阅读过程。初读中,学生不仅要读书(一句一句读、一段一段读)、识字(读准字音、弄清字形、了解字意)、思考(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动笔(圈点批画、或做笔记)、查阅资料和工具书,而且同学间还要相互讨论、交流与合作等。这一切,没有时间作保证,学生是难于初读到位的。

初读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重在学生独立步入阅读情境,自主卷入并经历阅读过程。实践中,学生难免不遇到很多困难,包括认知的、方法的和情感的,同时难免不走走停停,不断对自己的阅读行为实施监控与调适。由此而可知,要真正落实初读教学要求,使学生读而有获,形成有价值的认知中国,不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行的。

初读是这样,精读与整体理解也应如此,教师心中一定要有学生,不可以讲代读,以析代思,以问代练而取代学生经历阅读过程,更不可要学生一步不挪地围绕教师的教案转,怕学生占用时间,把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必要的阅读活动对立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毫不犹豫地把阅读时间科学、合理、有效并无私地还给学生。这是学生应用学习策略阅读,掌握“会读”的不可改变的基本条件。

二、给足应用学习策略的空间,拓宽学生认知加工的天地

应用学习策略实施阅读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这样的阅读,不是把学生认知死死地锁定在课堂和课本,而应十分重视课内外结合;不是锁定在师生单向信息传递上,而应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大的实践余地。它要求阅读课堂教学由封闭型、“板块式”向开放型、主体化转型;由教师独角灌输式教学向学生全员活动式转轨,并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现代课堂教学模式转化。这是促进学生积极掌握阅读策略的重要条件。

1、超前准备,积累认知经验:

第二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

随着城市的扩大,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而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却无法感受泥土与青草的甜香,无法聆听到虫吟鸟叫蛙鸣,他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孩子们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品化的信息,而对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倍感陌生。在课堂上,虽然多媒体教学软件丰富多彩,使孩子们享有了空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抽象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具体生动,但是终究缺少了大自然中那活生生的场面,孩子们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有位外国的教育家说得好:“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教师,它的教益无穷无尽,然而,世界上有很多孩子却没有机会与这位教师亲近,实在遗憾。”大自然幅员辽阔,绚丽多彩,每一处都有着生动的教育内容。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让教育返璞归真。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切身实践谈一谈我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如何利用大自然资源的。首先,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合理调节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一年春天,我在教孩子们贺知章的诗《咏柳》时,我将孩子们带到学校体育场的几棵垂柳下,让孩子们细细观察,从柳枝到柳叶。然后,我朗诵古诗,让孩子们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孩子们很快理解了“碧玉”“万条”的意思,领略了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裁剪出这些嫩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真乃是春风孕育万物。

教材内容的编排是顺应时节的,教师要做到熟悉教材,合理调节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我在幼儿中班教科学《美丽的菊花》时,我除了让孩子们收集菊花图片,拿到班里办菊花展,我更充分利用学校的花坛让孩子们去欣赏触手可及的菊花。我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们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很快掌握了菊花的特征。有的小朋友说:“老师,菊花的茎是直的,叶是绿色的,菊花开在茎的顶端。”有的小朋友说:“这是黄色的菊花,那是紫色的菊花。”有的小朋友说:“菊花有香味。”有的小朋友说:“菊花的花瓣真多呀!”我顺势利导“你们看菊花花瓣的形状像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小朋友说形状像针,有的说像弯弯的月亮,非常漂亮„„在这深秋里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菊花,孩子们更明白了菊花是秋天里开得时间最长的花,菊花具有不怕冷,耐风霜吹打的特点。在教学中班语言《牵牛花》时,我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儿歌内容,我寻找了各种颜色的牵牛花带到班上,让孩子们观察牵牛花的茎、叶、花的特点,还照了牵牛花爬墙、爬树、爬篱笆、躺在地上的各种照片让孩子们看,可以说儿歌的内容一目了然,孩子们很快掌握了儿歌内容并熟练朗诵。秋天在教学中班语言《秋天的颜色》时,我事先安排让家长带孩子去秋游或去公园游玩,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各种植物的颜色并采摘各种秋叶带到班上进行粘贴画,我又适当做了些补充。由于孩子的亲眼目睹,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当我问到“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美在哪儿呢?”孩子们争相举手,纷纷发言,滔滔不绝地描述出自己看到的美景。教师只适当点拨孩子们就感受到了散文所描写的意境美,明白了秋天那美丽的颜色——绚丽多彩。

为了便于孩子们观察,我在班上还设置了自然角,春天我和孩子们亲自栽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孩子们用心观察,见证植物花开花落的全过程。当春暖花开,气候回暖时,我寻来一些蚕卵和孩子们一起饲养,让孩子们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孩子们知道了蚕经过蚕卵→孵蚕→变蛹→化蛾的过程,完成生命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它要进食大量桑叶,明白了春蚕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吃的是桑叶,吐出的却是一缕缕细丝,它无私地将洁白的蚕丝奉献给人类造丝绸。

总之,孩子们这样身临其境的观察,孩子得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是身边的,这样就会进一步激发起孩子们浓厚的求知愿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大自然中四季的更替,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生息以及丰富的地理环境等,对孩子们的成长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把传统学习方法和现代的互容互补,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苏州东港实验幼儿园 何月雯

“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宽泛的指通过老师有目的的教学,使幼儿获得发展。发展可以是幼儿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手段、措施对幼儿进行有效性的指导,使幼儿学有所获,能力得到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浅谈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指导 策略。

一、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

孩子的兴趣、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操作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适宜程度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投放的材料低于幼儿能力水平,幼儿兴趣就不会太高,反之难度太大,孩子遇到很难解决的困难,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就会打击他们的信心,使他们丧失兴趣。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可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的进入探索。

如在让幼儿认识“5以内的序数”时,可给幼儿提供三种难度不一的材料:按小娃娃身上的纽扣数量给小娃娃戴上标有相应数字的帽子、围巾;按小甲虫身上的黑点将小甲虫送上相应的列车车厢;按门牌号码送小动物回家。在活动中,不难发现一些能力弱或一般的幼儿选择前两种操作内容,能力强的幼儿则选择后一种。每个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操作活动,使不同能力的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在操作活动中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兴趣的操作材料,并使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丰富而有层次的材料可以使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来选择并作用于所选材料,与材料发生互动,以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并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助于幼儿成位一个敢于解决问题的勇敢的小主人。

二、教师要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

在教学活动中,当教师准备对幼儿的反应作出反馈时,必须明白这不是让幼儿简单地掌握某些事实或某种知识,而是支持和帮助幼儿继续主动去探索和表达。皮亚杰说过:“每当过早教一个幼儿那种他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时,就抑制了发现它的机会,也就抑制了对它的完全理解。”因此,教师的指导要把握时机,不要因幼儿的一时失败而急于求成。如一次在美工区自制“柳条”的活动中,心怡小朋友认真的用绿色皱纹纸仔细的搓条做柳条,然后用剪刀剪了许多柳叶,一片一片的用糨糊粘在柳条上,由于皱纹纸碰到糨糊,很快就烂掉了,尝试了多次,她都没成功,有点泄气了。在旁耐心观察的老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一指导时机,不动声色的在她桌上放了一卷双面胶,孩子看见了想一想,马上剪了一点双面胶把柳叶粘在柳条上。一下子,心怡碰到的难点迎刃而解,使她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有了继续进行下去的动力。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细心观察,把握有效的指导时机,一定会为幼儿屡受挫折时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有效的指导时机应存在于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它可以是幼儿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也可以是获得成功体验后表达与大家分享感受时。

三、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指导措施。

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一方面可以是借助规则来进行,更有效的应是通过对幼儿活动的关心、支持、帮助来实现。◆让幼儿在做中发现问题。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利于促进发展。

一次,我在科学活动中投放了关于“弹性”方面的一些材料。如:弹簧秤、圆珠笔、牛皮筋、松紧带等。皮大王滔滔一会儿用弹簧秤称称积木,一会儿拆拆装装摆弄圆珠笔,一会儿拉拉牛皮筋,玩的不亦乐乎!不多久,只听一声尖叫:“滔滔又做坏事了”。走过去一看,滔滔垂头丧气的耷拉着脑袋,手里拿着一根断了的牛皮筋,嘴里不知道在咕哝着什么。明白了原由的我故意轻声问:“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滔滔小声说:“我在玩牛皮筋,一不小心弄断了。”我说:“没关系,那么你在玩这些东西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能告诉老师吗?”这一下,滔滔可来劲了,声音也大了许多:“我用弹簧秤称东西时,弹簧就拉长,不称时,它又缩回去了;用力拉牛皮筋,它就会变得很长,手一松,它又跟原来一样,有弹性„„也不知怎么搞的?可能太用力了,那牛皮筋就断了。”“用力到什么程度它才会断呢?”滔滔和其他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又进一步探索起“弹性的范围”这一知识。

“教师的智慧是针对幼儿独特发展需要的敏感性,去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的能力”。实践证明:许多好的教材来源于幼儿的行为,因为它更接近幼儿的生活,更吸引幼儿兴趣,更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幼儿活动的每个闪光点,让幼儿从自己亲身尝试中发现问题,并在老师及时的点拨下,解决问题或更深入的去探索新的活动内容,这比老师的说教印象更为深刻。

◆ 利用同伴间的影响。

教师并不是活动中唯一的指导者,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一天,在建构活动中,几位“工程师”正在商讨,他们说今天要建造相门大桥(他们家就住在大桥附近),大约二十分钟左右,一座大桥的雏形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桥上安装路灯时,两位小工程师意见有了分歧,争吵的脸红耳赤。一位说:“平时,我看到路灯都是安装在路的两边的。”另一位说:“路灯在中间,两边都可以开汽车,而且可以增加照明、节约用电,这是我的新发明。”大家讨论下来都觉得他的主意不错,就接受了这个创新发明,又积极的投入到建造活动中去。可见,此时同伴的作用要胜于老师的说教。教师在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时不要怕乱,不要怕幼儿之间会产生冲突,要认识到,正是幼儿间这种沟通、交流、冲突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促进的机会。

◆ 启发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

当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反馈时,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的有效方法。但是,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以激发幼儿的进一步探索。如在“有趣的锁”科学活动中,成成起劲的在玩开锁游戏,无目的的摆弄了一会儿,他一把锁也没打开,正不知该怎么办时,老师及时的在旁提示:“如果把大锁和小锁先分分类,然后再试试看,这样会不会容易一点呢?”,他得到了启发,马上先把大锁、小锁分开,把大钥匙和小钥匙分开,然后开始试用大钥匙开大锁。可见,幼儿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遇到的困难无法解决时,给予及时的语言支持与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当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可能和必要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成功,并把有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升。

教师的评价:第一,可以是鼓励性的。如,“你今天真动脑筋!”鼓励幼儿专心学习,坚持学习,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任务。又如,“某某小朋友配瓶盖时用的时间最少”,目的是让幼儿提高学习活动的速度,增强动作的灵活性。第二,可以是激趣性的。有时,对那些具有发展价值,而一时尚未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可通过老师启发,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时,则是对那些能力、兴趣有偏颇的孩子进行引导。有的孩子好拼搭操作类活动,对需要动脑筋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适当点拨,使孩子的兴趣更加广泛些。第三,可以是讨论性的。可以组织幼儿围绕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太多幼儿己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进行集体讨论。“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平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因此,师生间讨论式的交流是极有意义的。

当然,这三种“评价”,更多的时候是结合进行的,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每一次学习性活动在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和自信的感受中结束,并激发起下一次继续活动的愿望。

在新世纪的今天,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品质已成为影响其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艺术,更好地激励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为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第四篇: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研究自主?W习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丰富学习经验,获取学习知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每位学生的表达习惯、语言表述方式不同,传统的写作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想象与思考,而在自主学习学生能充分表达想法,发掘自身的写作潜能,提高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的,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语文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写作、创作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高中语文教材有五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修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有现代散文、古文、古诗词、现代诗歌、科普文、议论文等体裁。这些学习内容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典范,还可以为其创作提供思路与方向。

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主题进行现代诗歌创作,让学生掌握诗歌写作的规律与方法,深掌握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现代散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刻分析,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让学生以具备高贵品格的事物创作一篇现代散文,让学生了解每种文体的写作形式,进而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通过教学情境创设,鼓励学生创新写作内容。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营造直观、立体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与文思。在学生自主创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写作内容与写作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情感抒发。例如,高中课文涉及到剧本的学习,其中《哈姆雷特》《雷雨》等都是戏剧文学史上的名篇,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剧本的写作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戏剧作品的写作方法与创作手法,并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剧本,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戏剧作品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尝试诗歌创作,或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在自主写作中发表看法。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研究经典的文学著作,不断总结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模块,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布置了任务。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与写作经验。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展开有效的阅读,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与文学修养。

高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品读《三国演义》《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等名著。《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并且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形式的历史演义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小说通过夸张、美化、丑化等方式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通过这篇名著的细致品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细节描写技巧,并且通过文言文、诗词的方式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文言文。另外,小说所表达的对国家统一的愿望也是现代高中生应具备并坚持不懈的理想追求。

此外,教师也应耐心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进行研究、品读,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引经据典,提升写作深度与写作水平。例如,高中语文教材选择了《史记》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读《史记》,让学生深刻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写作形式与内容,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语言表述水平。而且也可以通过戏剧为学生创造情境,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精神、品格。如《苏武牧羊》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人的爱国表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创作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写作资源,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手法;并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经典文学著作品读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与写作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写作素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226401)

第五篇: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有哪些策略方法? 请认真回顾《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下载教师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在学习策略教学中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梅县区梅南镇中心小学郑青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

    数 学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要 善 于 反 思 每次期未考试后,很多数学老师面对着学生的成绩总是抱怨:我教了这么多年的数学,没见过这么差的学生,昨天才讲过的题目,今天就有又不会做......

    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策略

    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策略 一、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是幼儿稚拙的艺术,也是涂鸦艺术。而幼儿美术活动是工具类还是学科类,至今没有定论。但是任何教育教学模式都有它好与不好的......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提交时间: 2014/3/28 作业 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实际教学谈谈中小学教师为什么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 内容: 的运用? 中小学教师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大全五篇]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文章摘要:从多个方面展示英语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积极性的调动,英语语境,师生关系,成功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快乐学习,从而挖掘潜力。关键词......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合集5篇)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策略 四川资阳乐至县石湍中学教师 龙佑敏 作者简介: 龙佑敏,女,生于1966年6月23,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大学英语本科毕业,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

    PP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遵循的规律

    PP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遵循的规律 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城关四皓小学 李萍726000 多媒体PPT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用,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情景性、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