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对教学方法的启示
苏格拉底所提出的“产婆术”虽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对现实的教育教学仍然起到了一定积极意义。作为基层的教师,学习、了解了“产婆术”后不禁要把它与现时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反思的同时,感悟“产婆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的时期符合了特定的历史政治背景,但是经过实践检验却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需要革新!需要革新是因为其存在的弊端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尤其是与“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之间有着较大的背离。
1、教师的教。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课堂的决策者。课堂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完全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高高凌驾在课堂之上。对于学生的对问题回答,教师掌握着生杀大权,不加引导,评价方式单一。教学犹如在给学生喂食,不管学生要不要,不管要多少,一股脑儿全倒进去,至于消化吸收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的学。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作为饲料,不加分析理解地倒入学生的“口”中,学生记住了很多的“知识”,从文字上是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但是真正理解多少,明白多少,不得而知。与其说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不如说是背上了“知识”,与其说学生是知识的拥有者,还不如说是知识的奴隶。学生的学法变得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与课堂学习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二、苏格拉底及其“产婆术”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一前399)是古代希腊著名的奴隶主阶级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苏格拉底对当时及后世的贡献不仅是在哲学思想上,更多的是表现在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他收授弟子,悉心教诲,造就了有利于雅典社会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古希腊教师的楷模。在世界教育史上,素有“西方的孔子”之称。
苏格拉底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的人,教育目的就在于“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他聚徒讲学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独辟蹊径,首创了问答式的教学方式——“产婆术”,也称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认为“理智源于人的心灵,可是人的头脑中往往充斥许多模糊的、杂乱的概念,如果碰到问题,不经周密的思考而轻易作答,其答案中必定存在片面或差错的东西。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澄清思想观念上的是非曲直,将那些建立在沙丘上的‘知识大厦’推倒推垮,让真理显现在自己的眼前,使学生从中获取切实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是由他先以无知的样子开始发问,当被问者的答案不完整或不正确时,他并不立即纠正,而是顺其思路引出新的问题,使其答案越来越趋向荒谬。最终,使被问者认识到自己的知识肤浅和无知,进而从苏格拉底的启迪中得出完善的结论。这种通过质疑、推理、归纳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可说是西方盛行的“启发式”教育方法的起源。
三、苏格拉底“产婆术”对教学的启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注重由内而外的激发,过程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产婆术”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这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反馈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启发、指导作用。
1、对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思考
“产婆术”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认知的提问方式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无论面对何人进行知识传授,都需要根据对方的心理发展水平来提出相应的问题。当然,苏格拉底当时并不了解什么叫心理学,但是当今的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教学的时候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研究的是双胞胎在不同时期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双胞胎一个是从48周开始学爬梯,练了6周,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52周开始,练了2周学会了。后者尽管用的时间段,但效果不差,而却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意愿。实验说明了,任何一项训练或者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进而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在她的文章中曾提到过一个关于低年级学生作文的典型例子:“法国阿姨是女的”。这样的句子要不要为学生修改?老师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低年级儿童对阿姨这个词还不是完全理解,他们惟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这么一句“法国阿姨是女的”,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不是根本性错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自我纠正。相反,如果教师不遗余力地指正孩子,不仅浪费了精力,同时还有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思考
“产婆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已有认知有清楚的了解。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制定过高或过低,教学过程的问题设计生涩难懂,甚至有的教学环节简易无效,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了解不够。
比如在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教师把“因为„„所以„„”的句式作为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练习说话。很显然,该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在二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该句式就已经作为重点练习过,而在四年级仍然对该句式进行训练显然过于简单,这样的教学环节显然是重复无效的。其实教师不妨通过变换句式的方法让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来说一说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新知的构建,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诚如吴庆麟教授所说,专家的头脑中对专业知识层次认识是非常清晰的。作为教师,要成为教学岗位上的能手、专家,需要我们要努力地去了解自己所教授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梳理出该学科在不同年级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传授新的知识并进行更高层次的练习,这样才能避免教学行为的简单、重复、无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学。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反馈的思考
“产婆术”通过教师不断地提问使学生认识陷入自我矛盾的境地,并且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见解,逐步掌握正确的知识概念。“产婆术”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尤其是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课堂因细节而精彩,细节因评价而生动。语文课堂,“对”或“错”的是非定性评价显然无法获得生存的空间,更多是被“你回答得真好!”之类的鼓励性评价所代替。但深究一下,难道教师就仅能在精神层面进行评价?苏格拉底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能够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我们是否能够使评价更加深入,更具指导意义(可以是对回答者本人,也可以是对倾听的其他学生)呢?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方法、认知、能力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启发。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螳螂捕蝉》一课时问“孩子的智慧体现在哪里?”一学生提到了“弹弓”,说弹弓是孩子的道具,是为了吸引吴王的注意,同时也使得吴王能够相信自己的的确确是在打鸟,而不是故意来劝说吴王的。教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道:“ 你真会发现,就要像这样读书呀!”再如《镜泊湖奇观》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请学生说说“消灾弭祸”的意思时(该词语在辞典中没有直接的解释),一学生回答十分完整、正确。此时,教师反馈道:“你的回答很准确。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学生道出了他是采用词素合成的方法查找的,教师又评价道:“你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真不错!”试想,如果教师提问后得到了想要的正确答案后就让学生坐下,或者以“你回答得真棒!”这样简单的反馈“打发”了学生,那么不仅该学生失去了“炫耀”自己“成功秘笈”的机会,其他的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当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适切的评价反馈,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但只要教师形成及时、适切评价反馈的意识,那么课堂教学就会“别有一番洞天”。
4、对学习过程中练习设计的思考
“产婆术”注重由内而外的激发,需要教师提出具有逻辑性和层递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注重问题的逻辑性和层递性这对学科教学中的练习作业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相关的练习才能巩固新知。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随便找到相关的练习就迫不及待地拿给学生操练,这种操练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对于某些学困生而言是“竹篮打水”。问题在于教师没有给学生的练习铺设台阶,希翼学生“一步登天”那真的是比登天还难的一件事情。
练习的设计要注重逻辑性和层递性,如在教学生缩句的时候,教师可从简单的句子如“松鼠的尾巴高高地翘着”入手,首先让学生练习最基本的句型,巩固“的”和“地”前面部分要去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复杂点的句子,如“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进而延伸到“身着迷彩服的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刻苦地练习射击。”等复杂句子的缩句练习。练习之间存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同时难度上也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与运用。结束语:
“产婆术”的提出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产婆术”存在局限和弊端是在所难免的,这里我们且不去讨论它。但是,“产婆术”对现时教学的积极意义仍然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去探究和深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只有不断学习、借鉴,融会贯通,方能开辟教育教学新的天地!
第二篇:苏格拉底哲理对我人生的启示
韩春燕
09112105
苏格拉底哲理对我人生的启示
他原本可以子承父业,成为希腊历史上杰出的雕刻家,他没有向母亲学习助产术,却成为了希腊城邦远近闻名的精神助产士。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却有无数人崇拜他,因为他太突出,也遭到无数人反对,他从未著书立说,却有无数人记住了他伟大的名字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他曾是一个士兵,没有战死沙场,却因为他的思想“腐蚀青年”而被当局判处死刑,他放弃了一切逃跑的机会饮鸠而亡,微笑着以死来维护国家法律的威严,去坚持自己的“真理”,他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哲学当中给我启发最深的不是他的“伦理哲学”,也不是他的“灵魂不灭说”、更不是他的“教育思想”。而是苏氏助产术及他的辩证法思维!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士,他通过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自己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人本身是无知的,却又是具备知识的。这看似矛盾的东西,却是最早的辩证法。究其背后深意我得出了一种要学会思考的道理。
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一尝”。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自己思考之后才会溶于血液,所以我们要勇于思考生活,勤于思考自我,善于思考人生。
生活在现在的社会,这个被柏杨先生称之为“腐臭的大染缸”的圈子里,物欲横流,利浪拍天。人们在追逐利禄的沟渠里“徜徉”,却不知道自身已是铜臭满身,生活在灯红酒绿的日子里,却不知今夕是何年?现代社会的速食文化,文化方便面,也助长了人们的这种惰性,吃着这种“嗟来之食”,却嚼的津津有味。人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人生如流水,在这脚步匆忙、灯火辉煌的世界里,转眼间我们已到了二十几岁的年纪,可在这些年里,除了匆匆,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这才是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目
韩春燕
09112105
标,可在这之前,首先我们必需要学会思考生活。
思考生活是人生的基础,生活就是就像万花筒,每天我们见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同时充满了喜怒哀乐。我们不再是稚气未脱的儿童,也不再是花季雨季的少年,而是到了意气风发的青年。面对生活,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打算,有了自己的所要追求的生活,不再无忧无虑,不再玩世不恭,不在浑浑噩噩,不再依靠父母。虽然生活中常常充满考验,也常常令你措手不及,但是生活不仅考验着你的耐心,也考验着你的意志,也许今天的你还在求学创业的道路上苦苦挣扎,可明天也许就成为你报喜的日子了,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绝不能对生活失去信心,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俗话说得好:“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我们意志坚定,就会结出成功的“花朵”,所谓苦尽甘来,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只有自我的认识才是自己人生的基点,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真正的自我到底在何方?
俗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战胜这个最大的敌人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但,究竟有多少人想过你了解自我有几分。当你为了风度而故作潇洒,为了成熟而故作深沉,为了迎合他人而人云亦云,你是否暗地里想过,我了解自己吗?当你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徒劳奔忙时,你是否记得那句话: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我们固然渴望潇洒的外表,和谐的人际关系;顽强的毅力,进取的精神我们也不能少。但我们不能因盲目地追求而失去自我;不必因没有闭月羞花之貌而自惭形愧。找到自我,重要的不在于虚有其表,而在于丰富的内涵,在于自自然然如行云流水般的一言一行。寻找自我,树立自我,相信自我。迷茫时不必祈求神灵,忧愁时不必寄情于深邃的夜空,最好的依靠自我。应当确信,上帝就是我!
认识自己,就是把自己放在历史的社会中,把自己看作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链条的一个环节,并冷静客观地分析判断自己是一
韩春燕
09112105
个什么样的环节,需要怎样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从容地游刃于这个社会。认识自己是人生的第一步,是发展自己、贡献自己的基石,这需要知识、智慧和心灵的感知,需要作出正确判断。只有认清自我,才能正确的思考人生,引导自己走向光明的人生大路!
对人来说,最大或最重要的学问是关于思考人生的学问。现代的社会节奏加快,意味着又很少的时间来细细品味这个社会基本问题,说到底是对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彻底颠倒了人们的常识。如果一个连“我是谁”“我的价值在哪”都回答不了,那还谈何去学习那些高深的理论与专业知识。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哲学,那么,它在人文社科方面最就难免是残缺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人生哲学,那么,它在整体修养方面是难免残缺的,就像一座庙没有神一样,一个没有经历过现代人生哲学洗礼的当代人,没有资格宣称自己的理性和心智是彻底成熟的,健全的。
“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要求,时时刻刻要定位去思考,这种态度岂不是今天的我们缺少的?
现在我们只是在校园里生活学习,但是校园外的生活离我们真的很近。现在我已经大三了,面临着明年的抉择,这将关系到我今后的命运,而我究竟会怎样抉择,也应该是真诚面对自己的选择。这一路走到大学校园,好像这是一条必经之路,根本少有时间去思考,为什么现在的我们会选择今天这样生活,如果当时还年轻,不能自己做那么多的决定,那么现在就是我们自己做决定的时刻到了,是时候思考自己的生活了。活着可以没有别人有的那样成功,但是至少要超越自己,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不要求在时间的记录里留下什么痕迹,只求在我生存的这一刻,在我们还能够思考的这一刻,能够放下所有心中的芥蒂,好好的生活。如果问我什么样的人生算是比较完美的人生,那么问我会说不后悔的人生!不是因为没有犯过错误,不是因为没有选择错过,而是知道今天对于自己的选择还是持有肯定的态度,不会因此而哀叹终生,不会因此而对生活绝望。没有人会做出完美的决定,如果很是完美,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让他失望甚至是绝望,所以不完美的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韩春燕
09112105
认知是一切人为事件的开始。生命是最大的人为事件,知己,是生命起码的本能,知彼(他人以及万物),开阔视野增加阅历,认识自己,过理性的生活,人生的意义的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国度有着优良的传统,比苏格拉底时代更早些,孔子就诞生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孔子告诫弟子不仅要学习,而且还要善于思考,学习如此,生活亦然。现代社会,人类变得异常忙碌,忙碌且思考着,在忙碌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做的和所需要的,忙碌才更有价值,人生才更有意义。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这便是我从苏格拉底的哲学中所领悟到的!
第三篇: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
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
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升华它赋予人灵性使人有了灵魂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生命是对人之生命的取向它使人有了价值标准与判断使人的主观性、目的性与客观性、实践性统一起来。真善美的完美结合是生命的内在尺度是价值性的追求。智慧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创造与超越它使人的认识更加理性、科学与艺术使人类的精神更加健康、崇高使生命的意蕴更加丰富、完美智慧生命是人发展的动力之源。这四种生命体现出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价值、道德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它们是生命系统的不同要素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这四种生命构成一个整体人若离开
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可以传授的。道德的可教性在于它的普遍性。正因为道德原则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与人之间才能在道德问题上互相沟通通过对话相互交流发现普遍的道德原则。苏格拉底教导的中心是“德性”。他用这个词表示人的生活的完好或完善。他告诉雅典人说他的使命是“关注你们的道德完善”。他还说“人的完好并不来自金钱反之个人的和城邦的金钱和其他好处来自他们的完好”。当今世界惟利是图、弄虚作假、以权谋私、损人利己的人面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否会感到汗颜苏格拉底努力使人们相信这样的道理德性是值得为之而生活的最高的价值通过道德的完善人们将会得到最大的好处。正如苏格拉底 2 所说“再没有什么比每天谈论人的完善更为幸福的了没有经过如此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苏格拉底把“好生活”、“公正的生活”和“幸福”作为同义词来使用。他还使用“心灵上的好处或坏处”和“身体上的好处或坏处”的类比来证明他的幸福观。他说正如每一个人都想要身体上的好处避免身体上的坏处每一个人和城邦也要选择心灵上的好处避免心灵上的坏处或者说趋善避恶是最大的好处这也是幸福。苏格拉底强调幸福归根到底是心灵的、无形的、精神的好处今天大体上我们也这样定义幸福。德性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追随德性也就是“关注自己的心灵”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他以前的自然哲学家想要找到一个比撑天神阿特拉斯更伟大的本原但却没有想到这个本原正是
把关注的对象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心灵在心灵中寻找一个“最强的原则”。那么这个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这个原则就是德性。我们知道没有道德自律没有普遍的规范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苏格拉底的“德性”标志着人类的道德意识上升到自觉的普遍性的高度。他用“德性”鼓舞人们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们都应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净化自己的心灵以求做一个高尚的人。、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然人具有社会性那么人对自己的认识就不仅仅停留在认识生命的重要阶段而要向更高的阶段迈进那就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即人生的价值问题。在当今科技发达、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人都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十六大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会中必须具有良好的、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否则谈不上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在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那社会就无法获得物质财富就无法保证社会的进步就更不可能建成我们富裕的小康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奉献的精神追求那人类社会就无所谓文明。没有知识没有德性又何谈人生价值。温·辛格在《我们的迷惘》中说“人生必须超越了它的庸常、重复和机械的因素必须凭籍想象进行有目标的活动用新的展望刺激我们的思想磨砺我们的感觉并且尽量满足它们唤醒我们的激情并寻求新的表达的可能性从总体上说还必须激励我们奋勇向前的意识探索人类存在的未知能力。否则人生便是无意义的。令人厌倦的或者毫无新鲜感的人生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人生。”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以及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人满脑子只想金钱有的人则把探索人类未知领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的人则渴望拥有权力、高高在上等等。我要说的是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方法、途径 3 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你在什么工己。
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人们在精神生活人们在理想、信念、追求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强调珍爱生命的今天却会发生伪劣婴儿奶粉致婴儿死亡的事件为什么国家一再强调矿井的安全却总有事故发生为什么天天讲廉政建设却总有腐败案例等等。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的道德是否有些滑坡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是否有些空虚、有些孤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乌托邦”哪里去了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育。我们有陶渊明的“桃花源”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有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为建立新中国有无数的先烈为之浴血奋斗。现在我们必须多付出一点关心、一点同情心、一点责任感、一点爱否则如何面对我们的古人、我们的前辈先烈斯宾格勒在回顾了西方的精神文化史之后感慨地说自从古罗马以后任何远大的生活理想就大部分变成了一个金钱问题。他断定那是西方的没落。但愿如此。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作为
个体的人人是孤独的。自然界中最大最深的鸿沟是个人与个人在心灵间存在的那道裂隙这道裂隙我们只能用关心、只能用爱去弥补、去填平。我们要尽力做到面对自身要了解自我做到与自身的和谐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面对社会要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共处。只有断地反省自己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为他
在于人们思想中的“
骄妄”所提出的诘问。但实际上却是苏氏对人类自身困境的一种焦虑与深省其真实涵义
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然而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 ———这乃是一个变革” 1 96
。苏格拉底对于传统精神法则的这种变革唤醒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深刻触是人类探索自身存在的本质而不是客观外在的一条曲径。智者们宣称自己知道一切懂得一切知识他们可以很快地教授学生以实际的技能和知识可是他们却恰恰缺少了知识的知识他们自称懂得一切却不知这些知识应当正确地用在何处因为他们没有关于认识主体自身的知识即关于人类主体的知识他们的认识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呈现在表面的、使用上的“技术”而非真正的认知主体的“知识”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作为认识主体是自明的存在本体无需去认识。智者们关心的是如何运用他们精彩、美妙的演讲术来使他们的听众获得实际的效用他们的演讲并非是真理性的而是效用性的在他们光辉伟大的形象的背后却埋藏着深刻的危机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刻甚至可以有截然相反的论点。这样的结果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标准对待任何事情都没有了一个普遍的基准人们不断迷失于远离自我本心的外在知识而对最重要的“我”
却视而不见从而逐渐被
则他就会迷失于外在性这种外在性幻觉如此强烈引导人去把他自己和他人视为物结果是把自己和他人视为手段而非目的” 2 75。外在的知识不断侵占人们的心灵人对自身缺乏认识导致人逐渐被“物”化生命的尊严在主体的“无知”中被遗弃了。对于苏格拉底而言令人痛苦且显而易见的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知道得很少但是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仍旧在“沉睡”中知足。而作为“牛虻”的苏格拉底所要
“叮”的正是这些沉睡中的人们使他们从沉睡的状态中苏醒从只关注外在的知识返回到自身以看清那些他错误地以为属己的思想、信念、渴望需要这样的智慧即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只有“
聪明人或有节制的人才能够认识自己能够考察他知道或不知道的事情还能够明白其他人知道些什么” 3 153。问题是一个人如何才能知既是关于认识主体知道他所知道的事情以及认识他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的智慧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格拉底也不能对此给予明确的回答。即便“认识自己”虽然困难但是并不排除这种认识的可能性。苏格
拉底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其中折射出来的真正涵义实际上正是苏格拉底所要强调的“反思”所谓省察的哲学的生活这样一种反思的生活“反思”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其强调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应然的状态。这种反思的平衡这种度量的技艺让人们拥有对“过度”和“不足”的估量避免表象的偏见解除“影像”的蒙蔽从而认识到什么对自己才是真正合适的以达到生活与生命的和谐。正是在这种智慧的指引下对自己具有充分的了解不自以为是不狂妄自大。这样经由理性不断反思“认识自己”
什么这两个方面在苏格拉底看来主观上认知方面要求人们须“承认自己无知”而在身体力行方面需要“节制”的智慧。“无知”使心灵得到释放从而开拓了主体无限认知的空间自我的认识便有了充分的前提而节制的智慧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反省自身认识自己。1.承认自己无知 智者们自认为自己是聪明的可是苏格拉底却认为他其实并不聪明。苏格拉底认为他自己和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一样都是没有什么知识可以值得自吹自擂的但是那些自认为聪明的人却认为自己知道某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苏格拉底对自己的无知相当清楚他认为他在这一点上确实比那些人要稍微聪明一点因为他不认为自己知道那些他不知道的事情:“我想这是我惟一可取之处因为我从头到脚都是缺点总是把事情弄错。事实上每当我遇到你们这种拥有智慧名声的人我的缺点就被证实了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但我拥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这是我的救星。我不怕羞耻地学习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对那些回答我的问题的人抱着深深的感激之情从来不会忘了对他们表示感谢” 3 288。苏格拉底的“无知”主要是对一直困扰着人类的诸如正义、节制、勇敢、善、神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惑。苏格拉底不认为自己知道也就意味着会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而不是停止不前因而“智慧”也就相应地被认为是一个追求智慧的过程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究哲学的过程所以苏格拉底宣称“我不想装出一副有知识的样子 而想和你们一道探索” 3 400。苏格拉底宣称“我非常明白我是没有智慧的无论大小都没有” 3 7。正是这种认识到“无知”的智慧才真正开启了通往认识自己“本真”之门。可是苏格拉底却“放弃了这一独特优势开始帮助别人以便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的知识实际上是多么贫乏
我们知道我们没有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共同探索去发现我人们才有真正认识自己的“空间”。承认自己无知而不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此这正说明了人贵在有“自知之
个重要的途径。2.节制的智慧 “节制”是人对自身的一种清晰的认识经由理性的反思、度量之后进而做出符合自己本心的选择既要“勿过”亦不能“不足”这是“认识自己”一个充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苏格拉底认为凡缺乏自制节制的人无论对自己或者对别人都不适当也没有好处不能自制也就不能做出任何有恰当效果的事情来。因为“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并不是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物来饱足自己的私囊那样而是对人既有损对己更有害的确最大的害处是不仅毁坏自己的家庭而且还毁坏自己的身体和灵 6 魂”。苏格拉底本人不仅持这种节制的理念而且在实践上还以身作则“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 5 33。因为他能够制服身体上的私欲从而达到灵魂的快乐和无纷扰。一方面唯有自制的人方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相反如果不能自制就不能忍饥、耐渴、忍受瞌睡等等然而这一切正是吃、喝、睡眠之所以有乐趣的原因有了“渴”的感觉才有喝水时的快乐有了“饿”的感觉才有进食时的快乐有了自制才更能体会到自制后的快乐如果不能自制就阻碍了人们对于这种最必要和最经常的乐趣之享受人们只有在经过了一段期待和克制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些事的真正快乐“惟有自制能使人忍受我所讲的这一切因此惟有自制才能使人享受我所提到的这些值得称道的快乐” 5 172 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只是竭尽全力追求过度快感的人和最愚蠢的牲畜并没有什么分别而能自制的人就截然相反了。苏格拉底不仅自己实践着“节制”而且还教导和他在一起的人也要有“节制”因为他认为“对于任何希望有高尚成就的人来说自制都是必要的因此首先他使那些和他交游的人清楚地看出在一切人当中他自己对这方面是躬行实践的。然后他又借着他的言论劝勉他的门人 要他们把自制看得比什么都更重要”就这样苏格拉底通过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使那些和他在一起的人生活得更有节制通过节制更加认识自己从而选择合适于自身的事物以使行为更为良好。另一方面那些自认为自己拥有任何知识的人他们或许拥有各种机智、才学、技巧口才流利心思巧妙等等可是他们并不拥有“节制”的德性那么这些才识就走到了反面并且呈反比例增长越具有才能作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就是最大的善而不能自制的人就和智慧远离也就是和善远离并驱使人走向其相反的方向。他认为“由于不能自制使人对于快乐留连忘返常常使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人感觉迟钝以致他们不但不去选择较好的事反而选择较坏的事从而.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陈娜娜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2011级本科1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杨倩
[摘 要]教学方法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确定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迁移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同时,吸收借鉴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秀之处,如兴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将其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使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更好的指导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
;现状
;启示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而汉语的推广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增进我国与国际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各高等院校学汉语的外国学生的日益增多,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步成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渠道。现在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已经把汉语列入高考外语考试任选科目之中,今天的汉语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世界性的事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内涵丰富,小学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得以提高的重点学科。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一项新生的事业,其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地教学工作者投身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队伍中,吸收借鉴小学语文教学的精华,研究出更完善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汉语的推广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一、小学语文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教学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学生走进自然,制作植物标本等,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学手段也开始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多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注重小学生语文个性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素质不断提高,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学生积极地情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越来越人文化,越来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框架更具体,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2.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不断重视,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小组成立以来,就开始大力致力于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完善,国家也制定了很多方针政策,加强了国际间的合作。在2001年的时候,首次设立了“国家汉办项目经费”,大幅增加了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投入。在2001年教育部还设立了《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同时还确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由国家由党领导的由特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殊性质的学科。
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教育素质不断提高,自1978年出现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学历教育以来,至今有了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到今天,我国对外汉语教师规模已经不断壮大,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外汉语教学虽然得到了不断发展,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1)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不够专业化。近年来,对外汉语专业虽然不断得到重视和发展,国内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多,但真正到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人数毕竟在少数,而大部分毕业生则选择留在国内从事着相关专业的工作。因此,在海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中,大多为国家汉办派出的志愿者、在职教师、实习生以及自费出去的人群,在教师队伍上显得不够专业化,有的对外汉语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这对对外汉语学习者来说是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2)教材不够多样化。不同的学习群体都有各自的特点,每种教学大纲下可以编写出有针对性的教材,这也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但除了课本教材外,还应有相应的课辅资料,如:汉语点读机,汉语挂图,汉语影像制品等,让他们能够从多方面了解汉语,学习汉语,减少课堂学习的压力。
(3)教学内容不够多样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教授语音、语法知识外,还可以对有一定基础的汉语学习者讲一些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教学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照着课本知识来教,这个过程是可以多样化的。
(4)考试方式不够多样化。在这方面,像泰国就做的很好,泰国学生的学习从来都不是死学,他们更强调思考和动手能力,期末考试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如:表演汉语小品,朗诵汉语诗歌等,而不是单用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来判定他们学习汉语的好坏。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对外汉语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各方面都还有待完善;而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并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教学经验相对丰富。此外,对外汉语教学强调把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重在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把汉语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教,逐步完善学生对于汉语的运用及对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学习。不论是把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还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教,重点都在“教“这一层面。因此,同样作为汉语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迁移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可行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简述
语文教育是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得以提高的重点学科。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语文教学方法的好坏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
(1)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创新。小学生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老师可根据这一特点,改变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学课程中导入生活中有趣的新鲜事,进行穿插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
[i]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反映了在教学中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就是通过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顿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方法有: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呈现出现实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因地制宜采用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无论用哪种方法创设情境,教师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适宜的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小组学习探讨法
学生学习过程是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体总是单独思考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很难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只有学会与他人不断交流、探讨,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小组学习中,大家积极发言,不同的思维碰撞摩擦,弥补了思维的局限性,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并能自由地参与探究和讨论,将学习内容深化到个人的学习中。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的探究基础上,个人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当学生自己对知识有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才能更好的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没有个人学习就不可能达到小组学习所要的效果。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认真听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到位,应该给予及时的提醒,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小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光看、光听的记忆率。”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还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智能发展。多媒体课件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课外辅导,与其它常规教学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
(5)教学角色互换法
老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人师表,又具有亲和力,使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当中,进行平等对话和教学,不断为学生探索知识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实际问题,应让学生畅所欲言,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共同概括总结出最佳答案。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地说大家都好,应“具体到人”,点出该学生的姓名。这样不仅让受表扬的学生更自信,能够积极配合老师课堂教学,同时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学生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充满学习动力,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回到老师的问题,以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初级汉语学习者,毕竟刚接触汉语的学生都对汉语有着极大地兴趣。在中文角建立一个学生的日常表现评比栏,在上面订上卡片,卡片的正反面写上GOOD和BAD,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当场表现随时切换,每周获得GOOD和SAD数量不同也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或受到一定的惩罚。比如:得到GOOD十个以上的学生,老师承诺会在期末成绩中加十分,而得到BAD超过十个的学生,要做五十个俯卧撑,此外还要完成比别人更多的假期作业,这样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与讨论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学掀起了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高潮,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下,推行合作学习模式,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每个人都不应是单独的个体,都不可能独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是相互关心与帮助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提倡合作学习,或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以及全员合作,我们可以依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选择适宜的合作方式。
对外汉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与讨论,这是合作学习的主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外国学生在个体准备、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资料和意见,相互之间通过讨论,去粗取精,最终得出各小组的集体意见,将各小组的意见在全班交流,对比各自的思想,找到他人的优点,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的真正的目的。
(3)创造“情境化”的教学模式以吸引课堂注意力
通过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的学习,笔者认为对外汉语学生可以用话剧表演或者小品表演等方式,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将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角色联系起来,会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更活跃,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地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尽量创造“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初级或高级汉语学习者都可适用,能够使他们更好的用汉语演绎生活,将汉语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让汉语播撒在他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
(4)最有效地利用教具
别出心裁的教学用具常常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每节课的教具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到花样不重。所以,除了根据课文内容尽量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教具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那些最为常见而平实的教具,如:生字卡、多媒体等。
生字卡:不论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中都要从教生字开始。生字卡,它常用于对陌生拼音字母或汉字的教学。我们利用卡片上单一的字母或汉字来吸引学生对这种陌生化的集中关注,以便让他们迅速的掌握并理解。老师迅速地更换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生字词,让学生逐一迅速地认读,老师再迅速而又出其不意地叫出那些能够既快又准确地认读的学生名字,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使得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并更积极的配合课堂教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语,这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汉字或字母产生深刻的印象。
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中的运用,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生动丰富的图片和动漫效果能让学生产生极大地学习兴趣;图片的直观性能够更好地为生词、句子或文章释义,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做好多媒体课件,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形象的表达出所要讲授的内容,使得课文要点更直观、更具体,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5)教学角色互换法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
笔者有一次在汉语课堂中,向某位学生提问,提问的知识点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但这位学生站起来一言不发,还吓得满脸通红。我走到他身边告诉他没关系,如果觉得困难,可以找其他同学帮忙,结果他找另一位同学帮他回答了问题。在这次提问过程中,我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毕竟是十多岁的孩子,很在意“自我形象”,自那以后这位学生上课积极热情,也不爱做“小动作”了。角色互换,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
对外汉语教师在与外国学生的相处中,不仅扮演着汉语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当我们深处异国他乡,我们所代表的不再是我们个人,而是代表着中国,我们是中国公民,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将会使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不同的认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作为一名汉语外教,对待工作应认真负责,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融入学生,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发散学生学习汉语的思维,让他们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结语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悠久的历史,语文的教学体系相对而言也比较完善,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是两门不同的语言教学科目,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研究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吸收借鉴优秀之处(如:兴趣教学法,合作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丰富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师有一定的启发,更好的组织对外汉语教学,使汉语教学对象能更加愉快地学习汉语。此外,不论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二者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对于汉语零基础的教学对象来说,学习汉语,不只是局限于对知识的追求,学习的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对外汉语教师本身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积累了更的教学经验,为对外汉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将更好的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毛海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与情感教学[J〕.[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王红梅.“汉语热”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年
第五篇:读《有效教学方法》启示
读《有效教学方法》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守的原则
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它具有其他语言教学的共性,同时它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那么如何驾驭汉语课堂,让学生更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假期里读了美国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无论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它都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启示,下面我就来谈谈最近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注重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坚持根据阶段、课型的不同有所侧重。
听说读写贯穿语言学习的始终,但是在各个阶段还是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在语音阶段,在完成语音教学的任务之外,还要特别重视汉字书写的示范和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的习惯。到了中级阶段,除了继续强调听说技能的训练以外,开始有目的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逐步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完整的标准的句子,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通过朗读甚至是背诵优美的散文,复述成语故事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的时候,还可以指导学生用汉语叙述自己的生活,描绘自己的感受。在不同阶段,通过这些听说读写的训练,真正达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在课型设置上,我觉得应该强调以综合课为先导,分技能训练。但是在任何一种课型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在强调一种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兼顾其它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听说读写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要体现实用性、交际性、趣味性相结合。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与交际,使学习内容是学习者所需要的。需要的东西自然愿意学,课上学的东西课后马上就能在交际中运用,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更要避免脱离真实生活、真实语境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第一节汉语课开始,就教学生用汉语念自己的名字,同学们的名字,从认读课程表,学科名称,作息时间,身边的学习用品,常用的课堂用语,学校的建筑,食堂的饭菜名称入手,让学生首先听懂,然后逐步会说,并且保证了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大部分学生用大概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掌握,学生们从开始羞于启口,完全听不懂,到好象一下子打开了耳朵和嘴巴,很兴奋,也有了很强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也坚决遵循这一原则。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我和中国同学交朋友”“在食堂吃饭”“中韩学生学习、生活对比”等适应我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并辅以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而这正是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问题,果然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在课后他们也能够及时使用从而巩固了教学成果。我们的学生远离自己的祖国、父母来到中国,与成年人相比中学阶段的学习者还有自我控制力较弱,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看问题不够全面的弱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或是刚刚达到成熟期,或是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开始增强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长时间的相对缺少变化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情绪,甚至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因此在语言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我们常常通过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来增强趣味性。我们通过教学生说绕口令,猜谜语,唱中国歌,组织学生看中国电影、电视剧等学汉语,事实证明这些都深受学生们喜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互相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教学对象的不同,不断地调整、更新、改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与成年人相比,中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因而我们的教学形式要力求灵活多变,以不同的方式,换不同的角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运用卡片、多媒体、游戏、模拟情景进行表演或对话练习,我们甚至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问路、购物、买车票、与中国人交谈等语言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网络资源教学生运用中文界面发送邮件、网上购物、保存文件、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等。
四、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加强重现,有效地把握教学节奏。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记忆起着关键的作用。听、说、读、写都包含一定的记忆过程,没有记忆就没有第二语言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我强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加强重现的原则。温故知新就是指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在哪儿做什么?”的句型时,第一步通过对话复习旧知识,“你学习什么?”“我学习汉语。”第二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话引出新句型,“你在哪儿学习?”学生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在理工附中学习。”自己说出了符合新句型语法规则的句子,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特点。第三步结合以前有关地点和动作的词进行操练,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一种新句型,实际上也是把已经识记的东西进行再加工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再次储存,既巩固了已经识记的内容,也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循序渐进是指语言教学应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切忌急于求成,否则会“好心办坏事”,过难的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东西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影响学习的兴趣,严重的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易于理解、能够理解的内容入手,逐步深入。在新知识的展示上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动作、多媒体等直观的手法,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效地加强记忆。
课堂教学要有节奏。一堂课的弦自始至终都绷得紧紧的,学生大脑过于疲劳,不容易接受外来信息,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课堂上必须讲究有劳有逸,有张有弛。如集中讲解一个段落后可安排几分钟的间歇,让学生提问或自由复习,训练之前,可给学生一些准备时间。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学习开始阶段收集到的信息以及最后收集到的信息最容易保留和记忆,即所说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因为教学开始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结束阶段,信息刺激最近、最新,记忆不易忘记。相对来说,中间阶段接收的东西最不容易记住。根据这个原理,在安排教学节奏时,应有意识地把一课的内容多设计几个段落,使教学多几个起伏,重点内容安排在一堂课的开头或最后,讲完一个段落作一个小结,所有内容讲完后,再对整堂课内容作一个条理清晰的总结,做到教学节奏轻快、明晰。这样就可以获得多个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学生头脑里保留和记住的语言信息就越多。总之,第二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地与遗忘做斗争,加强记忆的过程。我们应该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语言学习的优势,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加强保持,提高他们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