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随笔
董玉华
当我潜心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学》这本书时,我为作者李希贵校长的高屋建瓴、宏观理性、恬淡儒雅、返璞归真而折服。他用敏锐的视角,睿智的头脑列举了诸多大家在教学中熟视无睹的细节,并能以小见大,用细节决定成败,及时纠正舍本逐末、拔苗助长的种种教育误区,让教育能够回归自然。下面他所叙述的这个事例让我感同身受:
“......我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语文老师。怎么说服?我想用事实来说话。到寒假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让正在读初一的儿子李大伟和正在读初四的内侄女王庆玲一起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卷子是混装在高三的卷子中批阅的,批出来的结果叫我们语文老师更尴尬: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初一的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离高三一个相差6年,一个相差3年,少受了这么多年语文老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成绩却是如此的接近!原因何在?分析来分析去,老师们最终信服了:这两个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大量阅读。在小学,他们读了安徒生、格林、格列佛、西游记......童话世界丰富和拓展了孩子想象的天空;在初中,武松刚毅的个性、赤壁弥漫的硝烟、聊斋曲折的故事、杨子荣林海雪原里的驰骋......又打开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体验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索、感悟,有着提高语文修养所必须的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淀。而这,恰恰是老师的讲授代替不了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语文,就是让孩子鼓帆前行。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积累的过程,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的讲授;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必须加大阅读和写作总量。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这本来应当是语文学习的常识,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审视一下如今的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走的却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要“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这或许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现在的学生,除去那几册语文课本,除去那无尽无休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所读的名家名作寥寥无几,文化视野狭窄,语言积累贫乏,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岂不是一句空话?就像对待一个体育运动员,不给他的身体丰富的营养,却拼命让他接受各种技术技能的训练,这与其说是在培养冠军,不如说是在毁灭冠军。
作者的儿子李大伟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书虫”,作者从来没有辅导过他的语文,更没有给他讲过什么古诗词,但是,他自己感悟了,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读了多少书,父亲的书橱在不断地“丢”书,而他的小书架却在一天天地越来越满。曾有一位记者让他写写他暑假里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是这样写的:
1.《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
2.《涅克维奇精选集》宏达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3.《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
4.《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
5.《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
6.《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7.《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8.《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
9.《契科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10.《戴高乐传》略开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中国,文化上最缺乏的莫过于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而这种东西的培养绝不是靠引进西方的理论就够了,而是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就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会在自由的时空里独立思索和成长;学校和老师的作用不再是控制和支配学生,而是去诱导和指引他们的选择。这种实践意义上的独立与自由,才真正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可如今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原本诗情画意的语文意境,一气呵成,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但我们偏要断章取义,机械地分解成若干部分,讲解分析,挖掘思想,小题大做;文章原本是一个有机体,偏要让学生逐词逐句地分析分析再分析,而学生没有感同身受,却硬让学生谈感受,领悟不深硬讲领悟,体会不足硬写体会,根本就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牵强附会,颇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惑。约翰生说:“人们现在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无论什么都要通过讲授来教给学生。我看不出讲授比阅读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讲义都是从书本上抄来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同一段文字,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理解,各有千秋,却偏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表达?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水到渠成,却弄得难上加难,不可企及,高处不胜寒,最终令学生趣味索然。
让我们还给语文教学一个自然地原貌吧,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返璞归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精神上而不是从形式上去自由阅读!
第二篇:《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
刚看到《寻找教育原生态》这本书,因为是校长的著作,猜想谈管理之类的文章会比较多,没曾想会跟老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有多少相关,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多少相关,读后才知道这本书对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有意义,《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
作品没有多少“高屋建瓴”的宏论,也没有什么叫人眼花缭乱的花样,而是把人人都可能想到的事情做实,做得富有成效。搞教育只要一些教育的常识就够了,把那些一般人感到不在意的的东西做得叫人感到需要在意,把那些人们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做得有滋有味。教育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是一件一件小事的积累,把小事融会到学生的人生里,让他终身难忘,小事于是就变成了大事,变成了决定命运的东西,这就是教育。高峰校长以他最本质的身份--教育者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他的思考与感悟,让整天埋头教书的我意识到:懂得停下来思考,才能真正教好书。
受目前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们一味追求分数的心理,导致了我们学校的特殊性--高分,读后感《《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这一条决定了我们必须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才能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成为高学历人才。既然要多教知识,那我们自然希望通过多上课,多做练习,多攻占学生的时间等等来达到目的。是呀,孩子们不停地听课呀听课,做题呀做题,让这一切成了生活的主题,孩子们还能爱学习吗?学生们也疲惫,有的开始厌学,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课堂,最后是成绩低落,实质上就是教学质量下滑,就象拼命拉长一条弹簧,最终必然会导致弹力的丧失。
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他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经验越来越丰富,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分数自然也会越来越高。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从自身经历来看我们以往的教育,记忆得多,记忆力好,谁就得高分。似乎总是不断地对记忆能力做了测评,对于其他能力的测评并不是很明确。现在身为人师,决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再走这一老路。教学内容是虽说书本规定的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进行调整,灵活处理;教学方式更是可以千变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活他们的思维。应试教育的现状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改变测验的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对自学能力的检测,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信息量,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更多学习技能(包括应试技能)。学校安排的课程不能改变,但我们能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的知识为生活所用。
常常跟孩子们讲:不要让学到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一页一页的纸上,希望知识成为你们头脑中思维的源泉。相信,我们坚持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孩子如何学会学习,孩子们收获的会远远超出书本的厚度,思想也会变得有深度。自信,积极,创新,会在每个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感谢高峰校长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让我继续思索前行。
第三篇:《寻找教育原生态》读后感750字
刚看到《寻找教育原生态》这本书,因为是校长的著作,猜想谈管理之类的文章会比较多,没曾想会跟老师们的日常教学生活有多少相关,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多少相关,读后才知道这本书对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有意义。
作品没有多少“高屋建瓴”的宏论,也没有什么叫人眼花缭乱的花样,而是把人人都可能想到的事情做实,做得富有成效。搞教育只要一些教育的常识就够了,把那些一般人感到不在意的的东西做得叫人感到需要在意,把那些人们感到枯燥无味的东西做得有滋有味。教育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只是一件一件小事的积累,把小事融会到学生的人生里,让他终身难忘,小事于是就变成了大事,变成了决定命运的东西,这就是教育。高峰校长以他最本质的身份——教育者与我们共同分享了他的思考与感悟,让整天埋头教书的我意识到:懂得停下来思考,才能真正教好书。
受目前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家长们一味追求分数的心理,导致了我们学校的特殊性——高分。这一条决定了我们必须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才能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成为高学历人才。既然要多教知识,那我们自然希望通过多上课,多做练习,多攻占学生的时间等等来达到目的。是呀,孩子们不停地听课呀听课,做题呀做题,让这一切成了生活的主题,孩子们还能爱学习吗?学生们也疲惫,有的开始厌学,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课堂,最后是成绩低落,实质上就是教学质量下滑,就象拼命拉长一条弹簧,最终必然会导致弹力的丧失。
美国的教育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他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经验越来越丰富,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分数自然也会越来越高。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从自身经历来看我们以往的教育,记忆得多,记忆力好,谁就得高分。似乎总是不断地对记忆能力做了测评,对于其他能力的测评并不是很明确。现在身为人师,决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再走这一老路。教学内容是虽说书本规定的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进行调整,灵活处理;教学方式更是可以千变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活他们的思维。应试教育的现状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改变测验的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试,对自学能力的检测,在传授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信息量,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掌握更多学习技能(包括应试技能)。学校安排的课程不能改变,但我们能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的知识为生活所用。
常常跟孩子们讲:不要让学到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一页一页的纸上,希望知识成为你们头脑中思维的源泉。相信,我们坚持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注重传授孩子如何学会学习,孩子们收获的会远远超出书本的厚度,思想也会变得有深度。自信,积极,创新,会在每个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感谢高峰校长更加坚定了我的教学理念,让我继续思索前行。
第四篇:原生态教学
原生态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谈生物教学的原生态回归
本文发表于《创新教育》2010年3期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形象、容量巨大、节省时间等优势正在逐渐走进课堂,并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负面效应——很多教师出现了盲目追求电化教学的倾向,从而严重忽略了那些简单、实用、具有较高价值的常规化教学方法。面对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笔者认为: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我们都不能忘记、摒弃那些常规化、原生态的教学方法。
原生态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个文化名词,是指那些未经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淳朴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随着这个词的流行,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原生态教学。
所谓原生态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认知冲动和真切体验为突破口,以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相关素材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化探索和形象化展示为突出特征的课堂教学。其学习活动具体表现为观察、制作、想象、模拟、表演等便捷实用、自主参与、动态化的学习形式。原生态是相对于现代科学技术而言较为原始的常规化教学状态,其根本宗旨是动手动脑、亲历亲为、自主探究。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从知识形成的角度看,原生态教学是把学生当成研究者与发现者,学生走的是科学研究之路。从学习活动的创意来源看,各种视频与音频材料的播放都是教师创意的体
现,是教师对教学内容加工处理的展示,而原生态则是通过学生自己活动学习、理解、表达学习内容,是自己想法的体现。从活动主体的参与程度看,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无论多么生动,学生大多只是被动的视听,而原生态则引导学生从鲜活素材中探究知识、并通过简易活动展示表达自己的理解。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原生态呢?就生物教学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走近教学的原生态。
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探索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摇篮,也是人类文明最初的学校和老师。尤其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大自然更是有着丰富的素材。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他们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必须引导他们到丰富的原始生物现象中观察、发现、探究、表达。如调查自己校园内的生物,调查自己家中的生物,并尝试分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如蚂蚁是如何搬动食物的等,并把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描述出来。尤其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问题。走进大自然还可以从广义上加以理解,比如在教学生物圈的范围时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尝试归纳。在揭示出教材内容后进一步引导他们想出最生动现实的学习方法。如指着窗外的蓝天、远方的海洋、眼前的大地说出“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在教学生态系统的定义时,可引导学生看着窗外的一片草地或者几株小树说出“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走进大自然还应当把学生引入生物的微观世界。比如,引导他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细胞、水中的微小生物、生物体的细微结构等。除了集体观察
外还应当指导帮助有兴趣的同学观察他们想观察的事物。
二、把生物现象引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最重要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比起走进大自然来,课堂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收益更大。因此,更便利的做法是把生物现象引入课堂。也就是说把活的生物或各种生物标本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研究、发现。比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可让每个学生拿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到课堂上(或者每小组有一株),反复利用这样一株植物就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1、让学生自己找出植物的各个器官并分类。
2、帮助理解 “植物和动物一样也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即拿着这株植物让学生思考它最初是由什么发育而成的。这样比直接讲述或让学生直接背诵能更深刻地理解植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3、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分化形成了组织。在上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它是由一个细胞组成的,为什么有的地方长成了根、有的地方长成了叶。进而理解细胞在分裂、生长过程中,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细胞的分化。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就是组织。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这样一个细胞就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
4、更好地理解各种组织的分布及功能。如学习保护组织后,可让他们摸着这株植物,说出保护组织在“根、茎、叶的表面,由表皮细胞构成,有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其他组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5、在上述几个任务完成后,则引导大家思考,如果把它放入时空隧道,让时间倒流,整株植物最后会
变成什么(一受精卵)?并写出其结构层次的变化(由大到小最终成为一个受精卵)。在生物教学上有很多知识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如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则可以拿一粒剖开的种子和一株完整的植物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胚是这株植物的幼体,并分别指着两株植物的不同部位说出他们的关系:胚根将来发育成了根、胚轴发育成根茎相连的部位、而胚芽发育成了茎和叶。
三、通过想象进入丰富的生物世界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常常既不能到自然中去也无法把实物带进课堂。这时常常需要通过想象学习、理解、表达生物知识和原理。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表演。包括广义表演和狭义表演,广义是指通过动作和手势进行比划的表演,如“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让学生运用手势理解,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拉进来),把其他物质挡在外面(以掌封挡),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用手推出去)。狭义表演是扮演角色的课本剧表演。仍以“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为例,可找几个同学分别代表细胞膜、氧气和养料、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有害物质,让细胞膜选择这些物质的进出。角色扮演还可以直接通过角色直白进行,如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可以让学生说“我是藻类植物、生活在水中„„”。角色扮演可以把自己假想成老师要指导其他同学。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角色的转换和跨跃,学生一旦把自己上升到老师的角度,责任心和自我定位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就从一个接受者变成指导者。他的思想就会更加开阔,心理更加成熟,思维更加活跃。
角色扮演还可以一个人可以扮演多个角色,如做脊髓的反射实验难度较大,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扮演多重角色模拟表演:
1、自己用两个手指代表剪刀,伸进自己口中,模拟剪掉上颌以上的部位,并说出操作的要点及目的(去掉大脑)。
2、用弯曲手指模拟挂钩,钩住自己的下颌,挂在铁架台上。
3、用手指模拟镊子夹住带有稀盐酸的棉球,刺激自己的四肢并作出反应。在这个模拟表演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了三个角色,实验操作者、青蛙,同时还是解说者。
(二)制作。即通过制作模型或者标本来理解生物的结构,如细胞的结构可以让学生制作出细胞的模型(动物细胞或者植物细胞)。而制作标本包括的范围更大,如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装片标本。更为简易的制作则可以让学生撕纸拼图,如关节的结构可以让学生用一张废纸,撕出其结构然后拼接在一起。
(三)画图。在生物学中很多结构性的事理都可以通过图加以理解,因此,画图是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比如,最为常见的是画各种动植物结构图,如细胞结构模式图、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草履虫结构图。更为重要是对图片进行动态化处理,如营养物质在某个结构中的流动,可以用手指着图中的相关路线来叙述。动态化处理还可以是对图片进行扩大或者局部放大。如看到胃的图示后可让学生由胃向外扩展画出整个系统的组成,由肾脏延伸出整个泌尿系统的结构。相反要深入理解某个部位的细微结构还可以画出局部放大图片,如看到胃的整体示意图可以让学生画出胃壁的结构图。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原生态教学决不是一张嘴、一支粉笔的那种素面朝天、机械死板的教学。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各种身边的现有条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感受,找到个性化学习和展示方法,再适当配合电化教学,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将得到全面提升。
第五篇: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曲靖市麒麟区西关学校
张聪秀
[摘要]在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形式上的丰富,空洞的热闹,却并未收获丰硕的果实。在教学实践的引领下,我们逐渐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应该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应有语文味,朴实无华,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关键词] 本色 规律 语文味 原生态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积极有效的关注。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教材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各种各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同于丰硕的收获呢?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对文本解读时间少了,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时间少了。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正值人们感叹语文越教越难教,越教越糊涂的时候,一些专家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观点,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操作、如何实 施呢?笔者认为:
一、语文课应该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大忌的是以引起兴趣为名,采取种种“标新立异”的做法,追求所谓的“奇特”,这样的课就好像在整个语文教学“身上”长出了“赘瘤”,“瘤”的分量越大,就越损害语文教学之“身”,学生越是难以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又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
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一位教师先问学生:“有小朋友掉进了水缸,司马光有没有慌?他是怎么做的呢?”接着让一位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并请另一位学生为表演配音。然后问:“同学们,想一想,砸破缸了还会发出什么声音?”引导说出“哗——哗——哗”的水声,请同学们用动作表现水,为水声配音。还请四位学生上台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乐器,自己决定演奏方法,为故事的不同情节配音响。
这位老师是专注于课堂上的形式,把它看成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一味花力气在创出新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杨再隋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中从四个方面禅释了“语文课应该怎样教”:其一,平平淡淡教语文。他认为平平淡淡不是平板淡漠,更不是平庸散淡。平平淡淡是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其二,简简单单教语文。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简单易行。其三,扎扎实实教语文。语文教学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其四,轻轻松松教语文。不要硬给语文加砝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
说到还原本色、复归本位的课堂,不得不提到薛法根老师,大凡欣赏过薛老师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就应该这样上,课也可以这样上,这样的课我也能上。他的课既关注学生,也关 2 注老师。“关注学生”是说在薛老师的课上,无论是识字、解词,还是阅读、理解或其他什么,薛老师上得都是自然、实在,毫无刀耕斧凿的痕迹。他的一切着力点全在学生身上。看他上课,看似平淡无奇,但对学生的胃口,学生吃得轻松、吃得满意。“关注教师”是说薛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就考虑到上家常课,上教师们能借鉴、迁移的课。我们一线教师对“做”出来的公开课早就心存疑惑,当看到全国特级教师、新生代教师的领军人物,在这么多人面前,上“谁都能上”、“谁都能迁移”的回归常态的课时,不禁释然了。而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上成回归原生态的课,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求真的品质,更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二、语文课应该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对学生而言,语文素养即是人的素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就是这样一堂“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
在悠扬婉转的《思乡曲》中,师生共同深情地朗诵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
师: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已经沸腾,还有什么话能足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只有那一句——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师:放声朗诵,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学生再读)师;下面,请大家拿起笔。再写一写这句话,并将这句话永远地镌刻在你心灵的深处。(师生共同写话,教师用红笔)生:(一个凝神神静气地、庄严地、神圣地、含着热泪写这句 话)师:想读就读吧!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师:语气虽然不同,但感受和认识是一样的深刻!师(激情地):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但惟独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祖国。或许有一天,你身在国外,请你也别忘了今天的这堂课,更不能忘了这堂课里你记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们大家再读这句话吧!生(铿锵有力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师:读得太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上的不是普通的语文课,而是一堂人生感悟课,因此,这也就称得上是——
生:难忘的一课!(教师在课题后加上感叹号,在全场掌声中结束教学)处处闪现诗意,处处充满灵性,处处涌动激情。教师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恰到好处地加工、提炼,从而在教学中收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可以想象,课虽然结束了,但孩子们在经历了这样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检后,心灵深处一定烙上了鲜红的“中国印”。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语文课应有语文味 “语文味”他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课如何具有语文味,程少堂撰文提出三个方面:一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其次,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拼盘。再次,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二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三是提高教师素质,要求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自己应有“语文味儿”,要因长施教。
如: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运用多种手段营造情感高潮,其结课阶段的处理则更令人感到情韵在胸、绕梁不散。请看——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觉得怎么读能表现你对英雄的无限崇敬的心情,就怎么去读。用你们的声音,用你们的感情,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书)师:战斗结束了,战友们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学生写碑文)生: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生:邱少云,你永远活在中朝人民心中!生:烈火炼真金,千秋传美名!师(点击课件):看大屏幕。同学们,这就是刻在391高地上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生(起立齐读):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师:让我们用更加自豪的语气,再来读读这句碑文。(生读)师: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面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关键词句的“读、写、品”,全身心投入、热情洋溢,学生则以情悟情,以神会神,真正受到了感染和升华。语文教师确应深入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此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让学生求得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建,得到协同发展。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苏轼说过的一句妙语,写作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课堂教学不也应该如此,不也应该像“风行水上”一样自然、朴实吗,让我们一起来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吧!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2006年第5期 江西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