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2一面教案
一面
基本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感受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提升目标:1.体会文中富有感情色彩语句的表达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2.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一、默一默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地jiào()tuí唐()摩suō()憎恶().踌躇()()恣情()踱()jiǒng()相 ....赫然()揩油()mǎng()撞 抖擞()...
二、读一读
提问:文章已经很自然地给我们分成了两部分,但是第一部分的内容较长,你能给它分层吗?并说说每层的意思。
预设: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2自然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第二层(3——17自然段),写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第三层(18——38自然段),写“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
设计目地: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想一想
提问: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一面”,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二层,并介绍了“我”的职业和身份,那么在全文中,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预设:第一层写职业特点,联系下文可以看出鲁迅对“我”的态度,实质上是对普通工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第二层写内山老板的热情衬托出鲁迅的人民大众立场,这两层起到巧设伏笔、层层铺垫的作用。
设计目地:既让学生为接下来感受鲁迅的精神品质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的写作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问:
2、有人说文章第二部分是多余的,与回忆性文章的写法不合,可以去掉,你认为呢? 预设:(总结发言)课文第二部分写出来“一面”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个鼓舞,他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这些情真意切的抒情议论,对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不能去掉。设计目地:让学生掌握文章结尾的作用。
四、练一练
1、鲁迅博物馆一面大墙板上排列着“风声”“及锋”“越山”“且介”等一百四十多个笔名。结合选文,说说《一面》作者是否能理解为什么鲁迅用如此众多的笔名呢?
2、紧密结合课文及以下链接,说说鲁迅的形象。
链接:鲁迅独子周海婴在访谈中说:“您刚才讲了鲁迅逝世有那么多的人为他送葬,那是因为他像斯巴达克斯一样带领人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冲锋陷阵。” 他听周建人叔叔评价父亲:“我从没看见过你爸爸发脾气,最多的时候,谈不拢就不说了,也就是文人所说的那种,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了。” 链接:小时候鲁迅的父亲生病了,鲁迅一边上学一边还要帮父亲抓药,以至上学迟到,受先生责备。此后,鲁迅在桌上刻了个大大的“早”字,暗下决心,要时时早,事事早。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夏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你应该能想到一句写鲁迅的诗,请把它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
第二课时
一、默一默
1、同学们还记得《一面》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吗?
2、在第一、二层写“我”的职业和内山老板的热情的作用是什么?
二、读一读
提问:
1、请同学们把三处外貌描写的段落找出来,并朗读。
2、这三处外貌描写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各有什么不同?
3、三处外貌描写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征,从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预设:文章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第一次描写,由于“阴天,暗得很”,加上距离较远,只能模糊辨出人物形象: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上下;衣着,“穿一件牙黄长衫”;嗜好,“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由于抓住了人物特征,虽只是模糊辨认,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第二次描写,由于离得近,观察得更细致了,作者对第一次的描写作了补充。刚才看到的是“瘦瘦的”,现在看得更清了:“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脸色是“黄里带白”。还增加了对人物精神的感受:“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接着又写了他的头发和胡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加以描写,虽疏淡的几笔,却刻画了鲁迅外形瘦弱而精神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形象。第三次描写,除了脸色、头发和胡须这些带有特征性的描写以外,作者对其“长衫”和“烟嘴”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刻画。不仅连长衫、烟嘴的颜色,甚至连长衫质地“羽纱”,烟嘴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得十分清晰、明了。三次比较集中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设计目地: 学习作者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深入体会鲁迅的精神品质。
三、想一想
提问:你能体会文中这些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吗?
1、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预设:“赫然”就是很鲜明,很明显,作者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表明了对鲁迅的敬仰和见到鲁迅译著的兴奋心情。因为是鲁迅译的,而鲁迅在当时是革命和光明的象征,所以说“像得了保证似的”。
2、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预设: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效仿学习。不同的称谓表示作者不同的感情。“战士”则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3、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预设:“摩挲”就是反复抚摸,反复摸又“舍不得”,写出了作者渴望得到而又难以得到的那种矛盾心情。
4、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预设:既写出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也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
5、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预设: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在身边,一种深感激动和幸福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没有蹦出”,一是当时环境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示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设计目地:体会文中富有感情色彩语句的表达作用。
四、练一练
父亲鲁迅 周海婴
①我的名字是父亲给取的,“先取一个名字‘海婴’吧!‘海婴’,上海生的孩子,他长大了,愿意用也可以,不愿意用再改再换都可以”。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很民主,就是这么一个婴儿,他也很尊重我将来的自主选择。
②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
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没有看兜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 没有。我又追问,他是不是很激动地跟人家辩论?他告诉我说,他平素就像学校老师一样,非常和蔼地跟人讲道理,讲不通的时候也就不讲了。人家说,鲁迅的文章很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类的,但那是笔战,是和旧社会、旧思想在对抗,必须要激烈。过去把鲁迅误解了,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 自己的真面目。
④70年前的上海,夏天湿度非常大,那时又没空调,整天身上、背上都是湿漉漉的。每年一到夏天,我背上总要长出痱子,又红又痒,又抓挠不得。晚饭以后,跑到二楼,躺在父亲床上,那时天色已暗,但为了凉爽并未开灯。这时候父亲就准备一个小碗和海绵,把一种药水摇晃几下,用药水把海绵浸湿,轻轻涂在我胸上或背上。每搽一面,母亲用扇子扇干。因为有机会亲近父亲,可以不怕影响父亲写作而被“驱赶”,我躺在父母中间,心里无比温暖。直到天色黑尽,父亲又要开始工作了,我才恋恋不舍回到三楼自己的房间里睡觉。这是我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光。
⑤有的家庭是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孩子依赖父亲或母亲更多一些,但我的家庭没有,就是一种非常温馨、平和的家庭氛围。不是看见父亲就远远地敬畏、蹑手蹑脚地,没有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记忆中他也只有一次假装用纸筒打我。
⑥父亲写信通常用一种中式信笺,上面印有浅浅的花纹、人物或风景,父亲给不同的人写信,选用不同的信纸。如果我碰巧遇到父亲写信,想表现一下自己,往往自告奋勇地快速从桌子倒数第二个抽屉,以自己的“眼光”为父亲挑选信纸。父亲有时默许,有时感到不妥,希望我另选一张,而我却僵持不肯,每逢此时,父亲也只好叹口气勉强让步。后来听说日本有一位学者叫阿部兼也,专门研究父亲信纸的选用与致信者的内在关系,可惜的是他不知道这当中还有那时不谙世事的我的干扰。(选自《周海婴忆鲁迅:还父亲一个真面目》)1.文章主要回忆了关于鲁迅的哪两件事情?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写“应该把鲁迅归还到他自己的真面目”,通过阅读你看到了鲁迅怎样的真面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展开想像,在阅读第⑥段的基础上,补写出父亲叹气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此文,请说说你在写作方面得到了哪些启示。(写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篇: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
基本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提升目标
1.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2.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学法指导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一默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zuò()落 林yīn()大道 chán()岩 深suì()jùn()工 纤()细 参差()叱咤().....断垣()颓壁 风云嵯峨()... 2.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至少两件,它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很有帮助哦。)
二、读一读
1.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并思考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1)(5)(9)(2)(6)(10)(3)(7)(4)(8)
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1。
预设:如果让你当解说员,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说清楚吗?
三、想一想
1.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
2.合作探究
设计目的:完成基本目标2和提升目标1。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3)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3.质疑释疑
四、练一练
小练笔: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镇江实验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默一默
依据所给的标题,你能确定这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吗?
A、《镜子小史》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E、《我的学校》 F、《万紫千红的花》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二、读一读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巍巍”气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1。
二、想一想
1.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1。
2.本文语言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读来富有兴趣。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各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2。
预设: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3.质疑释疑
四、练一练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 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
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拓展延伸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 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1.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全封闭式的____________,俯视呈____________,整个大院显得____________。
2.如果说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①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名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不要用原文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第三篇: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学案
巍巍中山陵
第一课时
一、默一默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zuò()落 林yīn()大道 chán()岩 深suì()jùn()工 纤()细 参差()叱咤().....断垣()颓壁 风云嵯峨()... 2.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至少两件,它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很有帮助哦。)
二、读一读
1.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并思考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1)(5)(9)(2)(6)(10)(3)(7)(4)(8)
预设:如果让你当解说员,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说清楚吗?
三、想一想
1.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 2.合作探究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3)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3.质疑释疑
四、练一练
小练笔: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镇江实验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默一默
依据所给的标题,你能确定这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吗?
A、《镜子小史》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E、《我的学校》 F、《万紫千红的花》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二、读一读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巍巍”气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想一想
1.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2.本文语言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读来富有兴趣。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各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3.质疑释疑
四、练一练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
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拓展延伸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 “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1.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全封闭式的____________,俯视呈____________,整个大院显得____________。
2.如果说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①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名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不要用原文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江苏输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白杨礼赞教学案
白杨礼赞
基本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2. 感知白杨不平凡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激发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精神和意志的热情。3. 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提升目标:感知白杨不平凡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激发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精神和意志的热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教学难点: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毡子zhān 坦荡如砥那chà 恹恹欲睡yān yān 不折不挠..dǐ 刹....náo 倔强挺立jué 虬枝qiú 楠木nán 秀颀....qí 倦怠..juàn dài 锤炼 妙手偶得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二、读一读
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树?
请你用这样的句子形式向大家介绍白杨树:这是一种 的树,你看:“ ”。
(如:这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你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这是一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你看:“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相机展示白杨树图片,有感情地朗读)
归纳白杨树的特征: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设计目的:找准文本的切入口,以固定的句式,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朗读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
三、想一想
1、看到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作者的思想轨迹,明确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联想到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吗?
3、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4、让我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那段峥嵘岁月。播放《亮剑》片段。(片头曲视频)
展示《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一段话:“我们的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
推荐学生激情朗诵。
(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与剧情相一致之处,进而明确: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写了这篇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
5、小结:我们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但激情澎湃的岁月,和作者一起看到了坚强、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更感受到了广大的抗日军民身上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不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这样的白杨树,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对它,你有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认识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七小节。
【设计意图】用《亮剑》片头视频、主人公经典语句,和学生一起进入文章创作背景,成功跨越学生理解的障碍。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变机械式的记忆变为主动构建,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体现了语文学习天地的广阔性。
四、练一练
1、积累描写树的诗句三句以上。
2、有感情地朗诵第七小节并背诵。
3、推荐阅读《美丽的白桦林》《西风胡杨》。
【设计意图】在诗中进入新课,在诗中结束新课,整节课诗意流淌,学生徜徉其中,语文味道浓浓郁郁。以课文为范例,推荐阅读文章,旨在为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咏物抒怀类散文的能力。
第五篇: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卖白菜教学案
六 卖白菜
基本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2.能够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提升目标: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湿漉漉()抽yē()粗糙()lǐn()冽()戳()...昧()着良心 木橛()子 黑黢黢()箢()篼()...补充:
二、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请根据情节发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且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设计目的:了解本文的主要事件,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完成基本目标1。明确:在接近年关的时候,母亲决定将我们留着过年用的三棵白菜卖掉,我很不舍;在去集市的路上我不小心摔了白菜,母亲责怪我;在集市上,一位老太太挑剔我们的白菜,我很恼火,故意给她多算了一毛钱,晚上回家后,白菜被退了回来,母亲怪我丢了她的脸。
三、想一想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你从哪里看出母亲的“坚强”?除了“坚强”,母亲身上还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设计目的:让学生再次回归文本,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小说人物形象,完成基本目标2及提升目标。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全面铺开,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发现、点拨、推动。
预设:母亲的“坚强”:如文章开头部分“母亲苦着脸„„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对母亲的动作、神 态的描写,表现了家庭的贫困,衬托了母亲的坚强;“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神态细节、语言描写,突出母亲的坚强。
除了坚强,母亲还很善良宽容,如在我不小心将白菜摔到地上时母亲的言行、对买菜老太太的态度等;母亲还是一个讲诚信、自尊自爱的人。如细节描写“眼睛红红地”,突出了母亲因为儿子不诚信而伤心难过,表现了母亲讲诚信(这里可以和开头母亲决定卖白菜时“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做个比较,进一步体会母亲的自尊自爱。)
追问:买菜老太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故意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2.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整个社会的极度贫穷和落后,从而让学生明白能在困境中保持正直高贵的品格的不易和伟大,从而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形象。设计目的: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练一练
你的母亲在你犯错时是怎样的表现呢?请回忆一件事,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突出他(她)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