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秦始皇施政看其“暴君” 形象
从秦始皇的施政看其“暴君” 形象
摘 要
在历史上,秦始皇一直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在后人面前的。之所以称他为暴君,是因为他在位期间所施行的一系列“暴政”。但是,通过仔细研读有关秦始皇的相关记载,我们不难发现:秦始皇实际上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并不是“暴政”,而是借助暴力来完成社会变革。这种“暴”,实质上是在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而非秦始皇的个人性质的“暴”,甚至可以说,这种“暴”和秦始皇个人并没有太大关系。因此,秦始皇并非是一个“暴君”。
关键词:秦始皇;施政;暴政;暴君
正文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的了。在他之后的历史学家和政论家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得出相左的结论。有些学者将他看作是一个英雄,因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将其看成是一个暴君。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政治上的“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经济上的“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吏治刻深”军事上的“暴兵露师”。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由此可见,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施政,是不是“暴政”?要对上述的施政行为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秦始皇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一、秦始皇的施政
1.政治上的“暴政”:“废先王之道”、“废五等之制”
“废先王之道”。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纲领性批判。由“废先王之道”而引起的一系列改先王之制,乱先王之政的行为,都是“废先王之道”的具体表现。所谓“于是秦兼天下,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戳,堕名城,杀豪桀,销甲兵,折锋刃。其后,民以耰锄棰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至于赭衣塞路,群盗满山,卒以乱亡”。汉代的许多政论家如贾谊、陆贾、晁错、董仲舒等都有过类似的言论。在他们看来,“废先王之道”是暴政根源,暴政是“废先王之道”的具体体现。只这一条就足以为秦始皇判罪定性。
“废五等之制”。这是“废先王之道”的重要表现。在许多政论家特别是以儒学为价值评判标准的政论家们看来,秦始皇彻底废除分封制的做法违背“王道”、“王制”,是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秦始皇“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上官桀说:“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焉。”唐代的韩愈也在《杂说》中写道:“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他们认为秦始皇绝对不搞分封,也就不能行德义于天下。特别是秦始皇不能复立六国之后,违背历代王朝的政治传统,属无道无德之举。
2.经济上的“暴政”:“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穷奢极欲” “除井田之制”。这是秦始皇“废先王之道”的又一重要表现。在那些政论家看来,井田制是三代圣王所确立的基本制度之一。秦代行商鞅之政,废井田,开阡陌,虽可富国强兵,却容易引发土地兼并、贫富不均、风俗奢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引发了等差不分、法繁政苛、赋敛无度等一系列的政治问题。董仲舒说:“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赋敛无度”。在政论家们看来,“赋敛无度”、“徭役繁重”是公认的暴政。而造成赋税沉重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改变了先王的赋役制度。董仲舒说:秦朝不仅废除了什一之税、三日之役,“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戎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穷奢极欲”。汉代的政论家们普遍认为,“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养生太奢,奉终太厚”。这一类抨击涉及到秦始皇众多的工程建筑。东方朔指出:“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叛),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司马迁也说过:“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3.司法上的“暴政”:“刑罚酷虐”、“吏治刻深”
“刑罚酷虐”。秦始皇的法治及与法治相关的弊政是后世政论家们抨击的主要对象。贾谊说:“秦王臵天下于法令刑罚, 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这是从治术的角度来抨击秦始皇。路温舒说:“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 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这是抨击秦始皇重用法吏。晁错说:“妄赏以随喜意,妄诛以快怒心,法令烦憯,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这是从实施“法治”的状况来抨击秦始皇。
“吏治刻深”。这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一是秦法治吏甚严,有苛刻之举;即贾谊指出的“吏治刻深,赏罚不当”。二是秦始皇重用法吏。张释之说:“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三是秦朝法吏酷虐。晁错说:“奸邪之吏,乘其乱法,以成其威,狱官主断,生杀自恣。上下瓦解,各自为制。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 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是故亲疏皆危,外内咸怨, 离散逋逃,人有走心。”
4.军事上的“暴政”:“暴兵露师”
“暴兵露师”、“穷兵之祸”是秦始皇的又一大罪状。许多政论家对秦始皇北伐匈奴、南平百越大加挞伐。伍被说:“遣蒙恬筑长城,东西数千里,暴兵露师常数十万,死者不可胜数,僵尸千里,流血顷亩,百姓力竭,欲为乱者十家而五。”贾捐之说:“以至于秦,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然地南不过闽越,北不过太原,而天下溃畔祸卒在于二世使末,《长城之歌》至尽未绝。”
二、对秦始皇实施 “暴政”的辨析 1.政治上施政理由的辨析
“废先王之道”:必须指出,这里的“先王之道”是指西周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在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儒学家们看来,秦始皇改变这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自然是罪大恶极。实际上,从春秋战国开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就决定了西周的“先王之道”将无可挽回地崩溃下去,新的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将不可避免地兴盛起来。秦始皇的作用就在于他使必将崩溃的加速崩溃,使应该兴盛的迅速成长。从历史的发展角度上看,“废先王之道”不但不是秦始皇的罪过,恰恰相反,正是秦始皇的功绩所在。“废五等之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分封制正如廷尉李斯所指出的那样:“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臵诸侯不便。”由此可见,分封制这种制度并不利于维护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而秦始皇辛辛苦苦才建立的统一的国家,也自然不会实行这种危害统一的制度。以后的历史发展也表明: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废五等之制”“行郡县之法”不仅不应该成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理由,恰恰相反,这还是秦始皇为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
2.经济上施政理由的辨析
“除井田之制”:事实上,“除井田之制”并不是秦始皇的专利。早在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的出现,就已经标志着其衰败,也预示着新的经济关系的出现。历史的发展表明: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农奴对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较之于过去的井田制,有着很大的优越性。因此,“除井田之制”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之举,也是秦始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贡献。
“赋敛无度”:许多政论家都将其作为抨击秦始皇的一大理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泰半之赋”、“力役三十倍于古”的程度。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材料不仅用于抨击秦制的“不合王制”,而且意在批评汉制因循不改。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荀悦等许多学者都曾批评汉朝“收泰半之赋”,“输其赋太半”。这些从侧面告诉人们:秦汉赋税的负担大体相当。
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的现象。在当时,这是很重的赋税。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赋税逐渐在各国实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垦殖面积的扩大,农作物的产量已有较大的增长。民众对这样的赋税已可以承受。不仅秦朝沿用这个制度,而且“汉兴,因循未改”。正如钱创夫所指出的:秦代田租“实际上只是继承六国的旧制,没有加重也没有减轻”。历史上,秦国正是靠了这种制度兴盛、发展,直至统一全国,又怎么会因为这种制度而亡国呢?
“穷奢极欲”:历代政论家说秦始皇“穷奢极欲”的主要证据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如北修长城,南建灵榘,修建阿房宫等。对此,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秦始皇所修建的各种工程,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不能笼统地斥责为“穷奢极欲”,更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理由。秦始皇所修建的各种工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巩固国家统治,促进社会发展而建的,如长城、灵榘、直道等;另一类则是出于个人享乐而建的,如阿房宫等。对于第一类工程的修建,是基本上合理的。以北修长城为例,这不仅仅是应该的,还是必须的。长城修好以后,对于民众和国家来说,不仅利大于弊,甚至可以说是“万世之利”。至于第二类工程,则一直为后人所诟病,如大修阿房宫。不可否认,秦始皇修建这类工程的目的有个人享乐的因素在里面。但是,如将其仅仅归纳为个人享乐,则未免有失偏颇。大修宫室不仅仅是为了帝王的个人享受,更多的是包含了巩固国家统治的因素在里面,是为了实现“威重天下”。在古人的观念中,“王者居宸极之至尊”。皇宫内院是帝王齐家之所,朝堂大殿是帝王治平天下之地,帝都宗城是国家政治中心。帝王的居住,要体现皇权的不可一世的气势,君临天下的威严和皇家地位的尊贵。因此,从某重意义上说,大修宫室也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种必要手段。
3.司法上施政理由的辨析
“刑罚酷虐”:必须承认,秦朝的法律体系,刑名众多,刑罚残酷。同时,又由于各种刑罚还可以结合使用,因而刑罚更加残酷。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刑罚酷虐”的司法体系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根据当时的“刑名从商”社会习俗, 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罪名于刑罚还受到奴隶制时期的商的影响。而秦朝的严刑酷罚又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秦始皇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汲取先秦法治思想的各项成果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另外,从“法治”的实施结果来看:“繁法严刑而天下振”、“紧暴诛乱而天下服”。可见,秦始皇的“法治”并不是一无是处。“刑罚酷虐”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上的共同特征,并不是由秦始皇一人搞成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将“刑罚酷虐”作为秦始皇的暴政是不合适的。
“吏治刻深”:在后世的政论家特别是汉代政论家的严重,秦朝的吏治简直一无是处。然而事实是,秦始皇有一支精干、高效的职业官僚队伍和一个合理、有效的政府运行体制。如果把秦始皇的班子和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的班子加以比较,就不难发现秦始皇的班子在政治才干、军事谋略、内部协调以及政治、军事、外交业绩等方面,不仅毫无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胜一筹。在制度建设上,如果秦国的统治比东方六国更暴虐,秦国的统治集团比东方六国更猥琐,秦始皇能够扫灭群雄,实现一统,享御称尊吗?只有国家制度和政策更加合理,才能在“大争之世”跃居并长期保持首强的地位;只有统治集团内部比较和谐和稳定,一个国家才能日益强盛;只有统治集团的政治智慧更高明一些,才能在激烈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战胜所有对手。必须指出的是,秦始皇所面临的不是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所消灭的也不是一批乱世英雄,而是一个个经营了数百年的强大国家,其难度或多或少都要大一些。如果说没有一支高效的职业官僚队伍和一群才智超群的谋士,统一大业能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完成吗?可见,后人对于秦始皇“吏治刻深”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4.军事上施政理由的辨析
“暴兵露师”:长久以来,政论家多谴责秦始皇穷兵黩武,这是不公正的。秦始皇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统一国家,历史注定了秦始皇是一位“马上天子”。通过研读《史记》我们不难发现:秦始皇所进行的战争,基本上是合理的。对此,列宁曾说过:“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伤痛,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助于破坏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秦始皇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都是正义的,属于不能不战,或势必一战,或迟早一战。由于不能不战,有关战争的负担也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北伐匈奴为例,蒙恬率三十万大军,“暴师于外十余年”,战争负担沉重。但是,这个负担是不得不付出的。汉朝初年,每次对匈奴用兵也大体上保持三四十万的兵力。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一笔战争负担基本上属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的战争,有“以战止战”之效,甚至有一劳永逸之效。它基本上解决了战争压力,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暴兵露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通过对以上秦始皇施政理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历史上说秦始皇是“暴君”多半是站不住脚的。
三、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和相关评价
1.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
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和深远的:从此,建立和追求统一国家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是给予了高度肯定的。汉代的贾谊也在《过秦论》中写道:“秦并海内,兼诸侯, 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没,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充分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和民众对统一国家的欢迎。主父偃说:“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承认“秦取天下多暴 ,然世异变 ,成功大”。唐太宗虽然不认同秦始皇的统治方略,但也认为“近代平一天下,扩边定方者,惟秦皇、汉武。”大诗人李白也在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不仅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还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个人作用。明代思想家李贽和王夫之也有相关论述,对秦始皇统一大业的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近代著名思想家章炳鳞也在其《秦政纪》中写道:“借令秦皇长世,易代以后,扶苏世之,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毛泽东同志也深刻地指出:“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
由秦始皇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全面继承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国的政体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中国封建经济的进度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中央政府系统内部,建立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一整套完整的官僚机构。充分借助机构和职官之间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制约关系,保证了权力结构的稳定和权力运行的顺畅。在地方上,大力推行郡县制。将国家分为数十郡,郡下设县,郡县直属中央,由皇帝派遣官吏治理。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是一种更高级的国家形式。它基本上杜绝了封君依持土地、臣民、权力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问题,更有利于中央集权、政治一统。
3.在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
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在文化上,主张“书同文”、“行同伦”。根据《史记:平准书》的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同时,在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发布诏令:“一法度衡石丈尺。”标志着度量衡的统一。这两项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由于币制和度量衡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因诸侯割据造成的货币杂乱和经济衡量的混乱,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巩固全国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这一盛举开创了中国经济史的新纪元,废除了那些带有原始形态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诸侯杂币和度量标准,选择了最先进的货币形式和统一的度量标准,使中国经济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总而言之,作为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向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君主,秦始皇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所为的“暴政”),实际上是借助暴力来完成的社会变革。由于这一系列的变革不符合原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了“暴政”的标签,而秦始皇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暴君”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实际上,这种“暴政”的出现,与其说是秦始皇的个人性暴虐所致,不如说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制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暴虐,时代的暴虐,制度的暴虐,秦始皇只不过是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历史使命而已。
第二篇:由《七宗罪》看犯罪心理
犯罪心理学
结课论文
食品学院10级6班
张莹莹
2010511190
从《七宗罪》看犯罪心理
《七宗罪》是一部很经典的有关犯罪心理学的影片,曾经在宿舍跟舍友一起看了,当时只是感觉很多场景很血腥很暴力,这次是跟大家在选修课上一起看,虽然看过,但是明显有了新的感触,不仅仅是关于剧情,还有关于心理,关于人性,关于社会„
首先,对于七宗罪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天主教中,那些恶行最初是由希腊神学修道士庞义伐草撰出的8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懒惰在这里是指“精神上懒惰”)、嫉妒及傲慢。当时的人们逐渐变得自我中心,尤以骄傲为甚。六世纪后期,教宗额我略一世将那8种罪行减至7项,将自负并归入骄傲,伤悲并归入懒惰,并加入妒忌。而他的排序准则在于对爱的违背程度。其顺次序为: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暴食)及色欲。相对于七宗罪,天主教列出了七美德: 贞洁、节制、慷慨、热心、温和、宽容、谦逊。而《十诫》中相应的惩罚也是特别残酷的:淫欲:在硫磺和火焰中熏闷;暴食:强迫进食老鼠,蟾蜍和蛇;贪婪:在油中煎熬;怠惰:丢入蛇坑;暴怒:活体肢解;嫉妒:投入冰水之中;傲慢:轮裂。
与此同时,但丁在《神曲》里根据恶行的严重性顺序排列七宗罪,其次序为:①、好色——不合法礼的性欲,例如通奸。(但丁的标准是“过分爱慕对方”,而这样便会贬低了神对人们的爱);②、暴食——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囤积过量的食物。(但丁的观点是“过分贪图逸乐”);③、贪婪——希望占有比所需更多即“贪
婪”。(或是以但丁的观点,贪婪是“过度热衷于寻求金钱上或权力上的优越”);④、懒惰——懒惰及浪费时间。(懒惰被宣告为有罪是因为:其他人需更努力工作以填补缺失,因为他应该的事情还没有做好,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对自己是百害而无一利。)(从但丁的神学观念上去看,懒惰是“未能全心爱上帝,未能全副精神爱上帝,未能全人之心灵爱上帝”——具体来说包括懒惰、怯懦、缺乏想像力、满足及无责任心);⑤、愤怒——源自憎恨而起的不适当的(或者邪恶的)感觉,复仇或否定他人,在律法所赋与的权力以外,行使惩罚他人的意欲被归作愤怒;⑥、妒忌——因对方所拥有的资产比自己丰富而心怀怨怒。(对自己资产的喜爱变质成了忌恨其他更美好事物的拥有者的欲望);⑦、骄傲——期望他人注视自己或过度爱好自己,因拥有而感到比其他人优越、把自己定位成比上帝或他人更优秀的存在。
如果是放在佛教思想里来说,我感觉七宗罪是和“贪嗔痴恨爱恶欲”这类差不多的意念。
其实,不管是天主教也好,神曲也好,或者是佛教也罢,总的来看,贪婪,这个失控的欲望,是七宗罪中的重点。其他的罪恶只是无理欲望的补充。每种罪行其实在表现出自视比神更重要,因而未能全心全意全神地投入去爱神。
然而,暴食、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或愤怒,相信我们大部分人一辈子都至少犯过一次上述“罪行”,包括自己在内。只是区别在于,程度的不同以及认识的不同而已。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是一个变态杀手,杀了7个人,都是用极
其残忍、血腥的手法。然后两个警察来抓他,差点抓住。后来他自首了„„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主人公的动机很令人深思。根据他自己的陈述,他的目的是制造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就是7个七宗罪代表的尸体,这样人们就可以欣赏思考模仿,从而根除人间的七宗罪。这7件所谓的“艺术品”分别是:①、被灌意大利面灌得巨胖无比,浑身肥肉和器官都已经从皮肤中爆出的胖子,他代表“饕餮”;②、律师,血被放干在一个桶里面,鲜红的血液如同立邦漆一样在地上写着他所代表的“贪婪”;③、妓女,被人绑在床上,然后和一个腰上拴着带刀皮带男人做爱„她代表“性欲”;④、惯犯,主人公用了一年时间,在一个小房间里面捆住他然后一刀一刀削掉他那些“根本不需要的肉和皮”…这一年主人公不停的给他注射抗生素和葡萄糖等营养素,所以到了最后他也没有死„他代表“懒惰”;⑤、名模,脸皮被主人公拨掉,主人公在她手里放了一瓶药,说她如果受不了可以喝药自尽„她代表的是“虚荣”;⑥、这个变态杀人狂,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羡慕并且想得到那个追捕他的警察的家庭即警察妻子,但是被拒绝了,他杀了她,然后去自首,可怜的警官在狂怒之下开枪杀了他。这就是“嫉妒”„⑦、最后一个,也就是那个愤怒的警察,看到自己老婆和老婆肚子里的孩子被这个变态所杀,愤怒已经无法控制,因为“愤怒”,杀了主人公…到此为止,七件作品完成。
“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这七项原罪贯穿了整个影片,但担任审判者的却是个为了不留下指纹连自己手指都砍了下来的变态杀人犯。
其实,与其说主人公他是一个十足的大变态、疯子,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偏执狂,只是和我们偏执的东西不一样罢了,而且,偏执的程度比较深而已。他坚信人间有七种原罪,他对于世界有很多的不满,他疯狂、睿智、嫉恶如仇,他要替天行道,他坚信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的,他要惩罚世人,用自己的行动警醒世人,还世界一片祥和与安宁。
而警察,米尔斯和黑人警官,则是正义的化身,要破案,给大家一个安全的没有杀戮的纽约。然而,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主人公因而选上他作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杜约翰杀了米尔斯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杜约翰也赢得了这场游戏,黑人警官也可以退休了。但是这样的一个结局,不得不令我们思考。
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之中,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暗示着我们:它是宿命的罪与罚。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剧是必定要属于人间的,“上帝”作为“授意者”和“观望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冷血杀手作为传道者莅临人间,最终以身殉道。从某种角度看,悲剧中没有正邪的区分,作为渺小的人类,只能接受宿命的审判。
罪犯很睿智、拥有很强大的智慧。他对于阅读很执着,有着很深的研究,在读了无数的著作后,他写了好几百万字的日记来记录。从始至终,他对自己的做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令人惊讶的规划与实施,到最后的时间甚至精确到了刻,而过程中在车上,和两位警察坦白自
己的犯罪动机和经过时,他的条理非常清晰。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布道”过程中,为了不留下自己的指纹,他竟然将自身的纹路全数削去,同时坚持不用信用卡。
然而,我感觉他的这种行为虽然我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接受,更不能在社会中进行提倡。虽然生活中存在各种不好的现象,我们也想生活在一个和谐光亮的世界中,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并追求幸福的权力,我们不能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时候伤害他人的权利,对于社会中的那些混乱秩序,电影中的主人公,他要除之而后快,对大家“审判”、“布道”,这是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就如同一句极度讽刺的话:路见不平有人踩,无奈此人不是我。呵呵,不过很庆幸,这个人不是我,不是我们。
对于社会中的那些现象,接受不了,与自己的信念有分歧,甚至是相违背,有人选择反抗、强行警告,如电影中的杜约翰,在生活中,也有人因为忍受不了选择自杀,其实不能说谁对谁错,那个更好。但是,在我看来,生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更加不能随意更改别人的。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很多的需要改变的地方,诸如权势当道,诸如金钱至上,我们不满意、不喜欢,那么,就努力地把自己变强,使自己足够有力量来改变这一切,从我们自己做起,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改变这一切吧。但望以后我有这个力量。
那么就用影片结尾的那句话来结束吧:这个世界终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第三篇:由笑话看人生哲理
(一)有一对夫妻,老公正看着电视,啃着瓜子,忽然间老婆从厨房喊着:“老公,可不可以帮我修电灯?”
老公不耐烦的说:“我又不是水电工!”
没多久老婆又喊:“老公,可不可以帮我修冰箱?”
老公不耐烦的说:“我又不是电器维修工!”
又过了一会老婆又喊:“老公可不可以帮我修酒柜的门?”
老公觉得很烦,生气的说:“我又不是木工!”
然后就跑到外面喝酒解闷,过了一小时,老公觉得心有愧疚,决定回家把那些东西修一修,但是回家后,发现东西全修好了,便问老婆:“东西为什么都修好了?”
老婆说:“你离家后,我就伤心的坐在门外,碰巧有一个年轻帅哥经过,知道这件事后,关心的说:„我可以替你修!但你可以选做蛋糕给我吃或跟我亲热一次!‟”
老公听了就说:“那你做什么蛋糕给他吃?”
老婆回答:“我又不是做蛋糕的师傅。”
【解读】背上了婚姻的责任,任何家务都要试着去做,即使不是亲自动手,也要有解决的办法,不能以一句“这个我不会”就推卸掉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二)丈夫斥责道:“你烧的这哪里是青菜?蜡黄蜡黄的。”
妻子立刻回答:“你每天回家这么晚,当然不会知道它们在我的锅铲上也曾经„青春‟过。”
【解读】当我们开始注意身边的帅哥美女,觉得自己的枕边人再没有往日荣光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他(她)此生最美丽的年华是陪在我们身边的。
(三)一对夫妇长期和谐相处为人津津乐道。当地的一位记者问及幸福婚姻的秘诀,丈夫向记者解释说:嗯,这就要从我们的蜜月说起了。我们到大峡谷度蜜月,原本我们是要骑驴子到峡谷底,不过才走了没有多久,我太太的驴子就跌了一跤,我太太安静的说:第一次,再次上路以后没有多久那只驴子又跌了一跤,我太太又安静的说:第二次,还没有半哩路驴子又跌跤了,这时我太太拔出她的左轮手枪毙了那只驴子。我很不能认同她的行为,于是开始与她争论,这时,我的新婚妻子安静地对我说:第一次……
【解读】婚姻中必须要有一些值得敬畏的底线,通过彼此试探,知道对方的底线在什么地方,有意识地退让,永远不要让自己肆无忌惮。
(四)小林对妻子说:“你老爱与隔壁小扬家比,他家装修了房屋,你要我也照着他家的装修模式装修我们家的房屋;他家买了一台电脑,你要我也买一台和他家一摸一样的电脑,你看这下可怎么办?”
“他们家又增添什么新玩意了吗?”妻子焦急的问道。
“他昨天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老婆。”丈夫答道。
【解读】不要总去和别人比,更不要一味地去效仿某个家庭,每一对夫妻都有属于自己的境遇,不可能完全拷贝别人的幸福,能够活出自己的快乐就好。
(五)小林的邻居回家,看见小林正站在门外,于是他奇怪地走上去问:“咦,小林,怎么?进不了门了?”
小林微笑着说:“脑子不行啦,忘带钥匙了!”
“先到我家坐坐吧。”邻居热心的说。
小林推辞道:“不了,太太马上就回来。”
等邻居走后,小林轻轻地对着门哀求:“亲爱的,求求你开开门,我承认错误还不行吗?”
【解读】人都是要面子的,很多时候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意在外人面前丢脸,夫妻之间有天大的冲突也应该在屋里解决,任何时候都不该让一道铁门隔住两个人。
(六)丈夫:“亲爱的,你既然这样爱我,为什么我第一次你求婚的时候,你不马上答应呢?”
妻子:“因为我要看拒绝后,你的反应是怎样啊。”
丈夫:“哦,可是如果当时我掉头就走,那你怎么办?”
妻子:“放心,你走不出去的,因为我早把大门锁上了。”
【解读】夫妻之间有时候说出的话并不代表本意,所以不要句句话都那么较真,尤其是吵架的时候,针尖对麦芒,什么恶毒的话都能说出来,但实际上真想分道扬镳就没有吵架的必要了,吵架的初衷更多的是宣泄愤懑,并且挽回感情。
(七)一对夫妇坐在海滨浴场休息时,丈夫老是注视着过往的每一个漂亮姑娘,妻子责备丈夫说:“放尊重点儿,罗伯特,你已是结过婚的人了!”
“这有什么?假如我吃的是病号饭,这也并不意味着我无权看豪华饭店的菜谱!”丈夫反驳说。
【解读】有些小动作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不要去压抑,在不触及原则底线的时候,留一点空间并没有坏处,人真的会产生审美疲劳的。
(八)大勇出差在外,突然回家,在门口听到有男人打呼噜的声音。大勇默默地走开,发了个短信给老婆:“离婚吧!”然后扔掉手机卡,远走他乡。三年后他们在一个城市再次相遇,妻子问:“为何不辞而别?”大勇说了当时的情况,妻子转身离去,淡淡地说:“那是瑞星的小狮子。”
【解读】夫妻之间最不可缺少的不是激情与冲动,而是信任,即使看到了或者听到了什么,至少也要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因为哪怕是耳闻目睹的东西,也可能和另有隐情。
(九)一对夫妇在河边钓鱼,夫人总唠叨个不停,一会鱼上钩了。
夫人说:“这鱼真可怜。”
丈夫说:“是啊,只要闭嘴不就没事了吗?”
【解读】夫妻之间相处,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一意孤行。诸如“唠叨”这样的习惯,其实作用并不很大,一定要想办法克制。
(十)太太抱怨先生:“你一点也不了解女人的心,总不愿意讲我爱听的。”
先生:“好嘛,你爱听什么就提醒一下吧。”
太太:“至少称呼得改一改,不要老叫„老婆‟,叫三个字的,亲昵一些的。”
先生:“我明白了,老太婆。”
第四篇:由问题糕点看食品安全
由问题糕点看食品安全
东莞市食药监局发布第一季度餐桌食品抽检结果显示,七成糕点被检出不合格。相关负责人透露,主要是制作过程不规范使用膨松剂,导致糕点重金属铝残留量超标。有些五星级酒店“榜上有名”,如三正半山酒店、汇华花园酒店这些市内知名的星级酒店,其生产的包子、馒头被检出重金属铝残留超标3到4倍,而餐饮具不合格的也包括了味千拉面这样的大众消费场所。
针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政府部门是怎么看的呢?东莞市食药监局对抽查结果回应道:“已经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约谈了不合格产品的餐饮单位负责人;二是依法对不合格产品的餐饮单位进行查处;三是开始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
事实上,针对这一现象,质问、担忧、无奈、自嘲和怀恋,这些都解决不了问题,如何净化食品安全环境,还公众一张放心餐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有网友建议,“为什么都要等出了问题才大检查呢!如果实行违规处罚奖励机制,我相信全国愿意去查处违规的地方部门比比皆是。查处食品安全违规应与招商引资相互无隶属性,查处违规应交由独立于政府管辖之外的独立的第三方组织。我相信,以第三方的力量治理食品违规必然能发挥高效,用一年的鲜血,换取10年的安心,值得!”
可见,食品安全急需也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企业要想在食品领域内良好发展,食品安全是必不可少的一关。针对食品安全,郑州华美万邦清洗技术有限公司技术部提出以下建议:把握好食品安全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食品卫生方面,食品卫生对食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点,华美万邦公司提供的不仅仅食品卫生相关产品,而是一整套的卫生方案,让您的食品卫生达到应有的标准,真正实现为您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目的!
第五篇:由生命权看安乐死
Script>孟祥虎 包头钢铁学院171# 014010
[摘要]:本文批判了生命权完全属于个人、国家和完全归属对生命有权利主张的人的观点,提出生命权归个人、国家、个人主要亲子代、以及同生命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共有的观点,根据生命权的归属得出对待安乐死的方案。文章认为,立法机关既要尊重个人意愿的神圣性,又要保护社会道德秩序的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安乐死合法化。
[关键词]:生命权安乐死完全归属主要亲属
安乐死背景
近来,人们对安乐死的关注非同一般,法学界人士对此出言谨慎,各国立法对安乐死的态度也诸多迥异,不同历史阶段对安乐死的态度也有所发展。
安乐死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快乐的死亡”或“尊严的死亡”。英文解释为:无痛苦处死患不治之症而又非常痛苦者和非常衰老者。中国学者给安乐死下的定义为: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危重濒死状态时,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家属的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人为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下度过死亡阶段而终结生命全过程。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发起成立“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反对安乐死。反对安乐死者主要出于以下考虑,承认安乐死合法会出现难以控制的负面效应,除无法有效保护弱势人群的生命权之外,重病患者的精神负担也会极度加大。历史的焦虑也是不容忽视的干扰因素,三十年代纳粹德国对所谓劣等民、残疾人以及老弱人群进行残酷的清洗,目的是保持德意志血统的纯净和节约肉类与香肠。希特勒签署了一份文件,对被确认为不可治愈的病人在确诊后准许被实施慈悲死亡,这个文件为此后的血腥清洗做出了法律铺垫。英国于1961年通过的《自杀法案》禁止协助或煽动自杀。1998年,美国病人托马斯。伍克在凯佛基安医生帮助下完成安乐死。这医生为宣扬安乐死将整个过程拍下来,录像拿到美国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一年后,凯佛基安医生因二级谋杀罪名服刑15年。“也正由于生命对自然人乃至整个人类繁衍的重要性,使给予‘安乐死’合法地位仍受到诸多反对。”(1)
而许多人认为让个体平静而有尊严的死去是人的基本权利,个人应当有选择生的方式和死的自由的权利。几十年来,由于来自民间的呼声日趋强烈,西方社会一直没有放弃对安乐死立法的努力。在赞同与反对两种声音激烈交锋的同时,西方民间社会对绝症患者实行安乐死已经不鲜见。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1993年2月,荷兰通过了一项关于“没有希望治愈的病人有权要求结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也通过了类似法案,该法律规定:按要求申请安乐死者必须年满18周岁,经多方确诊患有不治之症,无法忍受痛苦,并要递交有本人亲笔签字的申请书。同时也严格限制医生,实施时应有两名医生和一名心理医生签字同意,三位医生中至少要有一位曾参与该病人的治疗等。荷兰立下患致命疾病时授权医生实施安乐死遗嘱的已有10万人。而日本,瑞士等国家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人也与日俱增。2000年10月26日,瑞士苏黎世市政府通过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允许为养老院中选择以“安乐死”方式自行结束生命的老人提供协助。2002年4月,荷兰通过“安乐死”法案。英国已有2.7万人在医生的帮助下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生 命。法国也开始考虑安乐死的合法性。英国最高法院近日批准一名颈部以下瘫痪、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妇女安乐死。其它各国对是否允许安乐死合法化深感棘手,因为法律付诸实践的强迫性,一旦安乐死立法,用好可以解除病人痛苦;用不好可能成为剥夺病人生命权利的借口,为不义之徒滥用。
对错误观点的批判
生命权乃安乐死问题的关键,厘清生命权对解决安乐死问题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生命权的错误认识主要有:生命权完全归属于个人、完全归属于国家、完全归属于对生命有权利主张的人。
生命权归个人所有,即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拥有全部权利,包括任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其他任何人或组织无权干涉。这种观点有两个问题:
一、个人的生命权是如何获得的?
二、人类的行为应当促进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规定生命权完全属于个人的这个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有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2)现实的情况是有史以来从未出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社会,美国至今未实现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只要发展就会有力量的变化,就会产生力量分布不均衡,而一个权利是否能得到保障在于是否有力量保障,即力量是决定权利分配的依据,法律从来都是在暴力的支撑下才成为法律,所以不平等的力量分布下实现人与人或人与组织平等是不现实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规定:“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3)《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4)以上宣言的共同的观点为生命权是当然由自然人享有的天赋权利,国家只是加以宣示。这种观点仅是价值判断或称为天赋人权观点,不是科 学的分析和论证,仅仅是价值的分析。“法者天下之公器。”(5)从价值分析上来得出生命权的应然不一定会采取价值判断的结论,更不一定采取天赋人权的价值判断的结论,所以天赋人权的观点不能作为立法的理论依据。从实证分析上看没证据表明人的权利从“造物主”那里获得,“造物主”是什么东西并没有证据来证实。权利只有法律才能赋予个人,权利如果能赋予,也能被收回;也有可能
参考书目:(1)王利明主编《民法》,51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独立宣言》。
(3)《人权宣言》。
(4)《世界人权宣言》。
(5)唐。姚崇《执秤诫》。
(6)曹诗权、李政辉著《论侵害生命权在民法上的责任》,法学评论,199805.(7)《荀子。性恶篇》。
(8)H.D.p.李(H.D.p.LEE)译本《理想国》,473页,(企鹅丛书,伦敦,1955)。
(9)张田勘著《对安乐死立法难的思考》,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01;
(10)陈礼国著《为“安乐死”立法》,《中国青年报》20020510.(11)《庄子。天运》。
由生命权看安乐死(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