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辩论刍议(大全)

时间:2019-05-15 02:4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辩论刍议(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辩论刍议(大全)》。

第一篇: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辩论刍议(大全)

第9卷第6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

Journal Of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l砂(SocialSciences)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辩论刍议

龙国庆,王豪才,蒋诗堂(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00)摘要:自从古代文学产生以来,辩论便与文学及其教学结成了血肉相连的“一家人”。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开展教学辩论,是对我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师生平等、切磋砥砺、意气风发、畅所欲言、触类旁通的教学风尚的继承与发扬光大,也迎合了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潮流。教学辩论具有交叉性、自主性、研究性、开放性特性,它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术人格,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撰写论文打下基础。古代文学教学辩论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四个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抓“大”放“小”原则,不唯权威原则,“攻守异势”原则。

关键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辩论;辩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所有的教育专业中最为古老。但这门最古老的专业眼下有趋衰微之势:一方面,一些应用性课程步步紧逼,作为基础课程的古代文学 日渐“缩水”;另一方面,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淡,有的连课都不愿意听,临考时复印他人笔记敷衍了事。

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不需要古代文学吗?当然不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兴旺,离不开“软实力”,离不开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具体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与文化心理特征,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当代人所理解接受的精神形态,是沟通“龙脉”的最直接的途径。

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忧外患”,除古代文学本身的“非应用技术性”与教学对象受“经世致用”之潮影响心态浮躁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培养出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古代文学的教育者们必须直面现实,应对挑战,以发展创新的眼光来正视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废弃“泥古”的“栈道”,架设一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桥梁,才能使这门最古老的专业重焕异彩,而教学辩论就是这样的—座桥梁。

一、时代的要求与教育的缺失

辩论,指持不同论点的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就同一问题进行争锋相对的论争。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辩论的声音表达出来,形成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在中国古代,辩论是“不战屈人之兵”的重要手段。晏子巧辩楚王,树国威于谈笑之中;孔明舌战群儒,挽狂澜于既倒之际„„千百年来,无数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辩论佳话脍炙人口、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群雄逐鹿的当今世界,每一次国际会议的举行,每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次重大条约的签订,无不是激烈博弈与辩论的产物。在联合国、WTO等国际平台,辩论已成为发达国 家制约他国的“紧箍咒”,也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小国家维护与发展自己的“重兵利器””。

信息时代的地球已“浓缩”为一个“村”,人的纵向与横向联系越来越多,商务、公关、律师、导游、导购、教师、从政等等,几乎每个行业都对从业人员的思辩与口才有自己的要求。当今时代是智能的时代、是“四两拨千斤”的时代,它需要的是既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能“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高素质、全面性的人才pI。这恰恰是当今教育缺失的地方。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标榜“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实际上被操作为“重读写”,轻“听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快速思维,多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长期被压抑而处于较低水平。高考是中小学教育的重头戏。但由于只有笔试而无口试,学生在课堂上整天埋头于题海,对口头表达能力只能产生相对弱化的效果。从生理与心理上说,高中学生比小学生更为成熟。但实际上课堂中主动发言的中学生比小学生已少了很多,学生的性格越来越趋向于封闭。许多性格内向的学生从小到大也没有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形成了越不会说话,锻炼的机会就越少,就越不敢说的怪圈。

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人才培养最后一道“精细加工工序”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弥补中小学教育在思辨与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当今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述式”。“讲述式”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于向学生解释现成的知识结论,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碰撞,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表达始终还是“两张皮”。学生只需要笔记本就可以应付考试,而不需要主动思考。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学生思辨与表达的能力就会逐渐削弱乃至消失。近年来,社会上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多有诟病:例如说他们的学业成绩表上是“海战皆捷”,一到实际工作中就“张口结舌”;甚至于说当今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等等,就是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必然结果。

成功的教学必须把理论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构架,并把它转化

必须对辩题作深入为能力。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投入,教学辩

习更多的知识,论便成为教师们几乎无法回避的选择。

方挖空心思隐蔽

二、古代教育、古代文学与辩论的渊源

“教学”与“辩论”的结合并不是什么赶潮流的“时尚”。翻开一部古代文学史,我们就会发现“辩论”与文学及教学本来就是血肉相连的“一家人”。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教育史,辩论与文学与教学同根同源,密不可分,血肉相连。从辩论参与方来看,有“君臣之辩”(例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与齐宣王之辩)、“师生之辩”(例如《论语》中孔子与子贡之辩)、“朋友之辩”(例如庄于与孟子“浮梁之辩”)、“禅俗之辩”(例如苏东坡与佛家之辩);从辩论内容来看,有“政治之辩”(如“触龙说赵太后”)、“外交之辩”(如“晏子使楚”)、有“军事之辩”(如“曹刿论战”)、“科学之辩”

(如“小儿辩日”);从辩论的语言形式看,有散文形式的,有诗歌形式的,还有运用谜语与对联形式的。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开办私学的大教育家,也是第一个提倡启发法与因材施教,把辩论与教学结合起来的“吃螃蟹者”。孔子学问博大精深,却辩不过学生子贡。孔子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经常与弟子进行切磋。教出了中国古代两个政治名人韩非与李斯的大教育家苟子,也是通过辩论传授知识的高手。他写的《非相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研究辩论的理论专著。在中国古代,不仅是儒家,即便是道家、佛家在教学中也讲究“问难”、“机锋”,以求“顿悟”的最佳效果。佛家高深的的大法会,很多就是学术辩论大会。唐玄奘正是辩倒了天竺所有的高僧,才得以载誉归国的。

一些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有的是辩论的记录,如《墨子》中的《公输》;有的本身就是一篇“雄辩之辞”。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古人犀利的思维、严密的逻辑、非凡的技巧、澎湃的感情,虽历经千百年而仍使后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解放、诸子大师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开展教学辩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产出的“怪胎”,而是对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师生平等、切磋砥砺、意气风发、畅所欲言、触类旁通的教学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这种“回归”也正好迎合了当今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潮流c3J。

三、教学辩论的性质及作用

1.教学辩论的性质

教学辩论具有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

(1)交叉性。辩论是普通话、朗诵学、演讲学、表演学、心理学、声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运用,缺一则形成明显的“短板”。

(2)自主性。学生根据辩题确立思路,提炼材料,设计战术,制作卡片,撰写辩词,教师只作宏观指导,一切都由学生组织实施。由于辩论一旦启动就不允许停顿的特点,辩手想求助都求不了,只能“文责自负”。

(3)研究性。由于辩论赛具有切为打赢”的特点,双方都必须对辩题作深透切的研究,除了现有的知识之外,更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研究更多的问题。为了知己知彼,出奇制胜,双方挖空心思隐蔽自己的火力点,摸透对方的进攻点,预设埋伏。辩论的过程,就是在学习中批判,在批判中学习,不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与消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将大大超越传统的数学方式。

(4)开放性。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辩论双方则处于既要进攻,又要防守,形式瞬息万变,胜败在弹指之间的不确定环境之中,辩论攻防的高强度、高密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团队协调能力。

2.教学辩论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1)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应教育的模式造成了相当部分学生不敢说话,不擅说话,离开稿子不能说话的现状。教学辩论的临场性、不确定性是疗救此症的一剂良药,能对念稿进行“强行断奶”,使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1)快速思维的能力。辩论是口才艺术的极致。它对思维运用的速度几达极限,任何迟疑呆滞都意味着失败。2)形象思维。辩者必须借助已有的直观形象类的材料为自己提供论据。越直观形象的论据就越能征服听众与评委,取得好的现场效果。3)抽象思维。双方必须用抽象的哲理来概括与巩固自己的立场。4)发散思维。辩手往往在形势不利时,通过其他多种途径来寻找立足点。5)聚合性思维。辩手必须在纷繁的意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来进攻对方。6)模糊性思维。表现为对事物性质的模糊表达,防止对方抓住把柄。7)精神性思维。辩手必须随时提防与戳穿对方似是而非的诡辩。(3)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1)调节自卑心态。有的学生喜欢坐在不引入注目的角落,主动地使自己“边缘化”。教学辩论会让他们从封闭中走出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样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消除自卑感。2)培养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冷静,是使人的智慧与表达保持高效与再生的条件。只有在冷静的条件下才能赢得辩论的胜利。在辩论中遇到对手猛然攻击或观众产生不良反应时,辩手的头脑容易发热失控。经常进行教学辩论训练,能让学生认识并抑制引起消极心理的有关因素,使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提高。辩论中环节众多,攻防之势,胜负之算转换瞬息万变。辩手必须经过逆境、顺境、主动、被动、成功、失败等多次起落的应对,这些心理经历有利于养成他们在各种情境中不懈奋斗、应变自如、挽回颓势的能力。

(4)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撰写论文打下基础。现今流行的辩论赛多注重社会问题,对在校学生来说,这些辩题是“务虚”的。辩论一结束,时过境迁,云散烟消,参加这样的辩论受益不多。而教学辩论则不同。辩论能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消化升华,融会贯通,又能促使学生多读多思,左右逢源,养成多问善疑的读书习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篇辩词就是一篇小论文。在教学中经常开展辩论,对于学生打好科研能基础,增强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培养严谨的写作习惯有意积极的作用。

(5)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组织设计的能力。辩论涉及的知识众多,运用的战术及转换环节众多,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化为己有,并设计成进攻与防守的众多环节。学生将在这个“化蛹为蝶”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6)培养学生的学术人格。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张扬独立人格的时代。而眼下的学术界却劲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和风”,先秦诸子那种百家争鸣、互相论战,奔走呼号、当仁不让、粪土金玉,笑傲王侯的学术之风已罕见于世。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学术人格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辩论的结果非胜即败,辩手一旦站起身来,言出如山,覆水难收,“刀刀见血”,对学生一生的治学与为人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四、教学辩论的特点与选题

1.教学辩论的特点

教学辩论是教师组织学生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展开的辩论。它属于学术辩论的范围,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形式,具有非功利性的特点与寓教于乐的效果。

教学辩论本质上是学术上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百家争鸣,辩论的过程就是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索的过程。青年学生往往年轻气盛,辩论又是一个高度对抗的活动,教师首先要使教学对象懂得:教学辩论的目的在于探索实践,提高自己,并不是争名利、赌输赢。所以,进行教学辩论一方面要严肃认真,敢于坚持真理;另一方面要待人和善,保持君子风度,平心而论,不逞强,坚持以理服人。

教学辩论本届于学术辩论的一种,同时又具有赛场辩论的性质。除了像赛场辩论那样纵横捭阖以外,还应该保持学术辩论严谨求实的特点。教学辩论是不同学术观点的交锋。辩手交代自己的观点,引用他人的见解,都必须准确清晰,不能闪烁其辞。赛场辩论的特点是“求赢不求真实”,赛场辩论中经常使用的“诡辩法”,教学辩论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另外,按照“学术探讨禁区”的原则,教学辩论在内容上应不设置禁区,以免束缚学生的手脚。

2.教学辩论的选题

(1)教学辩论的辩题的基本特征。1)值辩性。值辩性也就是说辩题要有辩论价值。一般来说,有值辩性的辩题,都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见识与能力的增加、知识的运用与深化、对本专业学科的发展有意义的问题。2)可辩性。可辩性也就是辩论双方可以围绕辩题展开辩论。辩题的可辩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辩题清晰准确,即教学辩论的辩题的题意不能含混不清。否则辩手将不着边际,“辩”不起来。二是辩题必须能展开对立的观点,也就是说教学辩论的辩题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针锋相对、互相否定的论题,才能展开辩论。教学辩论的辩题必须同时具备共识点与争论点。共识点是辩论双方对辩题、范围、要点等,有大体一致的认识。双方又可以对题意、概念等理解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可能变成争论的焦点。例如,针对“李白与杜甫孰优孰劣”这一辩题,双方首先要在”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超一流的诗人”这一点上有共识,然后才能进行优劣比较,否则便失去了辩论的意义。3)公平性。出题首先应避免那些是非早有定论的问题,否则会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如果这样,辩论也就精彩不起来。在教学辩论中,一方的辩题与学术主流看法一致,会占有客观优势,辩论选材游刃有余,辩起来也理直气壮;另一方则难度较大。出题时应在立论角度或背景材料上精心谋划,使辩题的难度有利于双方基本持平。

(2)古代文学教学辩论的选题范围。教学辩论的开展,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是完全可行的。古代文学不像理工科的某些课程,非要老师讲授学生才懂。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教学辩论使教师把主体位置让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辩题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过于高深,又不能过于浅易。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要适当高于基础。教师出题应以中等生为基础,以尖子生为高度。

“教学辩论”,顾名思义,“辩论”要围绕着“教学”。教学辩论的选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重点,能够承上启下,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点”,学生感兴趣而又有困惑的疑点,以便收到小中见大、触类旁通、一石数鸟之效。教学辩论的选题要与教学进度密切配合。例如先秦阶段可选“儒家思想是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诸子散文谁的文学成就最高”等为辩题,两汉阶段可选“项羽失败的关键是否在‘鸿门宴”’、“汉赋是否能作为汉代

文学的标志”等为辩题;魏晋南北朝阶段可选“骈文是否弊大于利”等为辩题;唐宋阶段可选“《蜀道难》主题辩”等为辩题;元明清可选“《水浒传》是否歌颂了农民起义”等为辩题[4]。

五、教学辩论的形式与组织实施

教学辩论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

1.教学辩论的模式

从参与方来说,教学辩论可以是双方的,也可以是多方的;可以预先组合,也可以临时“派对”;可以是本班级、本年级的,也可以邀请赛、擂台赛的形式吸纳别的班级、别的年级的学生参加。

从辩论时间来看,可以是短时的、随机的,也可以是经过精心准备、比较正规的。每一章一次小辩,每一单元一次大辩,每个学期组织几次大规模的公开赛、挑战赛。

从辩论模式上看,可选用“林肯——道格拉斯式(一对一)”模式,还可选用“牛津式(二对二)”、“中国名校式(三对三)”、“新加坡式(四对四)”。也可以根据培养学生的需要,别出心裁地创造出独有的例如“若干辩手+智囊团”的崭新模式。

2.教学辩论的组织实施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开始学习古代文学的阶段,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比较单薄,分析鉴赏能力还较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浅易的,时间不长的随机辩论。随着学生知识水平及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增加教学辩题的难度、深度与广度,组织时间较长的、程序较严格的教学辩论赛。至高年级,教师应适当选择一些学术上尚无定论的辩题,着重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

(2)抓“大”放“小”的原则。教学辩论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前提下进行,不能“撒鸭子”,这就确立了教师“导演”的职责。在如何破题、搜集材料,制定战略等“大”的方面,教师可以对双方进行策划指导。“小”的方面如战术的制定,辩词的写作,卡片的制作等都由学生“自理”。对课堂上的随机辩论,教师要巧妙“设题点火”,然后让其他学生去“加油”、“煽风”,自己则“隔岸观火”。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在大框架内的宏观指导与事后总结。对于较为严谨的教学辩论,应该由学生来主持,由学生组织评判团来判定胜负并点评,教师最后做必要的补充即可。对辩论赛中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在下一次辩论中继续解决。

(3)不唯权威的原则。任何知识都是人们在特定时代的认识结果,即便是“公认”的“真理”,也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也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被丰富。有的学生读书爱偏听偏信,固执一端,缺乏从善如流的风度。这些毛病在教学辩论中应当纠正。在教学辩论中,不能把权威的理论作为辩手优劣胜负的标准,否则就可能出现竞相引用权威论断的“语录仗”,这样会限制学生思路,诱导学生走向看似“省力”实际上毫无生机的“死胡同”。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尊重权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作正确的分析,鼓励“做翻案文章”、“唱反调”。

(4)“攻守异势”的原则。教师可先布置教学辩论的题目,让双方准备,临到赛前才由抽签决定正反方。已经辩过的题目也可以用正反换位、攻守异势的方式再辩。这对于培养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及辩证思维,增加其知识深度、广度及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无疑是具有深远影响的。

白首穷经雕虫老,人到辩时始知书。在教学中辩论,在辩论中教学,是古代先哲们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孕育出照耀民族几千年的群星,开创了中华辉煌灿烂的时代。时下满耳都是“弘扬国学”的呼声,窃以为首先是要振兴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干点继往开来的实事。故以粗陋之言,候方家教之。参考文献:

[1)孙

兰.讲演口才训练五步法闭.巴疆经济与文化

115-116.

[2] 莫

非.口才训练途径漫笔闭.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11(4):18-22.

[3] 赵文华.怎样使学生快速拥有好口才[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4(3):88—89.

[4] 梁

海,孟秀丽.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闭.中国科

教创新导刊,2008(3):74-76.

[5] 李金坤.古代文学教学三题闭.铁道师院学报,1998,15(5):68—70.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刍议

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刍议

李贺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 葫芦岛市125105)

摘要

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是新形势下党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了解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党员在高校思想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一系列改善方案。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解决方案

一、绪论

大学生党员是高校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大学生中起着带头和示范作用。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后,成为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新生主力军,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大学生党员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风貌。但是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部分大学生党员思想理论建设不够完善,入党动机不够明确,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针对这一现状,为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重点剖析大学生党员思想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探索出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一些途径。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在高校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具有较强的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富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精英骨干。

高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由高校中各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他们在高校的各方面都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这部分先进分子在他们工作、学习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具有强有力的群众基础。因此,高校大学生党员是党员是高校各方面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为高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大学生党员现状

高校对大学生加入党组织是有严格要求的,每一位渴望入党的大学生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考察。但基层党组织在确定培养对象时难以全面把握每个学生的综合表现,可能因把关不严而使极个别素质不高、入党动机不纯的学生加入了党组织。【2】

(一)部分学生党员对党内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

部分大学生党员不能正确认识党内知识教育的目的,他们学习党内知识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能理解党的知识的深层含义。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一些党员在平时考试甚至党课考试中作弊的现象,他们不但没有严格按照党员“八项义务”的内容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大学生中也不能起到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同时,在党课考试中作弊是对党组织严重不尊重的行为,这样的人即使加入了党组织也一定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为党和人民全心全意的服

务,甚至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党和人民的利益之前,折损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不能起到带头作用。

(二)部分学生党员“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

在高校大学生党员中普遍存在“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的现象【1】,在入党前的积极分子培训期间,包括对发展对象进行各方面考察和教育期间,都以饱满的热情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在入党后,部分党员便忽视了对自己的再教育,党员的先进性对这部分党员就不再起作用,反而会出现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而成为其他普通学生的反面教材,即使只有一个这样的党员也会大大损害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形象,以致影响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党员是先进的代表,高校大学生党员在学生队伍中起着先锋模范的作用,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楷模,端正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态度直接影响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象。

(三)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

青年党员是我们党的接班人,大学生党员队伍更是青年党员队伍中有知识、有才能的代表。因此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为我党及时输入健康新鲜的血液。

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对待入党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些学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影响,把入党仅仅当成荣誉和任务,对于为什么入党、入党后做什么,缺乏理性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有些学生将入党作为增强择业竞争力的途径,存在一定的功利性;有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将追求进步、积极要求入党的愿望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言与行出现一定的反差。【3】应当明确的是怀有不正确入党动机的党员是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每一位学生党员都应该及时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部分高中带来的学生党员在思想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现在各高校不乏一些高中确定学生党员,他们大多数在高中时期成绩优异、表现突出。但是,在确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他们的党政思想教育情况并没有充分重视。这就为高校党组织增添了挑战,这些大学生对于党内知识了解不多,对于党员的责任、义务了解有限,对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认识不够深刻,不能充分意识到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先进性作用。

同时不得不指出的一点就是,在这样一批高中确定的学生党员当中有个别通过非正常程序加入党组织的分子存在。原因不但在于某些地区的部分党员不能严肃自己的纪律作风,利用自己的权力谋取私利,而不能把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吸纳到党组织中。而且,对于这些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也值得深思,他们很可能有一定利益驱使,这些“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已经扭曲,再加之这一现象的传播,将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庄严地位。

四、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大学生党员协助高校开展各项活动,在学生群体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党员的先进性,学生党员在各大高校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部分问题党员的存在。

(一)加强党员实践性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是对实践的高度抽象。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接受过党内理论知识的教育,大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接受党组织培养的时间不长,对理论内容掌握不扎实、体会不深切。【2】为使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理论更好的建立和实施,各学生党员除了应该接受党组织培养,还应该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议、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这些优秀分子通过组织活动更好的掌握党内知识、理解党、诠释党,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二)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

由于高校中不同学生群体的党内思想教育状况的差异,各个基层党组织应在新生入学初合理规划不同学生的分层次教育。【4】

对高校大学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动员学生党员深入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中。各位学生党员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新生当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提高大学新生“入党光荣”的意识。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理论建设及考察。对其进行定期教育,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性锻炼,并对其综合素质、群众基础、入党动机等做综合评定和考核,同时成员之间相互监督,确保党员队伍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毕业生党员的旗帜教育。每一位毕业生党员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党的地位。因此,毕业生党员真正做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自己的社会工作岗位上树立起一面旗帜,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生党员寝室起带头模范作用

学生寝室不仅是学生日常休息、生活的场所,更是广大同学们日常交流、思想碰撞的栖息地。学生寝室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监督,作为学生党员在这个时候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由此也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寝室成员日常作息、卫生等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党员作为先进的代表,在寝室里应该注重自身的生活习惯,从而带动整个寝室,使党员寝室整体状况都起到带头作用。在进行寝室检查时应重点对党员寝室进行检查,对于寝室卫生、违规用电以及出现影响他人寝室生活的党员寝室,应进行严厉处分。对于表现突出党员寝室进行公开表扬,从而使其他学生寝室得以效仿,这样学生党员的旗帜作用得以体现,也使得寝室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例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在公寓管理过程中,创新性地成立了学生党员工作站,并设有总站、分站和站务委员会。通过学生党员在公寓范围内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在学院部署及教师指导下经常性的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开展更多的党内实践性活动,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负责材料管理的学生党员应该定期进行资料整理,保证党员材料的准确及完好;学生党员应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进行谈话,掌握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理论学习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充分发挥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生党员按时参加学生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包括定期的民主生活会、实践性锻炼等;学生党员自身应经常性的对党内知识的复习,经常阅读党内书刊;随时掌握国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方向等。大学生党员应该通各种合理方式不断提高自己,从而保证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先进性,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才能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结语

高校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队伍中的一个重要集体,这个集体在学生队伍中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带动学生队伍不断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大学生党员思想建设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每一位学生党员必须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的作用。我们每一位学生党员都应该时刻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动机,在群众中真正做到先锋模范作用,时刻提醒自己以及其他党员不断地充实自己,严格遵守党员义务,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1】刘洋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2】陈明 《加强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的意义》

【3】王永萍,田国胜,姜勇 《新时期高校党校建设的问题分析对策》

【4】刘 洋,韩雪峰 《高校党校构建大学生入党分层次教育培训体系的实践探索》

第三篇:高校公文处理工作常见问题刍议

高校公文处理工作常见问题刍议

刘星

公文作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公文处理的实践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文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公文处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在长期的公文审核工作中,笔者发现,高校公文处理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文写作不够规范,影响了公文质量的提升;二是公文处理程序不够规范,影响了公文效力的发挥。

一、公文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文处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为了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大多高校都制定了公文处理的制度。但是,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公文数量日益增多,对公文处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公文质量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公文除了格式不规范、表述不恰当等常见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殊问题,给高校办公室公文审核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公文种类使用单一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绦例》)规定了15种常见的公文。从使用范围和规格来说,除“命令(令)”“公报”“议案”外,其他种类皆可用于高校公文。但目前高校的发文,尤其是下行文,使用最多的文种是“通知”,且大有用“通知”取代其他文种的趋势。笔者以为,应根据文件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文种,不能无限量放大一个文种的使用范围。如高校常有关于表彰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公文,这类公文主要是为了表扬先进,激励师生创先争优,一般没有具体的执行要求,属于知照性公文,用“通报”更为合适。又如“意见”这个文种,1996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首次把“意见”确定为公文文种,2012年发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也明确“意见”是常用的15种公文之一,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但时至今日还常常见到《关于印发(×××意见)的通知》,忽视了“意见”本身就是一个文种,这是很不规范的。

2.公文内容照搬上级文件

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是公文行文的缘由之一。高校这一类公文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就是来文单位在起草公文时机械理解照搬照抄教育部或者省市教工委的文件,以为原封不动才能和上级精神保持一致。这样的文件往往指导原则多,具体内容少,与学校自身实际脱节,缺乏操作性与针对性,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类文件以规章制度、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类居多,比普通的事务类公文更为复杂,办文人员在审核的时候,如果不能全面把握学校全局和透彻理解各方面工作,是很难将之修改为一篇合格的公文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来文单位要结合学校实际,有的放矢地起草文件,办文人员也要与起草单位充分沟通并加以引导。

3.公文语言论文化

公文语言要求准确、庄重、精练、严谨,这样才便于理解和执行。近几年来,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多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他们大多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有利于培养一支专家型的管理队伍。在公文处理的实际工作中,笔者却发现,一些来文单位起草的公文常使用专业术语,且通篇用论述的表达方式,读起来晦涩难懂。诚然,在阐明某项工作指导思想的实施意见类公文中,运用论述的方式是必需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文件要“减少重要性、必要性等一般性论述”,文件的核心在于“观点鲜明、言之有物”,尤其在具体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等发文中,要语言清晰明白、一目了然。

二、公文办理程序方面的问题

《条例》对公文办理程序作了统一规定,高校公文处理工作也有一整套完备的程序,但是,有一些环节运行起来总是不太顺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文办理的规范性和时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文权限不明造成校级发文过多

当前,从发文数量来看,高校发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既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涉事项日益增多有关,也与学校内部发文权限不确定、职能部门大量升格发文有关。属职能部门权限范围内的事项,尤其是事务性工作,本应由职能部门自行发文,但在实际工作中,职能部门往往愿意以“校发文”的方式行文,以为这样既能以“学校”的名义安排事项,又能提高办文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其实,这样不仅导致学校发文数量不断增多,给发文工作带来压力,也不利于学校公文的规范化处理。

2.发文前沟通不畅造成会签、审核时间过长

学校内部涉及多个部门联合发文的,需要在发文前由相关部门会签。如果拟文单位在拟稿前没有和相关部门有效沟通,还存在一定的有分歧,则文件的审核周期就不可控了。《条例》明确提出“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部门之间未协商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文件中有关事项的协商应在起草环节进行,向后推到审核环节,只会进一步加大公文处理的难度,延长公文处理的时间,降低公文处理的效率。

3.办理时限太紧造成急件频发

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即发文单位对文件办理要求比较急,刚提交文件就希望马上印发。公文处理有初审、审核、签发等程序,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办公室往往会同时接收到好几个部门提交的文件,只能根据轻重缓急作出安排。虽然办文人员应坚持特事特办、急件急办,但是“特事”和“急件”太多,就会打乱正常的工作频率和节奏,忙中出错。仔细分析这些“急件”,除了有少部分确实属于“急件”外,更多的则是普通件。

三、进一步做好高校公文处理工作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出现,折射出高校的公文处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也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高校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党中央在“八项规定”中提出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从制度、培训、协调等方面人手,对症下药,理顺公文处理中各个环节的关系,提高公文质量和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1.以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要按照《条例》规定,修订学校的公文处理办法,并紧密联系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精简文件、改进文风”的精神。以办法为纲,结合学校实际,对公文的办理程序、发文要求、办理原则、公文写作和公文格式等作出详细规定,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倡“短、实、新”文风,要求文件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详细规定适合高校使用的常用文种,框定每个文种的适用范围;明确校院两级发文权限,规范发文规格,避免升级发文;理顺行文关系,规范发文流程,严格发文要求,尽量减少急件、错件;严把发文质量关,建立发文退回机制,将有质量问题的文件第一时间退回来文单位,修改后再予以提交。

2.以人员的培训作为抓手

公文处理工作要规范、科学,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是关键。要加大对学校办公室办文人员的培训力度,着力增强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二是对学校全局和中心工作的研究能力,三是公文审核、写作等方面的业务能力,让办文人员争取成为公文审校和写作方面的“专家”。要在学校各二级单位明确专职或兼职的文秘人员,学校办公室负责对他们开展业务培训,结合常见问题,重点就公文基础知识、公文写作方法、公文文种使用、公文送转程序等开展培训,确保公文质量的提升。

3.以高效的协调作为基础

协调是公文处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公文审核过程中,与来文单位充分沟通,对于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公文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协调中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办文,对于不按照公文办理流程办文的,要向来文单位说明情况,争取来文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对送审文件中内容不清楚、难以理解的地方,要及时向来文单位请教;对不合规范的文件,应坚持原则,退回来文单位,让其修改后再次报送。同时,协调要讲究艺术性,坚持灵活性,多站在来文单位的立场上思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核稿人员修改后,应与来文单位再次确认,并将修改稿发给他们,提请他们注意文稿中出现的问题,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学校办公室)

第四篇:强化高校档案意识刍议

强化高校档案意识刍议

赵 群

所谓档案意识,就是人们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态度和认知的总和[1]。简言之,就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程度和认识水平。它是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档案意识对探讨和发挥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和作用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档案意识还处于比较薄弱状态,现试就其原因及强化措施谈些粗浅之见。高校档案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一是认识模糊。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在高校中一样存在。不少教职工对档案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缺乏全面和应有的认识,认为档案就是指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人事档案,至多还有一些学校下发的红头文件,用完也就完了。对一些重要工作活动只要写在本子上或记在脑子里就行了,忽视对学校在各项工作活动中所产生文件材料的积累和保护,没有考虑到今后查考利用的必要和价值。更有甚者,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保管档案,是档案室的事,与学校的其他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与自己无关。因而拒绝配合档案室搞好档案的收集工作,不愿意将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材料交给档案室,致使一些能反映高校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文件材料没有归档,影响学校档案的完整性。如有些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会议带回的有关材料、一些教师的科研成果、校外获奖证书、出席各种学术研讨的论文、图片等,不愿或不及时交到档案室,致使若干年后这方面的资料无从查考。

二是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还比较低。档案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象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单位里往往被忽视,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2]。高等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主,档案工作自然被摆在次要的位置,表现在档案工作者提拔难,待遇低,外出学习机会少等。一些大学生分配到档案部门,觉得大材小用,而原在档案岗位的人,也千方百计跳槽,导致档案队伍不稳定。

三是档案管理经费严重不足[3]。学校办学经费本来就捉肘见襟,在以教学、科研为主的高等院校,不可能划出一笔专门的经费用于档案管理,因而多数档案室不符合规范要求,库房简陋,设施落后,在当今电子化时代仍是手工操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高,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高校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

造成高校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历史的因素,也有高校自身的局限,归纳起来,有那么几种:

一是历史的原因造成了档案的封闭性、神秘性。建国以来,受“左”的思潮影响,片面强调档案的机要性、保密性,档案在人们的心目中显得很神秘。谈到“档案”二字,都得压低嗓门,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之感,往往被人们所误解。改革开放使这种误解有所消除,但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不成熟的档案意识尚待时日。

二是档案宣传的局限性削弱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档案一直与机要相提并论,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刊物,宣传档案

[4]的内容很少。进入80年代以来,虽然全国各地出版的档案期刊已达六、七十种,并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档案法》,但走进高校图书馆,书架上多是专业书籍,而宣传档案的期刊、报纸则少得可怜。1996年9月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在北京召开,这么一个国际性盛会,高校中有多少教职工知道?又有多少人关心这一盛事呢?

三是档案作用的间接性导致人们对档案价值的忽视。利用档案体现的最终效益是通过人去查考、利用实现的,它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在人们追求吹糠见米、立竿见影的今天,往往只看结果,忽略过程,因而档案的作用因其间接性而不被人们所重视。

四是档案人员的素质束缚了档案工作的发展。高校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非档案专业岗位转过来的,转岗后,许多人员档案意识不强,甚至认为档案工作就是“管好资料,保证不丢失”。如果档案人员自己都不重视档案工作,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档案工作、对待档案工作,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重视,要求领导重视呢?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档案工作失去了获得各部门理解,关心和支持的契机[5]。

[3]五是档案开发利用力度不够。档案的价值在于科学开发利用。但由于高校

许多档案资料收集不全,需查阅时档案资料往往无处寻找,或残缺不全,影响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和效应,以至重保管、轻开发利用,从而削弱了广大教职员工对档案价值的认识。强化高校档案意识的措施

3.1 加强宣传,普及档案基本知识 《档案法》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法律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要把这种权利和义务化为自觉行为,必须进行广泛宣传。高校更应发挥优势,利用黑板报、橱窗、校报、广播、举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加强宣传教育,让大家懂得,高校档案材料全面记载和反映了学校建立、建设和发展的进程,记载和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经验,以至于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它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保持档案是每个教职工应尽的义务,应以高度的责任感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同时要大力宣传档案利用的效益,让广大教职工知道利用档案是每个公民的权利。高校还可以利用普法教育的机会,有意识地增加《档案法》的内容,在教职工中普及档案基本知识。每年校庆日,组织师生员工参观校史陈列室、档案室,领略其中丰富的史料,进而理解、关心、支持档案工作。

3.2 强化学校各级领导的档案意识[6] “工作好不好,关键看领导”。校级领导不仅要将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而且应该实实在在地帮助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部门领导要明确本部门档案工作的任务,将其列入部门领导工 作考核范围,并作为评价部门工作好坏的内容之一。档案部门也要主动向分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情况,介绍兄弟院校档案工作的经验以及自身工作的不足,邀请档案工作先进单位来校介绍经验,积极、主动为领导提供档案服务,在宣传和服务中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3.3 强化全体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 广大师生员工是高校档案的“生产源”,他们档案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因此要发动大家都来重视和加强对档案材料的积累和保护。利用校庆,校史教育等机会,引发全体人员对校史的关心,加深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人人关心档案,个个支持档案工作的气候。

[1]3.4 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 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是增强广

大师生员工档案意识的前提。因此,档案工作者应通过加强业务学习,参加业务培训等提高业务水平,进而增强自身档案意识,并以此带动全体人员增强档案意识。

3.5 形成高校档案工作网络,建立健全档案规章制度 学校各部门应配备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工作,形成专兼职相结合、上下两级相结合强有力的工作网络,并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专职档案员要主动指导兼职档案员工作,提高部门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6 开放高校档案(非保密性),积极提供利用,显示档案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高校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档案利用服务,这也是体现档案工作活力的有效手段,更是强化档案意识的关键[7]。因此,档案部门应努力做好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主动为广大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让广大师生切身感受到档案在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参考作用,在处理学校各类问题时的凭证作用,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借鉴作用,了解到它对评估教学工作、评价科研成果、考核教师和专业人员、衡量学校管理水平以及编史修志都具有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作用,体会到档案对自身,对社会、对学校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增强档案意识。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抓住契机,介入经济建设领域,释放档案信息资源的巨大能量,显示档案的社会价值。

第五篇:刍议新形势下高校职工之家建设

刍议新形势下高校职工之家建设

肖静

【摘要】高等教育和工会事业的发展对高校职工之家建设分别提出了高要求和新任务,为贯彻落实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精神,高校职工之家建设应以师德建设为基础,构建学习之家;以维权为重点,构建和谐之家;以“两代会”为抓手,构建民主之家;以服务为手段,构建温暖之家;以文化为载体,构建快乐之家。

【关键词】

高校 职工之家

高校工会是教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也是中国最大的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全国产业工会,他紧紧围绕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开展工作,在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刚刚闭幕的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总16大),对高校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职工之家”是高校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合格化的称号,开展职工之家建设活动,是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重要平台,是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有效手段,是全面提升基层工会工作水平的综合性载体。1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职工之家建设提出了高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深刻影响着高校工会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肩负着增进人们对社会、经济、科学和文化各方面问题的理解及其应对能力的社会责任,引领着知识生产和传播。1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职工之家工作 充分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意见[R].2010-5-26 同时高等教育成为构建全纳性与多样性知识社会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新动力。2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对高校教职工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区域化、全球化,对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服务社会能力注入了新内涵;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全球化要求各国不仅建立自己的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还要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这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激励和流动带来了新挑战。面对高等教育的变革,高校工会只有加强职工之家建设,才能帮助广大教职工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教职工主力军作用。

二、工会事业的发展对高校职工之家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转型期,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新情况、新挑战、新考验层出不穷。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大力推行“华盛顿共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和影响;伴随着资本在全球化进程中日趋明显的主导地位,各国政府在其裹挟下,强资本、弱劳工的经济格局对传统的劳动关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伴随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一国劳动者的工资和就业政策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3伴随着各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各国劳动者维权层次的提升,体面劳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今年6月在日内瓦举行的第102届国际劳工大会上,已将“促 23 熊建辉(译).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世界教育信息[J].2009(9)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会发展道路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J],2010(2)进体面劳动与绿色就业”作为大会主题。上述世情对高校职工之家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另一方面,全总16大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主要经验,突出了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工人运动时代主题,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广大职工群众更好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同时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明确指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要使中国梦真正同每个职工的个人理想和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4全总16大工作报告和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对高校职工之家建设提出了新任务。三、五项举措实现了高校职工之家建设的新目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在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实现稳中求进中发挥作用是高校工会工作的主战场,做好新形势下教职工工作、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工会工作的中心任务,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工会的政治责任,建设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成长为“听党话、跟党走、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是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的具体目标。

习近平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23/ c_117844453.htm 1.以师德建设为基础,构建学习之家。总书记指出,“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师德建设既是坚持社会主义正确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职工之家的基础。首先,通过自学、培训或专题报告等形式强化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政治理论学习,夯实教职工政治理论基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其次,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加强全体教职工“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贯彻和落实。第三,以各类评奖评先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师德标兵和教学名师的先进事迹,彰显他们的榜样示范效应。第四,以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己任,发挥高校和教师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积极举办各类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全力推动教师间的学术研讨、教育教法交流,重点奖励学习型先进集体和个人。

2.以维权为重点,构建和谐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修正)》第六条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既是工会的职责所在,也是构建职工之家的重点。目前,随着高校劳动关系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学校与教职工逐步形成以经济利益为基础,以市场调节为手段的利益协商劳动关系。5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难免 5 曲家伟等.高校工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内蒙古教育(职教版)[J],2013(3)引发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为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高校工会必须切实履行维权职责,既要讲全面,也要讲重点,“重点就是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职工群众面临的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首先,立足现有法律体系,熟练掌握维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其次,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人事争议救济制度等,做到源头参与维权,依法依规维权。第三,搭建维权网上平台。通过网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建立网上维权咨询、答疑。第四,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通过委员会整合相关政策资源、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教职工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援助,帮助教职工获得正当权益。

3.以“两代会”为抓手,构建民主之家。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两代会)都是教职工或工会会员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民主权利,既是工会参与职能所在,也是构建职工之家的有力抓手。首先,依据《中国工会章程(修正案)》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建立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重点解决两代会代表参与学校“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事件决策时源头参与的制度设计。其次,规范两代会程序。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重点解决两代会代表诉求表达和民主监督流程,充分保障两代会代表的表达权和监督权。4.以服务为手段,构建温暖之家。“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对工会工作提出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为指针,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服务职工既是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职工之家的重要手段。首先,牢固树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服务理念。其次,提升服务质量。一是提高工会干部的服务素质。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选拔工会干部。将学法律,有文体特长,擅长社会事务管理的干部充实到工会,将有教师经历和行政工作经历的职工按照一定男女比例和年龄比例组建工会委员。二是加强工会干部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加强工会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服务学校发展、服务校园和谐、服务教职工的本领。三是构建工会与组织、人事、教务、法律事务、后勤、基层学院联动的服务体系。将教职工的诉求通过联动体系得以表达、协调、援助,真正为教职工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四是实施思想帮扶、业务帮扶、经济帮扶和健康帮扶。通过引导、教育和激励的方式实施思想帮扶和业务帮扶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经济帮扶和健康帮扶,特别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帮扶。通过财力、物力和智力资助,通过建立大病互助机制,通过教师心理健康中心,为经济困难职工或重病职工送去温暖,为心理疾病职工送去心灵鸡汤。

5.以文化为载体,构建快乐之家。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引领者,以文化为载体,以教职工为主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建设快乐职工之家的重要方式。一是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高校办学历程中各自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平,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和特色等提炼出核心价值观,以此形成高校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从而构建工会工作的向心力。二是依据大学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制定工会制度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和利益调整等一系列观念体系。然后依靠广大教职工共同制订工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校务公开制度、基层工会工作制度以及考核激励制度等。以此构建由决策与监督文化、组织与执行文化以及管理制度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并将工会规章制度内化为教职工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提高工会工作的执行力。三是在提升工会干部行为素养,弘扬先进典型,竭诚为教职工服务的基础上,利用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根据教职工个人兴趣爱好,开展集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以此构建反映大学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的行为文化,使教职工工作之余体会到劳动的愉悦和幸福,提高教职工体面劳动的幸福指数,从而增强工会工作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学习读本[M]·第1版·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 3.胡艳香·谢建冬·高校工会维权的现实困境及法律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3(6上)

4.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BOL]·http://www.acftu.org/

作者简介:肖静(1968.11-),女,党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下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辩论刍议(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辩论刍议(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高校管理干部测评方法刍议

    创新高校管理干部测评方法刍议 摘要:高校管理方法一旦确定后,干部便是决定因素,对其综合素质的科学测量与评价,将为高校管理干部及后备库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与培训提供参考......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刍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不能充分满足教育需求这一现状,从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措施方面进行了原因追溯,并提出了相......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刍议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

    高考速写教学刍议

    高考速写教学刍议 速写,《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速写,一般指在较短的时间内用简练的线条,扼要地画出对象的形体、动作和神态。它的目的是记录生活,为创作准备素材;培养敏锐的观......

    刍议美术教学评价

    刍议美术教学的评价 河北唐山丰南区教师进修学校 冯立媛 通讯地址:河北唐山市丰南区教师进修学校(友谊大街3号) 联系电话:*** 03158680170 邮政编码:063300 电子邮箱:jtyg......

    数学语言教学刍议

    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

    刍议初中平面几何教学

    刍议初中平面几何教学 摘 要: 提高平面几何教学质量,一直是初中数学老师的追求,也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难题。作者就如何从代数过渡到平几教学,平几入门教学方法,对学生采取适当的帮......

    书法欣赏课教学刍议

    书法欣赏课教学刍议 重庆市垫江县高峰小学校 余群桥 电话:*** 【内容提要】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书法作品也有因其本身的方法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