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永威教案《一起做游戏
一起来做游戏
学习内容:
一起做游戏。学习目标:
1、从游戏中获取信息,理解游戏规则。
2、丰富学生对几何体的认识,感受立体几何在生活中的价值。
3、在游戏中体验到用数学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用具: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孩子们,你们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起做游戏”,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二。口述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新本领是:理解游戏规则,会玩游戏。孩子们,你们有信心吗?好,非常棒!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自学,自学时,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三。自学指导
游戏一:
1.10个物体都要用上。2.堆出的作品要有创意。3.堆得又快又高的小组获胜。游戏二:
1.一边摸牌,一边算牌上的数的和。2.结果比10大的就被淘汰。3.结果最大的人获胜。
4.结果一样大,谁摸得牌少谁获胜。四。先学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看书,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
2.孩子们自学得都很认真。五。后教
1.更正。同桌交流 2.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六。当堂训练
孩子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不错,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游戏。比一比,谁最认真。
活动:玩扑克。(4人一组玩一玩)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永威教案《淘气的校园
淘气的校园
学习内容:
淘气的校园 学习目标:
1.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活动中,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形成初步的反思意识。学习用具:
多谋体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孩子们,你们想去淘气的学校吗?今天我们就通过淘气的校园来学习解决问题,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
二、口述目标:
这节课要学会的新本领是:能运用10以内的数和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各种形体的特征,初步发展空间观念。你们有信心吗?好,非常棒,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请大家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看书,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谁看书最认真。
三、自学指导: 打开课本88页,观察主题图。
1.分组找一找淘气校园里的数学信息。2.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3.数一数,填一填
有()人在跳绳,有()人在踢毽子。有()人在跑步,有()人在踢足球。4.自我评价
四、先学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
2.孩子们自学的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比一比谁能做全对。
3.检测,课本第89页数一数、填一填。
五、后教
1.更正
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
提示:用红色粉笔改,哪个地方错了先圈起来,不要擦去原来的痕迹。1.讨论
认为对的请举手,为什么?若错,错在哪? 2.评议板书和书写态度。3.同桌对改,统计全班正确率。板书设计:
淘气的校园
3+5=8 教学反思:
第三篇: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2一起做游戏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8.2一起做游戏
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按要求回答。
(共10题;共15分)
1.(1分)看图列式计算
2.(1分)在最大的牌下面画√,最小的下面画×.3.(4分)请按要求摸出正确的图形.(1)方方正正,每个面都一样,有尖尖的角,摸到的是_______体。
(2)有尖尖的角,每个面不一样大,摸到的是_______体。
(3)像个柱子,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平平的,摸到的是_______体。
(4)圆圆的,能自由滚动,摸到的是_______体。
4.(1分)下面每组数的和都是15,请写出另一个数。
_______
5.(1分)我说你答
_______+5=12
6+_______=14
10+4=_______ 9+_______=17
15-4=_______ 9-8=_______ 18-6=_______ 9+3=_______
12+_______=16
7+_______=15
8+_______=16
19-_______=10
6.(3分)
(1)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1位,第二位是2位。
(2)1个一是1个十。
(3)在计数器上表示下面的数。
7.(1分)妹妹有8支铅笔,弟弟有9支,他们两个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8.(1分)姐姐有10本练字本,给我3本,妈妈又给她买了5本,姐姐现在有多少本?
9.(1分)学校倡导给灾区小朋友捐款,姐姐捐了10元,我捐了5元,妹妹捐了3元。我们3个一共捐了多少元?
10.(1分)一年级一班同学的年龄有的是7岁,有的是8岁,他们都有同桌,他们同桌的年龄最大是多少岁?最小是多少岁?
参考答案
一、按要求回答。
(共10题;共15分)
1-1、2-1、3-1、3-2、3-3、3-4、4-1、5-1、6-1、6-2、6-3、7-1、8-1、9-1、10-1、
第四篇:一起做游戏
“一起做游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的过程,在做游戏中产生口语交际的愿望。
2.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大方、简单地说出游戏的过程,有趣的地方和心理感受。(重点)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互相交流,学习询问。(难点)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带孩子们玩游戏:老鹰捉小鸡。
2.让学生找几个小伙伴去玩一下自己喜欢的游戏。
3.黑板上先画一张小熊的笑脸,准备一个鼻子粘贴,一条蒙眼睛的布。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课间带领孩子们玩一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上课铃声响后,孩子们仍意犹未尽。)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玩的是什么游戏? 生:老鹰捉小鸡。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极了!
师:那这节课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由生活中最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游戏、乐于表达的愿望。
二、引导交流,自由表达
师:告诉老师,你觉得刚才“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哪儿最好玩? 生1:老师当老鹰,跑得好快,我差点儿被捉住了。生2:我当鸡妈妈,保护我的“孩子”,真有趣!
生3:我的手紧紧抓住前面的“小鸡”的衣服,生怕被甩掉了,真好玩!生4:老师,下次再玩,我当老鹰,你当鸡妈妈,好不好?因为你的胳膊比我们的长。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那你们还喜欢玩什么游戏呢?(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丢手绢、跳皮筋、贴鼻子……
师:那我们再来玩个贴鼻子的游戏吧!咱们一边玩游戏,一边观察游戏的过程,看看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好吗?
生:太好啦!
师:那我先请一位同学来给这只可爱的小熊贴鼻子吧!(把学生的眼睛用布条蒙住。)
生:老师,我们可以给他提示吗? 师:当然可以!
(一个主动报名的学生在大家的指引下和加油声中,给小熊贴上了鼻子,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
师:现场采访这位勇敢的小朋友,你是怎样把小熊的鼻子贴到准确的位置的? 生:我被蒙上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凭感觉摸到了大概的位置,多亏同学们提醒我呢!
师:是啊!你第一次就把鼻子贴到耳朵上了!(全班同学哄笑。)
生:我猜小熊鼻子可能和我的眼眉差不多高,可第二次我还是贴高了,就听同学们喊:“往下!再往下点!再往左!”我就一点一点在大家的指挥下慢慢移动,最后才找到合适的位置。1
师:看来你真是个有心人啊!还事先判断了一下大概位置呢,这就是成功的关键啊!
生:可是我没有判断准确,还是贴偏了,还是要谢谢同学们提醒呢!
师:刚才听到同学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我想采访现场的同学,说说你在笑什么。
生1:他的动作太滑稽了!
生2:他把鼻子一会儿贴到小熊的耳朵上面,一会儿又贴到脑门儿上,太逗了!
生3:大家看哪!到现在,小熊的鼻子还歪着呢!
师:同学们,这个游戏真有趣!那大家说说刚才游戏的整个过程好吗?咱们要把这个游戏说得既有顺序又完整。想想需要做哪些游戏准备,需要几个人玩,先怎么玩,接下来怎么样,结果赢没赢,哪里最有趣?
生: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没有鼻子的小熊脸,然后找一个同学,蒙住眼睛,拿着鼻子粘贴去贴。要先判断小熊鼻子的位置,比如说大约走几步到小熊的脸,鼻子位置和自己的身体比较,当然,还要认真听大家的提示!如果贴歪了就会引起大家发笑,这个游戏太有趣了!
师:说得很好。你们谁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游戏?
生1:老师,“木头人”就是蒙上一个人的眼睛,别的小朋友在他周围喊:“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他就伸手去摸小朋友们,摸到谁谁就被淘汰了。
生2:我们那次玩“丢手绢”时,小朋友们都蹲下围成一个圈,我就拿着一个手绢在小朋友背后跑圈圈,大家拍手唱“丢手绢”的歌。我悄悄地把手绢丢到一个小朋友的后边,然后使劲儿跑,那个小朋友刚开始没发现,后来发现了捡起手绢跑也来不及了,我把他抓进圈里,他为大家唱了首歌,真开心啊!
生3:亲子游戏也好玩。我去年在幼儿园时,和爸爸参加了钻门洞接力比赛。爸爸先捧着皮球跑,我在门洞前接过球,爸爸把住门洞帮我钻过去。然后我捧着皮球继续跑。我们小组六个人比赛,我是冠军呢!爸爸也非常高兴。
设计意图: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教学的目的。一年级学生需要教师做好示范,这也是规范学生口语,展开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合作游戏,人人参与
师:小朋友们说得太棒了!老师奖励你们:给你们10分钟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选择你们喜欢的一种游戏,开心地玩一玩吧!
1.生兴奋不已,迅速组成小组,各自游戏。
2.室内外气氛热烈,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到喜爱的游戏之中。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实际的生活场景,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感受,才能激起他们更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学生才会把亲身经历的过程说得清楚明白,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四、分组讨论,交流体会 师: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 生:太开心了!师:把你最开心的地方说给小组的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好吗?每一个小组选一个说得最好的在班上交流。
生1:我刚才和我同桌玩的是“反口令”游戏。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按照口令相反的动作做才对。比如刚才,我让他“摸左耳”,他就得摸右耳,又让他“抬左腿”,他就得抬右腿。当我说道“闭左眼”的时候他就听话了,哈哈!结果他就是这么失败的!
生2:这个游戏真考验人的反应啊!
生3:我们六个人玩的是“蹲蹲游戏”。我们每个人代表一个词语:萝卜、白菜、西瓜、土豆、苹果、橘子。我们站成一排,我代表萝卜,我就一边蹲一边先喊:“萝卜蹲,萝卜蹲,萝卜蹲完西瓜蹲。”代表西瓜的人马上就得接上,一边蹲一边随机指定下个人:“西瓜蹲,西瓜蹲,西瓜蹲完苹果蹲。”然后就这样代表苹果的同学再往下接力,谁没接上谁就输了。
生4:刚才我看你们玩“蹲蹲游戏”了,简直太好玩了!下课也带我一个咱们继续玩吧!
生3:好的好的,欢迎大家参与,人越多越有意思呢!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提供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历练、提高。在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交际课堂,自然地将儿童多彩的生活与口语交际“链接”起来,营造宽松的交际氛围,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多维的互动中得到切实锻炼。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师:还有没有大家都没有玩过的更有趣的游戏?谁能把它介绍给全班的小朋友?
生:我以前还玩过“跳大绳”的游戏。生:我玩过“捉迷藏”的游戏。生:还有“传球接力”的游戏。
师:你们会玩的游戏可真多呀!那小朋友们可以向他们询问一下你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的玩法。也可以跟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你曾经玩过的别的游戏。
设计意图:生活是最大的课堂,游戏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课程。让学生们把这一节课学到的交际本领拓展到课外,应用于生活,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永威教案《《比的化简》
教学设计:
《比的化简》
学习内容:
教材第52、53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化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或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体会转化的思想。
3、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比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的化简》(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看完的请举手,大家有信心实现目标吗?
过渡语;为了达到目标,我们还要请自学指导来帮忙,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52的内容,重点看两人的对话和化简比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怎样比较哪杯蜂蜜水更甜?
2、从比较哪杯蜂蜜水更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3、什么样的比是最简比?
4、怎样将一个比化简?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打开课本翻到第52页,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请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师指名汇报自学效果。
师: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填一填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的数()除外,()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将下列各比化简
15:21
0.12:0.4
212:
1: 323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听堂上同学做的,发现错误并能更正的同学请举手。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
(2)讨论(议一议)
追问:怎样将一个比化简?
整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整数比写成分数形式,然后约分,把最后结果写成比的形式。
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小数比改写成整数比,再的按整数比的方法化简。
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分数比写成除法的形式进行计算,然后将最后结果写成比的形式。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过渡语: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必做题:课本54页
第4题 选做题:课本53页
第1题 思考题:课本54页
第5题
八、板书设计
比的化简
整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整数比写成分数形式,然后约分,把最后结果写成比的形式。
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小数比改写成整数比,再的按整数比的方法化简。
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分数比写成除法的形式进行计算,然后将最后结果写成比的形式。教学反思: