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时间:2019-05-15 02:3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第一篇:《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学习目标】

要求

1、浏览教材、学新课时的笔记、翻阅资料及古汉语字典,用笔记法二次归纳复习考点。

要求

2、完成对应的考点训练,力求把积累的知识转化转化为技能。

要求

3、再读《史记》时注意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一.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中常考字词释义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2)遂坐上坐,无所诎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4)无内诸侯军„„距之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6)不如决策东乡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诽谤者族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无如季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3)因重敬之,引入坐

沛公引兵西

(4)去辄烧绝栈道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实词当堂练:

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必:

②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必:

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⑤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都彭城

①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② 4.名词作状语

降章邯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③会项伯欲活张良

④ 沛公从百夜往见良

余骑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2.意动用法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高祖竟酒,后

沛公然其计

吕媪怒吕公曰

3.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欲约分王关中

及见怪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大王起微细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系颈以组

此三者,皆人杰也

4.定语后置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诸将过此者多

2.被动句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固定格式

3.状语后置句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遇彭越(于)昌邑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是以兵大败

(四)文言虚词

1.因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高祖因狎侮诸客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与俱攻秦军

啖以利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可以有大功

2.以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乃以秦王属吏

二、重点语段翻译:

①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也。

三、能力迁移训练

(一)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二)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①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②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②赍(jī):送东西给别人。

五、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可从刘邦《大风歌》与项王歌泣别姬比较,认识两位历史人物形象。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两手分书 一喉异曲

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史书特有的一种叙述史事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传主的生平事迹,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记于数篇之中,参错互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不足。“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①简言之,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传主事迹,略见或详见于其他传记,这就是互见法。其运用之妙,“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②。了解纪传体史书人、事互见这一特点,对全面准确认识历史人物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以入选江苏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传记为例,说明司马迁是如何运用“互见法”,完整、准确、生动地塑造刘邦、项羽形象的。

一、评、传互补:塑造刘、项形象的基本手段

《高祖本纪》叙述了刘邦由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到建号称帝的全过程。传主刘邦这一开国君主的行迹在本传中得到充分反映。刘邦的一些优秀素质,如顺应时代,收揽人心,知人善任,恩威并用,团结内部,分化敌人等,本传作了具体描绘。史家向有避讳传统,汉高祖被西汉统治者颂为“大圣”,本朝人写本朝史事,司马迁对开国君主的个人缺陷,在本传中是刻意作了回护的。

刘邦进入咸阳,受降子婴,成为秦帝国的终结者,这是本传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然而,刘邦究竟在灭秦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本传的记载并不明朗。事实上,在相关评论中,司马迁并未肯定刘邦在推翻秦朝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太史公自序》谈到《高祖本纪》的写作目的:“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唯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司马迁创作《高祖本纪》的宗旨是说明“汉行功德”始能统一天下。《高祖本纪》侧重叙写刘邦打败项羽,除暴安天下,“改制易俗”的历史作用。但是,灭秦之功,第一应归于陈涉之发难,揭竿而起;第二应归于项羽之继业,击溃秦军。强大的暴秦主力实由项羽“力战”灭之。《史记》表称“秦楚之际月表”,而不名以“秦汉之际月表”,是寓有深意的。陈涉首事,项氏继业,浴血苦战,推翻暴秦,才为刘邦统一天下扫清了道路。评、传互补,表、传互足,还历史以真实,表现出司马迁忠于历史事实的卓越史识,而这一点,仅读《高祖本纪》就很难体认。

《项羽本纪》歌颂了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建立的伟大业绩,也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司马迁重点写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三大事件。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奠定了灭秦基础。鸿门之宴挑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垓下之战,项羽走向穷途末路,悲歌别姬,东城决战,让读者目睹了举世无双的英雄项羽的风采。项羽最后自刎而亡,令读者悲叹惋惜。至此,一个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成功最具文学色彩的史传,其主旨是揭示项羽的盖世英雄性格和悲剧结局,因此,项羽的许多个人缺点乃至暴虐罪行,在本传里或是一笔带过,或是略而不载。对此,太史公用一篇《项羽本纪赞》作了全面补充。一方面称颂项羽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另一方面也从大处着眼,对项羽的历史罪行作了严肃批判:第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第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第三,放逐义帝,引发叛乱;第四,自矜功伐,不行仁政;第五,专恃武力,丧失民心。司马迁的这些直接评论,思想深刻,褒贬得体,引导读者对项羽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评、传互补是“互见”的一种方法。在不失历史之真的条件下,司马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刘、项形象作了回护,而在相关评、赞中客观评论了刘、项的历史功过,完善了人物形象。所以,仅仅据《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分析刘、项形象,显然是不够的。评、传互补,方能对刘、项形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二、两传相足:使刘、项形象完整的重要手法

秦王朝灭亡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是反秦队伍中的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军事集团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楚军起初处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远见,刚愎自用,残忍暴虐,不擅用人,优势转为劣势,项羽兵败自杀。刘邦一开始就否定割据,顺应潮流,善纳谏言,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刘、项势力,此长彼消,刘、项二人,如影随形,《高祖本纪》中有项羽,《项羽本纪》中有刘邦,这是读两篇传记产生的强烈印象。

刘邦事迹与项羽事迹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材料组织上,太史公往往运用详此略彼手法记录重大事件。显然,在考虑两篇本纪的布局时,司马迁“对于材料如何安排更合理、更重要,是费了多番考虑的。尽管是一部规格庞大的书,也必然体现出篇与篇之间错综离合,彼此关联的精神”{3}。

“鸿门宴”是刘、项成败的转折点,是刘、项本传中不可缺少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如果在刘、项传记中都详细描述,会造成文章的累赘;但如果只在其中一篇中叙述,另一篇中忽略不提,则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且也无法表现传主的全貌。司马迁的安排是,在《项羽本纪》中作详尽描写,而在《高祖本纪》中仅寥寥数语:“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冗赘,又使史事叙述条理分明。刘邦、项羽对峙成皋,《高祖本纪》详载刘邦历数项羽十宗罪之词:“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上列言词在《项羽本纪》中仅以“汉王数之”一语带过。认真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司马迁这样安排材料的用意。“鸿门宴”重在突出项羽的“自矜功伐”“妇人之仁”,故虽记刘邦,须载《项羽本纪》。“十宗罪”重在表现刘邦的顺天应时吊民伐罪,故虽写项羽,须载《高祖本纪》。如果材料反过来摆放,就与创作两传旌表传主的宗旨舛违了。这两件事,司马迁在本纪中的处理“错综离合,彼此关联”,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这就是历史学家评论的“互文相足”:“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则互文相足焉。”{4}

另一方面,太史公有意将不便记入本传的传主事迹纳入了对手传记。“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刘邦为了逃命,竟忍心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坠下车,为人残忍如此,当然不便记入本传。“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面临父亲被烹杀的危险,刘邦竟说出这样的话语,为人无赖如此,当然也不便记入本传。这两件事,本传只字不提,有意安排在《项羽本纪》之中。

而从《高祖本纪》又可观照项羽。且看各方面人物对项羽的评说。“怀王与诸老将”的评论:“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关中百姓的埋怨:“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起、王陵的观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对手刘邦的分析:“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高祖本纪》载录的各种评判之词勾勒了项羽的形象。虽有一范增,项羽不能用,刘邦的这一分析,尤其一语中的,指出了项羽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成皋之战中,刘、项对峙广武,刘邦一筹莫展,乃用反间计离间项羽、范增关系。范增走后,项羽立刻陷入被动,不断钻进刘邦的圈套,终至走上穷途末路。《高祖本纪》中有项羽,项羽的缺点、过失、罪愆恰恰是从《高祖本纪》中看出的。司马迁这样写,是有意识地维护《项羽本纪》中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

运用互见法组织材料,史传内容两两对照。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可以明显看出史公采用的对比手法,这也是一种“互见”。鸿门宴上刘邦的狡诈和项羽的坦率;彭城战败后刘邦逃命的狼狈,垓下之围中项羽别姬的洒脱;项羽残民,刘邦抚民;项羽勇武,刘邦智计;项羽由强变弱,刘邦由弱变强,最后羽灭汉兴——皆对比见义,相反相成,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他传侧记:使刘、项形象丰满的特殊技巧

在从起兵反秦到汉楚相争的历史进程中,刘、项集团中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司马迁为这些人物立传,从他们与刘、项的关系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刘、项的个性。《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是有明确主题的人物传记,作者有意识地把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甚至与主题抵触的材料写在别的传记里。本传不载,他传发之,既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又保持了人物的形象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限于本传提供的材料,必要时还要联系他传提供的资料,否则,刘、项形象就不够丰满了。他传侧记,显示了太史公使刘、项形象丰满起来的特殊技巧。

如果说,《高祖本纪》侧重写刘邦的“圣主”形象,那么,从活跃在楚汉战争中相关人物的列传中,读者可以看到刘邦品质的另一面。《郦生陆贾列传》写其流氓品性:“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秦末儒生在西汉立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待儒生,刘邦态度何其倨傲!《张丞相列传》写其蛮横作风:“(周)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我何如主也?’”部下面前,刘邦作风何其粗俗!《季布栾布列传》写其忘恩负义:“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结局悲惨的丁公在战场上救过刘邦之命,刘邦心地何其歹毒!《淮阴侯列传》写其巧言令色:“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韩信求封齐王,刘邦恼怒万分,张良、陈平附耳蹑足,刘邦猛然警醒,变脸又何其迅速!总之,司马迁掌握了许多表现刘邦无赖恶劣品行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便集中写在《高祖本纪》中,遂曝光于他传。

如果说,《项羽本纪》侧重写项羽的英雄悲剧,那么他传中顶羽的个性弱点得到了更深刻的反映。《陈丞相世家》:“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陈平、韩信及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论角度不一,褒贬不一,显示出项羽形象的复杂性。“‘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5}。“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正体现了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这一形象之所以给人以全面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感觉,就在于司马迁写出了项羽性格的多面性和矛盾性。《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杂错综如项羽者,体现了《史记》刻画人物的高度技巧。

把握《史记》述史“互见”这一特点,还可以通过他传读出被本传“掩盖”的历史真相。《高祖本纪》记彭越之反:“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仅读此篇,恐怕真会以为彭越谋反,被诛理所当然。但是,只要读一读《彭越列传》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不是如此。《彭越列传》:“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刘邦猜忌功臣,往往以子虚乌有的“谋反”罪名除掉心腹之患,功臣彭越即遭此厄运。由此可见刘邦吕雉之狠毒阴鸷。这桩历史冤案,仅读本传,无法察觉,他传发之,始见真相。这种情况,正如李笠所云:“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是非,不忍隐避史事,故互见耳。”{6}

司马迁笔下的刘、项形象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形象丰满,又不失历史之真,应归因于互见法的巧妙运用。本传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叙述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在此基础上,将人物负面的次要的事迹载于他传。“两手分书,一喉异曲”,是司马迁塑造刘、项形象的重要方法:传、赞相补,用以表述理性的评判;重复累书,用以突出事件的意义;细节描绘,用以凸现人物的个性:遂使刘邦、项羽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不朽的文学典型。

第二篇:高中生物选修三教材原文考点

一、1

1、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DNA重组技术,即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人物产品。

2、限制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分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两类DNA连接酶:大肠杆菌→E.coliDNA 连接酶→互补黏性末端

T4唑菌体→T4DNA连接酶→两者皆可,平末端效率较低。

4、质粒作为载体将基因送入细胞中,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非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质粒DNA分子上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浮DNA片段(基因)插入其中。质粒进入受体细胞后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随其同步复制。5.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载体除质粒外,还有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2

1、基因工程主要有四个步骤:

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PCR是多聚酶链式反应的缩写,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PCR是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断地加以复制促其数量指数方式增加。

3、基因表达载体: 目的基因

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终止子:位于基因的尾端,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段片段

标记基因: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转化),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转化)。

4、(1)导入目的基因(植物):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中国独创)

(2)导入目的基因(动物or受精卵)操作顺序:表达载体提纯.(DNA浓度1~3μg/mL)----→取卵受精----→显微注射仪显微注射(目的基因)----→胚胎早期培养----→移植(2)导入目的基因(微生物)

原核生物优点: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大肠杆菌转化方法:Ca2+ 处理细胞----→使细胞处于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感受真 细胞)----→重组表述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一定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

5、(1)检验目的基因插入

DNA分子杂交技术:提取转基因生物基因组DNA----→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以此为探针与基因组DNA杂交----→显系杂交带证明目的基因(2)检验MRNA转录: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探针和MRNA杂交(3)检验蛋白质翻译:抗原—抗体杂交

(4)个体生物学水平鉴定:抗虫抗病接种试验

一、4

1、蛋白质工程基本途径:预期蛋白质功能----→没没蛋白质结构----→推测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脱氧核苷酸序列。

二、1

1、细胞工程是指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细胞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的操作,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的技术。

2、植物组织培养:诱导产生愈治组织丛芽最缝行或完整植株。

植物体细胞杂交: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诱导原生质体间融合----→培育该杂种细胞

二、2

1、动物细胞培养:取出组织块,剪碎----→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培养液稀释制成细胞悬液----→合适环境培养

细胞贴壁:悬液中分散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对培养液所有培养用具无菌处理,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污染,定期更换培养液以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加入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CO2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95%空气+5% CO2).2、培养器皿要求:光滑无毒、易于贴附

3、细胞的接触抑制:,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分裂增殖。

4、人们将动物组织消化持的初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

细胞接触抑制后重新处理再培养增殖的为传代培养。

二、3 动物核移植 胚胎细胞核移植

体细胞核移植

1、体细胞核移植:从供体取体细胞→显微操作去除卵母细胞中的核(MⅡ期)----→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卵细胞----→电刺激使两细胞融合,供细胞进入受体卵母细胞构建重组胚胎----→移植(电脉冲、Ca2+载体、乙醇、蛋白酶合成制剂激活受体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2、动物细胞融合:克服远缘杂交。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诱导方法也类似聚乙乙醇(PEG)、无活病毒、电激)

3、单克隆抗体:优点:特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

制备过程:注射特色蛋白----→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杂交细胞----→选择培养基上筛选

--------→克隆该杂交细胞----→分开杂交细胞,克隆专一抗体,检验阳性细胞----→小鼠腔培养或体外培养。

1、杂交细胞特点: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 一的抗体。

三、1

1、当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

2、精子触及卵细胞膜的瞬间会产生阻止后来精子进入透明带的生理反应,即为透明带反应(先)。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会立即发生一种生理反应,拒绝其它精子再进入卵内,即为卵细胞膜反应(后)。

3、卵裂期胚胎细胞特点: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不断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或略缩小。

4、桑椹胚→囊胚(囊胚腔)→原肠层(内外胚层)

三、2

1、促进腺激素处理排卵/(超声波探测议、内窥镜或腹腔镜)直接取卵。

2、哺乳动物胚胎的培养液成分,除一些无机盐和的有机盐类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各以及血清等物质。

三、3

1、胚胎移植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和繁殖潜力。

2、生理学基础:

第一。哺乳动物发情排卵后,不管是否妊娠,在一段时间内,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第二、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有收集提供了可能。

第三,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第四,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移入受体的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任何影响。

3、供受体选择----→同期发情处理----→超数排卵处理----→进行配种或人工授精用(冲卵)装量把胚胎洗出来----→质量检查胚胎发育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可-196℃液氮保存)----→胚胎移植。

4、哺乳动物的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Es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功能上表现为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Es细胞可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冷冻保存也可进行遗传改造。

5、Es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即输卵管上皮细胞,可提供营养)

五、1

1、生态系统稳定性四原理:特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2、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的转换和流通,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第三篇:史记学案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第一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学习目标] 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借助烘托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关材料: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沉、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二)晁错生平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方法和策略。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

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而且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如同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勤王。可是后来这些祸患消失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反叛,虽然马上就平息了,但先兆已见。所以贾谊当时在一篇奏疏中就痛陈利弊,要求汉文帝及早解决,方法是“众建诸侯而削弱之”,也就是把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些,就先把未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既有先见之明,方法也很正确,可惜汉文帝认为自己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所以厚施仁惠结天下人心,不愿因削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搁置未办。后来武帝时,主父偃把贾谊的这套方法加以完善,就成了“推恩令”。而武帝终于借此解决了诸侯问题。晁错在诸侯王问题上的看法是和贾谊不谋而合的,他继贾谊之后,再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爰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汉文帝见反对的大臣太多,且大多是掌握实权的人物,便没有采纳。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晁错因受景帝宠信,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超过九卿。晁错仰仗景帝的宠幸把法令制度该改的都改了一遍。这自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是这些人看晁错正独邀主宠,无人敢于发难。

不久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他便在此时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凡诸侯有罪过的削其支郡。凡是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豫章郡和会稽部。随后晁错又修改了关于诸侯王的法令三十条。诸侯王都喧哗起来,联合在一起准备武力抗拒削藩,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使晁错被处死。

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在人口问题上最重要的主张是移民戍边。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节约朝廷开支,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

为了使内地居民愿意到边地去,去后又能“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制定了多条有利于移民的政策。

移民戍边,在晁错以前虽然早已实行,但大多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他不但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同时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又考虑得这么周到、具体,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次,他主张把人口迁往边地,固然主要从军事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人口的合理分布出发,但因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了阐述,这对后代一些封建思想家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

第一课时

【重点实词积累1】

1、使人遗赵王书 送(动词).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交换(动词).

3、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复(动词).

4、窃计欲亡走燕 逃跑(动词)..

5、窃计欲亡走燕 私下(谦词).

6、臣舍人相如止臣 劝阻(动词).

7、燕王私握臣手 私下(副词).

8、其势必不敢留君 情势(名词).

9、而束君归赵矣 捆绑(动词).

10、则幸得脱矣 能够(能愿动词); 脱,避免(动词)...

1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理亏(名词).

1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动词).

1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给。。看 .

14、璧有瑕,请指示王 玉上的斑点(名词)指出来,给„„看 ...

15、相如因持璧却立 退后(动词).

16、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触犯,冒犯(动词).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动词)增强敬意 ...

18、礼节甚倨 傲慢(形容词).

19、乃辞谢 道歉(动词).20、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动词).

21、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动词).

2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拉(动词).

23、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显露,显出 .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24、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结束(动词).

25、赵王鼓瑟 弹奏(动词).

26、左右皆靡 倒退(动词).

27、相如引车避匿 调转(动词).

28、臣等不肖 没有才能,无用 ..

29、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学习(动词).30、天下无治《尚书》者 研究(动词).

31、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征召(动词).

3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原来的 .

33、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受学(动词).

34、以其辩得幸太子 口才好 .

35、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晋升官职(动词).

36、公言善,吾亦恨之 好(形容词).

37、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喜欢(动词).

38、力未有以伤 中伤(动词).

39、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罪(名词).40、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奏章(名词).

41、丞相谢 谢罪(动词).

42、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小辈(名词).

43、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痛恨(动词).

44、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穿上 .

45、吾去公归矣 离开(动词).

46、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晋见(动词).

47、内杜忠臣之口 堵塞(动词).

48、公言善,吾亦恨之 遗憾(形容词).

49、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处所(名词)50、吴楚罢不

撤退 .

51、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闭口不说话 ..请同学们将《廉颇蔺相如列传》、《晁错》里你认为的其他重点实词积累在下面:

第二课时

【重点实词积累2】

1、面折大臣于朝

驳斥(动词)

2、上欲自持兵救贾姬

兵器(名词)

3、都伏上前曰

跪(动词)

.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4、亡一姬复一姬进

失掉(动词),进献(动词)..

5、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难道 .

6、陛下纵自轻

纵然

7、上还,彘亦去

离开(动词).

8、由此重郅都

器重(动词)

9、两千石莫能制

制服

10、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授予官职(动词).

11、公廉,不发私书

公正廉洁(形容词),打开(动词),个人的(形容词)

....

12、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接受(动词)听从(动词)

..

13、已倍亲而仕

做官(动词)

14、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本来,尊奉(动词),顾及(动词)

...

15、郅都迁为中尉

升迁(动词)

16、丞相条侯至贵倨也

傲慢(形容词)

17、而都揖丞相

作揖(动词)

18、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薄

征召(动词),到(动词)

..

19、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谢罪(动词)

.20、而都禁吏不予

给(动词)

21、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

暗中,给(动词)

..

22、以危法中都

中伤(动词).

23、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带领(动词),直到 ..

24、临江王独非忠臣邪

难道 .

25、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逃(动词),恨(动)

..

26、道必更匈奴中

经过(动词)

27、传诣单于

到„„去(动词)

28、汉肯听我乎

允许 .

29、然骞持汉节不失

丢失(动词)

.30、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随从者,逃(动词)

..

31、唯王使人导送我 希望 .

32、大宛闻汉之饶财

丰富(形容词)

33、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赠送(动词),尽

...

34、康居传致大月氏

转送(名词).

35、殊无报胡之心

根本 .

36、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离开,只有 ..请同学们将《郅都》、《张骞》里的其他重点实词积累在下面:

第三课时

【积累重点虚词】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只,只不过

《廉蔺列传》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不过,表轻微转折

《廉蔺列传》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3、必

王必无人/大王必欲急臣:倘若,如果

《廉蔺列传》 我见相如,必辱之:一定,必定

《廉蔺列传》 道必更匈奴中:必须

《张骞》

4、固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蔺相如固止之:坚决

《廉蔺列传》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实在《晁错》 晁错曰:“固也„„”:本来

《晁错》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当然

《郅都》

5、独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表反问

《廉蔺列传》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只

《晁错》 莫敢难,独窦婴争之:只有

《晁错》 临江王独非忠臣邪:难道

《郅都》 6•、而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夫赵强而燕弱:连词,表并列,不译 •2而君幸于赵王:连词,表递进,并且 •3而束君归赵矣:连词,表递进,反而 •4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连词,表并列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6城入赵而璧留秦:连词,表顺承,就 •7且秦强而赵弱:连词,表并列,不译

•8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连词,表假设 •9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连词,表因果,从而 •10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连词,表修饰,……地

•11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连词,表递进,而且 •12不如因而厚遇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1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连词,表顺承,就 •14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连词,表转折,然而 •

而位居我上:连词,表转折,却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连词,表目的,来 •16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连词,表转折,然而 •17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连词,表转折,却 18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表并列,不译 《郅都》

••19已倍亲而仕:连词,表目的,来 •20而都揖丞相:连词,表转折,却 •21而都独先严酷:连词,表转折,却

22列侯宗室见都侧面而视:连词,表修饰,……着

连词,表假设,如果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23而都禁吏不予:连词,表转折,然而 •24而便道之官:连词,表递进,并且

《张骞》

•25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连词,表转折,却 •26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连词,表递进,并且 于(介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2而君幸于赵王:被

•3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和 •4拜送书于庭:在 •5设九宾于廷:在 •6乃设九宾礼于庭:在

•7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

•8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给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10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引出动作对象,不译

•11使不辱于诸侯:被 •12会于西河外渑池:在

•13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引出动作对象,不译

•14况于将相乎:对,对于

•1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对,向 《郅都》

•16郅都者……面折大臣于朝:在

7、其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这个 其势必不敢留君 这种

乃使其从者衣褐 他的 其势不俱生 这种 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 他们的 以其辩得幸太子 他的 以其头为饮器 他们的

8、因

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机 因跪请秦王 趁机 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 通过 因上便宜事 趁机

因欲通使 于是就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趁机 • 7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请同学们将文本中你认为重要的其他虚词积累在下面:

第四课时

一、通假字

⑪可予不:不,通“否”。⑫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⑬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⑭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⑮秦自缪公以来二十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⑯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详,通“佯”假装(8)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同“洛”洛阳 .(9)由此与错有卻 同“郤” .(10)吴楚罢不 通“否” .(11)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通“猝 .(12)野彘卒入厕

“卒”通“猝”,突然

.(13)已倍亲而仕

“倍”通“背”,离开 .(14)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

“象“同“像” .(15)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通“向” .(16)诚得至,反汉 通“返”,返回 .(17)为发导绎 通“译”,翻译 .(18)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通“腰”,衣腰 .(19)并南山,欲从羌中归 通“傍”,靠近.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使臣)

⑤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派遣)

⑥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派遣,使臣)⑦乃募能使者(出使)⑧汉何以得往使(出使)⑨唯王使人导送我(派遣)

3、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4、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①而君幸赦臣(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6、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以郎事孝文帝(凭借)

⑦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表目的,来)⑧以危法中都(用)⑨以其头为饮器(用)⑩骞以郎应募(凭借)

汉何以得往使?(凭借)⑾又自以远汉(认为)

7、治:

天下无治《尚书》者

研究(动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整顿,训练 .明于治乱

安定,太平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对付,抵御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治

此为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

讲求,研究

8、征:

怪其无征

效验,验证

挟天子以征四方

征伐,发兵讨伐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出征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征收

9、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善良;好心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羡慕

三、古今异义 ⑪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妃子、姬妾和近侍之臣。....⑫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⑬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进,上前进献 ..⑭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⑮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所以。。的原因;亲戚,近亲及姻亲. ....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6)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古义:文献经典 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7)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8)诏以为太子舍人 古义:让„„做 今义:认为 ..(9)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古义:凭借这个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10)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古义:军中之事 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11)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古义:对此 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12)因上便宜事 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今义:方便合适 ..(13)上目都,都不行

古义:没有动

今义:不中用。..(14)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古义: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15)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子

..(16)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古义:不如朝谢恩而直接赴任 今义:近便之道

..(17)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古义:不须请示而灵活处理

今义:方便合适

..(18)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古义:要旨

今义:要点,要求

(19)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古义:十三年

今义:年龄

(20)上目都,都不行

古义:没有动

今义:不中用。..(21)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古义: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22)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子

..(23)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古义:不如朝谢恩而直接赴任 今义:近便之道

....古义:不须请示而灵活处理

今义:方便合适

四、词类活用 ⑪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衣,穿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上,奉上,进献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在怀里藏着 ④畏罪自重---犯罪

⑤上目都,都不行

用眼睛示意(名词活用作动词 ⑫名词作状语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上 ②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③西走数十日 向西 ⑬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大王必欲急臣-------使臣急 .⑤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⑭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③匈奴患之 以···为祸患 ④既臣大夏而居

以···为臣 ⑤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以为„„奇(意动用法).⑥太子善错计策 认为„„善(意动用法).别疏人骨肉 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穿(名词活用为动词).吾当先斩以闻 使„„知道(使动用法).内杜忠臣之口 对内(名词做状语).外为诸侯报仇 对外(名词做状语).错乃穿两门南出 向南(名词做状语).面折大臣于朝

当面(名词做状语)

.(5)为动用法 ①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为„„而死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

犯罪(名词活用作动词)

.匈奴素闻郅都节

有节操(名词做动词)

.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向西(名词做状语)

唯王使人导送我 做向导(名词作动词)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使„„称臣(使动用法)

(6)形容词作动词

①皆言匈奴破月氏王

攻破,战胜

第五课时

一、文言句式 ⑪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且相如素贱人 ⑫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⑬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庭(4)省略句

①秦王坐(于)章台见相如 ② 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 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判断句)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省略句)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省略句)

郅都者,杨人也

(判断句)

面折大臣于朝

(状语后置)

陛下纵自轻

(宾语前置)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薄(被动句)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省略句)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省略句)

张骞,汉中人

(判断句)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

(定语后置)

无与共击之

(省略句)

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省略句)

汉何以得往使?

(介词宾语前置)

若欲何之

(宾语前置)

而为匈奴所闭道

(被动句)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被动句)

复为匈奴所得

(被动句)

二、翻译句子。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4、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7、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第六课时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3、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4、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5、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6、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7、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8、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至行法不避贵戚。

9、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10、匈奴素闻郅都节义,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11、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12、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13、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14、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第七课时

【人物形象】

一、请写出下列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筛选出表现这些人物的信息。蔺相如、廉颇、晁错、郅都、张骞 示例:

(一)蔺相如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使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机智胁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迫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量过人。

3、爱国、忠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二)廉颇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己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祌。

二、试分析《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示例1: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是如何塑造蔺相如这一人物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三)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完璧归赵”中写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

蔺相如有智谋,有勇气,善于言辩,爱国,待人宽厚,有大局观念。廉颇,有勇力善战,爱国,为人坦率,知错能改,也有眼光和决断(这一点可能需要提示)。

示例2: 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1)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2)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

(3)通过反面衬托和侧面烘托表现人物。

第八课时

一、请在蔺相如、廉颇、晁错、郅都、张骞这些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人物,撰写一副对联概括其性格特征,并在班内交流。示例: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1、蔺相如:

使诸侯、叱秦王、亦智亦勇是真英雄; 怀国家、让廉颇、能屈能伸乃大丈夫。

2、廉颇

攻城拔寨,赢得威信镇帝国; 负荆请罪,留得美名传千古。

3、张骞

丝绸之路手中开,西域风情眼底来。博望封侯君莫羡,胸怀锦绣几人裁。

参考答案 写蔺相如的:

1、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 横批是‚一心为国‛

2、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升上卿 横批 ‚汗马功劳

3、持璧睨柱叱秦王,智勇双全;引车避匿让廉颇,心怀天下

4、智勇双全,留完璧归赵美誉;虚怀若谷,传将相和欢佳话

5、外斗强秦完璧归赵,内和良将保家卫国 写廉颇的:

1、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真是常胜大将军;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实乃坦荡大丈夫

2、渑池胜归,幕后英雄凭谁属?负荆请罪,心系祖国胸何宽!合写蔺相如廉颇的:

1、将相齐心抗强敌 谱千秋佳话 ;文武协力保国家 传万代美名

2、凭智勇,完璧归赵,使不辱命,退而让颇,真乃英雄气概;能屈伸,袒肉负荆,谋则强国,戍则安邦,无愧丈夫品德。

3、完赵璧,会渑池,千古辞令,谁可纵横捭阖,有他相如丞相;破齐兵,取阳晋,古今战场,何人横刀立马,是我廉大将军。

4、负荆请罪,能伸能屈方显英雄本色;完璧归赵,有智有勇大展谋士风流。

5、有智有谋,完璧归赵显神勇;知耻知羞,负荆请罪见高风。

6、丞相有勇有谋完璧归赵,名垂青史;将军能伸能屈负荆请罪,万古流芳。

7、将相和而安家邦,文武并而治天下。

8、完璧归赵,神勇盖世,威震千古;负荆请罪,心胸坦荡,名扬九州。《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二、积累素材

本一单元所选各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既有顾全国家大局的廉颇、蔺相如,也有为国忘家的晁错、郅都,还有矢志为国、不辱使命的张骞。这些人物的哪些特点最打动你哪?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蔺相如的,廉颇的,晁错的,郅都的,张骞的 是值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三、练笔空间(请任选一题完成)

1、请任选文本中的一位人物,为他写段50字以上的颁奖词。

2、请在文本中任选一位人物,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四、请同学们按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方式出一套题。出完后同桌互做,小组推荐出好的,供全班做。

五、拓展阅读

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诗: 《七绝•蔺相如墓》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唐]李白

醉骑白花骆,西走邯郸城。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相如章台巅,猛气折秦嬴。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

关于晁错的诗: 《咏史上•晁错》 [宋] 陈普

谁人能夺伯氏邑,何德敢隳三子都。内史自侵汉家庙,未须削楚更衰吴。关于张骞的诗: 《七律•咏张骞》 汉朝社稷历烽尘,出域排忧多毅臣。踏破关山惊塞马,凿开丝道沃胡民。八千里路死生泪,一十三年沦落身。衣烂归来留壮色,长教豪杰敬如神。

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

杜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咏史上〃张骞》 宋 陈普

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千。汉马死亡宛马到,万人怨怒一人怜。

负荆的英雄

——再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眼前又一次弥漫起温热的气息,又一次在诵读中气塞声咽语不成句,我的泪也又一次落在了书页上。忽然有了一种冲动,隔着千年飘摇的风雨,我真的很想拥抱一下你这征尘满衣的燕赵赤子,拥抱一下你这可敬可爱的老人。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年事已高,须发如雪的老人,背负着荆条,重重地跪了下来,为自己曾经的狭小气量,为自己曾经的追名逐利,为自己曾经任性使气,你这德高望重果敢决绝战功赫赫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的老将军,跪了下来!铮铮铁骨扣击着大地,振聋发聩。你的身躯矮了下去,而灵魂却愈来愈高大,任历史的烟云倏忽迷蒙,尤自千年屹立,清晰巍峨。

由于完璧归赵,由于渑池之会,劳苦功高的蔺相如理所当然地加官进爵了,由一名身份卑微的门客,成了‚位在廉颇之右‛的上卿。从古至今,嫉妒,就是一粒埋在心底最隐秘处的种子,会随着别人的成就而疯长。面对蔺相如的平步青云,面对举国上下的欢呼雀跃,或许是因为嫉妒,或许是出于不满,反正你要发泄一下了,你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好歹的后生晚辈——自己是如何的出生入死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你,怎么可以仅凭三寸之舌,就把官做得比我廉将军还大呢?!可是,你心目中最具杀伤力的发泄方式也不过是宣言辱之,也不过是引车拦路。漠雪磨砺过的秉性太过正直,朔风涤荡过的襟怀太过坦荡,以至容不下丝毫的尘垢,你不去勾心斗角,也不会权术阴谋,任何卑劣龌龊的手段你都不会用。你用整个赵国都能听得见的声音‚宣言‛——我见相如,必辱之!,我分明看到,你这高大傲慢不可一世的大将军,其实就是一个孩子啊,一个可爱的不肯服输的孩子啊!你赌气追着同伴要一试高下,你亮着嗓门满大街喊着,用率真地近乎幼稚的声音发泄着自己的不满。

有多少斤斤计较曾使得两败俱伤?有多少勾心斗角曾使得身败名裂?又有多少倾轧报复最终会灭家亡国?那些滋生在心灵角落里的阴暗啊,曾使得多少苦心经营的伟岸在瞬间倒塌?曾使得多少终生锻铸的辉煌在顷刻黯淡!在仕途上,在名利中,古往今来,还能有比这更磊落的嫉妒方式吗?错得如此莽撞,悔得如此真诚。坦坦荡荡真君子,凄凄惶惶是小人!负荆请罪是大英雄气概,深深跪拜乃好男儿本色!

史书煌煌,我能看得见你是怎样的叱咤风云骁勇无敌,我能读得懂你是怎样的心怀澄澈光明磊落。当小人的谗说冰封了你热切的期待,当征战疆场马革裹尸的希望成为了泡影,当壮心尤存英雄暮年的悲怆在史书中回旋,我仿佛又听到了那曲来自天际的苍凉,那曲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

千秋英雄在,廉颇何曾老!

丝路之父——张骞

站在塞北的大漠高原上,任呼啸的寒风吹散你的头发,任漫天的黄沙迷茫你的双眼,在它的上空,一串串驼铃的声音悠然响起,一个模糊的影子隐约闪现……

你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新婚妻子,你也有飞黄腾达的事业前途,你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交往于贤士达贵之间,然而这一切你都没有得到。

一道诏令使你原本应有的全部放在责任之后,放在使命之后。你明白你是大汉人,你应有铁血男儿的意志与不屈,应承担起统一天下,扫尽匈奴的责任。于是你放弃了闲适安逸,放弃了亲人相聚,毅然接受诏命,带领大汉使者去开拓一条漫长而遥远的路。

大漠狂风中,你拥有的只是一骑一鞭一行囊。然而,你的行囊早已空空如也,马已瘦弱不堪,你忍着饥渴,顶着风沙侵袭,在沙漠中艰难地爬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带领大汉使者走出荒漠,完成大汉天子的使命。在烈日下,在狂风中,在饥渴难耐中,你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以马尿为水,以马肉为食,终于走出了荒漠。可是你悲剧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匈奴单于一次次想要诱降你,大使之间一次次地争吵,还有你们一次次预计的逃亡的失败,这都让你悲愁万分。你哀叹,张骞你何时才能完成使命,回到大汉,再见天子龙颜啊!你忧伤,和你同来的使者一个个不是背叛就是被害,你怎么向天子交代!你默然,你愤然,你一定要冲出这囚笼,走出这牢狱!是的,你成功了,你逃出了匈奴之地,周游于各国探求风俗地理农作物等学问,你用几年心血终于完成了它。可是你不知道,你的忠心竟被小人诬蔑,大汉天子也开始怀疑你是否还会回来。循着你走过的漫长的丝绸之路,携着你用血泪交织浇铸的真经,擎着那挂着大汉标志的旌节,扶着发出令人心颤的声音的驼铃,你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土,见到了日月思念的龙颜!你颤抖的声音在那一刻凝固了,让所有大汉人震惊,让所有大汉人垂泪。你完成了历史的使命,走出了丝绸之路。

张骞,你让大汉真正地懂得了什么是忠。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丝绸也带不走那悠扬的驼铃;当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往事,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奏鸣。

第四篇:《史记_陈涉世家》复习学案

陈涉世家复习学案

一、作者作品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二、注音

辍 耕 怅 恨 闾 左 適 戍 渔阳 度 已失期以数谏 故 乃行卜

烹 食 忿 恚 尉陈胜佐 之袒 右将 兵徇 蕲 以东

三、重点字词

1、词语解释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 尝与人佣耕 尝: 曾经 怅恨久之 怅:失望 苟富贵 苟:如果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屯大泽乡 屯:停驻 若为佣耕 若:你 適戍 强迫去守边。適通谪 皆次当行 次: 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会天大雨 会:适逢 法皆斩:法:按法令

度已失期 度:估计

失期:误了期限 亡亦死 亡;逃走 等死 等:同样 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楚人怜之 怜:爱戴

苦秦久矣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扶苏以数谏故 以:因为 数:屡次 诚以吾众诈自称 诚:果真 诈:假称 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

吴广以为然 然:对,正确 卜者知其指意 指意:意图

念鬼 念:考虑 威众:威服众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写 王:称王

所罾鱼腹 罾: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书:字条 固以怪之矣 固:本来 以:通“已” 又间令吴广 间令;暗使 间:私自

之次所旁 之:到。次: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次所:临时驻扎的地方

篝火 用笼罩着火 往往语 到处谈论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 素: 向来 广故数言欲亡 故 故意;数:屡次 忿恚尉 忿恚:使„恼怒 尉果笞广 笞:用鞭子打 陈胜佐之 佐:帮助 并杀两尉 并:一起 召令徒属 召令:号令; 藉第令毋斩 藉第令 :三个字都是即使、假若

宁有种乎 宁:难道 敬受命 敬:愿意 从民欲也 从:依从 欲:愿望 徇蕲以东 徇:攻占

为坛而盟 为:筑 盟:盟誓

比至陈 比:等到 皆来会计事 会计:集会商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身:亲自 皆刑其长吏 刑:惩罚

2、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穿着

3、古今异义词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着 【卒中往往语】往往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楚人怜之】怜 古义:爱怜 今义:怜悯 【夜篝火】篝 古义:用竹笼罩着 今义:泛指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4、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夜篝火】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法皆斩】 法:名词作状语,按法律。【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而怪。【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5、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与皆来会计事(集会)项燕为楚将(将领)为: 为屯长(当 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写)为天下唱(替)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卒数万人(几)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5、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四、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7、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8、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9、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

五、理解性默写

⑴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⑵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⑶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问卜念鬼)、丹书鱼腹,篝火狐鸣。⑷“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⑸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⑹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⑺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还有同甘共苦的句子“苟富贵,无相忘

⑻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9)起到画龙点睛,提挈全篇作用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六、人物形象

陈胜:⑴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或具有远大的理想,非凡的抱负

⑵敏锐的洞察能力(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⑶高超的组织能力

⑷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⑸卓越的农民起义组织者、领导者或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⑹善于把握机遇 ⑺胸襟宽广

吴广:关爱士兵,机智勇敢(在杀两尉的过程中,他①抓住时机②故意使自己受辱(激将法)③激怒众人)

七、课文理解

1.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1)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蕴蓄着反抗的力量;

(2)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3)楚人怀念楚将英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2、“苟富贵无相忘” 此句反映了陈胜有远大的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感情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反映了陈胜与众不同,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4.为起义作舆论准备: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鱼腹藏书)

②广在驻地旁的丛祠中,点上篝火作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篝火狐鸣)

目的: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对于这种做法的评价: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心理来制造舆论,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5、起义三步骤: 并杀两尉—扫除障碍

召令徒属—进行宣传 为坛而盟—团结一心

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7、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8.总结主题: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八、关键语句理解 1.苟富贵,无相忘。

言外之意是说如果有朝一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的,这句话是本文的纲,也表达了陈涉对命运的反抗,胸怀大志。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展示陈涉的伟大理想和非凡抱负

3.卒皆夜惊恐。旦日,族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这句话细致地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说明了①士兵对陈胜的敬畏②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③陈胜善于斗争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仅显示了陈涉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的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

5.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①说明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秦朝的地方官闻风丧胆,弃城而逃

②说明起义军深得民心,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证明陈胜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完全正确

③点明了陈胜起义的巨大影响,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说明秦的暴政使天下人深受其苦,说明了天下苦秦久矣的事实。

第五篇: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 选修《史记》选读(教师用书)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司马迁其人其事

专 题 解 说

司马迁和《史记》,凡接触过中学语文教材的师生,谁不知道?传统语文教材中就选有《史记》的经典篇目,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常从《史记》中取材。然而,对绝大多数中学师生来说,真正比较深刻地认识了解司马迁,比较全面地学习探究《史记》,恐怕得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开始。教学《<史记>选读》,当然得从《太史公自序》起始。《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选读《史记》,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司马迁其人其事,以及他写作《史记》的目的与经历。本专题只选了一篇《太史公自序》;还有一篇是同学们在必修五学过的《报任安书》,此处列为“存目”。如果说《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心灵史”,那么《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马迁的“学术史”兼“心灵史”。两文结合起来阅读,便能走近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撰写《史记》的始末,从而比较具体地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司马迁不把《自序》置于卷首,而是将其放在七十列传之末。这是为什么?清人金圣叹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金圣叹之言,为我们解读《太史公自序》打开了门。《太史公自序》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全序规模宏大,文气深沉浩瀚,是《史记》全书的纲领,也是我们这册选修教材的总起,更是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司马迁和了解《史记》的开始。《太史公自序》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文字艰深,学生学习的困难很大,所以教材为它提供了译文。让学生对照译文读原文,在阅读过程中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这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的主要方法;在复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抓住“传”和“序”的特点,先“传”后“序”,寻找出相关语段和相关语句,加以分条理解和分析归纳,从而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则是学习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关于《史记》的一些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伟大贡献,理解《史记》一书的写作要旨。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太史公自序》原文与译文对照排列,可指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对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在回顾《报任安书》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品德与人格,以及第5段忍辱著史的决心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太史公自序》原由五部分组成,课文节选了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尾两段,共13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2页“感知文本”)【分析】 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脉络并不困难;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是比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和认识司马迁其人其事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1—3段):司马迁自叙家世谱系。

第二部分(第4—6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年轻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立志创作《史记》。第三部分(第7—10段):司马迁通过与壶遂的对话,曲折而又明确地阐述了自己创作《史记》的目的。第四部分(第11段):司马迁叙述自己忍辱写《史记》。

第五部分(第12、13段):写《史记》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史记》全书的体例、规模。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徇(xùn)朝歌

爰(yuán)及公刘 ..(chōu)史记

石室金匮(guì)..封禅(shàn)牝(pìn)牡(mǔ)雌雄 ...弑(shì)君三十六

泽流罔(wǎng)极 ..幽于缧(léi)绁(xiè)..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堕先人所言 堕同隳,毁坏。弗敢阙 阙同缺,空缺。其指数千 指同旨,要旨。故长于风 风同讽,讽喻。父子相续纂其职 纂同缵,继承。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同网,像网一样;失同佚,散失。辅拂股肱之臣 拂同弼,辅助。

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 俶傥同倜傥,卓越潇洒,不拘于俗。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无泽为汉市长 市长 古义:管理市场的长官;今义:一个市的最高行政长官。故发愤且卒 发愤 古义:抒发愤懑;今义:决心努力。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终于 古义:最后落实到;今义:最后。以为天下仪表 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乐》乐所以立 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结果。《春秋》以道义 道义 古义:引导人们遵循道义;今义:道德和正义。余所谓述故事 故事 古义:历史旧事;今义:一种以写事为主的文学样式。整齐其世传 整齐 古义:整理,归纳;今义:有条理。

夫《诗》《书》隐约者 隐约 古义:隐晦而言辞简约;今义:看起来或听起来模模糊糊。维我汉继五帝末流 末流 古义:遗风;今义:最低的等级。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事武安君白起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坑:名词用作动词,坑埋。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 王:名词用作动词,封王。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学者至今则之 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忠臣死义之士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正《易传》,继《春秋》 正:形容词用作动词,辨正。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恶(前):形容词用作动词,奖励,贬斥。善、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人,坏人。贤(前)、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为贱。贤(后)、不肖: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不肖(品行不好)之人。

存亡国,继绝世 存: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存。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继续下去。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科条:名词用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写。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 典:掌管。.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徇:夺取,攻占。.耕牧河山之阳 阳:山之南、水之北。.宣周邵之风 风:教化。.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次:按次序编排。.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蒙受,遭受。.《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作:兴起。.海外殊俗,重译款塞 款:叩。.退而深惟曰 惟:思考。.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译文: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为将,攻打蜀国,随即攻下,(司马错)便做了蜀地郡守。(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3)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译文:因此可以说,《仪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经》用来启发人的和乐之情,《尚书》用来指导政事,《诗经》用来表达情意,《周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引导人们遵循道义。

(4)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内心积聚了忧郁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才叙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

(2)司马迁自述编撰《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金圣叹称《史记》为“才子书”。

(3)《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为《史记》作的引序,也是司马迁为自己及其史官家世所作的传记。

第二专题 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

——《史记》的体例

专 题 解 说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俱全的正史。这一专题的课文除了大家熟悉的“列传”之外,其余各种体例也各选了一篇。学习本专题,一是要认识和了解《史记》各种体例特点;二是选学其中部分内容,尤其是大家熟悉的一些故事。由于文字艰深,篇幅较长,故不宜以“文本研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可以重点采用“问题探究”的学习方法。“本纪”是按世系和年代次序记载帝王大事的一种体例。《夏本纪》是一部夏王朝的兴衰史,其中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可以重点阅读第5—7段。“世家”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但个别特殊而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的传记,也列入了“世家”。《鲁周公世家》为我们塑造了在我国政治史上、文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周公形象。可以重点阅读第2、3两段,了解周公旦这一形象和“握发吐哺”这一典故。“书”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可以参照课文译文了解其内容特征。“表”即大事年表,是一种以表格形式记事的体例,如《六国年表》。“书”与“表”只要让学生有所了解,不必全文阅读。本专题最好放在史家传统、理想人格、刻画艺术、叙事艺术等专题教学之后进行,此时学生对文本较为熟悉,便于总结和提高。

夏 本 纪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夏本纪》是记述夏朝各代君主兴亡事迹的史篇,《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二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淫骄,乃放鸣条。作夏本纪第二。”全文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说,系统地叙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个功绩卓著的远古部落首领和帝王的形象。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事迹。学习本文主要为了认识和了解“本纪”体例,同时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本文文字比较艰深,故课本提供了译文,可对照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本纪”及《夏本纪》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评讲练习,“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感知文本 对照译文、注释与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夏本纪》节选共8个自然段,请根据自读理解,概括每一段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10页“感知文本”)【分析】 读懂课文大意并不十分困难,学生只要说出每段主要意思即可。阅读与概括中,重点注意大禹治水的故事内容。

第1段:概述夏禹家世谱系。

第2段:叙述鲧治水失败受到舜惩罚的过程以及舜举荐禹继承父业治水之事。第3段:叙述尧帝驾崩后,舜决定任用禹光大尧帝事业。第4段:概括介绍禹的为人与品德、才能,突出了他的帝王之才。

第5段:描述大禹公而忘私、劳身焦思、身体力行,过家门而不入,尽心尽职治理大水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励精图治、恪尽职守、为民造福的伟大英雄形象。

第6段:叙述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建立严格的赋税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功绩。第7段:概述天下统一、安定的大好局面。肯定了大禹治水的功绩。第8段:概述大禹登上帝位并建立夏朝的过程。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鲧之父曰帝颛(zhuān)顼(xū)..摄行天子之政,巡狩(shòu).乃殛(jí)鲧于羽山以死 .禹拜稽(qǐ)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陂(bēi)九泽,度九山 .于是九州攸(yōu)同,四奥既居 .东渐(jiān)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shuò)、南暨(jì)..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女同汝,你。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傅同敷,分布。致费于沟淢 淢同洫,田间水道。四奥既居 奥同墺,可定居之地。九川涤原 原同源,水源。声教讫于四海 讫同迄,达到。于是帝锡禹玄圭 锡同赐,赐给。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辟同避,躲开。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四岳 古义:四方诸侯的领袖;今义: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百姓 古义:百官;今义:人民。中国赐土姓 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天下于是太平治 于是 古义:从此以后;今义:表承接连词。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怀山襄陵 怀:名词作动词,包围。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伤:为动用法,为……悲伤。

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成美:使动用法,使……成就、更好,使……光大。行山表木 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标志。劳身焦思 劳、焦:使动用法,使……劳累、焦虑。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薄、卑:使动用法,使……简朴、简陋。陂九泽,度九山 陂:名词用作动词,建筑堤坝。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均:使动用法,使……平均。咸则三壤成赋 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南面朝天下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前来朝拜。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译文:当帝尧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老百姓都深陷在忧愁之中。(2)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译文:(舜)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了。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3)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译文: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4)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译文:有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可以任官职的人吗? 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本纪”是《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列在全书的前面,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夏本纪》根据《尚书》及有关历史传记,系统叙述了从夏禹到夏桀约四百年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人民生活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写了夏禹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帝王形象。

鲁周公世家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鲁周公世家》为《史记》三十世家中的第三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发文德,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隐、桓之际,是独何哉?三桓争强,鲁乃不昌。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全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刑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式也具有开山的意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至今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效仿,立志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可以说,周公的榜样力量是激励司马迁完成《史记》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世家”是《史记》体例之一,主要记述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述了周公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和代理国政时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其中“握发吐哺”的典故影响深远。虽然文本比较艰深,但课本提供了对照的译文,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世家”及《鲁周公世家》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对照译文阅读全文,了解大意;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感知文本”,“选读·理解”;第二课时评讲练习,“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对照文本下注释与文本译文、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全文共15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请在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每一层次的大意,填在下面提供的思路结构表中。(见学生用书第15页“感知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第1—12段):详细记述鲁周公的主要事迹。此部分可分为六层。

第一层(第1段):辅助武王,伐纣灭殷。(笃仁纯孝)第二层(第2段):牺牲个人,质代王死。(义无反顾)第三层(第3段):临危受命,代理国政。(忍辱负重)第四层(第4—6段):平定叛乱,营建洛邑。(坚决果断)第五层(第7—10段):还政成王,制礼作乐。(胸怀博大)第六层(第11—12段):周公病逝,成王褒奖。

第二部分(第13—15段):交代鲁国后世君臣事迹,其中的无道君臣,与周公的品德形成强烈对比。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旦为子孝,笃(dǔ)仁

以夹武王,衅(xìn)社 ..以续殷祀(sì)以俟(sì)尔命 ..明日,武王有瘳(chōu).

一饭三吐哺(bǔ).周公乃践阼(zuò)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天降祉(zhǐ)福 .周公乃自揃(jiǎn)其蚤沉之河 .人或谮(zèn)周公 .治有所淫佚(yì).故高宗飨(xiǎng)国五十五年 .不侮鳏(guān)寡 .文王日中昃(zè)不暇食 .禾尽偃(yǎn),大木尽拔 .臣妾逋(bū)逃,勿敢越逐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太公、召公乃缪卜 缪同穆,虔诚。无坠天之降葆命 葆同宝,宝贵。我以其璧与圭归 归同馈,馈送。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强葆同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畔同叛,背叛。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辟同避,回避。武王蚤终,成王少 蚤同早,很早。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蚤同爪,指甲。奸神命者乃旦也 奸同干,冒犯。乃泣,反周公 反同返,让……回来。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 飨同享,享有。百姓说 说同悦,高兴。周公在丰,病,将没 没同殁,死。岁则大孰 孰同熟,丰收。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久为小人于外 小人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人格卑贱的人。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 流言 古义:散布流言;今义:没有根据的话。至于小大无怨 至于 古义:以至于,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用事居多 用事 古义:主持朝廷政事;今义:凭感情意气行事。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平易 古义:政令简便;今义:性情态度谦逊和蔼或文章浅近易懂。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骄:形容词用作动词,向……炫耀。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国: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南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南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朝拜。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 北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北。乃泣,反周公 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返。

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周之官政未次序 次序:名词用作动词,排列次序。

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王出郊,天乃雨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译文:如果三位先王在天上生病需要子孙到天上去侍奉你们,请以旦之身代替周王发。(2)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译文:你们如果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恭候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3)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您不会有灾祸的。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世家”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

(2)周公旦,姓姬,名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圣人”,儒家先驱。

(3)读古代典籍,对有关名言佳句要诵读识记。曹操在《短歌行》一诗的结尾使用了本文记载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诗句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河 渠 书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河渠书》是一篇专门记述水道的著作。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房,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书”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类别,它主要用以综述典章制度。与以人物为中心的“本纪”“世家”“列传”不同,它以专题为中心来记述某一方面的典章制度。《史记》共有“八书”,依次为:《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分门别类的文化制度史,包括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方面内容。《河渠书》的内容特征,在于它不是对现有河渠作静态描述,如《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于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风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等;《河渠书》主要是通过记述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史。这项活动一般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修筑灌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作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豪门的阻挠、“望气用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作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课文附有译文,提供了阅读帮助,阅读重点是感受“书”的特征,了解文中记叙的一些治水工程,探讨司马迁写《河渠书》的用意及《河渠书》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讨,让学生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了解关于“书”及《河渠书》中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

2.引导学生在阅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1课时:充分利用译文,引导学生课前对照译文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完成“预读积累”练习,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解疑并分析、探究有关问题。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感知文本 对照译文和文本下注释阅读全文,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对照译文阅读全文,边阅读边整理全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治水工程。(见学生用书第21页“感知文本”)【分析】 因为课文附有对照的译文,学生可以顺利理解文章大意,整理这些信息并不困难;而整理这些信息,是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大禹治水→楚、吴、齐等国及蜀守李冰治水→西门豹兴水利→郑国渠的开凿→元光年间瓠子决口(田蚡及望气用数者以为天意)→大司农郑当时进言开凿渭河漕渠(益肥关中之地)→河东守番系议绕砥柱开漕运(河移徙,渠不利;以漕,大便利)→御使张汤议通褒斜道以漕(水湍多石,不能漕)→庄熊罴议穿洛水以溉卤地,修建临晋灌溉工程(水颓挖井渠,未得其饶)→天子使人塞瓠子决口,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天子作歌,塞瓠子决口,筑宫其上,复禹旧迹,梁、楚复宁无水灾→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有宣房治河等许多工程。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随山浚(jùn)川,任土作贡 .南到华阴,东下砥(dǐ)柱 .水湍(tuān)悍,难以行平地 .难以行平地,数(shuò)为败 .功施(yì)于三代 .乃使水工郑国间说(shuì)秦 .于是东郡大兴卒塞(sè)之 .度(duó)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 .天子既封禅(shàn)巡祭山川 .河汤汤(shāng)兮激潺湲 .搴(qiān)长茭兮沉美玉 .朔(shuò)方、西河、河西、酒泉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然河菑衍溢 菑同灾,灾难。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 道同导,疏导。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厮同斯,分开。九泽既洒,诸夏艾安 洒同酾,分流,疏导。辟沫水之害 辟同避,避免。百姓飨其利 飨同享,享受。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罢同疲,疲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 邸同抵,抵达。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 并同傍,依靠,沿着。用注填阏之水 阏同淤,淤塞。其奉邑食鄃 奉同俸,俸禄。鱼沸郁兮柏冬日 柏同迫,迫近。颓林竹兮楗石菑 菑同剚,树立,插入。佗小渠披山通道者 佗同他,其他。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害中国也尤甚 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于大陆,播为九河 至于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难处 古义:难行的地方;今义:困难。漕从山东西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往往 古义:到处;今义:经常。其明年,旱,干封少雨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后一年。山东从沔无限 无限 古义:没有阻碍;今义:没有穷尽。

便于砥柱之漕 便于 古义:比……更方便;今义:比较容易(做某事)。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 陆、水:名词用作状语,在陆地上、在水上。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东南: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南流淌。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裕。欲罢之,毋令东伐 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 东南: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

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令齐人水工徐伯表 表:名词用作动词,以表测量地势高下确定水流走向。漕从山东西 西:名词用作动词,西行。则田者不能偿种 田:名词用作动词,种田。

下御史大夫张汤 下:名词用作动词,(天子)交给(下属)。从斜下下渭 下(后一个):名词用作动词,流入。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

译文:禹认为黄河上游地势高,水流湍急汹涌,难以在平地上顺利通过,多次泛滥冲毁堤坝,于是分开两渠来疏引黄河水流。

(2)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填决河。译文:这时天子在万里沙祠祷神完毕,就回来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到黄河中祭河神,命群臣及随从人员自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薪,填塞决口。

(3)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译文:水为利为害的能力太大了!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史记》中的《八书》,是司马迁创设的分门别类的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专题史。《八书》包括《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从中可以看出“八书”涵盖的典章制度分别是:礼仪、音乐、军事、历法、星象、宗教、水利、经济。其中《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表明司马迁对治水工程重要性的明确认识和深切关注。

(2)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是《尚书·禹贡》。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的,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专门记载水道的始自《河渠书》。

(3)李冰,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六 国 年 表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表”,《史记》体例之一,是以表格形式记人记事的一种体裁,为司马迁始创。记事较略的为“世表”,一般为“年表”,较详的为“月表”。“十表”分别是: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六国年表》为《史记》“十表”之第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六国,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全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下至秦二世卒年(公元前207年),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且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纵观全表,周无事可记,而秦事详于六国,体现了司马迁的深意。阅读本文重在表前序言,对表则知其形即可。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和积累文中涉及的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知识,以及“表”的有关知识。

2.引导学生阅读序文,了解大意,体会太史公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历史倾向性。选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和自我练习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1课时:引导学生课前对照文本下注释阅读课文,完成“感知文本”问题、“预读积累”练习,课上在教师指导下解疑并分析、探究有关问题。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感知文本 对照文本下的注释与文本批注,了解文本内容大意;边阅读边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从《六国年表》全文看,分为“序文”与“表”两大部分,请用一句话概括“序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表”的内容,列出秦灭六国的大事记。(见学生用书第26页“感知文本”)【分析】 “序文”篇幅短,相对于前面几篇难度要小,同时从本专题“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阅读要求来看,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就是一种阅读概括能力训练;“表文”简明,体会一下如何看表,也是一种快速筛选信息的训练。

“序文”简要叙述了秦王朝由建立到逐步强大,终于吞并六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全过程。“表”中所记“秦灭六国的大事”: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赵、燕,二十六年灭齐。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周东徙(xǐ)洛邑

僭(jiàn)端见矣 ..先暴戾(lì)位在藩(fān)臣 ..攘(rǎng)夷狄 .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móu)矣 .诸侯晏(yàn)然 矫(jiǎo)称蜂出 ..踵(zhǒng)《春秋》之后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僭端见矣 见同现,出现。

今秦杂戎翟之俗 翟同狄,古代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东竟至河 竟同境,边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衡同纵横,合纵、连横的策略。诸夏宾之 宾同摈,摈弃。西方物之所成孰 孰同熟,成熟。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 势利 古义:形势有利;今义: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待人的表现。秦既得意 得意 古义:达到目的;今义:高兴。

诸侯史记尤甚 史记 古义:历史记载;今义:专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然世异变,成功大 成功 古义:成就的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效果。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周东徙洛邑 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先暴戾,后仁义 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后。大夫世禄 禄:名词用作动词,享受俸禄。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海内争于战功 战:名词用作状语,用战争的方式。功:名词用作动词,建立功业。务在强兵 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矫称蜂出 蜂:名词用作状语,像蜜蜂一样。法后王 法:名词用作动词,取法,效法。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作动词,列表。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名词用作动词,称雄。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作动词,完成帝业。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僭端见矣 僭:超越本分。.诸侯晏然 晏:安宁,宁静。.务在强兵 务:致力于。.矫称蜂出 矫:假托。.虽置质剖符 置:派遣,安置。.其文略不具 具:详细。.因举而笑之 举:例举。.踵《春秋》之后 踵:继承。.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译文: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2)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译文: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3)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译文: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表”是司马迁创造的将人物、事件按年代编排的一种表格式记事体裁,表格前面加上序文,简要介绍一些相关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2)《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第三专题 不虚美 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

专 题 解 说

《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述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写历史,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不仅需要眼光,而且要有胆识和气魄。司马迁能够秉笔直书,说真话,突出表现了他作为“良史”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这是最可宝贵的史学传统,也是我们今天所要继承和弘扬的。

本专题中所选的《高祖本纪》与《李将军列传》充分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高祖本纪》中的刘邦,作为平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具有治国的雄韬伟略和远见卓识。他在入关后不先称王,而约法三章,又能知人善任,善结人心,从谏如流。司马迁除记述这些史实外,同时也如实记述了刘邦的另一面:奸诈圆滑、不讲信用、无赖、阴冷残忍等不良个性,如“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绐为谒曰‘贺钱万’”,未央宫大宴在众臣面前奚落其父等。《李将军列传》重点记载了李广横空出世、英勇神武、机智勇敢的历史事实,他射匈奴射雕者、射白马将、射追击者、射石,百发百中,矢能饮羽;他廉洁宽厚,“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也如实记载了李广睚眦必报、恃才而骄的性格弱点,如斩霸陵尉等,最后落得“命途多舛,李广难封”的悲剧结局。

为了遵循“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史记》常用“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就是关于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写,而是放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其主要目的是从对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认识出发,将材料有意识地加以安排和剪裁,以服从于对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在很多地方采用了这种写法。凡属灭项兴刘的大事,以及表现高祖成功及其性格特征的文献资料,都记录在《高祖本纪》中。凡涉及“叙汉非”的地方,则用“互见法”,或删繁就简,只叙事件轮廓,或略而不述,放在他人传中。如《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留侯列传》表现刘邦的猜忌功臣;《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几次把亲生儿女推到车下。这样既保持了本篇文章自身的匀称,不至于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篇章重复,又突出了刘邦这位中心人物。正如李长之所言:“司马迁是一个历史家之外,兼是一个艺术家,他晓得每一篇传记一定有一个中心,为求艺术上的完整起见,便把次要的论点放在别处了。”

本专题两篇课文,宜以讲读《高祖本纪》为主,自读《李将军列传》;讲读也应采取略讲整体、精讲选段的方式。

高 祖 本 纪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高祖本纪》为《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八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这是司马迁创作本篇的基本宗旨。全文侧重叙写的是刘邦如何战胜项羽,最后建立汉帝国的过程,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具体了解刘邦其人其事的基础上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由于课文篇幅较长,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对照文本注释、借鉴文旁批注自读原文,理清全文大体情节,明白全文记述的主要事件,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预读积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在此基础上,选读语段,探讨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和事件;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笔下的帝王形象,明白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3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课时,“探究文本”,认识和理解“不虚美,不隐恶”这一史家传统。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高祖本纪》原文较长,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让同学们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事件;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高祖本纪》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了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共20段)可分为三个部分。请划分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生孝惠帝、鲁元公主”)(第1—4段):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至“大赦天下”)(第5—17段):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至文末)(第18—20段):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2.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第二部分又分三个阶段。请划分这三个阶段,概括每阶段的大意及其主要情节。(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第一阶段(第5—7段):写刘邦领兵西进并率先入关。主要写了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刘邦奉楚怀王之命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第8—14段):楚汉相争,赴鸿门谢罪,在垓下打败项羽。主要写了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等情节。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

第三阶段(第15—17段):刘邦在汜水之阳称帝。主要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

3.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各写了哪些重要情节(事件)?请简要概括。(见学生用书第33页“感知文本”第3题)【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而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bēi).廷中吏无所不狎(xiá)侮 .常从王媪、武负贳(shì)酒 .高祖每酤(gū)留饮 .高祖常繇(yáo)咸阳 .乃绐(dài)为谒(yè)曰 ..沛公方踞(jù)床 .争持牛羊酒食献飨(xiǎng)军士 .去辄烧绝栈(zhàn)道 .......日夜跂(qì)而望归 .给馈饷(xiǎng),不绝粮道 .高祖奉玉卮(zhī).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同债,债务。

高祖常繇咸阳 常同尝,曾经。繇同徭,服役。诸所过毋得掠卤 卤同掳,把人抢走。秦人憙 憙同喜,高兴。秦军解 解同懈,懈怠。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同安堵,不迁动,不变更。无内诸侯军 内同纳,接纳。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同佯,假装。无所诎 诎同屈,理亏,不安。不如决策东乡 乡同向,往。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仁而爱人 爱人 古义:爱惜、怜惜人;今义:妻子。常有大度 大度 古义:远大的抱负;今义:度量大。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家庭成员。作业 古义:从事的职业;今义: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

诽谤者族 诽谤 古义:批评、议论;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 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山东 古义: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域;今义:山东省。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 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大王起微细 微细 古义:卑下,低贱;今义:非常细小。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是何种活用并解释。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奇:使动用法,使……与众不同。会项伯欲活张良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苦:意动用法,以……为苦。沛公然其计 然:意动用法,认为……正确。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素车白马:名词用作动词,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 都:名词活用作动词,定都。诽谤者族 族:名词活用作动词,灭族。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夜往见良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道:名词用作状语,在途中。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高祖竟酒,后 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到最后。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陂:水边。.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身:身孕。.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结束。.萧何为主吏,主进 主:负责。.乃绐为谒曰 绐:欺骗。.何自妄许与刘季 妄:随便。.昌邑未拔 拔:攻克。.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徇:示众。.因张良遂略韩地辕 略:攻取。.啖以利 啖:引诱。.系颈以组 组:绳索。.偶语者弃市 偶:相对,聚在一起。.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距:抵抗。.见谢项羽 谢:谢罪。.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期:约定期限。.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孰:谁,哪个。.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译文: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2)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

译文:沛公认为其中有诈,就用了张良的计策,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用利益进行引诱,乘此机会前去偷袭武关,攻了下来。

(3)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译文: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4)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译文: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它),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

(5)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译文: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

7.根据自主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填空。

(1)真实地记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夸张、不隐瞒,即班固所说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也被称作“实录”,这是《史记》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主要原因。

(2)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显示。

(3)在中国历史大舞台上,项羽和刘邦演出了一幕千古流传、惊心动魄的楚汉相争的威武雄壮的戏剧,正因为此,本文和《项羽本纪》堪称《史记》中璀璨夺目、交相辉映的双璧。

李将军列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四十九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在西汉反对匈奴侵略的长期战争中,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爱护士卒,为匈奴所畏惧、为广大军民所敬爱的将军。他的一生,又是受封建统治者排挤迫害的一生。司马迁曾经亲见李广,掌握了大批确实可信的材料,再加上作者进步的思想倾向性,使这篇传记成为典型的历史实录。本文围绕李广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等特点,刻画了李广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及其幸臣排挤并加害李广的罪行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对汉代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李将军列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但故事生动,加上文本下的注释和文旁批注,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阅读过程中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质疑解疑和分析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与课文有关的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自主阅读与课堂讨论,分析司马迁笔下的一代名将形象,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李广悲剧命运的原因。

4.通过对李广形象特点的分析,体会“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同学们可以对照文本注释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了解文章叙述的人物的主要事迹;选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或故事情节。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本文共11段,可以分为四大部分。请阅读全文,在知其大意的基础上,将全文划分为四大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见学生用书第40页“感知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始至“故弗从”)(第1—2段):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第二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至“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第3—7段):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赞扬了他关心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第三部分(从“后二岁”至“当死,赎为庶人”)(第8—10段):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第四部分(从“太史公曰”至文末)(第11段):作者的论赞,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睨(nì)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辄分其麾(huī)下 .广讷(nè)口少言 .以为李广老,数奇(jī).意甚愠(yùn)怒而就部 .遂引刀自刭(jǐng).悛悛(xún)如鄙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尝从行 尝同常,经常。上山陈 陈同阵,列阵。广详死 详同佯,假装。

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莫同幕,幕府:泛指将帅办事的地方。军亡导,或失道 或同惑,迷惑。南绝幕 幕同漠,沙漠。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悛悛同恂恂,诚恳的样子。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学者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有学问的人。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以为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 古义:事情的复杂经过,委曲详细的情况;今义:弯曲,形容事情复杂多变。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用坚其意 坚:使动用法,使……坚定。呵止广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胡兵终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上山陈 陈:名词用作动词,列阵。络而盛卧广 络:名词用作动词,编网兜。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前:名词用作动词,前进。后大将军 后:名词用作动词,落后。

即有急,奈何 急:形容词用作名词,紧急情况。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形容词用作名词,委曲详情。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回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迂回绕远的路。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用善骑射 用:因为。.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格:击杀。.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勒:统率。.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活。.是时会暮 会:适逢。.得李广必生致之 致:送,送达。.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暂:突然。.无老壮皆为垂涕 无:不论。.其将兵数困辱 数:屡次。.东道少回远 回:迂回。.急诣部,如书 诣:到。.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对簿:受审。..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译文: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译文: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3)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译文: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箭,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

(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译文: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得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任吧? 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而悲剧的一生,塑造出一个卓立千古、彪炳万世的英雄形象。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深情地怀念李广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补出下列课文中的名句。

①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第四专题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史记》的理想人格

专 题 解 说

本专题由一篇世家、两篇列传组成,均为节选。三篇传记的传主,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司马迁在为他们作传时,也饱含着推崇、赞美的感情。研读这几篇传记,了解这些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讨论他们的品格和精神,大有裨益。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世界名人。读《孔子世家》,不仅可以大致了解孔子的一生,更可以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不放弃的精神。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的政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见解和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读《屈原列传》,我们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害荣辱于度外、存君兴国之志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所深深感动,也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

《史记》的理想人格,最典型也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屈原的品质精神,正因为如此,《屈原列传》成为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名篇。学习本专题,可以《屈原列传》为重点讲读篇目,《孔子世家》可选讲其中重点语段,《管仲列传》可作为自主阅读与训练篇目。

孔 子 世 家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孔子世家》是《史记》“三十世家”之第十七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孔子的窗口。司马迁以真正史家的笔墨,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让我们能够一窥孔子生活的真实面貌。《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课文重点节选的是集中表现孔子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有关内容。由于课文比较长,且学生对照注释阅读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选讲重点语段,使学生了解孔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具体地了解孔子的生平与事迹、伟大的人格与坚持理想的不懈精神。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重点选讲为辅。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先理解大意,完成“感知文本”练习;再根据课文原句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在自主阅读与完成练习过程中注意记下自己的疑问。(理清思路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提供答案让学生对照)感知文本

《孔子世家》节选部分共22个自然段,按照孔子一生的重要活动可分为六个部分。请根据下面划分,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并根据要求写出每部分中叙述的孔子的主要活动。(见学生用书第48页“感知文本”)【分析】 理清全文的思路脉络,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是具体认识和了解孔子的基础。文中记述孔子的事迹比较清楚,因而理清全文思路脉络、概括大意,并不困难。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这段文字写得很简要,但内涵很丰富)第1段:简介孔子的出生地、家世、出生的时间及有关情况。第2段:概括介绍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第3—5段):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第3段:孔子适周问礼。第4段:孔子适齐闻《韶》。第5段:孔子在鲁学鼓琴。

第三部分(第6—11段):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第6、7段: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第8—10段: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第11段:写被围陈蔡之间的困境被解除,孔子一行人化险为夷。

第四部分(第12—19段):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第12—15段:叙述孔子对《诗》《书》《礼》《乐》《易》的研习和整理。第16—17段:介绍孔子从教授业的基本情况。

第18—19段:叙述孔子作《春秋》的动机原委、文辞笔法、巨大影响,以及孔子对《春秋》的重视情况。

第五部分(第20—21段):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第20段:孔子辞世的年龄和时间。

第21段:写孔子去世后弟子的哀悼、孔里和孔庙的形成、高皇帝和诸侯卿相对孔子的祭祀和崇拜。第六部分(第22段):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生而首上圩(wéi)顶

畜(chù)蕃息 ..未得其数(shù)也 子路愠(yùn)见 ..匪兕(sì)匪虎 .良农能稼(jià)而不能为穑(sè)..始作翕(xī)如 纵之纯如,皦(jiào)如 ..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 天王狩(shòu)于河阳 ..唯子贡庐于冢(zhǒng)上 .常先谒(yè)然后从政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几然而长 几同颀,颀长。

师襄子辟席再拜 辟同避,离开(坐席)。匪兕匪虎 匪同非,不是。然。非与 与同欤,句末语助词。使知者而必行 知同智,聪明。盖少贬焉 盖同盍,何不。赐,而志不远矣 而同尔,你的。不容然后见君子 见同现,显示。下至秦缪 缪同穆,秦缪即秦穆公。周监二代 监同鉴,借鉴。

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古代祭祀前的身心整洁工作。约其文辞而指博 指同旨,观点,主张。然心乡往之 乡同向,朝着。

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祗回同低回,流连,依依不舍。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聪明 古义:耳聪目明;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用事 古义:当权;今义:(凭感情、义气等)行事。乃因史记作《春秋》 史记 古义:泛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史料;今义:指司马迁的《史记》。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折中 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意见进行调和。

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彬彬 古义:指文采与品质兼备的样子或丰盛的样子;今义:文雅的样子。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其先宋人也 先:形容词用作名词,先人。

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高:名词用作状语,向高处。如王四国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治。军于城父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譬使仁者而必信 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信。使知者而必行 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去做。纲而纪之 纲、纪:名词用作动词,制定制度、整治。序《书传》 序:名词的为动用法,为……作序。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病:名词用作动词,担心。

推此类以绳当世 绳:名词用作动词,按一定标准去衡量规范。笔则笔,削则削 笔:名词用作动词,写,记。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罪:名词用作动词,怪罪。弟子皆服三年 服:名词用作动词,服丧。唯子贡庐于冢上 庐:名词用作动词,建造房屋。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 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庙:名词用作动词,建庙。以太牢祠焉 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

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宗: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师。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祷于尼丘得孔子 祷:祈祷,祷告。.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蕃息:蕃,繁殖,增多。息,滋息,繁育。..弟子稍益进焉 稍:渐渐。.欲以通乎景公 通:沟通,联系。.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益:增加(新的学习内容)。.眼如望羊 望羊:即望洋,联绵词,仰视的样子。..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刺讥:指责,讥刺。..从者病,莫能兴 兴:起身。.子路愠见 愠:怨恨,生气。.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厄,不得志。.追迹三代之礼 追迹:推求考察。..然后乐正 正:整理,规范。.不愤不启 愤:内心有所郁结。.约其文辞而指博 约:简约,精炼。.孔子在位听讼 听:处理,判断。

.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赞:助,佐助。.常先谒而后从政 谒:拜谒。.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译文: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译文:对问题看得清楚深刻,却走投无路的人,是因为喜欢议论别人;能广博地辨别是非善恶,却面临险境的人,是因为喜欢揭露他人的丑恶。

(3)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译文:孔子是一个贤能的人,他所指责的东西都切中了诸侯国的弊端。现在他久留陈蔡之间,两国各位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他的心意。

(4)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译文:(在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达到急于求知而不通的状态就不开导,开导时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重复讲解。

(5)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译文:天下君王以及贤人很多,但他们生前荣耀,死后却默默无闻。7.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保存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成的《论语》一书之中。

(2)补全下列名句。

①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②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⑤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管 仲 列 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课文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中的第二篇,是为管夷吾和晏婴两位大政治家写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者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两人的赞词。课文节选的是传中写管仲的内容。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从这一精神出发,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节选部分重点记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及司马迁对他的赞词。

学习本文的重点在于积累文言知识和了解人物事迹及其为人。文章篇幅较短,阅读理解难度不大,适宜学生自学或自主训练,课堂上可以进行质疑与讨论。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句子。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了解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和管鲍的知遇之交。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主阅读与质疑讨论相结合。

1课时:在自主阅读完成“感知文本”“预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质疑讨论或综合训练。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感知文本 指导学生对照文本注释自主阅读原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全文思路结构,完成“预读积累”练习。

全文共5段,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见学生用书第54页“感知文本”)【分析】 文章篇幅较短,层次比较明显,学生划分各部分及概括大意并不困难。全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第二部分(第3—4段):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

第三部分(第5段):司马迁的赞词,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尝与鲍叔贾(gǔ).不以我为不肖(xiào)不以我为怯(qiè)..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

贵轻重,慎(shèn)权衡 ..2.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穷困 古义:困厄;今义:贫穷。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不肖 古义: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通货 古义:交换货物;今义:流通货币。3.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齐桓公以霸 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管仲既任政相齐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相国。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器量小。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愧,以……为耻辱。富国强兵 富、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使……强。管仲因而信之 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南袭蔡 南:名词用作状语,向南。桓公实北征山戎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贵轻重,慎权衡 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要。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交游。.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欺:占便宜。.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九合诸侯 合:会盟。.一匡天下 匡:匡正,纠正。.尝与鲍叔贾 贾:做生意。.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见:表被动。.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区区:小小的,形容微不足道。..与俗同好恶 俗:百姓。.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维:纲纪,准绳。.故论卑而易行 卑:平易。.将顺其美 将:扶持。.5.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译文: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译文:我曾经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国君免职,鲍叔却并不认为我没才干,因为他知道我没遇到好时机。(3)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译文: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能相亲相附。6.根据自己的积累和阅读填空。

(1)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张法治,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以“……之交”形式组词的近义词组还有: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

屈 原 列 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是战国屈原和西汉贾谊两人的合传,原传前半部分写屈原,后半部分写贾谊,最后是司马迁对两人的赞词。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第一次记下有关屈原的资料。司马迁含着热泪为屈原作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本文记载了伟大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志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品《离骚》,著录了他的另一篇有名的作品《怀沙》。这篇列传是供后人研究屈原和他的作品的最早最宝贵的资料。阅读这篇传记,可以加深对《史记》所褒扬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这篇课文比较长,有些地方的文字也比较艰深,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文本注释,借鉴文本旁的批注,先梳理全文思路,理解大意,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政治主张;再精读重点语段,加深对屈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比较清楚地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了解并学习其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下的讲读相结合。

3课时:第一课时“感知文本”,理清思路结构,完成文言知识积累练习,质疑释疑;第二课时选读语段,具体理解屈原的精神品质和政治主张;第三课时“探究文本”,探究屈原的“志”和司马迁“悲其志”的原因。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首先理解全文大意,理清全文的思路结构;然后完成“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屈原列传》全文共13段,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记叙,加上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全文共分五部分。请划分五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屈原一生的遭遇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你认为是哪五个字?(见学生用书第60页“感知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简介屈原的姓氏、家世、官职、才干和地位。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至被“疏”,评价屈原的《离骚》,赞颂屈原正直的品格。第三部分(第4—9段):写屈原被“绌”后楚国的日益衰败,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第四部分(第10—12段):写屈原从被“迁”到自沉汨罗江的经过,交代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第五部分(第13段):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可以用“任”“疏”“绌”“迁”“沉”五个字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娴(xián)于词令

属(zhǔ)草稿未定 ..谗谄(chǎn)之蔽明也 疾痛惨怛(dá)..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 ..蝉蜕(tuì)于浊秽 .皭(jiào)然泥而不滓(zǐ)者也 .屈平既嫉(jí)之 .而圣君治国累(lěi)世而不见者 .何不哺其糟而啜(chuò)其醨(lí)..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 .而蒙世俗之温蠖(huò)乎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靡不毕见 见同现,显现。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旨,主旨。屈平既绌 绌同黜,罢免官职。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合纵。乃令张仪详去秦 详同佯,假装。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纳,接受。被发行吟泽畔 被同披,披散。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厚币委质事楚 币 古义:礼物,财物;今义:货币,钱币。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诡辩 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反覆 古义:使事情回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颜色憔悴 颜色 古义:脸色(颜,颜面;色,气色);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形容枯槁 形容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从容 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4.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含义。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怀:名词用作动词,怀抱。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内、外: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亡国破家相随属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邪曲:小人。方正:正直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明。.人穷则反本 穷:困厄,不得志。.《国风》好色而不淫 淫:过分而失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刺:指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条贯:条理,文中指规律。..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近。.不获世之滋垢 获:沾染。.厚币委质事楚 币:财物。.使使如秦受地 如:到,前往。.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致:表达。.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分:资质。.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贬黜。.及见贾生吊之 吊:悼念。.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游:游走,奔走。.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译文:上官大夫看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更改它,屈原不同意。

(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译文:《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译文: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4)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译文: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7.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若是省略句请补出省略内容。(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省略谓语,即:又因厚币(贿赂)用事者臣靳尚]。(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用“见”表示被动)。(4)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倒装句(定语后置,即“察察之身”)。

(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倒装句(否定句中代词“自”做介词“为”的宾语,宾语前置,“自为”即“为自”)。8.根据自主阅读和知识积累填空。

(1)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但是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文学家、诗人。他创作的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离骚》是“楚辞”的顶峰之作,也是和“风”“雅”“颂”并称的“骚体”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诗作《天问》,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描写太空旅行的文学作品。他在一系列作品中,把许多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山川河海等,交织成一幅雄伟奇丽的画卷,从而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一代新风。

(2)将下列句子补写完整。① “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③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④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怀瑾握瑜、博闻强志、随波逐流、弹冠振衣、与世推移。

第五专题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专 题 解 说

《史记》中人物形象刻画的艺术,不仅前无古人,而且成为后世史书、散文、小说、戏剧塑造人物的典范。苏教版必修三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更是其中翘楚。司马迁就像一个出色的画家,用他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富有灵性的刻刀,为我们刻出了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像。在《史记》不朽的人物画廊里,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王侯将相叱咤风云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为知己者死”的刺客、“一诺千金”的游侠以及倡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本专题选入四篇课文,涉及四类不同的人物。《项羽本纪》是专传,塑造了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合传,塑造了一位智勇兼具、宽容大度和具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的古代贤相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位知过必改、光明磊落的将军形象,留下“将相和”的美谈。《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颂扬了处于社会下层的淳于髡、优孟、优旃等人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和“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才能。《刺客列传》也是类传,全传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荆轲是这篇作品的核心人物。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雄侠客的形象。

学习本专题,建议重点学习《项羽本纪》,可以在《鸿门宴》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项羽,从而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的艺术。另一重点是学习《刺客列传》,因为节选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很广,也曾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

项 羽 本 纪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按照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体例,“本纪”为纪帝王当国的事。项羽虽未成帝业,但秦亡汉兴之间,他在一个时期内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也把他列入“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七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无论从教材这一专题看,还是从《史记》全书看,《项羽本纪》都是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项羽本纪》对项羽丰功伟绩的歌颂,表现出作者进步的历史观;文中如实地写出项羽的种种弱点和错误,揭示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又表现出《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作者刻画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笔力奇伟,丰富多彩,更表现出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正如前人评述:“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

《项羽本纪》有丰富的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必修部分学习文言文偏少,文言知识积累不够,要真正读懂《项羽本纪》有很多障碍。然而,必修三中学习过其中的精彩片段《鸿门宴》,对项羽这一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因此,学习《项羽本纪》,可以在复习《鸿门宴》的基础上,围绕“三文”(文言、文学、文化)来考虑,精讲与略讲相结合,理解与探究相结合。以学习积累文言文化知识和理解文本内容为基本内容;同时设计讨论主题,以赏析文学形象、探究其价值意义为重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通读全文,朗读重要语段,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学会独立翻译重要文言句子。2.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了解项羽一生的事迹,认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探究悲剧英雄形象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3.指导学生精读赏析重要语段,探讨作者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探究文中体现出来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学习方法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讲练结合,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教师点拨,选读重要语段,分析理解课文重要内容;第三课时,重点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探究刻画人物的方法。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项羽本纪》原文较长,可以让同学们安排一定时间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事件;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项羽本纪》节选部分省略了“吴中起兵”的情节和教材必修三中已经学过的“鸿门宴”部分的内容,共有9段文字,按照传记惯例与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可以分为四大部分。请你划分好四部分,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简要说出每一部分叙写的项羽的主要事迹。(见学生用书第68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第一部分(从文章开头至“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第1—2段):介绍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主要事迹:不肯竟学,少年言志,才气过人。

第二部分(从“项羽已杀卿子冠军”至“诸侯皆属焉”)(第3段):叙写巨鹿之战的过程。主要事迹:项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从“项王军壁垓下”至“桃侯、平皋侯、武侯皆项氏,赐姓刘”)(第4—8段):叙写垓下之战的过程。主要事迹:慷慨悲歌别虞姬,东城快战,乌江拒渡,“为德”自刎,死后的影响。第四部分(最后一段)(第9段):司马迁的赞语,对项羽的评价。

课文省略了“吴中起兵”的情节和必修三中已经学过的“鸿门宴”部分的内容,按照人物传记的惯例,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个部分及作者的赞语。

第一部分,按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一是介绍项羽的家世——世代为楚将,祖父为秦所戮;二是介绍项羽少时的学习情况及观秦始皇巡游时的“言志”之语,展现其性格中的“才气过人”和“不肯竟学”两个侧面。

第二部分写巨鹿之战,以极为精彩而有气势的文笔,描述了项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的战斗场面,生动展示出项羽勇猛善战、所向披靡的将帅神威,并以三个“无不”、两个“莫敢”构成的句式,极力渲染项羽的将帅神威。

第三部分写垓下之战。先写项羽慷慨悲歌别虞姬,“一腔愤怒,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接着写项羽东城快战,瞋目怒叱,竟令人马惊退数里,表明越是末路,越显出他的英雄本色,认输而不服气。然后写项羽乌江拒渡、“为德”自刎的情节,写出了他的荣誉、尊严、人格、血性,绝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有耻知愧,对八千子弟、江东父老的一片责任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英雄主义精神也发挥到了光辉的顶点。最后写项羽死后的影响。垓下之战的这些精彩情节,描绘出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或英雄气短,慷慨悲歌;或愤懑不平,决死快战;或叱咤阵前,神威不减;或兵败自刎,坦荡磊落……从而以极尽辗转腾挪之能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项羽这一悲剧英雄的形象与神采。

司马迁的赞语为《史记》的首创体制:正文客观描写,论赞主观评述。本文的赞语,正面揭示正文的客观描写所潜藏的作者对项羽的评价态度:(1)肯定项羽的英雄气概。

(2)揭示项羽失败的原因:① “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②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③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2.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中有四个关键阶段,你了解吗?请你简要说明。(见学生用书第68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四个关键阶段:① 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② 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③ 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④ 垓下之战,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为秦将王翦所戮(lù)者也 .乃请蕲狱掾(yuàn).每吴中有大繇(yáo)役及丧 .力能扛(gāng)鼎 .皆沉船,破釜(fǔ)甑(zèng)..项王军壁垓(gāi)下 .歌数阕(què),美人和(hè)之 ..麾(huī)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斩将,刈(yì)旗 .汉军皆披靡(mǐ).项王瞋(chēn)目而叱之 .乌江亭长舣(yǐ)船待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chuāng).乃自刎(wěn)而死 .舜目盖重瞳(tóng)子 .羽岂其苗裔(yì)邪 .自矜(jīn)功伐 .尚不觉寤(wù)而不自责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同徭,劳役。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忼同慷,慷慨。直夜溃围南出 直同值,当。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寤同悟,觉悟。辟易数里 辟同避,退避。

乃持项王头视鲁 视同示,出示,展示。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学书不成 书 古义:认字和写字;今义:书本,书籍。乃悲歌忼慨 忼慨 古义:情绪激昂高亢;今义:大方,不吝惜。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才气 古义:才能,气度;今义:才华。期山东为三处 山东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各行政区划的统称或某一区域。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 古义:悬赏征求;今义:买。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经营 古义:治理;今义:泛指筹划并管理。4.下列句中加点词为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毋妄言,族矣 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梁以此奇籍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皆沉船,破釜甑 沉、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沉,使……破。..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冠:名词用作动词,名列第一。.无不膝行而前 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行走)。.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用作动词,筑营垒,布置阵地。.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晚。.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行进。.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西:名词用作动词,往西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为主死节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泣: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哭泣。.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蜂:名词用作状语,像蜜蜂那样。.遂将五诸侯灭秦 将:名词用作动词,率领。.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剑一人敌,不足学 敌:对抗,抵御。.以故,事得已 已:停息。.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部勒:部署,约束。..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扛:举起。.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被宠幸,受宠爱。.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乌江亭长舣船待 舣:使船靠岸。.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马童面之 面:背对着。.五人共会其体 会:拼合。.何兴之暴也 暴:突然。.自矜功伐 矜:夸耀。.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奋:逞弄。.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译文:每当吴县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译文: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3)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

译文:当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按照鲁公这一等级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

(4)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译文: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而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7.根据自主阅读和知识积累填空。

(1)《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的一生中的四个关键阶段:① 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② 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③ 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④ 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本文节选了项羽家世与早年情况、巨鹿之战、垓下之战三部分内容。历史上把项羽与刘邦争霸,称作楚汉相争。

(2)补出下列名句空缺的内容。

①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③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④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8.结合文本内容介绍下面成语或短语的意思。

(1)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项羽这样做,体现出他勇猛善战、一往无前的将帅神威。

(2)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

(3)四面楚歌: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四面都是汉军在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项羽此时可谓英雄末路,发出慷慨悲叹。

(4)乌江自刎:项羽垓下兵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驾小船来接项羽,请项羽赶快过江,收拾兵马,以图他日东山再起。项羽却自刎身死,他选择了壮烈地死去。对项羽该不该选择死,人们有许多争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第二十一篇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太史公自序》说:“能信意强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本传“太史公曰”也说:“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两处都是单提蔺相如一个人,可见蔺相如在本篇作品中的地位。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是叙述蔺相如的部分,也是中学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忠尽智,国难当头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节选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但故事生动,加上文本下的注释和文旁批注,降低了阅读理解难度。因此,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阅读过程中完成“整体感知”与“积累练习”;在此基础上,利用课堂进行质疑解疑和分析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与课文有关的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4.理解“廉蔺交欢”对当时赵之兴亡的重要意义以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

以自主阅读与讨论交流为主(或诵读加评点和交流):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指导学生对照文本注释阅读原文,先理解全文大意,了解文章叙述的主要故事;选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或故事情节。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完成“感知文本”和“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课文节选共8段。按照“传记”的体例,可以分为几部分?请阅读全文,在知其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见学生用书第75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身份与地位。第二部分(第2—5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第三部分(第6—7段):写蔺相如渑池之会不辱使命。

第四部分(第8段):写蔺相如委曲求全,廉颇负荆请罪,终于廉蔺交欢。

2.课文节选主要写了哪几个故事?反映了哪两种矛盾?这两种矛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见学生用书第76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课文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二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后一个矛盾的起因,通过这两种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使人遗(wèi)赵王书 .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 .大王亦幸赦(shè)臣

可予不(fǒu)..臣愿奉(pěng)璧往使 相如持其璧睨(nì)柱 ..乃使其从者衣(yì)褐 .臣请就汤镬(huò).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xī).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 .与王诀(jué)曰 于是秦王不怿(yì)..相如引车避匿(nì)相如虽驽(nú)..卒相与欢,为刎(wěn)颈之交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肉袒伏斧质 质同锧,铁砧。可予不 不同否,表疑问语气。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奉同捧,用手托。拜送书于庭 庭同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召有司案图 案同按,比画,指示。

设九宾礼于廷 宾同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秦自缪公以来 缪同穆。一介之使 介同芥,小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同熟,仔细。请奉盆缻秦王 缻同缶,盛酒浆的瓦器。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嫔妃;今义:长相漂亮的女子。左右 古义:身边的侍从;今义:方位词,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往 古义:从某处到某处;今义:以前。

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而 古义:因,趁机;而,表修饰。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的结果。明年,复攻赵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不行 古义:不去;今义:不可以,不中用或不被允许。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进 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 古义:扬言;今义: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古义:近亲及姻亲,内外亲属(内亲外戚);今义:专指外亲。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宁许以负秦曲 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背负。臣请完璧归赵 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怒发上冲冠 上:名词用作动词,上竖。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大王必欲急臣 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急迫。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损。舍相如广成传 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

间(jiàn)至赵矣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名词用作动词,遵守约束。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名词用作状语,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廷:名词用作状语,在朝堂之上。毕、归:使动用法,使……完毕,使……归(国)。赵王鼓瑟 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秦御史前书曰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用作动词,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且庸人尚羞之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先、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官。.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易:交换。.今君乃亡赵走燕 走:逃跑。.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窃:私下里。.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必:如果。表示假设。.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相如因持璧却立 却:后退。.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逆:违背,触犯。.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谢:道歉。.臣请就汤镬 就:靠近,接受。.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款待。.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为:演奏。.秦王竟酒 竟:从开始到结束。.不欲与廉颇争列 列:位次。.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殊:很,十分。.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到了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译文: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燕国害怕赵国,按那情势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从小路回赵国去了。(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译文: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

(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文:但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7.根据自主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填空。(1)《史记》中的“合传”有两类:一类是将同类型人物的传记合在一起,一类是将事业上密切相关的人物传记合在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属于后一种。

(2)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的故事,赞颂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先公后私的美德,也赞美了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廉颇的诗句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4)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曾写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对蔺相如进行评价。

(5)京剧《将相和》中有这样一段唱词:“蔺相如:老将军你何必身背荆杖,有什么衷肠话细说端详。我虽然在秦邦完璧无恙,我虽然渑池会羞辱秦王,我虽然侥幸封首相,怎比得老将军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可算得是盖世的忠良。”这段唱词中提到的课文中的事情有:蔺相如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蔺相如拜为上卿,廉颇负荆请罪。

滑 稽 列 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史记·滑稽列传》是“七十列传”中的第六十六篇,是专叙滑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是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没有阻难之意。后世用作诙谐幽默之意。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可见司马迁所说的滑稽人物是指那些不随波逐流、不争权夺利,能通行上下的人。这种人能言善辩,常用婉转的讽喻或反话进行规劝,在谈笑之间,以含蓄微妙的语言点出事情的要害。司马迁把滑稽与“六艺”相提并论,高度赞扬了这类人物。本文比喻新奇浅近,寓意深刻明白;行文韵散相间,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滑稽人物,用滑稽笔墨,形式也和内容互相协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文中所记人物和主要事迹;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清楚地了解司马迁笔下的小人物的品质特点,理解作者在这些小人物身上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和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边读边练,以练促读,以读助练。

2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了解主要人物及其事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有关语段,在老师的点拨下“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滑稽列传》原文较长,引导同学们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其主要人物与事迹;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他们的地位如何?他们各自有什么典型事例?用简要的文字概括这些事例。(见学生用书第82页“感知文本”)【分析】 文章写了齐国的淳于髡、楚国的优孟、秦国的优旃三个人物,他们一个是赘婿,两个是倡优,地位都很低。他们有以下的典型事例:淳于髡——以鸟喻人,激发齐王;以禳田故事,表明付出与回报的关系;饮酒谏淫乐。优孟——谏马厚葬,抑止昏暴;模仿故相,使其后人生活有所保障。优旃——计息卫士,巧止扩苑囿,妙谏漆城。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谈言微中(zhòng),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说(shuì)之以隐曰 .沉湎(miǎn)不治

赍(jī)金百斤 ..见道傍有禳(ráng)田者 瓯窭(lóu)满篝(gōu)...五谷蕃(fán)熟 .臣饮一斗亦醉,一石(dàn)亦醉 .奉觞(shāng)上寿 目眙(chì)不禁 ..日暮酒阑(lán),合尊促坐 .罗襦(rú)襟解 啖(dàn)以枣脯(fǔ)...欲以棺椁(guǒ)大夫礼葬之 .文梓(zǐ)为椁 .发甲卒为穿圹(kuàng).抵(zhǐ)掌谈语 又恐受赇(qiú)枉法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止王之庭 庭同廷,朝廷。三年不蜚又不鸣 蜚同飞,飞翔。诸侯振惊 振同震,震动。见道傍有禳田者 傍同旁,旁边。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溢同镒,古代的重量单位。威王大说 说同悦,高兴。

久不相见,卒然相睹 卒同猝,忽然。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参同三,数词。罗襦襟解,微闻芗泽 芗同香,香气。合尊促坐 尊同樽,酒器。

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尝同常,常常。楩枫豫章为题凑 章同樟,樟树。铜历为棺 历同鬲,样子像鼎的炊具。赍以姜枣 赍同剂,调配。陛楯者皆沾寒 楯同盾,盾牌。此知可以言时矣 知同智,智力。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滑稽多辩 滑稽 古义:能言善辩,应对如流;今义:言行或事态令人发笑。沉湎不治 不治 古义:不问政事;今义:经过治疗无效。不过一斗径醉矣 不过 古义:不超过;今义:仅仅。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左右 古义:身边近臣;今义:多指方位,也表示概数。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 横行 古义:率意而行;今义:行动蛮横。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何种活用并解释。《春秋》以义 义:名词用作动词,阐述道义。齐威王之时喜隐 隐:形容词用作名词,隐语。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吃惊。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先生少之乎 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其说可得闻乎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髡窃乐此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故曰酒极则乱 极:名词用作动词,到了极点。乃罢长夜之饮 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衣以文绣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席以露床 席:名词用作动词,做卧席给……睡。使群臣丧之 丧: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服丧。韩魏翼卫其后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那样。庙食太牢 庙:名词用作动词,建庙。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贱、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低贱,以……为高贵。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六畜:名词用作状语,像六畜那样。优孟前为寿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此知可以言时矣 时:名词用作形容词,合时宜。优旃见而哀之 哀: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伤。始皇尝议欲大苑囿 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大。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微:隐约委婉。中:切合事理。..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委:委托,托付。.奋兵而出 奋:起,举。.五谷蕃熟 蕃:茂盛。.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益:增加。赍:送财物给别人。..恶能饮一石哉 恶:怎么。.若亲有严客 严:尊敬。.楚大发兵加齐 加:凌压。.行酒稽留 稽:停留。.相引为曹,握手无罚 曹:伙伴。.以讽谏焉 讽:委婉地劝谏。.发甲卒为穿圹 发:调动。.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 别:区别。.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道歉。.始皇以故辍止 辍:(中途)停止。.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译文:六艺对于治国的作用是一致的。《礼》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用来启发和谐人们的感情,《书》用来叙述史事,《诗》用来表达情思,《易》用来演绎神妙的变化,《春秋》用来阐发微言大义。

(2)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译文:所以说酒喝到极限就要生乱,乐到了顶点就要生悲,世上所有的事都是这样。(3)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4)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译文: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5)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译文:城墙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来了也爬不上来。要想成就这件事,涂漆倒是容易的,但是难办的是要找一所大房子,把漆过的城墙搁进去,使它阴干。

7.根据自主阅读理解和知识积累填空。

(1)《滑稽列传》是《史记》中专叙滑稽人物的类传。滑稽,指语言流利,善于用反语,辩解敏捷,没有阻难。课文节选部分记述了淳于髡、优孟、优旃三人的故事。

(2)六艺:即六经,指《礼》、《乐》、《书》、《诗》、《易》、《春秋》,是儒家的经典著作。(3)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①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②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刺 客 列 传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刺客列传》也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关于此传的传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当然,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颂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全文共传五人,始于曹沫,终于荆轲,中间依次为专诸、豫让和聂政。课文节选的是最后一部分,主要记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着力刻画荆轲的见义勇为、急人之难,扶助弱小、不畏强暴,危亡关头不甘失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侠义行为,表现其慷慨磊落、不怕牺牲的精神和虽事业未成却终不言弃的奋斗精神。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悲壮故事。课文篇幅较长,但能够充分体现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应当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对照文本注释、参考文旁批注自读原文,理清全文大体情节,明白全文记述的主要事件,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预读积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在此基础上,选读语段,探讨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了解主要故事内容;精读语段,理解重点内容。

3.通过阅读与探讨,清楚地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把握荆轲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并且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讲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3课时:第一课时“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选读·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第三课时,“探究文本”,理解并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了解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刺客列传》原文较长,可以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对照文本下的注释阅读原文,先知其大意,明白故事发生的过程;然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

感知文本

1.全文共18段,根据故事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部分。请你根据下面对全文思路结构的划分,概括每部分的要点及每一层的内容要点。(见学生用书第89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荆轲的身世及特长、性格。第1、2段:交代荆轲的籍贯、称呼及荆轲的特长:好读书、击剑。第3、4段:写荆轲的性格,表面怯懦,实为忍让。

第5段:写荆轲深沉好书,尽与贤豪长者结交,突出其与一般游侠不同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第6—9段):交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第6段:燕国面临战祸危险,这是荆轲刺秦王的背景。

第7段:形势紧迫,太子丹与太傅谋划对付秦王的计策,从而引出田光,为下文引出荆轲作铺垫。第8段:写田光的节侠行为,一方面侧面映衬荆轲形象,一方面也引出下文荆轲见太子之事。第9段:太子丹与荆轲谋刺秦王之计。第三部分(第10—15段):荆轲刺秦王,秦廷生惊变。

第10段:故事开端——兵临城下,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刺秦王的导火线(太子丹恐惧,请荆轲行动)。第11—13段:故事发展——刺秦前的准备工作:① 准备信物;② 准备利刃;③ 配备助手;④ 易水送别(刺秦准备的高潮)。

第14段:故事高潮——荆轲入秦廷刺杀秦王。第15段:故事结局——秦发兵灭燕。

第四部分(第16、17段):荆轲刺秦王行动的影响(高渐离击秦王失败,是荆轲行动的延续;鲁勾践感叹,照应文首,是荆轲精神的影响)。

第五部分(第18段):太史公赞语,肯定赞扬荆轲的侠义精神。

2.课文第1—9段写了哪些人?有什么作用?(见学生用书第90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本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上题思路整理基础上快读故事前的内容,并兼及课文旁的批注。[答案]写了荆轲、盖聂、鲁勾践、高渐离、鞠武、燕太子丹、樊於期、田光等。写这些人有的是为了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有的是为了引出主要人物荆轲,有的是为了反衬荆轲。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曩(nǎng)者

荆轲和(hè)而歌于市中 ..委肉当饿虎之蹊(xī)心惛(hūn)然 ..雕鸷(zhì)之秦 偻(lǚ)行见荆卿 ..右手揕(zhèn)其匈 遂自刭(jǐng)..使工以药淬(cuì)之 人不敢忤(wǔ)视 ..士皆瞋(chēn)目 为变徵(zhǐ)之声 ..箕(jī)踞(jù)以骂曰 重赦之,乃矐(huò)其目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吾曩者目摄之 摄同慑,震慑。荆轲嘿而逃去 嘿同默,不做声。北购于单于 购同媾,讲和。诸侯服秦,莫敢合从 从同纵,合纵。右手揕其匈 匈同胸,胸部。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 捥同腕,手腕。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同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出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同猝,突然。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擿同掷,投掷。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 溢同镒,重量单位。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庸同佣,雇工,被雇用的人。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足为寒心 寒心 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因为失望而痛心。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灭口 古义:消除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 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来达到目的。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穷困 古义:处境艰难,走投无路;今义:贫穷困难。膝行流涕 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因而刺杀之 因而 古义:趁机;今义:连词,表示结果。其明年,秦并天下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丈人 古义:主人;今义:岳父。4.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说明活用方法并解释。盖聂怒而目之 目:名词用作动词,注视。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质:名词用作动词,做人质。稍蚕食诸侯 蚕:名词用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太子受而舍之 舍: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住宿。臣海内之王者 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太子日造门下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函:名词用作状语,用盒子。太子迟之,疑其改悔 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 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衣戴帽。白衣冠: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即禀告)。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天雨粟,马生角 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这里是“落下”的意思。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称:适宜。.奈何以见陵之怨 见:表被动。.委肉当饿虎之蹊 蹊:路。.祸必不振矣 振:救,挽救。.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资:助,加深。.跪而蔽席 蔽:拂拭。.赵不能支秦 支:抵抗。.窥以重利 窥:示,引诱。.恣荆轲所欲 恣:听由,听凭。.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微:没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狠毒。.而为治行 治行:准备行装。..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物。.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逆:迎击,对抗。.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悬赏捉拿。.轲既取图奏之 奏:呈献。.益发兵诣赵 诣:到,含有攻打的意思。.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抗:平等。.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

译文:燕太子丹当初曾在赵国当人质,而秦王政生在赵国,年轻的时候和太子丹交情很好。(2)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译文: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成材,使我能到您面前,斗胆有所陈说,这是上天哀怜燕国而不遗弃它的孤儿的表示。

(3)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译文:秦兵即将渡过易水了,这样我即使想长远侍奉足下,又哪里能做得到呢!7.根据自主阅读和知识积累填空。

(1)《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这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曾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内容。①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第六专题 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专 题 解 说

《史记》以人物为叙述中心,开创了中国史书的纪传体例。而在人物叙述中,又以记录个人的关键事件为主。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事件情节,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其叙事艺术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司马迁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本专题在前面各专题学习的基础上,再次选择“本纪”“世家”“列传”三种写人叙事的体例,就叙事艺术进一步作专题学习与探讨。从《史记》的叙事艺术看,《秦始皇本纪》鲜明体现了《史记》叙事的形式,《赵世家》突出体现了《史记》叙事的章法,《魏公子列传》生动体现了《史记》叙事中人物的刻画艺术,《淮阴侯列传》则体现了《史记》叙事中的情感表达特点。

其中,《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两篇传记,可以作为重点学习的课文。原因有三:一是这两篇课文的叙事艺术足可作为《史记》叙事艺术的代表;二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一直是中学教材的传统篇目,影响深远,且“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明代散文家茅坤语);三是淮阴侯韩信的英雄而悲剧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许多典故,如“漂母一饭”“萧何月下追韩信”“胯下之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多多益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等。司马迁对韩信之死表达了自己的弦外之音:“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除了表现韩信恃才狂傲的性格弱点之外,刘邦集团兔死狗烹的本意藏于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英雄悲剧”的愤懑之情。另外两篇课文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资料,或让学生参照本书进行课外自读,也可以作为有兴趣的同学的课外阅读篇目。

秦始皇本纪

教 学 定 位 文本概述

《秦始皇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六篇,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全文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王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是写秦始皇的,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焚书坑儒等等;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大兴土木建造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暴政。通过以上这些,不仅表现了秦始皇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风,也表现了他的愚昧荒诞、暴虐凶残,以及为了自己生前身后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财的骄奢淫逸。

本文宜作为学生自读文章,如有时间,也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就人物形象和事件内容进行探究。自主阅读可以对照文本注释、借鉴文旁批注,理清全文大体情节,明白全文记述的主要事件,并在阅读过程中通过“预读积累”学习文言词句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完成积累训练,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积累常见却又易混淆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文学文化常识。

2.阅读全文,理清全文思路,了解主要内容和事件;理解课文重点内容。3.了解本文的叙事特点,了解司马迁笔下的又一个帝王形象。

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以自主阅读法与讨论法为主:以练促读,以读助练,自读自主讨论为主,点拨讲解为辅。

1课时:在“预读质疑”、“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与主要事件的基础上,“选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秦始皇其人其事;课后“探究文本”。

预 读 文 本

预读要求

《秦始皇本纪》的叙事性很强,可以让同学们对照文本下的注释自主阅读原文,了解主要事件;自主阅读后完成“感知文本”与“预读积累”练习,并记下自己的疑问。感知文本

1.课文节选内容以秦始皇为中心叙事,共15段,可以分为两部分。请你划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大意。(见学生用书第97页“感知文本”第1题)【分析】 第一部分(第1—9段):简要地历数秦始皇在前代打下的基础上,逐个吞并六国的经过。第二部分(第10—15段):叙述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

2.本文在叙事上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见学生用书第97页“感知文本”第2题)【分析】 ① 以秦始皇为中心,以编年记事的形式,逐年叙写,记载了秦始皇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后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显得条理清晰,内容丰富。② 叙事详略得当,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因为是人物传记,所以对能深刻体现人物形象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预读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将(jiāng)上地

体解轲以徇(xùn)..取燕蓟(jì)城 强(qiǎng)起之,使将击荆 ..五月,天下大酺(pú)寡人以眇眇(miǎo)之身 ..臣等昧(mèi)死上尊号 .相攻击如仇雠(chóu).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shì).

销以为钟(jù)今青臣又面谀(yú)以重陛下之过 .惑乱黔(qián)首 .医药卜(bǔ)筮(shì)种树之书 ..士则学习法令辟(bì)禁 .黥(qíng)为城旦 .令匠作机弩(nú)矢(shǐ)..徙臧(cáng)满之 .虽万世世不轶(dié)毁 .天子仪当独奉酌祠(cí)始皇庙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正月,彗星见东方 见同现,出现。寡人以眇眇之身 眇同渺,渺小。

自今已来,除谥法 已同以,连接上、下、东、西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填同镇,镇压。并阴山至辽东 并同傍,沿着。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拂同弼,辅佐。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取同趣,趋向。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臧同藏,收藏。已臧,闭中羡

羡同埏,坟墓。虽万世世不轶毁 轶同迭,更迭。

3.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地方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或某一区域。

下载《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史记学案55

    滑稽列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其中人物的事迹描写,并了解人物的具体事迹描写对刻画人物和叙述历史进程的作用 2、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 3、在了解、掌握......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学案诗歌

    高三语文学案编制人:王富宝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例一、 1、筛选景物:舟、人、山、雨、鸟„„ 1 高三语文学案编制人:王富宝 2、抓描写描写景物的修......

    赵氏孤儿 《史记》选修

    赵氏孤儿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

    史记选修 (自动保存的)

    《滑稽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提高通畅地朗读比较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2、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注意学习文章中出......

    史记选修起始课教案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教案hw 《史记》选修起始课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致同学》 二、介绍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春......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赵氏孤儿》复习学案

    高二语文《史记》选读——《赵氏孤儿》复习学案 编号:6 编制:马红霞 审核:段俊艳 时间:2015/3/6 一. 语言知识 1.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夫屠岸贾欲诛......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

    全日制高中语文读本总目录 第一册 天地情怀 1 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2 太阳吟闻一多 3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4 现代旧体诗词五首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孤愤自嘲乱......

    高中数学选修教材目录

    高中数学选修教材目录1-1第一章常用逻辑语 1.1 命题及其关系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小结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